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
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繁殖和种质改良方法,它在林木栽培和林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就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杂交胚发育受阻在林木植物组织培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是杂交胚发育受阻。
由于林木植物杂交种子的发育过程受到外界环境和内部基因因素影响,导致杂交胚发育不够完善,甚至完全停滞。
这给组织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策:1. 优化杂交技术,提高杂交胚发育率。
通过提高杂交时配对的质量和频率,可以有效地提高杂交胚的发育率。
2. 优化培养基配方,提供适宜的营养条件。
合理的培养基搭配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杂交胚发育。
问题二:离体组织死亡率偏高在林木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离体组织死亡率偏高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离体组织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死亡率高会影响到组织培养的效果。
对策:1. 选择适宜的离体组织来源。
尽量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母本材料进行组织培养。
2. 优化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添加生长调节物质,如激素、细胞分裂素等,以促进离体组织的生长和增殖。
问题三:植株再生率低在林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植株再生率低也是一个常见的难题。
植株再生率低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繁殖效率和培育效果。
对策:1. 优化培养基,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激素,促进植株再生。
2. 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对植物进行改良,提高其再生能力。
3. 选择适宜的组织培养方法,如愈伤组织培养、离体叶片培养等,以提高植株再生率。
问题四:遗传变异率高在林木植物组织培养中,有时会出现遗传变异现象,这对植物材料的繁殖和种质改良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策:1. 严格选择培养基和生长激素。
合理搭配培养基成分和生长激素种类和比例,以减少遗传变异的可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褐变、玻璃化、污染和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玻璃化;褐化中图分类号:q8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42-2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进行无性繁殖,而产生大量同源母本基因幼苗的生物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到如今以和农业、园艺、林业、医药等多个方面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利用自然条件在获得珍稀植物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时,由于受地域及季节的限制,很难达到高效、快速的目的。
通过组织培养这一技术手段则能满足这一要求。
组织培养在挽救珍稀植物、创造新物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但是在植物的组培技术上面临的三个难题却经常困扰大家。
它们分别是污染,植物玻璃化和植物褐化。
1 污染污染是在组培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该问题经常遇到并且难以解决。
不能把污染率降低到可行的范围内植物组培就很难进行下去,这是该问题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在进行植物的组织培养时,通常存在两种污染方式:一种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以及无菌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污染;另一种是引起内源菌污染的主要原因的真菌和细菌[2]。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外植体的生长状况、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3]。
外植体污染是最难解决的污染之一。
污染来源主要为外植体处理不当或培养基的灭菌不彻底,或对接种工具的消毒不够,或操作人员的操作不慎,或环境不洁等所致。
选取外植体的原则是污染少易启动[4-5]。
选择有最大分化潜能的外植体是确保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6]。
常规试验一般选用0.1%hgcl2溶液浸泡,再用无菌水对外植体进行反复冲洗,灭菌效果最好且污染率低。
胡重怡等在烟草无菌苗培养前种子消毒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先用70%c2h5oh溶液进行消毒,再用30%h2o2的浸泡,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外植体,所得烟草种子污染率底[7],h2o2分解后生成有杀菌作用的氧气而成为无毒害的化合物[8-9]对外植体的损害小。
培育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解析

培育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解析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植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它通过将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分离培养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以实现植物再生、基因转化等目的。
然而,由于培育技术的复杂性和植物本身的复杂性,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解决之道。
问题一:组织污染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组织污染,即外来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侵入培养基和植物组织中。
这会导致培养失败或产生不良的变异。
解决之道:1. 严格消毒:在进行培养操作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操作台、器皿和培养基的消毒。
用70%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和器皿表面,确保无菌状态。
2. 地方新鲜:在培养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空气流动,通过定期更换和清洁培养室内的过滤网和空气过滤器,减少外界细菌的侵入。
3. 给予适宜的抗生素: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从而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抗生素要根据具体培养物种和品种而定。
问题二:离体生根率低离体生根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离体生根率非常低或根系发育不良。
解决之道:1. 适宜的培养基组成: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于促进离体生根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培养基中激素的浓度,可以提高植物的生根能力。
2. 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梯度法:通过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设置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例如生长素的浓度逐渐降低,可以促进植物从愈伤组织到根系转变的过程。
3. 建立泰勒诺夫瓜气孔消融法:在切割愈伤组织后,将其暴露在高湿度下,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和气孔开放,提高植物在离体生根过程中的存活率。
问题三:组织块增殖困难在一些植物的组织培养中,我们会遇到组织块增殖困难的问题,即组织块不再增殖或增殖速度非常慢。
解决之道:1.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类型:不同植物的组织有不同的培养基类型要求。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3
二、传播途径
(1)户外风传播 菌类细小如尘 随风飘散,由上下落,见湿就长,有风就有 沙,有沙就有尘,有尘就有菌,菌尘混共存 (2)涡流传播 超净工作台上,摆放物品太多,当无菌风吹过时,就会在 物品周围形成涡流群,菌类就会在涡流群中停留。 (3 )接种传播 脏手每只带有细菌4万~40万,干净的手,指甲盖大小也有 3200多个细菌。指甲缝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如果手上带菌 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就难免有菌落入培养基或植物材料上, 而导致污染。
问题及解决办法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
第一节 组培污染及防治
一、污染来源
1、真菌:种类丰富,分布 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 无处不在。 2、细菌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 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 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 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 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 死细菌,却充满了化学物质。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5
四、污染原因判断及污染苗抢救
(1)若污染菌类是零星分散在培养基中,则可确定是人为引 起的污染。若是外植体,菌类从材料培养基以上部分长起,且发 生在5天以后,则说明是材料带的内生菌。若从培养基以下开始长 菌,发生时间较早,且有从里向外的趋势,则说明是切口引起的 污染。 (2)真菌污染后,如果已形成孢子,则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扔 掉。但若是细菌污染,因此只要及时发现,将材料上部未感菌的 部分剪下转接,材料仍可以用。 (3)用抗生素等杀菌药剂的处理,会影响植物材料正常生长。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20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一、褐化现象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变褐,有 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变褐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 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 变化所致。在褐 变过程中,会产 生醌类物质,它 们多呈棕褐色, 当扩散到培养基 后,就会抑制其 他酶的活性,从 而影响所接种外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7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植体的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 第4章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3、发生方式 :以茎尖、茎段等发生不定芽的方式繁 殖不易发生变异或变异率极低。甘肃农业大学通过节 培法繁殖名贵葡萄品种,经5年—8年继代培养,其变 异频率与常规方法相同,在数成株中仅发现一株变异 此外用菊花茎尖、腋芽培养,变异较低,而从花瓣诱 导的变异较高。由花椰菜根诱导的不定芽和再生植株 中有不少变异,而从顶端分生组织(花菜)产生的 4000个再生植株基本没有变异。通过愈伤组织和悬浮 培养分化不定芽的方式获得再生植株变异率较高。通 过分化胚状途径再生植株变异较少,通过茎尖或分生 组织培养增殖侧芽可以保持基因型基本不变。在高浓 度的激素作用下,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不正常分裂 频率增高,再生植株变异也增多。
玻璃化
具体解决的方法为:
1、培养基成分: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质水平,
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 物的用量; 2、培养条件:增加光照;增加容器通风,最 好进行CO2施肥,这对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 象有明显的作用;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 养,有助于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发生 3、生长调节剂: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 含量,可以考虑加入适量脱落酸。 -
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底物、氧气、多酚
氧化酶(PPO)同时存在并不发生褐变,是因为在正
常的组织细胞内由于多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的液泡
内,而PPO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中,这种区
域性分布使底物与PPO不能接触。而当细胞膜的结 构发生变化和破坏时,则为酶创造了与PPO接触的 条件,在氧存在的情况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 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 从而引起褐变。
消毒:花雷或幼穗的表面消毒用70%酒精
---次氯酸钠10-20分钟或0.1%升汞7 -10分钟。操作熟练仅用70%酒精表面消 毒后即取花药接种
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体内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能力,通过植物体外环境的控制,实现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外培养、再生和快速繁殖的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林木景观和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加,林木组织培养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林木栽培、木材工业、园林美化等方面。
然而,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浅谈。
问题一:细胞失活和增殖能力下降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失活和增殖能力下降是一种常见现象。
主要原因是组织培养环境中所添加的激素、营养成分等对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与自然生长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会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的杂交基因型处理会使得组织培养单倍体组织显现出高度异质性和基因不稳定性,导致其易受到生理生化调节和遗传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对策:加强组织培养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加强组织培养培养基成分、激素、各种营养元素对培养细胞的影响的调查研究,以确定适宜的物质组合和浓度,促进细胞生长发育和增殖能力。
在实践中,应该采用肉汁浸提物、胰蛋白胨、B5培养基等成分充分培养和维持组织生长发育。
此外,可以在培养环境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微量元素和蛋白酶等物质以加强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并充分调整组织培养环境中的水源,以提高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细胞的生长发育。
问题二:病原细菌、真菌等的感染植物组织培养中,感染常导致组织失活或组织中具有的特殊细胞形态(例如:毛细胞、分泌细胞、气孔细胞等)损失,在组织培养中常发生,空气灭菌不严格、培养器皿的洗涤未清理干净、的培养过程中的标准标准不一等因素,是导致组织培养感染的主要原因。
对策: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加强组织培养器皿的消毒、洗涤等环节,保证组织培养器皿的洁净无菌。
同时加强对气体的控制,保持操作环境的空气干燥洁净,减少致病微生物活动的环境,通过离子液、过氧化氢、臭氧等消毒性质强的物质来进行有序和规范的标准杀菌,使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受到菌种污染造成的破坏。
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它为林木品种的改良、疾病抗性培育、研究基因工程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进行解决,以提高组织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1. 低成活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植物组织培养失败或成活率低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生长条件的不合适、外界环境的影响、培养基质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2. 疾病和污染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侵袭是常见的问题,导致植株死亡或生长异常。
外源污染也会对培养的植株造成影响。
3. 难以获得优质种苗目前,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种苗培育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种苗、难以实现批量生产等。
二、对策建议1. 优化生长条件为了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成活率,我们应该在培养的过程中,对生长条件进行优化。
控制培养基质的水分、温度、光照、空气流通等,使植物可以在最佳的环境下进行生长。
2. 强化无菌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无菌操作技术,以避免外源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植株,应该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3. 创新培养基质针对不同种类的林木,我们应该开发和应用更加适合的培养基质,以提高种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可以尝试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等物质,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多途径育苗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除了传统的培养法之外,还可以利用愈伤组织培养、芽生苗培养等多种途径来进行育苗,以提高育苗的成功率。
5. 建立评估标准为了判断不同培养方法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指标,对种苗的生长速度、生长势、抗逆能力等进行量化评估,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培养实践。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不断积累,我们有信心克服这些问题,提高培养技术的效率和质量,为林木植物的良种繁育提供更好的支撑。
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被广泛用于林木育种、花卉园艺等领域。
在这一技术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效率和可靠性。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污染。
在培养过程中,外源微生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培养物的污染,影响培养的成功率和生长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严格的无菌操作。
确保培养环境和使用的工具完全无菌,并避免任何可能导致污染的因素。
2. 使用抗生素。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向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以抑制外源微生物的生长。
3. 经常监测培养物的污染情况。
定期观察培养物的外观和生长情况,以及进行相关微生物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
1. 优化培养基成分。
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调整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以提供适宜的营养供给。
2. 添加生长调节剂。
根据组织的特性和需求,向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生长调节剂,以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
3. 控制环境条件。
保持恒定的温度、光照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4. 实施细胞预处理。
在组织培养之前,对组织进行适当的细胞预处理,如植株的提前处理、酶解处理等,以提高其适应培养的能力。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遗传稳定性的下降、再生能力的降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遗传稳定性检测。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定期对再生植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以排除发生遗传变异的情况。
2. 对再生植株进行选择。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对再生植株进行形态、生理和遗传性状的筛选,选出具有良好表现和遗传稳定性的植株进行推广。
3. 使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尝试不同的培养方法和条件,以提高再生植株的质量和数量。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污染问题、组织失落问题和遗传稳定性问题。
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优化培养基成分、添加生长调节剂、控制环境条件以及对细胞进行预处理等对策,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成功率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阐述了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褐变、玻璃化、污染和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玻璃化;褐化中图分类号:q8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42-2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进行无性繁殖,而产生大量同源母本基因幼苗的生物技术。
植物的组织培养到如今以和农业、园艺、林业、医药等多个方面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利用自然条件在获得珍稀植物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时,由于受地域及季节的限制,很难达到高效、快速的目的。
通过组织培养这一技术手段则能满足这一要求。
组织培养在挽救珍稀植物、创造新物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但是在植物的组培技术上面临的三个难题却经常困扰大家。
它们分别是污染,植物玻璃化和植物褐化。
1 污染污染是在组培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该问题经常遇到并且难以解决。
不能把污染率降低到可行的范围内植物组培就很难进行下去,这是该问题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在进行植物的组织培养时,通常存在两种污染方式:一种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以及无菌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污染;另一种是引起内源菌污染的主要原因的真菌和细菌[2]。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外植体的生长状况、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3]。
外植体污染是最难解决的污染之一。
污染来源主要为外植体处理不当或培养基的灭菌不彻底,或对接种工具的消毒不够,或操作人员的操作不慎,或环境不洁等所致。
选取外植体的原则是污染少易启动[4-5]。
选择有最大分化潜能的外植体是确保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6]。
常规试验一般选用0.1%hgcl2溶液浸泡,再用无菌水对外植体进行反复冲洗,灭菌效果最好且污染率低。
胡重怡等在烟草无菌苗培养前种子消毒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先用70%c2h5oh溶液进行消毒,再用30%h2o2的浸泡,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外植体,所得烟草种子污染率底[7],h2o2分解后生成有杀菌作用的氧气而成为无毒害的化合物[8-9]对外植体的损害小。
morte等以1年生的山达脂柏幼苗的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采用以流水冲洗与30%naclo溶液、10% h2o2,及80%c2h5oh消毒相结合的方法[10]。
刘丽娟,李红梅等共用了6种不同方法对外植体进行消毒,从而发现使用0.1% hgcl2溶液浸泡,再用加上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液浸泡的方法是最适宜的,可用于生产实践。
mario等在对juniperus navicu-laris 茎尖进行消毒处理时采用了漂白剂和杀真菌剂相结合的方法,污染率仅为1%[11]。
由不能被一般的消毒方法所清除掉的外植体材料内部的微生物,随着材料带入到培养过程即为内源菌污染。
通过以下措施也能降低由内源菌引起的污染,先对外植体植株进行预栽培管理,对外植体进行预处理,并改进消毒的方法(如真空减压法、酸化培养基、灼烧法等),为降低污染也可将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除去[12]。
2 植物组织玻璃化“试管苗玻璃化”是指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试管苗生长异常,丛生苗嫩绿透明、愈伤组织出现鲜绿水渍状,叶片整体皱缩纵向卷曲脆弱易碎,光合能力以及酶活性都有降低,继代培养和生根都极其困难,移栽后也不易成活[13]。
迄今为止,玻璃化的形成尚无定论,目前普遍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组培材料差异组织培养时一般选取容易培养的材料作外植体[14],所选取的远离培养基表面的幼小外植体易发生玻璃化。
这可能是由于其在其生长环境的水分状况得以改善,或者是外殖体的较老组织中含有防止玻璃苗产生的物质。
2.2 培养基微环境的影响目前研究认为,产生玻璃化苗的因素主要有通风条件、温度、离子水平、光照时间等。
如果封口处膜的通气性较差,瓶内外气体的交换会产生障碍,如麝香石竹就有生成玻璃苗的可能,随着温度升高,玻璃化率随之也会升高;光照时间过短或强度过低都会导致玻璃苗的出现。
外植体在培养初期,特别是在诱导愈伤组织阶段,黑暗条件或弱光条件下培养效果更好,而在器官分化阶段,则需要较高强度的光照[15]。
2.3 矿质元素的影响培养基中的氨离子过多易导致试管苗玻璃化的发生,有学者认为b元素含量的增加,降低硝态氮或k、p、fe、cu、mn、zn等元素均可以导致玻璃化现象的产生。
2.4 琼脂已证实液体培养基基更容易使外植体产生玻璃化。
琼脂浓度过高,会降低外植体的繁殖系数,使外植体生长缓慢。
张燕玲等报道,培养基中的琼脂浓度与外植体玻璃化的发生概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pochet等通过研究发现,在培养条件一致时,含so4-2较多的琼脂对北美乔柏丛生芽诱导有益[16]。
2.5 植物激素在内源激素方面当外植体发生玻璃化时,外植体内源激素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乙烯(eth)是否对植物组织玻璃化起作用学术界对此意见不一,kevers和gaspar报道在对石竹进行诱导玻璃化时产生大量eth,,导致玻璃苗中eth含量高于正常组织,但诱发组培苗玻璃化的原因却不是eth的大量产生,这是因为诱导玻璃苗的产生与是否添加eth前体acc和是否提高培养容器中eth水平无关[17]。
此外,苹果的玻璃苗叶片和茎尖中细胞分裂素(ctk)含量显著上升,但是在茎叶极度玻璃化时,ctk含量就会明显的下降[18]。
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石竹的玻璃苗要远高于高于正常苗[19]。
从外源激素方面上来说,认为ba+naa比kt+iba更易使玻璃苗产生,且随着激素浓度的不断升高,外植体的玻璃化率也随之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naa诱导了外植体细胞分裂素的驯化,因而导致了内源细胞分裂素较高而使玻璃苗产生。
2.6 糖的种类和浓度李云等在对珠美海棠进行离体培养时用葡萄糖(c6h12o6)来替换相同浓度的蔗糖(c12h22o11)玻璃苗发生率明显增加。
认为ms 培养基的糖浓度与玻璃苗发生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
3 褐化褐化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种常见的不利现象。
褐化是指在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在对外植体进行脱分化、再分化诱导时,通过外植体表面的自身组织向培养基中释放褐色物质,使培养基颜色逐渐加深最终变成褐色,外植体逐渐变褐直至死亡的现象[20]。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酶促反应是褐化的主要原因。
褐化的发生是因为激活了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从而导致了酚类化合物被氧化成了醌类物质。
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的醌类物质与蛋白质发生了聚合,引起外植体其他酶系统的失活,导致代谢紊乱,使植物的生长受到阻碍[21]。
王颖,刘仁祥等在烟草愈伤组织培养褐化研究中加入抗褐化剂柠檬酸和pvp,pvp浓度是2g/l;柠檬酸浓度是8mg/l时较好地解决了烟草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的褐化问题[22]。
姚永宏[23]等人在福鼎大白茶经升汞消毒后使用磁力搅拌充分清洗材料对外植体褐化有较大的效果。
为使外植体可以正常发育在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也可适当改变激素的比例,同时还可防止褐变[24-25]。
4 展望20世纪50年代在证实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存在的基础上,兴起的一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一门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植物繁殖技术。
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其独特优势,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相关设备的日益完善,该技术必将在更多的植物组培快繁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植物工厂化、规模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 erica e benson. plant conservation biotechnology[m]. london:taylor&francis,1999.[2] 周俊辉,周厚全,刘花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菌污染问题[j].广西植物,2003,23(1):41-47.[3] 刘丽娟,李红梅,刘雪莲不同处理方法对外植体消毒效果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09,(10):86-87.[4] 陈正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 王彭伟.肾蕨组培快速繁殖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1998,20(2):107.[6] bonga j m,klimaszewska k k,von aderkasp.recalcitrance in clonal propagation,in particularof conifers[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10,100(3):241-254.[7] 胡重怡,郑少清.在烟草无菌苗培养前种子消毒技术的研究.贵州烟草科学研究,2007,02-0045-02.[8] 李云.林果花菜组织培养快速育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9] 王利民,周毅,陈龙友,等.植物组织培养中消毒剂的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1):15-17.[10] morte m a,honrubia m,piquerasa.micropropagation of tetraclinis articulate (vahl)masters(cupressaceae)[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2,28(2):231-233.[11] mario rui castro,anabela ferreira belo,anabela afonso,et al.mi-cropropagation of juniperus navicularis,an endemic and rare species from portugal sw coast[j].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11,65(2):223-230.[12] 邓小梅.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现象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6(6):68-72.[13] 刘淑玉,祁东文,冯文伟.如何克服组织培养中试管苗玻璃化问题[j].新疆林业,2001(1):15.[14] 李浚明.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11.[15] 李翠娟.灯台组(primula sect. proliferae)报春花栽培与杂交育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16] pochet b,scoman v,mestdagh m m,etal.influence of agar gel prop-erties on the in vitro micropropagation of different clones of thuja pli-cata[j].plant cell reports,1991,10(8):406-409.[17] keversc,gaspart.solublemembrane and wall peroxidases,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and lignin changs in relation to vitrification of carnation tissues cultredin vitro[j].j plant physio,l 1985,118,41-48.[18] 牛自勉,王贤萍,戴桂林.苹果砧木玻璃化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j].华北农学报,1995,10(3):15-19.[19] bottcher i,zoglauerk,goringh.induction and reversion ofvitrifica-tion ofplants culturedinvitro[j].physiolplant,1988,72:550-554.[20] 高国训.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问题[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35(6):501-506.[21] 曾镭.刘燕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49-50.[22] 王颖,刘仁祥.不同防褐剂对烟草愈伤组织培养褐化现象的抑制效应[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26-27.[23] 姚永宏,周正科,侯渝嘉,等.福鼎大白茶外植体选择及愈伤组织诱导条件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4):37-38.[24] 陈惠娟.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产生机理及克服措施[j].植物保护,2005,31(2):79-82.[25] preil w,engehardt n.meristem culture of azaleas(rhododendronsirnsii)[j].acta hort,1997(73):203-207.作者简介:韩琳(1986-),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