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λ-1表示增长率斜率表示增长速率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3.增长特点:KK/2增长率增长速率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对比1.曲线图解斜率理想状态——食物(养料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1)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 ”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明确告知以下信息才可考虑“J ”型变化:①理想条件下;②实验室条件下;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④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⑤无环境阻力状况。
(2)“J”型、“S”型曲线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个体数量。
若纵坐标改为增长率,则“J”型曲线的增长率应为稳定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为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在种群数量为K/2时达到最大,K值时变为0。
(3)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

述1ml酵母上菌述样1品m中L酵约母有菌菌样体品多中约少有个菌?体
个。
44×400×103
80×0.1
一.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知合型识作探梳究理一
设计一个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时间/d
0 1 2 观提3察出研 问4究 题对5象,6 7
数量/万个·ml-1 0.8 1.2 1.8 5提.2出5合.4理5的.4假设4.8 2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 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 种群的影响 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 ④大量引进外 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 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 响
(2)甲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
环境的阻力 或 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
。
链接高考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
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
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链接高考
2.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
表所示),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
“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谢谢大家!
D 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
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pdf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 目 标核 心素 养1.掌握建构增长模型的方法2.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形成稳态与平衡观2.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学习,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评价能力4.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及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形成关注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形成原因3.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1)有害动物的防治。
(2)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Word版含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后提能训练■1.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下列有 关对K 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K 值一旦确定,就不会再改变B . 5 12大地震使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其 K 值将减小C .在“腔曲线和“S ”曲线中都存在K 值D .当某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其数量将保持在K 值不变答案 B解析 K 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当环 境发生变化时,K 值变化,若环境条件改善后,K 值变大,若环境条件遭到破坏, K 值变小,A 错误;5 12大地震使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则不利于大熊猫生存, K 值变小,B 正确;『型曲线不存在K 值,而S”型曲线存在K 值,C 错误;当种 群数量达到K 值后,其数量将在K 值左右波动,D 错误。
2 •右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AB 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 . BC 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 CD 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 . DE 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答案 A解析 此曲线其实是一个S”型曲线,AB 段兔群数量较少是因为野兔还没有适应该草原的环境,性别比例并没有失调,A 错误;BC 段兔群数量迅速增多,为 增长型种群,B 正确;CD 段兔群数量增长减慢,是因为兔群的种内、种间等生存 斗争加剧,C 正确;DE 段兔群数量已经达到了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出生率降低,伸n竝死亡率升高,增长率几乎为0, D 正确3•右图表示一个生物群洛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B . t 4〜t 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 . t 3〜t 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 . t 2时刻甲种群数量为K/2答案 A解析 甲种群在t l 〜t 3时间段呈S”型增长,乙种群在t l 〜t 5时间段呈S”型增 长,A 错误;t 4〜t 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说明其出生率下降,死亡率 上升,但种群增长速率仍大于 0,因而说明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 正确;t 3〜t 5 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说明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年龄组 成为衰退型,t 3〜t 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为正值,说明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正确;t 2时刻甲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种群数 量为K/2,D 正确。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生物人教版三同步训练:2种群数量的变化(附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两种模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原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________,无最大值。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是________,种群密度增大→________加剧,天敌增加→种群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最后达到平衡。
(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后,停止增长。
思考讨论:“J”型“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如何变化?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
答案:一、1.(1)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持续增长2.(1)有限的种内斗争降低增高(2)环境容纳量(即K值)思考讨论:“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一直升高;而“S”型曲线中,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时增长速率最大,K/2→K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为K 时,增长速率为零。
二、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1.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2.据媒体报道,“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生态系统,下面哪种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3.下图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仅表示种群内迁出和死亡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在一个玻璃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适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并将其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如图1所示。
图2中能够正确表示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图1图25.如下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6.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优化课堂】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优化课堂】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4301c521e87101f69e31956e.png)
第四
层级
学习
过程
反思
感悟
1.本节内容联系实际很多,如果选用的例子恰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种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J”型增长和种群“S”型增长对比讲解,比一个一个单独讲解效果好很多。
3.“S”型曲线K值、K/2要重点讲解,在生产上的应用也要多举例,高考曾经对这部分知识考查。
1.内容比较抽象,理解不是一步到位,要时间“消化”。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形成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1.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根据构建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引题采用实例,需要教师课前多看一些实例,筛选出最合适的实例。
2.引出种群“J”型增长的实例,然后循序而讲。
4、“S”型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最好完成知识体系的梳理。
投影板书内容
课外拓展
继续
探究
1.气候对种群数量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呢?(食物的多少、天敌的多少还有就是像禽流感这样的传染病使很多鸟都死去,势必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动)。
2.像食物、天敌这样,就要涉及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将是什么水平研究的问题呢?(我们下节课在“群落”中再继续去探讨它们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学生完成导学案内容
PPT展示
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
课堂
巩固
完成导学案《基础智能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PPT展示或投影
展示
讲评
1.展示题目答案,让学生修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λ1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④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充足。
K/2 之后,由于种群数量的上升,资源和空间相对不足,种内和种间斗争加剧,使生物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4)“S”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上,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最多,还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②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从而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最有效措施③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
3.“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知识点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只代表两种典型情况,自然种群的数量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有的是不规则波动,有的是周期性波动,不利条件下还会使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亡。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间接因素: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例如: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②生物因素a.种内关系:种群通过种内斗争调节种群密度。
b.种间关系:如天敌等。
c.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风、雨等。
d.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影响越来越大。
知识点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原理,(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探究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探究步骤(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内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上的方格内,显微观察计数一个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记录结果最好用记录表。
表格如下:,(4)(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真实记录,不能主观臆造。
5.表达和交流(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的增长曲线。
(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再下降。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 【例1】如某一年生植物初始种群有10个个体,每个个体产生10粒可育种子,当年亲本死亡,若按此生育率计算,第五年该种群有多少个个体?,答案105个,解析根据公式N t=N0λt和数学知识,求得该题λ=N1/N0=100/10=10,t=4(第五年该种群的个体数量就是第四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故第五年该种群将有:N4=N0λ4=10×104=105个。
【例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答案 D解析由于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单位个体的占有量会逐渐减小、环境阻力会变大,使曲线最终呈“S”型。
对于环境容纳量K值而言,每增加1个个体,则环境会增加1/K的负担,所以“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会逐渐减小,最后变为零。
“S”型曲线是密度制约型曲线,而“J”则不受密度的影响。
“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呈“倒钟型”,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
1.“S”型曲线的增长率曲线图如下:,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图如下:,规律总结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一半时(即K2),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S”型曲线与其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例3】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曲线;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__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2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N/2增长型(2)t1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3)不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坐标曲线图是高考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图,它可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注意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含义。
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时间内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t1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2时种群数量为K。
,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可使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该点在S曲线上的斜率最大,即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它既不代表最大种群数量,也未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2.“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答案A,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不能无限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制约因素(捕食、食物供应、传染病流行等)的作用也在增加。
所以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是一个“S”型曲线。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 C解析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为“S”型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剧,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答案B,解析“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种群的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而种群增长速率是逐渐下降的,各阶段都不相同。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提出合理假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提出合理假设→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假设,答案C,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经过72 h 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量是( ) A.272 B .2216 C .262 D .232答案 B,解析 根据N t =N 0·λt ,λ=2,t 为繁殖的次数,每20 min 繁殖一代,72 h 共繁殖72×6020=2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