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

教学要求:

1.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小组讨论后推荐一人到课堂上汇报讨论结果;

2.每一位同学选择所讲专题的一部参考书(亦可自选相关性论著),提出一个问题供小组讨论,挑选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或一个文学现象),并试着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

3.讨论的组织由组长(或寝室长)负责,围绕着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并形成讨论报告;

4.汇报时注意充分体现小组讨论的多重声音。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圆桌议题:

1.历史小说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是否为现实型文学?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太虚幻境等具有神幻色彩的人.事.景,是否改变了其现实型文学的身份?

3.理想型文学要反映现实吗?

4.如何理解“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5.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有何不同?

6.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现实型还是理想型文学?

参考书目:

1.【美】布洛克著:《美学新解》,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981

3.达米特·格兰特著:《现实主义》,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4.利里安·弗斯特著:《浪漫主义》,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5.王向峰著:《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6.张学正著:《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 1976-1996》,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7

7.张德祥著:《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8.崔志远著:《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陈顺馨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换》,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0.【英】以赛亚?伯林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11.汤奇云著:《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史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陈国恩著:《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13.【美】考德威尔(Caudewell,C.)著:《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对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研究》,薛鸿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6

14.罗钢著:《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6

15.俞兆平著:《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朱寿桐等著:《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9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象征型文学、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圆桌议题:

1.象征型文学如何寻找客观对应物?

2.为什么象征型文学具有朦胧性的特点?

3.如何理解西方各大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

4.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就是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吗?为什么?

5.象征型文学与现实性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有哪些?

参考书目:

1.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2.钱中文:《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81;

5.居阅时,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9

6.陈太胜著:《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7.吴晓东著:《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8.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0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散文)

圆桌议题:

1.必须符合教材中所说的诗歌的几个特征才能算是诗歌吗?

2.诗歌与散文有何差异?

3.试以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为例,谈谈诗与散文的差异。

4.余光中说:“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喝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散文乃门,诗乃窗。”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诗与散文区别的理解。

5.你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参考书目:

1.朱光潜著:《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元洛著:《诗美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3.吴思敬著:《诗歌基本原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4.佘树森著:《散文艺术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5.【俄】维?什克洛夫斯基著:《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

6.丁晓原著:《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9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小说、剧本)圆桌议题:

1.戏剧文学(剧本)与小说有何差异?

2.为什么说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创作原则有其可取性?

3.把小说改编成影视,要注意哪些问题?请以《伏羲,伏羲》、《妻妾成群》的改编为例加以说明。

参考书目:

1.《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3.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4.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5.【美】利昂·塞米利安著:《现代小说美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6.高行健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1.9

7.清·李渔著:《闲情偶寄》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圆桌议题:

1.《周易》将文本分为言.象.意三层,黑格尔将文本分为外在形状与意蕴两层,英伽登将文本分为五层:一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言组合,二是意义单元,三是多重图示化面貌,四是再现客体,五是形而上的特质。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为什么?

2.文本与作品有何差异?

3.文学文本与科学文本有何区别?

4.试用文本层次分析法分析一部具体的文学文本(影视文本)。

参考书目:

1.【德】黑格尔著:《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81;

2.【波】英加登著:《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等译,北京:中国

文联出版公司,1988;

3.【波】罗曼·英加登著:《论文学作品:介于本体论.语言理论和文学哲学之间的研究》,张振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董希文著:《文学文本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5.傅修延著:《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第二节文学典型

圆桌议题:

1.《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为什么我们称之为类型人物而非典型人物?类型人物与典型人物有何不同?

2.艺术魅力有几个层次?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3.有人认为文学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书目:

1.叶纪彬著:《中西典型理论述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英】福斯特著:《小说面面观》,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刘再复著:《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7

4.石钟扬著:《性格的命运:中国古典小说审美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5.庄志民著:《审美活动与性格塑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6.叶朗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12

7.明·金圣叹著:《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3

8.啸马著:《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审美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6

第三节意境

圆桌议题:

1.意境与境界是同一个范畴吗?若是,为何王国维要同时使用这连个词?若不是,它们有何区分?

2.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却具有韵味无穷的特点,这又突破了形象层,深入到了意蕴层,如何解释?

3.无我之境是指文本中没有“我”的形象吗?有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别何在?

参考书目:

1.王国维著:《人间词话》

2.叶嘉莹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石家庄:河北敎育出版社,1997

3.佛雏著:《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蒋永靑著:《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硏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薛富兴著:《东方神韵:意境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古风著:《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7.李昌舒著:《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黄景进著:《意境论的形成:唐代意境论硏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4

9.韩林德著:《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北京:三联书店,1995

10.顾祖钊著:《艺术至境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1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05

第三节文学意象

圆桌议题:

1.意境与意象有何区别与联系?

2.如果说文学意象都必须具有荒诞性,那么请问《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等等是否为文学意象?为什么?

3.审美象征意象的五个特征之间有何关联?

4. 文学意象与文学形象有何区别与联系?

5. 试用意象理论解读文学文本。

参考书目:

1.夏之放著:《文学意象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2.刘岱总主编:《意象的流变》,北京:三联书店,1992

3.胡雪冈著:《意象范畴的流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4.陈植锷著:《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

5.【日】松浦友久著:《唐诗语汇意象论》,陈植锷,王晓平译,北京:中华书局, 1992

6.王泽龙著:《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严云绶著:《诗词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吴晟著:《中国意象诗探索》,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9.王立著:《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0.傅道彬著:《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1.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0

11.曹万生著:《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12.魏玉山,肖魏著:《现代派诗歌解读》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1.6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圆桌议题:

1.现代叙事理论(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有何区别?

2.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对叙事学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3.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4.行动元与角色有何差异?对人物的这样两种叫法有何意义?

5.逆时序、变慢、变快及频率对叙事有什么影响?

6.无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各有什么优缺点?

7.叙述者就是作者吗?为什么?

8.复调叙事与独白叙事相比,有什么优势?试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例

加以说明。

9.试用叙事学的方法解读一部文学作品。

参考书目:

1.【美】W·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7;

2.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3.【法】热奈特著:《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0

4.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9

6.【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1995

7.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董小英著:《超语言学:叙事学的学理及理解的原理》,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2008

11.王阳著:《小说艺术形式分析:叙事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徐岱著:《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3.【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0或2005

14.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美】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6.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7.程文超, 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6

18.高小康著:《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1

19.高小康著:《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0.【美】丁乃通著:《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陈建宪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结构人类学》,陆晓禾,黄锡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圆桌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诗缘情与诗言志是否同一回事?

3.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参考书目:

1.【美】布洛克著:《美学新解》,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南朝梁·钟嵘著:《诗品》

3.王国维著:《人间词话》

4.王德威著:《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 2010

5.李珺平著:《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裴斐著:《诗缘情辩》,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2

7.朱自清著:《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或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圆桌议题:

1.一个初学写作者有风格吗?为什么?

2.法国的布封认为:“风格即人”,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3.如何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

参考书目:

1.【德】歌德(Goethe)等:《文学风格论》,王元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2.吴功正:《文学风格七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6.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吴承学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8.刘世生, 朱瑞青编著:《文体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郭英德著:《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圆桌议题:

1.作为文学阅读活动,先后出现了文学欣赏、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文学接受、文学消费等概念,请问它们之间有何差异?为什么有了一种叫法,又要推出一种新叫法来取代以往的命名?

2.结合以下案例,谈谈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案例一:千夫长4200字篇幅的短信小说《城外》,以1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版权拍卖给了中国电信运营商——华友世纪通讯公司,后来,台湾勤创公司则以更高的价钱买断该小说在台湾的版权,可谓一字值千金。

案例二:《新京报》2010年11月16日载:根据独立制榜人吴怀尧的“作家富豪排行榜”:郭敬明五年版税入袋7250万,总收入排作家第一,郭敬明.郑渊洁.杨红樱和韩寒四个作家连续5年都在榜上。此外,榜单也反映出纯文学作家入选渐少,作家收入差距增大,青少年是最大阅读消费群体。

3.什么是夸示性消费?它有什么意义?

4.2003年,薛荣的小说《沙家浜》(《江南》2003年第1期)对同名京剧进行了大幅度改写,重点突显了阿庆嫂与郭建光.胡传魁的三角关系,对于这种改写你如何看待?你认为改写经典名著有无规则?为什么?

5.香港导演吴宇森、日本导演北野武、美国导演昆廷·塔兰蒂诺等人热衷于在电影中融入暴力因素,由此掀起了暴力美学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6.有人认为,从王朔大哥的“我是流氓我怕谁” 开始,途经陈染大姐的“私人写作” ,海南大嫂的“女性写作” ……直到卫慧小姐的“象卫慧那样疯狂”,最后终于抵达了沈浩波先生的“下半身写作”——最终开辟一条“通向生殖器的道路”。请问,你如何看待身体写作?

7.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纷纷改版,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改版现象的?

8.近些年,池莉.海岩.刘震云等作家纷纷“触电”(加入电影.电视剧行列),请问你如何看待?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美】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

3.【匈】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法】埃斯卡尔皮著:《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法】布迪厄著:《艺术的法则》,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德】本雅明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7.【德】霍克海默.阿多诺著:《启蒙辩证法》,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英】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邵燕君著:《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11.邵燕君著:《“美女文学”现象研究:从“70后”到“80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圆桌议题:

1.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之间有一段怎样的距离?

2.对文学的解读要求创新,这就意味着提倡正误吗?

3.如何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读?

4.异变产生的根源在哪?

5.文学接受有阈限吗?有哪些阈限?

6.如何减少反误?

7.强调读者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创造性作用是否会导致解读的随意性?为什么?(或如何避免过度诠释?)

参考书目:

1.【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德】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丁宁:《接受之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5.陶水平:《审美态度心理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6.【美】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7

7.【美】安伯托?艾柯著:《误读》,吴燕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

8.【美】布鲁姆((Bloom,H.)著:《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北京 : 三联书店, 1989.6

9.【德】加达默尔(Gadamer,H.G.)著:《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10.洪汉鼎著:《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圆桌议题:

1.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2.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有何差异?

3.你对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持何看法?

4.批评模式有好坏之分吗?为什么?

5.有人认为,如果用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中国的文学作品,那就是把中

国文学当成西方理论的跑马场。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如何避免陷入跑马场的尴尬(如何做到西方批评方法的中国化或本土化)?

参考书目: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4.【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王一川主编:《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方珊等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

7.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英】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9.【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美】却尔:《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2.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

13.【加】弗莱:《批评的剖析》(或《批评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006

14.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5.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7.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型___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AB )A.文学理论的实践性B.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C.文学理论的抽象性D.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E.文学理论的指导性 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ABD )A.文学史 B.文学批评 C.文学批评史 D.文学理论 E.文学理论史 以下概念中属于中国文论概念的是( ACE )A.虚静 B.净化 C.物感 D.移情 E.神韵 以下概念中属于西方文论概念的有( BCE ) A.神思 B.净化 C.原型 D.意境 E.移情 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BCE )A.文学价值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哲学 从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这个流动过程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DE )A.文学社会学 B.文学信息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价值学 第二章 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BCE ) A.文学实践B.指导思想C.中国特色 D.理论性E.当代性 第三章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理解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主要有几方面(ACE )A.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B.人的生活活动是合规律性的反映 C.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D.人的生活活动使人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 E.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表现论与再现论比较,有三个方面突出的特点,即(BDE )A.强调文学是世界的反映B.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C.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D.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 E.强调文学天才的作用 以下文论观点属于“文学本体论”理论流派的是(BCD )A.“文以载道”说B.俄国形式主义C.英美新批评 D.法国结构主义E.接受美学 以下理论家中,主张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本质的有(BD )A.什克洛夫斯基B.姚斯C.兰瑟姆 D.伊瑟尔E.艾布拉姆斯 在西方,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影响比较大的学说有(BCDE )A.文以载道说B.巫术发生说C.宗教发生说 D.游戏发生说E.劳动说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研究巫术与文学关系时提出的两条巫术原理是(CE )A.必然律B.可然律C.相似律 D.偶然律E.接触律 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两种典型体现为(AC )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低级的阶段 B.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高级的阶段 C.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 D.艺术生产发展水平总是落后于物质生产水平 E.物质生产水平总是落后于艺术生产水平 第四章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是(ABE )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政治文化 D.饮食文化E.精神文化 文学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B D )A.不受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支配B.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C.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直接的D.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E.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关系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ABC )A.无功利与功利的相互渗透B.形象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 赖大仁詹艾斌宁媛许蔚 摘要:针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提出有必要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如知识论与价值论统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统一、转“知”为“智”、转“知”为“能”等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理念;知识论与价值论;多元性与主导性;转“知”为“智”、转“知”为“能” 作为对文学现象进行认识阐释的一门理论学科,文学理论研究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同样,在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学理论作为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和建立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从目前文学理论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的问题值得思考探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里结合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综观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学科的变革发展,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一方面,文学理论界空前活跃,思想解放,思维开放,充满了求变创新的激情与热望,各种以创新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教材层出不穷,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开放发展的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在这种开放多元的发展潮流中,也给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迷惘和困惑。比如:一是随着大量西方现代文论知识被引入,并进入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而且在各种“创新”的名义下,文学理论教学也随着理论研究不断转向,忽而“向内转”,忽而“向外转”,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愈来愈模糊,乃至被遮蔽或淹没了。二是随着这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不断被消解,以及愈来愈强调文学理论的独立性、自律性、科学性,愈来愈关注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体系、理论范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畴、话语方式等,这样文学理论也就愈来愈成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它的人文学科特性即人文性愈来愈弱化乃至被消解。三是与上述问题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愈来愈远离文学实际,尤其是当下的文学现实,也愈来愈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而更多满足于文学理论知识系统内的自我言说或相互阐释。上述问题在当今各种文学理论教材中较普遍存在,而且由于教材编著者的文学理论观念各不相同,所选择吸纳的理论资源也不一样,这就有可能导致同一门课程采用不同的教材,其文学观念与知识系统几乎难以通约,给教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教学就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并不清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只能是采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内容,按教材逐章逐节把这些知识点宣讲一遍,如果换了教材,那么所教的理论知识就可能大不相同,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守正创新匠心致远

“守正创新匠心致远” ——高净值人士财富观圆桌论坛实录 过去一年,中国整体经济和投资环境面临的内外部挑战进一步加剧,而私人银行市场整体仍保持了增长势头,但其增速阶段性放缓,投资复杂性也进一步加剧。在新的市场和监管政策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业务模式和市场格局将面临重构。2019年,私人银行业务带着过往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将开启新的征程。 2019年4月8日,中国建设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中国私人银行2019》报告,深入解析当前中国财富市场监管环境、发展趋势、客户诉求等方面的变化,探寻未来行业发展新方向,为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提供更好的建议。 在正式发布报告内容之前,作为报告观点的预热,建设银行邀请了法律专家、学者、企业家和银行家代表,与在场近300位嘉宾共话高净值人士的财富观,就民营企业发展与企业家财富管理、财富传承等议题开展精彩的圆桌对话。 —圆桌论坛— 对话主持人: 《财经》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何刚先生 对话嘉宾: 美特斯邦威集团董事长周成建先生; 舜杰集团副董事长李菁女士;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先生; 中伦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私人财富管理与传承》著者龚乐凡先生; 建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先生; 建行总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梅雨方先生。 何刚: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也谢谢在场的朋友们。我们今天有六位嘉宾,大家看到人数虽然多,但结构很清楚,两位企业家,分别为“一代”创业家和“二代”企业家代表。两位专业人士是研究学者和律师;两位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银行家代表,一位来自于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帮助企业家找钱的,一位来自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帮企业家管好财富的,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组合。如前面主持人介绍的,今天对话的主题是这样的,从去年以来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68 学分:4 理论学时:65 讨论学时:3(无课程实验) 开课学院:文学院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文忠教学院长审定:胡传志 教研室主任审核:李平修订时间:2007-9-10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讲清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来把握各种理论。 (2)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来理解和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3)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注重吸收文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专辟“文学史”一编,强化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学科性质。 (4)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以前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后,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结构形态,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难点:文学理论的概念体系,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

三、本文 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目的】 明确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系,功能性结构与对象性结构。 一、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1、“文学理论”的定名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 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1、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2、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 3、文学批评的价值论 4、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 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 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 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 【思考题】 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 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 第一编文学本体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官方言语必读版

官方语言精心打造进阶版本 一、重视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增创协调联动新优势。“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做好*****工作,顶层设计是关键,统筹规划要先行。要将****工作的原则和目标系统化、具体化,改变以往摸着石头过河、随机行走的策略,增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打破条块界限,建立健全地区间、部门间的协作联动机制,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切实做到攥紧拳头、形成合力,确保一个步调抓落实,共同打好****的总体战和组合拳。 二、创新工作思路,打造文化品牌,增创持续发展新优势。创新是推动***有效落实的动力和源泉。要用好当前***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平台载体,创新工作措施,打造***工作的“新引擎”。要宣传创新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大力营造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当风险,让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活动、创新的人才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额良好氛围。 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细则,增创制度保障新优势。一方面,“治国法为重,治乱需重典”。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规范完善的法制秩序,把**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坚持“严”字当头,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下决心纠正***问题执法失

之于宽、失之于松,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的现象,保持严厉打击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另一方面,“政贵有恒,治需有常”。***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要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通过强化和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企业主体责任等,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奖惩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工作长效化发展,织好“安全网”,筑牢“防火墙”。 四、落实财政责任,提供经费保障,增创多元投入新优势。马克思说过,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前提。要高度重视用好财政这一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加大****投入,为****提供资金支撑和保障。坚持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引进、培育***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扩大民间投资,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建设。采取“政府补一点、政策减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拿一点、市场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破解资金不足难题。同时,要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的价格,财税,投资等相关政策机制的建设,确保**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五、改革体制机制,支持先行先试,增创发展支撑新优势。体制“活”则全盘活,机制“优”则发展快。要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难”的心理、“利”的圈子中解放出来,深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新能量。采取“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等形式,大刀阔斧改革**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大力倡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 B.文学学 C.诗学 D.文学理论 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 17世纪 B. 18世纪 C. 19世纪 D. 20世纪 3. 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 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 〈〈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 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 A. xx B. xx C. xx D. xx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 B.精神生产 C.人的生活活动 D.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反映论 D.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 B.文学作品 C.人 D.摹仿 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 B.人的生活活动 C.知识的积累 D.作家的出现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白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 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保持一种白由的关系 D.形成对立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