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化学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性学习论文

探索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包含着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科学的、先进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改革现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包含着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科学的、先进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改革现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恰当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呢?首先,把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小组的形成不是按成绩划分的,而是学生自愿组合。
因为硬把成绩好和成绩坏的同学捆在一起,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相反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自愿组合,若教师多以指导,课题也能完成的很好。
兴致相投、关系融洽的学生自愿结合在一起,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数目相差不大。
小组形成了,研究的课题从何而来?尤其是初三,由于所学的知识有限,对题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难以把握,往往提出的题目都比较大。
需要教师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渗透与引导。
例如,在做完一氧化碳性质中演示实验后提出:难道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验证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吗?许多同学的眼睛立即亮了起来,下课便有学生提出要把”一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改进”作为研究课题。
当然课题的形成途径还很多,有时会在习题或实验中发现,有时教师一句话也能引发课题。
课题形成后,关键是对课题的分析解决。
研究活动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进行。
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人员分工,时间分配。
学生可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查阅,也可到网上收集资料。
化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浅论化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已确定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台重头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它的意义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研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它将改变学生以往对教师教学的一味接受、依赖的习惯,让学生充分思考、参与实践、学会批判、大胆质疑,发表意见,进而有所创造……但我们如若能将研究性学习从课外迁移到课内,让每一位学生每一天都在接受这种教学氛围的熏陶,让“研究”式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岂不更好! 笔者在这方面作了点初探,赘述几点体会,恳请商榷。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内重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广泛的参与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的一种学习。
因为学生是自己选择的课题,有兴趣、有求知欲,所以都乐于参加。
那么在课内,本节课全班只有一个课题,又怎样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也主动参与?这就要看我们老师是怎样创设教学的“情境”了?1.创设“热门话题”情境,使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趣味性与诱导性。
上一节新课,如何“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导入法”也是老师们常用的方法。
然而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提出的问题不但要有思考性、趣味性,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应该能引入研究的契机,引入知识的生长点。
例如讲“氯气”这节课时,笔者就先播放、讲述中央电视台新闻记录片一段:xx省制“黑心棉”窝点,用氯气通入水池中来漂白“黑棉絮”,使“黑心棉”更具欺骗性……以此引入课题“氯气”。
因为学生们都想知道氯气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漂白性?氯气又是如何制得的?氯气为什么可以装在钢瓶中……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所以都较主动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阅读、观察实验、讨论,教学效果颇佳。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实验中奥秘的欲望。
研究化学性质,多数都要通过实验来完成的,但必须避免“验证性”实验,因为那样还是将课本知识、结论强加给学生,而不能通过探究、思考、讨论使学生自己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开展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开展摘要: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之外、教学之余,能够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班级的形式,也可以是个人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方式。
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透过高中阶段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与研究,夯实高中阶段基础知识,为祖国的明天培养研究型化学人才做好铺垫。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在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背景下,我们的化学教材也紧跟潮流,在每一版块的知识内容之后,设置了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资料或者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类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设置对于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对于那些偏爱化学的拔尖生来说更是如虎添翼,能够更好地展示他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天赋与才华。
故而,我们高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一定要强调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事件,在高中求学阶段不忘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探究意识,为未来在化学知识领域能够任意驰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1.问题性让学生能够围绕所给出的某一主题,可能是一个知识点,可能是一项发明创造,可能是一项技术运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网上资料的查询,同学间的互相询问与帮助来解决这一难题。
2.开放性这一性质具体表现为时间的开放性,可能让学生一天解决,一周解决,哪怕是高中阶段解决了都行,哪怕是在学生的未来工作与研究中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此外,还体现在空间的开放性上,即学生可以在课堂自习上进行探究,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究,可以在课外生活中进行探究等等,极具开放性。
3.主体性客观来讲,完成一项探究性课题,不要说对于一名高中生,就是对于一名多年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极具挑战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这样的学习环节其根本目的还在于能够透过学生间的合作,包括与同班同学、同校同学、同校老师,还有网上的网友等人的合作,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就好。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行信 息的处理 , 导致半途 而废 。再加上 高考仍 然是我 国 目前选拔人才 的主要途径 , 因此大部分学 生学习化学是 为了应付高考 , 多数学生对研究 性学 习的价值 取 向理解 不深 刻 , 为升学考试而学 习的现象还很 严重 。这必将使 很多学生 的学 习动力只是停 留在较低层 次上 , 缺乏开展 研究性学 习的兴趣及研 究性学 习的内驱力 。 ( 全 社会 支持教 育、 四) 支持 学生参 与社会 实践 的氛
育 的 愿 望 和动 力 。 ( ) 生 对研 究性 学 习积 极 性不 高 三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近 两年 化 学 中 考 试 题 中 的 知 识 运 用 、 验 设 计 题 , 实
如何识别 资料 的价 值 , 何对 现 有 资料 进行 分 析与 综 如 合, 对于学生来 说都存 在不 同程度 的 困难 。此时 , 师 教
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说 明和设 计实验 ; 收集 在 了最 新 化学 科 学 与 社 会 发展 的 报 道 后 , 少 学 生 无 法 进 不
生 的学习过程 , 既要 敢放 ( 让学 生 自主学习 ) 还要会 收 , ( 对学习过程 的全 面把握 ) 要充 分利 用激励 机制 , 于 , 善 运用表扬的工具对学生分析 问题 、 思考 问题 、 解决 问题、 表达 能力 、 思想觉 悟等 多方面进行 及时评 价 , 要努力探 索一种重过程 、 兼顾结果 的多元 化、 激励性 、 民主、 开放、 动态的评价方式 。研 究性 学习评 价既要 考虑学 生参 与 活动 、 成研究性 学 习 目标 的一般 情况 , 达 又要 关注学 生 在某一些方 面的特别收获 , 顾及 学生 的个别 差异。要使 认真参加研究性学 习活动的学生普 遍获得成功 的体 验 , 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 ( ) 养全 社会 支 持教 育 、 持 开 展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三 培 支
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活动,化学学科可从知识背景的准备、选题立题、制订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信息分析、成果展示和交流、总结评价反思等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必须面向社会,走出课堂,全员参与,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三个超越”。
那么,如何实施化学研究性学习呢?一、知识背景准备阶段学生长期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缺乏感性认识,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知识背景的准备这一环节是必要的。
准备的内容包括:教师或指导专家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时,最好结合实例,要通俗易懂;给学生开设一门短期的结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的问题,以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维,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二氧化硫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及如何防治的知识。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实践能力,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表达观点、展示成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增强团体精神。
4.社会目标。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对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选题立题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自由选择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教师可作为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确立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近年在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旨在实现学生的内在提升和主体解放。
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质的学习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好方法。
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及体会对研究性学习谈几点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得到和谐统一、全面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通过自已实践获取经验知识,养成科学的态度,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2.研究性学习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为内容。
学习内容不限于课本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资料,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以自主性、探索性为学习基础。
学生仿照科学家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
4.采用时间、空间开放的组织形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学生是研究课题的指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为主体性、创新性、开放性、研究性、先进性、统一性、过程性、多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
对于中学生,主要通过多样化的具体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研究性学习的种类1.实验探究型。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 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
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践。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化学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验,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或者化学探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实践探究的学习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科学项目设计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测、分析、总结,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探究的学习活动也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能够深入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探究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和探索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探究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与认识[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与认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4d16816529647d27285257.png)
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面对高度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社会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研究性学习,犹如一场春雨,滋润学生渴望实践探索的心田;研究性学习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
通过几年的探索性学习的指导实践,课堂教学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也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学生实践的引路人,是课堂的组织者、探索的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面我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谈谈看法,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体现探究性让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到底研究什么呢?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立每节课的研究课题。
也就是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为课程的展开方式,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亲身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培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化学研究性学习具有专题性、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等主要特征。
为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重视专题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生活、工农业生产、化学实验中,甚至是国防科研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化学研究专题,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呈现开放性。
化学研究性学习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自身生活和现实生活,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
因此,化学性研究性学习必然要突破原来的化学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动态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作者:车琳。
文章来源:化学教学,2003年,第4期
车琳
顺义区杨镇一中,北京101309;
(作者现工作单位: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
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化学学科的特色,研究性学习应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
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
就此本文试图把研究性学习如何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谈些粗浅的看法。
1 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师要充分抓住实验,以实验(或引据实验事实)为先导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活跃的积极思维之中,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搭桥铺路。
如氮气一节的教学可设计下列问题而引入:
(1)(让学生实验)燃着的木条伸入N
瓶中不能燃烧,为什么?
2
(2)(投影)在新疆与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每当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倾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皆遭雷击而倒毙。
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长青,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
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
(3)你知道制取化肥的原料吗?(启发:矿物、空气、水)试举例,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与本节教材有关)?
(4)你知道在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光化学烟雾事件吗?是怎么回事?
以上问题的设计不仅知识覆盖面大、涉及到本节教材的全部内容,尤其是联系生产、现实生活紧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下子引入探求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进入了研究者的角色,而且很富有启发性和诱惑力!再如元素概念的教学,可设计下述实验(或引据事实):
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质子数相同,质量数可以不相同的集合体)总称为元素。
这样的设置把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符合科学发展的脉络,也符合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学生朝科学发展和探索的过程去自主体验和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探索者的教学格局。
2 设计活动程序
研究性学习把自主探究交给了学生,但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受老师督导和支配,在这里老师就是一个导师。
为此教师事先应精心备课,设计好课堂的活动程序,按照科学发展的脉络,踏着科学家曾经研究的历史足迹,不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寻求解决的途径。
为此教师要深刻钻研认知规律、研究知识结构并有效的融合,才能追朔历史的片段,把学生不断引向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路途。
例
如:高炉炼铁中Fe
2O
3
+3CO→ 2Fe+3CO
2
是一个可逆反应,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
炼铁高炉所排出的高炉气中含大量的CO,有的工程师认为,这是由于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不够长造成的,于是在英国耗费了大量资金建造了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
可是后来发现,用这个高炉炼铁,所排出的高炉气中CO的含量并没有减少。
法国有位化学家勒夏特列
(Lechatelier1850—1936),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否定了这个做法。
按照认知规律,教师可设想模拟这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认识的思维主线,出示下述线索。
(投影):(思路:教材知识结构转向认知结构)(让学生按线索边阅读,边实验,边总结。
按小组讨论,公布讨论结果。
)
上述的活动由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到解决矛盾把学生步步引向了深入,展现出思维的链锁盘旋上升态势,不仅符合人类认识事物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使课堂推进井然有序,使学生在有准备、明确航向的路途上,披荆斩棘到达目标彼岸。
明确方向,提出课题,撰写作业性论文
通过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探索和体验,揭开了悬在心中的谜!把一切的为什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但学生的思维还不会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走向社会,走向家庭,为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如给学生明确提出研究性小论文,布置探索性家庭小实验,例如我们在氮气这一节教学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小论文:“氮气在生活中”、“小议氮气的用途”、“光化学烟雾对人类的危害”。
叫学生选题,一周之后叫学生开展“演说会”和“答辩会”。
不少同学课后翻阅了好多资料,请教了很多老师及家长,学习的劲头、效率足见!当然撰写作业性论文应不拘一格,例如学习了有机化合物之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有的学生总结出了“烃及其衍生物的关系”一览图,有些竟用不同的色彩,图文并茂画出了一开纸的精美图画,知识结构条理显得多么严谨!我们择其好的作品,张贴在实验室中展览复习,有的老师赞赏,多好的一幅创作!实践证明,通过课堂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渗透到课后,走向了开放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问
题的习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激发了学习兴趣,为课后探究开好了头。
作者简介:车琳,本科学历,82年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2005年获“全国杰出教育研究者”称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未来研究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颁奖)。
曾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1年获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环境保护厅“渗透环境教育教学实践”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年会论文一等奖。
2014年被天水市人民政府、天水市市委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园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