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对胃肠道病症的辨证论治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胃寒不能食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胃寒不能食
《伤寒论》第194条辨: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原文解释】阳明中寒症,不能进食,若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
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
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泄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的变症。
纯阳明病,是实证,胃的蠕动非常的强,胃口很大,所以,能吃很多,吃了很多还感觉没吃饱。
这个条辨说的是阳明病,但是不能食。
以为是阳明证,实际上是寒证。
胃家是寒的时候,再去攻他的热。
医生为什么要去攻他的,以为是大便不通,不能吃东西是大便堵到肠里面太多了,以为是这样,结果去攻下,这是误诊。
其实不能吃东西是胃里太寒了,误诊以后,用了攻下法,如承气汤之类,胃气就没有了。
胃太寒了,想蠕动又不能蠕动,就会影响到中膈,于是就会有打嗝的声音出来。
一般来讲,病人出现打嗝的现象,就不是很好。
所以,我们治疗肝病,如肝癌到后期,病人开始打嗝,或者是胰腺癌打嗝,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很危险的,一个礼拜就有可能走人了。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系统疾病基础方

《伤寒论》名方半夏泻心汤,脾胃系统疾病基础方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的一个名方。
在原书的运用和我们现代运用,从病机的理解上,可以说有一点差别,原书就强调半夏泻心汤是误治以后,现在临床很少是一定说推理它误治以后,它只要是属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形成升降失常为核心,就可以做为基础方来治,哪怕你没有这种正气虚弱的一面,没有《伤寒论》由于误下,伤及中焦的阳气,这样它财产生寒,外邪入里化热,产生热,造成寒热互结,它寒热是这样来的。
我们现在在临床上,它不一定有这个过程,而且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既不一定是由表邪入里化热,也不一定是误下伤中生寒,本身因饮食,又有外来的因素或者饮食因素,各种因素形成有微热,苔薄黄,胃气上逆,那这就有热,这方用的时候没有明显实邪,所以他特别强调,心下痞,按之濡,用来强调没有这种积滞的实邪,如果有积滞的实邪,一种可能化热,热实互结,一个可能饮食糟粕之邪停滞,那就要用下法,消法,正由于有这个心下痞闷不舒,寒热互结,所以《伤寒论》认为,有的医生又容易把它理解是一种实邪,再用下法,一再的误下了。
所以现在来说,是根据泄泻特点,是体现出虚和寒的方面。
胃气上逆,呕吐特点,体现出胃有热的方面,上热。
寒热互结呢,从气机不能舒展,造成痞闷不舒,这种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有这个特点。
所以主证里面,它是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这个表反映了《伤寒论》对半夏泻心汤证病机的一个分析。
邪由表到半表半里,在少阳这个阶段,有胸胁苦满,误认为有实邪而用攻下,攻下就产生两种结果。
一个结果是邪热,外邪乘虚,由误下引邪入里,它会由少阳开始入里,入里过程当中邪正相争要化热,所以邪热内陷。
另外误下伤及中阳,阳气受损伤,产生虚和寒,所以寒和热这两组,上入下寒,胃热肠寒,交结中焦,互结中焦,阻滞气机,导致了心下痞。
这个中焦气机阻滞引起升降失常,呕吐,泄泻,由于邪郁有一定化热,所以苔黄,可有舌苔黄而腻,有这个特点。
总的它是在脾胃系统,胃肠道反应在寒热病邪互结。
伤寒论治肠胃,临证善用经方

伤寒论治肠胃,临证善用经方慢性胃肠炎听起来不像是什么大病,但患者有着难以对人言说的痛苦,饮食稍有不慎就胃胀泛酸、腹痛腹泻,连放心大胆地享用美食都变成一种奢望。
各种抗生素和止泻药吃了一堆,但一停药就反反复复。
其中的关键,在于缓解腹泻的同时更要固护肠胃,才能“长治久安”。
01腹痛腹泻案患者:张某性别:男年龄:15岁初诊:2020年8月10日主诉:突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1日3-4次,口苦,纳差,心烦,头晕,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浮。
方剂:小柴胡汤剂量:3剂方组:柴胡125g 黄芩45g 党参45g 炙甘草45g 制半夏60g 生姜45g(切)大枣12枚(撕)煎服方法:2000ml凉水泡1小时后,水开煮30分钟,余1000ml,去药渣,再煮药液到500ml,分三次,1日服完。
禁忌:生冷、油腻、五辛、肉面、臭恶、水果、饮料、牛奶、绿豆、豆腐、猪肉等。
复诊:2020年8月13日,精神好,食欲佳,恶心呕吐,腹疼均消失,大便已正常。
02腹痛腹泻案患者:张某性别:女年龄:65岁初诊:2019年9月10日自述:于三天前,出现腹痛腹泻伴有发热症状。
随即在本村卫生室就诊口服及肌肉注射治疗(用药不详),病情未见好转于下午2点到本诊所就诊。
现状今天已腹泻十余次水样便伴腹痛,体温38.7℃,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处方:桂枝人参汤剂量:1剂方组:桂枝60g 炙甘草60g 党参45g 生白术45g 干姜45g 生姜45g(切)制附片15g煎服方法:冷水1400ml,泡40分钟,大火煮开,小火再煮40分钟,去渣,余下600ml,分三次一天热服。
忌:生冷水果、牛奶、饮料、绿豆及制品。
二诊:2019年9月11日,早上8点患者来自述服一次后腹痛止,服完第二次后至今早未再腹泻腹痛,体温36.6℃正常。
于今早来之前服完第三次,一剂而愈。
03胃胀满案患者:吴某性别:女年龄:43岁初诊日期:2019年9月21日主诉:胃胀满,大便粘腻,月经来时出汗,乏力,小腹痛,睡眠可,苔白厚腻,脉滑。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转载自微信号汉古经方张仲景与脾胃病【解说】脾胃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较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不能正常饮食、病人身体消瘦等症状。
传统中医对此病有很多记载,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着“脾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的观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在《伤寒论》里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脾胃的,脾胃这二者共同出于人体的中焦,也就是腹部,胃属于腹,脾属于脏,这二者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胃呢它收纳水谷,脾呢主于传化精微,传化糟粕,这二者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它把营养物质传送到全身,在内可以营养脏腑经络,在外可以滋润皮毛,肌腠。
【解说】胃和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胃吸取养分提供给人体所需要的动力,脾负责排除人体中的糟粕,使人体的器官避免遭受病菌的侵害,二者功能互相协调,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传送和排泄,胃和脾一旦发生疾病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张仲景他在《伤寒论》里面,描述胃脘疼痛的症候是非常具体详细的,比如说“心下痞”,“心下痞硬”“胃中冷”“腹中痛”还有“腹中急痛”,这些个描述论疼痛的性质来说,它可以有腹中拘急而痛,胃中的隐隐作痛,还可以胀满痞痛。
【解说】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时多采用辨证方法,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他创立了许多名方用于治疗脾胃病,如采用瓜蒌、半夏、黄连、吴茱萸、人参、小陷胸汤治疗胃痛的方剂就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如果是胃寒痛,这是寒邪胃导致的,可以用仲景的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如果是郁热痛,这是由于郁热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选择大黄黄连泻心汤,小陷胸汤,如果是气滞而导致的胃脘痛,这叫做气滞痛,可以应用小柴胡汤,或者是四逆散,如果是伤食,食积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采用仲景的小承气汤来导下食积而治疗。
【解说】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记载的这些论治脾胃病的理论和方法,也启迪了现代医家在治疗脾胃病时选方用药的思路,,他的一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并受到重视。
浅谈《伤寒论》与脾胃病的治疗

中 图 分类 号 :2 2 2 R 2 .
脾 胃 病 是 中 医 门诊 常 见 病 、 发 病 , 主 要 表 现 有 腹 多 其 痛 、 满 、 吐 、 泻 、 疸 、 欲 不 振 、 秘 等 ,伤 寒 论》 痞 呕 腹 黄 食 便 《 有 较精 辟 的论 述 , 临床 颇 有 指 导 意 义 , 就 蚤 对 现 伤寒 论》 分论 部 述做 一简 述 : 1 腹 痛
干 姜 汤 主 之 (4 1 7条 ) 而 2 9条 虽 有 阳 明 病 潮 热 , 大 便 ; 2 但
汤 (4 2 6条) 或桂枝加大黄汤 (7 2 9条)或 治疗上热下寒的黄 , 连汤 (7 条“ 寒胸 中有热 , 13 伤 胃中有邪气 , 中痛 , 呕吐 腹 欲
者 , 连 汤 主 之 ”, 阳 虚 脾 土 受 损 者 可 补 土 建 中 以治 之 , 黄 )属
用小建中汤及桂枝加芍药汤均可。
2 腹 满
溏, 小便 自可, 胸胁不去者可与小柴 胡汤 。 此类条数不多, 但
提 示 我 们 : 则补 之 , 则泻 之 是 治 疗 腹 满 的 基 本 原 则 , 虚 实 不 能一 概 从 实 证 考 虑 。
3 呕 吐
腹满是 临床常见症状。满可与痞 同时存在 ,从病名上 《 伤寒论》 提到“ 按之 自濡 , 但气痞耳 ” 即是痞满 ; 对腹满 按程 度轻者称“ 腹微满 ” 腹满而胀者称“ , 腹胀满 ”兼痛 者称“ , 腹 满痛 ” ‘ 或 腹满时痛 ”兼腹部板硬者 为“ , 腹硬满 ” 。痞满 的病 机 ,3 条“ 11 病发于 阴而反下之 , 因作痞也 ”言病者阳不盛, , 体不壮 , 内无 实邪 , 误下后, 无形之寒热之邪阻滞中焦, 气机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
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
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
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
浙江宁波一卖淫团伙覆灭:名为SPA按摩,暗藏组织卖淫活动百汇资讯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
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
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
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
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
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
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
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

ʌ临证验案ɔ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王㊀汉1,刘铁军2Δ(1.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春㊀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㊀130021)㊀㊀摘要:胃下垂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症状以脘腹痞满㊁嗳气不舒㊁胃脘疼痛㊁漉漉有声为主,属于中医学 痞证 胃脘痛 胃缓 范畴,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而鲜有论及水饮㊂笔者在‘伤寒论“痞证相关条文启发下,发现其对 水痞 症状的描述与胃下垂患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试以水痞分析胃下垂的病因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㊂水饮所致胃下垂,其致病隐匿不易察觉,其病机虽以脾胃虚弱为本,但要注意饮邪兼夹及程度㊁正邪之间相互对比等,治疗上张仲景有 温药和之 之法,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还要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做到气化饮消㊁饮消则痞除㊂㊀㊀关键词:水痞;痰饮;胃下垂;中焦脾胃;‘伤寒论“㊀㊀中图分类号:R57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3-0505-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0)-基于 道术结合 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5)-东北部地区名老中医学术观点㊁特色诊疗方法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作者简介:王㊀汉(1988-),男,吉林长春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肝胆脾胃病㊁消渴病的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刘铁军(1954-),男,吉林长春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肝胆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Tel :159****0790,E-mail :liutiejun699@ ㊂㊀㊀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的病症[1-2],多发生于瘦长体型㊁久病体弱㊁长期卧床少动者㊂凡能造成膈肌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㊁腹腔压力降低㊁腹肌收缩力减弱,与胃连接的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本病㊂西医对此尚无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对症状缓解和胃体复位都具有显著的疗效㊂历代医家多以 中气不足 立论胃下垂,治法以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㊂但一些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只一味升提并不能获得满意疗效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虽以脾胃虚弱㊁中气下陷为本,而标实多挟水饮,每以饮邪之多寡而见病证之轻重㊂晚清医家唐宗海根据‘伤寒论“中水饮致痞论述首次提出 水痞 病名㊂临床中胃下垂有部分患者,或者在其病程当中的某一阶段,无论其病因病机或临床表现均与 水痞 相似,如按 水痞 辨治效果理想㊂本文将从‘伤寒论“对水痞的认识㊁脉症要点㊁病因病机㊁治法方药4个方面系统探讨从水痞辨治胃下垂的可行性,并附以案例说明,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㊂1㊀‘伤寒论“对水痞的认识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下篇论述了痞证的概念: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㊂ 详细论述了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5个泻心汤方证,还论述了十枣汤㊁五苓散㊁桂枝人参汤㊁瓜蒂散等痞证的类似证㊂唐宗海根据火热㊁水饮㊁寒热错杂等病理因素将痞证归纳划分为3种类型,即水火交痞㊁单水痞㊁单火痞㊂他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说: 痞证有水火交痞者,又有单水痞,单火痞之异㊂[3] 唐宗海在这里提出的水痞即水饮停滞中焦脾胃所致的痞证㊂‘伤寒论“第156条云: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论述了心下痞因水蓄下焦㊁水气上逆㊁气机闭塞所致㊂然五苓散证为水蓄于下,为何见中焦痞满之证?此乃水饮致病之特点,水饮之性变动不居,始虽蓄下渐变可波及全身,若水扰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常则可见心下痞,治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提示水痞乃有形之邪停聚,而非无形之热痞;用泻心汤痞不解,提示水饮所致痞证与其他痞证治法之不同,这里张仲景明确说明水饮亦能致痞㊂‘金匮要略“又对 水痞 的症状进行了描述: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㊂紧接着又对其治法进行了概括: 当以温药和之 ㊂除五苓散外,并给出治疗水痞的其他方剂,如枳术汤㊁苓桂术甘汤㊁‘外台秘要“茯苓饮等㊂2㊀水痞的脉证要点水痞应具有一般 胃痞 的临床表现,如胃脘部胀闷不适㊁心下濡按之不痛㊁时有嗳气等,还应具有饮停于胃肠的症状㊂在辨别病势㊁证候虚实时,脉诊尤为重要㊂如‘景岳全书㊃脉神章“言: 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㊂[4] ‘医学入门㊃诊脉“言: 弦为血弱有劳伤 中虚且寒停饮浆 [5]和‘诊家正眼“述 弦主痰饮 [6],明确指出弦脉主饮㊂水痞的病机为水饮痹阻中焦,饮为阴邪,性质属寒,寒性凝敛,脉气约束显弦象,故弦脉是水痞病的主脉㊂但本病始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必将造成气血两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虚则脉道失充而表现出弦细复合脉象㊂505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 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3㊀水痞的病因病机水痞的病因可归纳为感受外邪㊁饮食所伤㊁误下伤中㊁七情失和㊁他病转入及脾胃虚弱6个方面㊂‘伤寒论“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㊂ 从原文来看其外邪已侵入,误汗伤及脾胃之阳,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能得到正常升运,水湿亦不能正常运化,逐渐水饮内停,寒自内生,阳虚阴盛㊂故水痞病机演变应为由脾气虚发展为脾阳虚,由痰湿转变为水饮㊂由水饮所致痞证与其他痞证的病机并不相同,如火痞㊁寒热错杂痞㊁虚痞皆为无形邪气所致 气痞 ㊂正如‘伤寒论“第158条所言: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㊂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㊂ 而水痞则为有形之饮停聚,水饮形成之后阻滞中焦,使脾胃气机痹阻,胃失通降,可见病人少食转为厌食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大伤不能运化水谷而布散精微以充养四肢百骸,故病者 素盛今瘦 ㊂与其他几种痞证相比,此则重而深,彼则轻而浅㊂4㊀水痞的治法方药水痞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协调脾胃升清降浊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手段,治疗水痞也不例外㊂张仲景有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之训㊂饮为阴邪,最易伤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消,其具有振奋阳气之意,是治疗饮证的根本大法,在遣方用药上应以温法为主㊂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若认为水饮停滞中焦之纯实证盲目利水攻逐则犯虚虚之诫㊂如果误认为脏器下垂之纯虚证而行呆补㊁滞补㊁壅补等塞因塞用之法,更应慎用,因为 痞 本就是不通之意,先以水饮内停再加壅补必致中焦气痹矣㊂在补虚上,应考虑到实(饮)再考虑到胃,顺应 六腑以通为用 的生理特点,行通降之法助胃通降㊂治疗上应顾及 胃不虚不逆 [7],选用轻宣行气㊁温化脾胃之品使气化湿化,湿化饮消㊂另外,临床还要遵循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的原则,根据证情缓急分别予以施治㊂对于水痞的治疗,‘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五苓散,由于饮邪致病 变动不居 ,‘金匮要略“痰饮篇和水气篇又给出了苓桂术甘汤㊁‘外台秘要“茯苓饮㊁枳术汤3方,都可用于治疗本病㊂但临床选方上应各有侧重,如五苓散则必兼有 消渴,小便不利 ,苓桂术甘汤必兼有 胸胁支满,目眩 ,枳术汤则兼有 心下坚(胃脘部),大如盘 ;‘外台秘要“茯苓饮则适用于大病或产后,身体虚弱兼有 胃脘痞满,吐水 者㊂正如‘伤寒论“第380条所言: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㊂5㊀典型病案案1:赵某,女,56岁,农民,2018年6月3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痞胀渐及全腹2年㊂2017年经长春某三甲医院行钡餐显影诊断 胃下垂 营养不良Ⅱ度 ㊂住院治疗半个月未见明显好转,后转经中医治疗,或以 中气下陷 服补中益气丸或认为 寒热错杂 而服泻心汤均无效㊂最近1个月胀闷明显加重,每日只能在早晨吃半碗稀粥,如再进食则吐,体质量明显下降,不能劳动只能卧床,大便3d1行㊂诊见形体消瘦,身高168cm,体质量39kg,眼睑略肿,腹壁薄,似微有包块,按之濡不痛,不时闻有水液流动声,口不渴,四肢畏寒,舌淡苔白厚,脉弦细而濡㊂中医诊断水痞,西医诊断胃下垂,方药枳术散:枳壳100g,白术50g,焙干共沫,每日8g,早晚分服㊂6月17日复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体质量增加1kg,已能下床活动,嘱患者继续服上药1个月㊂7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症状,已能简单劳动㊂案2:狄某,女,30岁,公务员,2019年3月20日来诊:患者自述从2017年2月分娩后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伴有嗳气㊁乏力,每遇情志不畅㊁感寒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影响正常工作㊂经某医院钡餐检查,诊断 胃下垂 (轻度),曾服用促进胃肠动力等西药,疏肝理气中成药,药后效果始终不显㊂症见患者体瘦,胃脘部按之柔软不痛,舌苔白滑,脉虚,略带弦象㊂中医诊断水痞,西医诊断胃下垂㊂方药‘外台秘要“茯苓饮加半夏:党参20g,陈皮15g,枳壳12 g,茯苓15g,白术15g,生姜10g,半夏10g,7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㊂4月5日复诊:药后诸症好转,原方不变继服10剂㊂6月30日经询问良愈㊂按:以上2例都是根据‘伤寒论“中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 及‘金匮要略“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等论述及患者舌脉而辨病为水痞,都属本虚标实之证㊂案1患者消瘦明显,强食则吐,胃中闻及振水音,舌苔白厚,脉弦细而濡,辨证以标实为主,急用‘金匮要略“枳术汤行气消痞,并以汤易散,取 散者,散也 之意㊂案2考虑患者分娩后伤及元气,故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㊁乏力症状,根据苔白滑㊁脉虚㊁略弦,辨证以本虚为主,脾胃阳虚,治以补气消痞与化饮并用,故选‘外台秘要“茯苓饮加味治疗,疗效显著㊂6㊀结语水饮所致的胃下垂,其成因由外感寒湿㊁内伤七情㊁饮食不节㊁劳倦伤脾致使津液不归正化而成㊂水饮形成后阻滞中焦,痹阻中焦气机,损伤脾胃阳气,终致胃脏不安其位而下移㊂同时水饮还可影响三焦气化波及肺㊁脾㊁胃等脏腑㊂胃下垂起病隐匿,临床不易察觉,而识别水饮更难㊂名医胡希恕[8]有言: 怪病当问水㊂ 可通过望诊(素盛今瘦)㊁闻诊(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了解水饮的临床特征,然后根据脉㊀㊀㊀(下转第517页)605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g,丹皮12g,郁金10g㊂2018年4月4日复诊:自述服上药后汗出㊁身热好转,但仍有心率快㊁血压偏高,睡眠尚少,二便正常㊂症见舌边尖红,苔薄白,左脉细数,右脉弦数㊂处方:淡竹叶6g,生石膏30g,太子参30g,清半夏6g,生甘草10g,麦冬15g,玄参15g,浙贝12g,茯苓15g,生龙牡各30g,丹皮10g,生地12g,夏枯草20g,钩藤30g,茺蔚子6g㊂2018年5月5日三诊:自述身热㊁汗出同前,仍有心率快㊁血压偏高,睡眠改善,二便调㊂症见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数㊂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6g,生甘草10g,生龙牡各30g,浮小麦30g,太子参6 g,生地12g,玄参12g,茯苓15g,代赭石30g,夏枯草20g,丹皮15g,黄连10g,苦参12g㊂2018年5月19日四诊:诉服药后症状较前减轻,血压131/79 mmHg,心慌㊁汗多较前减轻,纳眠可,症见舌瘦尖红,苔白腻,脉细数㊂处方:知母12g,黄柏12g,生地12g,丹皮12g,泽泻10g,山药12g,黄精12g,山萸肉10g,柴胡12g,当归12g,玄参15g,麦冬12 g,茯苓15g,生龙牡各30g,黄连12g,炒栀子12g㊂2018年7月14日五诊:自述病情较前明显好转,心慌较前减轻,易汗出,无口干口苦,睡眠好,大便调,症见舌质红㊁瘦小㊁苔白有裂纹,脉弦细数,月经不规律1-2月一行㊂处方:柴胡12g,黄芩12g,清半夏6g,生甘草10g,煅龙牡各30g,浮小麦30g,党参20g,玄参15g,当归12g,茯苓15g,赤白芍各12g,夏枯草15g,郁金12g,枳壳12g㊂复查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病情稳定,定期随诊巩固疗效㊂按:患者初诊时甲亢表现较重,如颈前肿大㊁突眼㊁身热㊁汗出㊁心慌等高代谢表现㊂故在初诊时针对阴虚火旺的病机组方,应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养阴清热,加生龙牡一镇一敛,一则镇心安神㊁平肝潜阳,一则有敛汗之功;加夏枯草㊁丹皮㊁郁金以加强清热凉血疏肝之功㊂二诊患者阴虚火旺有所减轻,故身热㊁汗出好转,但仍有心悸㊁血压偏高,仍以养阴清热为主要原则,选用竹叶石膏汤加玄参㊁生地㊁丹皮以滋阴清热,浙贝㊁茯苓化痰散结,生龙牡㊁夏枯草㊁钩藤㊁茺蔚子清肝平肝以降压㊂三诊时以疏肝理气㊁调理全身气机为主要治则,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㊂柴胡与黄芩㊁龙骨㊁牡蛎相配,升降相伍,散敛相因,茯苓㊁太子参㊁生甘草健运中州,半夏辛开苦降解中焦郁结㊂配伍后则可疏郁结之肝气,恢复脾胃升降之枢机,使全身气机条畅,一气周流㊂再佐以滋阴清热凉血之药物,巩固前方之效㊂通过本方的调理,患者诸证皆大为缓解㊂四诊选用知柏地黄丸清热养阴,五诊则继续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全身气机㊂本案充分体现了罗增刚在治疗甲亢根据病程变化分期治疗的原则,前两诊以滋阴清热为主,后三诊则以调理气机㊁疏肝解郁为主要原则,佐以养阴清热㊂参考文献:[1]㊀卢秀波,田文,姜可伟,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1):1229-1233.[2]㊀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76-882.[3]㊀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0-1464.[4]㊀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9.[5]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6]㊀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07.[7]㊀夏仲元,王琦,郭琪,等.甲亢和甲减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80-282. [8]㊀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9-140.[9]㊀黄帝内经[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11.收稿日期:2020-06-21(上接第506页)诊(弦脉)作出诊断㊂水痞的治疗当以温化为主,而不是见痞治痞,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必须配合行㊁消㊁开㊁导等法㊂方剂如五苓散重于开(通阳解表),苓桂术甘汤重于导(利水),枳术汤重于行(行气),‘外台秘要“茯苓饮重于消(补气消饮)㊂另外,此类患者平素要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饮食上不可过饥㊁过饱,可杜绝此病复发㊂参考文献:[1]㊀唐志鹏.胃下垂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125-126.[2]㊀曹方,宋柏林.推拿在胃下垂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7):990-992.[3]㊀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M].王咪咪,李林,主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5-96.[4]㊀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8.[5]㊀李梴.医学入门[M].田代华,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6]㊀李中梓.诊家正眼[M].包来发,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6.[7]㊀王和安.王和安伤寒论新注[M].农汉才,黄力,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92.[8]㊀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148.收稿日期:2020-07-26715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在伤寒论论中多处提到宿食为病,256 条:“阳明少阳合病,必 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明确指出 其下利症是因宿食所致。论中专篇论述了“差后劳复病”。“差后 劳复”,既包括病后因劳作过度 ( 劳倦 ) 而致疾病复发,又包括病后 因饮食不节而致疾病复发,枳实栀子豉汤方后明确提出:“若有宿 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9]。
228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35
·中医中药·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谭欣圆 1,周晓虹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摘要:目的 总结归纳仲景对脾胃病发病病因、病机、立法方药的经验。方法 熟读《伤寒论》及其注解专著,用科学归纳的方法分析,并多 数据库检索《伤寒论》及脾胃病相关文章,结合多家对于仲景论治脾胃病的认识。结果 / 结论 仲景治脾以顾护脾胃为轴,虚者补之,实者泄之, 寒者热之,逆者顺之。 关键词:伤寒论;脾胃病;顾护脾胃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5.124 本文引用格式:谭欣圆 , 周晓虹 .《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论述小结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5):228-2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对胃肠道病症的辨证论治作者: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马文辉里部病证,包括阳明病和太阴病,它们是胃肠道中两种性质不同的症候群。
阳明机能亢奋,太阴机能衰减,故阳明为实为热,太阴为虚为寒。
第一节阳明病类证一、阳明病[主证]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系指肠胃而言。
“实”指病体为实,实有其物,并有一系列之实热症状,故“胃家实”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发潮热”是实有其物(包括食、水、痰、血)积而不去,其中会有热源物质,经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后,引起刺激性发热。
“自汗出”,是内部郁热,热蒸皮肤,腠理开泄,津液外泄的表现。
汗出伤津,致使大便干结不下,而出现“大便难”。
这些症状,均导源于“胃家实”,是胃家实的必然结果。
故将“胃家实”列为核心症。
[治疗原则]急下存阴。
[主方及主药]主方:大承气汤阳明病是内热致实,实则气机不畅,故有热,有食,有气相互掺杂,治疗则必须针锋相对:一要凉药清热;二是排除蓄积之物;三要照顾机体健康。
此作用只有大承气汤担之得当,故以大承气汤做主方。
大黄性寒味苦,苦寒可以泄热,它具有较强的攻下作用,可以“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实,泻热。
所以它可以担当起阳明病必须排的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大黄是苦寒药,它又能担负起阳明病必须泻热的作用。
其三,本品经抗菌试验证明,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而肠道病则多由致病菌引起,故用之更妥。
大黄泻下之力虽大,然对于阳明病来说,泻下不仅需要肠管收缩之力,而且又需要大量的液体稀释蓄积物,此则大黄就嫌不足,必须有芒硝来帮助。
芒硝含有硫酸钠、钙、钾等成分,它们是不易肠壁吸收的物质,在肠内可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道保持大量水分,以软坚排便,助大黄泻热。
枳实,厚朴为佐药,肠内容物蓄积,易发酵产气,故用其消胀除满。
枳实主要成分是橙叶香油等,能增强肠胃节律蠕动,平痉挛健胃,厚朴含厚朴酚,挥发油等,可以排气消胀。
[鉴别证治]阳明病为里热实证。
它是由于消化道内有四种异源同性的有形物质障碍,而发热致实的,那么里热实证是其共性,而异源同性的水、血、痰、食则是个性。
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必须在注意共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研究每个有形物质致病的个性,只有掌握了共性,又细察了个性,治疗才能单刀直入,针锋相对,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大承气汤证1、大承气汤主证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澉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08)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2、大承气汤重证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潮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2)诠释:“潮热”是阳明病的热型,“手足澉然汗出”是大便硬的外证。
“汗出不恶寒”是太阳病表解入里的指征。
“脉迟”为阳明病大承气汤证之脉。
吴人驹说:“一腹之中,上中下邪气皆盛,证之全实者,其脉单沉伏,不可生疑畏,惟下之而脉自渐出也。
(《医宗金鉴》)3、大承气汤适应证(1)潮热,谵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
原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0)诠释: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四证是大承气汤四大适应证,标志着燥屎已经形成。
只要胃家有燥屎则可使用大承气汤。
原文: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
(215)诠释:“胃中”只是体表定位,燥屎不在胃而在横结肠。
阳明病只要燥屎不升至模结肠,不影响饮食,同时也不会出现腹胀痛。
(2)汗出,潮热,谵语,大便难原文:汗出谵语,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17)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0)诠释:大承气汤证的“汗出,日晡所发热”与54条“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之桂枝汤证有相似之处,故仲景特以“脉实”“脉浮虚”以资鉴别。
同时汗出特点也不相同,参182条,阳明病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3)心中懊恼而烦,腹满而痛,不大便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8)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而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也。
(241)正误补缺:阳明病,下之后,六七日不大便,心中懊恼而烦,腹满而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以新病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而成宿食故也,可攻,宜大承气汤,损谷则愈。
若下后,腹微满,初头碍,后必溏,不可攻之,宜栀子厚朴汤。
诠释: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
(203)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新病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解,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398)上述阳明病大承气汤证的形成为伤寒下后胃气尚弱,食谷不化,形成燥屎。
故民俗有“饿死的伤寒,撑死的痢疾”之说。
(4)小便不利,大便难,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原文: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1)诠释:参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本条讲述了小便与大便的关系。
《内经·经脉别论》说:“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精并行。
”再看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由此可知,阳明病的形成与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小便不利,水走胃肠燥屎不能形成。
小便自利,水走膀胱,不能回流胃肠,大便则硬。
(5)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原文: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承气汤。
(252)诠释:“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为里实影响神经系统后引起的病证,为越部证,只要攻除里实,病变即可自解,故曰:“无表里证”即非半表半里证。
(6)发热,汗多,不大便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者,宜大承气汤。
(253)诠释:本证为大汗伤阴,燥屎内结之证,须急下之,否则很快形成212条大承气汤重证。
(7)腹满痛,不大便原文: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诠解:“腹满痛”是燥屎升至模结肠的标志,为阳明病急证,故须急下之,否则形成肠梗阻。
(8)口燥咽干,脉沉迟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正误补缺:阳明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脉沉迟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诠释:“脉沉迟”为阳明病的大承气汤证常脉,为燥屎内结,邪伏于里之象,如不识此,误以为少阴病,则大错特错。
(9)自利清水,色纯青,口干燥,脉沉迟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正误补缺:阳明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脉沉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诠释:本证为燥屎内结,热结旁流之证,多为伤寒四五十天,不吃饭,只饮水,水伴胆汁沿燥屎间隙而下,故而形成自利清水,色纯青。
内结之势更盛,故须急下之。
(10)腹胀,不大便,脉沉迟原文: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正误补缺:阳明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脉沉迟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诠释: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病情危急,故宜急下之。
4、大承气汤禁忌证(1)表未解,不可攻下,先解表,后攻里。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44)……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208)……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之。
(106)诠释:表证未解,攻下则引邪入里。
(2)太阴虚寒,胃中冷者,不可攻下原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194)正误补缺:太阴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原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4)……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8)诠释:呕,腹大满皆为太阴虚证,治疗必须兼顾虚实两个面,方不至误。
“满”与“胀”的区别在于满为患者自觉症状,腹部柔软,喜按。
胀为他觉症状,腹部硬而拒按。
二、调胃承气汤证1、调胃承气汤主证原文: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以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之,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213)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29)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正误补缺:阳明病,谵语,汗出,蒸蒸发热,大便硬者,调胃承气汤主之。
诠释:213条“小承气汤主之”为错简,参29条“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改为调胃承气汤)和之。
(250)诠释:阳性病,汗清不解,燥屎还未完全形成,表现为胃气不和时,使用调胃承气汤。
三、桃核承气汤证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