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圣才出品】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影像照片及录音类文物保护【圣才出品】

第13章影像照片及录音类文物保护一、影像录音类材料的类别及问题1.影像录音类文物材料分类及主要内容(1)卤化银影像①分类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
②主要内容照相底片、相片、电影素材、拷贝、遥测遥感底片、缩微母片及拷贝。
(2)录音录像包括录音、录像磁带。
(3)机读影像包括计算机磁带、磁盘盒光盘。
2.影像录音材料的主要问题(1)稳定性差或不稳定①黑白胶片长期保存容易发生影像消退、模糊不清。
②彩色影像的彩色由化学稳定性较差的染料构成,容易褪色。
(2)明胶的劣变明胶是将卤化银感光材料黏附在影像基片上的黏合剂,它的劣变会直接影响感光材料卤化银在基片上的黏合性能、感光性能和使用寿命。
二、卤化银在照相中的应用及成像原理1.卤化银在照相中的应用银盐特别是在照相中常用的溴化银,能在光的影响下分解而析出金属银,在照相术上广泛用来制备照相硬片、软片及印像纸。
2.照相硬片及软片的制法(1)在硝酸银的湿暖溶液中加入少量明胶并与溴化钾溶液混合,按方程式生成溴化银和硝酸钾。
(2)在印像纸(制法与底片同)上可从底片转移得到原来的形象或照片,这可将底片放在印像纸上使其受短时间曝光,然后将印像纸显影和定影。
(3)感光层含氯化银的印像纸,晒印时不用显影,可将印像纸放在底片下曝光,在纸上得到可见的形象后进行定影。
三、影响黑白影像材料劣变的主要因素1.影响黑白影像材料劣变的内部因素(1)硫代硫酸钠的影响残留在影像胶片上的硫代硫酸钠的破坏作用使胶片发黄持续进行到它本身及影像中的银全部耗尽。
(2)影像材料黏合剂明胶的影响明胶对空气中一些污染物敏感,对温湿度也很敏感,易水解,霉变失去黏合性而使黑白影像的感光材料脱落,直接影响感光材料厂卤化银在基片上的黏合性能。
(3)基片高分子材料的影响基片高分子材料老化变皱、变硬、变脆、发黄、霉变等都会引起黑白影像感光材料的脱落。
2.影响黑白影像材料劣变的外部因素(1)环境中臭氧(O3)对影像的影响臭氧与卤化银胶片中的主要成分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银和过氧化银,使影像受到破坏。
[全]王蕙贞《文物保护学》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全]王蕙贞《文物保护学》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https://img.taocdn.com/s3/m/26f85cfccf84b9d529ea7a9d.png)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考研真题详解1“青铜病”[兰州大学2015年研]答:“青铜病”是一种使青铜器腐蚀加快的现象。
青铜病的“元凶”是绿色的铜锈盐基氯化铜。
在空气湿度大于49%的情况下,铜器的表面就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锈层,但都是质地致密的锈蚀物,对青铜器是没有损害的。
可是,如果青铜器原先已受到氯的侵蚀而生成氯化亚铜,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和氧气接触,可以生成蓬松粉状的盐基式氯化铜,通常称为粉状锈。
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以很容易地透过蓬松粉状的锈层,进入铜器里面,使内层的青铜器继续锈蚀,并不断地向深层扩大,直到铜器溃烂穿孔。
这就是文物界所称的“青铜病”。
2《髹饰录》[四川大学2014年研]答:《髹饰录》是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漆工黄成(字大成)所做的一部漆艺专著。
全书分乾、坤两集,上集讲漆器制造的原理、工具、方法,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
下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
这本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漆器工艺的专著。
3提供[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答:剔红广义上是对漆雕工艺的统称,狭义上是指以纯朱漆为底进行雕刻的工艺。
雕漆工艺复杂,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品种。
剔红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横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百道,然后在漆的厚层上雕刻花纹。
剔黑、剔黄、剔绿等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4脱胎换骨法[山东大学2016年研]答:脱胎换骨法是一种修复漆器文物的方法。
当漆器的内胎已经非常朽烂,原有木胎已经残存不多,其他方法都不能使器物复原,此时就可以用更换内胎的方法才能保护漆皮、恢复器型。
操作时先把漆皮从朽烂的木胎上剥离下来,仿做一个新的木胎,再把漆皮照原样粘贴在新的木胎上,这样做成的漆器外表没有变化,只是胎已不是文物,而被新的骨架所代替了。
5地下层[吉林大学2013年研]答:地仗层,又称基础层、灰泥层、泥层,是指壁画颜料的载体。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博物馆环境【圣才出品】

3 / 25
圣才电子书
于断裂。 第二,潮湿的环境会使耐水差的字迹的字变洇化褪色,模糊不清;使纸变软、粘连,强
度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易浸入纤维,加速纸纤维的化学破坏作用。 第三,纸张变潮易吸收酸性气体形成腐蚀性很强的无机酸,加速有害物质对纸质的破坏,
使纸张发黄、变脆,加速纸质的破坏。 第四,图书、档案等纸质文物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佳湿度一般在 70%以上,即相对
2.博物馆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藏品和实物资料。 (2)要有适应博物馆业务活动必须的基本设施和场所。
二、博物馆环境的温湿度及其控制 1.博物馆温度及其控制 (1)博物馆温度 ①含义 博物馆温度是指博物馆内空气的冷热程度,简称气温。 ②测量工具 温度计、气温表。 ③计量标准 计量温度的标准称为温标,有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两种,我国采用摄氏温标,用℃表示。 (2)博物馆内外温度的变化及对文物的影响 ①金属镶嵌器物 因两类金属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温度变化突然、剧烈,会使其组合成分脱离。 ②锡质文物
2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不宜在低温环境保存,低温(-4℃以下)会使锡的部分结构发生改变,从有金属光泽 的白锡,变成质地松脆的灰锡,这种变态现象称为锡疫。
③书画、碑帖、文献、档案等纸质文物及纺织品文物 保存温度既不能高,也不能太低,库房温度控制在 16~18℃范围内更适宜。 (3)博物馆的温度指标及控制 ①要求 a.一般认为博物馆室内空气的标准温度应在 15~25℃,对文物保存比较适宜。 b.博物馆内温度的波动,只允许缓慢逐渐改变,要求在一年之内的变化不超过规定的 标准,日气温差不得超过 2~5℃。 ②措施 a.尽量减少馆外不良气候的干扰。 b.用温度调控设备。 c.控制文物展柜的温度,陈列展柜应尽可能封闭严密。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圣才出品】

第10章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一、中国古代建筑遭受的破坏和出现的病害1.古代建筑人为的破坏(1)古代改朝换代时期对文物的破坏。
(2)中外战争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破坏。
①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使中国雄伟、漂亮的古代建筑惨遭破坏,只剩残垣断壁。
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推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使我国无数古代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③旧中国军阀混战使很多古代建筑有的被烧毁,有的遭炮火轰击而倒塌,有的被占为宿舍和食堂,在使用中遭到破坏。
2.古代建筑遭受自然力的破坏(1)古代建筑材料中木质材料的老化①木质材料的物理老化a.温湿度对古代建筑木质材料物理老化的影响及危害。
第一,湿度变化引起木材膨胀收缩而产生应变和应力。
第二,温度变化对古代建筑木质材料物理老化产生影响及危害。
b.木材性质对古代建筑木质材料物理老化的影响及危害。
第一,由于木质材料横纹理与直纹理收缩差别引起的翘曲。
第二,由于木材细胞排列不均匀引起扭曲。
第三,木材表面硬化。
第四,表面拉伸应力引起的表面裂纹。
第五,水分移动差别引起的端面裂纹。
②木质材料的化学老化a.木质天然高分子材料化学降解木材的化学降解主要是木材的酸性水解,它是木材纤维素的主要化学老化反应形式。
b.木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氧化降解木质材料的氧化降解本质是木质材料吸收氧形成过氧化物。
c.木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热降解第一,分类分为纤维在低温下的缓慢降解和高温下的急剧分解两种。
第二,注意事项应避免古建木质构件受强热或聚光灯照射产生强热。
d.木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光化学老化第一,光降解。
第二,光自动氧化对木质材料的破坏。
第三,光敏氧化降解。
第四,光催化氧化对木质材料的破坏。
③木材的生物老化a.微生物对古建筑木质材料老化的影响及破坏。
第一,微生物对木质材料的化学破坏微生物对木质材料的化学破坏,是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实质是酶的反应。
第二,木质材料的微生物降解主要包括纤维素在纤维素酶作用下的降解,木质材料在菌类作用下的降解,纤维素酶降解后在菌的作用下的降解和木质素分解为芳香化合物后,再由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继续分解为低分量的化合物四种降解。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圣才出品】

第15章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一、文物与现代分析技术1.运用现代分析技术的必要性(1)确认文物的真伪、年代、成分、结构以及文物的制作工艺和老化机理等方面的内容,为文物的保护、考证、修复和复制提供依据。
(2)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代文物进行研究、分析和鉴定,使考古信息大量增多。
2.现代分析技术的优点(1)精确地测定古代文物的制造年代、原料组成及产地、制作工艺。
(2)分析文物劣化的机理。
(3)研究文物的特性随年代增加而发生变化。
(4)区分文物中哪一部分是原物,哪一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5)研究文物保存技术及修复材料。
3.文物保护研究的依据(1)内因:文物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老化变质。
(2)外因:环境因素。
4.文物保护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延缓文物材料老化变质的速度,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保存使用寿命。
二、文物材料的组成及其分类1.文物分类的必要性(1)从物质形态角度来看①金石、陶瓷、纸张、漆木等文物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
②大到恐龙化石,小到珍珠、钱币,体积相差很大。
③造像、大鼎重者达几百甚至上千公斤,珍珠、宝石轻者仅几克,重量悬殊。
(2)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①不同材料的文物所要求的保存条件不同,如果把怕潮湿的金属材料文物与需要适当润湿环境的漆木竹雕放在一起,就很难保护好文物。
②不同材料组成的文物,在理化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所采取的保护处理方法也不同。
(3)对于博物馆来说博物馆藏品少者上万件,多者达几十万件,甚至几百万件,为了便于查找,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必须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2.按文物材料的组成成分进行分类三、文物物品故障率与使用寿命的关系1.初期故障期间一件物品的使用寿命受各种偶发性事件的影响,当它被制成后开始使用时,由于切削加工不良、组装不完整等原因,制品的故障率较高。
2.偶发故障期间初期故障期间之后的一段时间,制品性能比较稳定,发生故障只是偶然性的,所以故障率较低,称为偶发故障期间。
3.物品发生故障的主要因素(1)设计加工不良。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壁画、彩绘、泥塑保护【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④壁画中蕴藏着的科技信息,具有科学技术的价值。
(4)壁画保护的意义
中国壁画、彩塑艺术贯注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自己的民族
形式改造了来自外部的文化,从而强烈地表现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
(5)壁画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都存在着严重的崩塌或风化问题,有些石窟地处强烈地震频繁活
动区,损坏十分严重,壁画的保护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6)我国大型石窟群崩塌、风化侵蚀状况如表 8-1 所示。
表 8-1 我国大型石窟群崩塌、风化侵蚀状况
石窟名称
面临问题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大面积坍塌
克孜尔石窟
5 / 43
圣才电子书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窟壁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石窟壁画的支撑体虽均为各类崖体,但因地区不同,崖体岩石性能差别很大。
①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庆阳南北石窟
崖体属砂岩,胶结物为泥质,在水中易分散;同时胶结物中蒙脱石含量较高,当岩体含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8 章 壁画、彩绘、泥塑保护
一、壁画的产生、发展及分布 1.概述 (1)中国壁画艺术的历史 新石器时期已有流传,商周继有制作,春秋战国时期南北各地流行壁画已成风气。 (2)中国古代壁画的种类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宫廷壁画、墓葬壁画、寺院壁画、石窟壁画四大类。 (3)中国古代壁画的题材 包括山川风物、神话传说、人物肖像、历史故事、宗教经义等。
2 / 43
圣才电子书
③分布总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第一部分核心讲义
第1章文物保护学概论
第2章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
第3章金属类文物保护
第4章石质文物保护
第5章纸质文物保护
第6章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
第7章纺织品文物保护
第8章壁画、彩绘、泥塑保护
第9章皮革、尸体、骨角质类文物保护
第10章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
第11章博物馆环境
第12章土遗址保护
第13章影像照片及录音类文物保护
第14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第15章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
第16章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5年吉林大学619考古学专业基础真题及详解(回忆版)2015年四川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山东大学661考古综合真题及详解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
2012年南京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山大学650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
2011年厦门大学635考古学通论真题及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24文物学真题及详解
源自益星学习网,下载后点击超链接获取真题押题视频全套资料。
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核心讲义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成表面似蜡的尸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鞣尸:周围酸性水土中,尸体骨质脱钙软化呈皮革状的鞣尸。
(4)湿尸(鲜尸):在高度密封、隔绝空气、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尸体外形完整,皮
肤湿润,肌体组织仍有一定弹性。如 1972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深埋、密封、
②用甘油(1 份)+水(1 份)+蛋清(1 升溶液中用 2~3 个蛋清)制成乳剂+0.02%
霉敌,对薄而脆弱的皮革进行加固。
(4)已干硬变脆的皮革类文物的保护
①先用蘸有肥皂水或 2%中性钾皂酒精溶液的海绵将皮革擦拭一遍,以擦除污物,晾干
过夜后,涂抹 10%乳酸钾溶液再放置过夜即可。
②用羊毛脂+蜡混合液体进行鞣革。
表 9-1 鞣革剂的配方
配方名称
材料名称
重量
羊毛脂
200 克
英国博物馆配方
蜂蜡 雪松木油
15 克 30 毫升
乙烷(或三氯乙烷)
350 毫升
干羊毛脂
30 克
美国中央档案馆
日本蜡
5克
配方
加司特油
12 克
硬脂酸钠
3克
3 / 9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 / 9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皮革中的蛋白质是一种网状结构,有胶质状长链结构,在长链上还有支链,而侧链上蛋 白质的最大特征是肽键中含有大量的胱氨酸的双硫交联键,皮革的化学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胱氨酸的化学性质。日光辐射下胱氨酸发生光分解反应、色氨酸的吲哚环开裂、蛋白质 侧链上的蛋氨酸和组氨酸发生光氧化,导致皮革强度大大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章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一、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的基本任务
1.鉴定文物的真伪
(1)必要性
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历史遗产,许多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经济价值,国内外伪造文物的案件时有发生。
(2)鉴定方式
①过去靠直接观察,结合历史文献和文物标本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文物的真伪。
②现代使用分析技术,鉴定文物的真伪有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2.文物的断代
(1)经典断代方法
①标型学
利用已标明年代的文物作为标准来与没有标明年代的文物相比较,确定文物的年代。
②层位学
对于没有文字标记的年代可供参考的文物,采用地层的位置来推断年代。
(2)现代断代技术
①碳-14法
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原理来测定文物年代。
②热释光法
a.含义
利用不导电的固体结晶物质受热后释放出光的现象来测定文物年代。
b.优点
取样少、速度快、方法可靠、测定年代的范围在100万年以内。
③穆氏堡尔谱法
a.含义
将放射源中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所辐射出的γ射线,照射在作为样品的没有放射性的同类原子核上,使产生共振而得到的无反冲共振吸收谱来对样品进行分析断代。
b.特点
测定陶器不仅可以鉴别陶器的起源,还可以测定陶器的元素组成,推断陶器的烧制技术及古瓷釉的着色机理等。
④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
a.含义
一项地质测龄和文物断代技术。
b.适用对象
第四纪的贝壳、珊瑚、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古陶片、天然石岩、古人类洞穴、木乃伊、纸张、羊毛、丝绸、棉花及漆木器的年代。
3.分析文物的成分及结构
(1)必要性
现代分析技术测定文物的成分及结构,不仅可以探明文物的来源和产地,而且可以区分文物的质地,了解文物的制造工艺。
(2)现代分析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子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放射分析仪等。
(3)作用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弄清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可为文物保护、文物考证、文物修复和文物复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4.剖析古代文物制造工艺
(1)必要性
我国古代不少位居世界前列的制造工艺,由于缺乏详细记载而逐渐失传,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些工艺制造技术,可用现代分析技术来探讨古文物的制造工艺过程,了解它们的技术特点。
(2)例证
①通过电子探针检测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秦剑表面镀有一层含铬的氧化膜,能长期防锈保持锋利。
②河北出土的一件商代铜钺的铁刃,运用现代分析断定是用殒铁锻打而成。
5.查明文物的保藏环境
(1)查明文物的地下埋藏环境
①文物所接触的介质的成分和性质。
②文物腐蚀物成分。
(2)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条件进行分析
(3)研究文物现有的保护环境
测试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大气中的尘埃、酸雨等对文物的影响。
6.研究文物保护的新材料及新工艺
(1)必要性
为了将文物长期妥善保存下去,尽快挽救那些糟朽腐败的文物,尽可能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必须研制新的、性能优良的文物保护材料。
(2)要求
①新材料必须能保持文物的原貌,使文物保护前后在外貌上基本一致,不影响文物的历史标记,不出现“保护性”损害,不留后患。
②使治理与预防两方面结合起来,消除影响文物寿命的病变,防止或延缓各种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③新材料具有稳定性,具有可逆性或再处理性。
④材料合成的原料应便宜、易得,合成工艺比较简单可行,三废少且易于治理。
⑤能够提供简便且行之有效的保护实验新方法和新工艺。
7.进行文物的修复
修复人员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结合科学的保护措施灵活运用,将这些古老灿烂的文明长期保存下去。
二、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的设置及装备
1.实验室的设置类型
(1)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实验室
一般是工地上临时性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简单,主要配置一些对现场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现场资料收集、记录,分析采样以及密封防水、防风化、防氧化变质、防生物及化学污染等进行紧急处理的简单、必要、实用的仪器。
(2)专门服务于某一类文物的保护技术实验室
①日本国奈良县立僵原考古研究所。
②日本国京都墨光堂保护实验室。
(3)大型综合性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①特点
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的领域很广,机构庞大,分工细致明确,仪器设备先进、齐全,研究力量雄厚。
②构成部分
a.前处理实验室
由配有照相机、录像机、反拍仪、洗印相设备的照相室和配有吸尘器、清洗器、离子交换纯水器、洗瓶机、分子筛、干燥箱等的清洗室组成,主要进行文物保护前的准备工作。
b.科学实验室
担负文物断代、文物的成分及结构的分析及其病害机理研究,保护材料及文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通常设有理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分析实验室。
c.修复实验室
主要任务是对残缺、破损的文物进行拼对黏结、修补、矫形等修复工作。
③代表实验室
a.日本国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
b.意大利文化遗产部罗马修复中心。
c.美国盖蒂保护所。
d.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e.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
f.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2.理化实验室
(1)文物断代设备
①碳14测定仪
a.原理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不断衰变原理来测定五万年以内文物年代。
b.特点
第一,是文物考古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断代方法。
第二,能测定的年代范围包括人类发展到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全部历史时期。
②热释光测定仪(TLD)
a.原理
利用不导电的固体结晶物质受热后释放出光的现象来测定文物年代的一种仪器。
b.特点
第一,可直接测定文物的年代,不需要已知年代的标准样品校正。
第二,主要用于测定陶器、燧石及其他烧结材料的年代,鉴别陶瓷器的真伪。
c.优点
取样少,测定速度快,方法可靠,测定范围在100万年以内。
③穆斯堡尔谱(M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