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

合集下载

关于传统武术训练观念和竞技武术训练观念之思考

关于传统武术训练观念和竞技武术训练观念之思考

关于传统武术训练观念和竞技武术训练观念之思考摘要:任何实践的开展都需要以相关理论作为指导,而作为对武术训练活动加以直接支配的指导思想,对武术运动训练变革加以推进的先导,训练观念在武术训练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比较分析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训练观念上的差异性,仅供今后的武术训练和研究借鉴。

关键词:训练观念武术传统训练观念指的是在运动训练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为了顺利实现训练目的和完成训练任务而建立的直接指导或者支配训练的思想。

为了使武术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对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完善,还需要对占有主导地位的训练理念和思路进行反思。

因为武术训练观念是可以对武术训练活动进行直接支配的思想,武术训练理念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武术训练观念是使武术训练得到突破的重要支点,武术训练观念是对武术这项运动训练变革加以推进的先导。

下面试比较传统武术训练观念和竞技武术训练观念:一、在理论体系、价值取向上的比较可以说,诸如古典的太极理论、五行学说等我国古典哲学都是传统武术所推崇和遵循的理论导向,在这些古典哲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武术技术的创编和运用。

虽然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相比有一定的不同,但是竞技武术仍旧对传统武术中的精华进行了传承。

不过,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指导有所不同,竞技武术的理论指导更多为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这样使得竞技武术训练观念相较于传统武术训练观念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而在练武的过程中,传统武术对于“天人合一”是非常推崇的,这就是其和竞技武术价值取向有所差异的地方,因为竞技武术提倡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而两者之所以在价值取向上有所差异,是因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不同的,且所呈现的精神风貌是不同的。

前者所呈现的是农业社会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而后者所呈现的是不断进取的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

二、在目标、追求及情感意志上的比较通过对传统武术的目标进行概括可以发现,“强身健体,修生养性”就是传统武术的目标。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差异研究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差异研究

定义:竞技武术是指在规则和裁判的指导下,运动员通过 技巧和力量展示武术技艺的运动项目。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
文特字点:竞技武术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和高难度性,强调运动 员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以追求最佳成绩为目标。 传 传统定统武义武术与术 与与起竞竞源技技:武 术武传的术统差的武异 研差术究异起研源究于中国,是一种注重内外兼修、 攻防结合的武术技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竞技武 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加注重竞技性和 单文规特步击字范点法此性与、处 添。风手加格法文:、本 具传眼体统法内武等容 ,术方简注面明重的扼 要功协地力 调阐和统述 您招一的式。观 的竞点 。运技根用武据 需,术要强则可调更酌 情身加增法注减、 重动作的规范性和高难度性,强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 单文能训路击字水练、此平方散处 添。法打加与、文目器本 具的械体:等内传,容 ,统旨简武在明术提扼 要的高地训武阐练者述 您方的的法功观 多力点 。种和根多技据 需样艺要,水可包平酌 情括。增套竞减 技武术的训练则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专业的教 单文练社和击字指会认此导认知处 添和知度加训与,文练价被本 具,值视体提:为内高传一容 ,运统种简动武文明员术化扼 要的在和地竞 中 精阐技国神述 您水社财的平会富观 和中。点 。比具竞根赛有技据 需成很武要绩高术可。的则酌 情地更增位加减 注重在体育领域的发展和推广,旨在提高中国武术在国际 单文舞击字台此上处 添的加影文响本 具力体和内竞容 ,争简力明。扼 要 地 阐 述 您 的 观 点 。 根 据 需 要 可 酌 情 增 减
竞技武术:动作 规范统一,注重 高难度的动作展 示和技巧性
技术要求:传统 武术注重实战性, 竞技武术注重表 演性

谈一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谈一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少林魂我的所有文章嵩山禅武医王勇谈一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武术从实战中走来原本都是很实用的武技,是融合健身、防身、适用于一体的,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元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政府对民间武术进行了严厉的控制以及文革的破除四旧,使得众多中国的优秀传统功夫失传或是传人很少,或是有传人,很多也是远不如前辈的水平,我国著名的武术家自然门传人万籁声老先生曾经说过“我与杜师(杜心五)的功夫相比,尚不如其九牛之一毛而,可见武术承替之难”,虽然此话有些夸张,但也在情理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体育运动重新使武术有了活力,后来为了适应竞技比赛的需要而去掉了武术中真正实用的招数,而有了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又分为“套路表演”和“擂台散打”现在很多人把套路表演认为就是传统武术,其实这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无知。

现在的武术竞技套路,不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如果形象一点不应该叫它“武术套路”应该叫“舞术套路”或叫“武术体操”表现为:动作大开大合,过于夸张,腾空动作多,消耗体力大,基本上没有实战的作用。

而竞技武术散打是有规则限制、绝对不许击要害、化剑为犁的交手对抗的搏击体育运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打斗,更不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

传统武术多为击人要害,使人致伤、致残、取人性命,没有规则限制,是无数武术前辈在实战中总结的经验,是最切合街头实战的打法(当然,这只是传统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与人交手便要使其致伤、致残、致死,这是因情况而定的。

当然练武术更重要的是修“德,对此就不阐述了)。

真正的传统武术是轻技击重养生、武身善念,讲究实用,反对花架子,不拘于形式的束缚,武术达到一定的境界,也就无套路可言,套路只是武术的一种锻炼手段。

传统武术套路与竞技武术套路有很大的区别,身体强度是逐步的加上去的,更注重内在的修养。

许多人热衷于探讨泰拳与散打,或跆拳道与空手道哪个更厉害,是忘记在什么规则下交手的前提,我们可以把泰拳理解为规则限制更少的、适合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搏击运动。

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

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

竞技武术发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竞技武术发展进行全面研究,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成果与经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竞技武术的综合性梳理,以期为今后的武术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竞技武术是一种融传统武术技巧、现代体育精神于一体的运动项目。

它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体育竞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竞技武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对提升国家形象、增强人民体质具有积极意义。

竞技武术发展现状当前,竞技武术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如选材标准不够明确、训练方法缺乏科学性等。

其次,赛事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国内外赛事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高。

此外,武术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中断的危险,年轻一代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逐渐减弱。

竞技武术成果与经验竞技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在赛事成绩方面,中国竞技武术代表团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佳绩,彰显了国家武术实力。

同时,竞技武术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通过“申遗”、武术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武术文化。

此外,竞技武术的训练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为运动员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训练方法。

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未来竞技武术发展将面临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政策支持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武术事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武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同时,竞技武术发展应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培养年轻一代对武术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竞技武术还应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际先进训练方法和经验,提高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力。

竞技武术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今后,需要政府、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竞技武术的繁荣发展。

竞技武术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体育价值,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国际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竞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广泛的。

竞技武术发展简述

竞技武术发展简述

以控制分值的可能性 , 保证了比赛 的公平 、 正。 公 为了使武术与国际接轨 , 成为新 的奥运 项 目。 规则 的
完善刻不 容 缓。2 0 02年 开始 重 新修 订 武 术 规则 , 于 并
20 年正式修改定稿 。新规则修改重点 主要有 以下几个 03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以后 , 过 5 经 0年代初期 的发
展 ,9 9年《 15 武术竞赛 规则》 国家体委 批准 公布实 施 , 由
方面 : , 了提高评分 的公正性 , 第一 为 由原 来的两组 裁判
( B, A、 )改为三组 裁g ( 、 、 ) 同评分; UA B c 共 由原来每个裁判 分别给出综合分改 为三个裁判各 司其职 , 分别 就动作质 量、 演练水平和难度动作三个方面评分 , 并对难度动作和 动作质量采取即时扣点 , 以保证评 分的客观性。第 二 , 为 了鼓励技术创新 , 提高竞技武术的观赏性 , 增加了难度动 作和动作技术创新分( 即技术创新部分) 的评定 , 这在 以前 的旧规则中是没有的。第三 , 比赛 中增加 了配乐 , 要求 并
竞技武术是武术 向西 方竞技 体育学 习的结 果 , 中 是 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 , 有着 明显的 西方竞技 体育的一 些特征—— 竞争性 、 规范性 、 公平性 、 集群性 、 公开性及 观 赏性等特点。随着竞技武 术的发展 , 其与 民间 流传 的武 术区别越来越 大。骆 莉莉 等将 竞技武 术的概 念界定 为 :
竞技武术发展简述

宇, 等
竞 技 武术 发 展 简 述
薛 宇 张喜琴( 京体育大学研 究生院 , 北 北京 108 ) 0 04
摘 要 本 文 主 要 运 项 目。
经 过 6 年 代 的实 践发 展 后 , 了 有 所 创 新 ,9 3年 0 为 17

基于武术的本质探析竞技武术的发展

基于武术的本质探析竞技武术的发展

赛事 ,其 宗 旨是为 了加速功法运动 的体育化和竞技 化进 程, 为推动武 术运 动的全面发展 , 为培养和宏扬 民族 精神,全面
提高 国民素质 服务。功法运动 的竞赛项 目有 :规定竞赛项 目 的单 掌断砖 、 锁上 拳、长杆较力 、 石 流星打靶 、 其他 能力 组; 自选表演项 目的克服阻力组、击打能力组 、灵敏能力组、其 他 能 力 组 另外 还 有 特 邀 汇 演 项 目 。 功法运动 作为竞技 武术中的一员 , 为传统 武术最重要 作 的最基本 的环节却被竞 技武 术忽略 了。 功法应该 是~个武者 所必须要修 习的基本 内容,功法可 以说是对 身体 的锻炼 ,不 管是散手也好套路也好 ,没有一个强悍的身体作为基础 , 要 想 追求更高的层次是不现实 的。 以说功法应该始终是武术 所 的基础,不管是套路还是散手 。 23 -竞技武术 的根本 现代 的竞 技武 术是在有 选择性 地吸 收了一部 分具有代 表 性 的传 统武术套 路和 实战模式 的基础上 ,受西方 体育影 响, 用 了竞技体育 的比赛形式 。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演练评 采 价 并有 一定的量化标度 , 受规 则限制,有一定的实利 目标并
中国武 术历 经几千年 的发展 , 几起几落 ,可以说的历经 磨难 , 但其发展没有脱离过技击这个本质特征 。 自近代 以来 , 武 术的技术体系 发生 了很大 的变化 ,以套路 、散手和 功法运 动 为主要表现形式 的竞技武术得到 了极大 的发展 。 然而 , 不 管是套路 的 “ 意想技击 ” ,还是散手 的护具加身 、束手缚脚 , 功 法 运 动 的 单一 发 展 , 无不 使人 对 武 术 技 击 的本 质 产 生 了质 疑 。现代竞技武术 的三大表现形式 ,突 出了武术 的竞技性 , 却忽略 了其根本 的技击实用性 。 概念在实 际运用 中已经渐渐 变更 。 1 武 术 的 本 质 . 传统套路中吸收 了大量攻防格斗的技术 内容 , 并且各家 各派的独 门技术也是 以套路的形式保存下来 的。 这些套路将 定的传统战术理念融入具体动作招势 中, 且经过无数次 的 修改补充 已形成固定的招式 , 这样做就便于武术 的传授 、 观 摩、交流 ,使练 习者产生兴趣 ,更有益于武术 的传播 。而竞 技武术 中也有套路 比赛,但这些演练 的套路 中大多是 “ 竞艺 性 ”的 。

发展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论文.

发展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论文.

发展竞技武术的理论依据论文2019-01-01论文关键词:武术;竞技武术;本质;功能;形式论文摘要:武术的本质是永恒的,其功能和形式是可变的,是随着武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武术的功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竞技武术具有一种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新功能。

它的产生是对武术众多功能的丰富和发展,这将有利于武术体系的完善和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当今武术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武术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问题。

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是什么样的关系,在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武术的发展应采取何种措施,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有一点很显然,那就是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我们不能作简单而武断的取舍。

武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武术也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割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二者孤立起来,必然会导致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

因此,要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国武术,就必须深入了解武术的历史。

掌握其本质特点和趋势,从中把握武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然后依据客观规律做出明智的选择。

1 竞技武术不会改变武术的本质武术本质就是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和技艺。

这种本质,是从它诞生起就被确定了的。

无论时间如何推移,无论有多少文明的、后起的渗透、依附、派生,武术的本质都是确立无疑、确定不移的。

将武术的本质与功能混淆,可能会造成一些混乱,这也就是武术界对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

武术的功能很多是后起的,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而且呈逐渐增长之势。

武术的原始功能只是为了攻防格斗,后来由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大规模的战争频频发生,武术便自然而然地与战争、军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武术新增了军事功能。

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周时期祭祀与军事成为最重要的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出现了“六艺”的教育形式,强调文武兼备,这就使武术又具有了教育功能。

到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功能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武术具有了表演功能、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等。

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

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

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中国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然而,对武术概念的认识却在不断地衍化,武术界人士也总是喋喋不休地论争。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

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它的庞杂性和局限性,给武术理论建设和教学带来不少麻烦,武术教材也好,武术研讨会也好,曾把它界定在一个体育范畴之内,难道由于武术归体育部门来管,它只带有体育属性吗?诚然不能。

本文试图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力求客观地去追寻它的起源和衍变,探索它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特性,分析它的社会功用和价值,比较体育运动的规律与原则。

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一)武术与军事技艺不能同日而语任何事物的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温长久远年代里走过来的武术,今天的概念和昔日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应当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曾用过不同的名词归属武术这一概念。

如春秋战国时有“技击”;汉代有“武艺”一词;清初人们取用了《文选》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中的“武术”一词;民国时期称作“国术”;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称“武术”据文字记载,古代武术中以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力”、“角抵”、“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戈舞”、“矛舞”、刀舞“、剑舞”、“双剑舞”、“戟舞”、“双戟舞”、“走戟”、“使枪”、“使拳”、“打拳”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

从历史上溯源,人类为了生存竞争或安全的需要,狩猎、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里融汇交织,然而就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却有本质的区别,战争中重要的是群体的阵式、协同等。

个人的技术作用极为次要。

武术却是以个体行为为主,自发于民间的一种文化形式,表现了自卫、健身、娱乐、表演等多种社会价值和功能。

在整个进程中,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道教、佛教、民间宗教,以及各种民俗文化,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洪 浩(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摘 要:将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

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和太极推手。

依据列宁和毛泽东对本质的有关论述,提出武术的本质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两个层次;进而提出健身本质、民族文化本质和技击本质是竞技武术在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层面的一般本质,而竞技本质是其特殊本质。

关 键 词:竞技武术;武术概念;武术本质;民族传统体育中图分类号:G 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5)05-0053-03Concept definition and essence novelty in relation to competitive WushuH ONG Hao(C 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 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com petitive Wushu as a Wushu sport that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Wushu ,bases its subject on professional players ,carries out intensified train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om 2petition events and com peti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exerts and enhances individual or collective sports com petitive level to a maximum extent ,s o as to achieve excellent sports per formance.I ts sports forms mainly include routines ,Sanda ,and join hands in shadowboxing.In accordance with Lie Ning ’s and Mao Z edong ’expatiations on essence ,the author set forth that the essence of Wushu is provided with tw o levels ,namely ,general essence and special essence ,and further came up with that the essences of keeping fit ,national culture and martial art are the general essence of com petitive Wushu in terms of sport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Wushu ,while com petitive essence is the special essence of Wushu.K ey w ords :com petitive Wushu ;Wushu concept ;Wushu essenc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收稿日期:2005-01-10作者简介:洪 浩(1971-),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竞技武术。

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竞技武术,在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潮流中,历经曲折、磨砺而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当代武术运动的主体,在近现代武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竞技武术的诞生与兴盛是武术现代化的必然。

然而,什么是竞技武术?至今未形成定论。

多年来,人们对竞技武术本质的认识多停留于“技击”层面,由此出现了对竞技武术的种种非议。

概念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本质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本文在查阅文献以及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试图界定竞技武术的概念,分析它的本质,这对统一认识,解决纷争,推动竞技武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竞技武术概念的界定竞技武术是当代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它的普遍使用,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

目前正式出版的武术教材、词典、百科全书,对此术语尚无界定。

竞技武术的兴盛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在论文中,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概念的界定。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竞技武术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技术能力,以追求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和竞赛活动。

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和现代散手两种运动形式。

”此类界定基本描述了竞技武术的内涵,但与有关辞书对竞技体育概念的界定雷同[1],未能全面阐释竞技武术的本质内涵,竞技武术与武术、竞技体育的关系。

竞技武术是一个包括技术体系、竞赛体系和训练体制的完整系统,仅从内容、群体、功能、年代或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尚欠不足。

竞技武术的属概念为武术运动(暂不考虑实用武术的内容),它与学校武术、社会武术的本质差异在于它的竞技性。

按照逻辑学“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可将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第12卷第5期2005年9月 体 育 学 刊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V ol.12N o.5Sep .2005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

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太极推手。

这一界定体现着以下5方面的内涵:(1)以传统武术为母体。

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汲取西方竞技体育的先进文明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建国初期,为推动武术竞赛的发展,原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查、华、炮、洪、花和弹腿等拳种的基础上,创编了长拳。

其后,为更好地推广新编长拳,还统一了动作名称和规格,并于1958年出版了《长拳比赛规定套路》。

长拳和长拳类项目的创造,是建立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的,对竞技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国家又规范了太极拳和南拳,逐步形成了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体的武术套路竞赛体制。

散打和太极推手是按照现代体育的要求,对传统武术散打和太极推手的发展,它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其根源亦是传统武术。

(2)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

争分夺牌的价值追求,使竞技武术训练逐步达到专业化程度,普通群体无法与之竞争。

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武术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武术优秀运动队的三级人才培养网络。

正是由于武术运动队的存在,竞技武术的技术体系在众多教练员、运动员的继承创新下,才不断得以完善;武术竞赛体制也在年复一年的武术竞赛实践中得以完善。

可以说,如果没有专业群体的存在,竞技武术便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一套包括运动技术、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的完整系统。

拥有相对稳定的专业群体是竞技武术区别于学校武术、社会武术的又一鲜明特征。

(3)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

竞技体育倡导“费厄泼赖”(fair play)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宣扬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昭示了拼搏奋斗的价值。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已出现“春秋角试”、“手搏”、“斗剑”、“露台争交”以及太极推手等初级形式的武术竞技活动,它们不能称之为竞技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社会公认、严格的竞赛规则。

笔者认为竞赛规则的颁布是竞技武术诞生的主要标志。

在竞赛规则的指引下,历经40余年的发展,竞技套路从起初的一招一式演练到动作灵活、变化复杂;从跳跃能力较差,动作不能腾空到如今高飘优美的空中造型,其技术体系日益完善,并形成了从基本功到比赛的多层次技术训练体系。

在当代武术领域,它以其准确工整、舒展流畅、快速有力的风格、优美洒脱的高难动作,占据了主导地位。

散打运动在短时间内逐步成熟,迅速占领了竞技武术竞赛的半壁江山,与散打竞赛规则的颁布与完善密切相关。

(4)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

竞争是竞技体育的固有属性与核心理念,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

通过竞争,可使人们的体力、智力得到良好锻炼。

竞技体育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其蕴含和体现的竞争精神密切相关。

武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追求和谐为最高宗旨,使竞争的观念日趋淡化。

西方文化传入后,传统武术在汲取了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竞技武术。

竞争性是中西体育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传统武术对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借鉴,便不会产生现今意义的竞技武术。

所以,竞争性是竞技武术区别于传统武术的重要特征,也是竞技武术不同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

(5)追求强烈的功利目的。

竞技武术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争分夺牌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后,中国竞技体育迅速走向世界,武术也随之确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随着一系列国际武术竞赛的举办,中国运动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为国争光”的强大驱动力,促使中国武术界正致力于将源于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奉献给全人类。

如果竞技武术能成为奥运会的竞赛项目,在世界体育史上,将为中华民族添上浓浓的一笔。

这不仅有利于武术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

2 武术本质的层次性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武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它,能发现不同的文化特质,由此,出现了对竞技武术的褒扬与批驳,争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武术本质认识的偏颇与差异。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2]。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性。

关于武术的本质问题,建国初期,便已展开激烈讨论。

从讨论情况来看,多数人认为武术是体育项目,技击是它的本质属性。

此后由于极左思想对“唯技击论”的批判,武术的技击属性被抹杀。

以拳击比赛出现的严重伤害事故为界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

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时代,人们过多强调了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本质———健身本质[3],忽略了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的差异,致使武术对抗项目长期被排斥于体育运动之外。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事物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