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第三单元材料学习熟悉世界的方式——对如实验2一切推理都必需从观看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材料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咱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咱们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3物体的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是由于组织结构间的毛细现象造成的,因此材料不同的构造和组成致使吸水性能的不同。

4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塑料当中去,能部份渗透到木头中,纸的渗透性很强。

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有的材料在水中上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组成的材料有关。

6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7物质的物理性质能够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这些物理性质能够被观看和测量8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木头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繁重力)等。

2木头缺点:容易变形、易腐、易燃、质地不均匀、各方向强度不一致等。

3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过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4下面这些物品利用了木头的什么性质?筷子坚硬、轻便2桌椅易加工、有繁重性较硬、不易传热3桥墩房梁较硬、有繁重性船能浮水上纸白纸具有的特点1白色、轻、薄、软、有点透明、2表面比较滑腻、折后留有痕迹、3容易着色、吸水性较强、4比较柔韧、有纤维等特点。

2造纸术: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绳、破布、旧鱼网做原材料的造纸术。

3古时造纸进程:1割草砍木2烹煮、浸沤制浆3舂捣打浆4纸模抄纸晒干成纸。

4常见的纸有牛皮纸、腊光纸、餐巾纸、卡纸、瓦楞纸、宣纸、书写纸等。

白卡纸用于中档包装类,这是利用它的繁重性、柔韧性、吸水性弱等特点。

6牛皮纸用于包装纸箱文袋档案袋信封,要紧利用它的柔韧性和吸水性弱的特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植物的身体》,第二节《种子的秘密》。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过程以及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展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掌握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种子的结构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种子模型、实物种子、放大镜、显微镜、种子生长记录表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种子、培养皿、湿巾、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种子,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生长成植物的。

2. 新课导入:讲解种子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种子模型,了解种子的各个部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种子观察实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种子的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种子萌发的过程,以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种子结构图,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6. 小组讨论:讨论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种子萌发的成功率。

六、板书设计1. 种子的结构种皮胚乳胚轴胚根2. 种子萌发过程吸水膨胀营养物质分解胚轴伸长胚根生长3.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水分温度氧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结构,并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与生长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不同种子的特点,探索种子与植物生长的奥秘。

同时,可以开展种子种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生长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种子观察实验。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

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4、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天气还有很多,比如冷,热,大风,温暖。

5、雨和雪都与水有关系,我们可以将雨和雪的天气现象分为一类。

6、晴天、阴和多云这三种天气现象主要是和天空中云的多少有关。

7、我们的地球周围有很多气体,这就是大气圈。

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雨天、闪电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之内的自然现象。

8、气温计一般由液泡、液柱、刻度、测量单位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9、温度计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

测量不同的对象时可以选用不同的温度计。

10、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11、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12、温度计读数和记录。

以0℃刻度为标准点,红色液柱向上多了几格就是几摄氏度,7摄氏度写作7℃,向下少了几格就是零下几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写作-5℃。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

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1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⑴拿温度计的手应放在温度计的顶部。

⑵温度计底部不可以接触物体。

⑶读数时眼睛应该平视。

15、百叶箱是安置测温仪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降水和强风的影响,又能使仪器的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温度的变化。

一般安装在约离地面1.5米高度的地方,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16、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天空》这一单元,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建立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

2.实验材料: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

2.呈现(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征。

实验一: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月球仪,观察月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物体的运动状态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物体的运动状态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物体的运动状态本文档介绍了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关于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知识点。

1.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什么?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移动情况。

物体可以处于静止状态或者运动状态。

2. 静止状态的表现静止状态是指物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

静止的物体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不发生移动。

- 不改变形状。

- 不产生声音、光亮或其他能被感知的变化。

3. 运动状态的表现运动状态是指物体发生位置的变化。

在运动过程中,物体可以表现出以下特征:- 发生移动。

- 可能改变形状。

- 可能产生声音、光亮或其他能被感知的变化。

4. 运动状态的描述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词语:- 前进:表示物体向前移动。

- 后退:表示物体向后移动。

- 上升:表示物体向上移动。

- 下降:表示物体向下移动。

- 左移:表示物体向左移动。

- 右移:表示物体向右移动。

5. 实例以下是几个运动状态的实例:- 鱼游向前。

- 鸟向上飞。

- 小车向左移动。

- 风筝向上升高。

这些实例展示了物体不同的运动状态,通过描述它们的运动方向和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6. 总结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移动情况。

静止状态表示物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而运动状态表示物体发生位置的变化。

通过描述物体的运动方式和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以上是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关于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观测云》PPT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观测云》PPT课件
体。 4.高于层云,看上云像棉花一样的云叫__积__云___。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晴天的时候,天空中是没有云的。(×) 2.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就是积云。( ×) 3.看天上的云可以推测天气状况。(√ ) 4.云在天空是不会变化的。( ×) 5.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是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天气。( √)
三、连线题
课堂练习
积云
卷云
层云
课堂练习
四、填图题,下图各种云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将空白的地方填写完整。
种类 卷云 积云 积雨云 层云 雨层云
形状 像羽毛像绫纱
像棉花团 形成高大的云山
像毛玻璃 布满天空
位置 最高
2000米左右 更低 低 更低
天气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
天气晴朗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阴天:云量很多 (很难见到太阳)
新知探究
•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 圆面内。
➢ 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

什么情况是多云和阴天呢?
新知探究
➢ 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

新知探究
➢ 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怎样对云进行分类呢?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 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而且也是预示未来天气变化的重要征兆之一。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 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新知探究
天气
晴天:无云或云量少 (太阳总能看见)
多云:云量较多 (太阳时常可见)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清单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清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一、仰望天空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第一课1.太阳是一颗恒星,自身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发光也不产生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

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4.韦恩图第二课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制作日晷排序:(1)根据太阳或指南针找方向。

(2)对准方向、平放纸板。

(3)在纸板中心立上短杆。

(4)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3.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短→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课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

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

2.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

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状都可以发生变化。

3.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

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3.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当阳光撒下的时候,会在天然的接收屏(大地)上形成影子。

例如阴天,其实我们就都生活在云的影子里。

第四课1.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YHB齿轮油泵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实验风险:较低预防措施:1.进实验室后不要乱动器材;2.强调好课堂纪律;3.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保证学生实验时有目的地去观察,做好记录;4.让每个小组都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保证实验顺利进行;5.动手前要让学生明白注意事项,安全第一。

教学过程一、比较水的温度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YHB立式齿轮泵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温度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沥青拌合站增压泵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

(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

(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板书:温度计二、观察温度计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

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螺杆泵的安装尺寸防破裂。

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

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YCB齿轮泵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

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

汇报交流。

(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学生试读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37℃—5℃—10℃(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

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KCB全不锈钢齿轮泵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后记:2.测量水的温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RYB电动内啮合齿轮泵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教学准备: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点火油泵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实验风险:较低预防措施:1.进实验室后不要乱动器材;2.强调好课堂纪律;3.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保证学生实验时有目的地去观察,做好记录;4.让每个小组都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保证实验顺利进行;5.动手前要让学生明白注意事项,安全第一。

教学过程一、测量水温的方法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ZYB增压燃油泵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

(学生阅读)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

教师边NYP高粘度泵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CYB系列稠油齿轮泵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

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自来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北京燃烧器油泵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自来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5.汇报交流。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渣油泵ZYB-7.5/2.0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预设: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KCG高温齿轮油泵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教学后记:3.水结冰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3gr螺杆泵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准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实验风险:较低预防措施:1.进实验室后不要乱动器材;2.强调好课堂纪律;3.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保证学生实验时有目的地去观察,做好记录;4.让每个小组都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保证实验顺利进行;5.动手前要让学生明白注意事项,安全第一。

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ZYB点火增压燃油泵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重油煤焦油泵恩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