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理念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设计解读

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对 “网格式” 空间组合形 式的选择, 而是后期弥补措施的不力。 另一个问题是对寒冷气候的关注不够。 偏大比例的外围护结构面积、某些部位对 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北向阴影中的室 外大台阶设置、对水域驳岸抗冻胀设施的 忽略……, 给建筑节能、 结构寿命、 日常围 护与管理和正常使用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和损失。以上看法皆为作者对该设计的理 解和评析,未经设计者本人认可。如有不 当,欢迎批评指正。■
建筑学报
29
校园规划 CAMPUS PLANNING
结” ),随处都会给人以启迪(如稻田景观 区 1) 、 微型自然保护区、 中西文化广场、 四 季日光投影铺地、雷锋庭院……)。 校园本 身就是教师, 它以不同的形式、 不同的时机 在不经意间实现着育人的效益和作用。 此外, 该设计也在后勤社会化、 设施与 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 展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三、 问题与不足 在一定意义上,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权 衡利弊、 综合运筹的过程。 当然对于忍痛割 舍所带来的缺憾,有些还是可以从另外的 方面加以弥补,以求消除或减弱这种负面 的效应。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是一个 特色鲜明, 优点突出的设计。 它也不可避免
摩、 交流与相互学习的丰富机会。 在学科领 域趋于拓宽、学科内容不断发展的今天和 未来,这种方案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 响。特别是对于沈阳建筑大学这类专业特 色十分鲜明的高校,以校园环境为手段和 载体, 在全校形成一种浓郁的建筑氛围, 对 于沟通各学科、 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促 进学科发展和深化办学特点,是十分有益 与符合校情的。 该校园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尤其提 倡环境育人的手段与效果,旨在突破以课 堂教学为唯一形式的传统作法。设计者有 意识地将建筑中不同的结构形式(如框架、
建大分析

雷锋学校
雷锋精神走进校园
精神Spirit
回忆Memory
学习Study
灵魂The soul
生活 Life
学 获提理。维到六一说色社过的的下涵园通知活生 得供解学的主色,’的会校生是学。环过学,们 社的中生活体的思社蓝观园活微习学境体校他在 会社领在跃意文想会布念的。观、生中验景们校 经会略不、识化的思中的服‚的交在蕴,观能园 验意校断观的衫禁维山变装我社流这涵得的够内 。义园的念觉使锢的装化变们会,样的以各清学 ,景观的醒人;呆,。化可和接的精解种楚习 从观察更,觉五板‘清察以复触氛神读信地、 而所、新思察颜单诉一看通杂到围内校息感生
学校文化
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努力创新育人环境”的育 人特色,以先进的校园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传承历史 、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环境育人”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已经广为社会认同。学 校建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100余处,其中“稻田景观”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国 际设计大奖,“滚滚向前”雕塑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奖。学校“雷锋庭 院”被命名为辽宁省惟一的大学生学习雷锋基地,学校雷锋班连续两次被命名为 辽宁省“雷锋号”称号,雷锋班历任班长曾分别于2005年3月学习雷锋纪念日及 2009年5月来到学校,与广大师生共同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构建 Construction
校园景观的优劣受到社会 、自然等各种条件的影响 ,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达 到最好的景观效果,就能 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良 好的校园环境对师生能起 到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 作用。沈阳建筑大学通过 良好校园景观的构建,促 进了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 发展,使生态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校园景观可以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刍议.

沈阳建筑大学生态校园建设刍议[提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了解的不断加深,以及人类保护自然意识的不断加强,“生态”一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生态建筑”、“生态环境”、“生态城市”等一些名词不断涌现。
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应重视生态建设,生态校园的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生态校园建设的分析,来探讨沈阳建筑大学在生态校园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沈阳建筑大学生态校园生态理念1.引言1.1生态校园简介所谓生态校园,简而言之就是把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到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而产生的校园环境。
生态校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规划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和理念,合理地安排和组织校园内建筑与环境以及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要求利用校园原有的自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校园环境。
它寻求师生、校园环境、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
因此,“生态”一词不应仅仅体现在校园的表面上,而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整个校园的功能上,以及校园设计和使用者的内在理念上。
1.2沈阳建筑大学生态校园建设现状简介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沈阳浑南新区大学城,占地1150亩,为一东西长1000m,南北宽660m的矩形用地(图1)。
地势平整,原大部分用地为水稻田,并有几处突起的小丘,校园南侧与沈抚铁路之间以一条20m宽的绿化隔离带作为校区的南边界;北面有宽度达80m的东西向大道——浑南大道;东面是张官河绿化带及规划中的汽车总站;西临另一条南北向的城市道路。
校园的主入口位于校园的北部,通向浑南大道。
校园在建设初期就把生态学的理念引入到校园的规划以及设计中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尽量保护原生地貌,并把校园的生态建设与教学区、生活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同时校园还在原有水稻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稻田景观,把校园生态保护与校园景观建设溶为一体。
高校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

景观生态学论文高校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专业:景观建筑设计1001班学生姓名:***学号:**********高校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摘要:选取沈阳建筑大学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校区进行了景观结构的定性分析,并根据景观功能差异,进行了景观斑块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校园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规划高校校园景观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人类活动的改造重塑出的独特景观类型。
作为城市景观中一种独特的人工景观,校园景观独有的景观空间格局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人类系统成为景观中最主要的生态组合。
本文在对高校特有的景观结构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分析,总结出高校校园景观中不同的景观类型内部以及景观类型之间的结构特征,并提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校区概况沈阳建筑大学坐落于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宁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沈阳。
本校区位于沈阳浑南新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这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
2、校园景观设计特点1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
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
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
2便捷的路网体系。
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绿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网。
3空间定位:重复的九个院落式建筑群,容易造成空间的迷失,景观设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为此,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九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空间定位的参照,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
校园规划设计中育人环境的营造_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校园规划设计中育人环境的营造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张 宇,姚宏韬(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摘 要】 自从我国确立以 科教兴国 为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受到全国民众的高度重视。
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者,大学校园的建设也成为新时期规划和建设的重点。
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及建设特点的描述,说明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如何创造育人环境的,以此来预示我国高校规划建设的新趋势。
【关键词】 沈阳; 建筑大学; 校园规划; 育人环境; 新校区【中图分类号】 TU984 14 【文献标识码】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空前活跃,学校规模扩大、内容更新。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内容更新,校园空间也随之拓展。
校园规划的形态,校园建筑的形象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发展。
传统的校园规划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即显形校园规划,目的是营造一个合理性和效率性兼顾的学习场所,在规划设计的手法上往往比较注重建筑空间的功能分区与功能联系,注重满足各种使用需求的硬件设施的布局规划。
在评价标准上往往用是否达到国家相关技术指标,功能布局是否合理,交通组织是否有序来衡量。
然而,这部分规划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与新世纪大学校园建设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
现代大学校园既是人类为了传承前人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学习、研究、创新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学生自然、社会和人生价值观的高文化的环境,因此大学校园规划在贯穿功能活动这条显形主线的同时,应营造好另一条以生态和人文精神为内涵的主线,即做好隐形校园规划。
其中随着对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度逐步增强,对校园人文精神、育人环境的规划建设还有再提升。
校园规划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接收到更广泛的知识,校园环境建设当中能够体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乃是校园规划建设之集大成者。
文明校园规划的生态分析

文明校园规划的生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指出校园绿化规划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局面,并提出在当前蓬勃发展的高校新校园建设中,创造生态型大学校园的理念。
关键词: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he new campus of Shenyang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points out that the road campus virescence planning should follow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ifest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create an ecological concept of University campus.Keywords: Ecological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引言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第1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1.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的意象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的意象分析摘要:现阶段对意象空间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和中观为主,缺少对小尺度空间的研究。
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为研究区域,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认知地图法,通过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校园认知地图”调查,分析校园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为学校的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
关键词:意象空间;大学校园;可识别性一、意象空间概述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空间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意象空间是建立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对结构、实体和空间关系的内心描绘或认识。
换言之,是对空间和思想的重建和内在反映。
一般认为,意象空间理论的源头是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该书中提到的研究方法是结构性意象研究的代表,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此后,对城市意象的理论研究不断增多,有对不同种族居民意象空间差异性的研究、感知地图类型的研究、感知阶段的研究等。
比较典型的有Francescato 和Mebane针对罗马不同阶级对罗马的城市意象研究;Appleyard归纳了城市居民的认知地图类型;在此基础上,Golledge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居民对环境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城市认知地图随时间而变化,它的发展过程包括了3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
二、研究方法意象空间研究常用到的方法有认知地图法和社会调查法两种。
认知地图通常被认为是意象空间的一个子集,同时又被作为研究城市空间感知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并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它是指在对现实的城市意象研究中,要求受访者勾勒出自己所处空间的简图。
尽管勾勒出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
但一般接受这样的假定:即人对外界环境的认识,主要是其对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调查法是指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深入访谈方法,多用于地名研究。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一沈阳建筑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让人拍手称赞!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一沈阳建筑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让人拍手称赞!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位于沈阳浑南新区,主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校区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三大区。
教学区为网格式的庭院组合,便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
一座长达756m的亚洲第一长廊将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学校拥有开放式图书馆、国内首座建筑博物馆、多功能体育中心、网球训练中心、方便快捷的校园数字信息化平台。
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获得国家“2008 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校园生态环境建设1生态规划校园选址:滨河大学城建筑大学位于浑南大学城之中,紧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园区位于城郊,距城市中心距离适中,交通便利。
自然环境好,北面靠近浑河,气候适宜,环境优美,绿化率较高,适宜人们生活与学习。
校园功能分区:集约生态在整体集约发展的前提下,校园按生态功能进行分区,一边是人工生态功能区,包括科研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另一边是半自然生态区,由人工河、微型自然保护区等区域构成;在校园北侧,由于靠近城市干道,为了达到除尘降噪的目的,这片区域设置为自然生态区。
校园生态功能分区校园道路系统:人车分流道路规划总体上采用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
在校园内形成一条连接各个功能区的环形主干道,是主要的车行环路。
在步行系统方面,沿正对出入口设置几条主要人行道路以及中央水系周边的景观性步行道,并使之向各建筑组群延伸,与布置在自然绿地中的小路共同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步行网络。
校园道路系统2生态建筑设计对自然气候条件的利用:a) 网格庭院:在北方地区,冬季的西北风会造成建筑的热损失加大。
所以科教区采用集约网格庭院的模式,使建筑围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来抵消西北风带来的热耗。
此外,庭院模式有助于实现最大限度自然通风和采光。
b) 旋转布局:方形庭院旋转45°角(见图3),这样就使庭院四周的房间的日照机会增加一倍,同时也为场地带来了变化与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理念分析
摘要: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建设是对新世纪大学模式的一种探索,本文通过对新校区校园规划与设计理念的亲身体验,对其设计来源与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设计理念;文化;大学
1.建大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历经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它面临着与许多老校相似的问题,如学科设置发生变化,规模扩大,要建新图书馆、体育中心和校舍等。
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做出了建设新校区的决定。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沈阳市浑河南岸的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为沈阳大学城规划用地的一部分,总占地面积1428.6hm²,总建筑面积38万m²。
新校区规划设计从2000年6月招标开始至2000年9月确定由深圳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资深建筑师汤桦主持设计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
新校区于2001年8月16日开工,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16日竣工。
2.校园规划与设计理念解析:
气候、工业、村落、农耕文化、大学校园的叠加,新校区规划总设计师汤桦的设计初衷来源于此。
作为一个北方城市,沈阳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是0ºC以下的气温,寒冷的气候使人不愿在室外停留过多时间。
于是一个特别理想主义的想法出现了:用一座平面尺寸超大的房子涵盖以往校园里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子,使老师和同学可以在一个连续的空间里工作学习,从而减少冬天在室外的行动时间。
同时,这样的一个大房子如同一个家,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功能,而且处在同一片屋檐下。
这个想法不断发展,贯穿整个设计。
新校址南侧是沈阳至抚顺的铁路,不时有火车呼啸而过;新小区周边散布着传统的村落,这些村落功能叠合,形态统一。
季节的变化、铁路与村庄、动与静、黑与白,构成了独特的风景;深厚的农业文明与强大的现代工业文化交织也引导了设计的前行。
大学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大学校园应该向学生传达一种明确的思想,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了自己的精神和立场,则会带来思想匮乏的悲哀。
校园特色与办学理念互相促及,共同成为校园个性化的构成要素。
新校区的建设中保留了一块稻田地,将稻田做成景观。
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
这一做法既延续了当地文脉,同时稻田区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景观效果也很好。
春夏秋冬,稻田不断变换景观,从稚嫩的秧苗到郁郁葱葱的秧秆再到沉甸甸的稻谷,让学子们欣赏如画风景的同时,更能领略到辛苦、收获和成功。
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自然。
结合以上因素,最初的方案诞生:结合中国自古院落围和设计的特点,主体建筑是重复的九个院落式建筑群,方院极为普通,功能容易安排。
同时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九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独具特色的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
每个庭院中都有一个用于标识所在教室专业特色的雕塑和小品。
这些小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器材、机械及其他相关特征,也是本土文化的深刻发掘。
在建立起80m×80m 的方形网格建立起基本的庭院结构之后,45º的旋转使方形院落四边房间的日照机会增加了一倍,同时也为场地带来了变化的生动和张力。
更为重要的是为方院和堪称巨构的长廊建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几何关系。
一座756.31m 长的亚洲第一长廊“建艺长廊”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长廊设置的初衷是功能性的,为了使在校园东侧的学生能够快速到达教学区,在生活区的最西侧和教学区之间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步行长廊,宽8m,两层高,底层架空,屋面上人,形成三个层次的交通流线。
长廊宽畅明亮,南向通透,一览校院四季风景,沐浴阳光。
北向封闭,抵御严冬的寒风。
在设计时将长廊内定位成为学生服务的开敞空间,从学生的展览到休息茶座可随意调整改变和增加功能,使其成为一个超越单一交通功能的容器。
此外,通过老校区的局部再利用,建立起新老校园之间的联系,将老校门、红砖、石磙、磨盘结合到新校园的设计中,更是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3.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不足:
选址偏僻,使学生们很难有机会使用城市中心的文化资源;稻田位置过远,同时功能性较弱,很难吸引同学,尤其是大家对其失去新鲜感以后;封闭的庭院占教学区近一半的面积,虽然是基于冬季保温考虑,却使其成为无法进入的景观,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大面积的开窗导致能源的浪费等等。
4.结语:
2000年8月,全国第一所大学城—东方大学城投入使用,一个全新的事物在非常短的时间中,迅速地发酵、催熟,直至形成大学城建设的热潮,各地大学城项目纷纷上马。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从2000年6月招标开始至2000年9月确定方案,始终吸引了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仅是恰逢世纪之交的一场强者之争,而且从更深层次上激起了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的思辨。
不能不承认,沈建大新校区的建设纵然有诸多不足之处,但其对新世纪大学模式探索的成功之处,确是令人欣慰的,同时也必将引发我们关于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问题更深层次的思索。
5.参考文献:
[1] 陈伯超,张福昌,王严力。
现代校园中的历史情结——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文脉传承的实践[J]。
建筑学报。
2005.5。
[2] 汤桦。
十一个半院落和建筑里的城市[J]。
时代建筑。
2007.6。
[3] 任乃鑫,张磊。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反思[J]。
山西建筑。
2007.2。
[4] 王笑寒。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工程记录[J]。
城市环境设计。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