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毒性及其检测方法医学PPT
合集下载
免疫检测技术ppt课件

各实验室操作不规范,质量难以保证。有学者认为ELISA 技术已逐步走向退化,可能会逐步退出临床实验室。
•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种新
型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 化学发光是在常温下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光的发射。其机
制为某些化合物(发光剂或发光底物)可以利用一个化
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使其产物分子或反应中间态分子上升
• 标记物及其类别 • 常见三大免疫标记检测原理
• 随着基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免疫学
理论的建立,使大量免疫学检测技术被不 断地创新、发明;在临床疾病诊治的应用 中也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应用免疫学原 理检测的检验项目占到三级综合医院检验 科全部检验项目的1/4,医疗收入约占1/
• 三大常使用标记物质
土元素,需要外在的稳定光源照射,光的波长产生stoke位移,并
有一个时间滞后以化便学于发检光测波长改变后的光子时数间量分。辩荧光
标记物 酶-发光底物、发光剂
稀土离子,如铕
稳定性
稳定性非常好
影响被标记物的生物活性与免 疫活性
灵敏度
灵敏
稍高于化学发光
反应体系
接近中性
酸性,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包被技术
不透明微量孔壁吸附, 提高分析灵敏度,降低
大
• 标准曲线有效期短,必须每次定标,造成浪费 • 操作步骤很难自动化 • 反应时间长,出报告时间长
• 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加入酶
标抗原或抗体、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 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 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 定量分析
1971年Engvall和Perlman建立了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ELISA),这种 非放射标记免疫测定在临床检验,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取得了 广泛应用。 缺点 ➢试剂制备困难 ➢操作步骤复杂,耗时长 ➢影响因素多,质量控制难以保证 ➢最后测定的是颜色的光密度,其精密度、敏感性、可检测范围远不 如发光免疫技术
•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种新
型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 化学发光是在常温下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光的发射。其机
制为某些化合物(发光剂或发光底物)可以利用一个化
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使其产物分子或反应中间态分子上升
• 标记物及其类别 • 常见三大免疫标记检测原理
• 随着基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免疫学
理论的建立,使大量免疫学检测技术被不 断地创新、发明;在临床疾病诊治的应用 中也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应用免疫学原 理检测的检验项目占到三级综合医院检验 科全部检验项目的1/4,医疗收入约占1/
• 三大常使用标记物质
土元素,需要外在的稳定光源照射,光的波长产生stoke位移,并
有一个时间滞后以化便学于发检光测波长改变后的光子时数间量分。辩荧光
标记物 酶-发光底物、发光剂
稀土离子,如铕
稳定性
稳定性非常好
影响被标记物的生物活性与免 疫活性
灵敏度
灵敏
稍高于化学发光
反应体系
接近中性
酸性,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包被技术
不透明微量孔壁吸附, 提高分析灵敏度,降低
大
• 标准曲线有效期短,必须每次定标,造成浪费 • 操作步骤很难自动化 • 反应时间长,出报告时间长
• 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加入酶
标抗原或抗体、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 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 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 定量分析
1971年Engvall和Perlman建立了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ELISA),这种 非放射标记免疫测定在临床检验,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取得了 广泛应用。 缺点 ➢试剂制备困难 ➢操作步骤复杂,耗时长 ➢影响因素多,质量控制难以保证 ➢最后测定的是颜色的光密度,其精密度、敏感性、可检测范围远不 如发光免疫技术
免疫毒性及评价

可诱发超敏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来源 药物
食品 化妆品
工业化学物
植物 混合物有机体
种类 青霉素类、磺胺类、新霉素、哌嗪、螺旋霉素、盐酸安普罗胺、抗生 素粉尘、抗组胺药、奎尼丁、麻醉药、血浆代用品 蓖麻子、生咖啡豆、木瓜蛋白酶、胰腺提取物、谷物和面粉、食品添 加剂、真菌 美容护肤品、香水、染发剂、脱毛剂、指甲油、除臭剂 乙( 撑)二 胺、邻苯 二 甲 酸酐 、偏 苯 三 酸酐 、二 异 氰 酸酯 类( TMI、HDI、 MDI、 TDI)、 金 属盐 类 、有 机 磷、 染 料( 次 苯 基二 胺等 )、 重 金属 ( 镍 、 汞 、 铬 酸 盐等 )、 抗 氧化 剂 、 增塑 剂 、 鞣革 制 剂( 甲醛 等 ) 毒常青藤、橡树、漆树、豚草、花粉等 棉尘、木尘、动物产品
这里已被生命所抛弃,留下的只是一个寂静的春天,无声无息....
中文名称 滴滴涕(DDT)
• 英文名称 2,2-bis(4-Chlorophenyl)-1,1,1trichloroethane
• 别 名 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即 p,p‘-DDT);
•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免疫毒性及其评价
免疫毒理学:
Immunotoxicolog y
研究外源性因素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有 害作用及其机理。
•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logy): 是毒理学与免疫学间的边缘学科,也是 毒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研究外源化 学物质(xenobiotics)和物理因素对 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理。
工业化学物 有机溶剂、多卤代芳烃、多氯联苯、多环芳烃、乙二醇醚类
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空气污染物、紫外线、粉尘(二氧化硅、石棉等)、 环境污染物
免疫毒理学

• 外源化学物引起自身免疫的机制 (1)引发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自身抗体进行免疫应答 (2)引发机体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应答性T细胞进行
免疫应答 (3)造成自身隐蔽抗原的暴露或释放、改变自身抗原或
形成新的自身抗原,从而引起自身免疫。 (4)改变血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的抗原性,这种改变了
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 (5)影响正常免疫调节功能,如激活对自身抗原处于耐
• 能引起免疫抑制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多数可能 导致机体免疫缺陷的发生。影响其发生的主 要因素是化学毒物作用的剂量、持续时间和 机体免疫应答状况等。
• 妊娠期或围生期接触外源化学物会严重影响 胎儿出生后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的发 育、迁移、归巢及其功能,可能暂时或永久 性地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
第三节 免疫毒性作用的试验方法 与评价
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 皮细胞下,均聚集有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间存在一类T细胞称上 皮淋巴细胞。即:
αβ+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 γδ+T细胞——固有免疫应答
(二)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immunocyte)广义地指对抗 原物质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各 种细胞。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 胞和其它细胞三类。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logy)是研究外 源化学物和物理因素等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 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及其危险度评价与管 理,在免疫学和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门毒理学分支学科。
定义的提出 198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PCS)和欧共体委
员会(CEC)共同组织了“免疫系统是毒物损伤的靶”的研讨 会,会议对免疫毒理学进行了上述定义,并达成共识。 会议提出了免疫毒性评价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
免疫应答 (3)造成自身隐蔽抗原的暴露或释放、改变自身抗原或
形成新的自身抗原,从而引起自身免疫。 (4)改变血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的抗原性,这种改变了
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 (5)影响正常免疫调节功能,如激活对自身抗原处于耐
• 能引起免疫抑制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多数可能 导致机体免疫缺陷的发生。影响其发生的主 要因素是化学毒物作用的剂量、持续时间和 机体免疫应答状况等。
• 妊娠期或围生期接触外源化学物会严重影响 胎儿出生后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的发 育、迁移、归巢及其功能,可能暂时或永久 性地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
第三节 免疫毒性作用的试验方法 与评价
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 皮细胞下,均聚集有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间存在一类T细胞称上 皮淋巴细胞。即:
αβ+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 γδ+T细胞——固有免疫应答
(二)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immunocyte)广义地指对抗 原物质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各 种细胞。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 胞和其它细胞三类。
免疫毒理学(immunotoxicology)是研究外 源化学物和物理因素等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 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及其危险度评价与管 理,在免疫学和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门毒理学分支学科。
定义的提出 198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IPCS)和欧共体委
员会(CEC)共同组织了“免疫系统是毒物损伤的靶”的研讨 会,会议对免疫毒理学进行了上述定义,并达成共识。 会议提出了免疫毒性评价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
免疫治疗的毒性管理ppt课件

其他罕见的免疫相关毒性
❖ 眼毒性 1、发生率<1%; 2、不良事件可以划分为眼球炎症、眼眶炎症(和视网膜 及脉络膜的疾病; 3、对于这些少见的毒副反应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其严重程 度;
其他罕见的免疫相关毒性
❖ 血液系统毒性 在使用ICPi治疗的患者中,免疫相关的血液系统不良事 件很少被提及,但确有发生。 到目前为止,报道过的不良事件包括致命的再生障碍性贫 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等。
其他罕见的免疫相关毒性
❖ 神经系统毒性: 1、发病时间在6~13周之间; 2、包括一系列的神经系统事件,如多神经病、面神经麻 痹、脱髓鞘、重症肌无力心脏、毒格性林-巴利综合征等; 3、除了轻度(1级)神经系统症状,在确定不良事件发 生的原因之前,应该停止ICPi治疗。对于症状轻微者应 考虑使用泼尼松龙0.5~1 mg/kg。对于有明显神经系 统毒性的患者,应采取大剂量甾体类药物治疗,通过口服 泼尼松龙(1~2 mg/kg)或者静脉注射等效药物。
❖ 临床剂量为3 mg/kg时,60%~85%的人群出现 irAE:大多数是1~2级毒性,约10%~27%的人会发 生3~4级毒性,
❖ 临床剂量为0.3 mg/kg时并没有观察到3~4级的不良 事件,而使用10 mg/kg时,3~4级毒性上升到30% 。当ipilimumab 以10 mg/kg继以维持剂量作为辅助 治疗时,3~4级irAE的发生率为41.6%,5级irAE的 发生率为1.1%。
抗PD-1 单抗相关胃肠道毒性
❖ 有关抗PD-1单抗相关胃肠道i rAE数据非常少。腹泻和 结肠炎在抗CT LA4药物中比n ivo l uma b或 pembrolizumab中更常见,3~4级毒性的发生率在后 两者为1%~2%。
免疫检测法PPT课件

质。
缺点
01
02
03
04
交叉反应
有时会出现交叉反应,导致假 阳性结果。
抗体依赖
免疫检测法依赖于抗体的质量 和特异性,因此抗体制备的难
度和成本较高。
样品处理要求高
对于某些生物样品,需要进行 复杂的预处理才能进行检测。
检测时间较长
相对于一些快速检测方法,免 疫检测法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
能获得结果。
改进方向
分类
根据检测原理和应用领域,免疫 检测法可分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
免疫检测法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医学诊断
用于检测人体内的肿瘤标 志物、激素、病毒抗原、 药物残留等,辅助医生进 行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
食品安全
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 留、兽药残留、毒素等有 害物质,保障食品安全。
情监测。
激素水平检测
性激素检测
通过检测性激素水平,有助于评估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如 睾酮、雌二醇、孕酮等激素的检测。
甲状腺激素检测
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 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的诊断和治疗。
肾上腺激素检测
肾上腺激素与人体应激反应、免疫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肾 上腺激素水平,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Fra bibliotek传染病检测
结核病检测
性病检测
通过检测结核病抗体,有助于早期发 现和诊断结核病,为预防和治疗提供 依据。
免疫检测法在性病检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 通过检测相关抗体和抗原,及时发现 和治疗性病。
肝炎检测
缺点
01
02
03
04
交叉反应
有时会出现交叉反应,导致假 阳性结果。
抗体依赖
免疫检测法依赖于抗体的质量 和特异性,因此抗体制备的难
度和成本较高。
样品处理要求高
对于某些生物样品,需要进行 复杂的预处理才能进行检测。
检测时间较长
相对于一些快速检测方法,免 疫检测法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
能获得结果。
改进方向
分类
根据检测原理和应用领域,免疫 检测法可分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
免疫检测法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医学诊断
用于检测人体内的肿瘤标 志物、激素、病毒抗原、 药物残留等,辅助医生进 行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
食品安全
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 留、兽药残留、毒素等有 害物质,保障食品安全。
情监测。
激素水平检测
性激素检测
通过检测性激素水平,有助于评估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健康状况,如 睾酮、雌二醇、孕酮等激素的检测。
甲状腺激素检测
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 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的诊断和治疗。
肾上腺激素检测
肾上腺激素与人体应激反应、免疫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肾 上腺激素水平,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Fra bibliotek传染病检测
结核病检测
性病检测
通过检测结核病抗体,有助于早期发 现和诊断结核病,为预防和治疗提供 依据。
免疫检测法在性病检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 通过检测相关抗体和抗原,及时发现 和治疗性病。
肝炎检测
食品中化学物的免疫毒性及评价ppt课件

(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 (2)先天具备; (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 (4)可稳定遗传; (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
13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 2.耐受性 3.记忆性
免疫毒性:生物异源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引起 的不良反应表现。
1、免疫抑制 2、自身免疫 3、超敏反应
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CDC) 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吞噬作用 NK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胃肠炎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Graves病
III型 免疫复合物型
IgG/IgM 补体 中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血小板
0.04 9 3
1
3x10
IgA 0.5 -5
调整作用
补体作用
致敏肥大作用
穿越胎盘
血管外弥散
诱导ADCC
* 限于IgA单体分子
12
3、免疫毒性的类型
免疫应答(IR):机体受抗原刺激后, 免疫细胞对抗原分 子识别、活化、增殖、 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 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22
1、食物过敏的反应机理 (1) 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I型过敏反应)
的发病机制;
23
致敏阶段——变应原→机体→IgE→IgE-细胞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
IgE-细胞→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颗粒脱出。
效应阶段——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 分泌增加。
18
3、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
13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1.特异性 2.耐受性 3.记忆性
免疫毒性:生物异源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引起 的不良反应表现。
1、免疫抑制 2、自身免疫 3、超敏反应
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CDC) 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吞噬作用 NK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 荨麻疹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胃肠炎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Graves病
III型 免疫复合物型
IgG/IgM 补体 中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血小板
0.04 9 3
1
3x10
IgA 0.5 -5
调整作用
补体作用
致敏肥大作用
穿越胎盘
血管外弥散
诱导ADCC
* 限于IgA单体分子
12
3、免疫毒性的类型
免疫应答(IR):机体受抗原刺激后, 免疫细胞对抗原分 子识别、活化、增殖、 分化,产生免疫物质发生特 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22
1、食物过敏的反应机理 (1) 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I型过敏反应)
的发病机制;
23
致敏阶段——变应原→机体→IgE→IgE-细胞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
IgE-细胞→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 ,细胞内颗粒脱出。
效应阶段——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 分泌增加。
18
3、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产
《免疫毒理学》课件

1
体外实验技术
2
评估毒物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绍常用的动物模型和其在免疫毒理学 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新兴技术和方法
探讨免疫毒理学领域的新兴技术和方法, 以及其在研究中的潜力。
未来展望
免疫毒理学的新研究方向
展望免疫毒理学领域的新研究方向,探索更多 未知的免疫系统与毒物相互作用机制。
了解不同毒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揭示毒性和 免疫相互作用机制。
免疫调节机制
研究免疫系统如何调节毒物的作用,加深对免 疫调节机制的了解。
主要研究领域
免疫系统受损与毒物相关疾病
研究毒物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揭示与其相关的疾病 发生机制。
免疫毒理学的应用
探索免疫毒理学在环境污染、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 用。
免疫毒理学实验方法
免疫毒理
介绍免疫毒理学在毒物相关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的潜在应用,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方向。
《免疫毒理学》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免疫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研究领域。探讨免疫系统与毒物 的关系,以及免疫毒理学在相关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课程介绍
免疫毒理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毒物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学科。本课程将 探索免疫毒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概念,并介绍其主要研究领域。
免疫毒理学的重要概念
毒性和免疫相互作用
《免疫毒理学》课件

免疫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对免疫系 统的影响机制,包括对免疫细胞的毒 性、对免疫应答的干扰以及对免疫调 节的干扰等。
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疫苗安全性
免疫毒理学负责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疫苗的免疫原性、致敏性、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有效性评价
免疫毒理学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疫苗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对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的监测、疾病流行病学 的研究以及对人群的保护效果评估等。
深入探究免疫毒理学的分子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未来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究免疫毒理学的分子机制,为相关 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基础。
加强跨学科合作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 同推动免疫毒理学的发展。
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成果需要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是 未来的重要挑战。
免疫毒理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疫苗研发
通过免疫毒理学研究,了解疫苗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 用,为疫苗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
探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
研究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为肿瘤免疫治 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03
CATALOGUE
免疫毒理学实验方法
动物实验
全身暴露实验
将动物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中 ,观察其免疫系统的变化。
口服或注射实验
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化学物 质,观察其免疫反应。
皮肤接触实验
通过将动物皮肤暴露于某种化 学物质,观察其免疫系统的变 化。
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疫苗安全性
免疫毒理学负责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疫苗的免疫原性、致敏性、毒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有效性评价
免疫毒理学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疫苗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包括对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的监测、疾病流行病学 的研究以及对人群的保护效果评估等。
深入探究免疫毒理学的分子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未来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究免疫毒理学的分子机制,为相关 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基础。
加强跨学科合作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 同推动免疫毒理学的发展。
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成果需要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是 未来的重要挑战。
免疫毒理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疫苗研发
通过免疫毒理学研究,了解疫苗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 用,为疫苗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
探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
肿瘤免疫治疗
研究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为肿瘤免疫治 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03
CATALOGUE
免疫毒理学实验方法
动物实验
全身暴露实验
将动物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中 ,观察其免疫系统的变化。
口服或注射实验
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化学物 质,观察其免疫反应。
皮肤接触实验
通过将动物皮肤暴露于某种化 学物质,观察其免疫系统的变 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对有拮抗外源化学物致免疫毒性的药品或保健品的研究
为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及职业接触者的安全,应加强这方面
的研究,尽量减少外源化学物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从
天然资源获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保健品尤为重要。
编辑版ppt
3
第一节 机体的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 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外来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 及其检测方法
免疫 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生理反应,当“抗原性异
物”或“异己成分”进入机体后,机体识别“自我”与 “非我”的成份,并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来排斥非 我的物质,或诱导机体处于异常的生理状态。
免疫功能可以对机体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产生不利
的影响。如对药物、花粉等的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器官
13
1、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防御功能,如正常组织(皮肤、粘膜等) 的屏障作用、正常体液的杀菌作用、单核巨噬 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自然杀伤细胞的杀 伤作用等天然免疫功能。这种功能作用广泛且 与生俱来,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编辑版ppt
14
两类吞噬细胞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一类能与 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 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并不都具有
抗体活性。实践中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同
义词互用。
编辑版ppt
10
抗体的分类
IgG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几乎人体任何 组织都有分布,可以穿过胎盘,对新生儿的抗感染有 重要作用。
免疫应答的概念(immune response)
抗原进入机体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 别、活化、增生、分化以及最终发生免疫效应 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反应过程。其最终结果 是产生抗体(体液免疫)和致敏性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广义的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的和特异性 的识别,并排除异己成分以维持自身稳定的全 过程。
1. 建立和改进免疫毒性检测与评价方法 进一步改进和
确定免疫功能检测与宿主抵抗力试验;建立检测外源化学
物免疫毒性的体外试验方法;建立评价外源化学物对局部
免疫功能(肺、皮肤、胃肠道)影响的方法;建立从动物免
疫毒性检测结果外推到人的数学模型等。
编辑版ppt
2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2. 免疫毒性机制的研究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 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采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将整体、细胞、分子、基因水 平上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 机制,它包括外源化学物引起免疫抑制或免疫缺损的机制 和引起超敏反应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病的机制。
编辑版ppt
12
三、免疫的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按特异性分
特异性免疫
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 天然主动免疫
(获得性免疫) 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天然被动免疫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承担
按抗原对象分
细胞免疫——T细胞承担
抗感染免疫 抗肿瘤免疫
移植免疫 变态免疫 自身免疫
按发生的部位分
编辑版pptຫໍສະໝຸດ 局部免疫 全身免疫骨髓中 造血干细胞
骨髓样干细胞
红细胞、粒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淋巴干细胞
B细胞 编辑前版Tpp细t 胞
胸腺 T细胞 5
二、免疫功能
免疫防御:抵抗感染,即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免疫稳定:清除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异常细胞,如衰亡细
胞、损伤细胞。 免疫监视:监视、发现突变细胞(肿瘤细胞)并歼灭之。
编辑版ppt
移植的排斥反应等。
编辑版ppt
1
免疫毒理学 (Immunotoxicology) 是在免疫学
和毒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外源 化学物和物理因素对人和实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有害作 用及其机制。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免疫毒性是免疫毒理 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免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IgM大小五倍于IgG,只存在于血浆中,不能通过胎盘, 但它的杀菌作用、凝集异物、结合补体的效率却很高, 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
IgA主要存在于各种外分泌物(如眼泪、初乳、消化道以 及泌尿道的分泌物等)中。在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 (SIgA)是机体局部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
IgD和IgE在血浆中的含量极少。IgE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 参与速发型超敏反应,当它与过敏原结合,则诱导细 胞分泌组胺及其它活性胺。还参与抗寄生虫感染。 IgD几乎全部都作为受编体辑版结ppt合于淋巴细胞膜中。 11
编辑版ppt
8
抗原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抗体并不是与整个抗原分子 发生反应,而只能与抗原分子当中的特殊化学基团结合, 这种能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
一个抗原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一 种抗体只能与其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而不能与其他 抗原决定簇结合。
编辑版ppt
9
抗体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吞噬是一种古老的细胞 功能,也是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人血液中的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两类。 由于它们能非特异性地吞噬多种抗原,对机体 起防御和保护作用,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7
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特性的物质叫完 全抗原,也叫免疫原;如大多数蛋白质、个别大分子多 糖、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异种血清。
仅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半抗原; 如一些小分子有机物,包括绝大多数多糖、所有脂类及 青霉素类药物。
小分子有机物与载体蛋白结合形成载体复合物后才 具有免疫原性。
6
抗原
抗原 是指能够能在机体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
这类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异体蛋白和药物 等等。
抗原具有两种特性:
免疫原性(抗原性):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 免疫反应并形成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免疫反应性):能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
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性质。
编辑版ppt
骨髓:产生B细胞、K细胞、NK细胞
胸腺:T细胞发育成熟 腔上囊是禽类B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
淋巴结 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2、免疫细胞
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及其前身
3、免疫分子
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分子,包 括免疫球蛋白分子、补体分子、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