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攻克三大世界性难题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青藏铁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但是,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建设工程中,却面临着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等铁路建设史上的世界性难题,建设者们是怎样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呢?一、多年冻土青藏铁路铺设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由于海拔高,终年气温很低,路基下是多年冻土层,有的地方冻土层厚达20多米;这些冻土在温暖的季节会融化下降,寒冷的季节则冻结膨胀,这一起一降会严重影响铁路路基的稳定。
而青藏铁路要经过这样的冻土地段长达550千米,是铁路全长的一半!在工程建设中,对这一地带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方法:对相对稳定的冻土地段采取片石通风路基、片石护道、热棒技术、铺设保温板等方法,使路基通风,加快热量散发,降低温度,保持冻土的稳定性。
对于极不稳定的冻土地段则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法,即以桥梁代替路基。
桥梁工程采用桩基础,每座桥墩下面有四根桩基,每根桩基要深入地下20米以上,浇筑桥墩的混凝土经过了点和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衬砌防水保温层、泥浆护壁等有效措施,克服了一系列施工难题。
二、生态脆弱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土层浅薄贫瘠,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受人为破坏,要恢复几乎不可能。
为此,青藏铁路建设工程首次作出环保和施工同等重要的承诺,并与当地政府签订环保协议;铁路建设工程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预计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0%左右,环保投资和所占比例如此之大,在国内建设史上尚属首例。
环保意识和行动无处不在:在桩基施工中,工程人员创造性地应用旋挖钻机干法成孔这一新型环保施工工艺,它可以快速成孔,既不会过多干扰多年冻土层,又不会污染环境。
可可西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路穿过这里时,修建了清水河特大桥,这是全线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也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徒而开辟的通道。
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则采取人工种草和草皮移植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植被。
青藏铁路案例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 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建设者经 过4年的不断努力,在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 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寒缺氧
冻土极易受工程的影响产生融化下沉, 使路基不能保持稳定
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预留出野生动物、牲畜迁徙 通道,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 青藏铁路全线建设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用于环 保的投资大约11亿元。
兰新线
包 兰
京包线
包头
线
北京
京哈线
京
西宁 兰州
焦作
沪
青藏线 兰青线 宝鸡
线连云港
拉萨
宝成线 成 成都 昆 线
焦 柳 线陇京 广 线海线
株洲
京 九
上海
杭州 沪杭线
线
贵阳
贵 昆明 湘黔线
浙赣线
昆 线南 昆
柳州 南宁
广州 九龙ຫໍສະໝຸດ 线全国主要铁路干线
(1)目前青藏高原已有公路与外省相通,也有航空 线路联系全国各地,为什么还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 下大力气修建铁路?
与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量大,成本低、连续性好,对铁 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有利于青藏高原的资源开 发利用及相应工业的发展。
(2)修建通向西藏的铁路,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①冻土的季节冻融使路基不稳固,也使修路技术难度大,成本高 ②生态脆弱,植被破坏后难以修复 ③高原缺氧,施工困难 ④广布的荒漠,多山的地形都使建设难度加大
青藏铁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10月15号格上尔午木,拉萨火车站广场彩
带高悬,锣鼓喧天,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青藏铁路 全线铺通庆祝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高原壮举青藏铁路

长江源头第一铁路桥——长江源特大桥
15
在长江源特大桥 施工中,建设单位将施 工中产生的泥浆进行严 格的二次沉淀处理,严 禁将泥浆直接排入河中; 沉淀池析出的水用于路 基施工和便道洒水。
青藏铁路长江源头第一特大桥从 沱沱河段清澈的河流上跨过。
16
距离青藏铁路最近的湖泊——错那湖,是青藏铁路环保重点控制区。 一辆机车从错那湖畔驶过
羊群在藏北青藏铁路沿线“动物通道”吃草
21
清水河特大桥
清水河特大桥,全长11.7公里,位于可可西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铁路最长的以桥代 路工程,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迁徙而建设的,是兼具野生动物通道功能的 “环保桥”。
22
与普通旅客列车不同, 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将不向车外沿 途排便。列车的厕所采用真空集 便装置,废物废水都有专门的回 收设备,车到终点后由污物车抽 运送走处理;列车也不向沿途丢 弃垃圾,车上有列车专用垃圾压 缩机;沿线一些车站将建立污水 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沿线主要 车站都设置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存 放点。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马 保成说,在青藏铁路上运行的普 通客车、旅游专列、观光旅游列 车,一律实行垃圾定点移交,污 物集中排放。
26
创造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当年第一期工程(1958年开工,1984年交付营运 )从西宁到格尔木路段为铁 路修建而牺牲的人员有179人,633人负伤! 在当时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些恶劣的 路段几乎是每一公里就倒下一个生命! 而在现今的环境条件优越的年代里,没有再倒一任何的一个生命!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 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高寒缺氧,风沙肆虐, 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如何在严酷的 高原环境下确保建设者生命安全,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参建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卫生保障先行”,建立健全 了三级医疗保障机构。铁路沿线共设立医疗机构115个,配备医务人员600 多名,职工生病在半小时内即可得到有效治疗。同时,对职工进行定期体 检,安排职工到低海拔地区轮休。
青藏铁路破解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难题 城关小学 六年二班 王祥祥

青藏铁路破解冻土高寒缺氧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城关小学班级:六年二班姓名:王祥祥从格尔木出发,翻昆仑山,越唐古拉山入藏,经安多、那曲、当雄,抵达拉萨。
沿途风景绮丽壮美,天高云淡;充分供氧的车厢内,游客可以自由呼吸————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高原探险之旅变成了享受。
然而,熟悉铁路工程的人都知道,修建高原铁路困难重重。
青藏铁路也不例外,“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一度困扰了英雄的筑路人。
为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铁道部和各参建单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铁路建设新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攻克“三大难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原冻土堪称高原铁路的“杀手”,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一直是世界性工程难题。
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青藏铁路要穿越长达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区,几乎占格拉段线路总长的一半。
为了解决“冻土”难题,铁路建设者积极探索新思路,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坚持科研试验先行,采取以片石气冷路基、碎石(片石)护坡或护道、通风管、热棒、以桥梁跨越特殊不良冻土地段等为主体的成套冻土技术措施,丰富了冻土设计理论和技术措施,提升了多年冻土铁路工程建设质量。
随着冻土路基、冻土区桥梁、涵洞、隧道、房建、管线等工程的顺利完成,青藏铁路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冻土工程博物馆”。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格拉段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多年冻土区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100公里,创造了世界上多年冻土铁路运行速度新水平。
为了早日开通给青藏各族人民带来幸福吉祥的“天路”,青藏铁路建设者坚守高原,奋力攻坚,但独特的高原环境的确对建设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劳动能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高原工作会导致人体机能下降,如果缺氧严重,会引发肺水肿和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急性高原病。
在高寒缺氧、强紫外线辐射、饮用水缺乏的恶劣环境下,保证铁路建设大军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严峻考验。
修建青藏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修建青藏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长960公里)、所经冻土线路最长(546.4公里)、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高原铁路。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难题给青藏铁路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
青藏铁路沿线珍稀物种丰富,生态类型独特、原始,环境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一、为什么多年冻土是工程最大难关?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一片冻土区。
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对铁路的修建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冻结的状态下,冻土就像冰一样,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会被它顶起来。
到了夏季,冻土发生融化,体积缩小,钢轨也就随之降下去。
冻土的反复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就会造成路基严重变形,整个钢轨出现高低不平,甚至扭绞成麻花状,影响正常通车。
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是世界性工程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全世界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已建成的多年冻土区铁路病害率很高,列车时速只有六七十公里。
已有百年历史的俄罗斯第一条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融化下沉和冻胀隆起等病害,1996年调查的线路病害率达45%。
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1994年调查的线路病害率也达27.5%。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冻土铁路速度也同样不高。
就高寒冻土来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冻土铁路比我们长,有三四千公里,但是其海拔不高,只有两三千米。
冻土虽然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存在,但它们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
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加上青藏高原年轻,构造运动频繁,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极不稳定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青藏铁路穿越的正是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
二、如何破解多年冻土难题?青藏铁路建设首次采取“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这对“被动保温”是一场革命。
设计中,尽量绕避不良冻土现象发育的地段,遇到高温极不稳定的厚层地下冰冻土地段,采取“以桥梁通过”的办法。
解决高原铁路重大工程技术难题青藏铁路成功运行成关注热点——高原高寒铁路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解决高原铁路重大工程技术难题青藏铁路成功运行成关注热点——高原高寒铁路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刘继峰
【期刊名称】《世界轨道交通》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曾经有国外专家认为,青藏铁路的修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铁路的修筑面临着三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其中,冻土路基的稳定性是青藏铁路工程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今天,这条成功运营一年多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天路”,已经无数次穿越了青藏高原的生命禁区、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刘继峰
【作者单位】《世界轨道交通》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13.14
【相关文献】
1.中奥铁路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J], 徐忆声
2.《青藏铁路公司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研讨会在京召开 [J],
3.机械摇青机理的重大突破解决困扰多年的技术难题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功"三超"牌旋抛式乌龙茶摇青机 [J],
4.兽医生物安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首届中国兽医生物安全高级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J], 高集云
5.中施企协第25次年会在京召开工程安全质量和行业科学发展成关注热点 [J], 昊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铁路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青藏铁路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王轶群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 青藏铁路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高原缺氧、冻土、环境保护,而随着中国政府最近宣布修建该条铁路,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总页数】1页(P26)
【作者】王轶群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13.14
【相关文献】
1.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主要施工难题及解决方法 [J], 许青峰
2.青藏铁路西格二线新关角隧道破解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 [J], 《人民铁道》
3.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J], 侍苏航
4.解决高原铁路重大工程技术难题青藏铁路成功运行成关注热点——高原高寒铁路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J], 刘继峰
5.从青藏铁路的“世界难题”谈起 [J], 韩吉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当青藏铁路修到家门口时,那曲县古露镇党委书记阿旺有些担心:这里是藏北羌塘草原上水草最丰美的地区,修建铁路会不会破坏草原?可铁路建设者在古露湿地建火车站时,投资110多万元,成功移植并建设了8万多平方米人造湿地。
阿旺放心了:“虽然修铁路占用了一些草场,但是这里的绿色却没有减少。
”目前,古露湿地草皮移植成活率达98%以上,已与高原自然湿地浑然一体。
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其中960公里建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
开工4年来,10多万铁路建设者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破解“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高原生态未受明显影响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
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铁道部在铁路开工前,组成联合专家组对沿线生态环保工作深入调研,制定了具体的环保措施,并专项预算10多亿元用于生态环保工程。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才凡说,为解决“生态脆弱”这一难题,铁路在设计时就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循“能绕避就绕避”的原则进行规划。
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都经过反复踏勘,尽量避免破坏植被。
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对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段,则进行人工培植草皮。
参建单位与青藏两省区环保部门都签订了环保责任书,主动接受监督检查,全线还实行了环保监理制度。
青藏铁路经过可可西里和羌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野生动物,铁路沿线修建了25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今年6月,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电子监测证实,大批藏羚羊通过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
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沿线冻土、植被、湿地环境、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
创造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的奇迹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科技难题(图)青藏公路的南段蜿蜒于拉萨河河谷,伴随着它的是一条最新筑就的铁路路基,一期和二期长达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最后几十公里拉萨段铺轨完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不久前,记者沿青藏铁路走完全程,实地目睹了铁路建设职工和铁路科技工作者是怎样战胜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撰写出一篇篇世界铁路建设和铁路科技史上的鸿篇巨制。
青藏铁路穿行于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这里地质环境异常复杂,高寒缺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震、冻土、高寒等诸多难题横亘在铁路建设者和铁路科技人员面前,其中最为艰巨的堪称世界级的课题就有三个————如何稳住高原冻土?如何开展高原施工?如何保护高原生态?如今,眼前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些难题在智慧而坚毅的铁路建设者面前都被一一攻克,从奔驰而过的雪域快车,人们看到的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难题之一在永久冻土的路基上筑路青藏铁路新建的从格尔木至拉萨的1142公里路段中,约有500多公里要建在多年冻土层上,在冻土层上建路,是世界上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何况我们又要在世界上最高的冻土层上建最长的铁路线。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告诉我们,在冻土层上修路,含冰量大,冬天会发生冻胀,夏天又会发生融沉,使路基变形,再加上全球性气温升高,使原本已经十分复杂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中国的铁路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科技攻关。
上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的冰川所、铁道部的高原所等就在高寒而险峻的昆仑山至唐古拉山之间进行了自然环境和冻土特征的考察。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陆续开展了高原气象、多年冻土温场、冻土热学、冻土力学等以及冻土地区施工、桥梁建设、隧道等工程的实验研究。
据早期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回忆,在研究实验的高峰期,位于海拔近5000米的风火山实验基地的科技人员多达数百人,昔日荒凉寂寥的风火山上竟帐篷座座,灯火点点,一番会战的热闹场景。
严肃的科学研究使我们大体模清了冻土的脾气,找出了稳定冻土层的各种技术。
青藏铁路专家咨询部部长、冻土专家张鲁新一路上给我们讲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
一种是以桥代路,在最敏感的冻土地带,可用修桥的办法跨过冻土带,大桥的桥墩建得很深,接触面又小,对冻土的影响不大。
清水河特大桥就是这一技术的体现,建设者们在这里修了一座长达11.7公里的大桥,光桥墩就有1366个,走得快的人从桥头走到桥尾也要两小时。
张鲁新教授说,一般人直觉上认为,可以用隔热的方法让夏天的高温不能传导到路基下从而保护了冻土层的稳定性,这种被动降温的方法也确实在一些国家得到应用,但效果并不理想。
我国的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采取主动降温的方法似乎比被动降温方法更有效,比如我国发明的气冷片石路基和碎石护坡的技术就可主动降温。
当夏天来临时,青藏高原气温升高,块石路基表面温度上升,空气密度降低,而路基冻土中的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冷热空气不易对流,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隔热层;而当冬天来临时,情况正好相反,冷热发生对流,使路基冻土层温度降低,保护了冻土的稳定性。
还有一种方法叫热棒技术,也叫无源制冷虹吸管技术,它要求在路基上每隔3米左右插上一个里面装有介质的圆棒,其原理有点像冰箱和空调机中的制冷剂,夏天时可以吸收外部的热量冷却冻土,而冬天可以吸收外部的冷温加固冻土层。
这项技术是我们受到国外为保护高寒地区的输油管道措施启发,当然也凝结了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和改进。
如今,青藏铁路的桥涵和路基已全部完成,从观测的数据看,经过近四个冻融期的考验,原有的冻土层环境得到保护,冬天没有发生大的冻胀,夏天没有发生大的融沉。
去年9月,参加第六届国际多年冻土工程会议的专家们认为,青藏铁路建设采取的工程措施可行,其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难题之二在生态脆弱的高原中筑路两千万年前,年轻的青藏高原从浩淼的古特提斯海中崛起,成为地球上离太阳最近的大陆,青藏铁路从青藏高原腹地通过,能否保护这块被视为地球上最后一方净土的地方不受污染,成为工程成败的又一标志。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有“中国和亚洲水塔”之称。
这里有地球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高耸入云连绵不绝的高山、广袤无际的草甸、平展荒凉的大漠戈壁,令人敬畏和震撼。
但青藏高原的环境又是脆弱的、易毁的,稍有不慎,将遭万劫不复之难。
一位细心的科学家曾观察到,40年前他们在一个实验站无意中挖掉的一块带有低矮植物的地方至今仍没有复生的植物。
既要架设起这座藏族同胞的“幸福金桥”,又要精心呵护这块洁净美丽的圣地,成为青藏铁路建设者们追求的双目标。
从青藏铁路开工的第一天起,保护好青藏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成为对建设者的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新课题。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高寒草甸动物,十分珍稀。
它有着定期迁徙的特殊习性。
对于从北到南横亘于高原之上的青藏铁路,怎样尽可能地减少对它们的干扰呢?铁路指挥部多次请教动物学家研究制定保护方案。
青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告诉我们,沿线共设计了33处野生动物的通道,有的筑成高桥,让它们在桥梁下通过,有的建成缓坡,便于它们迁徙通行。
到底藏羚羊买不买我们的账呢?一开始谁也没有底。
为了寻求答案,科学家们在若干个地方装置了有夜视功能的监视设备。
去年6月22日,电子监视传来喜讯,共有数百上千只藏羚羊通过桥涵向东跑过,看来它们已逐渐适应和接受了这一新变化。
记者于8月2日也曾在玉珠峰站铁路附近亲眼看到几只有点像羚羊的野生动物,同行的专家说可能是岩羊或是藏原羚。
高原上的植被也是珍贵的,施工的单位都要求,被占用的有植被的地方都要先连腐植土一起移到其他地方保存,等路基修好再移回完成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完的场地表面。
在青藏铁路沿线,建设者们还开展了人工育草的实验,在错那湖段,施工单位先后种植了9万平方米的草。
过沱沱河站后,我们是乘汽车沿途从侧面观看青藏铁路绵延的路基,发现路基边坡上都是精心种植和移植的细细的绿草。
这绿色伴随着青藏铁路向前延伸,与远处的蓝天和雪山构成一幅精妙的画图,令人怜爱和激动。
有人称青藏铁路是一条绿色之路、生态之路,实不为过。
景观也是一种资源,到了青藏高原你才会对这一观念表示首肯。
那高山的巍峨、雪峰的圣洁、戈壁的凄美让你目不暇接。
它给途经者一种永志难忘的美的享受和视觉冲击。
为了保护沿线的景观,许多施工单位都到目及不到的山的背面去取土挖石,其工程量无疑增加了多倍。
青藏铁路作为浩大的跨区域工程,不可能对环境没有任何干扰,但我们毕竟在努力、在探索,并将保护生态作为一种崇高的追求和理念,它终究会引导我们抵达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彼岸。
难题之三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筑路设计再好的工程也要人去施工,但青藏高原却给上来施工的人们出了一道道难题。
青藏铁路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才凡介绍,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就下降0.6摄氏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氧气就减少10%。
冬天就不用说了,可谓天寒地冻,周天彻寒。
夏天飘雪也是常有的事。
7月28日,正在唐古拉山车站指导工作的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就赶上了一场大雪,雪花飘飘一会儿就把四周染白了。
沿途总有人叮嘱我们,不要“乱说乱动”,要常吸点氧。
即使如此,我们也总在气喘吁吁,脚下像踩着棉花。
有专家形象地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就如同背负着20多公斤的重量行动。
为了保证建设者们的健康,青藏铁路的决策者们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严密而科学的卫生安全保障系统,在雪域高原上铺设了一张生命安全网,让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人能上得去,待得住,健康返回。
这些措施有:——每个上高原的人都能得到一本关于青藏高原卫生防病常识的小册子,施工单位常常组织员工学习有关高原病的知识。
——在全线建立了三级医疗保障体系,一级的有115个,分布在施工现场;二级的有23个,分布在施工较为集中的地方;三级医疗机构有6个,分布在中心城镇,主要解决疑难重症。
——请高原病专家到施工现场巡诊,讲授防治高原病的专业知识,解决施工现场救治高原病的技术难题。
——加大投入。
在青藏铁路的施工中,医务人员达到总人员的1.5%以上,是我国重大工程中医务人员比例最高的。
水是生命之源。
针对高原水质含盐高、浑浊度大、不宜直接饮用的情况,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与军队医学专家们专门研制了水的净化装置。
这一装置一天能产生供约7000人的饮用水量。
氧也是人须臾不可少的。
我们采访时,接待单位从西宁就给我们配备了氧气袋,一有时间我们就吸几口氧。
而工人们怎么样呢?在风火山工地上,工人们告诉我们,他们有时也是轮流吸氧。
过去隧道施工中最难受,背着氧气袋又不方便。
中铁20局等专门为此研制了大型制氧站,不但可以充足供应氧气,还可以直接向施工隧道中进行弥漫性供氧,相当于使工作作业面的海拔降低了1200米。
完善而科学的保障体系使青藏铁路的施工创造了世界高原作业的惊人奇迹————高原病的零死亡率。
在去年举行的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与会的专家们认为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和救护防治卓有成效,人员健康保障科学可靠,为世界高原医学作出了贡献。
青藏铁路是一个奇迹,是中国的铁路建设者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创造的奇迹。
他们不单铸就了世界屋脊上的这一钢铁巨龙,成为雪域高原筑路技术的征服者,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他们也是这片净土的仰慕者和呵护者。
文/本报记者梁沂滨科学世界:青藏铁路攻克三大世界性难题2006年7月4日 16:23 来源:科学世界保护高原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生物种群丰富多彩,是我国和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有特有的、极具保护价值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是世界上仅有的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
其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则不可逆转,有的植被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高寒、干旱、原始和极其脆弱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
而野生动物保护、高原植被恢复以及湿地、湖泊环境保护和冻土环境保护也是铁路建设面临的环保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的总目标是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确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影响,铁路两侧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
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有两项:一是做好污染防治,二是搞好生态保护。
污染防治主要包括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
青藏铁路穿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水污染防治责任重大。
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则放在生态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植被、湿地系统、水源、自然保护区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上。
●保护冻土环境,保护高原植被。
对临时用地的选址进行严格优化,控制占地面积,尽量减少在有植被的地方盖房修路,并限制施工人员、机械车辆的活动范围;进行植被移植和表土保存,也就是在施工中把草皮或表土先铲下来存放在一个地方,待工程完工后铺回原处,促进植被恢复或为植被恢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