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概论(一)
文物保护概论

《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技术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平台课三、适用对象:考古学、博物馆学,二年级学生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计划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刘成七、教学简介: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文物保护案例分析,利用课堂教学30学时,把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保存环境不同分类,分别介绍文物病害成因与控制环境、治理文物常用的方法。
通过教学参观6学时,三次实地考察,对实践中文物保存现状与保护方法做深入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了解文物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前言第一节文物保存的现状与保护需求一、文物在出土时面临的环境突变1、地下埋藏文物的由来2、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建立的平衡过程3、出土瞬间的环境突变4、常见文物出土时的剧烈变化二、文物在保存环境中面临的问题1、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特点2、大气环境对馆藏环境的影响3、各类文物在馆藏环境中面临的问题三、露天文物面临的大气环境侵蚀1、常见露天文物的种类2、露天文物的气候学一一千年风雨的洗礼3、雨与光化学烟雾一一现代文明的苦恼14、露天文物对“家”的渴望四、文物保护工作成为当今文博工作的重中之重1、文物被人为有意与无意的破坏日益严重2、我国的文物政策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3、文物保护是当今文物工作的重点第二节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与任务一、文物的种类1、通常考古学中的文物分类2、文物保护技术学中的文物分类二、文物保存环境的分类1、大气环境一一全开放环境2、可调节控制环境一一全封闭环境3、普通的馆藏环境一一半封闭半开放环境三、文物保护的任务1、在文物出土的第一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2、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四、文物保护的基本内容1、文物组成与特性的研究2、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3、文物存放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4、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处理五、文物保护的工作程序1、从内因着手2、找腐蚀外因3、究腐蚀机理4、对症下药六、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则1、保持原貌一一少干预原则2、长期有效3、可逆性处理24、现实可行,符合经济条件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安排1、主要了解各类文物的组成与特性2、掌握目前各类文物成熟的保护技术与保存方法3、了解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需求与临时保护方法4、每周2学时,课堂30学时,教学参观6学时第二章陶、瓷文物的修复与保护第一节陶、瓷文物的特性一、陶、瓷文物的发展史1、陶器起源2、原始瓷器的产生3、瓷器的发展二、陶、瓷的制作过程1、陶、瓷的原料2、陶、瓷的烧成温度3、陶、瓷胎体的化学组成4、陶、瓷的结构与性质三、陶、瓷器两者的区别1、原料:导致陶瓷器有本质区别的内因。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01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 这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作好文 物保护工作的依据。防是主动防止,即尽 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和破坏,防 患于未然,防的本质就是延缓文物材料老 化进程,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
二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 保持文物原貌,即保存或恢复文物的原状, 整旧如旧,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基本原 则。
泉州师院 宋叶
参考书目
• 教材:王蕙贞:《文物保护学》, 文物出版社,2009年3 月
• 参考书目: • 1、康忠鎔主编:《文物保护学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 • 2、复旦大学文博系编:《文物保护基础》; • 3、马清林等编著:《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科学出版社,2001年; • 4、王成兴、尹慧道:《文物保护技术》,安徽大学出版
பைடு நூலகம்
• 从文物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可知,文物保 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保存环境对文物 的影响,控制环境因素,防止环境因素对 文物的破坏,进而研究如何采用新的、性 能良好的保护材料和新的保护方法来提高 文物抗老化(变质)能力,使已遭到损蚀 破坏的文物得以抢救性保护处理,使文物 材料的病害清除,强度增强,重新变得稳 定。。
一 文物保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 我国将文物保护工作以“五纳入”的原则 列入文物保护法
二 文物环境研究逐步深化
• 例如2005年10月1 7日至21日在西安召开的“古 迹遗址周边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城乡景观中的 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科学研讨会及“国际古遗址 理事会第15届大会”形成了“西安宣言”,强调 周边环境对古遗址的意义;理解、记录、解释不 同条件下的周边环境;通过规划手段和实践来保 护和管理周边环境;监控和管理对周边环境产生 影响的变化;扩大地区间、各学科间和国际间的 合作以及提高保护周边环境的意识等5个方面充分 认识在各个领域中古迹遗址周边环境的重要性。 认为在作任何决定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其对所有有 形和无形的古迹遗址周边环境的影响。
文物保护学概论(一)

① 文物材质本身因素
• 事物的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 起主导作用,在文物的损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因即 文物的材质构成。
思考题
• 例一:为什么金属文物会生锈? • 例二:为什么出土的铁质文物通常锈蚀得最严重?而纯
金器却不易生锈? • 例三:为什么有机质文物比无机质文物更脆弱,更难于
文物的八大特性
• 物质性 • 文化性 • 历史性 • 唯一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 • 价值固有性 • 权属公有性: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 世代传承性 • 公众性(公益性:公益诉讼制度)
• 物质性,也就是作为实体的“物质”的一面,具有基 本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质感、密度、硬度、 熔点、以及热胀冷缩、湿胀干缩等)和化学性质(如 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里尤其 注重的是物质氧化腐蚀劣变的原理和防治技术);
仓等)
遗迹:古建筑(庙宇、宫殿、房舍、谷
• 文化遗产
• 自然遗产
一、文物及文化遗产
1、文物(cultural relics)的定义
• 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唐) • 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 • 古器物、古物(北宋) • 古董、古玩(明清) • 古物(民国) • 文物(新中国) • Antique 、Relic (西方)、有形文化财 (日) • Cultural Property 、Cultural Heritage(UNESCO)
纺织品(棉、麻、丝、毛等) 皮革类(裘皮制品、羊皮书) 古尸 ;竹、木、漆器 骨、角、牙器 音像材料
• 复合材料类文物
其它角度分类方式:
平面文物组包括书画、印刷品及照片、档案及善本、纺织品和标本 ;
立体文物组包括有机类文物、陶瓷及无机文物、金属文物、出土文 物。
文物学1:文物学概论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火龙黼黻(fǔ fú),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yang)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文:通纹。物:颜色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 纹彩颜色加以标志,声音光亮加以表现。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后汉书· 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 文物。”
骆宾王:“文物俄 迁谢,英灵有盛 衰”;杜牧:“六 朝文物草连空,天 淡云闲今古同”
宋代:古器物或古物
明、清:古董、 骨董、古玩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物保护法》
30年,民国政府: 《古物保存法》
1935年北平市政府: 《旧都文物略》
世界各国文物一词含义的不同
在世界上,各国对文物的称谓、定义以及内涵的规定不尽相同。比如: 亚洲的日本所说的“有形文化财”,虽近似中国所指的文物,但其涵义 和范围又不尽相同。非洲的埃及在 1983年颁布的《埃及文物保护法》 中规定:在埃及国土上出现的或与其历史有联系的,凡100年以前的, 包括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实物,都属于文物。 同时,还规定在100年以内的有价值的实物,可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建 议指定为文物。在国际上,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 (简称教科文组 织 ) 会议通过的一些有关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中,一般把文物称作为 “文化财产 (Culturalp 。 peny)” 或者“文化遗产 (CulturalHeritage)” ,二 者的内涵并非下、内水和领海的历史文化遗物, 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实体,具有不可替代性。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文物就是人类社会的遗迹和遗物。
————周晓陆
第一讲 文物学概论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一、文物学的基本定义: 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而成,是人 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 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文化遗物。包括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 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 物)都属于文物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四、文物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文物学研究内容除对文物本身进行全面的如实 的研究和形象的描述外,还要对文物的鉴定、保 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研究。 1、研究文物的价值。 2、研究文物的作用。 3、研究文物的分类。 4、研究器物与遗迹。 5、研究文物鉴定、保护、管理、收藏等。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六、文物的分类 1、时代分类法 2、存在形态分类法: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 3、质地分类法 4、功能分类法: 5、属性分类法 6、价值分类法
第一讲、文物学要性: 辨识真伪、文物断代、文物价值的评估、文物保管研究的要求、文 物出境须经鉴定、文物市场管理的要求。 (二)文物鉴定的内容: 1、质地鉴定 2、辨别真伪 3、文物断代 4、评估文物价值 5、评定文物等级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五、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二)文物作用: 由文物价值所决定。 1、史料作用: 证史 正史 补史 史料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五、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2、教育作用。 (1)文物教育的特点:精神文化实体;形象、直观、生动。 (2)文物教育的场所:博物馆纪念馆及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 (3)文物教育的形式: (4)文物的教育功能: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精神文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凝 聚力和自信心、美育以陶冶情操。 3、文物的借鉴作用 4、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01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 从文物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可知,文物保 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保存环境对文物 的影响,控制环境因素,防止环境因素对 文物的破坏,进而研究如何采用新的、性 能良好的保护材料和新的保护方法来提高 文物抗老化(变质)能力,使已遭到损蚀 破坏的文物得以抢救性保护处理,使文物 材料的病害清除,强度增强,重新变得稳 定。。
• 这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作好文 物保护工作的依据。防是主动防止,即尽 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和破坏,防 患于未然,防的本质就是延缓文物材料老 化进程,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
二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 保持文物原貌,即保存或恢复文物的原状, 整旧如旧,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基本原 则。
• 3 考古学 博物馆学 古建筑学对文物保护与研究的 促进 • A 考古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的出现,特别是进 入20世纪以后,在理论上、方法上有了很大发展, 田野考古发掘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使人们认识到 对地下埋藏的文物进行非科学性的发掘的破坏性 和危害性。从而促使各个国家在制定文物保护法 规的时候,都严格禁止对地下文物的非科学性发 掘。
• 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受到过本科以上文化 遗产保护专业培训的科学与技术保护工作 人员不过百余人,技术成熟的文物保护修 复技术人员不过400余人,远远不能满足文 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需要。
2 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学术带 头人
• 单霁翔局长在报告中也已明确指出:“学 术带头人和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特 别匮乏。” • 文物保护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 第一节 文物的基本内容Fra bibliotek分类 • 第二节 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 方法 • 第三节 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 • 第四节 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历史课件】文物保护概论

研究对象复杂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但是文物保护的研究对象由于构 成文物材料的复杂性,造成了文物保护研究必须是多学科的研究。 (因为文物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是人类使用过的东西都有可能 包括在文物的范畴中,所以它涉及的学科的范围相当广)
内容复杂
修复应该强调美学要求; 不同意基于类推基础的重建; 应保留所有历史时期叠加的全部历史、
艺术特征元素; 对保存什么的选择要“求全责备”; 强调每一件历史器物的特殊性; 修复应该按各个器物采取不同方法; 修复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现代修复 Modern Restoration
以Cesare Brandi的《修复理论》(1963) 一书为标志,文物的现代修复理论得到 了确认。现代文物修复理论同时追求文 物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平衡、和谐, 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要求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在引用其它学科的技术的同 时,又起自己的特殊要求。这与在工业生产中 的材料保护是有区别的,如化工生产中钢铁构 件的保护,只会考虑在实际使用寿命期限内, 使之有效运行就可以了,而且不会考虑其社会 科学方面的内容,不会考虑其颜色的变化等。 而文物就不同了,既要考虑其尽可能地长久的 保存下去,又不能对其外观产生不可接受的影 响。
Hale Waihona Puke 在文物保护科技保护中,科学技 术一词不能仅用“科学”来概括
其实它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个不同方面 的内容,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 互促进。如我们所知,科学是认识自然 和社会的,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和阐明 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而技术则是利用和 改造自然的,是技术学的简称。
文物首先是物质的实体,具有物质的自 然属性,它的自然破坏受内在的和外来 因素的影响。文物保护科学是研究认识 各类文物的组成、性质、损坏原因、机 理,以及破坏过程中内、外因的相互关 系,即研究规律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历史性、文化性是文物特有的人文社会属性,因此文 物具有珍贵、脆弱、不可再生等特点,对文物保护材 料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使它与其他的物 质实体和一般的防腐保护科学相区别开来。
• 文物的唯一性,也就是“个性”强,材质、年代、用 途、工艺、价值,以及地域、埋藏环境和保存环境、 病害成因、损坏程度等方面因素,使每一件文物都与 众不同,而且是不可替代不复有偶的, 这就给科技成 果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每一种新技术、新材料的 实际应用,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纺织品(棉、麻、丝、毛等) 皮革类(裘皮制品、羊皮书) 古尸 ;竹、木、漆器 骨、角、牙器 音像材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
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 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e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 科学价值的各种遗迹遗 物;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遗迹遗物。
从文物→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 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 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 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 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 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 、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 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 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文物按材质分类 (必须分库保管)
• 无机材料类文物:金属器类,包括青器、铁器、金银器、铅锡器等。硅酸盐材料类即无机非金属材料类,包括陶质文物、 瓷器、土质文物(土遗址、古墓葬)、彩绘泥塑、壁画、石质文物(石器、 石窟寺)、玉器、玻璃器、珐琅器。
• 有机材料类文物:纸质文物(古书籍、书画、经卷)
文物的八大特性
• 物质性 • 文化性 • 历史性 • 唯一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 • 价值固有性 • 权属公有性: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 世代传承性 • 公众性(公益性:公益诉讼制度)
• 物质性,也就是作为实体的“物质”的一面,具有基 本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质感、密度、硬度、 熔点、以及热胀冷缩、湿胀干缩等)和化学性质(如 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里尤其 注重的是物质氧化腐蚀劣变的原理和防治技术);
仓等)
遗迹:古建筑(庙宇、宫殿、房舍、谷
• 文化遗产
• 自然遗产
一、文物及文化遗产
1、文物(cultural relics)的定义
• 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唐) • 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 • 古器物、古物(北宋) • 古董、古玩(明清) • 古物(民国) • 文物(新中国) • Antique 、Relic (西方)、有形文化财 (日) • Cultural Property 、Cultural Heritage(UNESCO)
文物的三大价值
• 历史价值 • 科学价值 • 艺术价值
• 推荐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 《艺术概论》
文物保护——保护文物的价值
• 价值评估
• 对文物古迹价值的评估处于首要位置 • 价值评估是其后所有保护程序的决策基础 • 一切保护程序都是保存、延续价值的体现
思考题:
• 保护能提高文物的价值吗? • 文物保护是对文物价值的第二次发掘
《文物保护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任务
一、文物及文化遗产 1、文物的内涵和外延 2、文物的价值和特性 3、文物的分类 4、文物的劣变
二、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三、文物保护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四、文物保护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 遗产(heritage): 遗物:用具、工具、武器等
•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 真实性和完整性 • 原真性和整体性 √ • authenticity:form, material, technique, sett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 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 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 国家保护。”
2、文物的价值和特性
•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 物遗迹。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 关系、意识形态及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当时科学 技术发展的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生活状况等 内容。它所具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能直观的反映历史面貌,对 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
• 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 • 分级保护
文物的定级 文物保护单位 • 整体保护(Integrated Conservation):
历史文化名城(118座)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村镇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2002年修订) • 中国“文化遗产日”:“6626”
a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b文物是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
c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 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d文物是历史上各个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遗 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遗物或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