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三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实验报告

实验三土壤吸湿水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地点:生地楼实验时间:实验人:一:目的意义风干土中水分含量受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影响,土样仍保有一定水分。
在土壤理化分析中,各项分析结果都以“烘干土”作为计算标准,分析是一般都用风干土,计算时就必须根据水分含量换算成烘干土。
因为风干土的含水量因生物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组成不同而差异很大,难以相互比较。
因此分析测定的土样,必须测定其吸湿水含量。
二:实验原理测定时把土样放在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则失去的质量为水分质量,即可计算土壤水分百分数。
在此温度下土壤吸着水被蒸发,而结构水不致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致分解。
三:实验仪器分析天平(0.001g)、小铝盒(2个)、烘箱、牛角勺、干燥器。
四:操作步骤1).在分析天平上称出干燥而洁净的铝盒重量(w);2).放入约5g过1mm筛的风干土(称两份土做平行);3).烘干:盖上盒盖,准确称重(w1),再将盖打开放入已预热至105°±2℃的烘箱中,控制在105-110℃范围,连续烘干6-8小时;4).冷却:取出铝盒迅速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冷却至室温,然后取出立即称重(w2);5).称重:再放入烘箱中,烘干3——5小时,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重,检验是否恒重。
(占干土重的百分数,准确至0.001)。
五:原始数据记录(1)实验数据(2)数据处理土壤吸湿水含量%=(w1-w2)▪ 100/(w2-w)W——铝盒重量(g)w1——铝盒+风干土重(g)w2——铝盒+烘干土重(g)六:注意事项1.严格控制恒温条件,温度过高,土壤有机质易碳化逸失。
2.按分析步骤的条件一般试样烘6h可烘至恒重,含水较多,质地黏重的样品需8h。
3.在烘干期间不要随意打开烘箱,以免影响烘箱内温度升降变化和使土壤吸湿。
4.平行测定结果用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小数最后一位数。
水分小于5%的风干土样,相差不得小于0.2%。
微机原理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3. 循环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⒈掌握移位指令的使用方法。
⒉学会循环结构程序的编程方法。
⒊利用DEBUG调试程序查看循环程序循环过程中CS和IP的变化情况。
二、实验要求⒈编写程序并上机调试,记录运行结果。
⒉用DEBUG调试程序调试所编程序,查看并记录每条指令内存单元地址及执行结果(包括F标志寄存各位值。
)⒊注意观察并记录每条指令执行后CS和IP寄存器值变化情况,以加深对循环程序的概念的理解。
三、实验内容⒉编写统计15个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程序。
要求:分别统计出低于60分,60-69分,70-79分,80-89分,90-100分的人数,并存放到S5,S6,S7,S8,S9,S10对应内存单元中。
源程序代码;DATA SEGMENTDATA1 DB 55,60,65,88,67,70,75,80,77,85,90,66,95,53,100DATA2 DB 5 DUP(?)DATA ENDS;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DS:DATASTART:MOV AX,DATAMOV DS,AXMOV CX,15LEA SI,DATA1LEA DI,DATA2AGAIN:MOV AL,[SI]CMP AL,90JB NEXT1INC BYTE PTR[DI]JMP NEXT0NEXT1:CMP AL,80JB NEXT2INC BYTE PTR[DI+1]JMP NEXT0NEXT2:CMP AL,70JB NEXT3INC BYTE PTR[DI+2]JMP NEXT0NEXT3:CMP AL,60JB NEXT4INC BYTE PTR[DI+3]JMP NEXT0NEXT4:INC BYTE PTR[DI+4]NEXT0:INC SILOOP AGAINMOV AH,4CHINT 21HCODE ENDSEND START程序运行结果截图:四、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掌握移位指令的使用方法。
最新实验三霓虹灯控制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三霓虹灯控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霓虹灯的控制机制,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控制实验,了解霓虹灯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其控制方法。
实验将测试不同信号对霓虹灯亮灭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电子电路实现对霓虹灯的有效控制。
实验设备:1. 霓虹灯管若干2. 电源供应器3. 微控制器(如Arduino)4. 电阻、电容等基础电子元件5. 焊接工具和连接线6. 编程软件及电脑实验原理:霓虹灯是一种低气压冷阴极气体放电灯,通常填充有氖气或其他惰性气体。
在高压电场作用下,气体放电产生可见光。
控制霓虹灯的核心在于调节通过灯管的电流和电压,以达到控制灯管亮灭的目的。
实验步骤:1. 搭建基础电路:根据霓虹灯的启动电压和工作电流要求,设计并搭建适合的电源电路。
2. 编写控制程序:使用Arduino等微控制器,编写程序以产生控制信号,实现对霓虹灯的开关控制。
3. 调试实验:将编写好的程序上传至微控制器,并逐步调整参数,观察霓虹灯的响应情况。
4. 功能扩展:尝试实现霓虹灯的亮度调节、颜色变化和闪烁效果等高级控制功能。
5.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实验结果:详细记录了不同控制信号下霓虹灯的反应,包括启动电压、工作电流、亮灭时间等关键数据。
实验成功实现了霓虹灯的基本控制,并探索了多种灯光效果。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霓虹灯的基本控制方法,并对其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精确控制电源和编写有效的控制程序,可以实现对霓虹灯的精确控制,为其在广告、装饰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实验报告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实验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一、实验目的熟练掌握ArcGIS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操作,综合利用各项空间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二、仪器设备计算机,Arcgis.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network.shp)商业中心分布图(Marketplace.shp)名牌高中分布图(school.shp)名胜古迹分布图(famous place.shp)三、实验任务找出符合要求的住房区1.所寻求的区域要满足以下条件:①离主要交通要道200m之外,以减少噪音污染(ST为道路数据中类型为交通要道的要素)。
②在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之内,服务范围以商业中心规模大小(属性字段YUZHI)来确定。
③距名牌高中在750m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④距名胜古迹500m之内,环境幽雅。
2.对每个条件进行缓冲区分析,将符合条件的区域取值为1,不符合条件的取值为0,得到各自的分值图。
3.运用空间叠置分析对上述4个图层叠加求和,并分等定级,确定合适的区域。
四、实验要点及流程1.加载缓冲区工具点击菜单Tools—>Customize…在“Customize”对话框选择Tools—>Buffer Wizard…,按住鼠标右键将Buffer Wizard 拉入工具栏中。
2.打开地图文档点击菜单File—>Open,打开D:\GIS_Data\Ex1\city.mxd文件。
(1)主干道噪音缓冲区的建立①在交通网络图层(network.shp)上右键选择Open Attribute Table,打开属性表。
②单击Option按钮,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打开Attributes of network对话框。
③在SQL表中,设置查询条件表达式:“TYPE”=‘ST’(需点击“Field”下的“TYPE”,而后单击“Get Unique Values”按钮,则将“TYPE”的全部属性值加入上面列表框中),单击“Apply”按钮,选择出市区的主要道路(图6)。
实验报告3(PN结工艺制备)

学生实验报告(5)运行数据结果保存语句(log),输出结构结果保存语句log 是用来将程序运行后所计算的所有结果数据保存到一个以log为扩展名结尾的文件中的一个语句。
从solve 语句中运算后所得到的结果都会保存在其中。
log outf=diodeex05.log(6)solve 语句,以一定的方式给PN 结外加偏压,将阳极电压从-0.25 提升至-10,间隔为-0.25。
solve vanode=-0.25 vstep=-0.25 vfinal=-10 name=anode(7)保存和绘画IV 曲线图。
tonyplot diodeex05.log -set diodeex05_log.set(8)参数提取语句(extract),根据log 文件获得器件电学参数。
extract init infile="diodeex05.log"extract name="bv" x.val from curve(v."anode",abs(i."anode")) wherey.val=1e-10extract name="leakage" y.val from curve(v."anode",abs(i."anode")) wherex.val=-24.改变器件工艺条件参数(扩散温度﹑热退火时间﹑离子注入角﹑离子注入能量﹑离子注入浓度等),分析工艺参数变化对器件结构及电学特性影响。
四、实验结果(一)器件设计1、器件结构设计如图所示,定义PN结的网络信息x为2.0,y为2.0,该区域块沉积铝厚度为0.2um,刻蚀掉x=1um右边的全部铝(形成铝接触),均匀p掺杂浓度为5e18每立方厘米,对表面进行硼离子注入,pearson分布,浓度为1.0×e15cm-2,离子能为50KeV,注入离子束与晶圆法线的角度为7,注入离子束和仿真面的角度0,硅晶格结构为amorph,从而形成了该结构,包括Al+区域,P+区域,N区域。
实验报告-实验三 利用资源管理器实现文件管理

12、“资源管理器”→选择d:盘→在右边窗口设置显示方式“详细信息”→单击“大小”属性列→按升序排列文件→按ctrl键,同时单击若干小于1MB文件,用鼠标右键拖动到D盘考生文件夹下的my文件夹,在弹出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到当前位置”
1)将某一常用文件夹项目添加“库”;也可以右键单击该文件夹,使用快捷菜单实现
2)创建新“库”,为“库”添加项目
3、使用“查看”菜单或“更改浏览视图”按钮、预览窗格按钮
4、使用“搜索框”的“搜索筛选器”搜索文件(夹):
5、体验“地址栏”路径按钮,实现目录跳转
二、打开D盘考生文件夹D:\ks01\150199990010,在考生文件夹150199990010下完成如下操作:
福建警察学院
计算机应用教学实验报告
计算机应用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地点:三号机房
实验名称
实验三利用资源管理器实现文件管理
指导教师
郑清安
时间
姓名
班级
刑侦一区
学号
组号
同组者姓名
评分
一、实验目的
掌握“资源管理器”窗口构成要素;
掌握查看文件(夹)的方法;
熟练掌握利用“资源管理器”的进行文件(夹)基本操作。
掌握搜索文件(夹)的方法
五、实验体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签名:
一、打开“计算机”或“资源管理器”,查看构成窗口的要素,并完成以下基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
1、使用“组织”菜单:
1)窗口布局:“组织”——布局——预览窗格、细节窗格、菜单栏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实验三)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组别第组实验项目同组人完成时间年月日【实验名称】《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及性质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从组织细胞中制备酶的方法。
2、掌握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及各种因素对其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为植物体内常见的呼吸酶,其在食品加工中易被氧化而呈现颜色反应,并且对多种植物的抗氧化、抗病原菌侵染等起作用,所以掌握其制备与性质实验要点,对于今后从事食品原料的提取分离与测定有重要意义。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其最适pH值为。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如以为底物,可以被氧化形成邻苯二醌。
由多酚氧化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通过溶液的颜色的变化鉴定,这个反应在自然界中是常见的,如。
多酚氧化酶的最适底物是。
和与的结构相似,它们也可以被氧化为各种有色物质。
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活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以及和等都会改变其生物催化活性。
【材料与设备】1、仪器设备匀浆机,离心机,冰箱,恒温水浴成绩:教师签字:批阅日期:2、材料小刀,纱布,漏斗,其它玻璃器皿3、主要试剂:(1)马铃薯(2)0.1mol/L的NaF溶液:将4.2g氟化钠溶于1000mL水中。
(3)0.01mol/L的邻苯二酚溶液:将1.1g邻苯二酚溶解于1000mL水中,用稀NaOH调节溶液的pH值为6.0,防止其自身的氧化作用。
当溶液变成褐色时,应重新配制。
新配制的溶液应贮存于棕色瓶中。
(4)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5)5%三氯乙酸溶液(6)硫脲(7)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将0.11g间苯二酚溶解于100mL水中。
(8)0.01mol/L的对苯二酚溶液:将0.11g对苯二酚溶解于100mL水中。
(9)固体硫酸铵(10)0.8%HCl:19.2mL浓HCl加水稀释到1000mL。
(11)0.2%和0.3%(V/V)的乳酸溶液。
(12)0.5%的碳酸钠溶液(13)0.01%的碳酸钠溶液【实验方法】1、多酚氧化酶的制备每三个小组一起,称取150g马铃薯(新马铃薯可以不去皮),切块后放入匀浆机,加入150mL NaF溶液,匀浆后用四层纱布过滤,静置后取上清液待用。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实验三实验项目名称:实验3 文字信息实验过程及内容:一、(一)基础操作1. 启动Microsoft Word 2010,输入个人简历的相关信息。
输入完成后,将文档另存为:个人简历.docx。
(书本案例3-2)1)输入RESUME后按Enter即可换行2)在第五段输入“姓名:马腾飞”时,由于已经输入过一次了,可以直接复制粘贴。
长按鼠标左键选中“姓名:马腾飞”,单击右键,弹出菜单,在菜单中选择复制。
再将光标移动到需要粘贴的位置,在键盘上按“C TRL+V”即可完成。
3)输入完内容后,在左上角点击“保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更改文件名,以及选定保存地址后,单击“保存”。
2. 打开个人简历文档,设置标题“个人概况”格式,字体:楷体、小四,深蓝色,加宽2磅,对整行加下划线、橙色;整行底纹:淡橙色。
(书本案例3-5)1)选中“个人概况”,在弹出的菜单中找到字体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楷体”,再找到字号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小四”。
然后找到字体颜色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深蓝色”。
2)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字体”选项,进入对话框,切换至对话框的“高级”选项卡。
点击“间距”的下拉按钮选择“加宽”,在磅值(B)中更改为2磅。
再切换到“字体”选项卡,点击“下划线类型”的下拉按钮,选择所需的下划线线型,点击“下划线颜色”下拉按钮并选择橙色的下划线颜色。
查看“预览”,确认无误后单击“确定”按钮。
3)选中“个人概况”,点击Word上方的“设计”选项,在最右边的页面背景内点击页面边框,在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底纹”选项卡,点击“填充”的下拉按钮,选择淡橙色。
点击“应用于”的下拉按钮,选择“文字”选项。
在“预览”区查看,确认无误后点击“确定”即可。
效果如下图所示3.书本案例3-61)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段落”,进入对话框后更改“段前”的数据为1行,“段后”的数据为1行,特殊格式为“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电子通信与软件工程系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实验题目:C语言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方
法
2018年10月26日
附:实验报告
专业:电子信息类年级: 4 完成日期:2018.10.26 学号:182018010 姓名:叶健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能够使用C语言,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掌握不同的类型数据之间赋值的规律。
(3)进一步熟悉C语言程序的编辑、编译和运行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过程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四、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逻辑运算符的短路特性。
(表达式1)&&(表达式2) 如果表达式1为假,则表达式2不会进行运算,即表达式2“被短路”
(表达式1)||(表达式2) 如果表达式1为真,则表达式2不会进行运算,即表达式2“被短路”
2、举例说明复合赋值运算符的运算顺序?
(1)前置,如++i、--i(先执行i+1或i-1,再使用i值)
(2)后置,i++、i--(先使用i值,再执行i+1或i-1)
3、编写程序:使用条件运算符计算两个数的最大值。
x>y?1:1.5
4、通过课下实践,掌握其他各种运算符的使用方法。
五、实验总结和体会
要注意取地址符&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