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基础

精心整理文物保护基础二大纲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性质(1学时)一、陶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二、陶瓷的原料三、陶瓷的结构与性质第二节陶瓷器物的腐蚀及清洗(1学时)一、陶瓷器的腐蚀情况1.酥粉2.沉积膜的形成3.带釉陶器表面形成黑斑4.黑色污垢:(有机脂类和碳黑)6.补配7.仿色8.作旧二、陶瓷器的保存环境第四节彩绘陶器的修复与保护(1学时)一、彩绘陶器的清洗,加固技术二、环境因素对彩绘陶器的颜色的影响第五节砖瓦类文物保护简介(1学时)一、原料及结构二、砖瓦类文物的保护二、青铜器的腐蚀1、腐蚀现象2、“粉状锈”生成机理的探讨三、青铜器的传统保护方法1、铜的去锈(1)机械去锈(2)药剂去锈2、对“粉状锈”的处理3、铜器的修整(1)焊接与粘接1、青铜器存放环境2、青铜器的日常维护3、有机材料溢出气体对金属文物的腐蚀思考题:1. 青铜器的组成和结构怎样?2.阐述“粉状锈”生成机理的基本条件。
3.青铜器保护的程序是什么?每一个程序的具体措施怎样?第二节铁质文物保护(3学时)一、铁器的组成与结构1、铁器组成(1)非金属保护膜(2)金属保护膜(3)氧化物保护膜(4)暂时性保护膜2、缓蚀剂的应用(1)具有氧化性的缓蚀剂(2)非氧化性缓蚀剂(3)有机缓蚀剂:(4)挥发性缓蚀剂(气相缓蚀剂)3、电化学保护法3.铁器的保护环境有何要求?4.试述铁器的锈蚀构造、除锈及缓蚀。
第三节金、银、锡、铅器的保养(3学时)一、金器的保养1、金的特性(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十分稳定2、金制品腐蚀的原因(1).添加元素的锈蚀(2)“鎏金”器物的锈蚀(3)氧化腐蚀(4)溶解腐蚀(5)添加元素的腐蚀3、清洗去晦技术4、银器的保存条件5、修复技术(1)增韧(2)整形6、银器保护三、锡器的保养2、铅制品的保养(1)清洗(2)保存条件思考题:1. 金的性质十分稳定,但为什么还会发生腐蚀?2.解释银器的晦暗和锡器的“锡疫”现象。
846文物保护基础考试大纲【模板】

846文物保护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文物保护基础》(代码846)是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科目,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问题的具体掌握与综合素质。
二、考试形式与要求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试题型与基本内容
1.考试题型
该试卷的题型结构设置如下:
1)判断题(40分)
2)简答题(50分)
3)论述题(60分)
2.基本内容
1)概念: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的分类, 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有关文化遗产
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其意义;文化遗产的价值
2)文物保护的原则和理念
3)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
4)博物馆中的文物保护:不同材质文物保护技术基本知识(金属漆、陶瓷器、竹木
漆器、壁画、石质文物、书画、纺织品等)
5)常用文物保护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性能
6)现代科学分析仪器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四、参考书目
1《文物保存环境概论》郭宏,科学出版社2001
2《文物保护学》王蕙贞,文物出版社,2009
3.《现代仪器分析》金惠玉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2018
4.《当代保护理论》 [西]萨尔瓦多·穆尼奥斯·比尼亚斯著,张鹏,张怡欣,吴霄婧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大纲《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文物学 考试大纲

文物学考试大纲文物学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考试性质文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考古、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考试大纲旨在测试考生对文物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类型。
三、考试内容1.文物学基本概念:考查考生对文物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和分类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文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考查考生对文物学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属性的理解程度,以及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3.文物价值与鉴定:考查考生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以及鉴定文物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
4.文物保护与修复:考查考生对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文物法规与博物馆管理:考查考生对文物法规和博物馆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6.文物学研究方法:考查考生对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和手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实地调查法等。
7.文物学研究案例分析: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文物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四、考试要求1.掌握文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文物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范围。
2.了解文物的价值、鉴定、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分析。
3.熟悉文物法规和博物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相关法规和政策。
4.掌握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实地调查和研究。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文物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大纲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大体信[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适用对象]旅行治理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旅行学概论》、《旅行资源》后续课程:《旅行文化》等(二)课程介绍本课程要紧介绍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最新进展,第一,论述了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和现状,第二,还介绍了世界遗产组织设立的状况,讨论了世界遗产的治理、爱惜和可持续进展。
最后,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濒危遗产四个类别进行系统的介绍。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世界遗产的大体知识了解和把握世界遗产在现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所教学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进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尔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进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蓄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
(四)要素教学方式、手腕教学方式:教学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教学法:关于世界遗产的相关理论,世界遗产的治理和爱惜部份采纳课堂教学为主。
引导教学法:关于具体章节对世界遗产的介绍采纳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加深学生对世界遗产的了解。
讨论式教学:关于濒危遗产如何进行爱惜,针对爱惜方法展开班级讨论。
(五)学时分派二、^文第一章结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世界遗产的概念、标志、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和中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时刻、标准和属性;熟悉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和现状和世界遗产的申报;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历次会议,世界遗产的评定。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世界遗产的概念、标志、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和中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时刻、标准和属性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遗产概述一、世界遗产的产生、进展及现状二、世界遗产的意义第二节世界遗产的分类一、文化遗产二、自然遗产三、文化景观遗产四、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第三节世界遗产标志和委员会历次会议一、世界遗产的标志二、委员会历次会议第四节世界遗产的组织设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二、世界爱惜联盟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四、国际文物爱惜与修复研究中心第五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定一、世界遗产的申报二、世界遗产的评定第二章世界遗产的治理、爱惜和碉续进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世界遗产的可持续进展;熟悉世界遗产的治理;了解世界遗产的爱惜。
《文物学概论》

《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物保护系平台课、考古系专业选修课二、教学对象:文化遗产学院本科生三、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文物和文物学的涵义、基本理论、文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文物门类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主要文物门类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从事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这些文物集中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物质见证。
因此,了解、学习这些文物和其中的知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必经途径之一。
通过对这些文物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中国,还会让大家更加热爱今天的中国,从而为建设明天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也是《文物学概论》这门课长远的教学目的。
四、计划课时:36课时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 (10课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2、文物的时限3、中国文物的特点二、“文物学”的定名问题1、文物学的定义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3、文物学的特点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管理6、研究文物收藏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社会科学方法:1、调查法2、文献比较法3、类比法现代科学技术法:1、年代测定断代2、文物调查与研究3、成分分析第二节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文物学与历史学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二、文物学与考古学1、文物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1、文物学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功底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1、文物学为文学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第三节文物的鉴定与收藏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1、文物的定名2、文物的分类二、文物的鉴定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2、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文物的收藏1、民间收藏2、国家收藏第四节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一、文物管理1、文物管理的必要性2、文物管理的原则3、文物管理的内容二、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的方针及原则2、文物保护技术第二章中国文物学简史(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4、古人的厚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节中国古代文物学一、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北宋之前)1、古代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2、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3、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两宋)1、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2、两宋文物学兴盛的标志3、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元、明)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2、元、明时期文物学概况3、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四、古代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1、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2、清代文物学的特点3、清代文物学评介第三节近代文物学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1、1900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现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罗振玉2、王国维3、郭沫若三、近代文物学的成就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学研究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第四节现代文物学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唐兰2、陈梦家三、现代文物学的主要成就1、文物机构及研究队伍空前发展2、文物学研究更加专业化3、文物学研究新门类的出现4、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新技术的引进5、注重对各门类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22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1、陶土的不断选择和加工,导致了制瓷原料的发现2、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条件3、自然釉的启发及对陶衣工艺的借鉴,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2、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4、“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5、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2、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的时代特征1、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夏代)2、青铜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商、周时期)3、青铜器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中国古代青铜珍品简介及其欣赏1、大盂鼎2、大克鼎3、毛公鼎4、利簋5、害夫簋6、卫盉7、何尊8、墙盘9、宜侯夨簋10、虢季子白盘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真伪鉴定1、青铜器作伪的历史2、青铜器辨伪的方法第三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1、玉的概念2、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及主要特点1、玉器的产生时期(新石器时代——巫玉)2、玉器的成长时期(夏、商和西周时期——王玉和礼玉)3、开一代新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用玉)4、继承中的创新(秦汉时期——葬玉)5、夸张与生动(隋、唐、宋时期——世俗用玉)6、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全面世俗化)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1、作为装饰品及工具2、作为祭祀的礼器3、作为实用品4、玉的道德功能5、作为随葬用玉6、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四、中国古代玉器真伪的鉴定方法1、从玉色方面看2、从玉质方面看3、从器形方面看4.从纹饰方面看5.从琢工方面看第四节中国古代书画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书法萌芽时期的(先秦时期)2、书法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3、书法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4、书法的继续发展时期(唐代及之后)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时期(战国、秦汉)3、中国古代绘画的继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5、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时期(两宋时期)6、绘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元代)7、地方画派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画的分类和基本特点1、中国画的分类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第五节中国古代铜镜(自学内容)一、中国古代铜镜的产生二、中国古代铜镜的特点1、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2、商代铜镜的特点3、西周时期铜镜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5、汉代铜镜的特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7、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8、宋、金时期铜镜的特点9、元、明、清时期铜镜的特点三、中国古代铜镜的作用1、以铜镜借喻历史2、以铜镜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3、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4、铜镜作为吉祥、辟邪之物参考资料: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1. 定义和范围:不可移动文物是指那些由其所处的环境限制不能够移动的文物,如建筑物、古代遗址、石刻、壁画、彩塑、碑碣、石碑、碑文等。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主要针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进行规定。
2.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通常基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这些法规和政策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3. 保护原则和目标: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通常会明确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保护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公正性等,目标包括保护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可读性、可理解性等。
4. 保护措施和方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会提供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包括文物的清洁、修复、保养、防护、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同时,还会规定文物保护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要求。
5.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还会关注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保护经验、技术和资源,促进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6. 教育和宣传: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还会强调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举办展览、出版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公众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7. 监督和评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还会明确监督和评估的机制,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定期评估保护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是一项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它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政策支持和具体的保护措施。
通过遵循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大纲,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展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3年文物保护工程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2023年文物保护工程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旨在检验考生对于文物保护工程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以确保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1、文物保护基础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分类、价值评估等,能够根据文物的类型、材质等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
2、文物修复技术:考生应了解文物修复的基本流程,掌握各类文物的修复技术和操作方法,如陶器、瓷器、铜器、书画等的修复。
3、文物预防性保护:要求考生掌握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原则及具体措施,如温湿度调控、防霉防虫、安全防范等。
4、文物保护工程管理:考生应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体系,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理解工程验收和质量控制的要求。
5、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考生应熟悉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标准。
三、考试形式与时长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长:180分钟。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1、选择题(共30分):要求考生从提供的选项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2、简答题(共30分):简述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或操作流程。
3、论述题(共40分):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案例或情境,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4、案例分析题(共40分):提供一份文物修复或保护的案例,要求考生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5、实务操作题(共60分):提供一份文物,要求考生进行实际的修复或保护操作。
五、考试难度与合格标准考试难度:本考试难度为中等,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
对于文物保护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是合格的关键。
合格标准:总分为100分,合格分数为60分。
单项题型得分不得低于该项分值的50%。
六、考试准备与注意事项1、考生应提前准备好考试所需的文具和工具,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2、考试期间,考生不得使用手机或其他通讯工具。
3、考生应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不得抄袭或作弊。
如有违反,将取消考试资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第二章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陶瓷业的发展知识要点:陶器及陶器的产生,瓷器及瓷器的产生第二节陶瓷砖瓦的化学组成及烧制工艺知识要点:陶器的化学成分及烧制工艺,瓷器的化学成分及烧制工艺,砖瓦的化学成分及烧制工艺第三节陶瓷及砖瓦类文物损蚀的主要原因知识要点:瓷器损蚀的主要原因,陶器损坏的主要原因,砖瓦类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第四节陶瓷砖瓦类文物的保护修复知识要点:陶瓷砖瓦类文物的清洗,黏结,加固,修补,表面保护第五节保护修复实例-粉彩俑的保护研究知识要点:盗掘出土的粉彩俑的特点,埋藏环境及病变因素,颜料的采集和成分分析,保护研究教学重点:陶瓷砖瓦的化学组成及烧制工艺,陶瓷及砖瓦类文物损蚀的主要原因,陶瓷砖瓦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教学难点:陶瓷及砖瓦类文物损蚀的主要原因,陶瓷砖瓦类文物的保护修复(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陶瓷业的发展,理解陶瓷砖瓦的化学组成及烧制工艺,掌握陶瓷及砖瓦类文物损蚀的主要原因及其保护修复。
第三章金属类文物保护(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青铜器文物保护知识要点:青铜器的发展,青铜器文物的化学成分,青铜器锈蚀机理研究,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第二节铁器文物保护知识要点:铁器的发展,铁器的组分及结构,铁器锈蚀产物分析,铁器文物锈蚀机理,铁器文物保护修复第三节金器文物保护知识要点:金加工工艺的发展,金与金合金的性质,金质文物的保存环境,第四节银器文物保护知识要点:银及银的冶炼,银器文物的腐蚀,银器的保护,银器的保管第五节锡器文物保护知识要点:锡的冶炼及锡的利用,锡器的腐蚀,锡器的保护第六节铅器文物及其保护知识要点:铅的冶炼及利用,铅器的化学性质及腐蚀,铅器文物的保护教学重点:青铜器文物保护,铁器文物保护,金器文物保护,银器文物保护,锡器文物保护,铅器文物保护教学难点:青铜器和铁器的锈蚀机理,青铜器与铁器的保护修复(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锡器、铅器等的性质和利用,理解这些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成分,掌握这些器物的锈蚀机理和保护修复措施。
第四章石质文物保护(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石质文物的分类及其特点知识要点:石质文物的分类,石质文物的特点第二节石质文物风化的主要原因知识要点:风化的内部因素,风化的外部因素第三节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知识要点:清洗,黏结,加固,修补,表面保护第四节风化石刻抢救性保护实例知识要点:慈善寺石刻的保护研究,高句丽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教学重点:石质文物的分类及特点,石质文物风化的主要原因,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教学难点:石质文物风化原因分析,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石质文物的分类及特点,理解石质文物风化的内外因素,掌握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
第五章纸质文物保护(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纸的发明及发展知识要点:纸的发明,纸的发展第二节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知识要点:造纸工序,纸张的加工处理第三节中国墨的色料及成分知识要点:松烟制墨,油烟制墨,制墨粘合剂,制墨改性剂,中国制墨的工艺及配方第四节纸质文物变质糟朽的主要原因知识要点:纸质文物变糟朽的内因及外因第五节纸质文物的保护处理知识要点:纸质文物的污染和清除,污斑的清除,纸质文物的酸性及去酸处理,纸质文物的加固处理,纸质文物自己材料的保护及褪色字迹的恢复第六节纸质文物的保管知识要点:防光措施,适宜的温湿度,防尘措施,防有害气体措施,防生物危害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造纸工艺,中国墨的色料及成分,纸质文物变质糟朽的主要原因,纸质文物的保护处理,纸质文物的保管教学难点:纸质文物变质糟朽的主要原因,纸质文物的保管(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纸张的发明和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的造纸工艺和中国墨的色料和成分,掌握纸质文物变质糟朽的主要原因,掌握纸质文物的保护处理和保管方法。
第六章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古漆木竹器的发展及意义知识要点:木器的发展及意义,漆器的发展及漆器的制作工艺,竹器的发展及意义第二节饱水漆木竹器保护性处理的程序知识要点:脱水,加固修复,防霉防腐第三节古漆木竹器腐朽的主要原因知识要点:腐朽的内因,外因第四节饱水木质文物的干脱性原理知识要点:一般木材的干缩状况,饱水古木的干缩状况,饱水木质文物的干缩特征第五节出土漆木竹器的发掘现场保护知识要点:现场保护的原因,现场保护原则,现场保护方法第六节饱水古漆木竹器的脱水定形知识要点:自然干燥法,明矾脱水定形法,醇-醚-树脂连浸法,阿里戈C法,聚乙二醇法,有机硅聚合物胶水定形加固法,γ射线聚合脱水加固法,冷冻脱水干燥法,丙酮-松香法,甘油湿材脱水定形法,蔗糖脱水定形法,水玻璃电渗脱水定形法,真空热干燥法等第七节糟朽漆木竹器的加固和修复知识要点:加固与修复的基本原则,必要性,加固和修复的材料和方法第八节漆木竹器的保养知识要点:保养措施和方法教学重点:饱水漆木竹器保护性处理的程序,古漆木竹器腐朽的主要原因,饱水木质文物的干脱性原理,出土漆木竹器的发掘现场保护,饱水古漆木竹器的脱水定形,糟朽漆木竹器的加固和修复,漆木竹器的保养教学难点:出土漆木竹器的发掘现场保护,饱水古漆木竹器的脱水定形,糟朽漆木竹器的加固和修复,漆木竹器的保养(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古漆木竹器的发展及意义,理解饱水漆木竹器保护性处理的程序,掌握古漆木竹器腐朽的主要原因,掌握糟朽漆木竹器的加固、修复和保养。
第七章纺织品文物保护(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纺织品的发展历史知识要点:5000年前的纺织业,2500年前的纺织业,公元前3世纪的纺织业,公元前138-前126的纺织业第二节古代纺织品的组成材料知识要点:纺织品纤维的分类,纺织品纤维的组成及性质第三节纺织品文物易腐朽的主要原因知识要点:地下埋藏环境的影响,光照的影响,温度的影响,湿度的影响,有害气体的影响等第四节古代纺织品的颜色及其成分知识要点:颜色的发生,中国古代的颜色及成分第五节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处理前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知识要点:搞清楚纺织品文物的组成、性质,搞清楚纺织品文物的颜料,搞清楚残损状况,搞清楚污染物成分第六节纺织品文物发掘时的现场保护知识要点:现场保护的原因,现场保护方法第七节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知识要点:清洗,杀菌,防霉,防腐,防虫处理,加固处理,科学管理教学重点:古代纺织品的组成材料,纺织品文物易腐朽的主要原因,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处理前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纺织品文物发掘时的现场保护,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教学难点:纺织品文物发掘时的现场保护,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纺织品的发展历史,了解古代纺织品的组成材料;理解纺织品文物易腐朽的主要原因和古代纺织品的颜色及其成分;掌握纺织品文物发掘时的现场保护以及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
第八章壁画、彩绘、泥塑保护(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壁画的产生、发展及分布知识要点:石窟壁画的产生,石窟壁画的发展及其分布,壁画保护的意义第二节壁画的制作工艺及其结构知识要点:壁画制作工艺,壁画的基础支撑体,壁画地仗层,壁画颜料层,彩塑的制作工艺及材料第三节壁画保存环境知识要点:地质环境,气象环境,光辐射,空气污染物,风沙对壁画的影响,微生物的破坏第四节壁画病害的种类及其修复知识要点:崖体的病害及加固,地仗层空臌、大面积脱落病害及其加固,地仗层酥碱病害及修复,颜料层起甲、粉化病害及修复等第五节彩塑的病害及其修复知识要点:彩塑病害的产生原因,彩塑的病害,彩塑的保护修复教学重点:壁画的制作工艺及其结构,壁画保存环境,壁画病害的种类及其修复,彩塑的病害及其修复教学难点:壁画保存环境,壁画病害的种类及其修复(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壁画的产生、发展和分布,理解壁画的制作工艺及结构,掌握壁画的保存环境,掌握壁画病害的种类及其修复,掌握彩塑的病害及其修复。
第九章皮革、尸体、角骨质类文物保护(共6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皮革类文物保护知识要点:皮革类文物易腐的主要原因,皮革类文物的保护第二节尸体类文物的保养知识要点:古尸体的分类,古尸的保护,国内外关于鲜尸的保护第三节骨角质、象牙、琥珀类文物保护知识要点:骨和象牙的组成、性质及糟朽的原因,骨和象牙类文物的保护,角质类和琥珀类文物的保护教学重点:皮革类文物保护,尸体类文物的保养,骨角质、象牙、琥珀类文物保护教学难点:皮革、尸体、角骨质类文物的病害分析及保护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皮革、尸体、角骨质类文物的一般知识,理解皮革、尸体、角骨质类文物的病害原因,掌握皮革、尸体、角骨质类文物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