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千三吴氏
2019-百家姓吴的来源-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百家姓吴的来源吴姓有源出姬姓、以国为氏之说。
历史上的吴姓名人有唐代“画圣”、吴承恩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吴的来源,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地区分布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
吴佩孚属登州吴氏。
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代嫡孙。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
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
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
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
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
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
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迁居台湾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
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
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吴姓士兵有关。
在台湾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如被称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宜兰的开拓者吴沙,抗倭名将吴彭年和吴汤兴,抗日民族英雄吴海水,著名作家吴浊流,,学霸吴孟维等都是近现代史上来台的著名吴氏子孙。
姓氏起源源流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于梅里(江苏无锡)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后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
湖北黄梅吴氏历史渊源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湖北黄梅吴氏历史渊源湖北省黄梅县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据《湖北通志》及《元和郡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始称黄梅。
黄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开发甚早,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唐朝时期就成了湖广名郡,不少氏族纷纷迁入,寻求发展。
境内有京九和合九铁路、一〇五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有佛教天下祖庭四祖寺和五祖寺,是诗词之乡、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还是著名黄梅戏的发源地。
离庐山只有四十余公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里,距黄山也只有五百多公里路程。
自唐初至今,吴氏宗族迁入黄梅的有22个宗支,历时1300余年,迄今已有近15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成为黄梅氏族中的一大望族。
安徽省第8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207处)一、古遗址(46处)序号名称年代地址1 黄鳝嘴遗址新石器时代安庆市宿松县2 王新庄遗址新石器时代阜阳市临泉县3 宫庄遗址新石器时代阜阳市临泉县4 金寨遗址新石器时代宿州市萧县5 蓝桥湾遗址新石器时代六安市霍邱县6 大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六安市霍邱县7 岗上遗址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阜阳市临泉县8 大马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六安市霍邱县9 范家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六安市霍邱县10 老鸹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六安市霍邱县11 楼城孜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六安市霍邱县12 小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六安市霍邱县13 徐家庙台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六安市霍邱县14 中洪城孜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六安市霍邱县15 钓鱼台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蚌埠市禹会区16 唐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亳州市谯城区17 竹丝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周铜陵市铜官区18 三官殿遗址新石器时代、周合肥市庐江县19 老楼遗址新石器时代、周、汉阜阳市阜南县20 师姑墩遗址夏商周铜陵市义安区21 五担岗遗址商周马鞍山市花山区22 青狮墩遗址商周滁州市天长市23 古城宣遗址商周合肥市肥东县24 章华台遗址商周亳州市谯城区25 白鹤观遗址商周、秦汉、唐芜湖市无为县26 慕容城遗址商周、汉、东晋合肥市庐江县27 金山与燕子牧铜矿遗址西周—汉、唐铜陵市义安区28 清凉寺遗址周、南朝梁阜阳市阜南县29 檀公城遗址东周、汉、北魏亳州市蒙城县30 红城遗址战国、汉亳州市蒙城县31 殿顶子遗址战国、汉阜阳市太和县32 新郪遗址战国、汉阜阳市太和县33 阴陵城遗址秦汉滁州市定远县34 城池村古城址汉合肥市庐江县35 八角台遗址东汉亳州市谯城区36 丰乐城遗址南朝滁州市全椒县37 处岭古道晋—清池州市石台县38 箬岭与旌歙古道隋—清黄山市黄山区、歙县、宣城市旌德县39 宁临古道五代—清宣城市宁国市40 烈山窑址宋、金淮北市烈山区41 当涂城濠南宋马鞍山市当涂县42 鸦山与九曲岭古道明清宣城市宣州区43 岱岭古道明清池州市贵池区44 必吉岭古道明清黄山市黄山区45 小岭宣纸作坊遗址明清宣城市泾县46 迎水寺遗址清淮南市寿县二、古墓葬(12处)序号名称年代地址47 牛头山土墩墓群商周芜湖市南陵县48 颛孙子张墓春秋淮北市杜集区49 舒王墩汉墓西汉合肥市肥西县50 红卫汉墓汉滁州市定远县51 许集汉墓汉六安市霍邱县52 一女孤堆汉亳州市谯城区53 天子坟三国马鞍山市当涂县54 刘廷藻墓宋宣城市宣州区55 方学渐墓明铜陵市枞阳县56 高与清墓明池州市贵池区57 道泰灵塔明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58 陶安墓明马鞍山市雨山区三、古建筑(107处)序号名称年代地址59 徽州古城墙隋-—民国黄山市歙县60 包公井宋池州市贵池区61 李家桥明宣城市宣州区62 狸头桥明宣城市宣州区63 龙首塔明宣城市宣州区64 陈凤仙宅明宣城市绩溪县65 文星桥明宣城市绩溪县66 石门周氏宗祠明宣城市绩溪县67 飞狸桥明宣城市郎溪县68 吕氏花敞厅明宣城市郎溪县69 青碧桥明宣城市郎溪县70 太塘牌坊明黄山市休宁县71 许氏叙伦堂明黄山市歙县72 姚氏宗祠明黄山市歙县73 郑氏世科坊明黄山市歙县74 黄氏叙伦堂明黄山市歙县75 旌孝坊明黄山市歙县76 大夫第明黄山市歙县77 龙章褒节坊明黄山市徽州区78 莘桥明黄山市徽州区79 巽峰塔明黄山市徽州区80 三甲祠明黄山市黄山区81 钱家桥明铜陵市枞阳县82 顺安桥明铜陵市义安区83 济美坊明马鞍山市当涂县84 文昌塔明马鞍山市和县85 蒙城城隍庙明亳州市蒙城县86 乔亭文峰塔与堃湖明、清宣城市旌德县87 宋氏德政堂与施政堂明、清黄山市歙县88 方氏敦本堂与爱敬堂明、清黄山市歙县89 叶氏雍睦堂明、清黄山市歙县90 洪氏叙伦堂明、清黄山市歙县91 雷氏太史第明、清安庆市太湖县92 寿州州署谯楼明、清淮南市寿县93 袁氏宗祠明、清马鞍山市博望区94 三道桥明、清宣城市宣州区95 望仙桥明、清宣城市宁国市96 彭氏宗祠明、清池州市贵池区97 东山渡桥明—民国宣城市宁国市98 赵氏宅清淮南市寿县99 刘大圩庄园清六安市金安区100 戚氏宗祠清六安市霍山县101 决兴庵清六安市霍山县102 龙头塔清六安市舒城县103 葛大桥清阜阳市颍泉区104 旧县镇清真寺清阜阳市太和县105 烔炀李氏当铺清合肥市巢湖市106 柘皋李氏当铺清合肥市巢湖市107 吴公祠清合肥市庐江县108 吴氏旧居清合肥市肥东县109 孙氏祠堂清宣城市宣州区110 五道井清宣城市宣州区111 德锦汪氏宗祠清宣城市绩溪县112 伏岭栢公祠清宣城市绩溪县113 胡祠文昌阁清宣城市绩溪县114 魁星阁和南山桥清宣城市绩溪县115 仁里敬爱堂清宣城市绩溪县116 石门古戏台和太尉庙清宣城市绩溪县117 坦头汪氏宗祠清宣城市绩溪县118 西山民宅清宣城市绩溪县119 瀛洲章氏宗祠清宣城市绩溪县120 方祠文昌阁清宣城市绩溪县121 下溪王氏宗祠清宣城市绩溪县122 孙村贞节坊清宣城市旌德县123 吴家昌宅清宣城市郎溪县124 尚友堂清宣城市泾县125 茂林大夫第清宣城市泾县126 鏋孙公祠清宣城市泾县127 曹运龙宅清宣城市泾县128 张氏宗祠清池州市贵池区129 知源堂清池州市贵池区130 丁氏祖屋清池州市石台县131 陵阳文昌阁清池州市青阳县132 陵阳谢氏宗祠清池州市青阳县133 三口汪氏宗祠清黄山市黄山区134 震修楼清黄山市屯溪区135 许承尧故居清黄山市徽州区136 珰金牌坊清黄山市休宁县137 同安堂清黄山市休宁县138 富溪牌坊清黄山市休宁县139 世德堂清黄山市休宁县140 启蒙馆清黄山市休宁县141 汪观清祖宅清黄山市歙县142 王茂荫宅清黄山市歙县143 徐氏宗祠清黄山市歙县144 徐氏祖祠坊清黄山市歙县145 柯氏宅清黄山市歙县146 老方厅清黄山市歙县147 明伦堂与县学甲第坊清黄山市歙县148 仁里程氏宗祠清黄山市歙县149 卢村建筑群清黄山市黟县150 通济桥清黄山市黟县151 碧山汪氏世祠清黄山市黟县152 孙村章氏祠堂清芜湖市繁昌县153 惠民桥清芜湖市南陵县154 漳河龙门桥清芜湖市南陵县155 九十殿清芜湖市芜湖县156 安庆叶氏宗祠清安庆市宜秀区157 远岫轩清安庆市太湖县158 林氏祠堂清安庆市潜山市159 洪庄老屋清安庆市潜山市160 徐高楼屋清安庆市潜山市161 虎山胡氏宗祠清安庆市望江县162 樟树湾祝家新屋清安庆市宿松县163 古饶赵氏宗祠清淮北市烈山区164 闵园尼庵建筑群清—民国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165 廉夫桥清—民国宣城市宁国市四、石窟寺及石刻(1处)序号名称年代地址166 太极洞摩崖石刻宋、明宣城市广德县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1处)序号名称年代地址167 田营十三窑明—现代阜阳市界首市168 榴园村石榴园及乡土建筑明清—现代淮北市烈山区169 安庆江西会馆清安庆市迎江区170 邵作舟故居及墓清宣城市绩溪县171 章渡吊栋阁清—民国宣城市泾县172 皖江中学堂暨省立五中旧址清末—民国芜湖市镜湖区173 民国临泉县政府旧址民国阜阳市临泉县174 夏雨初烈士故居及墓民国宣城市郎溪县175 许继慎故居及许继慎墓民国、现代六安市裕安区176 利民酒坊旧址近现代宣城市绩溪县177 渠沟公墓现代淮北市相山区178 皖赣特委旧址现代池州市东至县179 红军村旧址现代六安市金寨县180 安徽省工委驻地旧址现代六安市金寨县181 红三十四师活动地旧址群现代安庆市岳西县182 官庄烈士墓现代安庆市潜山市183 凌霄烈士墓现代池州市贵池区184 皖西北道革命根据地金寨革命旧址群现代六安市金寨县185 藕塘烈士陵园现代滁州市定远县186 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现代六安市裕安区187 红星宣纸厂房现代宣城市泾县188 九龙岗老火车站碉堡现代淮南市大通区189 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旧址1911年蚌埠市固镇县190 安徽劝业场旧址1912年安庆市迎江区191 养英山庄1915年安庆市宿松县192 安徽省立图书馆旧址1920年安庆市大观区193 中共安庆建党会议旧址1923年安庆市大观区194 西镇暴动旧址1929年六安市霍山县195 蔚德堂1930年黄山市歙县196 黄尾河暴动旧址1930年安庆市岳西县197 谭家桥战斗旧址1934年黄山市黄山区198 国民革命军第21集团军48军138师抗日阵亡烈士公墓1938年安庆市太湖县199 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旧址1938—1939年宣城市宣州区200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1939—1940年滁州市定远县201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1940—1945年滁州市明光市202 上海黄山茶林场场部大楼1955年黄山市黄山区203 毛泽东视察舒茶休息室旧址1958年六安市舒城县204 涡河一桥1959—1964年蚌埠市怀远县205 铜山铜矿工人俱乐部旧址1964年铜陵市郊区206 小岗村大包干发源地旧址1978年滁州市凤阳县207 金寨县希望小学1990年六安市金寨县与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17处)一、古遗址(1处)序号名称年代地址1 欧盘窑址(并入第一批省保白土寨窑址)隋唐宿州市萧县二、古建筑(5处)序号名称年代地址2 义门(并入第二批省保踏歌岸阁)清宣城市泾县3 翟氏前份、中份祠堂(并入第四批省保翟氏宗祠)清宣城市泾县4 湖村木子堂(并入第四批省保湖村民居)清宣城市绩溪县5 凫山书院、吕氏祖屋、五子登科楼(并入第六批省保朱旺村建筑群)清宣城市旌德县6 程恩普旧居(并入第五批省保程文炳宅院)清—民国阜阳市颍东区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1处)序号名称年代地址7 九龙岗铁路俱乐部建筑群(并入第六批省保九龙岗民国建筑群)民国淮南市大通区8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并入第五批省保六安中心县委、六英霍暴动总指挥部旧址)现代六安市裕安区9 红二十八军重建旧址(并入第六批省保红二十八军旧址群)现代六安市金寨县10 红二十八军店前河会议活动地旧址(并入第六批省保红二十八军旧址群)现代安庆市岳西县11 红二十八军驻扎地旧址(并入第六批省保红二十八军旧址群)现代安庆市岳西县12 红二十八军妙道山阻击战驻扎地旧址(并入第六批省保红二十八军旧址群)现代安庆市岳西县13 戴安澜烈士墓(与第七批省保戴安澜故居合并,更名为戴安澜故居及戴安澜烈士墓)现代芜湖市镜湖区14 商城县农民协会、红军医院旧址现代六安市金寨县(并入第七批省保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更名为豫东南道革命根据地旧址群)15 豫东南道革命根据地金寨革命旧址群(并入第七批省保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更名为豫东南道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现代六安市金寨县16 大士阁(并入第一批省保迎江寺)1918年安庆市迎江区17 刘邓大军皖西区委、军区旧址(并入第六批省保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革命旧址群)1947年安庆市岳西县。
明初大移民

一、明初大移民A、明初大移民的原因综览《元史》、《明史》、《明太祖实录》和《中国通史》等有关史籍,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元朝统治中国仅有短短的八十九年(1279—1368年),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宋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
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阶段压迫、民族压迫及政治腐败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之成为一个野蛮、落后的朝代。
到了元中后期时,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的严重贫富不均,广大农民因丧失土地沦为“流民”。
流民的生活,正如张养浩的长诗《哀流民操》所说:“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
哀哉流民!建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
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以及连年的水、旱、虫、瘟疫灾害,使得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
为生存,农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就是揭竿而起,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
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一带农民头扎红巾,高举红旗,纷纷起义。
其中以颍州(今安徽阜阳)刘福通的红巾军影响最大。
第二年,定远人郭子兴率众起义,攻占濠州城,朱元璋于这年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随后邹普胜在蕲水,徐寿辉在黄州,明玉珍在湖北随州,陈友谅在沔阳,也各自起义于自己的故乡。
群雄并起,战火连天。
农民流离失所,饱受蹂躏,致使土地荒芜,连陌成阡。
大地积骸成丘,千里无人烟。
在长达十六年的战争中,朱元璋先后灭了张土诚、方国珍、陈友谅等起义军势力。
1367年,朱元璋灭东吴后进军中原,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结束了元末群雄混战的混乱局面,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战乱后给社会带来的现状是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是满目疮痍,残垣断璧,遍地哀鸿,到处积骸成丘居民稀少,民不聊生。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深深地了解农民被哉乱蹂躏的苦难。
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是社会,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
泰伯吴氏始祖

泰伯吴氏始祖,第十八世孙寿梦生四子,四子季扎,即泰伯的第十九世孙,也是吴氏的第十九世孙季扎、征生、启、诩、售、弥庸、勾余、厥田、申、芮、臣、回、右、著、衍陵、全、隆、兴复、章、汉、成、亘、如清、允承、剬、熊庆、康年、延、之则、式、皋孟、佶、姞泰、梓隽,兢、戢、荟、琨、世南、询文、简、宣、伦、宥、坤二、吉甫、五四郎、千六郎、四郎、千一郎、伯九郎、四九、伯四、文七、兴二、维信、武胜、真广、德全、世缟、时任、恒贵、永佐、志先、家鸿、荣智、华安、富松、贵银。
世代谱系:东汉永兴二年,泰伯四十一世孙开始修宗谱,后来又有15次补谱,才使吴氏宗谱延续。
1989年,台湾开放探亲,台中吴乾华、吴天二位宗长寻祖到无锡梅里,找到当时负责修谱的吴伟勋,要求纂修一部包括台湾在内的海内外吴氏宗亲的大统宗谱,在海内外宗亲鼎力支持下,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主任吴伟勋组织当地退休教师等20多人征集编谱,经过12年的努力,《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完成并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顾毓琇闻讯后欣然题写书名。
1、远祖世系: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太伯吴氏起源可溯至远古黄帝。
黄帝娶西陵氏女嫘祖,生玄嚣和昌意。
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娶原妃姜生后稷。
后稷二十一世古公亶父(即周太子),生三子,老大泰伯(又作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
2、吴氏世系:太伯--季札泰伯三让王位与季历,与弟仲雍远涉千里,迁居梅里(今江苏无锡),建领地,号勾吴。
泰伯十八世寿梦在此地称王,建立吴国。
吴国存在一百多年。
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灭。
古公亶父:公叔子,生于殷商武丁七年甲戍.公元前1246年。
于岐山下居焉.今陕西凤翔府岐山县.建国号曰周.始开王业.娶何氏.生泰伯.仲雍.娶大姜.生季历。
开氏始祖:泰伯:古公亶父长子.殷高宗武丁四十年戊申{约公元前1212年}正月初九生,卒于殷商庚丁二年甲寅{约公元前1146年}三月初五,享年66岁,卒无嗣.墓在常州无锡县北.梅里村。
寻访廻龙李氏外迁宗亲

廻龙李氏寻访外迁宗亲千里寻访外迁族,一脉相通弘农情。
认祖归宗,人心所向。
【桐城沙港河李氏宗谱】正在续修八修宗谱,我族又名廻龙李,堂号“笃本堂”。
始祖成三公,祖籍现在枞阳县官桥镇宋马村(原名桐城县桐积乡马兰村沙港河)。
廻龙李姓世派(51):成荣景仁,乾坤艮梦,尚森如文,士忠国名,学孝家世,其应永宗,支克昌厚,生利用贤,淑增光为,善有福天,佑孔长螽,斯衍庆麟,趾呈祥。
经过【桐城沙港河李氏宗谱】七修谱筛选,遴选出如下疑似迁居外县分支,望宗亲看到本文后,疑似我族后裔,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qq171862327朝藕公房〖世保〗疑似迁居贵池(因出征未回,后归宗如常载入)〖世保〗字:根保,生身父母:家起+方氏。
出生日期:民国十二年癸亥九月十五日申时。
兼祧与家富为嗣。
因出征未回,后归宗如常载入。
〖家起〗生身父母:孝苟+陶氏。
安葬地:贵邑北门外萧家山向南有碑。
子一:世保(兼祧与胞兄家富为嗣)。
女一。
◇妻:〖方氏〗安葬地:贵邑北门外官山向南有碑。
朝藕公房〖世大〗疑似迁居贵池(贵邑东门外馒头山下贺家嘴)〖世大〗字:大发。
生身父母:家庆+方氏。
出生日期:民国。
兼祧与家才公为嗣。
〖家庆〗生身父母:孝苟+陶氏。
子一:世大(兼祧与胞兄家才为嗣)。
◇妻:〖方氏〗安葬地:贵邑东门外馒头山下贺家嘴上首方姓山坐北朝南。
朝藕公房〖世先〗疑似迁居贵池(贵邑元三保上区殷村鲍家冲)〖世先〗生身父母:家振+王氏。
出生日期:民国三十年辛巳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
〖家振〗字:尊贤。
生身父母:孝吉+周氏。
子二:世先、世发(过继与弟家声为嗣)。
◇妻:〖王氏〗。
〖孝庆〗字:宝庆,生身父母:学烹+胡氏。
安葬地:贵邑元三保上区殷村鲍家冲口凤形坐北朝南。
子一:家振(以胞弟孝吉长子兼祧为嗣)。
◇妻:〖胡氏〗。
朝藕公房〖世发〗疑似迁居贵池(贵邑元三保上区殷村鲍家冲)〖世发〗生身父母:家振+王氏。
出生日期: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八月初八日子时。
〖家声〗字:尊贵。
生身父母:孝吉+周氏。
中江县回龙镇吴氏宗谱电子版范文

“湖广填四川”入川吴氏世系表(中江县回龙镇吴氏宗谱)1世黄帝姬姓,是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
2世少昊姬姓,名己挚,黄帝之子,又名玄嚣,五帝之一。
3世蟜极姬姓,黄帝之孙,玄嚣(少昊姬己挚)之子,帝喾(姬夋)之父。
4世帝喾(kù)姬姓,名俊,号高辛氏,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商族的第一位先公。
5世后稷(ji)姬姓,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6世姬釐玺姬姓,帝喾的第五子、周部族首领。
7世姬叔望周族西伯君主8世姬不窋周族西伯君主失其官守,自宁与戎狄之间,今陕西庆阳府有不窋城即其地也。
9世姬鞠陶周族西伯君主,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刘立.10世姬公刘周族西伯君主辅修后稷之业,百姓怀之,国于幽,今陕西邠州。
11世姬庆节周族西伯君主12世姬皇仆周族西伯君主13世姬差弗周族西伯君主14世姬毁隃周族西伯君主15世姬公非周族西伯君主16世姬辟方周族西伯君主17世姬高圉周族西伯君主18世姬侯牟周族西伯君主19世姬亚圉周族西伯君主20世姬云都周族西伯君主21世太公(姬姓西周太公)周族西伯君主22世姬组紺周族西伯君主23世姬诸wei(上执下皿)周族西伯君主24世姬公叔祖周族西伯君主25世古公亶父姬姓,名亶,豳(今陕西省旬邑县)人。
中国上古周族领袖。
是周文王的祖父。
26世吴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
生于商王武丁十年。
姓姬吴氏,名泰伯,商末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
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泰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
泰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泰伯乃吴氏开基始祖。
26世吴仲雍吴国第二代君主。
生于商王武丁四十四年,仲雍乃吴氏传世始祖。
27世吴季简吴国第三代君主,生于商王祖甲十五年。
28世吴叔达吴国第四代君主,生于商王庚丁十三年,生二子,长周章、次虞仲,虞仲封虞国。
29世吴周章吴国第五代君主,生于商王帝乙二十二年,周章念己为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
论明初瓦屑坝移民对安庆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

论明初瓦屑坝移民对安庆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民俗的变化有两方面的推动力,一是官员的教化;二是民众的习染。
这就是所谓“鼓舞于上者为风,习染于下者为俗”。
官员的教化速度毕竟缓慢,而且不能周遍。
因此风俗的变迁主要靠接触传播,即不同文化人群的杂处来实现。
而移民是促成不同文化人群杂处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移民是影响民俗的一个重要因素。
1瓦屑坝移民时代背景在中国古代,战乱往往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动因。
大战过后,人民四散逃亡,旧朝刚刚灭亡,新朝尚未稳定之际,新政权为了恢复生产,巩固统治,往往推动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移民,这似乎成了历史发展中的某种定例。
在元末明初的十余年间,安庆及其邻近地区处于多方势力的争夺之下,易手多次,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康熙《九江府志》卷三《兵防》“漕船”条称“元末陈友谅据江州,明师攻伐日久,相持战斗,民无孑遗。
”说的就是战争对邻近安庆府的九江地区人口的破坏。
到大明定鼎之时,已是“千村万落生荆杞,唯有老妇把锄犁”,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荒凉景象了。
而与此相反,宋元以后,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江西省经济发展、人口繁衍,到了元末明初,江西省人口之众已是首屈一指。
与安庆府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于今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祸波及,依然地少人多。
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烟稀少地区移民,外来移民登记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享受到一定期限内的赋税优惠。
除了政府强制移民外,受政策吸引,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也纷纷北迁,当到达安庆府属各县之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吸引移民纷纷插草为标,就地定居,大批瓦屑坝移民在这里重新收获了生活的希望。
2瓦屑坝移民路线瓦屑坝,位于今江西上饶鄱阳县城西10公里的莲湖乡,是江西移民向湖北,安徽方向移民的最终集合地点。
它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朝初年江右民系移民皖鄂两省的集散中心,朝廷官兵将来自江西九江,饶州等府有待转移的老百姓集中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黄州等移民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宿松千三吴氏
安徽宿松县境内有吴姓人口近10万之众,但又分为20支(股)。
其中千一公、千二公、千三公三个世系联系紧密,似出一源。
以千一公人数为多,主要分布在长溪山一带(柳坪乡)。
千三公世系系从江西省九江迁入,首迁太湖县花桥,后迁入宿松西乡凤车庄道字湾(今破凉镇李河村道湾组),至今有始祖墓地。
千三公支下有一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道字湾、二郎葛岭、陈岭、陶湾、陈汉河口等地。
千三公辈系:
千万华兴,福安文隆;
仕世春邦,维国大宗;
克绍庭绪,敬尔在恭;
行成名立,永昌于松。
“千”字辈与开姓始祖泰伯公第八十一世相同。
在宿松,“绪、敬
”字辈已极少见,现多为“尔”(泰伯102代、千三22代)字辈以下。
千三公世下吴氏族人,团结和睦,勤劳智慧,名人辈出,已成为当地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