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

合集下载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历史事件:———————————————
评 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论:———————————————
第二部分
——“在大青山下”
阅读与思考题:
1.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分几个层次? 2.这里作者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叙述中自然地插 入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哪一 段最突出?
作者考古所得出的一些结论
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
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 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
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
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 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 止文化的交流。
貂蝉 (闭月)
杨贵妃
(羞花)
赵武灵王
修筑长城(抗击侵略,保家国) 胡服骑射(勇于改革,弃偏见)
赞英雄
在思考的基础上填空:
一 段 最
古 的 长 城
大青山南北
地理环境 自然条件迥异
波状的高原 山北是——— 一片沃野 山南是———
赵长城(由来、位置、遗址情况) 历史遗址: ————————————
赵武灵王和秦始皇 对比 历史人物: —————————写法————
行文思路(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 遗址)
层次
(1-2)塞外风光及作者的感受 (3-7)大青山
(8-12))赵长城
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二者之间
有何内在的联系

这两件事反映了赵武灵王两个不同的侧面: “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和平生 活;“和服骑射”是学习外民族的长处。看似矛 盾,实则统一,两者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 题,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特别是 “和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 向少数民族学习,难能可贵。

《内蒙访古》全面版

《内蒙访古》全面版
光不会因你而停留,你却会随着光阴而老去。
有些事情注定会发生,有的结局早已就预见,那么就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必须去适应的。面对幸与不幸,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思维,也许心空就不再布满阴霾,头上就 是一片蔚蓝的天。一生能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多事情,很多人已经渐渐模糊。而能随着岁月积淀下来,在心中无法忘却的,一定是触动心灵,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 伤痛是欢愉。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错过了清早的晨曦,正午的骄阳,夕阳的绚烂,暮色中的朦胧。经历过很多世态炎凉之后,你终于能懂得:谁会在乎你?你又何 必要别人去在乎?生于斯世,赤条条的来,也将身无长物的离开,你在世上得到的,失去的,最终都会化作尘埃。原本就不曾带来什么,所以也谈不到失去什么,因此,对自己 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应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飞来横祸就能坦然接受,知道人有旦夕祸福,这和命运没什么关系;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台下的 鲜花掌声和头上的光环,身上的浮名都能清醒看待。花不常开,人不常在。再热闹华美的舞台也有谢幕的时候;再奢华的宴席,悠扬的乐曲,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春去秋来, 我们无法让季节停留;同样如同季节一样无法挽留的还有我们匆匆的人生。谁会在乎你?生养我们的父母。纵使我们有千般不是,纵使我们变成了穷光蛋,唯有父母会依然在乎! 为你愁,为你笑,为你牵挂,为你满足。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除了父母,不敢在断言还会有谁会永远的在乎你!看惯太多海誓山盟的感情最后星流云散;看过太多翻云覆雨的友 情灰飞烟灭。你春风得意时前呼后拥的都来锦上添花;你落寞孤寂时,曾见几人焦急赶来为你雪中送炭。其实,谁会在乎你?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父母待你再好,总要有离 开的时日;再恩爱夫妻,有时也会劳燕分飞,孩子之于你,就如同你和父母;管鲍贫交,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样的肝胆相照,从古至今有几人?不是把世界想的太悲观,世事白 云苍狗,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懂得爱惜自己。不羡慕如昙花一现的的流星,虽然灿烂,却是惊鸿一瞥;宁愿做一颗小小的暗淡的星子,即使不能同日月争辉,也有自己无可 取代的位置其实,也不该让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世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方向。相识就是缘分吧,在一起 的时候,要多想着能为身边的人做点什么,而不是想着去得到和索取。与人为善,以直报怨,我们就会内心多一份宁静,生活多一份和谐没有谁会在乎你的时候,要学会每时每 刻的在乎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岭,回望过去生活的点滴,路也茫茫,心也茫茫。少不更事的年龄,做出了一件件现在想来啼笑皆非的事情:斜阳芳草里, 故作深沉地独对晚风夕照;风萧萧兮,渴望成为一代侠客;一遍遍地唱着罗大佑的《童年》,期待着做那个高年级的师兄;一天天地幻想,生活能轰轰烈烈。没有刀光剑影,没 有死去活来,青春就在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中悄然滑过。等到发觉逝去的美好,年华的可贵,已经被无可奈何地推到了滚滚红尘。从此,青春就一去不回头。没有了幻想和冲动, 日子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寂寞地走过一天天,一年年。涉世之初,还有几分棱角,有几许豪情。在碰了壁,折了腰之后,终于明白,生活不是童话,世上本没有白雪公主和青 蛙王子,原本是一张白纸似的人生,开始被染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你情愿也罢,被情愿也罢,生存,就要适应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生活。人到中年,突然明白了许多:人生 路漫漫,那是说给还不知道什么叫人生的人说的,人生其实很短暂,百年一瞬间;世事难预料,是至理名言,这一辈子,你遇见了谁,擦肩而过了谁,谁会是你真心的良朋益友,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内蒙古----我心中永远流淌的血脉。
— —
——
。如 思 笑莽 故, 心 荡塞且
同 ,江的原 情乡是 直的这起北凝 宛
母 永河小中 思的杨 到情是故升重 若
亲 在 轻 轻 地 讲 述 : 牧 草 永 远
远 蓬 勃 而 苍 翠 , 历 时 空 而 亘
能 改 道 , 岁 月 可 递 嬗 。 只 有
溪 , 是 夏 夜 星 空 里 的 流 萤 点 点
预习检测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提纲:
方位
古迹(叙)
升华
① 大青山上

赵长城

访
② 古 大青山下
汉古堡
③ 汉青冢
观点(议)
A. 赵武灵王是一个 大英雄
B.古城建造的原因 C.是文化交流驿站 D.和亲政策比战争 政策好
梳理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 “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 三个层次。
• 第一层(1-2)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 后的所见所感。
课文说明: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
偕同范文澜、吕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内 蒙。这次访问历时两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 访问归来,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写了一篇 访古散文《内蒙访古》。全文除引言外,共六 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课文以寻 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 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 记叙了我国内蒙古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阐述了 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篇独具风格,富有特色的 访古散文。
沙漠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大景观。 腾格里、巴丹吉林、毛乌素、乌兰布 和等几大沙漠纵横千里,远近闻名。 其中,巴丹吉林是我国的第三大沙漠 ,世界排名第四,那里的沙山高达500 米,堪称世界之最。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天敌之一,又 充满了神秘的诱惑。那里有无尽的宝 藏,有待人类去认识、开发;那里有 顽强的生命、更有瑰丽奇异的自然景 观。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内蒙访古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内蒙访古概述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正文
一、内蒙访古概述
《内蒙访古》是一篇游记,记录了作者翦伯赞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访问经历。

在两个月的行程中,作者游览了广阔的内蒙古高原,见证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内蒙访古的历史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故乡。

这里曾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领域。

在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辉煌的帝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内蒙访古的自然风光与农业
在内蒙古高原上,作者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这里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

虽然这里没有黄沙白草,但却有肥沃的田野,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如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

在农业的发展下,这里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四、内蒙访古的游牧民族历史舞台
内蒙古自治区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这里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在这里参观了许多历史遗址,如长城、秦始皇陵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同时,他还体验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解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对游牧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内蒙访古的文化意义
《内蒙访古》一文对于研究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和描绘,我们得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板书:
结束
原 情 欢 林 听 险 了铭 起 北 凝 宛 。如思 笑莽 到滩 心 故升重若 同 ,江 的 原 情 故 , 的 这 乡 腾 。 一 母 永河 小 中 思 乡 是 直情 是 的 出 牧 缕 亲 远能 溪 回 是 的 杨 到结 一 交 的 野 挥 在 蓬改 , 肠 田 呼 柳 永。 片 响 爱 、 之 轻 勃道 是 荡 畴 唤 还 远当 永 时 , 桦 不 轻 而, 夏 气 牧 。 是 。生 不 , 远 林 去 地 苍岁 夜 的 场 荆 无命 褪 满 悠 、 , 讲 翠月 星 呐 上 蔓 论生 色 眼 悠 碧 难 述 ,可 空 喊 播 , 走源 的 都 、 空 以 : 历递 里 , 青 哪 得于 胎 是 绿 、 言 牧 时嬗 的 是 染 怕 多此 记 青 漫 清 传 草 空。 流 深 翠 地 远, , 青 漫 泉 的 永 而只 萤 山 的 老 ,你 这 的 。 , 情 远 亘有 点 幽 春 天 是便 是 思 当 从 愫 扎 古对 点 谷 风 荒 通属 一 念 心 雄 , 根 不故 。 间 , , 途于 段 。 弦 阔 飘 在 变乡 淙 是 也 还她 刻 鼓 的 忽 草 的 淙丛 会是 骨 荡塞且
麓(lù)] 山脚下 [高阙(quē)] 今乌拉山和狼山的缺口。 [民怨沸腾] 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 怨恨之声如沸水翻腾。 [步步为营] 军队没前进一步就就设置一道营垒。 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镂(lóu)空] 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 字。镂:雕刻。 [驿(yì )站] 旧时用来传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 途中换马暂住的地方。 [青冢(zhǒng)] 即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部, 高二十米,占地20多亩,突兀耸立,气象巍然。据 说春天冢上草发青的早,秋天比野草凋零的迟,远 望呈青黛色,因此叫青冢。 [沐(mù)着阳光] 承受着阳光。沐,比喻受润泽。

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

1。胡服骑射,实质上是向外族的长处学习,能够克服 狭隘的民族偏见,足见其胸怀。 2。实质上也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并击败了贵族官僚顽固分子的普遍反抗,冲破习惯势力 的藩篱,足见其胆略和魄力。 3。“胡服骑射”,改革成功,从根本上增强军力,这更主 动,更有实际意义,足见其眼光。
……
修筑长城: 御胡
胡服骑射: 学胡

→ 团结和睦 → 互相学习
处理民族关系
延伸拓展 翦伯赞同志在内蒙访古后写了一首《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的七律。读后 完成下列题目: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1、对这首七律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捍”即捍卫,守卫之意。 B.“邯郸”指赵都城,这里用以借指赵国。 C.“河曲风光”即以指赵国贵族歌舞升平的旖旎风光。 D.“土墙”指赵长城遗址。 2.对这首七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赵武灵王的政治业绩,用“英雄不愧”几字,热情赞颂了赵武灵 王的丰功伟绩。 B.颔联中,“终消歇”,“旧莽苍”形成对照,表现对赵国歌舞升平气象的抨击 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C.颈联“鹄起”典故与“鹰扬”比喻形戍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对时代变 迁的感叹。 D.尾联以议论笔法收束全诗,用“只剩”二字再抒感叹之情。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凭借条件 武灵王
工程规模 完成 对 连接 比
民众反映 没有挨骂 ) 民怨沸腾
国家小 国力弱

秦始皇
国家大 国力强
为什么说“胡服骑射”更能证明 赵武灵王是大英雄?

《内蒙访古》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高教版】3

《内蒙访古》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4课【高教版】3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7
谢谢欣赏!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8

有的学生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讨厌坐在前面。和老师眼神交会非常有负担,稍微做点儿小动作就会被老师发现,非常不方便。而且坐在前面说不定还会被问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1961年夏天,历史学家翦伯赞偕同范文澜、吕 振羽两位历史学家一起访问内蒙。这次访问历时两 个月,行程一万五千余里,翦老以流畅生动的笔触, 写了一篇访古散文课文只选了全文六节中的二、三 节。
内蒙古 地图
塞外风光
大青山
大青山南麓
赵长城遗址
字音字义
• 居庸(yōng)关:长城要口之一,位于北京 昌平县西北部,形势险要,是交通的要冲。
• 5.作者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大英雄?

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
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zhi gu),克服
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
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
愧的。
赵武灵王
修筑长城(抗击侵略,保家国) 胡服骑射(勇于改革,补短处)
赞英雄
重点阅读
• 阅读第一部分10、11、12段 • 1、引述秦始皇事的用意? • 衬托赵武灵王,含蓄地否定了认为修长城是秦始皇
• 2: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 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代遗址及建筑目 的。
• 青冢(昭君墓)--意义、位置和数量。
3:作者对青冢发表了哪些议论?有什么作用?

2 内蒙访古

2  内蒙访古


2.①
采用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并且在“英雄”前用

了修饰语“大大的”,更增强了赞美的语气,表达了对
赵武灵王的极大推崇。
返回 回目录页

2.②
将两个否定和肯定相转折的分句并列在一起,对比
示 鲜明,语义突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返回 回目录页

2.③
先用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再予回答,
在汉代,这里是一个“草木 但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
大青山
茂盛,多禽兽”的地方。 2.呼和浩特蒙古语的意思是
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囿,“直 到十三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
青色的城,包头蒙古语的意 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
思是有鹿的地方。
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大青山 南麓
《汉书·匈奴传》:“匈奴 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 也。”

写大青山一带的自然条件及其战略地位,是为了写

赵长城做准备的,写赵长城又是为了推出“赵武灵王是
一个英雄”作铺垫的。
返回 回目录页

3.作者特别提到“黄沙白草”之类
“黄沙白草”是塞外的标志。王昌龄诗曰:“黄沙

百战穿金甲”;岑参诗曰:“北风卷地白草折”。作者
特意指出塞外已无“黄沙白草”,就可见今天内蒙古的
的东西没有了。”这段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
总要好得多”的?
回目录页

1.层次大意
第一层(1-9),写汉代城堡的形成和废弃,阴山一

带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
至在战争的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翦伯赞《内蒙访古》原文阅读1961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从7月23日到9月14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

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纪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13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

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例如蒙古族是从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封建社会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鄂伦春族和一部分鄂温克族则是从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

很多过去的牧人、猎人,现在都变成了钢铁战士。

条条道路通向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的说明。

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

\\\'我们在内蒙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的诗人的杰作。

出现在这个杰作中的不是莺莺燕燕,而是群鹰搏击,万马奔腾。

在世界文学的文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一段最古的长城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自然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原野,一个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

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大约有一千多里的路程,火车都在这个广阔的高原上奔驰。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据《汉书·匈奴传》载,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quot;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

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据《汉书·匈奴传》载,这里在汉代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圃。

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这一点,从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蒙古语的地名可以得到说明。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

包头也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这两个蒙古语的地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直到13世纪或者更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

呼和浩特和包头这两个城市,正是建筑在大青山南麓的沃野之中。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

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住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

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

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人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在另-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

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他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

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现在有一段古长城遗址,陆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东西长达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来说,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

我们这次访问包头,曾经登临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游览这里的一段赵长城。

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土筑,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

东西纵观,都看不到终极,在东边的城址上,隐然可以看到有一个古代废垒,指示出那里在当时是一个险要地方。

我在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并且送了他一个英雄的称号。

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

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只要读一读《战国策·赵策》就知道当时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以后,他立即遭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在大青山下现在让我们离开赵长城谈一谈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

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个古城遗址。

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

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有分布在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

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

特别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尤其是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那山之间的缺口,城堡的遗址更多。

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而在汉代则是匈奴入侵袭的主要通路。

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阴山当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阴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在阴山以北筑城障的事,《史记·匈奴传》有如此的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正义》引《括地志》云:\\\'五原郡相阳县(《汉书·地理志》作锢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县(《汉书·地理志》注作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牢城河(《汉书·地理志》注作?河城),\\\'又西北得?宙虏城(《汉书·地理志》注作宿虏城)。

\\\'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

一直到元帝时由于匈奴呼韩耶单于款塞入朝,才从阴山以北的城堡撤退驻军,但仍然保留着通峰火的哨兵。

《汉书·匈奴传》记侯应减员第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

\\\'这里所谓\\\'外城\\\',就是阴山以外的城堡。

在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峪口有一条昆都仑河,由北而南流人黄河。

昆都仑河就是古代的石门水,石门水大概是古代游牧民族进入阴山以南德沃野最方便的一条道路。

在这个通道的外面,已经发现了一些汉代的古城,可能就是汉代的光禄城。

我们这次访问内蒙西部,曾经游览了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的汉城遗址和包头市附近麻池乡的汉城遗址。

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东北35公里。

大青山的南麓。

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周围约六里。

在内城的地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汉代的绳纹陶片。

在城的附近有五个大土堆,塔布土拉罕就是五个大土堆的意思。

这五个大土堆,可能是五个大封土墓,如果把这五个大大封土墓打开,很有可能发现这个古城的历史档案。

麻池乡在包头市西30里。

这里的古汉城也是分内外两城,内城也散布着很多汉代砖瓦,外城很少。

古城周围有很多古墓,大多数没有封土。

在这里的墓葬中,发现了很多古物,其中有汉代的钱币和汉式的铜器、陶器、漆器等等,也有金质和银质的镂空饰片,饰片上的花纹作虎豹骆驼等动物形象。

还发现了\\\'单于天降\\\' \\\'四夷口服\\\'以及\\\'单于和亲\\\'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的瓦当残片。

找不想详细介绍这两个古城的发现,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即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

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只是一种驻扎军队和屯积军用粮食武器的营垒。

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的是军队,也有小商人和手工业者;但这些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是依靠军队生活的,只要军队撤退,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