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书籍中的方药

中医书籍中的方药

中医书籍中的方药
中医书籍中的方药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方药:
1. 四逆散:由炙甘草、生姜、生干姜、附子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寒证。

2. 桂枝加附汤:由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寒证。

3. 人参麝香丸:由人参、羚羊角酒炙、麝香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

4. 逍遥丸:由当归、白花蛇舌草、天南星、地龙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证。

5. 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川芎、全瓜蒌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瘀血证。

6. 温经汤:由当归、川芎、肉桂、砂仁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证。

7. 草陈清瘟胶囊:由连翘、黄芩、板蓝根、绿豆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

8. 和解承气汤:由厚朴、陈皮、茯苓、柴胡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胃气逆乱证。

以上仅为部分方药的例子,实际中医书籍中的方药种类繁多,具体的方药选择需根据病情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来确定。

当归四逆汤——精选推荐

当归四逆汤——精选推荐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汤⽅】⼈参⼆两⽢草⼆两炙⼲姜⼀两半附⼦⼀枚炮去⽪破⼋⽚前四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分温再服,强⼈可⽤⼤附⼦⼀枚,⼲姜三两.以⽔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可⼤附⼦1枚,⼲姜3两。

⽅名:四逆汤(袪寒之剂)总结:阴证厥逆组成:炙⽢草、⼲姜、附⼦主治:(1)治三阴伤寒,⾝痛腹痛,下利清⾕,恶寒不渴,四肢厥冷。

(2)或反不恶寒,⾯⾚烦躁,⾥寒外热。

(3)或⼲呕,或咽痛,脉沉微细欲绝。

加减:1.咽痛:阴⽓上结也,加桔梗⼀两以利咽。

2.腹痛者:真阴不⾜也,加芍药⼆两以敛阴。

3.利⽌脉不出:加⼈参⼆两,以助阳补⽓⾎。

4.⾯⾚者:格阳于上也,加 九茎以通阳。

5.呕吐:加⽣姜⼆两以散逆⽓。

归经:此⾜少阴之药也(肾)⽅义:(1)寒淫于内,治以⽢热,故以姜、附⼤热之剂,伸发阳⽓,表散寒邪。

(2)⽢草亦补中散寒之品,⼜以缓姜、附上僭也。

(3)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

⼜⽈:「治寒以热,凉⽽⾏之」是也。

变化⽅:(1)本⽅加⽩朮、⼤枣,名朮附汤,治风湿相搏,⾝体烦疼,及中寒发厥⼼痛。

(2)本⽅除⽢草,名⼲姜附⼦汤,治下后复汗,昼躁夜静,不呕不渴,⽆表证,脉沉微,⽆⼤热者。

⼜治中寒厥逆,眩仆⽆汗,或⾃汗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3)姜附汤加当归、⾁桂,⼊蜜和服,名姜附归桂汤。

再加⼈参、⽢草,名姜附归桂参⽢汤。

加姜煎。

(4)本⽅除⽢草,加 四茎,名⽩通汤。

再加⼈尿、猪胆汁,名⽩通加⼈尿猪胆汁汤。

(5)本⽅加⼈参⼀两,名四逆加⼈参汤,治恶寒,脉微复利,利⽌亡⾎。

再加茯苓六两,名茯苓四逆汤,治汗下后病不解⽽烦躁。

(6)本⽅除⼲姜,加芍药三两,名芍药⽢草附⼦汤,治伤寒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7)本⽅除附⼦,⽤⽢草四两、⼲姜⼆两,名⽢草⼲姜汤,治伤寒脉浮,⾃汗,⼩便数,⼼烦,微恶寒,脚孪急,⽤桂枝汤误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与此汤以复其阳。

四君子汤的正确配方

四君子汤的正确配方

四君子汤的正确配方
四君子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补脾、健脾和胃的作用。

它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草药组成,是中医常用的补气健脾的经典组方之一。

主要成分及药性
1.人参:性味甘温,有补气益精、健脾胃的作用。

2.白术:性味甘温,具有健脾止泻、益气健脾的功效。

3.茯苓:性味甘淡,有益心安神、利水消肿的作用。

4.甘草:性味甘平,能和中调理、缓急止痛,增加药效。

适应症及功效
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虚不运、气不升降、气滞不运等情况。

主要功效有补脾益气、健脾和胃、调中止痛。

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乏力无力等症状。

制作方法
1.取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2.将药物加水煎煮,煮至水剩下一半时即可。

3.滤去渣滓,将药汁分成2-3次温服。

注意事项
1.在服用四君子汤期间,应避免油腻、生冷、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
清淡食物。

2.孕妇、儿童、长期便秘者慎用。

3.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更改剂量。

总结
四君子汤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的中药方剂,在修正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方面有
着积极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正确理解四君子汤的配方及使用方法。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

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

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

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旦能治身痛。

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5杏仁】5 甘草10 石膏20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

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

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慧甘汤组成:麻黄15杏仁】5慧及仁10炙甘草8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

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慧及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

主治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

经予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慧甘汤二剂后,病减半。

四剂病全消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眉剧烈疼痛。

午后加重,给予麻杏慧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慧仁而成。

4、柴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5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0 石膏(碎)20 干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补脾胃气的中药方剂有哪些药材

补脾胃气的中药方剂有哪些药材

补脾胃气的中药方剂有哪些药材补脾胃气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之一,脾胃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整个身体阳气的源头,因此保养脾胃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药方剂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以及它们的用量、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陈皮苦参汤陈皮苦参汤是一款常见的补脾胃气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陈皮、苦参和半夏组成。

陈皮具有行气、化痰的功效,苦参可以清热解毒,半夏可以化痰止咳,三者相互协调,可以起到平和胃肠、消化食物的作用。

使用时应将陈皮、苦参和半夏按照1:1:1的比例进行煎汤,用量每次20克,每日2次。

制作步骤:1、将陈皮、苦参和半夏分别洗净,放入容器中备用。

2、将3味中药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炖锅中,大火煮沸。

3、转中火煨煮15-20分钟,直到药汤颜色变深。

4、取出滤去渣,分成2次食用,建议早晚饭前食用。

注意事项:1、对陈皮、苦参、半夏过敏者慎用。

2、孕妇忌用。

二、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款常用的补脾胃气的中药方剂,主要由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具有补益脾胃、健脾胃、统补气血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阳虚、食欲减退的人。

使用时应将四味中药按照1:1:1:1的比例进行煎汤,用量每次10克,每日2次。

制作步骤:1、将4味中药洗净备用。

2、将4味中药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炖锅中,大火煮沸。

3、转中高火煨煮30-40分钟,直到药汤颜色变深。

4、取出滤去渣,分成2次食用,建议早晚饭前食用。

注意事项:1、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过敏者慎用。

2、孕妇、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等严重疾病患者禁用。

三、党参养心汤党参养心汤是一款既能养心安神,又能补脾胃的中药方剂,主要由党参、黄耆、白术、枸杞子、酸枣仁和甘草组成。

党参和黄耆可以振奋气机,健脾益胃,白术也是常用的健脾药,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的作用,酸枣仁可以养心安神,甘草有调和配伍之功。

用量每次10克,每日2次。

制作步骤:1、将6味中药洗净备用。

中药常用方剂

中药常用方剂

中药常用方剂中药常用方剂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中药组合,以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为目的。

这些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和总结,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并对其组成和适应症进行一定的阐述。

1. 四逆散四逆散是一种温阳驱寒的方剂,由干姜、附子、炙甘草和大枣组成。

适用于寒壮阳气不足、寒凝气机阻滞的症状,如手足冰冷、畏寒怕冷、腹痛腹泻等。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寒性疾病的症状,并促进血液循环。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剂量的控制,避免过度温阳而导致不良反应。

2.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益气健脾的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和大枣组成。

适用于气虚乏力、脾胃功能减弱的症状,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充体力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是一种止咳化痰的方剂,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

适用于咳嗽咳痰、痰多黏稠的症状,如咳喘、痰黄等。

该方剂具有祛痰化湿、平喘止咳的作用,可以改善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症状。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咳嗽症状的轻重和痰液的性质,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4.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一种温经活血的方剂,由当归、生姜、大枣和桂枝组成。

适用于经血不调、腹痛经闭的症状,如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

该方剂具有温经活血、调节月经的作用,可以改善经血不畅引起的症状,并帮助调整女性的月经周期。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月经周期的变化和症状的缓解程度,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它们都有着千百年来临床应用的历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使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还需注意方剂的剂量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蒙药协日嘎-4味汤治疗老年女性尿路感染

蒙药协日嘎-4味汤治疗老年女性尿路感染

蒙药协日嘎-4味汤治疗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秀㊀荣㊀齐根全㊀张淑兰(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ꎬ内蒙古㊀呼和浩特㊀010065)关键词㊀协日嘎-4味汤ꎻ老年女性尿路感染ꎻ蒙医药中图分类号:R291.2㊀文献标识码:B㊀文章编号:1006-6810(2018)09-0015-01㊀㊀蒙医对于尿路感染的观察和治疗历史悠久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ꎬ治疗上采用杀粘清热㊁利尿ꎬ补肾ꎬ调节体素等为原则ꎬ临床效果显著ꎮ以下为使用蒙药协日嘎-4味汤内服㊁外洗治疗老年女性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ꎮ1㊀临床资料1.1㊀一般资料㊀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60例老年女性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ꎬ平均年龄65ʃ13.25ꎬ病程1天~1年ꎮ1.2㊀采用蒙医病症结合蒙西医双重诊断标准㊀蒙医诊断根据«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07年7月第1版ꎬ蒙医病症主要出现尿频㊁尿急㊁排尿困难㊁尿后有下坠感㊁尿时尿道痛或不自主排尿等ꎮ脉细㊁紧㊁舌苔微黄㊁尿色黄性浊ꎮ结合尿常规㊁泌尿系B超等[3]ꎮ西医诊断根据于普林主编的«老年医学»2002年8月第1版:①正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ꎬ菌落数ȡ105CFU/mLꎮ②清洁离心中断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ꎬ有尿路感染症状ꎮ具备上①②两项可以确诊ꎮ如无②项ꎬ则应再作尿菌计数复查ꎬ如仍ȡ105CFU/mLꎮ且2次的细菌相同者ꎬ可以确诊[4]ꎮ1.3㊀协日嘎-4味汤散的分析㊀协日嘎-4味汤(别名为沙日嘎-4汤㊁勇瓦-4汤)是蒙医临床上常用的煮散剂ꎬ在«观者之喜»㊁«蒙药百科全书»㊁«蒙药方剂学»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均有记载[5]ꎬ由姜黄㊁黄柏㊁栀子㊁蒺藜4味药材组成ꎬ具有利尿㊁泄湿热作用ꎬ主治小便闭止㊁尿频㊁尿急㊁尿中带血㊁膀胱刺痛等ꎮ协日嘎-4味汤药理作用㊁临床应用已有较多的资料报道[6]ꎮ2㊀治疗方法以活血化瘀ꎬ清热利湿ꎬ通淋益肾为治则ꎬ根据病情给予内服外洗蒙药ꎮ早服苏格木乐-10丸15粒㊁沙日嘎-4汤3gꎬ中服沙日毛都-8味散3gꎬ晚服萨丽嘎日迪13丸㊁沙日嘎-4汤ꎬ睡前协日嘎-4汤坐浴㊁外洗ꎮ14日为1个疗程ꎬ治疗2~3个疗程ꎮ3㊀疗效判定痊愈:症状体征均消失ꎬ有关检查(血尿常规等)恢复正常ꎬ观察1年未复发者可视为临床痊愈ꎮ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ꎬ尿常规中有少量白细胞和上皮细胞者ꎬ1年内复发率显著减少者可视为治疗有效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ꎬ尿常规无明显变化者ꎮ4㊀结果60例患者中ꎬ治愈54例ꎬ占90%ꎻ有效5例ꎬ占8.3%ꎻ无效1例ꎬ占1.7%ꎻ总有效率98.3%ꎮ治疗结束后1年后随访ꎬ复发者4位ꎬ主因受凉㊁喝水量减少等原因ꎬ无加重者ꎮ5㊀讨论尿路感染蒙医属希京病ꎬ蒙医认为希京病由楚斯㊁希拉或巴达干㊁赫依引起的ꎬ分型为热型和寒型两种ꎮ老年女性尿路感染大多数是巴达干㊁赫依引起ꎬ属寒型ꎬ主因是老年人属偏赫依型体质ꎬ因随年龄增长人的气血不足ꎬ三根平衡失调ꎬ巴达干赫依偏盛ꎬ阴气偏重ꎬ下清赫依功能降低ꎬ粘易染于尿道㊁膀胱所致ꎬ表现为尿频㊁尿急㊁尿痛㊁排尿不适等尿路刺激症状ꎬ部分患者出现排尿困难㊁下腹疼痛㊁肉眼血尿㊁尿液混浊并有异味㊁瘙痒ꎬ很少有发热或者腰痛症ꎮ这与更年期及老年女性特殊的泌尿系生理解剖㊁内分泌紊乱㊁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改变㊁耐药性增加等特点有关[1]ꎮ有资料显示ꎬ老年女性患尿路感染的机率是一般女性的2倍ꎬ在美国这是老年人感染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ꎬ仅次于呼吸道感染ꎬ且更易发展成慢性感染[2]ꎮ目前抗生素治疗为主ꎬ辅以雌激素替代治疗ꎬ但易引起细菌耐药ꎬ症状迁延ꎬ病情反复发作ꎬ治疗效果不甚理想ꎮ蒙医药在改善症状㊁预防复发及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ꎬ减少细菌耐药方面有一定优势ꎬ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ꎮ协日嘎四味汤有抗炎㊁抑菌㊁利尿㊁镇痛作用ꎬ以协日嘎-4味汤为主药ꎬ加外洗结合治疗该病ꎬ效果明显ꎬ治疗彻底ꎬ不易复发ꎬ远期疗效好ꎮ参考文献[1]汪耀.实用老年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73. [2]CurnsATꎬHolmanRCꎬSejvarJJꎬetal.Infectiousdisease ̄hospitalizationsamongolderadultsintheUnitedStatesfrom1990through2002[J].ArchInternMedꎬ2005ꎬ165(21):2514-2520.[3]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民族出版社ꎬ2007:178.[4]普林.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02:426. [5]巴根那.蒙药方剂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ꎬ2007:259.[6]魏云ꎬ吴爱萍ꎬ马丽芳ꎬ等.协日嘎四味汤胶囊主要药效学试验观察[J].中成药ꎬ2007ꎬ12(29):1738.2018年7月17日收稿51中国民族医药杂志㊀2018年9月㊀第24卷㊀第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味药:1、文蛤散(《伤寒论》)组成:文蛤;功效:清热利湿。

2、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生甘草;功效:清热解毒。

3、一物瓜蒂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蒂;功效:祛湿散水。

4、苦参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苦参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5、矾石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白矾;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脚气冲心。

6、甘草汤(《肘后备急方》)组成:甘草;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主治:肺痿轻症。

7、皂荚散(《金匮要略》)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8、大乌头煎(《金匮要略》)组成:乌头;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9、蛇床子散(《金匮要略》)外用药组成:蛇床子;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二味药:1、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组成:枳实、芍药;功效:行气和血,缓急止痛;主治:气血郁滞证。

2、左金丸(《丹溪心法》)组成:黄连、吴茱萸;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

3、桔梗汤(《伤寒论》)组成:桔梗、甘草;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主治:肺痈。

4、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组成:滑石、甘草;功效: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

5、参附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附子;功效:益气回阳固脱;主治:阳气暴脱证。

6、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当归;功效:补气生血;主治:血虚阳浮发热。

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主治:痰饮呕吐。

7、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蒲黄、五灵脂;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证。

8、二妙散(《丹溪心法》)组成:黄柏、苍术;功效: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证。

9、甘草干姜汤(《伤寒论》)组成:甘草、干姜;功效:振奋脾阳。

10、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白芍、甘草;功效:养血敛阴,和中缓急。

11、干姜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干姜、附子;功效:急救回阳。

12、桂枝甘草汤(《伤寒论》)组成:桂枝、甘草;功效:温通心阳。

13、栀子豉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香豉;功效:清热散结。

14、栀子干姜汤(《伤寒论》)组成:栀子、干姜;功效:清上焦,温中焦。

15、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组成:赤石脂、禹余粮;功效:涩肠固脱止痢。

16、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生地黄;功效:润肺滋肾,清热凉血。

17、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知母;功效: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18、百合鸡子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鸡子黄;功效:养阴清热,安中和胃。

19、瓜蒌牡蛎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根、牡蛎;功效:清热生津止渴。

20、百合滑石散(《金匮要略》组成:百合、滑石;功效:滋阴润肺,兼以清热。

21、赤豆当归散(《金匮要略》)组成:赤小豆、当归;功效:排脓除湿。

22、头风摩散(《金匮要略》)外用方组成:大附子、盐;功效: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2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组成:葶苈、大枣;功效: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24、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组成:薏苡仁、附子;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25、走马汤(《外台秘要》)组成:杏仁、巴豆;功效:泻寒散结通腑。

26、泽泻汤(《金匮要略》)组成:泽泻、白术;功效:利水祛饮,健脾和中。

27、蒲灰散(《金匮要略》)组成:蒲黄、滑石;功效:化瘀利窍泄热。

主治:热淋。

28、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麻黄;功效: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29、枳术汤(《金匮要略》)组成:枳实、白术;功效:健脾利水,行气散结。

30、硝石矾石散(《金匮要略》)组成:硝石、矾石;功效:消瘀化湿;主治:女劳疸。

31、半夏麻黄丸(《金匮要略》)组成:半夏、麻黄;功效:通阳涤饮,降逆定悸;主治:水饮致悸。

32、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甘草;功效:荡热和胃;主治:胃肠实热呕吐。

33、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组成:半夏、干姜;功效:温中助阳,化饮降逆止呕。

34、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汁;功效: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35、橘皮汤(《金匮要略》)组成:橘皮、生姜;功效:通阳和胃,理气散寒。

36、紫参汤(《金匮要略》)组成:紫参、甘草;功效:清热祛湿,安中止利。

37、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组成:冬葵子、茯苓;功效:利水通窍,渗湿通阳。

主治:妊娠水肿。

38、矾石丸(《金匮要略》)外用药组成:矾石、杏仁;功效:除湿热,止带下。

39、红蓝花酒(《金匮要略》)组成:红花、酒;功效:活血行瘀,利气止痛。

三味药:1、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效: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厚朴、枳实;功效: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草;功效: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遂;功效:泄热逐水;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功效:祛痰逐饮;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黄连、黄芩;功效:泻火消痞;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4味或3味????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主治:肺热喘咳证。

12、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

13、碧玉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青黛;功效:清解暑热;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薄荷;功效: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3味吗???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功效: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17、通脉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18白通汤(《伤寒论》)组成:附子、葱白、干姜;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19、生脉散(《医学启源》)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2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组成:防风、白术、黄芪;功效: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

21、桃花汤(《伤寒论》)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功效:温中涩肠止痢;主治:虚寒血痢证。

22、缩泉丸(《魏氏家藏方》)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主治:膀胱虚寒证。

23、磁朱丸(《备急千金要方》)又名“神曲丸”组成:神曲、朱砂、磁石;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主治:心肾不交诸症。

24、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小麦、大枣;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症。

25、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薤白、白酒;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26、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组成:川楝子、延胡索;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主治:肝郁化火证。

27、良附丸(《良方集腋》)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28、大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人参、白蜜;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润燥;主治:胃反证。

29、下淤血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桃仁、蛰虫;功效:泄热逐瘀;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3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31、增液汤(《温病条辨》)组成:玄参、麦冬、生地;功效: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32、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大黄、栀子、茵陈;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33、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热利湿;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34、三妙丸(《医学正传》)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功效: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35、小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连、瓜蒌;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36、三子养亲汤(《杂病广要》)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37、枳术丸(《内外伤辨惑沦》)组成:枳实、白术、荷叶;功效:健脾消痞;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38、瓜蒂散(《伤寒论》)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功效:涌吐痰涎宿食;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39、三圣散(《儒门事亲》)组成:防风、瓜蒂、藜芦;功效:涌吐风痰;主治:中风闭证。

40、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组成:芍药、甘草、附子;功效:阴阳双补。

42、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香豉、生姜;功效: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43、栀子厚朴汤(《伤寒论》)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44、三物小白散(《伤寒论》)组成:桔梗、巴豆、贝母;功效: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45、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功效:清热除痞。

46、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47、猪肤汤(《伤寒论》)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48、苦酒汤(《伤寒论》)(苦酒即米醋)组成:半夏、鸡子、苦酒;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49、半夏散及汤(《伤寒论》)组成:半夏、桂枝、甘草;功效: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50、枳实栀子鼓汤(《伤寒论》)组成:枳实、栀子、香豉;功效: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51、滑石代赭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功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52、蜀漆散(《金匮要略》)组成:蜀漆、云母、龙骨;功效:祛痰截虐。

53、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功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主治:胸痹。

54、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杏仁、甘草;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