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合集下载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课程代码:04402011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

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

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文物保护学概论(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知识要点:文物的基本内容,文物的分类第二节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知识要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知识要点: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知识要点:管理科学化,研究逐步深入,分析手段现代化,研究方法综合化等教学重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文物,文物的基本内及分类,理解文物保护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掌握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文物学概论1

文物学概论1
(一)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 世代代相传,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 学研究的前提。
2021/5/27
12
(二)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 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 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 种信息,诊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
2021/5/27
13
2021/5/27
5
文物的特性: 1.文物的物质性 2.文物的时代性 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 5.文物的客观性 6.文物的永续性
2021/5/27
6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 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2021/5/27
(三)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文物更好地 发挥教育作用。
2021/5/27
14
第二节、文物学发展简史
文物学是从文物的收藏、研究开始,而逐步 成长为一门真正意义的文物学专门学科。综 观文物学的发展史,大约历经萌芽、产生和 发展三个阶段。
Hale Waihona Puke 2021/5/2715
一、文物学的萌芽
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 溯到春秋时期。至11世纪,中国宋代即兴起 金石学研究之风。
20
2021/5/27
3
1.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 画、文献、纺织品、服饰、等各种古代遗物, 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
2021/5/27
4
2.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 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 的典型建筑等。
2021/5/27

文物学概论1.

文物学概论1.
文物学概论
社会学院 李志文
第一章 文物学是什么
第一节 文物学概述 一、文物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
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 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
留下来的文化遗物 。 包含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 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 可移动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 畴。
4.逻辑分析法 它与历史分析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排比文 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揭示文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丰富的文物材料, 上升为理论的认识,构成逻辑体系。
5.年代测定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年代进行测定的方法。
四、文物学的研究目的 (一)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 世代代相传,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 学研究的前提。
1.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 画、文献、纺织品、服饰、等各种古代遗物, 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
2.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 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 的典型建筑等。
文物的特性: 1.文物的物质性 2.文物的时代性 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 5.文物的客观性 6.文物的永续性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 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2.排比法 对同一种类的文物,进行排队和比较,以认 识和掌握文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历史分析法 文物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方法。文物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它进行研究时,必须把 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环境(即产生它的 那个历史时代)内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其 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过程和产生的必然 性,进而揭萌芽 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 溯到春秋时期。至11世纪,中国宋代即兴起 金石学研究之风。

文物保护学概论(一)

文物保护学概论(一)

① 文物材质本身因素
• 事物的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 起主导作用,在文物的损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因即 文物的材质构成。
思考题
• 例一:为什么金属文物会生锈? • 例二:为什么出土的铁质文物通常锈蚀得最严重?而纯
金器却不易生锈? • 例三:为什么有机质文物比无机质文物更脆弱,更难于
文物的八大特性
• 物质性 • 文化性 • 历史性 • 唯一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 • 价值固有性 • 权属公有性: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 世代传承性 • 公众性(公益性:公益诉讼制度)
• 物质性,也就是作为实体的“物质”的一面,具有基 本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质感、密度、硬度、 熔点、以及热胀冷缩、湿胀干缩等)和化学性质(如 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里尤其 注重的是物质氧化腐蚀劣变的原理和防治技术);
仓等)
遗迹:古建筑(庙宇、宫殿、房舍、谷
• 文化遗产
• 自然遗产
一、文物及文化遗产
1、文物(cultural relics)的定义
• 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唐) • 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 • 古器物、古物(北宋) • 古董、古玩(明清) • 古物(民国) • 文物(新中国) • Antique 、Relic (西方)、有形文化财 (日) • Cultural Property 、Cultural Heritage(UNESCO)
纺织品(棉、麻、丝、毛等) 皮革类(裘皮制品、羊皮书) 古尸 ;竹、木、漆器 骨、角、牙器 音像材料
• 复合材料类文物
其它角度分类方式:
平面文物组包括书画、印刷品及照片、档案及善本、纺织品和标本 ;
立体文物组包括有机类文物、陶瓷及无机文物、金属文物、出土文 物。

文物保护学概论(一)

文物保护学概论(一)

• 历史性、文化性是文物特有的人文社会属性,因此文 物具有珍贵、脆弱、不可再生等特点,对文物保护材 料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使它与其他的物 质实体和一般的防腐保护科学相区别开来。
• 文物的唯一性,也就是“个性”强,材质、年代、用 途、工艺、价值,以及地域、埋藏环境和保存环境、 病害成因、损坏程度等方面因素,使每一件文物都与 众不同,而且是不可替代不复有偶的, 这就给科技成 果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每一种新技术、新材料的 实际应用,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纺织品(棉、麻、丝、毛等) 皮革类(裘皮制品、羊皮书) 古尸 ;竹、木、漆器 骨、角、牙器 音像材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
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 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e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 科学价值的各种遗迹遗 物; ☆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遗迹遗物。
从文物→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 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 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 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 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 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 、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 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 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物学概论

文物学概论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答、文物的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

内涵: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各种文物虽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中国文物的特点:1、数量多2、品种齐全3、精品文物多4、有字文物多5、有较完整的发展序列。

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经济价值、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街道、村镇。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

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文物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较长2、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3、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4、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5、跨学科研究。

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历史、科学、艺术、纪念等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史料、借鉴、教育等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分类的原则、方法等4、研究文物的管理:管理体制、法规、手段等5 、研究文物的收藏:法律、市场的开放、规范等6 、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质地、造型、产地、鉴定、保护等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

答:文物学和历史学的个性: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文物学和历史学的共性。

——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文物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

文物学和考古学的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来源、侧重点、方法有所不同。

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共性: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相同。

01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01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 从文物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可知,文物保 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保存环境对文物 的影响,控制环境因素,防止环境因素对 文物的破坏,进而研究如何采用新的、性 能良好的保护材料和新的保护方法来提高 文物抗老化(变质)能力,使已遭到损蚀 破坏的文物得以抢救性保护处理,使文物 材料的病害清除,强度增强,重新变得稳 定。。
• 这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作好文 物保护工作的依据。防是主动防止,即尽 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和破坏,防 患于未然,防的本质就是延缓文物材料老 化进程,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
二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 保持文物原貌,即保存或恢复文物的原状, 整旧如旧,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基本原 则。
• 3 考古学 博物馆学 古建筑学对文物保护与研究的 促进 • A 考古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的出现,特别是进 入20世纪以后,在理论上、方法上有了很大发展, 田野考古发掘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使人们认识到 对地下埋藏的文物进行非科学性的发掘的破坏性 和危害性。从而促使各个国家在制定文物保护法 规的时候,都严格禁止对地下文物的非科学性发 掘。
• 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受到过本科以上文化 遗产保护专业培训的科学与技术保护工作 人员不过百余人,技术成熟的文物保护修 复技术人员不过400余人,远远不能满足文 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需要。
2 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学术带 头人
• 单霁翔局长在报告中也已明确指出:“学 术带头人和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特 别匮乏。” • 文物保护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 第一节 文物的基本内容Fra bibliotek分类 • 第二节 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 方法 • 第三节 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 • 第四节 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历史课件】文物保护概论

【历史课件】文物保护概论
文物保护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可以称 为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复杂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但是文物保护的研究对象由于构 成文物材料的复杂性,造成了文物保护研究必须是多学科的研究。 (因为文物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是人类使用过的东西都有可能 包括在文物的范畴中,所以它涉及的学科的范围相当广)
内容复杂
修复应该强调美学要求; 不同意基于类推基础的重建; 应保留所有历史时期叠加的全部历史、
艺术特征元素; 对保存什么的选择要“求全责备”; 强调每一件历史器物的特殊性; 修复应该按各个器物采取不同方法; 修复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现代修复 Modern Restoration
以Cesare Brandi的《修复理论》(1963) 一书为标志,文物的现代修复理论得到 了确认。现代文物修复理论同时追求文 物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平衡、和谐, 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要求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在引用其它学科的技术的同 时,又起自己的特殊要求。这与在工业生产中 的材料保护是有区别的,如化工生产中钢铁构 件的保护,只会考虑在实际使用寿命期限内, 使之有效运行就可以了,而且不会考虑其社会 科学方面的内容,不会考虑其颜色的变化等。 而文物就不同了,既要考虑其尽可能地长久的 保存下去,又不能对其外观产生不可接受的影 响。
Hale Waihona Puke 在文物保护科技保护中,科学技 术一词不能仅用“科学”来概括
其实它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个不同方面 的内容,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 互促进。如我们所知,科学是认识自然 和社会的,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和阐明 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而技术则是利用和 改造自然的,是技术学的简称。
文物首先是物质的实体,具有物质的自 然属性,它的自然破坏受内在的和外来 因素的影响。文物保护科学是研究认识 各类文物的组成、性质、损坏原因、机 理,以及破坏过程中内、外因的相互关 系,即研究规律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作好文 物保护工作的依据。防是主动防止,即尽 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和破坏,防 患于未然,防的本质就是延缓文物材料老 化进程,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
二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 保持文物原貌,即保存或恢复文物的原状, 整旧如旧,是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条基本原 则。
泉州师院 宋叶
参考书目
• 教材:王蕙贞:《文物保护学》, 文物出版社,2009年3 月
• 参考书目: • 1、康忠鎔主编:《文物保护学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 • 2、复旦大学文博系编:《文物保护基础》; • 3、马清林等编著:《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科学出版社,2001年; • 4、王成兴、尹慧道:《文物保护技术》,安徽大学出版
பைடு நூலகம்
• 从文物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可知,文物保 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保存环境对文物 的影响,控制环境因素,防止环境因素对 文物的破坏,进而研究如何采用新的、性 能良好的保护材料和新的保护方法来提高 文物抗老化(变质)能力,使已遭到损蚀 破坏的文物得以抢救性保护处理,使文物 材料的病害清除,强度增强,重新变得稳 定。。
一 文物保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 我国将文物保护工作以“五纳入”的原则 列入文物保护法
二 文物环境研究逐步深化
• 例如2005年10月1 7日至21日在西安召开的“古 迹遗址周边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城乡景观中的 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科学研讨会及“国际古遗址 理事会第15届大会”形成了“西安宣言”,强调 周边环境对古遗址的意义;理解、记录、解释不 同条件下的周边环境;通过规划手段和实践来保 护和管理周边环境;监控和管理对周边环境产生 影响的变化;扩大地区间、各学科间和国际间的 合作以及提高保护周边环境的意识等5个方面充分 认识在各个领域中古迹遗址周边环境的重要性。 认为在作任何决定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其对所有有 形和无形的古迹遗址周边环境的影响。
• 5. • 6. • 7. • 8.
• 9. • 10. • 11.
B 自然因素的破坏
• 1.重大自然灾害的破坏
• 2.经常性缓慢积累性破坏
• 3.生物对文物的破坏
• 4.文物材料自身老化变质对文物的破坏
(二)研究文物腐蚀机理
五 研究文物保护材料
• 1.文物保护材料
• 2.文物保护材料的特殊要求 •A •B •C •D
•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 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 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 二者最大区别在于其外延不同。文物保护 的外延大于文物保护技术。它包括文物保 护技术和文物保护管理两大部分,文物保 护技术主要是从科学角度研究如何保护文 物,构成文物保护的骨架,是硬件部分; 而文物保护管理是从管理角度探讨如何保 护文物,形成文物保护的肉体和血液,是 软件部分。
• 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管理是保证。 所以说,保护是第一位的,是前提和基础, 是合理利用发挥文物作用,保障文物安全, 减少文物损害的必要措施。
第四节 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 一 文物保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 二 文物环境研究逐步深化 • 三 文物材料成分、结构分析手段现代化 • 四 文物保护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 五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精深化 • 六 文物保护设施的现代化 • 七 文物保护研究单位工作的专门化、系统化 • 八 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研究工作的协作化 • 九 文物保护教育的普及化、深入化
社,2005年。 • 5、宋迪生等编:《文物与化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2年8月
第一章 文物保护学概论
• 第一节 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
• 第二节 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基本 方法
• 第三节 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
• 第四节 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向
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技术 补充
•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 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前者包 括研究其材料的内因和外因,后者包括两 个方面即改善文物的保护条件、文物修复 技术。
• 现在:现代分析技术
二 研究古代文物的制作工艺
• Eg.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秦剑
三 分析测定文物的成分、结构及表 面性质
• 1.文物的成分分析 • A文物成分的化学分析 • B文物中的现代仪器分析法
四 研究文物损坏的原因及锈蚀腐败 的机理
• (一).研究文物毁坏的原因
A 人为因岁的破坏
• 1. • 2. • 3. • 4.
第一节 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
第二节 文物保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及基本方法
• 一 鉴定文物的真伪 • 二 研究古代文物的制作工艺 • 三 分析测定文物的成分、结构及表面性质 • 四 研究文物损坏的原因及锈蚀腐败的机理 • 五 研究文物保护材料 • 六 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一 鉴定文物的真伪
• 过去:直接观察,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文 物标本
• 3.清除病害保护文物安全的原则 • ,首先要调查文物的病害,分析引起文物病害的
有害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损蚀破坏文 物的祸根。
• 4.保护文物价值的原则 • 文物保护的目的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的技术和方
法,防止文物的损坏及消除已损文物的病害使文 物健康保存。 • 严防任何有损文物价值的“保护性”损害行为和 事件的发生。
• 5.文物保护修复中应用现代材料新技术新工 艺应遵守的原则
• A文物保护修复中以使用原材料为主的原则 • B选用文物保护材料应坚持与文物强度、颜
色协调的原则
• C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古为今用”。
• 6.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 管理”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 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E •F
六 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 1. • 2. • 3. • 4.
• 5. • 6. • 7.
第三节 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 原则
• 一 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 • 二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 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
•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 理”这不仅是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 文物保护的基本指导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