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纲的主要特征(DOC)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DOC)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DOC)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体被圆毛、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及稳定的恒温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2、哺乳保证了幼仔迅速而健康地成长——乳汁营养丰富,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哺乳期间,母兽在对幼仔进行哺乳的同时还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使幼仔有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哺乳增强了母子间的联系,也是幼仔进行捕食和社会行为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机会。

哺乳动物乳汁的主要成分

哺乳纲的身体结构与机能:(一)外形(二)皮肤及其衍生物(三)骨骼(四)肌肉(五)消化(六)呼吸(七)循环(八)排泄(九)神经(十)感官(十一)内分泌(十二)生殖

外形:哺乳类外形最显著的特点:体外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均适宜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哺乳类的头、颈、躯干和尾等部分,在外形上颇为明显。有些哺乳类动物由于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在形态上有较大变化——水栖种类(如鲸):体呈鱼形,附肢退化呈桨状。飞翔种类(如蝙蝠):前肢特化,具有翼膜。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皮肤及其衍生物:哺乳类皮肤的特点: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表皮的角质层发达。具有多种类型的皮肤衍生物——毛、发达的皮肤腺、爪(claw)[(蹄(hoof)、指甲(nail)]角(horn)。

骨骼:1、骨骼特征: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肘(elbow)和膝(knee)。头骨因脑与嗅囊(鼻囊)高度发达而有较大特化。头骨具 2 个枕骨髁。颈椎 7 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牙齿异型。2、头骨:哺乳类的头骨由于脑、感官(特别是鼻囊)的发达和口腔咀嚼的产生而发生显著变化——脑颅和鼻腔的扩大和次生腭(假腭)的形成,导致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顶部有明显的“脑杓”以容纳脑髓。枕骨大孔移至头骨的腹侧。次生腭(假腭)的形成,使得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中耳腔由硬骨保护,腔内有 3 块互为关节的听骨(锤骨、砧骨及镫骨)联结鼓膜与内耳。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的标志性特征之一。3、脊柱、胸骨及肋骨: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lumbar vertebra)、荐椎及尾椎 5 部分(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化而无明显的荐椎)。颈椎数目大多为 7 枚,这是哺乳类特征之一。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胸椎 12~15 枚,两侧与肋骨相关节。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胸廓(thoracic basket)。荐椎多 3~5 枚,有愈合现象。尾椎数目不定而且退化。4、带骨及肢骨:肩带薄片状,由肩胛骨、乌喙骨及锁骨构成。肩胛骨十分发达,乌喙骨已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个突起(乌喙突)。锁骨多趋于退化。前肢骨的肘关节向后转。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髂骨与荐骨相关节,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缝合,构成关闭式骨盘。哺乳类的腰带愈合,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后肢骨的膝关节向前转。

双平型椎体:哺乳类的脊椎骨借宽大的椎体相联结,称双平型椎体,这种椎体类型提高了脊柱的负重能力

肌肉:哺乳类肌肉的特点:1、具有特殊的膈肌,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皮肤肌发达。3、咀嚼肌强大,具有粗壮的颞肌和嚼肌,这与口作为捕食和防御的主要武器似及用口腔咀嚼密切相关。4、四肢肌肉发达。

消化:1、出现了口腔消化:发达的肌肉质的舌(tongue)和异形槽生齿可搅拌和咀嚼食物——物理性消化。唾液腺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初步的化学性消化。异型齿(heterodont dentition):有分化现象的槽生齿,分化为门齿(incisor)、犬齿(canine)和臼齿(molar)。

门齿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齿具撕裂功能。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哺乳动物的牙齿是真皮与表皮(齿的釉质)的衍生物

通常用齿式(dental formula)来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

2、口腔的顶壁由骨质的硬腭(次生腭)以及从硬腭向后的延伸部分——软腭(soft palate)构成,它将鼻腔开口(内鼻孔)与口腔隔开

3、消化道和消化腺

大多数哺乳类为单胃:食草动物中的反刍类(ruminant)则具有复杂的复胃

(反刍胃)。反刍胃一般由 4 室组成,即瘤胃(rumen)、网胃(蜂巢胃)(reticulum)、瓣胃(omasum)和皱胃(abomasum),前 3 个胃室为食道的变形,皱胃为胃本体,能分泌胃液。

反刍(rumination)的简要过程:混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食物(如干草)进入瘤胃(有时也能进入网胃),在微生物作用下发酵分解。存于瘤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后进入瓣胃和皱胃。反刍过程可反复进行。

呼吸:呼吸系统组成:外鼻孔、鼻腔、喉、气管、肺。喉既是呼吸器官,又是发声器官。膈肌——收缩和舒张使横膈下降和上升

循环:哺乳类循环系统的主要特点:心脏分为四腔。完全的双循环。具有左体动脉弓(这一点与鸟类根本不同)。大静脉主干趋于简化,肾门静脉消失,腹静脉在成体消失。作为静脉系统辅助部分的淋巴系统极为发达。红血细胞呈双凹形(骆驼为卵圆形),成熟的红血细胞无核。

排泄:排泄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urethra)

皮肤也是哺乳类特有的排泄器官。排泄器官也参预体温调节(水分随汗蒸发,可使体温降低)。肾脏的主要功能——排泄代谢废物。参与水分和盐分以及酸碱平衡调节。肾脏肾小球附近的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能产生肾素(renin),能促进内分泌腺所分泌的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的活性。

神经:大脑为高级神经活动中枢,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由发达的新脑皮层构成。左右大脑半球通过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corpuscallosum),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

中脑为视觉、听觉反射中枢。间脑:①为全身感觉冲动(嗅觉除外)传导的中间站;②交感神经中枢;③体温调节中枢;④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脑下垂体位于间脑。小脑为协调运动和维持躯体正常姿势的平衡中枢。延脑:①构成脊髓与高级中枢联络的通路;②为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如咳嗽、呕吐、泪分泌、眨眼等),又称活命中枢。脑神经 12 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第十迷走副舌全。植物性神经系统发达

感官:感觉器官十分发达,尤其是嗅觉和听觉

内分泌:哺乳类的内分泌腺主要有:脑垂体(pituitary gland)甲状腺(thyroid gland)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胰岛(islets of Langerhans)肾上腺(adrenal gland)性腺(gonad)胸腺(thymus)等

生殖: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产卵繁殖(单孔类:鸭嘴兽)。胎生但无真正的胎盘(有袋类:袋鼠)。胎生有真正的胎盘——真正的胎生(真兽类)。

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现存哺乳动物 4600 多种。3个亚纲:原兽亚纲

(Prototheria后兽亚纲(Metatheria)真兽亚纲(Eutheria)。

原兽亚纲:1、卵生2、有泄殖腔和泄殖孔(单孔类)3、有乳腺,但无乳头4、体温基本恒定5、无胼胝体。

后兽亚纲:1、胎生,但无真正的胎盘2、雌兽腹部有育儿袋(有袋类)3、有乳腺,乳头位于育儿袋内4、无胼胝体5、体温在 33 ~ 35 ℃之间波动。

真兽亚纲:1、有真正的胎盘(有胎盘亚纲)2、无泄殖腔3、乳腺充分发育,有乳头4、大脑有胼胝体5、体温恒定在 37 ℃左右

真兽亚纲:现存 18 个目。我国有 14 个目,约500种

食虫目:吻尖细。四肢短小。体被绒毛或硬棘

树鼩目(Scandentia):在结构上有似食虫目(如臼齿)的特征,又有似灵长目的特征(如嗅叶较小、脑颅宽大、有完整的骨质眼眶环等)。普通树鼩(云南、广西及海南岛)

翼手目(Chiroptera):飞翔的哺乳动物。前肢特化,由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间着生有薄而柔韧的翼膜。后肢短小,具长而弯的钩爪。齿尖锐。蝙蝠

灵长目(Primates):大脑半球高度发达。除少数种类外,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相对,适于树栖攀缘及握物。锁骨发达。手掌(及跖部)裸露,并具有两行皮垫,利于攀缘。指(趾)端除少数种类具爪外,多具指甲。眼眶周缘具骨,两眼前视,视觉发达,嗅觉退化。雌兽有月经

常见科——懒猴科(Lorisidae):蜂猴(云南)。猴科(Cercopithecidae):金丝猴(川南、陕南、甘南、神农架)弥猴(盛产于华南、西南)。长臂猿科(Hylobatidae):黑长臂猿(海南岛、云南南部)。4. 人科(Hominidae):鳞甲目(Pholidota):体外覆有角质鳞甲,鳞片间杂有稀疏硬毛。不具齿。吻尖,舌发达。前爪极长。穿山甲(中国南方)

兔形目(Lagomorpha):与啮齿目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上颌具有 2 对前后着生的门牙,后一对很小,隐于前一对门牙的后方,又称重齿类(Dupilicidentata)。门牙前后缘均具珐琅质,无犬牙。上唇具有唇裂。草兔、高原鼠兔

啮齿目(Rodentia):哺乳类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约占种数的

1/3)。上下颌各具一对门牙,仅前面被有釉质,呈凿状,终生生长;无犬牙。嚼肌特别发达

常见科——松鼠科(Sciuiridae):灰鼠(松鼠)(东北的亚寒带针叶林)花鼠达乌尔黄鼠(东北及西北的草原荒漠地区)旱獭(荒漠草原地区)鼯鼠大鼯鼠(华南);复齿鼯鼠(华北)(复齿鼯鼠的粪可入药,为著名中药“五灵脂”的原料)河狸科(Castoridae):河(新疆)仓鼠科(Cricatidae):三线仓鼠、麝鼠、鼢鼠。鼠科(Muridae):小家鼠、和褐家鼠。跳鼠科(Dipodidae):三趾跳鼠(内蒙古地区)

鲸目(Cetacea):体毛退化(胎儿头部尚具毛)。皮脂腺消失,皮下脂肪增厚(20cm~50cm)。前肢鳍状,后肢消失。具“背鳍”及水平的叉状“尾鳍”。白暨豚(我国长江流域有分布,为我国特产)、须鲸:为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体重约为最小哺乳类(如鼩鼱)体重的 2000 万倍、海豚

食肉目(Carnivora):门牙小,犬牙强大而锐利。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的齿突如剪刀状相交,特化为裂齿(食肉齿)。指(趾)端常具利爪以撕捕食物。毛厚密而且多具色泽

常见科——犬科(Canidae):狼、豺、赤狐、貉。熊科(Ursidae):黑熊。大熊猫科(Ailuropodidae):大熊猫(四川西北部、甘肃省最南部、陕西省秦岭南麓。鼬科(Mustelidae):黄鼬、紫貂、水獭。猫科(Felidae):华南虎、猞猁、金钱豹

鳍脚目(Pinnipedia):海产兽类。四肢特化为鳍状。不具裂齿

长鼻目(Proboscidea):现存最大的陆栖动物。具长鼻,为延长的鼻与上唇所构成。体毛退化。上门牙特别发达,突出唇外(象牙)。亚洲象(云南南部)奇蹄目(Perissodactyla):主要以第三指(趾)负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门牙适于切草,犬牙退化。胃简单。马科(Equidae):野马、野驴

偶蹄目(Artiodactyla):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具偶蹄。尾短。上门牙常退化或消失

常见科——猪科(Suidae):野猪(家猪的原祖)。驼科(Camelidae):双峰驼(甘肃、新疆等地)。鹿科(Cervidae):梅花鹿、马鹿。鹿科(Cervidae):麋鹿(四不象)、麝。牛科(Bovidae)黄羊(东北及西北草原和半荒漠地区)野牛(云南南部)羚牛(分布区大致与大熊猫的分布区重叠)盘羊(华北及西北)

麋鹿原产我国,约在1900年灭绝。1866年帝国主义分子从我国盗运出的麋鹿在国外养殖繁育成功并育成人工种群。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从英国引入数群在北京及南京近郊半放养养殖取得成功

新石器试题

西北大学 2003 ----2004 学年第 1 学期本科考试出题专用纸 西北大学 2003 — 2004 学年第一学期考古学专业本科考试试题 “新石器时代考古”参考答案(要点) 一、简答题(每题 15 分 , 共 60 分): 1. 试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上的分期结果不尽一致。 ① 探索阶段,安特生把当时发现的仰韶文化等归为新石器时代末期。 ② 初步确立阶段,基于磁山、裴李岗诸文化的发现与确认,不少学者把中国新石器时代分为早晚两期。

③ 基本确立阶段,中国新石器时代不仅被划分为狭义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约当龙山时代)两个大的阶段,狭义新石器时代也被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④ 目前,一般把中国新石器时代划分为 4 个阶段,即早期(或初期)、中期(或早期)、晚期(或中 期)、龙山时代(或晚期)。 2. 简述聚落考古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聚落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常也被视为社会考古学的重要方法。 ① 聚落是人们日常居住并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聚落考古学就是以聚落为单元进行田野作业和研究的思想方法。 ② 单个聚落形态研究是聚落考古的主要内容之一,涉及聚落内部各种遗迹的形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 ③ 聚落相互关系也是聚落考古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涉及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等级差异等。 ④ 聚落的历史演变也是聚落考古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涉及各类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等。 3. 简述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制与埋葬特点。 仰韶文化是中国最早确立且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已发现了大量的墓葬遗迹。 ① 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制主要是竖穴土坑墓。 ② 成人与婴幼儿通常分别埋葬,成人葬于氏族公共墓地,婴幼儿一般以瓮棺葬于居住区内。 ③ 埋葬方式多为单人一次葬,有些地区还流行二次葬。二次葬除双人与多人合葬外,甚至还有集体合葬者,郑洛地区曾一度流行成人瓮棺二次葬。 ④ 许多墓葬都有随葬品,且多为实用器,惟数量差别不甚明显。 4. 简述史前武器的主要种类及其意义。 考古发现的一些遗迹和遗物,已经说明史前战争存在的历史事实。 ① 在史前战争日益频繁的过程中,逐渐由攻击性能较强的砍伐与狩猎工具演化出专门性的武器,如石斧、石(骨)镞、石矛、石球等。

昆虫纲的特征

昆虫纲的特征 1. 体躯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 2. 头部为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有3对口器附肢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 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 腹部是生殖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多数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 5.从卵中孵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因此,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而蜘蛛蜈蚣和蝎子及蜱、螨等无脊椎动物严格来说是非昆虫类。 昆虫在地球上無處不有,所以到處都可以采到昆虫﹔但各類昆虫部有自己喜好的環境。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无论是个体数量、生物数量、种类与基因数,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复杂而密切,有些昆虫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有些种类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昆虫学就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门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学习和研究昆虫学的目的在于了解昆虫生命活动的固有规律并利用所得的知识造福人类。21世纪中,人类面临着许多难题,对昆虫学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常见昆虫种类: 昆虫纲是由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这两个亚纲及其33个目所组成。 常见的有: 鳞翅目Lepidoptera 鳞翅目包括所有的蛾类和蝴蝶类。它们的最大特点是翅面上均覆盖着小鳞片。口器为虹吸式,呈卷须状,取食时伸到花中吮吸花蜜,不用时卷曲如弹簧状。幼虫为多足型,蛹为被蛹,属完全变态类型。鳞翅目是一个大目,全世界已知的种达十万种以上,与农业有关的有2个亚目。 鞘翅目Coleoptera 肉食亚目(步甲科虎甲科) 杂食亚目(金龟科叩头甲科吉丁甲科瓢虫科天牛科叶甲科拟步甲科豆象科)象甲亚目(象甲科) 鞘翅目Coleoptera是昆虫纲中的第一大目,有330000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 ,我国记载7000余种。这个类群的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 因此而得名。它们的外骨骼发达,身体坚硬,体型的变化甚大,并且适应性很强;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广:有植食性--各种叶甲、花金龟,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阎甲,尸食性--葬甲,粪食性--粪金龟。本类群属完全变态,幼虫因生活环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种形态;蛹绝大多数是裸蛹,稀有被蛹。 蜻蜓目Coleoptera 蜻蜓目Odonata在昆虫纲中是比较原始的类群,也是较小的一个目。蜻蜓目分为三个亚目:差翅亚目(Anisoptera)统称“蜻蜓dragonflies”;均翅亚目(Zygoptera)统称“蟌damselflies”以及发现于日本和印度的两种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昆虫。全世界约有

石器文明的特征

石器文明的特征 B14131025 涂文珺 提要:人类在从早期猿人向“新人”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在体质上与意识上逐渐与动物区别开来,开始了人类最初文明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初始形态——“石器文明”。 关键词:石器原始社会劳动文化农业 旧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把人类开始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列历史总长的99.90%以上,当时也把当地的人住的地方叫做“石器部落”。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体质演化上经历了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体态由猿人向现代人逐渐进化,脑容量不断增加。人类的劳动上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整个旧石器时代都以打制石器作为重要的标志。打制石器由简单、粗大,向规整、细小发展,并且石器种类不断增多,变化速度渐趋加快,旧石器时代晚期在骨器制作上发明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从直立人使用火、控制火,到晚期智人发明人工取火,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思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宗教和艺术。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 人类劳动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使用打制石器和用它制作的木棒等简陋工具,能做赤手空拳所不能做的事情。人们利用这些工具逐步改造了自然和人类本身。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

哺乳纲(仅供参考)

哺乳纲 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度),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胎儿借助特殊的结构——胎盘,与母体相互联系并取得营养,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幼儿时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体的乳汁哺育。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形成的。 意义: 1.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能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大程度降低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 2.以乳汁哺育幼兽,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成长,以及哺乳类对幼儿具有各种保护行为,成活率高。 胎盘类型 1)无胎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易于脱离,子宫壁没有大出血。散布状胎盘(如鲸、狐猴以及某些有蹄类猪、马等),叶状胎盘(大多数反刍动物)。 2)蜕膜胎盘: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胎儿产出时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流血。一般包括环状胎盘(如猫、狗等食肉目、象、海豹),盘状胎盘(如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多数灵长目)。 外形 1、体外被毛。 2、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方式均适应于快速运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有利于步行和奔跑。 3、体分头、颈、躯干和尾,尾为运动的平衡器官。 皮肤及其衍生物 1、表皮和真皮加厚 2、皮肤衍生物 1) 被毛:表皮角质化的产物,是保温和触觉器官。毛由毛干和毛根组成。分针毛、 绒毛(没有毛向)、触毛。 2) 皮肤腺特别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为多细胞腺,功能各异,主要有四种: 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臭腺)。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堆积成层的脂肪细胞。

普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附肢:胚胎分节后,每个体节上发生一对囊状突起,其中一些突起以后延伸,分节形成附肢 2、雌雄二型现象:昆虫的雌雄两性,除直接产生性细胞的性腺和进行交配、产卵等活动的外生殖器的构造截然不同外,雌雄的区别也常常表现在个体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到方面。如鍬形虫科的雄虫的发达得多,有的甚至与身体等长、或分枝如鹿角。 3、开放式循环:昆虫的血液绝大部分是在体腔中流动,没有固定管道,叫开放式循环。 4、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包括神经细胞体及由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5、世代交替:昆虫两性世代与孤雌世代交替进行,叫世代交替。 6、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1)体躯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有触角1对,复眼1对,单眼1~3个,口器附肢3对(上、下颚、下唇)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具有3对胸足,有翅1~2对,是运动中心。 (4)腹部是内脏和生殖的中心,腹部末端有尾须和外生殖器。 (5)昆虫的一生还要经过一系列变态过程。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多型现象:是指一种昆虫的统一虫态的个体、体型和体色等外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2.轴突传导:是指一个神经元内的信息由轴突传导细胞体或由细胞体传给轴突的过程。3.授精:交尾时,雄虫将精子注入雌虫生殖腔内,并不立即与卵进行受精作用,而精子被储藏在受精囊中,这个过程叫授精。 4.胚胎发育:是指从单细胞的合子卵裂开始至发育成为内外器官俱全的胚胎个过程。5.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阶段性变化称变态。

新石器时期彩陶

新石器时期彩陶 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碗较小,直口。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纹饰大多为两端相交的弧线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弧线的内侧空白,外侧填以黑色,这样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黑白各自成形,有阴阳双关、虚实相生之妙。造成纹样构成变换微妙,还包括加进的黑圆点和并列直线,以及用斜向交错的细线构成的网纹等因素。特别是以花瓣形纹组成的菱花饰带,空间相互借用,构思尤为出色,格调华丽优美。 以鸟为母题的纹饰亦多,有侧面和正面鸟纹,有作展翅飞翔状的鸟纹,有三足鸟以及鸟与日纹复合图像。有研究者对鸟纹进行排列分析,认为它与半坡鱼纹一样,也有一个由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而晚期那些不对称的钩羽圆点纹,很有可能就是鸟纹意象化的表现。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纲得主要特征:体被圆毛、具有高度发达得神经系统与感官、出现了口腔咀嚼与消化、具有高而恒定得体温(约为25℃~37℃)、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得能力、胎生、哺乳。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得意义:1、胎生方式为哺乳类得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得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及稳定得恒温条件。就是保证酶活动与代谢活动正常进行得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得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2、哺乳保证了幼仔迅速而健康地成长——乳汁营养丰富,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与多种维生素。哺乳期间,母兽在对幼仔进行哺乳得同时还对幼仔有各种完善得保护行为,使幼仔有一个安全得生长环境。哺乳增强了母子间得联系,也就是幼仔进行捕食与社会行为学习与训练得重要机会。 哺乳动物乳汁得主要成分 哺乳纲得身体结构与机能 :(一)外形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三)骨骼 (四)肌肉 (五)消化 (六)呼吸 (七)循环 (八)排泄 (九)神经 (十)感官 (十一)内分泌 (十二)生殖 外形:哺乳类外形最显著得特点:体外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得着生均适宜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前肢得肘关节向后转、后肢得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与跳跃力。哺乳类得头、颈、躯干与尾等部分,在外形上颇为明显。有些哺乳类动物由于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在形态上有较大变化——水栖种类(如鲸):体呈鱼形,附肢退化呈桨状。飞翔种类(如蝙蝠):前肢特化,具有翼膜。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 皮肤及其衍生物:哺乳类皮肤得特点:表皮与真皮均加厚,表皮得角质层发达。具有多种类型得皮肤衍生物——毛、发达得皮肤腺、爪(claw)[(蹄(hoof)、指甲(nail)]角(horn)。 骨骼 :1、骨骼特征: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肘(elbow)与膝(knee)。头骨因脑与嗅囊(鼻囊)高度发达而有较大特化。头骨具 2 个枕骨髁。颈椎 7 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牙齿异型。2、头骨:哺乳类得头骨由于脑、感官(特别就是鼻囊)得发达与口腔咀嚼得产生而发生显著变化——脑颅与鼻腔得扩大与次生腭(假腭)得形成,导致头骨骨块减少与愈合。顶部有明显得“脑杓”以容纳脑髓。枕骨大孔移至头骨得腹侧。次生腭(假腭)得形成,使得鼻腔与口腔完全分开。中耳腔由硬骨保护,腔内有 3 块互为关节得听骨(锤骨、砧骨及镫骨)联结鼓膜与内耳。下颌由单一得齿骨构成就是哺乳类头骨得标志性特征之一。3、脊柱、胸骨及肋骨: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lumbar vertebra)、荐椎及尾椎 5 部分(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化而无明显得荐椎)。颈椎数目大多为7 枚,这就是哺乳类特征之一。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胸椎 12~15

动物学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个高等动物类群。 哺乳动物的进步性持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 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一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e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这些进步性特征,使哺乳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分布几遍全球,广泛适应辐射,形成了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多种生态类群。 哺乳动物是由具有某些两栖动物特征的原始爬行动物发展而来的,在躯体结构上还保留着与两栖类相似的特征: 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鸟类 头骨双枕髁单枕髁 皮肤腺丰富缺乏 排泄物尿素尿酸 一、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时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排泄物送入母体内。 1.胎盘:胎盘是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的特殊结构。哺乳动物 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相愈合,并形成许多指状突起(绒毛)嵌入母体的子宫内 膜,胚胎与母体之间由这层膜隔开,胎儿、母体的两套血液循环不相通,营养 物质、呼吸气体和代谢废物靠扩散作用进行交换。 2.哺乳:幼体产出后,依靠母体的乳腺分泌的乳汁供给发育所需的营养。哺乳使后代能在 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的保护下迅速成长,大大提高了哺乳类后代的成活率。二、哺乳纲躯体结构 (一)体形: 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四肢位于身体的腹侧下方,使躯体离开地面,增大了对身体的支撑和弹跳能力。 体形多样化:兽形:四肢发达,有尾,适合奔跑,陆生。鲸形:躯体流线型(鱼形),四肢退化,呈浆状,水生。蝙蝠型:前肢特化成翼,具皮膜,能飞翔。 适应辐射:来源于同一祖先的动物在扩大生存范围和占领分布区的过程中,因遭遇到不同的环境条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适应器官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二)皮肤及衍生物: 保护身体,避免运动损伤和有害物质侵入;防止水分散失;感受外界刺激;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储存营养等。皮肤的状态常反映动物身体的健康情况。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稍,能感受温度、压力和疼觉等。皮下脂肪层发达,有隔热保温作用。皮肤衍生物包括毛、爪、蹄、角、鳞及皮肤腺.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体被圆毛、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C?37C)、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 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一一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及稳定的恒温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2、哺乳保证了幼仔迅速而健康地成长一一乳汁营养丰富,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哺乳期间,母兽在对幼仔进行哺乳的同时还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使幼仔有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哺乳增强了母子间的联系,也是幼仔进行捕食和社会行为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机会。 哺乳纲的身体结构与机能:(一)外形(二)皮肤及其衍生物(三)骨骼(四)肌肉(五)消化(六)呼吸(七)循环(八)排泄(九)神经(十)感官(十一)内分泌(十二)生殖 外形:哺乳类外形最显著的特点:体外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均适宜于在陆地快速运动一一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哺乳类的头、颈、躯干和尾等 部分,在外形上颇为明显。有些哺乳类动物由于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在形态上有较大变化水栖种类(如鲸):体呈鱼形,附肢退化呈桨状。飞翔种类(如蝙蝠):前肢特化,具有翼膜。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 皮肤及其衍生物:哺乳类皮肤的特点: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表皮的角质层发达。具有多种类型的皮肤衍生物一一毛、发达的皮肤腺、爪(claw)[(蹄(hoof)、指甲(nail )]角(horn )。 骨骼:1骨骼特征: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肘(elbow)和膝(knee)。头骨因脑与嗅囊(鼻囊)高度发达而有较大特化。头骨具2个枕骨髁。颈椎7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牙齿异型。2、头骨:哺乳类的头骨由于脑、感官(特别是鼻囊)的发达和口腔咀嚼的产生而发生显著变化一一脑颅和鼻腔的扩大和次生腭(假腭)的形成,导致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顶部有明显的“脑杓”以容纳脑髓。枕骨大孔移至头骨的腹侧。次生腭(假腭)的形成,使得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中耳腔由硬骨保护,腔内有3块互为关节 的听骨(锤骨、砧骨及镫骨)联结鼓膜与内耳。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的标志性特征之一。3、脊柱、胸骨及肋骨: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lumbar vertebra )、荐椎及尾椎5部分(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化而无明显的荐椎)。颈椎数目大多为7枚,这是哺乳类特征之一。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普通昆虫学复习提纲

普通昆虫学习题集 绪论 一、简答题 1. 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2. 简述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3. 简述昆虫与蜘蛛的区别。 4. 试举出5种昆虫学相关刊物或相关网站。 二、问答题 1. 昆虫在地球上繁盛的原因是什么? 2. 昆虫纲繁荣昌盛的特点是什么? 3. 试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三、论述题 你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如何与昆虫相处? 第一篇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名词解释 初生分节、后生分节、翅展、蜕裂线、口器、前口式、下口式、后口式、悬骨、前幕骨陷、具翅胸节、内生翅类、外生翅类、翅瓣、翅痣、翅脉、脉序、闰脉、直接翅肌、间接翅肌 二、简答题 1. 简述昆虫体躯的构造特点。 2. 简述昆虫的头式类型及特点。 3. 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有哪些,其各自功能如何? 4. 昆虫的触角有哪些类型,各类型举出 1-2 种代表性昆虫。 5. 学习触角的类型有什么意义? 6. 昆虫的口器有哪些主要类型,简述各类口器的构造特点? 7. 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对昆虫生存的意义。 8. 试以荔枝蝽(蝉)为例说明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及其取食方式。 9. 什么是具翅胸节?具翅胸节背腹板上沟和背片分别是什么? 10. 昆虫成虫的胸足分为哪几节? 11. 常见的成虫胸足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其主要特征及其适应性。

12. 昆虫的足类型反映哪些生物学习性? 13. 昆虫的翅是由哪部分发展来的? 14. 一般将翅分为哪些缘、角和区?试绘昆虫翅的分区图,并注明各部分中文名称。 15. 根据翅的质地和被物的不同,可将翅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16. 绘通用的昆虫假想脉序图,说明其上的纵脉和横脉,并用字母表示。 17. 昆虫虫翅的连锁方式有哪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17. 说明昆虫翅的变化和类型在昆虫分类和深化上以及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8.昆虫的翅是怎样进行上、下拍动? 19.说明昆虫产卵器、交配器的基本构造。 20. 区分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类幼虫。 21. 试绘昆虫触角、胸足的模式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中英文名称。 三、问答题/论述题 1.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学习口器类型的意义。 2. 研究昆虫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有何意义? 第二篇昆虫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孤雌生殖、两性生殖、世代交替、胎生、孵化、脱皮、虫龄、龄期、头壳指数、羽化、世代、年生活史、世代重叠、性二型现象、多型现象、休眠、滞育、趋性、假死性、群集性、拟态、保护色、扩散、迁飞 二、简答题 1.昆虫有哪些复杂和特殊的生殖方式?请举例说明。 2.列举3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如何利用昆虫的某些习性来采集或防治害虫?。 3. 简述“全变态”和“不全变态”的特点。 4. 举出能够把卵产在土中、植物组织中的昆虫各3种。 5. 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和蛹分别可分为哪些类型?每种类型举3种代表昆虫。 三、问答题/论述题 1. 昆虫生物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2. 昆虫的产卵方式主要有哪些?了解产卵方式有什么意义? 3. 什么是拟态和保护色?请各举1例说明。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DOC)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体被圆毛、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 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及稳定的恒温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2、哺乳保证了幼仔迅速而健康地成长——乳汁营养丰富,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哺乳期间,母兽在对幼仔进行哺乳的同时还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使幼仔有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哺乳增强了母子间的联系,也是幼仔进行捕食和社会行为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机会。 哺乳动物乳汁的主要成分 哺乳纲的身体结构与机能:(一)外形(二)皮肤及其衍生物(三)骨骼(四)肌肉(五)消化(六)呼吸(七)循环(八)排泄(九)神经(十)感官(十一)内分泌(十二)生殖 外形:哺乳类外形最显著的特点:体外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均适宜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哺乳类的头、颈、躯干和尾等部分,在外形上颇为明显。有些哺乳类动物由于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在形态上有较大变化——水栖种类(如鲸):体呈鱼形,附肢退化呈桨状。飞翔种类(如蝙蝠):前肢特化,具有翼膜。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皮肤及其衍生物:哺乳类皮肤的特点: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表皮的角质层发达。具有多种类型的皮肤衍生物——毛、发达的皮肤腺、爪(claw)[(蹄(hoof)、指甲(nail)]角(horn)。 骨骼:1、骨骼特征: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肘(elbow)和膝(knee)。头骨因脑与嗅囊(鼻囊)高度发达而有较大特化。头骨具 2 个枕骨髁。颈椎 7 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牙齿异型。2、头骨:哺乳类的头骨由于脑、感官(特别是鼻囊)的发达和口腔咀嚼的产生而发生显著变化——脑颅和鼻腔的扩大和次生腭(假腭)的形成,导致头骨骨块减少和愈合。顶部有明显的“脑杓”以容纳脑髓。枕骨大孔移至头骨的腹侧。次生腭(假腭)的形成,使得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中耳腔由硬骨保护,腔内有 3 块互为关节的听骨(锤骨、砧骨及镫骨)联结鼓膜与内耳。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的标志性特征之一。3、脊柱、胸骨及肋骨: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lumbar vertebra)、荐椎及尾椎 5 部分(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化而无明显的荐椎)。颈椎数目大多为 7 枚,这是哺乳类特征之一。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普通昆虫学习题集(附答案)

第一部分绪论 二.填空: 1.昆虫总类占动物界总量的大约()。2.动物界按照进化顺序从低级到高级分为()、()、()、()、()、()、()、()、()门。3.昆虫的体腔就是(),消化道位于体腔的(),循环系统位于(),神经系统位于()。 4.有些昆虫食性以生物尸体或粪便为食,这类为()昆虫,如()。 5.蜘蛛、蝎子属于()纲。6.蜈蚣、钱串子属于()纲。7.马陆属于()纲。 8.虾、蟹属于()纲。 9.昆虫属于()门、()纲。 10.昆虫的()胸、()胸各着生一对翅,称为具翅胸节。 11.昆虫的头部具一对(),一对复眼,3对口器附肢,分别为()、()、(),所以头部成为()中心。 三.问答题: 1.昆虫成为地球上最繁荣类群的原因是什么?2.简述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3.简述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四.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昆虫的是() A 蝎子 B 蜈蚣 C 金龟子 D 蜻蜓 2.以下哪些昆虫对人类有益( ) A 传粉昆虫 B 工业原料昆虫 C 药用昆虫 D 天敌昆虫 3.以下节肢动物具有一对触角的有()A 蜘蛛 B 蜈蚣 C 蜜蜂 D 马陆 4.以下有3对行动足节肢动物的是()A 蝎子 B 鼠妇 C 蚂蚁 D 虾 5.以下哪种节肢动物无触角() A 蝎子 B 蜘蛛 C 蜻蜓 D 金龟甲五.论述题: 试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部分答案 二.填空题: 1.2/3 2.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圆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3.血腔中央体背腹面 4.腐食性昆虫蝇蛆蜣螂 5.蛛形纲 6.唇足纲 7.重足纲 8.甲壳纲 9.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10.中胸后胸 11.触角上颚下颚下唇感觉和取食三.问答题: 1.昆虫成为地球上最繁荣类群的原因: (1)昆虫是无脊椎动物界中唯一有翅的类群。翅的获得对它的分布、觅食、求偶、避敌都有利。(2)昆虫的身体相对的小,需要的食物就相对的少,很少会由于事物的缺乏导致灭绝。 (3)昆虫的口器类型变化多,这样的就扩大了取食的范围,改善了它与寄主的关系。 (4)昆虫有惊人的繁殖能力,可以以很少量的个体来繁殖大量的后代。 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1)体躯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有触角1对,复眼1对,单眼1~3个,口器附肢3对(上、下颚、下唇)是感觉和取食 - 1 -

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

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 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哺乳动物具备了许多独特特征因而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最重要的特征是:智力和感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保持恒温;繁殖效率的提高;获得食物及处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强;体表有毛、胎生、哺乳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这一切涉及身体各部分结构的改变包括脑容量的增大和新脑皮的出现视觉和嗅觉的高度发展听觉比其他脊椎动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齿和消化系统的特化有利于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强了活动能力。有助于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呼吸、循环系统的完善和独特的毛被覆盖体表有助于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它们在广阔的环境条件下生存;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征保证其后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种类的复杂社群行为的发展。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皮肤 哺乳动物的皮肤致密结构完善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体温及敏锐的感觉功能。为适应于多变

... 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哺乳动物具备了许多独特特征因而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最重要的特征是:智力和感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保持恒温;繁殖效率的提高;获得食物及处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强;体表有毛、胎生、哺乳身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这一切涉及身体各部分结构的改变包括脑容量的增大和新脑皮的出现视觉和嗅觉的高度发展听觉比其他脊椎动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齿和消化系统的特化有利于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强了活动能力。有助于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呼吸、循环系统的完善和独特的毛被覆盖体表有助于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它们在广阔的环境条件下生存;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征保证其后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种类的复杂社群行为的发展。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皮肤

昆虫学复习材料(最终版)

红笔为补充部分 昆虫学(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 孵化:昆虫的胚胎发育结束后,幼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2. 羽化:昆虫从若虫或蛹脱皮变为成虫的过程叫做羽化。 3. 虫龄(instar) :由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叫第一龄幼虫;经第一次脱皮后的幼虫叫第二龄幼虫。以后每脱一次皮就增加 1 龄,即虫龄=脱皮次数+1。 4. 龄期( stadium ):在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叫龄期。 5. 渐变态:发育过程中可明显区分为卵、幼虫和成虫 3 个阶段,幼虫随着虫龄的增长而逐 渐近似于成虫,而且成虫、幼虫生活环境和习性也相同。是不完全变态中的一个类型。 6. 全变态:发育过程经过4 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及习性相差很大或完全不同。 7. 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出幼虫一直到羽化为成虫的发育过程中,一般需经过一系列形态上的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显著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8. 雌雄二型现象:昆虫的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不一样外,其他特征也存在很大落差,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 9. 多型现象:有一些昆虫,同一个种中,却存在着两种以上类型的个体,这种现象叫多型现象。如:蜜蜂、白蚁、蚂蚁;稻飞虱长翅型和短翅型。 10. 世代:昆虫由脱离母体 (卵或幼虫) 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叫一个世代,简称一代。 11. 趋性:趋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定向活动。 12. 趋光性是指大多数夜出性的昆虫对短波光有强烈的趋性。我们常用黑光灯进行诱集;蚜 虫对黄色的光有趋性,所以在菜田中可用黄板进行诱杀。 13. 趋化性:昆虫对某种化学物质具有趋性。如性诱性应用;毒饵诱剂等。 14. 食性:昆虫取食的习性叫食性。 15. 单食性:只能在一种植物上或者与它亲缘关系很近的几个种上取食的昆虫,例如梨大食 心虫,只在梨属的植物上取食为害,绿豆象只为害绿豆,豌豆象只为害豌豆等。 16. 寡食性:只在一科植物上取食的昆虫,如小菜蛾只在十字花科不同属的植物上生活。 17. 肉食性:以其它动物为食物的昆虫,如: 瓢虫、草蛉、各种寄生蜂等。 18. 植食性:以植物的各部分为食物的昆虫,如: 粘虫、棉铃虫、麦蚜等。 19. 拟态:昆虫有时也可以“模拟”其它动物的姿态来保护自己, 这种现象叫“拟态”。 20. 保护色:昆虫为了能够生存,避过敌害使本身的体色变得与环境相近的现象称为保护色。 21. 两性生殖:绝大多数昆虫的生殖是雌雄两性必需经过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后,由雌虫 将受精卵产出体外。卵经孵化而成为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 22. 卵胎生:大多数进行孤雌生殖的蚜虫,它们的卵在母体内已经孵化,由母体直接产下幼虫。这种现象称卵胎生。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是应用各种物理因子、机械设备以及多种现代化除虫工具来预测及防治害虫的手

哺乳纲分类

实验21 哺乳纲分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哺乳纲各目的主要特征。 2.认识常见种类。 二、实验材料 真兽亚纲主要目代表种类的标本。 三、实验器具 卡尺、直尺、镊子,放大镜。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外形测量(图21-1) 体长吻端至肛门的距离。 尾长尾基至尾椎顶端的距离。 耳长耳尖至耳着生处的距离。 后足长由足跟到最长趾趾端的距离。 肩高肩部背中线至前指尖之长。 臀高臀部背中线至后趾尖之长。 胸围前肢后面胸部的最大周长。 腰围后肢前面腰部的最小周长。 (二)分类术语 齿式(门·犬·前臼·臼)/(门·犬·前臼·臼)×2=总齿数。如猪的齿式为:(3·1·4·3)/(3·1·4·3)×2=44 裂齿上颌的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特别大,齿尖锐利,用以切断和撕裂食物,称裂齿。在食肉目动物特别发达。 獠牙犬牙特别发达,并向外突出于唇外,称獠牙,如雄猪的上犬牙突出成獠牙。 象牙长鼻目动物的门齿特别发达,突出于唇外,终生可生长。如非洲象的门齿。

锄牙啮齿目动物的门齿呈凿状,终生可生长。如老鼠的门齿。 洞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为头骨延长的骨角之外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如牛角。 实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雄体发达,每年脱换一次,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如鹿角。 图21-1 哺乳类外形测量 A.体长;B.尾长;C.后足长;D.耳长;E.肩高;F.臀高;G.胸围;H.腰围。 (自郑作新)

特殊角如长颈鹿的角终生包被皮毛。 翼膜由指骨末端向上至肱骨,向后连躯体之两侧、后肢及尾间生长的一层薄膜,如蝙蝠的翼膜。 飞膜自颈侧沿前肢到躯体两侧至后肢间,有发达而被毛的皮褶即飞膜,如避日猿、鼯鼠的皮膜。 (三)哺乳纲的分类检索 利用检索表将实验室内陈列的哺乳类标本检索分目。如剌猬、鼹鼠、蝙蝠、猕猴、长臂猿、大猩猩、穿山甲、松鼠、豪猪、鼯鼠、黑家鼠、江豚、斑海豹、云豹、狼、狐、花面狸、黄鼬、黑熊、大熊猫、斑马、野猪、麂、山羊等。 真兽亚纲分目检索表 1 后肢存在 (2) 后肢缺失 (12) 2 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间有翼膜,适于飞行……………………………翼手目 无翼膜 (3) 3 牙齿缺失,身被鳞甲……………………………………………………………………鳞甲目 有牙齿,体无鳞甲 (4) 4 上下颌的前方有1对发达的呈锄状的门牙 (5) 门牙不呈锄状 (6) 5 上颌门牙1对…………………………………………………………………………啮齿目 上颌具前后重叠排列的2对门牙............................................................兔形目6 四肢末端趾分明,趾端有爪或趾甲 (7) 四肢末端趾愈合,或有蹄 (10) 7 前后肢拇趾与他趾相对,两眼直视……………………………………………………灵长目 前后肢拇趾不与他趾相对,两眼侧视 (8) 8 吻部尖长,牙齿结构比较原始,分化不明显…………………………………………食虫目 吻部正常,牙齿分化明显 (9) 9 四肢变为鳍状,体形呈纺锤状,适于游泳…………………………………………鳍足目 四肢正常(趾分离,末端具爪),体形通常适于陆上奔走…………………………食肉目10 体形特别巨大,鼻长而能弯曲………………………………………………………长鼻目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章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即昆虫的生物学。它是研究昆虫的个体发育史,包括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以及从卵到成虫各个时期的生活史。通过研究昆虫生物学,可进一步了解昆虫共同的活动规律,对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昆虫的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但极个别也有雌雄同体现象。自然界中雌雄异体的动物大多进行两性生殖,但也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常见的生殖方式有以下4种 一、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是昆虫最常见的一种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是由雌雄两性昆虫 经过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又称卵生。如蛾蝶类、天牛等昆虫。 二、孤雌生殖 有的昆虫(如某些粉虱、介壳虫等),无或有极少量雄性个体,雌虫产下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又称为单性生殖。分为3种情况:①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即在正常情况下进行两性生殖,偶尔出现未经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如家蚕。②经常性的孤雌生殖。正常情况下营孤雌生殖,偶尔发生两性生殖。例如膜翅目昆虫(如蜜蜂)中,未经交配或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虫,受精卵发育为雌虫。还有一些昆虫如介壳虫、粉虱、蓟马、蓑蛾、叶蜂、小蜂等,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有的甚至还未发现过雄虫。③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随季节的变迁而交替进行,这种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蚜虫,秋末随着气候变冷产生雄蚜牙,进行雌雄交配,产下受精卵越冬;而从春季到秋季连续十余代都以孤雌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这段时期几乎没有雄蚜。 三、伪胎生 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卵生(oviparity),但也有一些昆虫从母体直接产出幼虫(若虫),如蚜虫类,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下来的是幼蚜(若蚜)似为胎生,但与哺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伪胎生。 另有少数昆虫在母体未达到成虫阶段,还处于幼虫期时就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paedogenesis)。这是一种特殊的、稀有的生殖方式。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都不是卵,而是幼虫,故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如双翅目瘦蚊科、摇蚊科以及蛹翅目中的部分种类昆虫。 四、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polymbryony)是指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常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性蜂类,如小蜂科、细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等寄生性昆虫。营多胚生殖的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的卵内,每个寄主里产卵1-8个不等(随种类而异),既可有受精卵,又可有非受精卵,前者发育为雌性,后者发育为雄性。一个蜂卵形成胚胎的数目变化很大,多数种类一个卵形成2个或多个胚胎,而寄生于鳞翅目幼虫的金小蜂(Litomastixtruncatellus)可产生数百个甚至2000个左右的胚胎。 多胚生殖可以看做是对活体寄生物的一种适应。因为这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找到它相应的寄主,而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 昆虫的生殖是为了种群的延续,而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是昆虫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有利适应。如孤雌生殖对于昆虫扩大其分布和维持其种群都很重要,在任何适于生存的环境下,只要有1头雌虫,便可进行繁殖。胎生是对其卵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又无独立的卵期,所以完成生活史的周期较短。一些寄生性昆虫常常不容易找到寄主,而多胚生殖可以保证其一旦找到寄主就能产生较多的后代。幼体生殖缺乏成虫期和卵期甚至蛹期,更可以缩短其世代周期,在较短时期可迅速增大其种群数量。兼行两种生殖方式的昆虫,如蚜虫,在适宜环境下行孤雌生殖,可在短期内迅速繁殖,而在环境条件不宜时行两性生殖产卵越冬,以度过不良环境。 第二节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和变态类型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 昆虫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在卵内完成的,至孵化为止。胚后发育是从幼虫孵化开始直到成虫性成熟为止。 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

昆虫纲

昆虫纲(Insecta)旧称“六足虫纲”,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昆虫纲不仅是节肢动物门,也是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目前,人类已知的昆虫约有100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在科学分类上,昆虫被列入节肢动物门,它们具有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昆虫纲不但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鞘翅目 革翅目 双翅目 半翅目 同翅目 膜翅目 等翅目 鳞翅目 脉翅目 直翅目 展开 中文学名昆虫纲拉丁学名Insecta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亚门六足亚门纲昆虫纲目录1简介 2地域分布 3演化进程 4昆虫识别 5重要器官 ?口器 ?触角 ?足?翅 ?眼睛 ?耳朵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 ?伪足 ?尾须 ?肌肉 6生长发育 7昆虫分类 ?鳞翅目 ?鞘翅目 ?蜻蜓目 ?双翅目 ?膜翅目 ?半翅目 ?直翅目 ?同翅目 ?缨翅目

?竹节虫目:?脉翅目: ?其它昆虫: 8昆虫纲各目的检索 9生物影响 10下属 1简介编辑昆虫纲,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具触角1对(极少数无触角);胸部3节,每节有足1对;中胸和后胸节可有翅各一对。腹部除末端数节外,附肢多退化或无。生殖孔后位。全世界约有100万种,约占动物界种数的80%,每年还约陆续发现0.5~1万新种。我国约12~15万种。昆虫种类繁多(约占动物界种数的80%)。习性歧异,分布范围很广。这里是狭义的昆虫纲,即不包括原尾类、弹尾类和双尾类,共分3个亚纲30目[1] 2地域分布编辑世界昆虫约有100万种,也有人估相关书籍 计为200万种,每年还约陆续发现0.5~1万新种。中国约12~15万种。昆虫种类繁多(约占动物界种数的80%),习性歧异,分布范围很广,除海洋的水域之中以外,凡有植物生长的地域都有昆虫。昆虫具有强大的飞翔能力,其微小的身躯又易随气流传播,所以从赤道到两极都有它们的踪迹。如北纬80°曾发现蝴蝶,北纬70°曾发现蚊虫;南极圈内也曾发现过昆虫。海拔5029米高山上曾发现半翅目昆虫,488米高山上曾发现鳞翅目昆虫,若干无翅亚纲昆虫往往生活在海拔更高的地方。昆虫的分布上限为海拔6800米。温泉、山洞也有昆虫栖息。 3演化进程编辑昆虫在地球上约出现于3.5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节肢动物起源于类似环节动物的蠕虫,经历下列演进阶段: ①各节腹侧生出附肢,以便行走; ②头部发生触角、眼和口器,成为感觉和取食中心; ③翅和足集中在胸部成为行动中心;腹部是内脏和生殖中心。 昆虫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一类学说认为系由水栖祖先演化而来,例如,三叶虫起源说和甲壳类起源说;另一类学说认为由陆栖祖先起源,如多足纲、唇足纲、综合纲是昆虫的近缘。4昆虫识别编辑身体构成 身体分头、胸、腹3个部分。 1.头部有触角(极少数无触角)、触须、复眼各1对,单眼2~3个或无,口器1个。 2.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每节腹面两侧各生腿一对,由基、转、股、胫、跗五节组成。跗节又分1~5节,末端有爪,有的爪上有爪间垫,有爪间刺。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一对翅。视虫种不同其翅脉、脉序也不同,为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有的昆虫后胸翅退化为平衡棒,有平衡作用。? 3.腹部由11节组成,由于前1~2节趋于退化,末端几节变为外生殖器,故可见的节数较少。 具备特征 所谓昆虫,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三个部分; (二)头部不分节,是感觉与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三)胸部分为3节,可能某些种类其中某一节特别发达而其他两节退化得较小。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成虫还有2对翅,也有一些种类完全退化; (四)腹部应该分为11节,但也常常演化为8节、7节或4节。分节数目虽不相等,但都没有足或翅等 附属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五)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