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概论题库
文物保护学概论题库

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文博概论》课程考试试卷

1、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书中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真理。
2、陶器和铜器使用的年代,是在新石器时代。
3、目前,我国古代玉器发现最多的是在红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文化类型中。
4、二里头文化晚期出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台基——宫殿遗址和城墙,标志国家政权已经形成。
5、商代贵民墓为土坑竖穴木椁墓,分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三种。
6、楚国货币有三种:金质者郢爰;银质者殊布当斤;铜质者蚁鼻钱。
7、墓碑出现于东汉,流行于东汉后期,来源于圭的形体。
8、王莽前后流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
9、“刀形墓”出现于西晋;流行于唐代。
10、宋代五大名窑是哥窑、汝窑、官窑、定窑、钧窑。
二、名词解释(40分,每题4分)1、青铜红铜加錫的合金,为绿色,因绿色而得名,青铜与红铜比,优点是熔点低、硬度大、青铜不容易出现沙眼。
2、金银错产生于春秋晚期,表现方式是在铜器表面用金片、银片镶嵌图案,使之成为一个纹饰,与器物主体有区别。
3、鎏金在铜器表面用溶解于水银中的黄金液体加以涂抹而成。
这种鎏金方式最早产生于春秋晚期,流行于东晋时期。
4、漆器产生于商代早期,流行于春秋和秦汉之际。
5、族坟墓以士族宗阀为制度的埋葬制度的体现,排列形制与墓葬墓地里面的排列因素是以家族成员分辈份排列。
6、棺埋在土坑墓中和棺室里面。
7、椁古代贵族墓室的主要形制,有木制和石制之分。
8、“冥目”春秋战国时用玉做,上面雕刻有目、鼻、嘴,盖在死者脸部。
9、刑徒墓始建于东汉时期,属犯人墓室,在洛阳广为扩建。
10、墓志铭记载墓主身份,埋葬于墓室和墓道中,有砖和石之分。
最早起源于西晋中晚期流行后来各个朝代。
三、简答题(20分,每题5分)1、我国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①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②宣传教育机构③科学研究机构④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博学的性质?①研究人类社会进程和发展的科学②属于人类学和社会历史学的范畴③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阶级性④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纯技术性的科学3、文博学涉及的主要学科?请列举25门有关的学科加以说明。
文物学题库

文物学题库一、文物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A. 现代艺术品B. 历史文化遗产C. 当代建筑D. 自然景观(答案:B)二、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物的基本特征?A. 历史性B. 艺术性C. 不可再生性D. 可复制性(答案:D)三、文物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按照质地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土质文物B. 纸质文物C. 木质文物D. 虚拟文物(答案:D)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修复为主,保护为辅B.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C. 利用为主,保护为辅D. 研究为主,保护为辅(答案:B)五、下列哪一项不是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A. 准确性B. 完整性C. 简洁性D. 随意性(答案:D)六、文物年代的断定主要依据什么?A. 文献记载B. 专家推测C. 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D. 传说故事(答案:C)七、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下列哪一项不是预防性保护的主要措施?A. 控制环境温湿度B. 定期除虫C. 减少光照和紫外线辐射D. 使用化学试剂进行表面封护(答案:D,但更准确的答案应该是B,因为定期除虫更多属于治理性保护。
然而,根据题目的语境和选项设置,D选项中的“使用化学试剂进行表面封护”通常也不是预防性保护的首选措施,且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在这里将其视为不正确选项。
实际上,预防性保护更侧重于创造和维持一个稳定、适宜的环境,以减少文物受损的风险。
)八、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B. 经济价值、使用价值、观赏价值C. 收藏价值、交换价值、研究价值D. 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答案:A)九、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A. 完全恢复文物原貌B. 保持文物历史信息的真实性C. 使文物更加美观D. 提高文物的经济价值(答案:B)十、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物展示的基本原则?A. 真实性B. 完整性C. 美观性D. 盈利性(答案:D)。
文博考研-文物学概论复习题

关于遗产保护的的四大公约:1)1970年11月14日在巴黎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公约》1989年9月25日,经国务院批发加入。
2)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我国加入。
3)1995年6月24日在罗马召开的外交会议上通过《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1997年5月我国加入能成为缔约国之一。
4)1954年5月14日在海牙通过的《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约》,1999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和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三武一宗灭佛案”“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
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合周世宗,称“三武一宗”。
文物的定义: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纪念,教育意义的遗产和遗物。
A.具体的文化遗存(物质的,有形的)B.具有两个特征:①由人类所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相关;②已经成为了历史且不可能重新创造。
我国是文物大国的原因: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
②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历史上成就了长江,黄河,巴蜀文明等摇篮。
③民族传统:祭祖,祭天,图腾崇拜,宗教信仰。
④自汉代以来,以儒家为主导所倡导的礼,孝观念影响深远。
文物的两个基本特征:①由人类所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相关;②已经成为了历史且不可能重新创造。
文物的内涵:记住四大公约就行。
文物的时限(下限):我国:①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②清末(1911年)→③1982年文物法将下限延至当代。
文物学学科特点:1.文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文物保护学概论:期末

文物保护理念的最小介入或零介入 世界第一部文保法规、第一篇文物检测文章的诞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性” 文物的三大价值 文物修复的三种模式 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 保管文物、装箱的四字要诀 修复文物古迹应遵循的“五个原” 文物保护工作的“五纳入” 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六步” 中国文物保护必须遵守的“七字真经” 文物的八个特性 “玉在九窍而尸不腐”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原则 文物库房的“十防” 文物工作的十六字基本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是一位博物馆管理者,请阐述你的文 保举措。
如果你主持一项发掘工作,请根据所学阐述 你的文保举措。
当前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就你所关注的文物保护课题展开论述,要有 自己的观点。
思考:文物保护与相关领域的关 系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与考古发掘的关系
与一般防腐保护的关系 与科技考古的关系 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与城市基础建设发展的关系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各类文物具体保护技术
一、成分组成结构 二、劣化现象 三、劣化机理 四、保护一般步骤 五、最佳保存环境 六、检测手段
名词解释(5×8=40) 简答题(10×3=30) 论述题(15×2=30) 例如:文物保护基本原则 对预防性保护的理解 文物按材质分类保存问题,复合性材质文物保护。 “千年古尸”不腐之谜 控制环境温湿度的方法 光辐射的特点及相对应的文保举措 多孔材料类文物共有的保护课题 制定某一(类)文物的保护方案
1、青铜器的修复 2、书画保护
字画装裱技术 文物的传拓技术
第六节 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物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进展 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1、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素 2、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
文物学概论复习

1、*充分理解文物的定义、并了解其内涵我国将文化遗产称为文物。
文物一词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
但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
与现今所说的文物虽有联系但基本属于两种不同概念。
民国时期,“古物”一词指古物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使用“文物”一词,其内容非常广泛,并用法律把“文物”一词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固定下来。
但是对于什么是文物,专家们至今都没有给出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2、文物学具有哪些特点研究对象跨越时间最长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对象以物为基础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既独立又跨学科有其自身的研究目的:如何保管保护文物,使其世代相传通过研究评估文物价值,讲述其发展演变进程,形成专题研究探讨其再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3、文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文物价值与作用研究文物的分类研究古器物与遗迹研究文物鉴定研究文物的保护及其保护技术研究文物的收藏与管理4、*文物学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基本理论,为什么强调要以“双唯”为指导基本理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发展以社会内部矛盾相互作用为动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决定社会生活文化进化论: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前进定位论、系统论:定位论,用于史前的聚落建筑遗迹的研究、考古之上;系统论,对文物进行整体的、有机结合的研究,综合主体与局部,个局部之间,整体与环境的关系。
对文物所反映的纵向的传承关系起重要作用(爷爷说一般掌握)5、文物学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基本方法分类法:形态分类法、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分类法、来源分类法、质地分类法类比法:同类、同种文物才具有可比性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年代测定法:碳14测定法、热释光法、古地磁法等6、宋代金石学兴盛的主要原因经历了唐末到五代的混乱之后,出现了一个统一的王朝,为巩固政权,建立以儒家传统为基础的统治秩序,推崇儒学导致人们对古器物的兴趣增加宋代的新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发展和进步。
文物保护学概论相关问题

1.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十条:必须原址保护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少两条)可移动文物保护基本原则:一、原真性原则;整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小介入,全程参予三、文物保护要符合严格的技术要求和保护程序可识别性原则、退让原则、可逆性或可再处理性四、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2.对预防性保护的理解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就是尽量少的对文物本身进行干预,通过创造一个适宜的最佳保存环境,最终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
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和控制已经成为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尽量少的对文物本身进行干预,也就是对文物要“最小介入”(minimum intervention)或“零介入”,这样就避免了新的技术和材料对文物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保持了文物的最真实的状态。
主要是指在文物保护中对于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
但ICCROM(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将预防性保护的广义概念概括为,在不危及物品真实性的前提下,延迟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的损害所采取的必要的措施和行动。
广义的预防性保护已经不仅仅是指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还应该包括相关的政治层面、管理层面的配合以及日常具体工作的内容。
3.文物按材质分类保存问题,复合性材质文物保护4.千年古尸不腐之谜:西汉女尸在地下保存两千余年而不腐,是因为采用了有效的墓室密封措施:绝氧密封、恒温恒湿、无光、无污染、无菌。
无效的保护经验:古人认为“玉在九窍而尸不腐”,所以一度流行葬玉制度,金缕玉衣的出土即为其证,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缺乏科学依据的主观臆测,“玉衣在,尸骨腐”的例子屡见不鲜。
这也是我们认为通过环境控制可以更有效、更安全、更长久地达到保护文物目的的理由。
文物保护基础知识题库2021

近年来,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此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加强对文物保护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特编写文物保护基础知识题库,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文物保护的基本概念1. 文物保护的定义是什么?2. 文物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二、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在哪一年颁布的?2. 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规定?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有哪些规定?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哪些机构负责文物保护工作?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1. 文物的保护原则有哪些?2. 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什么?3. 文物展览的原则有哪些?四、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1. 文物保护的常见方法有哪些?2. 文物修复的基本技术有哪些?3. 文物保护中常用的科学技术有哪些?五、文物保护的实践经验1. 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经验有哪些?2. 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有哪些?3. 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有哪些?4. 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六、未来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1. 我国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 未来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3. 如何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和技术创新?通过学习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也对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技术,为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1. 我国在国际上的文物保护合作经验如何?2. 与国外进行文物保护合作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有哪些?3. 国际合作对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在国际上,文物保护合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与国外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的文物保护水平。
也可以将我国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推广到国际上,加强世界范围内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章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纸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2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3 颜料的成分红色--辰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炭(C) 。
4一般瓷器的烧结温度在1200——1500℃5 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6表面有彩绘的陶器上干硬泥土的清洗处理这类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以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浸润变软后,再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再用竹片剔除的泥土。
瓷器和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7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积物一般有石灰质(碳酸盐)、石膏质(硫酸盐)及硅质(硅酸盐)。
这些沉积物均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清除沉积物的原理基本分两类。
一种是分离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
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积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铁离子、钡离子,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硫酸根、硅酸根等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组合成新的可溶性钠盐,用水即可清洗干净。
8陶器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
清洗这类污垢常用百分之三的双氧水具体操作如下:用棉球蘸百分之三的双氧水溶液浸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9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洗表面有彩绘、彩釉的陶瓷一般采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硝酸、醋酸、硫酸、氢氟酸来清洗。
10 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复剂聚醋酸乙烯酯配成的A·T·K面团修补剂白色石膏修补剂11陶瓷类文物修补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保存陶瓷文物的一切特点②修复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原作③修补残缺部分,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分析、研究、修补时不得超过残缺部分④修补者不得把自己的臆测和增添部分加进文物12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
①按表面情况可分为:素面陶、彩绘陶和粉彩陶。
②按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
③按颜色可分为:黑陶、灰陶、红陶、白陶三章金属类文物保护1.早期青铜器文化早期青铜器文化正值夏王朝时期,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的代表山东岳石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辽宁夏家店等都相聚出现了早期青铜制品,其种类有礼器,武器,工具,装饰品等。
2中期青铜器文化中期青铜器文化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
这时期的商早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岗为代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西周则以陕西周原、丰镐遗址为代表。
此时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青铜冶炼技术达到高峰。
3所谓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等元素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名青铜。
4由于氧化亚铜层的转化产物一碱式氯化铜是疏松膨胀的,呈粉状,通常称为粉状锈5 1)炼铁始于春秋2)战国早期出现生铁冶炼工艺3)战国晚期已经有炼钢技术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技术6通常所谓的铁并不是纯净物,而是铁碳合金7 影响铁合金组织差异的主要因素﹙1﹚含碳量的不同﹙2﹚熔融温度的高低﹙3﹚冷凝速度的快慢﹙4﹚铸造器物的薄厚、大小﹙5﹚锻打次数的多寡8 铁的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即铁素体;铁素体+渗碳体;铁素体+石墨体+少许渗碳体9 铁器腐蚀分类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10 鎏金器物上铜铁锈的清除⑴可用1﹪的氨水或柠檬酸溶液来清除铜鎏金器物上的锈蚀。
⑵腐蚀产物在鎏金层的下面就夹在中间,可在双筒显微镜下,采取机械方法清除,用钢针剔除锈蚀物,当露出鎏金薄层时,用1﹪硝酸冲洗,最后用蒸馏水清洗、晾干⑶用盐酸除去鎏金文物上红色的铁锈⑷鎏金文物胎质的保护为防止鎏金文物的胎质铜或铁继续腐蚀,可用铜铁的缓蚀剂来处理,可用较稀的4﹪丙聚酸脂类树脂或聚醋酸乙烯脂酒精溶液沿鎏金边沿间隙滴灌渗透,即加固鎏金文物的胎体,也使鎏金层得到加固保护。
11 银器文物的腐蚀⑴盐与氯化物对银器的腐蚀⑵硫化物对银器的腐蚀⑶紫外线加速银器的腐蚀⑷环境中臭氧对银器的腐蚀12控制银器保存环境相对湿度55﹪—60﹪以下。
13 我国商代兴起金的淘洗及加工工艺西周出现包金技术春秋战国时出现鎏金技术唐代出现金丝刺绣四章石质文物保护1 石质文物的分类石质文物是指一切以天然石头为原料加工的制品类文物,基本上分为三大类:1.)石质艺术品类文物石质艺术品类文物在石质文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种类繁多,有石窟寺、摩崖造像、石雕、石刻、石碑、经幢等。
如今我国已有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重庆的大足石窟(刻)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石质建筑类文物石质建筑类文物是指人类历代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有重要历史意义和重要艺术价值的石质建筑物或构筑物。
石质建筑类文物包括石质建筑物、石质建筑群及其内部所附属的艺术品,如石质文物建筑中的石洞、石棚、石殿、石桥、石塔、石墙、石阙、石牌坊、石陵墓、石地板、石台阶、石墙基、石柱、石柱础、石栏杆等。
3)、石质工具、用具类文物早在人类历史初期,人们就开始以岩石为原料,制成各种劳动工具和生活工具,石制品的出现,开始了人类历史发展中漫长的石器时代,直到金属器具出现,石器才逐渐被取而代之。
从古代用石材制成的石刀、石斧等简单劳动工具,逐渐发展成用石材制成石磨、石碾等石质工具,后来又用石材制成石槽、石盆、石碗、石镯、石枕、石棺、石椁等生活用品和丧葬用品。
在漫长的石器使用过程中,很多石器被遗留了下来。
2 石质文物的化学风化(1)、大气中有害气体对石质文物的危害①空气中氮、硫、碳氧化物有害气体对文物的危害,这些氧化物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形成无机酸,使户外石质文物受到腐蚀。
空气中有害氧化物气体氮的氧化物:NO NO2 N2O5硫的氧化物:SO2 SO5碳的氧化物:CO2 CO②空气中有害氢化物气体对文物的腐蚀空气中之有害氢化物气体主要有氯化氢和硫化氢对石质文物的腐蚀和破坏2)空中死神——酸雨对露天石质文物的浸蚀损害现代工业(石油、煤炭、化工、航空航天、舰船、军事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无省界、国界、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危害越来越严重的“空中死神”酸雨对露天文物的严重危害,特别对露天石碑、石人、石马、墓葬外的石质镇墓兽、古代建筑中的石材、石窟寺的围崖等的腐蚀破坏尤为严重,使石质表面严重风化、酥粉开裂、脱落。
(3)空气中颗粒状或粉末状物中的尘埃对石质文物的危害空气中尘埃的成分十分复杂,来源于多方面。
空气中尘埃的成分:①酸、碱、盐固体粉末②空气中NO2、SO2、SO3等与水及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的次生污染物——盐类③海风刮起海浪飞溅的盐类及盐场上升含盐气流给空气中带来的氯化物及硫酸盐气溶胶等(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④燃料:煤、汽油、天然气、矿物燃料、草、木燃烧产生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烟道烟尘、煤渣⑤金属冶炼厂、化工厂、碎石厂及其他粉碎加工厂排到空气中的各种金属、金属氧化物、石棉、石英。
⑥尘埃中还有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以上粉尘降落在石质文物上,一旦遇到潮湿空气,那些可溶的酸、碱、盐都会使石质文物表面腐蚀,使石质文物风化、酥粉、开裂、剥落。
(4)、溶盐对石刻文物的破坏3 石质文物的物理风化物理因素对石质文物的破坏也是石质文物风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指:湿度、温度、风沙、盐的结晶与潮解、溶盐的晶变等物理作用对石刻的影响。
1)水对石质文物的作用最为突出1、水是其他物质破坏石质文物的媒介没有水存在,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浸蚀化学反应,无法进行,所以说水是岩石雕刻等石质文物风化的根本原因。
2)水的结冰——融化对石质文物的破坏当石质内部孔隙的水遇低温结冰时,体积增大,产生膨胀压力,对孔隙率较大的石质文物造成破坏。
3)水使石质内部泥质胶结物发生水化作用,造成石质体积膨胀。
4)浸入石质表面的水,对石质形成外多内少的渗透分布,更能引起石质体积膨胀而导致力学强度从内到外明显的下降,使得文物价质最高的表层,受水的浸入而成为影响最大、最严重的部位。
5)水对石质文物的机械作用雨水、地面水的流动在石质文物表面形成反复冲刷的机械作用,使石质文物表面所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而导致滴水穿石的后果。
4 油烟对石刻文物的危害石窟寺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人们参观时烧香、点蜡、点灯产生的油烟附着在石刻表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形成油污油垢,有的已成陈年油烟,牢固地黏附于石质文物表面。
如大足石刻宝顶山的牧牛道场图被油烟污染成一片油黑,不仅严重影响石刻的外观,而且为微生物—菌类、苔藓、藻类、地衣提供了营养和非常适宜的生存条件。
有些油污腐败变质产生的有机酸也会腐蚀石质文物。
5 石质文物的清洗石质文物上的尘埃、油烟、霉菌、污物、溶盐等对文物都有不同的危害,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清洗或清除。
1)石刻上尘埃的清除落在石质文物上的尘埃遇到潮湿空气时,其中可溶性盐、碱、盐就会腐蚀文物。
对大足石刻造像上尘埃分析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是石膏、熟石膏和复盐。
可采用毛笔或软毛刷轻轻刷除。
2)雨水冲刷痕迹的清洗先用去离子水清除易溶于水的污物,然后用5%的六偏磷酸钠溶液清洗雨水冲刷痕迹,若雨痕太重难以清洗时,用5%六偏磷酸钠多层纸张贴敷法让其充分接触、络合而除去水痕,最后用离子水冲洗石刻,清除残留在石质文物上的清洗剂。
3)油烟菌类的清洗用14%的NH3·H2O和5—10%的丙酮溶液清洗,效果十分明显,油烟、霉菌可全部清洗掉。
若清洗之处特别潮,为了防霉可用0.02%的霉敌乳剂处理,在石刻表面形成一个防霉、透气、无眩光的保护膜。
4)黑色、绿色霉菌与低等植物共生复合体形成的污物的清洗先用清水浸湿污物,用50%丙酮溶液清洗,后用14%的氨水清洗,再用0.4%的霉敌乳剂作杀菌、防霉、防苔藓、地衣处理。
5)石刻上溶盐及硬质沉积物的清洗充分利用石刻内部毛细作用和纸张纤维纹理的协同抽吸作用,在石刻有溶盐的部分采用多层纸张贴敷法,用排笔蘸取离子水将柔软吸水纸贴敷在石刻表面,使纸张与石刻紧密相贴,石质中的溶盐会在石刻毛细作用和纸张纤维纹理的协同抽吸作用下进入纸张糊敷层,纸层干翘后留在纸层纤维中,此时揭下纸层,如此反复几次,溶盐可基本除完。
石刻上一些沉积物,主要是石灰质、石膏质和硅酸质比较坚硬,可用多层纸张贴敷法,用毛笔和软毛刷蘸8—10%的六偏磷酸钠将柔软的多层纸贴在有沉积物的石质文物表面,使硬质沉积物浸湿、软化、络合、溶解、吸入纸层,纸干翘后,揭去纸层,可看见被贴敷的石刻表面和纸层上都析出许多白色针状结晶,在纸层干翘处有近4—5mm长的针状结晶,用毛笔或小毛刷刷除结晶后,再反复贴敷,直到沉积物清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