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主要是纸质文物保护技术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探究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探究作者:成晓青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7期摘要: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纸质文物作为承载人类历史与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其修复与保护工作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探讨了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关键环节,包括修复材料的选择和制备以及修复工艺的优化。
针对纸质文物的不同损伤类型和修复需求,文章提出了合理的修复方法和材料选择建议,通过综合应用传统和现代修复工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保存纸质文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纸质文物;修复工作;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记录媒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
保护和修复后的纸质文物,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是研究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依据。
受时间、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纸质文物往往面临着褪色、变质、破损等问题,其保护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科学、专业的保护修复至关重要,不仅能延长文物保存时间,还维护了文物的完整性及原始性。
目前,国内外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专家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法和技术,如纸张化学处理、纸质文物数字化修复等。
通过不断创新和合作,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纸质文物的保存和传承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纸质文物主要由纸张构成,原料多源于植物纤维,例如竹、麻、棉等。
在古代,纸张的制作历经选料、熟料、浆料、轧纸、晒纸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技巧。
对于纸质文物的彩绘部分,人们通常使用特定的颜料进行绘制。
颜料选择需要考虑稳定性和附着性,确保彩绘能够历经岁月而依旧鲜艳。
纸质文物在保存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秦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慈禧太后为秦安籍翰林院编修安维峻所赐“福”字中堂(图1),由于长时间暴露于不适宜的光线、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纸张变黄、变脆、发霉、褪色。
虫害、真菌等生物因素,空气中的污染物及纸张制作过程中添加的各种药剂影响,加速了纸张的老化和腐烂。
论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论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作者:丁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1期【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纸质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宝,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在博物馆藏品中,纸质文物的数量相对较多,温度、湿度、微生物以及虫害等都会造成纸质文物的损坏,其保护与修复难度相对较大。
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讲,需要在做好纸质文物防范的同时,还需学习先进的修复技术,减少纸质文物受到的伤害。
本文针对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解决建议。
【关键词】纸质文物;博物馆发展;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1—250—03文物是历史遗产的重要凭证,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证明,每一件文物都能填补一段历史的空白,极其珍贵[1]。
纸张文物与其它文物相比,由于其本身材质的特点,出现损坏的概率相对较高,它的保护和修复也比较困难。
当纸张文物发生破损时,必须要判断出破损的原因和时间,并选择适当的修补技术,延长纸张文物的生命周期,同时保持其原有的状态,才能确保纸张文物的完整。
一、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在纸质文物修复过程中,需要了解纸质文物修复的重要性,其修复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其一,纸质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记录,同时也是知识传播的手段。
在古代文明探索过程中,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对纸质文物进行合理修复,可以了解纸质文物的历史和背景,深入分析纸质文物的历史价值。
其二,纸质文物的修复是博物馆的具体工作职责,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其三,纸质文物具有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做好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可以对历史文化进行合理保护,同时还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纸质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讲,在开展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时,需要仔细分析对纸质文物产生伤害的外在因素,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
从实践角度来看,纸质文物损坏形成的原因如下。
故宫的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

故宫的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故宫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千年的辉煌与智慧。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故宫的文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采用了先进的修复技术和科学的保护方法。
一、文物修复技术1. 清洗与除尘故宫的文物保存时间长、积尘较多,因此,清洗和除尘工作是文物修复的首要步骤。
博物院工作人员采用非接触性的清洗方法,如激光清洗和超声波清洗技术。
激光清洗能够准确地去除颜料和污垢,而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任何损伤。
超声波清洗则能够温和而有效地去除表面的尘层,恢复文物的原貌。
2. 拼缺与修补许多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出现了断裂或缺失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傅们采用了拼缺和修补技术。
他们根据文物残破的程度,用特殊的胶水将断裂的部分精细地拼接在一起,以恢复文物原有的外观。
对于缺失部分,他们则根据文物的样式和历史,使用相似材料进行修补,以使文物外观完整。
3. 去除油污和锈蚀由于故宫博物院的许多文物都是金属制作的,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往往会出现油污和锈蚀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院的修复师傅们特别研发了去除油污和锈蚀的技术。
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溶剂,能够将油污分解并去除,同时使用特殊的锈蚀剂去除金属表面的锈斑,使文物焕发出原有的光彩。
二、文物保护技术1. 温湿度控制文物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于纸质文物来说。
为了保护故宫的纸质文物,博物院在展厅和库房内安装了先进的温湿度控制设备,通过自动调控,使得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恒定的范围内,以防止文物因温湿度变化而发生损坏。
2. 光线控制光线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强的光线会导致文物的颜色褪色和材质变质,因此,博物院采用了恰当的照明技术,来保护文物免受光线的损害。
特殊的滤光玻璃和调光设备能够有效地控制光线的强度和颜色,使文物不受光线的侵害。
3. 防火和防盗措施保护文物的安全是博物院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纸质文物是人类社会积累的宝贵财富,它们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纸质文物往往会受到严重的损坏和破坏,因此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
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手工修复技术和传统材料的运用。
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数字化修复技术、化学材料修复技术和激光技术等。
本文将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是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的前提和基础。
在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人们对文物的尊重和珍视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培养好文物保护的意识和态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 手工修复技术手工修复是传统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
修复人员通过手工细致地修复受损的纸质文物,包括拼补、修正和加固等操作。
这种技术方法传承了古代匠人的工艺精神和技艺,对于一些较为古老和珍贵的文物来说,手工修复技术具有独特的意义。
3. 传统材料的运用在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人们通常会采用一些传统的材料来修复文物,如宣纸、麻纸、鱼胶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和稳定性,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纸质文物。
二、现代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修复技术已经成为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手段。
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扫描和记录,将受损的文物数字化保存,避免文物在修复过程中遭受二次损坏,同时也为文物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化学材料修复技术是现代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技术之一。
利用化学材料,可以更加精细地进行文物的修复,包括纸张密封处理、黏合剂的选择和添加、抗氧化处理等操作,这些都能够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原始状态和质地。
3. 激光技术激光技术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激光技术可以对受损文物进行微观的扫描和修复,技术精度高,操作简便,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浅析纸质文物保存技术

浅析纸质文物保存技术作者:金金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摘要: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从挖掘的文物中获取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现代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而繁荣,古人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纸质文物,古籍等珍贵的纸质文化遗产,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十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意义。
本文提出了有效的保护纸质文物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纸质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纸质文物;保存;技术纸质文物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存和传承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于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保养,先人们留下了很丰富的传统经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有些传统经验和做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把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起来,使之运用于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当中。
1 纸质文物受损的成因和类型由于纸是古人从竹子、木材等各类自然材料中提取纤维类物质进行加工生产出来的材料,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时间积累之后,纸类文物极易因各类外界环境因素受到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损坏。
其损坏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虫类的损坏,该类损坏是纸质文物中最为常见的损害,由于古代纸张的制作材料就是常见的自然材料,因此富含一些蛋白质和胶质、木质纤维等物质,许多喜好蛀蚀木头和食用蛋白的虫类动物便容易啃咬此类纸物,时间久远后还会形成胚胎、细胞等后期生物对纸物本身和颜色上进行进一步的损害;其次是霉菌的侵蚀,由于纸质材料富含纤维,因此虫类后期产生的生物会在纸张上进行发酵和生长,漫长的时间过后,该生物会使纸张本身的颜色改变并老化,同时纸张本身的纤维会得到侵蚀,纸张自身的强度也会下降,其材料成为了微生物食物的来源;再次是外界自然环境的损害,这类损害主要表现为湿度和温度的损害。
2 保护纸质文物的若干建议以实际条件来说,基本的纸质文物保护措施十分有限,除了放一些防霉防虫蛀的樟脑丸外加塑料套袋进行单个密封保存之外,别无他法,虽然同时还配有空调和除湿机,但是由于经费等方面的考虑,该类机器并不能保证365天每天24小时运转,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更好地保护馆内纸质文物就成了当前一大严峻的课题!1.温度与湿度的控制严格地说,博物馆的纸质文物保存主要靠自动恒温和恒湿的设备长期运转进行保存,但是受制于成本和条件的需要,县级市的博物馆不太可能长时间的运用,那此类博物馆可以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温度调节,冬天季里,可以在室内利用小型火炉或者取暖器等简单设备来使室内温度维持在相对室外较高的水平上;夏季,可以从外界调取冰块放置于室内进行一定程度的降温,使室内温度尽可能低于室外环境。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6纸质文物的现代保护技术

1.对纸质文物本体的原生性保护
知
识
点
2.对纸质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再生性保护
讲
解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三、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在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
低温冷冻杀虫技术
微波除虫技术
知
充氮除氧灭虫技术
识 点
1.原生性保护技术
纸张脱酸技术
讲
丝网加固技术
解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
伽玛辐射加固技术
图书整本加固技术
图书加固技术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三、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在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
2.再生性保护技术主要是针对文字的保护技术
知 识
将纸质文物承载的文字信息数字化再将其影印出版,也是预防性保护
点 讲
理念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这种方法既保护了纸质文物的“肉身”,
解
也保护了纸质文物的灵魂,是未来纸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点方向。
讲
解
目前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是纸质文物库房理
恒温恒湿机
想的首选方案。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一、纸质文物的保存环境控制
2.有害气体控制
通过排除污染源、绿化环境改善纸质文物库房的大环境,并通过空气净
知 化系统改善纸质文物库房的小环境,清除空气中的金属粉尘、植物纤维、霉 识 菌孢子等微粒。
点 讲 解
空气净化系统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就是通过对纸质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
课
的监测、调控、评价和整治,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
程
导
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中,尽可能阻止或延
入
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纸质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历史、文化和传统。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纸质文物面临着腐蚀、老化和破损的问题,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
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以尽可能地保存文物的原貌和信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保护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修补、清洁和定型等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文物的完整性,但由于技术手段和材料的限制,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现代技术,寻求更加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法,以提高纸质文物的保存水平和修复质量。
1.2 研究意义纸质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
由于时间的长河和环境的侵蚀,许多纸质文物面临着严重的破损和腐蚀。
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纸质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失对于人类文明的记忆和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通过保护和修复纸质文物,可以延续其传承的历史价值,使其得以保存和传播,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历史的厚重。
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不仅仅是对历史遗产的珍视,更是对传统工艺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修复过程中,人们将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探索出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保护修复方法,不断推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探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方式。
通过对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案例的详细分析,进一步总结出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在此领域的价值和作用,为纸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修复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新型技术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未来纸质文物修复领域的发展方向,为推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纸质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载体。
保护纸质文物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介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研究。
传统技术研究纸质文物的传统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支护、熨平、拼接、补缺等。
支护指的是为文物进行加固,增强其物理强度和稳定,通常包括粘贴、加衬、夹层等加固方法。
熨平指的是通过施加温度和压力等方式使文物表面平整,从而恢复其原貌。
拼接指的是将文物不同部分分别收集,然后进行拼接和组合,以恢复其完整性和原貌。
补缺是在文物缺损处进行修补,通常采用纸膜、布膜、半纸胶等材料进行补救。
传统技术研究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可大面积应用。
但传统技术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修补后的文物不可逆性强,对文物的材料质量有较高要求,不能有效保护文物的长期保护。
现代技术研究是在传统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主要包括数码复原、微缩药物技术、光谱学应用、生物制品应用等。
数码复原指的是利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将文物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软件修复,从而恢复文物的原貌。
微缩药物技术是将药物微粒子往文物表面喷洒,从而改变其表面特性,保护文物不受紫外线、氧化物、微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损害。
光谱学应用则是通过光谱学手段来鉴定文物的材料,从而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现代技术研究的特点是高精度、高效率、可逆性强、对材料质量的要求较低。
但现代技术研究也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端设备支持,且一些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
结论保护修复纸质文物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各具特点,都有其适用场景和局限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和保护修复目的,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对纸质文物的最佳保护和修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保护技术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
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
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
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200多年仍完好如初。
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
“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
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
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
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
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
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
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
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
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
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
探伤常用X 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祁英涛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维修原则Principles of Repair of Ancient Buildings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古建筑维修工程中,逐步总结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维修原则,并已写入文物法规。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在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窟寺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属物) 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遵守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的原则”。
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属物),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原状是指一座古建筑开始建造时(以现存主体结构的时代为准)的面貌,或经过后代修理后现存的健康面貌。
整组建筑群的原状,应包括它原来的总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及其内部环境的绿化。
概括来说是指原来的造型、原来的结构、原来的材料和原来的工艺。
这四项内容缺一不可。
恢复原状:指维修古建筑时,将历史上被改变和已经残缺的部分,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条件下予以恢复,再现古建筑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恢复原状时必须以古建筑现存主体结构的时代为依据。
但被改变和残缺部分的恢复,一般只限于建筑结构部分,对于塑像、壁画、雕刻品等艺术品,一般应保存现状。
保存现状:维修古建筑时,应以现存的面貌为准,保留历代修理中被改变的部分,保留古建筑的历史可读性。
实践证明,现状与原状常有些内在联系,现状是研究原状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1964年国际会议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是许多国家共同遵守的文物保护与维修的法规。
宪章首先强调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既要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当作艺术品来保护。
对于修复工作,应看作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不能有丝毫的臆测。
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与原来建筑外观有明显的区别。
当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引用新技术,但必须经实验证明是有效的。
祁英涛古建筑维修工程分类Types of Repair Work of Ancient Buildings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5种类型。
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屋顶除草、勾抹;局部揭傡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
这类工程不改变文物现存结构、材料、外貌、装饰和色彩,一般由管理单位或使用单位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完成。
抢险加固工程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
这类工程需要经过技术检查,制定抢险加固方案,并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进行。
如果由于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工程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勘察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工程设计要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提出“修缮工程申请书”,按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施工。
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
此种工程必须具备详细的科学依据,根据研究确能复原局部结构或构件者,按重点修缮工程具体要求进行。
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亭或窟檐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
附加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报经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才能施工。
张之平古建筑维修工程设计Design of Repair Work of Ancient Buildings古建筑维修前要进行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包括确定工程方案和具体制定设计文件两部分。
工程设计方案首先要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残坏原因及现状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并综合技术条件、经济条件、施工条件及材料供应等因素,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维修加固方案进行比较,经审查确定,然后进行具体技术设计。
设计文件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做法说明书和工程预算书。
对重要修缮和局部复原工程,应有方案设计,包括现状实测图和修缮设计方案图、现状勘察报告、修缮概要说明书、概算总表。
技术设计包括技术设计图和施工详图、技术设计和施工说明书、设计预算、现状照片,必要时提出材料试验报告书。
对石窟寺修缮加固工程,还要提出工程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必要时另提出化学加固及防风化处理的试验报告。
重点修缮工程如属于现状维修的,可做一次性设计,并提出以下设计文件:现状实测图、技术设计与施工图;勘察报告及材料试验报告;技术设计与施工说明书;设计预算;残坏现状及建筑特征照片。
张之平古建筑维修工程施工Operation of Repair Work of Ancient Buildings施工前,要熟悉设计文件,明确施工目的;研究历史文献资料,明确其结构特征、突出成就、制作手法等。
施工中要注意保护文物,确保工程质量,慎重对待更换构件的问题。
要掌握尽量使用旧构件的原则,凡能修补加固的旧构件都不要更换新的,以保持其历史价值。
要做好施工记录,注意隐蔽部分的结构,如墙内部分、基础构造及木构件搭交榫卯等平时看不到的部位,应随时用文字、图纸、照片记录清楚。
如遇到新的文物、资料或偏差等,还要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要注意防火,木料加工场地不要设在木构建筑较集中的院内和建筑群区域内。
泥水活应避开雕刻及其他艺术品,以保证文物的安全。
如果在施工中发现有价值较高的附属文物或建筑装饰、碑碣、题铭等,应妥善保存好,并附照片资料上报。
工程竣工时,要做好技术总结,由文物主管部门验收。
张之平古建筑维修技术石质文物保护技术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质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蚀、地震等自然营力作用和环境污染、小气候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粉化、变色、生霉、起甲、酥碱、劈裂、蚀空、凝浆、崩塌、倾覆等破坏形态。
石窟寺保护技术首先应调查病害。
调查工作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测绘地形图、窟区平面图、立面图、纵横剖面图等。
测图方法有经纬仪导线测量、控制网测量、小平板测量。
在进行立面测量、窟内石雕艺术品测绘时,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
②环境质量评价。
包括文物所在山体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震资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
应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
③地球物理勘探。
为解决某个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满足物理前提与必需的工作条件下才能收效。
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电阻率法寻找渗水途径,微电极系法探测石窟表面风化层厚度,声波法测石窟风化程度,地震勘探进行窟前考古等。
④稳定性分析。
许多石窟位于陡立的边坡内,属于陡坡与洞室相结合的三向空间。
分析其稳定性应从文物所在山体的岩性、裂隙、变形破坏过程、力学分析计算等方面进行研究,预测其变形破坏规律。
对于体量较大的危险岩体还应进行结构面的分析、计算。
预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避免各种风化应力的继续破坏。
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顶作防渗排水,改变并疏通地表水流的流向、位置并切断与洞窟的联系;查清裂隙走向、范围,杜绝地表水流沿裂隙渗入窟内;采用窟前地面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窟内潮湿结露,防止剧烈的干湿交替变化等办法,防止水对文物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