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质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铁器保护7

陨铁。美国人花79年时间,1897年搬到美国,现仍陈列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人类最早用的铁——陨铁,非人工冶炼
●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铁质品:河南藁城商代遗 址,铁刃铜钺兵器刃锋利铁援铜戈
●如何判断是冶铁还是陨铁? 现代科学仪器测量器物中的夹杂物
第三节 铁器的锈蚀机理
为了介绍铁器的锈蚀机理,我们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金属腐蚀的机理
一、金属腐蚀的类型
1.土壤腐蚀铁器未发掘,埋在地下,属~
土壤中有H2O,各种盐,存在电解质。金属本身不同部分可作为微电极。土壤腐蚀中 电化学腐蚀为主。Fe在土壤中锈蚀的反应:
阳极: Fe-2e→Fe2+ 阴极: 1/2O2 + H2O + 2e → 2OH总反应:Fe+1/2O2+H2O→Fe(OH)2 ●若酸性土壤
b.γ—固溶体(奥氏体),面心立方晶格 对C最大溶解度2%( E点 t=1130或1148℃)
c.δ—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C最大溶解 度0.1%(H点 t=1485℃)
②Fe—C形成化合物
Fe3C(碳化铁或渗碳体),具有独特的晶形 a. Fe3C硬度大,脆性大(是白口铁硬脆原因,白口铁C主要是Fe3C) b. Fe3C理论含C为6.69 c. Fe3C不够稳定。在特定条件下可分解: Fe3C → Fe + 3C 分解条件:
很软,烧红后可锻打成各种器物,故叫锻,软铁
B.钢:含C 0.02~2%性能较好,可锻可铸 C.生铁(铸铁):含C 2-6.69%,
较熟铁硬,脆,不适于锻打,只能用范铸
2.中国古代钢铁的种类
●铁:
①块炼铁:最早炼的铁从含C看属熟铁范围。与现代熟铁不同处:现
浅谈汉代铁器文物的保护修复——以汉代铁环、铁鼻、铁铺首组合器物的修复为例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65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3(下)谢姗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 要:因铁稳定性差,化学性质活泼,铁质文物在金属类文物中最容易遭到腐蚀破坏,且腐蚀产物疏松,不同腐蚀交错反应,对铁质类文物的破坏相当严重。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际保护修复了一件民间收藏汉代铁环、铁鼻、铁铺首组合的铁质文物。
根据铁器保护修复流程简要分析汉代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保护修复过程中遵循保护修复真实性、最小干预性、修复材料可逆、修旧如旧原则等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准确把握铁器文物修复的“度”,掌握了一套完善的铁器文物修复技术,由点到面,由一件文物深入剖析铁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
关键词:铁器文物;修复原则;修复过程;修复技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铁又分生铁和熟铁等多种,我国发现最早的铁器是商代陨铁制品铁刃铜钺、铁刃铜戈。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人工炼铁,并用生铁制作农具等,1978年在洛阳水泥制品厂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生铁制作的铁铲、铁锛等铁农具;战国中晚期,铁的制作广泛,出现了麻口铁,炼钢技术也初现雏形;西汉时期,铸铁技术继续发展,产生了灰口铁,发展至东汉,出现“炒钢”“百炼钢”等冶炼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灌钢”工艺问世。
纵观铁的发展史,从铁的冶炼过程中吸取先进工艺,依据铁金属的独特性质加以发展,直至今天已经形成一套健全的冶炼体系,对现代社会铁工艺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考古文博事业蓬勃发展,诸多铁器文物呈现在大家眼前,经研究发现,汉代以前的铁质文物十分珍贵。
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铁器为研究铁器的发展历程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弥补了大量实物资料稀少的情况。
但铁器文物的出土也伴随着不同铁器病害程度不同、修复工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灵活改变文物修复的规范程序,制定出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合理有效地保护铁器文物。
铁器文物的保护

去绣: 机械、化学、电化学腐蚀生锈机理:铁质文物的组织结构带有微孔和腐蚀通道,同时铁自身就是比较活泼的金属,由矿石冶炼出来的铁金属本身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铁在环境中易受空气、水、微生物、酸、碱、盐等的作用,存在再矿化的趋势,这种矿化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生锈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属腐蚀。
如果按腐蚀机理区分,可以将铁与外围介质之间发生的作用分为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微生物腐蚀等。
常见铁质腐蚀产物:铁质文物腐蚀主要原因:●湿度铁是热的良导体,如果冷热温差过大,水蒸汽会在铁器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并随着疏松的腐蚀产物及毛细管深入铁器内部,导致腐蚀加速。
铁器各种锈蚀产物在一定湿度下也会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生成疏松、不稳定的物质,导致锈层加厚,最终可能导致铁体完全矿化。
●氧气●Cl-、SO42-的影响Cl-属于电解质,在铁器表面只要有水存在就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并会导致β-FeOOH 的生成:在SO42-影响下则会生成α-FeOOH和γ-FeOOH:●污染气体的影响:如由工业污染带来的SOx、NOx、Cl2、HCl等对铁器的影响●空气中颗粒物质的影响:如固体尘埃的机械磨损,颗粒物中所含酸、碱盐物质在水蒸汽参与下加速铁器腐蚀等●制造工艺及保存环境的影响:锻打铁器由于经反复折打而形成层次,易受到埋藏环境和出土环境中H2O、O2、盐的影响,一般比铸造铁器腐蚀严重机械:◆机械去锈法主要借助刀、钻、凿、锤子、剔针、钢丝刷等金属工具或牙科工具,进行剔、挑、剥、磨、凿等方法去除或剥离表面较厚的锈层◆较硬锈层可用煤油加石蜡调成糊状物涂敷在器物表面上软化锈层后,然后再剔除◆激光清洗技术除锈:利用激光单向性、高纯度、能量高等特点对锈蚀物进行机械清除。
这是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的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试剂:利用化学试剂与金属表面的不溶性锈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可溶性物质而去除◆10%醋酸溶液:CH3COOH既是弱酸又是易挥发性酸,因此清洗铁质文物比较安全◆柠檬酸、草酸:一般浓度控制在5~10%;如果仅需局部去锈时,则用脱脂棉将除锈液涂在锈蚀部位,最后用NaOH或Na2CO3稀溶液中和,并用蒸馏水洗净电化学:◆用锌皮或铝皮包在铁质文物表面,置于10%的NaOH溶液中,并适当加热加速反应,直到无气体逸出为止,用蒸馏水清洗除去残液。
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几个问题

□李建丽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几个问题一、铁质文物腐蚀的根本原因目前对于铁质文物腐蚀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已十分系统、完整。
在《文物保藏学原理》中,根据腐蚀环境的不同将腐蚀分为大气腐蚀、土壤腐蚀、海水腐蚀,并分别阐述了每一类腐蚀的影响因素,但未提到腐蚀的根本原因。
还有学者将腐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文物本身的化学组成、内部与表面的结构等,由此决定它的特性;外因是指文物所在的环境中,如温度、湿度、光线、环境大气污染和地质污染等。
但关于腐蚀的根本原因仍有待研究。
有学者将氯离子、铁自身的结构性质等因素归为腐蚀发生的原因。
文物的组成成分不均匀、氯离子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腐蚀反应,生成不同种类的电化学腐蚀,但文物组织结构的差异、表面金相组织的不同等因素,绝不是引起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这些铁质文物自身的结构性质,也不是造成腐蚀反应的内在因素。
它们都是腐蚀反应加速的原因而非腐蚀反应的原因。
如文物界的“谈氯色变”,氯离子的存在会加速铁质文物的腐蚀速率,但并不代表它是腐蚀发生的原因。
简要推理可知,若文物储存于只有氯离子的环境中、或是文物只是表面或结构十分不均匀,文物的腐尽管如此,若是腐即使其二、腐蚀的严重性依据金属腐蚀的电化学理论,铁质文物的腐蚀依然遵循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机理,只是,在出土之前已遭受到严重的腐蚀,出土并进入富氧的大气环境后,一个高效的铁腐蚀电池体系立刻开始启动并以极高的速度在腐蚀的第三阶段运行。
这是金属文物区别于一般工业制品在腐蚀方面的最著的特点。
从哲学上看,这就是所谓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就无法认识具体的事物。
基于同样的观点,铁质文物又与青铜器不同,从金属学讲,铜及其合金属易钝化金属,通常条件下,在腐蚀过程中很容易再次钝化。
与此相反,铁是活泼金属,不仅阳极过程的电流密度大,而且没有特殊的条件,是很难进入钝态的。
也就是说,铁在全面腐蚀阶段,其腐蚀速度仅受阴极过程控制。
大量的实验事实业已证明,铁的腐蚀产物中,有许多成分是氧进行还原反应的良好电催化剂,即我们俗称有害锈,可极大地加速阴极过程,从而加速铁的腐蚀。
冶金考古,铁器文物保护

灰口铁要求温度高。技术高,较之白口铁晚炼出。
生铁种类(按显微结构划分) 共晶铸铁:含碳4.3%铁碳合金,液态冷却至1130℃,形成
共晶体。白口铁:奥氏体和渗碳体,即莱氏体;灰口铁: 奥氏体和石墨。
亚共晶铸铁:含碳低于4.3%而高于2%的铁碳合金,凝固时 先析出部分奥氏体,其余凝固成共晶体。
第五章 铁器及其保护
铁器的出现是继青铜器之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又一次 飞跃。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河南三门峡虢国西周晚期墓。块炼铁和 块炼渗碳钢。 最早的铸铁(生铁)器:山西天马—曲村铁残片2件,公元前8世纪 的产品,残片器形难辨,过共晶和共晶白口铁。 战国至西汉中期:以铸铁为主,生、熟并用; 西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制钢术大发展;
生铁种类
白口铁、麻口铁、灰口铁三种。
白口铁:不含硅或硅很低,且不含石墨的铸铁。所有碳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微量溶于铁外,都呈化合碳状态,主要呈渗碳体(Fe3C) 形式。因断口近于白色而得名。 性硬而脆,难于切削加 工,但耐磨性极佳;适合制造犁铧一类农具,不适合制作 兵器等;
灰口铁:硅分解碳化铁为游离碳和铁很低;若含硅量为1.5 -3%,大部分碳游离,成片状石墨;断口呈灰色。 硬度 较白口铁低,脆性较小;润滑性和耐磨性皆佳;其耐磨性 甚至高于一般的钢;此外,尚具有消振能力。适合铸造各 种铁器。铁素体基体、铁素体-珠光体基体、珠光体基体 上分布片状石墨。
多的团絮状石墨组织。石墨化为主。 铁素体可锻铸铁、珠光体可锻铸铁 形成机理:含碳量适当的白口铁(2.2-2.9%),长时间高
温退火处理。缓慢加热至870℃,保温后缓慢冷却,渗碳 体逐步分解出的石墨小片聚集成团絮状。韧性优于白心, 刚柔结合,耐冲击。
博物馆金属文物保护与修复探究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772021.3(上)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传承了我国民族文化,同时也见证了我国的社会发展。
金属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出现大量的腐蚀性破坏,进而在出土后残缺不全,甚至支离破碎,无法继续进行收藏。
因此对金属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确保金属文物能够延长寿命,进而为艺术、历史科研工作做出更好的贡献,促使我国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1 博物馆金属文物的保存现状温度和环境都会对金属文物的保存产生影响。
温度过高,会提高金属文物的老化速率,致使有的文物出现过分干燥或者高湿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属文物的腐蚀程度;环境湿度大,会导致金属文物变形,出现化学反应,如铁器腐蚀、文物颜料褪色等,这些都是湿度高引起的化学反应,湿度高还极易出现生物腐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术对金属文物进行分析检测:①采用NTTONXLt3-800DPW型便携式能谱仪了解器物材质;②采用XGT-5000型X射线荧光分析显微镜对腐蚀成分进行分析;③采用D8DiscoverwithGADDS对腐蚀结构进行分析。
有的金属文物在出土后就已出现变形、腐蚀、残缺等不同程度的损坏,还有的金属文物没有在合适的环境中保存,致使有的青铜器上的花纹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如锡器沿变灰、铁器矿化,如果这些文物没有得到修复和保护,其将失去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而严重影响文物的收藏价值。
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损坏:①“青铜病”的腐蚀;②严重变形;③严重残缺断裂;④层状剥离;⑤表面硬结物层状堆积;⑥矿化严重;⑦锡疫;⑧铁质文物酥粉、断裂、矿化、鳞片状脱落。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金属文物出现损坏,要是未能及时保护修复,就会导致金属文物彻底损坏。
由于金属文物损坏的因素较多,所以在修复保护时,一定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再采取相应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减低金属文物的损坏率,延长金属文物的寿命。
铁器文物的保护措施赵卫东

铁器文物的保护措施赵卫东发布时间:2021-08-12T08:18:27.71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2期作者:赵卫东[导读] 铁器大多数是以铁为主,和碳相结合的合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因此我国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铁器文物,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铁器文物长期埋于地下并受到严重的腐蚀,而在出土后又由于环境的急剧改变,加重了铁器的腐蚀程度,如果不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久就会面目全非。
本文论述了铁器文物形成锈蚀的主要因素及保护铁器文物的方法,以供参考。
赵卫东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文物保护中心【摘要】铁器大多数是以铁为主,和碳相结合的合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因此我国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铁器文物,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铁器文物长期埋于地下并受到严重的腐蚀,而在出土后又由于环境的急剧改变,加重了铁器的腐蚀程度,如果不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久就会面目全非。
本文论述了铁器文物形成锈蚀的主要因素及保护铁器文物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铁器文物保护措施通常出土的铁器文物出现的损坏现象有生锈、膨胀、龟裂、变形等,而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因此在自然环境中,铁器比青铜器更难保存。
一、铁器的腐蚀机理我国使用铁的历史要追溯至三千多年以前,当时利用的是自然铁,即陨铁。
地球上的纯铁是极稀少的,因铁易氧化而成矿物。
古代遗存的铁器,在各地博物馆皆有收藏,由于铁的化学性质活泼,生成的腐蚀物结构疏松,因而出土铁器,常酥裂、穿孔、瘫碎、鳞片脱落、甚至全部矿化。
古代铁器长久埋藏于潮湿且含氯化物的地下环境中,出土后又受大气污染,促使铁器腐蚀。
铁器腐蚀机理复杂,是化学、电化学和细菌腐蚀交错作用的结果。
铁的腐蚀在地下埋藏时已开始,土壤中含多种无机盐和矿物质,如硫酸盐、氧化物等,它们溶于水后,形成强电解质溶液,对铁有腐蚀作用。
土壤的酸碱度、透气性、电阻微生物,对地下的铁器皆有影响。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铁质文物的保护视角出发,对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进行探讨,分析腐蚀的原因及过程,同时介绍针对铁质文物腐蚀的防腐蚀保护技术,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铁质文物腐蚀机理铁质文物腐蚀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因素的作用。
一些重要的因素如下:1. 氧化反应铁质文物与氧气接触会出现氧化反应,通常称为生锈。
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和长期接触空气后,会逐渐出现锈迹。
生成的铁锈层不仅会使铁质文物的表面变得不光滑,还可能在内部产生继续腐蚀的反应。
2. 电化学腐蚀铁质文物在湿润环境中,会形成电池。
它受到氧化还原物质(如水、碳酸盐和叶绿素等)的影响,形成了阳极和阴极,形成电位差,电子就从负极向正极流动,引起了电化学腐蚀反应。
具体来说,在阳极处,铁离子会被氧化,从金属表面脱落形成铁离子,而在阴极处,还原反应会发生,产生的电解质离子和氢离子形成了氢气泡。
3. 生物腐蚀生物腐蚀是指通过细菌、真菌和藻类等生物体的作用,使铁质文物产生腐蚀。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多样性的过程。
例如,铁质文物在叶绿素的存在下,通过藻类的代谢活动,展现出光合作用产生的质子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结果产生的酸性环境,会引发铁质文物生锈的反应。
防腐蚀选择及保护技术为了防止铁质文物的腐蚀,需要在文物保护中采用一些防腐蚀的选择和保护技术。
常用的技术如下:1. 包覆包覆是利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在铁质文物表面覆盖一层膜或防护剂,防止其接触到空气和水份。
例如,利用物理化学方法产生的膜,如酸化膜、有机钛膜、有机硅膜、有机锡膜等,能够有效防止铁质文物表面的氧化反应。
此外,还有由糠醛等生物制剂所制成的氧离子保护层,具有阻止铁离子的脱落以及减缓铁锈形成的功能。
电化学保护是指利用电化学方法来阻止铁质文物腐蚀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包括金属阳极保护、半导体阳极保护和电催化保护等。
金属阳极保护是利用铝、锌等金属吸收阳极区的氧气,阻止锈层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铁器的腐蚀机理
文物腐蚀的概念 文物材料在周围环境介质的作用下,逐渐产生 损坏或变质的现象。 铁器腐蚀:铁器和它所处的环境介质之间发生 化学、电化学和物理作用而引起的变质和破坏。 腐蚀类型:一般根据文物所处的环境分为:土 壤腐蚀和大气腐蚀。
土壤腐蚀
考古发掘的铁器,一般是埋藏在地下土壤之中,因此,铁器的腐 蚀与土壤有着直接的关系。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氧,这样氧气分 子与水可在铁器上发生电化学腐蚀反应: 阳极反应:Fe—2e Fe2+ 阴极反应:1/2O2+H2O+2e 2OH总反应:Fe+1/2O2+H2O Fe(OH)2 这种腐蚀产物在不同干湿度及含氧环境中,可以变化生成各种铁 的氧化物,如FeO(OH)、FeO、Fe2O3、Fe3O4等。 影响土壤腐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土壤的电导率(导电性); 土壤中的含氧量;土壤的酸度;细菌;土壤中氯离子。
3、有害氯及可溶盐的去除技术
(1)冷热蒸馏水深洗 (2)倍半碳酸钠法:原理是将铁器浸泡在5%—10%的倍半碳酸钠溶液 中,每周更换一次新鲜溶液,测量浸泡液中的氯离子浓度,直到不含氯 离子时为止。(一般当氯离子含量在4ppm以下即可)。 (3)亚硫酸盐法:亚硫酸盐具有还原性,当它和铁化合物反应时,可 将铁还原出来。这个方法用来处理海洋打捞铁器,也适合考古出土铁器。 (4)LiOH法:利用氯化锂在乙醇中易溶解的原理,将腐蚀产物中的氯 离子用OH—所代替。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氯化锂就被溶解掉。 LiOH+Cl— LiCl+OH— 该方法最大优点就是比较缓和,曾被日本爱媛大学村上恭通教授推荐使 用。
中国古代铁器发展概况
南北朝或更早时期,为了克服炒钢中含碳量不 易控制的困难,开始把生铁炒成熟铁,然后用 液体生铁进行增碳,以获得钢料。这被称为 “灌钢”的方法。 至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各种炼钢方法发展 到基本成熟阶段。
第二节 铁器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实质为铁炭合金——产品三大类:熟铁、 生铁、钢 熟铁:含碳量在0.02%以下,钢的含碳量在 0.02—2%,生铁的含碳量在2%—6.69%。
4、铁器表面防护
铁器材质性质活泼、结构不均匀,因此在大气 中存在继续被腐蚀的趋势,因此需要在铁器表 面进行表面防护,增强防锈能力。一般是使用 缓释剂,如磷酸、鞣酸盐、铬酸盐、钼酸盐、 石蜡、高分子材料表面缓蚀封护,这些材料与 铁器反应,在铁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这种 保护膜能够阻止或减缓铁器的进一步腐蚀。
一、三件铁器的出土现状
铁釜(YQQⅡT5H1:1),曾遭受压力,整体严重变形,由“圆”变 “扁”,椭圆形口沿长轴34.26、短轴26.47、通高24.43厘米。 双耳突起轮廓仍在,但不见穿孔。铁釜全部被厚的土锈层包裹, 这件铁釜除口沿有数处残缺之外,其余还比较完整,但整体布满 大量裂纹,非常糟朽。 铁剑(YQQⅠH75:1),剑前端已经断成两节,一节中部产生一条 裂缝,剑尖缺失,现存通长52厘米。浑身布满红色土锈,数处铁 锈成鳞片状脱落,脱落处留下棕黑色锈蚀坑。在剑前端表面,发 现少量白色颗粒盐分结晶。 铁刀(YQQⅠH75:2),刀柄残缺,其余基本完整。现存长度43厘 米,刀身产生多处裂缝,靠近柄部一端裂缝长13厘米,刀背开裂 较长,几乎贯穿整把刀。刀身布满土锈,有的铁锈发黑,成鳞片 状脱落。可以看出,这把刀是锻造而成,整体强度较差,锈蚀比 较严重。
中国古代铁器发展概况
西汉中期,出现含片状石墨体的灰口铁。 西汉至东汉早期,出现了炒钢技术。 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已经发展到利用生铁铸成 器型,然后通过处理控制脱碳,使其不产生石 墨,这就是“以铸代锻”,获得了夹杂物很少、 性能与铸钢相近的铸件,为获得复杂钢件创造 了简易而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铸铁 脱碳钢”法。
在某些文献及传统金属文物修复中,对变形的器物要 进行机械整形。整形分为整体整形和局部整形,机械 整形的一般方法是使变形文物或变形局部在一定力的 长时间作用下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但机械整形并不 是针对每件器物都可以进行的,起码应该满足对文物 不产生新的破坏或不使文物材质性质发生改变这两个 基本条件。结合这件铁釜的具体特点:首先材质为铸 铁,铸铁较脆;其次,铁釜本体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锈 蚀,并且铁釜浑身布满裂隙,强度很差。如果进行机 械整形操作,很可能使铁釜再度损坏,甚至彻底散架, 即产生所谓的保护性破坏,因此整形是不现实的,故 在方案中不列入整形这一操作。
第六节 铁器保护案例 ——重庆遗址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
2006年11月,在重庆酉阳清源遗址四川大学考 古系2004级考古实习工地发掘出土了三件铁 器文物,分别是铁釜、铁剑和铁刀各一件。这 三件铁器是这个遗址出土文物中仅存的金属文 物,因此对于研究该遗址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出土时锈蚀严重,整体保存情况很差,相 比馆藏品而言,出土铁器存在更为严重的不稳 定因素,这些因素对其长久保存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处理。
铁器的金相结构:
从文物保护的需要来看,铁器的结构可用统计 观点按照抗腐蚀能力分成三类:铁素体,铁素 体+渗碳体,铁素体+石墨(+少许渗碳体)。 铁素体:含碳量很低的固溶体,最大溶碳量 0.0218%。早期熟铁(海绵铁)属这种结构, 空隙多,乃腐蚀能力很差。
铁素体+渗碳体:
渗碳体是当铁炭合金中碳含量大于0.0218%小 于6.69%时,多余碳原子与铁化合生成碳化铁 (Fe3C)而分布于铁素体之中的金相结构。 一般钢、白口铁生铁属于这一类,具有较强的 耐腐蚀能力。
中国古代铁器发展概况
春秋晚期,即公元前六世纪末,古代劳动人民 创造了在较低温度下(800—1000℃)下用木 炭还原铁矿石,得到比较纯净,但质地酥松铁 块,这种方法称为低温固体还原法或块炼法, 产品称为“块炼铁”。 战国初期或稍早,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比世界早 1800年创造了含碳2.0%以上的生铁并用以铸 成工具,这几乎与块炼法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产生白口铁。
1、检查铁器的锈蚀状况 (1)X—射线透视法 亦称X光照相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锈蚀物与 铁本体密度的不同,阻挡X穿透能力的不同进行拍照,检查锈蚀 分布范围、锈蚀空洞的深度。另外还可以锈蚀物下面的纹饰和文 字。仪器为X射线照相仪。 (2)放大镜观察法:利用显微镜,观察锈蚀物颜色、粒度大小、 疏密程度、对光的折射情况判断锈蚀物。仪器有:电子显微镜、 体视显微镜、材料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 (3)磁铁检测法:原理是磁铁对铁锈无吸引力、对铁有吸引力。
铁素体+石墨(+少许渗碳体):
渗碳体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化合物,在特定条件 下会分解为铁和石墨: F e3C → 3Fe+C(石墨) 古代灰口铁和展性铸铁属于这种结构。 铁器的化学组成是铁碳合金,它们的结构多带 有微孔和腐蚀通道,加之铁本身的活泼性及铁 器表面不同的金相组织,将将使铁器遭受严重 的腐蚀。
1.表面硬结物的清除
三件铁器,表面硬结物均为土锈和铁锈。铁釜 被土锈包裹,铁剑和铁刀以铁锈为主。表面硬 结物需要适当清除,以清楚表现器物的外形, 本次除锈采用机械除锈方法。 主要工具:南韩打磨机、法国P5型超声波洁牙 机,各种型号的打磨头及工作尖,超声波清洗 机,脱脂棉球、吸尘器、小铁锤、冲刀、锉刀、 手术刀等。
有害锈与无害锈:
铁是高价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不宜水解、 结构紧密为无害锈;结构酥松、易水解、稳定 的锈蚀物称为有害锈,如亚铁氧化物、铁的氯 化物,易水解成为盐酸导致循环腐蚀。在实际 工作中,各种铁锈相互掺杂,颜色相近,因此 用肉眼很难分辨,往往需借助仪器鉴别。
除锈、修复、化学保护
铁刀
残缺、裂隙,表面硬结物(土锈、 铁锈)、层状剥离、全面腐蚀
见图1(下)
加固、除锈、修复、化学保护
铁釜
变形、裂隙、表面硬结物(土锈)、 全面腐蚀
见图2
加固、除锈、化学保护
图1铁剑(上)铁刀(下)病害分布图(俯视图)
图2 铁釜病害分布图(侧视图)
2.对方案的补充解释
2、铁器的实验室保护
(1)除锈 机械除锈法:工具有刀、钻、凿子、超声波打磨机等,用这些工 具进行打磨,除去铁器表面的厚实锈层。 化学试剂去锈:常用试剂有醋酸、磷酸、柠檬酸、草酸、弱酸盐 类(EDTA、柠檬酸铵等)。其原理是利用试剂将铁锈软化后去 除。用化学试剂除锈,应做除锈后的深度漂洗,如用酸去锈后, 应用弱碱中和去酸,以防止酸腐蚀铁基体。 激光清洗技术除锈:利用激光单向性、高纯度、能量高等特点对 锈蚀物进行机械清除。这是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的新技术,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铁器病害及保护方案
1.保护方案 仔细观察三件铁器文物的保存现状,参照《馆 藏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确定三件铁器的主 要病害名称,绘制病害分布图,并制定简要保 护方案(见下页表)。
酉阳清源遗址出土铁器病害及保护方案
文物 主要病害 病害图 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
铁剑
残缺、裂隙、表面硬结物(土锈、 铁锈)、层状剥离、全面腐蚀
文物保护课程
铁质文物保护
成都市博物院文保中心 杨颖东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李映福
第一节 中国古代铁器发展概况
商代,我国出现铁制品,“铁刃铜钺”、“铁 援铜戈”为例证,属于陨铁。陨铁是陨石的一 种,主要成分为铁、镍。这是没有经过冶炼的 自然铁。 人工炼铁并制作铁器,在我国开始于春秋时代, 江苏六合程桥春秋墓出土一件铁条和一颗铁丸, 经金相检验,铁条是锻打的,铁丸是铸造的。
除锈过程:
(1)首先捆扎加固铁器。机械除锈,避免不了工具产 生震动,这会对已经产生锈蚀分层的铁器带来一定影 响,因此在除锈前,首先将存在大量裂纹,有解体危 险的铁釜进行捆扎,捆扎用弹性橡皮绳、塑料绳索, 力度适中而止。铁刀和铁剑,在分层处用橡皮筋捆扎; (2)铁剑和铁刀较小,直接采用超声波洁牙机将其 表面的土锈和浮锈打磨掉。铁釜表面厚实的土锈和铁 锈层,首先用手术刀、锉刀、打磨机粗打磨,贴近铁 器本体时改用医用超声波洁牙机精心打磨,除锈打磨 时注意防尘;(3)除锈后,将铁器用去离子水在超 声波清洗机水槽中清洗,除去浮尘和浮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