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激光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激光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在激光医疗方面,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光医疗设备不仅在 美国获得广泛应用,而且大量出口,美国的激光医疗设备由美国食品 药物管理局(FDA)统一管理,只有经过批准注册方可使用和生产, 这样就保证了激光医疗设备的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与安全性。据统计, 美国医院进行的 2100 万例手术中已有 250 万例使用 CO2 激光手术 刀,占总手术的 12%,美国全国 2/3 的 门诊机构已拥有激光医疗设 备。在美国新的激光医疗仪器和医疗技术不断出现,例如,美国每年 有 20-25 万椎间盘突出病人,其中 10-20%可以用激光进行切除;美 国有 1400 万人希望除去身上的纹身,美国每年诊断有 45 万例患者 有肾结石,其中 1/3 用内窥镜技术或激光碎石术治疗,用准分子激光 作角膜刻划来矫正视力已作了 2 万多例,200-300 台准分子激光器在 美国销售,用于治疗近视眼,产值约 8000-12000 万美元;去掉皮肤 皱纹的方法称为皮肤再光滑激光疗法,在美国每次治疗的价格从 800 美元到 4500 美元(不包括保险费),由此估算出皮肤再光滑的市场 规模可达 15 亿美元,因而吸引了至少 8 家公司为皮肤再光滑激光疗 法推出 CO2 激光系统。
日本激光医学研究虽然比较活跃,但 是从日本光电子产业技术振兴协会发 表的统计数字来看,日本医用激光装 臵的总产值约 30 亿日元,按目前美元 对日元的比价不足 3000 万美元,在 日本光电子设备中所占份额是最小的。
EndΒιβλιοθήκη 日本利用激光治疗癌症十分积极,主要是 Ar 激光激励、闪光灯激励、准分子激励的 染料激光器。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它们 是非切开治疗体腔内癌的划时代的新手段, 还能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给心脏外科带 来革命。光纤腹腔镜已顺利走上应用轨道, 不动手术的腹腔内疾患激光治疗法,对高 龄人口结构的日本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 义。

激光焊接发展史

激光焊接发展史

激光焊接发展史
激光焊接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激光的原理。

1960年,世界上首台激光器被研发出来,4年后,首台YAG固体激光器和CO₂气体激光器相继问世,这两种激光器至今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激光器。

近年来,随着光纤激光器和碟片激光器等新型激光技术的不断涌现,激光焊接在各个工业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984年,全球首个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激光焊接设备出现,自此,激光焊接技术逐渐在各个工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激光焊接,激光钎焊、激光冷热送丝焊接和激光复合焊接等技术的出现,也扩展了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激光器价格的下降,手持激光焊在2018年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激光焊接自动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激光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ppt课件

激光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ppt课件
①远红外激光器 ②中红外激光器 ③近红外激光器 ④可见激光器 ⑤近紫外激光器 ⑥真空紫外激光器 ⑦X射线激光器,
远红外激光器
X射线激光器
近紫外激光器
4.主要用途
由于激光器具备的种种突出特点,因而被很快运用于工业、农业、精密
测量和探测、通讯与信息处理、医疗、军事等各方面,并在许多领域 引起了革命性的突破。激光在军事上除用于通信、夜视、预警、测距 等方面外,多种激光武器和激光制导武器也已经投入实用。
子,并同时放出巨大辐射能量。由于激光能量可控制,所以该过程称
为受控核聚变。
5.世界激光器市场发展现状
世界激光器市场可划分为三大区域:美国(包括北美)占 55%,欧州占 22%,日本及太平洋地区占 23%。在世界激光市场上日本在光电子技 术方面占首位,美国占第二位;在激光医疗及激光检测方面则美国占 首位;
良好效果。
2、激光测距。激光作为测距光源,由于方向性好、功率大,可
测很远的距离,且精度很高。
பைடு நூலகம்
3、激光通信。在通信领域,一条用激光柱传送信号的光导电缆
,可以携带相当于2万根电话铜线所携带的信息量。
4、受控核聚空中的应用。将激光射到氘与氚混合体中,激光所
带给它们巨大能量,产生高压与高温,促使两种原子核聚合为氦和中
然而上述的微波波谱学理论和实验研究大都属于“纯科学”,对于 激光器到底能否研制成功,在当时还是很渺茫的。
2.3成熟阶段
1954年,美国物理学家汤斯终于制成了第一台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成 功地开创了利用分子和原子体系作为微波辐射相干放大器的先例,但所 研制的微波激射器只产生了1.25厘米波长的微波,功率很小。
2.激光器的发明
2.1历史由来
激光器的诞生史大致可以分为几 个阶段,其中1916年爱因斯坦 提出的受激辐射概念是其重要 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指出, 处于高能态的物质粒子受到一 个能量等于两个能级之间能量 差的光子的作用,将转变到低 能态,并产生第二个光子,同 第一个光子同时发射出来,这 就是受激辐射。

激光的发明与应用

激光的发明与应用

激光的发明与应用激光是在1960年正式问世的。

但是,激光的历史却已有100多年。

确切地说,远在1893年,波尔多中学物理教师布卢什就已经指出,两面靠近和平行镜子之间反射的黄钠光线随着两面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他虽然不能解释这一点,但为未来发明激光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他们将闪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由此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受激辐射可以得到一种单色性、亮度又很高的新型光源。

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汤斯和肖洛发表了关于激光器的经典论文,奠定了激光发展的基础。

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梅曼利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获得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束激光。

1965年,第一台可产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诞生。

1967年,第一台X射线激光器研制成功。

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

激光的出现带动了多学科的发展,如量子光学、量子电子学、激光光谱学、非线性光学、集成光学、海洋光学等等。

这里我们只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激光应用科学的发展。

激光光盘制作技术1877年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上诞生了!它是声像技术发展的开端。

而1972年荷兰菲利浦公司研制出用激光器录音的彩色电视录像盘。

这就是现代激光光盘的诞生!激光光盘的诞生,激光在音响设备上的应用,是音响上的一次革命。

人们利用激光,以“光针”代替钢针、宝石针,制成激光唱片。

激光唱片不仅能够录音,而且能够录像。

激光唱片用来记录、存储声音和图像,可以说,这是声像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一个伟大的创举。

1983年,美国和日本分别研制成崭新的数字录音唱片。

这种唱片完全摆脱了传统唱片的制作和重播方式,为唱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激光加工技术相信大家已经不会陌生了。

它是一种以激光束为工具进行加工的技术,由于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无损伤、无污染、无接触等优点,激光加工技术在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有望成为未来工业制造的主流技术之一。

一、激光加工技术的历史与发展激光加工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5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发明了被称作激光的新型光源,由于其单色性、相干性和高亮度,很快就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

1982年,德国的魏德梅尔(Karl-Otto Mende)博士首次将激光应用于金属加工中。

当时的激光能量仅为几十瓦,但其加工效率已经超过传统的加工方法。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其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现在的高功率激光技术,使得激光加工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激光加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的加工中,成为了现代制造业的一项重要技术。

二、激光加工技术的分类根据激光加工的模式和处理特点,激光加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激光切割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切割,具有高效、高精度、无接触且无热影响等优点,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

2. 激光钻孔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开孔、钻孔和放电加工,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非接触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对规则和不规则形状的孔洞加工。

3. 激光焊接技术: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的焊接,具有高强度、高可靠性、无杂质、无变形等优点,可以实现对不同材料与不同厚度的焊接。

4. 激光刻蚀技术: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微机电系统、热敏电路、4G手机行业等领域,具有高精度、无刻蚀液、无腐蚀残留等优点,可以实现对非接触性的刻蚀加工。

三、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1. 机械制造业激光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领域很广,如金属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汽车和航空零部件等制造中。

从机械加工的角度,激光加工的加工速度比传统加工快,精度高,能够研究制造一些新颖、微小、薄肉、复杂、高精度的工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激光发展史》课件

《激光发展史》课件
《激光发展史》PPT课件
激光发展史是一段令人惊叹的科技之旅,本课程将带你了解激光的起源、发 展和未来应用,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机遇。
一、激光的发明和定义
激光的发明者
了解激光的发明者以及他们对科学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激光的定义和特点
探索激光的定义,以及其独特的特性和优势。
二、激光技术的起步和发展
四、激光科技的未来展望
激光技术的研究趋势
展望激光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如量子激光、激光通信和激光成像等。
激光技术的未来应用
探索激光技术在医学、工业、航天等领域的未来应用前景。
五、激光技术的影与发展机遇
1
激光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探讨激光技术对科学、工业和日常生活
激光技术的发展机遇
2
的积极影响。
了解激光技术发展带来的商业机会和创 新可能性。
1
激光技术的发展史
追溯激光技术的起步和历史发展,突出里程碑事件和关键发现。
2
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
探索激光技术在医疗、通信、材料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激光技术的发展变革
激光技术的革命性进展
介绍激光技术在纳米科技、量子计算和光子学领域 的突破性进展。
激光技术的发展挑战
探讨激光技术在能源效率、成本和环境影响方面面 临的挑战。
六、结语
反思激光技术的发展历程
回顾激光技术的发展历程,思考其对人类进步 的意义和启示。
展望激光技术的未来与发展方向
展望激光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们个人 和社会应如何应对。

激光发展及应用

激光发展及应用

• (2)亮度极高 ) 在激光发明前, 在激光发明前,人工光源中高压脉冲氙灯的 亮度最高,与太阳的亮度不相上下,而红宝石激 亮度最高,与太阳的亮度不相上下, 光器的激光亮度,能超过氙灯的几百亿倍。 光器的激光亮度,能超过氙灯的几百亿倍。因为 激光的亮度极高,所以能够照亮远距离的物体。 激光的亮度极高,所以能够照亮远距离的物体。 红宝石激光器发射的光束在月球上产生的照度约 勒克斯( ),颜色鲜红 为0.02勒克斯(光照度的单位),颜色鲜红,激 勒克斯 光照度的单位),颜色鲜红, 光光斑明显可见。若用功率最强的探照灯照射月 光光斑明显可见。 产生的照度只有约一万亿分之一勒克斯, 球,产生的照度只有约一万亿分之一勒克斯,人 眼根本无法察觉。 眼根本无法察觉。激光亮度极高的主要原因是定 向发光。 向发光。大量光子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范围内 射出,能量密度自然极高。 射出,能量密度自然极高。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 年 神奇的现象: 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内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 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 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 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 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 出了“激光原理” 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 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励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 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励时, 散的强光--激光 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 激光。 散的强光 激光。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肖 洛和汤斯的研究成果发表之后, 洛和汤斯的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各国科学家纷纷 提出各种实验方案,但都未获成功。 提出各种实验方案,但都未获成功。1960年5月 年 月 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 日 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 微米的激光, 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 微米的激光 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 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光疗皮肤发展历史

光疗皮肤发展历史

光疗皮肤发展历史
光疗皮肤是一种使用光线或光能治疗皮肤问题的方法。

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经历了许多发展和演变。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人开始使用太阳光来治疗皮肤疾病。

埃及人相信太阳具有治愈特性,并经常暴露于阳光下,以治疗皮肤问题。

20世纪初,丹麦医生Niels Finsen发明了一种使用紫外线治疗
皮肤问题的方法。

他发现,紫外线可以杀死细菌,因此可以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

他的发现引起了轰动,并使光疗皮肤成为当时的医学研究热点。

20世纪中期,荧光疗法开始获得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使用特
殊的荧光灯照射皮肤,以治疗各种皮肤问题。

荧光疗法成为治疗粉刺、银屑病和慢性湿疹等常见皮肤问题的主要方法。

20世纪70年代,激光疗法开始逐渐应用于光疗皮肤的领域。

激光疗法利用激光束的高能量来治疗皮肤问题,如痤疮、色素沉着和血管疾病等。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光动力疗法成为光疗皮肤领域的新兴
技术。

这种方法结合了光疗和药物治疗,通过使用特定的荧光剂和光线照射来治疗皮肤病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疗皮肤的技术不断更新,出现了更加高效和安全的光疗设备。

同时,基因治疗和光基因治疗等
新兴疗法也被引入光疗皮肤的领域,为治疗更多种类的皮肤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光疗皮肤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传统太阳光疗法到紫外线疗法、荧光疗法、激光疗法再到最新的光动力疗法和基因治疗等技术的演变。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光疗皮肤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和广泛应用的皮肤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2006 NO.9&10 记录媒体技术激光的发明是20世纪中期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对人类社会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们把激光和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列在一起,称为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

激光的出现不但引起了光学革命性的发展,冲击了整个物理学,并且对其它学科如化学、生物学和技术及应用学科如电机工程学、材料科学、医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像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晶体管、计算机这些创新一样,激光是一项通用技术,它提供了可以在大量实际领域应用的技术能力。

对光盘存储而言,激光的发明是光盘存储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为光盘存储提供了一个有足够功率并且能够汇聚成很小光斑(微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光源。

可以说,没有激光的发明,就没有后来的光盘的发明。

本文主要为光盘技术人员介绍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一、激光的发明和发展所谓激光就是受激发射的光,是被其它辐射感应而激发的辐射。

激光的英文名词为Laser ,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词首字母构成的新词,其原意是受激辐射光放大器。

早期在我国曾被翻译成“莱塞”、“雷射”、“光激射器”、“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

直到1964年,由钱学森院士提议取名为“激光”,它既反映了“受激辐射”的科学内涵,又表明了它是一种很强烈的新光源。

钱学森院士的提议得到国内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在中国大陆激光这个新名词就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的发光过程有两种:一种称为自发辐射,另一种称为受激辐射。

自发辐射是在没有外来光子情况下,原子自发地、独立地从高能级E 2向低能级E 1的跃迁。

自发辐射是随机过程,跃迁时发出的光在相位、偏振态和传播方向上都彼此无关。

受激辐射是处于高能级E 2的原子,在受到能量为hv = E 2-E 1的外来光子的激励时,跃迁到低能级E 1,并辐射一个与外来光子的频率、相位、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

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物质发光和吸收必须符合能量守恒的基本原则,预言除了大量的自发辐射以外还必然存在着少量的受激辐射,并且这种受激辐射还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顾 颖会进一步引发同类的受激辐射,因此可以获得受激辐射被增强的效应。

爱因斯坦的论断为激光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1 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图2 爱因斯坦此后,科学家们多次企图在原子发光实验中验证受激辐射的存在,但是要从大量的自发辐射中区分出只含万分之几的受激辐射确实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始终未能获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军事上雷达技术的需要,微波辐射和分子光谱学得到迅速发展,研究前沿向更短的波长领域推进,以达到更高分辨率的目标。

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对毫米级波谱学的研究工作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因为其方便的部件可以用于减少导弹的重量、设计安装在坦克和潜水艇上的轻量级短波雷达、以及用于提高短波通讯的安全性。

科学家们在军方的资助下能够利用战后剩余的微波设备继续微波辐射研究。

195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汤斯(Charles Townes)开始了“受激辐射微波放大器”(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MASER ,译作脉塞)的研究。

1954年,汤斯和他的学生古尔德(Gordon Gou)合作制成了第一台脉塞,他成功地隔离了激发态氨(Ammonia)分子并实现了粒子数反转(上能级分子数分布大于下能级分子),把一束受激的氨分子束瞄准进入谐振腔,使腔内激发态氨分子受激跃迁产生24千兆赫频率的辐射信号。

第一个脉塞辐射的波长略大于1厘米,功率只有几十毫微瓦,但是能量集中在很窄的谱线内。

同年,苏联科学家巴索夫(Nikolai G. Basov)和普洛赫洛夫(Aleksandr M. Prokhorov)在莫斯科莱比德夫研究所也研制成脉塞。

脉塞研究的成功,证明了受激辐射原理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同时也促使科学家们探索把这种方案推向可见光波段的可能性。

1957年,汤斯与贝尔实验室的肖洛(Arthur L.Schawlow)开始合作,当时汤斯在贝尔实验室担当顾问。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1958年8月,汤斯和肖洛在贝尔实验室提交专利申请之后,把他们的手稿送到《物理学评论》。

同年12月,这篇题为《红外和光学激射器》(Infrared and Optical Masers)的论文发表,提出了建造激光的思想。

这篇论文对美国的激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科学家巴索夫、普洛赫洛夫也在同年发表了实现这种可能性的设想。

汤斯提出,在可见光波段的谐振腔大小并不一定要与光的波长尺寸相当,因为这样小的谐振腔是难以制造的,但可以允许一个驻波在较大的腔内谐振。

另外,光的反馈系统可以采用具有高反射率的光学反射镜来实现。

1964年,汤斯、巴索夫和普洛赫洛夫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奖,以表彰他们在脉塞及之后的激光研究方面的贡献。

图3 汤斯和脉塞装置由于可见光的波长比微波波长短得多,谐振腔的制作精度要求更高,另外寻找适当的激光工作物质也相当困难。

直到1960年5月,在休斯公司研究实验室工作的美国科学家梅曼(Theodore Maiman)用红宝石棒作为激光工作介质,在棒两端镀银反射层构成谐振腔,用高强闪光灯作光泵,激励红宝石晶体内的铬原子,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工作的红宝石激光器。

这一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其他研究人员。

很快,IBM公司的绍罗金(Peter Sorokin)和史蒂文森(Mirek Stevenson)发明了钙氟化物晶体激光器;贝尔实验室的肖洛(Arthur L.Schawlow)和丹佛林(G. Devlin)证明暗红宝石可以用来做激光器;特别是在同年年底由贝尔实验室的贾万(Ali Javan)、班尼特(William Bennett)和赫里欧(Dona Herriott)成功建造了第一个连续运行的电泵浦的氦氖激光器。

这样,在同一年中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激光运行成功。

图4 梅曼夫妇图5 原型红宝石激光器的结构图6 贾万、班尼特和赫里欧在调整氦氖激光器1960年的第一批激光发明器,不仅实现了汤斯和肖洛在1958年的理论设想,而且,研究者对许多材料作了详尽的研究,而不是仅仅限于汤斯和肖洛讨论的钾蒸汽,他们确定了这些材料实现粒子数反转的要求,同时建立了可以满足这些要求的泵浦源。

一种全新的技术就建立起来,激光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1960年,美国和欧洲的激光研究组的数量大约在25-50之间,仅两年之后单单在美国就有500个。

一些公司即开始将激光推向商业市场,这些可以利用的激光器加快了大学、工业和政府机构的研究进程。

60年代美国的风险投资状况非常好,政府的采购和财政政策都对小企业创业有着特殊的优惠条件。

到1963年,美国已有20-30家激光公司进入市场。

除了一些大公司(如休斯公司)外,由科学家创办的小公司发展迅速,如光谱物理公司(Spectra-Physics)是由五个有着742006 NO.9&10 记录媒体技术科学家和工程师背景的企业家二次创业所建立的,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激光制造商;考拉德(Korad)则是梅曼在发明红宝石激光器后不久离开休斯后创立的,代表着经典的科学家创办企业的模式。

1963和1964年之后,研究者开始指导自己发现激光的特殊性质。

例如,光谱物理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和实验部主任贝尔(William Bell)在改进氦氖激光器的研究中,偶然发现水银离子可以产生比通常红光更短的绿光。

耶鲁大学的班尼特深受这一发现吸引,因为更短的波长具有特殊的用途,如美国海军需要用蓝绿的激光用于海底通讯和探测潜水艇与水雷,由此,班尼特发明了重要的离子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

对材料和受激方法的研究带来不同种类的激光:半导体激光,离子激光和化学激光等,而对激光的性质和效应的研究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激光技术的发展。

新的激光类型不断出现。

1965-1968年已经有100多种新的激光出现。

工业实验室的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最重要的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发明上。

自1947年晶体管发明之后,半导体研究成为蓬勃发展的领域。

1961年,美国的RCA、MIT的林肯实验室、IBM、GE等实验室都开展了半导体激光器研究。

1962年秋天,GE、IBM和林肯实验室相继在一个月内成功地制造了砷化镓(GaAs)半导体激光器。

1967年,贝尔实验室的潘年希(Morton Panish)和海牙希(Lzuo Hayash)提出了在GaAs中掺杂铝(Al)的方案,他们在1970年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个在室温状态下连续运行的AlGaAs半导体激光器。

此后,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半导体激光器结构由早期的同质结,经历了单异质结、双异质结、量子阱、应变量子阱,直到今天正在发展的自组装量子点和量子级联的单极性结构。

目前半导体激光器的可靠性寿命已达数百万小时,波长覆盖从红外到近紫外波段,连续输出功率从若干毫瓦到百瓦水平。

半导体激光器发展到今天在诸多领域中,如在光纤通信、光盘存储、全色显示、激光传感、激光印刷、激光加工、激光医疗,以及军事领域中的激光武器、测距、制导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可以说,半导体激光器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发展潜力之大是目前任何其他激光器所无法比拟的。

激光技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个产业。

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激光产业的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激光产业发展的趋势。

美国在500瓦以下的中、小功率激光器方面占优势,德国在500瓦以上用于材料加工的高功率激光器方面占优势,而小功率的半导体激光器则是日本占优势,占世界市场的70%以上。

这表明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与他们自己的工业基础有关。

美国由于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工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方面的强势,使它在世界激光产业的产品研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日本在以制造技术为基础的半导体产业方面的优势,使它在半导体激光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二、用于光盘存储的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早期的激光视盘播放机和CD数码唱机采用氦氖激光器作为读出光源,因为当时的半导体激光器在工业应用方面还存在寿命、模式、稳定性等质量问题。

1970年出现的室温连续振荡780nm波长近红外AlGaAs双异质结构半导体激光器,为半导体激光器在光盘存储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后,人们还开发出了将电流和增益分布限制在条形区从而使振荡模稳定的增益波导型器件,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在结的平行方向上有折射率分布的折射率波导结构,形成了现在光盘系统用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1982年日本先锋公司用夏普公司制造的这种近红外半导体激光器代替气体激光管,并将其用于CD播放机光学头,从此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盘读出光源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