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故事之美国陪读第三年
陪读怀孕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陪读怀孕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名陪读学生,在陪读期间意外怀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法律和心理问题。
陪读学生,小李(化名),22岁,是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美国某大学进行本科学习。
在陪读期间,她与同校的一名研究生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在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情况下发生了性关系,最终导致怀孕。
二、案例分析1.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性行为和怀孕的态度存在差异。
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保守的社会中,未婚怀孕可能会受到道德谴责和社会压力。
然而,在一些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性行为和怀孕的态度较为宽容。
小李所在的美国大学环境较为开放,但作为留学生,她可能同时面临着来自本国文化的压力和影响。
2. 法律因素分析在美国,怀孕女性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根据相关法律,怀孕并不构成违法行为,且有权利选择是否继续怀孕。
然而,如果涉及到未成年或强迫性行为,则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小李作为成年人,其怀孕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但她需要考虑到与伴侣的法律义务和责任。
3. 心理因素分析意外怀孕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小李可能会经历焦虑、恐惧、内疚等情绪。
此外,她还需要面对学业、经济和未来规划等多方面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支持和专业咨询显得尤为重要。
三、应对策略1. 心理辅导小李首先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帮助她处理意外怀孕带来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2. 法律咨询鉴于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小李应当寻求法律咨询,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3. 医疗咨询小李需要及时与医疗机构联系,获取专业的医疗咨询和指导,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4. 家庭和伴侣沟通小李应当与家人和伴侣进行充分沟通,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不仅涉及到情感支持,也关系到未来的生活安排和责任分担。
5. 学业和职业规划小李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规划,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学习计划,以及如何平衡学业、工作和家庭生活。
去美国读初中,家长可以陪读吗?

去美国读初中,家长可以陪读吗?随着店铺成了很多家长和学生的选择,很多家长想在孩子初中送去留学。
但对于家长来说,初中去美国留学是否可以陪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去美国读初中,家长可以陪读吗?下面小编来为您解答。
初中美国留学家长可以陪读吗关于是否可以陪读,实际上涉及到很多不同情况和细节的考虑。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家长是可以陪读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是不可以陪读的。
对于那些考虑陪读的家长来说,首先需要了解美国学生签证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虑。
按照美国国务院颁布的规定,学生可以申请F-1签证,但是F-1签证持有人的家属是不能够带着他们的家人一起去美国的,因为这种签证适用于单独的学生,而不是家庭。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家长可以获得其他类型的签证,以此为基础来陪同孩子留学。
例如,家长可以访问或工作签证,或者是家庭结构亲属的绿卡或公民身份。
在这些情况下,家长可以陪同孩子留学并居住在美国,这是完全合法的。
除了法律规定,对于家长是否应该陪同孩子留学,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陪同留学会增加家庭负担。
美国高昂的生活费用和留学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实在不小,而家庭的支出也会因为陪读而增加。
其次,在家庭陪同的情况下,家长需要负责照顾孩子,这就意味着在一些情况下家长会有自己的安排受到限制,如工作和社交活动。
此外,陪同留学也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毕竟,孩子去留学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这种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提高自主性和独立性。
如果家长在身边,孩子就可能会失去这种体验和机会。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学业和生活不能独立完成,那么他们的留学经历也很难达到最佳状态。
是否陪同孩子留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家长有特殊情况和留学计划要求,可以考虑陪同留学。
在许多情况下,陪同留学会导致家庭负担过重、孩子独立性发展受阻等问题。
这些是需要在决定陪同留学前认真考虑的。
留学美国父母陪读签证如何办理F2签证不需要任何英文能力测试或者专业测试,但是美国法律规定,F2签证不能在美合法工作或者读书。
赔读妈妈的难言故事事

赔读妈妈的难言故事事睢女士的儿子在英国留学,她自己也在英国继续自己的事业,母子俩假期时还会在欧洲到处游玩。
13岁的广州仔吴比考上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并将于九月作为该校首位中国籍学生入读的新闻,在留学早已蔚然成风的广州仍非常轰动。
这位全城瞩目的“平民王子”背后,一位不辞千里远赴异乡陪读的母亲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吴比的妈妈曾于两年前陪儿子到伦敦就读私立小学,并将于今年八月再赴伦敦陪读。
在广州,出国留学的风潮由来已久,留学生的年纪越来越小,陪读家长也随之逐年增加。
近几年,虽然低龄留学的人数升幅不大,但陪读家长就越来越多了。
据统计,广州16岁以下的留学生中,有家长陪读的约占1/3。
这些陪读的家长又以妈妈为主,多年来已形成一个独特的陪读妈妈群体。
这些外人眼中不惜放弃国内一切,出国照顾年幼孩子的陪读妈妈,其实已不再围着孩子转。
她们中不少是边陪读边打工,少数甚至在事业有了新发展;另外,和孩子一起出国读书,平时各读各,放假才相聚的陪读妈妈也增加的趋势。
但无论选择怎样的方式,她们的陪读生活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故事。
闷到“喊救命”陪读三月就回国“听说教育专家管这叫做第二次断奶。
”两个月前,从事外贸行业的梁华英女士刚从英国回国,她在英国待了三个月,目的就是给儿子陪读。
她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12岁,到英国去念中学,她本来打算在英国长住,起码住上一年。
为此,她甚至把这边的工作都停了,空手和儿子到了英国。
但到了英国后,她就发现自己的妈妈“功能”很快就失效了。
由于英国的普通走读公立学校不招17岁以下的留学生,孩子只能去念寄宿中学。
所谓的寄宿中学,就是像《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式管理。
梁妈妈如此形容:“学校的设施很好,对孩子也管得很严,上课有老师,放学后有舍监,除了开放日根本不让家长进学校,孩子周末出来还要报告请假。
”。
三个陪读妈妈的故事令人沉思

三个陪读妈妈的故事令人沉思作者:暂无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9年第1期秉持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执念,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中小学时期就送孩子出国读书,甚至还有一批孩子一出生就被带到了国外,成为土生土长的ABC。
留学低龄化,不仅带动了留学后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催生了另一个新型职业——海外陪读妈妈。
为了孩子,她们辞去国内的工作,移民至海外,全身心扑入相夫教子的事业中。
表面看起来,可以不为物质忧愁、安心主内的她们,实际上过得如何呢?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揭露的3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移民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
陪读妈妈:当爸又当妈早上5:4 0起床,晚上2 2:2 0睡觉,每天除了照顾孩子,就是补习英语,再无其他的娱乐活动,这便是陪读妈妈Rita的日常。
Rita曾是国内一家大型通信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北京拥有体面高薪的工作。
只是无奈户口落在深圳,没法让孩子参加北京高考,这才狠下心移民到了美国加州。
和很多典型的陪读家庭一样:爸爸是空中飞人,留在国内继续自己的事业;妈妈则在海外独自带娃,又要当爹,又要当妈。
从2 0 0 6年移民至今,Rit a的丈夫飞来海外团聚的次数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在美国,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要Rita一人包办,由于语言不通,Rita说她“连病都不敢生”。
每天得照顾一小一大两个小孩的Rita,剪着方便打理的短发,穿着舒适宽松的帽衫,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
Rita的女儿今年上10年级、儿子上6年级,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参加各种培训班。
虽然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行之不易。
但即使再忙碌,Rita在接送孩子之余,也会抽出时间在车里自学英文。
来到美国之前,Rit a曾对美国教育存在误解,以为美国的孩子很轻松,但来了之后才发现,美国培训机构之多,丝毫不输于国内。
“不论在世界何处,咱中国的孩子还是得天天周旋在各类培训班之间。
”亚裔多的地方学风通常更好、更适合孩子求学,但相比而言,房价也会更贵。
45岁妈妈陪读感言

45岁妈妈陪读感言
我是一位45岁的妈妈,今年我决定陪读我的女儿去美国留学。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我的家乡和我的工作,也是我第一次体验陪读的生活。
一开始,我感到有些迷茫和不安。
毕竟我已经长时间不接触学生生活了,而且国外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跟国内有很大不同。
但是我很快适应了这种新环境,并且我发现这次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次极其宝贵的经验。
首先,我感受到了一种母爱的满足。
我能够亲手照顾我的女儿,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她鼓励和支持。
我可以看到她在成长和进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其次,我也体验到了一种新的文化和教育方式。
我了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学习了如何帮助我的女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并且我也与其他陪读家长交流了他们的经验和看法。
这些都对我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我也收获了许多新的友谊。
在美国,我认识了许多陪读家长和学生,我们一起分享了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成为了彼此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友谊将伴随我一生。
陪读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人生中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和机会,我们只需要敢于尝试和挑战自己。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事业上,我们都可以不断成长和进步。
我非常感激这次机会,也深深地爱着我的女儿。
- 1 -。
陪读妈妈:我在寂寞中焕然新生

陪读妈妈:我在寂寞中焕然新生王众【摘要】<正>陪读妈妈一不小心就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还可以申请美国自费访问学者,既能回炉深造,孩子也能免费读公立中学,一年10万元人民币足够。
在此次《留学》杂志官方微信的留学意向调查中,有一个后台提问非常特别:"如去美国,孩子小,妈妈要陪读签证咋办?"为此,《留学》杂志特意采访了两位远赴美国康涅狄格州陪儿子读初中的中国妈妈,听听她们如何打发异国陪读的日子;其中一位就是央视名嘴郎永淳的夫人吴萍。
【期刊名称】《留学》【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陪读妈妈;吴萍;意向调查;永淳;公立中学;第二春;起居生活;康涅狄格州;南瓜灯;全职妈妈【作者】王众【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8.9陪读妈妈一不小心就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还可以申请美国自费访问学者,既能回炉深造,孩子也能免费读公立中学,一年10万元人民币足够。
在此次《留学》杂志官方微信的留学意向调查中,有一个后台提问非常特别:“如去美国,孩子小,妈妈要陪读签证咋办?”为此,《留学》杂志特意采访了两位远赴美国康涅狄格州陪儿子读初中的中国妈妈,听听她们如何打发异国陪读的日子;其中一位就是央视名嘴郎永淳的夫人吴萍。
加了吴萍的微信以后,看到她近几个月的朋友圈算得上是不少全职妈妈的每日写照:“儿子回来了,今天算一顿大餐”,“和儿子一起制作南瓜灯”,“前天修车折腾了一天,昨天宅在家,今天一出门,看到车胎全瘪了,回到4S店,又是一天”。
吴萍的儿子住在寄宿家庭中,她则在临近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
为了让儿子尽快融入异国文化,也出于对寄宿家庭的尊重,母子俩每天打电话、开视频联系,到了周末才见次面。
“我每天都会关心儿子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趣闻,有什么烦恼。
”有时候儿子语出惊人,吴萍就会记录下来,分享在朋友圈里。
比如,在美国读书,到了初中就要自选外语课了,吴萍打趣儿子:“你是不是选中文啦?”儿子对此小郁闷:“真想选中文。
大量阅读、独立学习 三个中国陪读娃的美国“蹭课”故事

大量阅读、独立学习三个中国陪读娃的美国“蹭课”故事本信息由夏爱玲于 10-16 08:55 发布共40次访问因为公派留学的机会,大学教授筱静、方柳和郁悦(此处均为化名)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了美国。
虽然三个孩子分别是不同的年纪,但在美国学校短暂学习、生活的时光却给父母和孩子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其实,想要在美国做短期的“插班生”手续很简单,而且老师也会对每个孩子都施以最大程度的尊重,就连细节之处都做得体贴入微。
孩子在美国变得独立,对学习也是真心地喜欢,最重要的是他们真正成了会玩也会学的孩子,这样的经历实在宝贵。
文/夏乔编辑/吴妍娇儿子开始有独立个性了,看来我们要学会放手“儿子从美国回来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是有时候着急起来脱口而出的还是英文。
”今年年初,筱静被所在的大学公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那个时候她还带着当时只有三岁的儿子Yale,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到后来亲眼看着儿子一点点进步,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
虽说带三岁的小孩出国“读书”乍一听挺大胆甚至还有点不可思议,但筱静显然是做过功课的。
她之前看过一些教育学的书籍,其中还包括蒙氏教育的理念,她了解到三岁是儿童开始学习语言的关键期,由于她很早就打定主意要让孩子未来接受美高和美本的教育,她觉得有必要让儿子先体验一下。
筱静作为访问学者的乔治·华盛顿大学位于特区,在特区生活的各方面费用都不低。
Yale到美国要上pre-school,而美国只有到了小学阶段才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pre-school则是需要全额收费的,一周大约是200~300刀。
因而,筱静一到美国,先是在特区附近的Virginia找到了一所Merrifieldpre-school,然后才着手在附近寻觅住处。
她说帮儿子找到合适的学校一定是她的priority。
虽然手续和要准备的材料不少,因为pre-school对孩子健康的要求比较高,要有免疫证明,还有出具国际承认的全身体检报告,有了这两样才能入学。
12年的陪读感慨

12年的陪读感慨陪读是指父母陪同孩子到国外留学或读书的过程中,陪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行为。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陪读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以期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作为一个陪读家长,我已经陪伴孩子度过了12年的留学生活,这段经历让我有很多感慨。
首先,陪读并不仅仅是为了陪伴孩子,更是一种责任和付出。
我必须放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
这意味着我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学习新的语言,了解孩子所在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学校规定。
同时,我还要帮助孩子处理各种问题,包括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挑战以及情感上的波折。
这些都是我作为陪读家长必须面对和承担的责任。
其次,陪读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
通过陪读,我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维。
我学会了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培养了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我也和其他陪读家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互相支持和帮助。
这些都是我在陪读过程中所得到的宝贵财富。
然而,陪读也有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面对。
一方面,孩子的离家让我感到孤独和思念。
我不能每天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不能亲眼看到他们每一天的成长和进步,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另一方面,陪读也给我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
留学生活的费用很高,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这些都需要我承担。
有时候,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消费和享受,将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留学生活中。
综上所述,12年的陪读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慨。
陪读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付出,也是一种收获和成长。
虽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通过陪伴和支持,孩子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这也是我作为陪读家长的最大的心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学故事之在美国陪读第三年一大早同国内的老爸老妈视频,才知道我当年离开临沂的单位现在很多人一个月几千元工资。
十几年收入生活无变化。
这个单位当年很吃香大众眼中的铁饭碗。
我们系统内经常是一家人一个单位,父母子女儿媳女婿。
十几年光阴匆匆而过,一大家子在一个系统内面临目前的状况,子女走出小城去1-2线无论置业还是教育压力都很大。
感谢当年那个被称为眼高手低的,执意出走的自己。
稳定其实就是最大的不稳定。
这是我一早就理解的道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会来美国旅游一次之后就带着孩子来美国加州读书。
3年前我带孩子第一次来美国旅游,玩了一圈之后就对美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中国那么不一样,包容性那么强,那么丰富,那么有趣味,让我和孩子流连忘返。
最后下定决心陪孩子到美国加州读书,六年级赴美赶上小学的尾巴。
兴趣的起因是碰巧有机会参观到了一个学校的科技教室,如图:下决心的过程就不赘述了,犹豫也有过,彷徨也有过,但总的来说,对我和孩子在这三年中分别的收获,都非常满意。
有多满意呢,总而言之,给个北京四中、八中,也不回去。
在这里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居住的社区中有两位华人孩子的妈妈和我很聊得来,从她们的孩子米勒、小胖和我儿子身上,看到了美式教育对每种类型的孩子的包容和空间。
没有对比没有感悟,我们三个家长在收获了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感叹当年带孩子出来的果断和正确。
用米勒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他数学成绩好,八年级虽然跳了一级,但是所有的课程对他而言都很简单。
于是他写了邮件给校长,讲述这个数学课他全会了。
(学校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也鼓励他们发表意见,校长会花很多时间来看学生的来信。
)学校很重视,校长和他聊了聊,经过测试,认为他应该学高中数学,于是从高中请来老师,找专门的教室,在特定的时间内为他一人开课。
美国学校给成绩优异的娃的向上空间无限,不怕你优秀,就怕你不学。
这些机会,正是优秀孩子最好的成长空间。
从米勒的数字跳级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因才施教及机会给足。
我在国内读过一段话:父母常常逼迫孩子表现卓越,但他们却恰恰忽视了培养杰出孩子的过程。
“杰出”并不等同于学业成绩、奖杯、地位或者他人的认同,尽管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它们本身与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没有关系。
杰出的孩子是那些自信、博爱、正直以及富于创造性的孩子。
理解了什么是健康的自我感觉,意味着我们愿意透过表面现象,而用多种尺度来评价孩子是否取得了进步——他们是否感到有力量?他们是否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感觉?他们能否与他人建立持久、深挚的友谊?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他们是否珍惜和接纳自己?他们是否知道如何照顾自己?这些至关重要的品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当然,在国内,大城市生存压力太大,小城市教育资源不足,都不能够让我们这些父母卸下心理负担,给予孩子尝试的空间和时间。
但这些在美国,不是问题。
很多华人家长过来后,依然采用国内的高压养娃法,保持着什么资源都要抢要占的心态,生怕孩子落下某一项。
但我不是,这边的资源丰富,机会很多,而且社会的整体心态平和,孩子沒必要太逼,多让娃找寻内心的动力。
儿子的科技课有网络安全方面的,老师会带着孩子每月一次去IVC学习并参赛。
同时还有机器人项目,以小组的形式做项目参赛,这个需要家长接送比赛。
基本上都是学校提供的资源,孩子自由选择,父母配合参与就行。
我家孩子选择的大多是科技类的,还有很多孩子会选择艺术类的,人文社科类的,数学类的等等。
这是美国教育的优势,只要孩子愿意,总有可以发挥的地方。
很多人都不了解,美国的教育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是通识教育。
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收生标准是:四年英语文学,三年历史,三年科学,三年数学,两年国际外语,两年体育和至少一年的艺术课都是必修课,必修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但能达到的级别因人而异。
你看,虽然可以自由选课,但是各个科目的知识都必须涉猎到。
这就是美国的通识教育。
通识并不代表要面面俱到,也就是说你不需要每门课都修到AP。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职业取向选择和自己学习能力与兴趣相匹配的课程。
好大学都希望看到你对未来的想法和计划。
放弃一部分课程,着重修跟你未来专业有关联的课,恰好说明你有明确的规划。
所以美国式的精英教育就是通识教育+职业规划。
孩子需要不断地变得独立,有能力调动自己内在的力量作为前进的动力。
发育良好的自我感觉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因为在难以避免的缺乏外界支持时,自我感觉不仅是心灵舒适的港湾,而且是指引人生道路的内在罗盘。
生活从不完美,但一种健康良好的自我感觉可以让生活变得有趣、美满和可以管理。
在鼓励孩子完成从依赖成人到依靠自己的转变时,如果家长态度犹豫,孩子的自我发育往往会陷入困境。
干预自我感觉的发育过程是危险的,父母对学业成绩的过分追求,会挤压孩子内心对寻求自我管理的努力。
当所有的成年人都逼迫孩子成为一个擅于社交、精于竞争、注重表现的完美“自我”时,孩子很难成为一个充满自信感的自我。
这种逼迫可能会鞭策一些孩子达到更高的水平,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令大多数孩子依赖成性、情绪压抑、感到自己是残缺不全的。
这正是国内精英教育的现状。
至于出国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相比于孩子的性格成长来说,是可以忽略不提的,但鉴于这是很多家长会关心的话题,也简单地说一下。
下图是孩子的8年级教材,全是大厚英文书,并不像很多媒体宣传的那样,美国的孩子都是在玩的。
其实对3-4年级以下的孩子来说,不需要特意准备,来美国自然而然英语就可以变得很好。
到了6年级之后,孩子要追上当地娃的英文,还是要下一些苦功夫的。
倒不需要太担心,很多学校都会为了国际生开设英文补习课。
我儿子刚来时也上了一段英语课,进步非常快。
儿子一旦感觉不在适合他的课程,他就不愿在浪费时间。
比如演讲课,他认为同学思想深度不如他,他找了老师调到更高水平的辩论课,老师鼓励他参加国家级的辩论比赛。
再比如一对一英语课,他认为他的英文水平已经不错了,一周二次浪费时间,要求我调整为一周一节。
数学方面,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除了报了更难一些的奥数学习,又自己在网上找资源学习。
这一切都让我诧异于儿子在单纯中的思想成熟。
最近儿子的科技课要参加两个比赛,一个是网络安全,一个是机器人,这周末我要做司机带他先去比赛地点模拟一次。
这些全部是学校组织的,儿子就是凭兴趣选修的。
加州尔湾学区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令人赞叹。
上个月搬来一个中国邻居,会编程,很年轻,三十岁,聊天中得知他四天投了三份offer,就找到了圣地亚哥9.5万的工作,而且不作班,每周去一次。
已经和儿子讨论过,这个月要去拜访这位邻居听听他的故事。
上周去学校参加家长会,在学校茫然四顾找不到路时,被一年轻老师喊住,说你是xx的妈妈吗?我大吃一惊,难道我脸上写了字?还是我儿子在学校有这么出名?一问才知道是儿子的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是很年轻、幽默有趣额男老师。
儿子历史成绩好,也受老师青睐。
一次老师突发奇想,在历史课上讲绝对空间,儿子反驳到,在现代物理上,没有绝对空间。
老师让他讲理由。
于是儿子走到台前,洋洋洒洒即兴发挥,从一维空间讲到四维空间。
同学们听的如痴如醉,给了热烈掌声。
后来儿子发现一道数学难题,课后依然冥思苦想。
恰好历史老师过来,儿子盛邀他一起解题。
历史老师内心哀嚎,人家是文科老师啊。
只好硬着头皮一起做题。
儿子果然发现,历史老师的数学和他差不多,两人用了一中午时间才找到答案。
开家长会前,儿子专门告诉历史老师我英语不好,可能会到处晃悠,让他帮忙留心,果然发现了迷茫找路的我。
昨天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美国式聚会,邀请了社区里的一些爸爸妈妈,聚会结束后问儿子今天有什么感想啊。
儿子感叹,和米勒比起来,他的数学差很多。
米勒已经达到10年级的数学水平了,他也就是学校的正常进度。
和小胖比起来,他需要学习如何增加人格魅力,小胖已经有越南女孩青睐了,他在性格方面一定有过人之处。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不知不觉来美国已经三年。
到了开始和儿子一起选择高中学校的时候。
在美国,大约有26,407 所公立中学和10,693 所私立中学。
公立与私立的比例为2.5 比1。
最近美国的PolarisList 网站打破常规,根据各个高中在最近三年间进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学生数量,对美国的公立和私立高中作了排名,其结果与原先美国新闻(U.S.News)的高中排名大相径庭。
为什么要按照这三所大学而不是其他的大学呢?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三所学校是接受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s)学生比例最高的大学,也就是说这些三所大学对于家庭收入低于2 万美元的学生一视同仁。
这三所大学提供慷慨的经济援助,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没有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在大学就读。
如果一所高中能够将学生送到这三所学校之一,即意味着该高中在学术和课外活动两方面都为优秀的学生创造了条件。
我知道国内的学生和家长最喜欢看的是U.S.News和QS排名。
但大家未必看得懂,比如说,这些排名依据什么来排的?其中哪些因素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我在这三年中学会的最宝贵的道理就是不要跟风,而是要认真思索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
儿子在国内的小学同学如今也都上了初中。
他们发来了暑假作业清单,作业有背完论语,写15篇作文,还有一堆语文和数学作业。
我特意找来课本,发现把鲁迅先生很多批判精神的文章删去,恢复了所谓国学教育。
论语能指导人工智能时代?国学可以带领人类科技进步?并非不可以学,但是作为最主要的课程去设置,不知意义何在?李开复博士列举了一些人工智能难以取代(至少在当前阶段)的工作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创意性工作(例如,医学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
人工智能不擅长提出新概念。
复杂性/ 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需要了解多个领域并需要进行战略决策的工作。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即使是理解常识也很困难。
灵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医生、飞机机械师、脊椎按摩师)。
实际上在机器人和机械学方面取得进展比人工智能软件慢。
机器人仍然非常笨拙。
需适应全新、未知的各类环境的工作(例如,地质调查、集会后的清洁工作)。
机器人在特定环境(如装配线)中运行良好,但不易适应新环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间里工作)。
同理心/ 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师、婚姻顾问)——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情商。
人们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美式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我认为是独立思考的个体,我身边的小00后们,过来1-2年的,最大的收获是独立思考,而且思想上比国内同学成熟了很多。
这里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在这里从小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我们的家庭而言,这是最重要的。
其实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是我们整个人生的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