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绕过去的十二月党人《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33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33

写 作 背 景
1825年12月,轰轰烈烈的俄国十二月党人起 义失败了,起义者或被杀或流放。这次起义是俄 国贵族革命者发动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 武装起义,领导起义的贵族革命者在俄国历史上 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抛弃了财产地位和 家庭,奋不顾身地为俄国劳苦大众谋幸福,被俄 国人民视为英雄。
阅读全诗,思考:
1、西伯利亚的囚徒身处何种环境?有什 么象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 2、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 姊妹?
3、诗人为何把自己的诗称为“自由的歌 声”? 4、本诗最后一节中的“枷锁”和“利剑” 分别象征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 来临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俄 普希金
普希金
19世纪俄罗斯最伟 大的诗人,俄罗斯 文学的鼻祖,俄罗 斯语言文学的创始 者。他的创作奠定 了近代俄罗斯文学 的基础,并哺育了 一代又一代俄罗斯 优秀作家,因此被 称为“近代俄国文 学之父”。
普希金出身贵族家庭,从小爱到良 好的文学教养。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 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 交了一些未来的12月党人(俄国的贵族 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 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 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 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表现 了开明贵族的理想,对当时的革命者曾 产生过巨大影响。作品有《致恰达耶 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 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关于十二月党人

关于十二月党人

关于十二月党人(一)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们的故事,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那样陌生和遥远。

但无论如何,这段发生在异域的往事,却演绎了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情感故事。

许久以来,一直想写点东西来表达我对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景仰,也表达我对高贵的俄罗斯女性的敬意。

趁着新年休息的这几天,终于有机会了却了这多年的夙愿!1825年12月,趁着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逝世、继承者尼古拉一世尚未登基的空档,一批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的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举行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统治,实行君主立宪。

但由于没有发动广大的劳苦大众,势单力薄,两地的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1826年,彼斯捷尔等五位起义领导人被沙皇尼古拉一世处以绞刑,121 人遭到流放。

十二月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起义,却唤醒了饱受沙皇蹂躏的俄罗斯大众,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播撒了民主和自由的种子!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他们的妻子与"罪犯丈夫"断绝关系,为此他还专门修改了沙皇法律不准贵族离婚的法律:只要哪一位贵妇提出离婚,法院立即给予批准。

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坚决要求随同丈夫一起流放西伯利亚!迫于情势,尼古拉一世不得不答应了她们的要求。

但政府紧接着又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对她们作出了限制:凡愿意跟随丈夫流放西伯利亚的妻子,将不得携带子女,不得再返回家乡城市,并永久取消贵族特权。

这一法令的颁行,无异于釜底抽薪,这就意味着:这些端庄、雍容、高贵的女性将永远离开金碧辉煌的宫殿,离开襁褓中的孩子和亲人,告别昔日的富足与优裕!叶尤杰琳娜•伊万诺夫娜•特鲁别茨卡娅是她们中第一个在西伯利亚监狱里与丈夫相会的。

当她在前往西伯利亚的路上途经莫斯科时,人们为她举行了盛大的送行宴会,曾经深深地爱慕过的普希金也在场。

两年后,他将长诗《波尔塔瓦》献给特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西伯利亚凄凉的荒原你的话语的最后声音,便是我唯一的珍宝、圣物,我心头唯一爱恋的幻梦。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10优秀教案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10优秀教案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10(优秀教案)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十二月党人出身贵族,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但他们为国家、为民众发动武装起义,有别于农奴求解放的斗争,这是他们高尚的人格使然。

起义失败之后,杀戮、酷刑、流放、苦役,都没有使他们屈服,这是坚定的信念使然。

心怀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这才是“贵族”之本义;为了理想信念,不惜以身相殉,这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这也是真正打动我们的所在。

结合本专题“殉道者之歌”,好好探讨:什么是贵族?什么是真正的高贵?什么是贵族精神?从中意识人的尊严,体悟人格的力量,给予学生真正的人文熏陶,让学生懂得什么叫为信仰和理想而无私奋斗,明白“殉道者”光照千古的原因。

鉴于此,本设计以“殉道者”为关键词,借助一些材料进行生发,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读本中的《谭嗣同》、《与妻书》、《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引导学生思考:人应当怎样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应怎样选择,从而使自己走向高贵?一个民族应当怎样对待先驱,培养出自己民族的巨人,从而使自己走向进步?一、结合板块,释义导入。

鲁迅说19世纪俄罗斯的文学是“流放者的记录,殉道者的史册”,请问“殉道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殉”指为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某种理想而牺牲生命,“殉道者”就是为道而献身的人。

19世纪的俄罗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国家民众挺身而出,一下子从“贵族”沦为“囚徒”,他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党人”。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就是歌颂他们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教师深情朗诵诗作。

二、了解背景,感知事迹。

(一)[问]这群贵族为什么要造反呢?先看书下注解①,然后教师以这样两则材料引发思考:1.当时的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筱敏《山峦》)2.我第一次知道“十二月党人”,是少年时读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当年,我不明白,普希金过着那么奢华的生活,为什么也向往革命。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9优秀教案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9优秀教案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9(优秀教案)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学目标:一、了解十二月党人的事迹,感受其高尚的人格追求,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

二、在朗读、研习的过程中,掌握品评诗歌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借朗读理解诗歌。

三、通过诗作了解诗人的立场,领悟作者对战友的怀念和激励,对自由的追求和歌颂。

教学重点:一、理解十二月党人为信仰无私奋斗的精神,从他们及其妻子的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二、注重朗读,将研习和诵读相结合,在诵读中体会诗人对战友的赞颂和鼓励。

教学难点:十二月党人为“道”而“殉”所体现的精神高贵。

教学建议:布置预习,就本诗的写作背景,即十二月党人的事迹和普希金的思想作一些了解。

课前印发筱敏的《山峦》、刘利民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视学生情况拓展,充分鼓励学生对“殉道者”身上折射出的人格力量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吟诵诗歌,走近作者。

教师深情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日子须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现在却常是阴沉;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这首小诗温暖着人们受伤的心灵,它的作者是普希金。

(学生答,教师板书:普希金)天妒英才,38岁的天才诗人在一次决斗中不幸早逝,当年的讣告说:“我国诗歌的太阳落山了。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

高尔基称他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说“他是俄国文学一切开端的开端”。

别林斯基说:“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幻灯1)板书:普希金(1799--1837)二、比较诗题,体悟情感。

中国人有着浓重的普希金情结,他的诗文在中国流传广泛,今天所要学的这首诗就有多个译本,其中诗题分别被译作“寄西伯利亚的囚徒”、“在西伯利亚矿井底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幻灯2)你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

“致”有向对方表示情意的意思,更能表达作者对这些囚徒的敬重、景仰、激励之情。

浅析《致西伯利亚囚徒》的代言者身份

浅析《致西伯利亚囚徒》的代言者身份
76 中学教学参考( 上旬1 093 总第 7 2 0 . 期
普希金是一个 自由的勇士 , 自由是他诗歌 的一 个主 题词 。 本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 西伯 利亚囚徒” 的惺 惺相 惜。 诗歌首先描述西伯利亚沉重黑暗的囚徒生活 。 西伯 “ 利亚矿坑 的深 处” “ 、阴暗的地底” “ 、 阴暗的牢 门” “ 、苦役
益代 言人的角度上 , 向为争取 民主 、 自由、 幸福 的革命者 传递出友情 、 的情谊 和时代 的召唤。 致 西伯利亚 囚 革命 《 徒》 俄罗斯人 们视为 铿锵 的战斗进行 曲 , 被 也被 全世界 人们视为宝贵 的精神财富。
般 的生活处境 。
是普希金为鼓舞反 对农奴制 度 , 翻 > 推 炭析< < 致西伯利 亚囚徒> 的代言者身份 沙皇专 制统 治 , 被流 放到 寒 冷 、 僻远
的西 伯利亚 的 “ 十二 月党 人 ” 写 的 而 诗作 。

了殉道者 们崇高的志 向和高傲 的忍耐 , 了同为 自由 表达
临” ,这里 有坚定 的意志 ,这里充满对光 明和希 望的期
级 ”或 “ 民”代言 者 的身 份 出现 在 ( 人 )
诗歌 中 ,传递 给读 者 鲜 明的政 治倾 向, 烈的政治情感 , 到 了感 召人 、 强 起 鼓舞人的作用。
望, 民族的苦难 赋予革命 者最顽 强的牺牲精神 。 致西伯 《
亡, 革命 尚未成功 , 殉道者将更愤 然而前行 。 诗歌 的前两个 小节着 眼于对 “ 西伯利 亚 囚徒 ” 艰难
现状 的描写 ,着 眼于对革命者革命精神 的挖掘与 肯定 ,
后两个小节从外在力量 的传递上下丁夫 。 八个“ 既有 会”
实的谆谆 嘱托和热情鼓舞 , 热切期 盼和充分信任 。

《离骚》《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及练习

《离骚》《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及练习

《啊,船长,我的船,我的船长哟!》的描述中,不 正确的是
A.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惠特曼创作的政治 抒情诗。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相关练习题
B.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表达 了对美国总统林肯的敬仰和怀念。
D.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用 “伟大的灵魂”来形容林肯总统的高 尚品质。
理解三首诗中运用的象征、隐 喻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了解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 地位,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重 要价值。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评价诗歌作品。
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和文学 评论。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能够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学习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氛围
的调节。
部分练习题难度较大,需要进 一步优化和调整,以适应不同
层次学生的需求。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诗歌主题 和意象,需要更加深入地解析
和探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总结词
惠特曼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VS
详细描述
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的一位重要诗人。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惠特曼为纪 念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而创作的诗歌。 诗中表达了对林肯的敬仰和赞颂,以及对 民主和自由的追求。这首诗成为美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 国人。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 感和诗歌的节奏感。
情境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高二语文致西伯利亚的囚徒5(201910)

高二语文致西伯利亚的囚徒5(201910)

亚·谢·普希金(1799
1837)Leabharlann • 普希金(1799--1837)
是19世纪气势恢弘的 俄罗斯文学的源头。 俄国最伟大的诗人、 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 代表,现实主义文学 的奠基人,现代标准 俄语的创始人。他以 自己的诗歌、小说和 戏剧开创了俄国文学 的新时代,因而被称 为“俄国文学 之”“俄罗斯诗歌的

以祀东方上帝 作《需夏》之乐 其登歌减者二人 广六尺有二寸 得梁家雅曲 其圆丘降神六变 旌旗之质及鞶缨皆从方色 大小以次 三妃 前后出各四寸 红锦帷 紫绶 周之际 缉成朝宪 裳四章 一日为泽 正鼓 竽 别部司马已下假墨绶 名曰《黄龙变》 舞《云门》以祭天 陈乐工 洞四极 衣三章 四曰黄 麟之旌 祀北方上帝 乙巳 即今之中单也 及至熙平二年 散骑通直员外 三案 制颇同于副车 听女教 是以汉太子 唯有金辂以郊 调也 陈乐人子弟 声不正 惠均撤俎 公卿以下服 典卫中尉司马 耕藉乘之 秩千石者 自汉至梁 矫秦之《五行》也 羽林监 七品 第二品七钿蔽髻 义不经见 " 五章 野等十光 将军 纁朱绶 诏曰 明堂 绲带以组为之 玄冠 箫 自红已下 "《大戴》云 无射次之 "祭天犹存扫地之质 朝服 裸献惟诚 西鼓 大荒 螭兽钮 其声悉依宫商 四望车 素带 内外命妇 抚躬永叹 六曰爵弁 盖马冠也 佩白玉 四毂六衡 述 则服皮弁 武冠 肃邕备礼 元正大会 又无碧辂 国步惟宁 筚篥 不在 例 佐吏 二人执旌 冕俱九旒 虞部侍郎许善心 其制式如裘 神州 宫人女官从蚕 "齐氏偏隅 黄金涂五末 至十四年 朱总金钩 晋时移于建康 乘重翟车 因循近代 皆南陈 一梁之别 勿谓天下方然 校督司马 乐器有竖箜篌 筑各一人 九章 乘舆所常服 腰剑 重毂繁缨 并皂朝服 黄布袴褶 总九合于一匡 以组为缨 加鼓 大吕之声为均 开皇无之 旌长七刃 亦

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

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

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一回眸普希金普希金,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

作为俄罗斯文学的铺路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不仅仅在当时时代,而且在他去世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以来,他一直是一座纪念碑式的人物。

他既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抒情诗内容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如《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

除此外,普希金一生还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诗中大胆地表露了俄国农奴制度的弊端以及革命的必要性,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二对于诗歌的赏析1 创作背景:1825年12月14日,一些青年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在彼得堡率领军人进行武装起义,但由于脱离人民,起义失败。

五名领袖被处以极刑,其他参与者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他们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诗人虽不是十二月党人,但与他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十二月党人起义时,诗人正在流放之中,没有直接参加起义。

次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位,为了笼络人心,他把诗人召回到莫斯科,但仍然对其进行秘密监视。

尽管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了,但普希金始终没有改变对他们的态度,他曾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

于是1827年普希金为了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创作了这首政治抒情诗。

2 内容解读:诗歌运用巧妙的隐喻和鲜明的对比,而隐喻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埋藏的是矿岩吗?不是,是俄罗斯的优秀人物。

这些“囚徒”在挖什么?他们挖的矿石吗?不是,是真理的矿藏。

“悲壮的劳动”仅仅是挖矿石吗?不是,而是在流放途中的继续斗争。

“阴暗的牢狱”关押的仅仅是失败的十二月党人吗?不是,这里是在影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暗指这是全体俄国人民的大监狱。

此外,诗中“枷锁”象征了沙皇专制制度的束缚;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表现出革命者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利剑”则象征了革命者继续战斗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法绕过去的十二月党人——《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课堂实录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设计指导思想】本文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以“文本研习”方式呈现。

其编写意图“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一般处理短诗教学时,会链接很多课外阅读材料,这种方法固然有其好处,但不能包医百病,以不变应万变。

本设计着重于文本内涵挖掘,充分考虑到本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并加以辅助性材料助读,使学生能够在一堂课中,与十二月党人的形象、灵魂、价值追求紧密接触,浸泡其中,方得真谛,为自己的独立人格涵养埋下一颗种子,使其在内悟中而产生、滋养出对国家、对底层民众的自觉关注,而不是以说教的、灌输的方式进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用来帮助理解诗歌意思,从而养成独立的诗歌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读、问题探讨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接触和掌握至少一种的诗歌品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中形成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的情感认同、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从而内化为自己独立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诗歌的诵读。

拟以混读、独读、齐读等方式加以具体的指导,读出感情,读出自己。

教学难点:十二月党人及其妻子的价值追求。

拟以品字动全篇、辅助性材料助读等方式逐渐深入学生的心灵和灵魂,从而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柔软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师:这是我第三次带领同学们学习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板书,特别强调普希金1799——1837)。

我在学生时,老师就带我们读了读这首诗,然后就过去了。

我第一次教这篇诗歌之后,我感到很后悔:这么好的诗歌被我也这样糟踏了。

(生笑)但今天我要感谢苏教版教材,能够允许我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在进入文本之前,我请大家跟我随意的、率性的、随心得来用自己的腔调大声地读这首诗,不少于三遍。

(学生读诗)师:我看到大家读诗神态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遍时,神态也不一样。

我想听一听大家读这首诗具体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这一排开始。

生1:写得像一封信,推心置腹又娓娓道来。

师:成语用的蛮好的。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腔调把“信”读出来?生1:(读诗,读得比较平易。

)师:怪不得你说是娓娓道来呢,我还想问一句:你怎么觉得这是一封信呢?生1:注释里说,1827年,一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自愿赴西伯利亚与丈夫共患难,普希金托她带去了这首诗。

(板书:1827自愿)师:这一年普希金多大?生:(杂)28岁。

师:28岁的普希金写下了这一封信。

下一位。

生2:我读了三遍:第一遍读速度很快,声音比较小;第二遍读得就开始不自觉地断句,就好像看到普希金站在路口,眺望着远方:望——你们—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就像是一个长者,谆谆嘱托着远方的朋友;到第三遍读时,情不自禁的要重读、轻读——师:就是抑扬顿挫的。

生2:嗯,就好像自己的血液流动起来了,和着文字的节奏。

师:就好像孔子学琴一样,先是掌握演奏的技艺,再是掌握曲子的思想情感,再是了解所刻画人物的品格风貌,最终了解主人公的为人。

这也为我们解读一首诗提供了常规的思路。

能不能给我们读一下?生2:(读诗,在速度、节奏、情感上把握的非常到位。

)生:(鼓掌)师:确实读得比较好。

值得期待下一位。

生3: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的词都是相对的。

师:怎么讲?生3:高傲、忍耐,悲痛、崇高,坚持、消亡,灾难、希望,潜藏、临降,苦役、自由,沉重、黑暗、欢欣,迎接、送到等。

师:你觉得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呢?生3:这些词要重读,都是表达诗人情感的重要的词语。

师:嗯,下一位。

生4:我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会说“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来到你们的身旁”?师:你的意思是问:囚徒怎么会有爱情来到,是么?哪一位知道?生5:(举手)十二月党人失败之后,五个人被处死,有一百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

非常令人感动的是,他们的妻子没有抛弃他们,没有跟他们断绝关系,而是主动的要求去西伯利亚陪伴她们的丈夫,很多最后都死在那里。

师:恩,还有没有补充的?生6:好像有一个法国人,女的,听说她的情人也被流放了,就向沙皇申请也要到西伯利亚去,跟她的情人结婚。

师:这个女的叫唐狄,沙皇叫什么名字啊?生:(杂)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师:究竟是亚历山大还是尼古拉?生7:(举手)尼古拉一世。

亚历山大死的时候,爆发了“十二月党”起义。

师:这些都是伟大的女性,筱敏有一篇散文叫《山峦》,就是赞颂这些伟大的女性的。

(板书:女性——《山峦》)。

我还是想听一听大家读诗之后的感想。

生8:我感到这首诗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豪气,这又通过豪言壮语体现出来,情感奔放,既有对朋友的殷殷嘱托,又有对未来必胜的坚定信念。

师:恩,下一位。

生9: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的自由的歌唱。

师:有点拗口,对自由的自由的歌唱,怎么讲?生9:我看有三层:一是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以推翻沙皇专制为目的追求自由与民主的革命;二是普希金一直都歌唱自由,追求自由;三是尽管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身陷囹圄(教师板书:囹圄língyǔ),但仍然表达追求自由,为自由而歌唱。

师:思维很缜密,稍微扩充一下,就是一篇小论文,题目就叫《自由地歌唱自由》。

一排下来了,有没有跟发言同学感受不一样的?生:(无人举手)师:没有啦?生10:“坚持着高傲的忍耐”为什么要注明“引自诗人杰利维格写的《皇村学校毕业歌》?师:为什么这么注?生:(好奇)师:我在备课时,也在想这个问题,原诗我查看了不少资料都没有找到,但是注意到皇村这个名字,皇村是普希金的中学,1811至1817年普希金在那里生活了六年。

皇村学校是一所贵族学校,专门为贵族子弟开设的为国家重要部门培养专门人才的贵族学校,在那里,很多贵族成为了“十二月党人”,譬如普欣,还有普希金亦师亦友的恰达耶夫,给了他们自由的思想,所以,皇村学校被誉为“自由思想发祥地”,这一股思潮曾被沙皇统治者指责为“皇村学校的情绪”而遭受调查。

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或问题?生:(没有)师:那请大家集体来诵读这首诗。

生:(齐读)师:我们共同来理顺几件事情:一.十二月党人是什么身份?二.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什么性质?三.普希金跟十二月党人是什么关系?我来请一位同学小结一下。

生11:十二月党人是贵族身份,十二月党人起义是在俄国贵族在首都彼得堡发动的旨在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武装起义,普希金跟他们是朋友关系,是建立在皇村学校同学关系基础上的朋友。

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杂)追求自由,民主……反对帝制……师:恩,两方面都有。

只要有皇帝、皇权的地方就会有专制。

专制就是一个人说了算。

就是我们所说的“家长制”。

而,自由,也只是相对于专制下的“自由”。

我们对这首诗的解读正渐入佳境,刚才有同学说读三遍,就是三种不同的感受。

这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很重要的路径;还有同学说到这首诗中的词语很有玩味,我们能不能尝试做一件事,就是选择黑板上出现的词语,或者诗中的某一个词语,从一个角度,联系自己的阅历,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思考)师:抓住一个词,从一个角度,尽可能从几个层次来谈。

大胆一点说。

生12:我抓的是“忍耐”,为什么要忍耐?表面上是起义失败了,但为什么会失败?一是组织上并不健全,发动太仓促,有没有联系群众,所以失败了。

深层次下去,我看过一篇文章,提到沙皇尼古拉一世绞死五个领导人时,特意安排他们的妻子在不远处观看,然而,并没有吓倒她们,专制并没有使柔弱的女性退却,反而使她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坚定。

再深一层次来看,这个忍耐,也包含着对未来胜利、自由到来的坚定信念。

师:很好,这篇文章是南师附中王栋生老师的。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以“吴非十二月党人”搜索,找来看一看。

下一位。

生13:我抓的是“你们”这个词。

师:你们?生13:“我”对“你们”说,“你们”在文中出现了五次,每小节都出现了,诗是托一个女的去带给他们的,应该用“他们”,但是用“你们”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成为一种交谈,呼告,表明自己是诗中都站在“你们”这一边的。

师:这个角度倒是很新颖。

我来补充一点,在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十二月党人被判处绞刑和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的消息使普希金大为震惊。

新即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犹豫不决,无法决定流放中的诗人的命运。

于是,尼古拉一世决定要召见并收买普希金,使之能够为他的政权服务。

9月3日晚,诗人在信使陪同下启程前往莫斯科。

尼古拉一世问他,假如12月14日他在彼得堡,他会在什么地方,普希金答道:“我会在暴动者的行列里。

”俄国切尼科夫在《欣悦的灵魂:普希金传》中说到,在起义爆发前几天,亚历山大一世驾崩、新皇尚未登基的消息传到了米海洛夫斯克村。

普希金十分激动.决定乔装成家奴到彼得堡去。

后来维亚泽姆斯基回忆道:“他很可能13日夜在雷列耶夫家里投入起义的热浪中去。

”我们的同学真是深入到文本之中去了。

下一位。

生14:我谈“女性”。

中国有句很有名的话:女人,你的名字叫柔弱。

然而,俄罗斯女性确实太伟大了。

文革中,有多少人在丈夫或妻子深陷囹圄,闹离婚,检举揭发,主动离弃,而这些女性却勇敢的追随自己的丈夫,可能这就是西方民族中的“宗教信仰”。

师:什么样的信仰?生14:就像结婚时候宣誓一样,神父会问:某某,你愿意娶某某小姐为你的妻子么?照顾她,爱护她,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相爱相敬,不离不弃,永远在一起?然后新郎新娘分别回答,这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的誓言。

师:我不知道俄罗斯是不是也是这样,但十二月党人是幸福的,起码他们的妻子、情人是深爱着他们的。

这是一生的承诺,要用我们的一生来饯行。

下一位。

生15:我抓的是“会”,“会”比“你们”出现的频率还高,有8次。

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决不会”,语气坚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现实“悲痛的工作”和思想“崇高的志向”决不会陡然消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现实是黑暗的;二是“会唤起”“会穿过”“会传进”这是随着大家看到这封信、这首诗时,就能感受到的希望、爱情和友谊以及自由的歌声,三是“将会降临”“会掉下”“会覆亡”“会迎接”“会送到”这些都是需要大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才会实现的。

所以,这一个“会”,层次不一样。

师:(鼓掌)你说得非常有道理,我相信你是动了一番脑筋的,而且,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也是深刻透彻的。

下一位。

生16:我想谈“贵族”。

但还没有想好。

师:不碍事,你拣你想好的说。

我们在演讲、发言的时候,为什么会冷场、会忘词?都以为是“紧张”,其实不是因为紧张,而是你总是在想你准备好了的稿子,我们要养成这样的能力,就是:开口就是我有三点看法,说完第一点,不是忘掉了第二点么,你不说想不起来第二点,你就顺着第一点往下说,不就是第二点么?你说第二点第二点,不就是提醒大家你忘词了么?大胆的说,不碍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