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答案语文学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答案语文学案名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648059a26925c52cc5bffa.png)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答案语文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教师版)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二、课堂导学(一)整体感知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1、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
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2、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
“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导学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细心观察记录生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主题“热爱生活热爱写作”01了解·单元要求和任务亲爱的同学,你好。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求我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都以自然之景为主题,“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因此,这个单元的写作练习可以从“景物描写”的写作训练切入,让我们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勤于记录生活。
依据第一单元三篇写景抒情散文和四首古诗的文本特点,可以将“景物描写”的写作主题分解为三点:选好景物、写好景色、情景交融。
其中“选好景物”是基础,“写好景色”是单元写作的重点,“情景交融”是基于前两点进行大量训练后的提升训练。
02体验·过程指导与尝试任务一:选好景物活动一:请认真观察初中学校,并记录让你印象深刻校园景物,写在下列横线上,不少于15处。
活动二:按照印象深刻程度保留10处印象最深刻的,其它删除,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活动三:任选5种景物进行描写,各写1—2句话。
任务二:写好景物活动一:模仿下面语段,选择恰切的动词、叠词、形容词、副词等描写校园景物。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精彩动词)出来,嫩嫩的(叠词),绿绿的(叠词)。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副词)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叠词),草软绵绵的(叠词)。
(顺序:由近及远)(《春》朱自清)选择“任务一”中2处校园景物句进行修改,突出景物特点:1.2.活动二:模仿下面语段,选择恰切的修辞描写校园景物,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呼告等。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呼告、拟人、排比)(《雨的四季》刘湛秋)选择“任务一”中2处校园景物句进行修改,突出景物特点(不重复):1.2.任务三:情景交融活动一:写景的散文与诗歌通常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将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是景物描写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上)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第一课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
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知识链接】(5分钟)《春》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导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
2、用心感受生活。
3、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1、积累关于亲情的精美文句。
2、学会在生活小事中观察与体验亲情,按要求完成写作实践。
3、感受亲情的温暖,感悟亲情的伟大。
重 点
指导学生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捕捉真切的情感,写出好的作文。
难 点
帮助学生能结合具体的事例写作
努力让学生做一个生活与写作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备 习一个片段(内容真实,突出重点):从这件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还受到过哪些启发?收获了哪些灵感呢?校园、家庭、社会等。
认真思考,作好笔记,质疑。
有的学生抓不住要点,教师予以指导
学生自主写作
写作实践
1、观察秋天的花草树木,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记录你的观察与思考。
2、步入初中,有了新的老师同学,选择一个最难忘的相识瞬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3、家庭是成长的摇篮,一定有不少的回忆和温暖吧,自拟题目,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你的亲人,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教师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
1、观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就要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2、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不只是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
3、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观察和思考要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这样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思想贫乏。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活动目标】1.知识与水平:学习“积累作文素材”和汲取写作技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尝试在词语接龙和片段观察活动、作文训练中充实学生作文素材。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緑色作文”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4总目标:解决七年级新生怕写作文和不会作文的老大难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重点】1.词语接龙2.观察活动和片段作文练习【活动过程】一、写作指导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2.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要注意几点。
(1)学会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
(2)感受生活,不但用眼睛看、耳朵听,更要用心去感悟。
(3)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4)在经典作品中汲取写作技巧和积累有用素材。
二、现场活动1、分组实行词语接龙。
各小组开头的字分别是:教育面向现代化2、展开观察活动。
3、学生依前观察所得作文。
4、各小组交流。
5教师评价后小结。
三、课后作业1.写作要求以家庭生活的真实故事为背景,记叙或描写一位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写一篇5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2.写作提示亲情,顾名思义,就是亲人的情义。
作为社会的人,首先并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亲同手足的兄弟姐妹。
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方面,你一定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动人的故事,也一定有很多深刻的体验,独到的见解。
在选材上,应注意着重选择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来写,可写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亲戚之间的或亲人之间的生活经历,情感波折,动人故事,感人真情。
在立意上,能够写褒扬亲情,因为拥有亲情;能够写渴望亲情,因为失去亲情;能够写呼唤亲情,因为亲情被遗忘;能够写正视亲情,因为亲情被践踏。
但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提醒自己不能远离或偏离“亲情”这个话题。
在写法上,要注意化虚为实,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能够记述一段故事(如《散步》),也能够描写几个片断(如《秋天的怀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答案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最新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3

最新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3七年级语文教案5.童趣课型:讲读课时:2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 理解文言词语, 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自学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藐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凹凸为壑癞虾蟆土砾庞然童稚(2)解释下列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风声鹤唳:★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
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① 能/张目对日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④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5.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导学案遵循同学的学习规律,根据同学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新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贝壳席慕容学习目标:预习流程:俯视: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先对贝壳的精致作了一些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2、文中"是不是也应当用我的力量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认真、更加一丝不苟呢'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尝,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1、你怎样理解结尾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简洁的心啊!'相关链接:想一想:海边荒石高立群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四周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漂亮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始终延长到大海深处. 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奇的颜色,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它们多的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远眺大海的目光.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亮的水中,左一块右一块,如同贪欲的盗墓者,我挑着捡着.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要独特的外形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俯身其中,令人沉醉.不知过了多久,我捧着又一批珍宝回到岸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我手中的美石劈劈啪啪落下去,险些砸痛自己的脚.那些首批中选的石头呢它们怎么都消逝了我只迷惑了两秒钟,就发觉它们依旧不动呆在原处,只是,岸上的石头不再漂亮.我观察一些一般的石头别扭地排成整齐的一列,灰头灰脑,怪模怪样.有的带点灰乎乎的红或者绿,有的干脆灰不溜秋或色如沙土.我不敢信任它们就是令我一见倾心的珍宝.呆视之间,我脑中竟跳出那样一个字眼:死亡.比起海中的美态,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死去的缘由,只是来了我一个倾慕者,对之爱不释手,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占为己有.就是这点小小的贪欲,无可厚非的欲望,令它们离开长期熟稔而亲热的海水,孤独地承受夏天的烈日,而奇异的大自然,早已让它们与大海之间此呼彼应,难舍难分.面对倾心或宠爱的东西,我们多么简单犯傻.我把石头放回海中,在海滩盘桓良久,我竟想到一个时空远隔的人昆虫之父法布尔.这是一个在清贫中与虫交谈的人,在晚年得到一小片废墟.一块偏僻的不毛之地,被太阳烤得滚烫.但却是刺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的好去处.法布尔把它称作钟情宝地.与那些昆虫学家不同的是,别人剖开虫的肚子,把它们制成标本,他却是活着讨论它们,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看.法布尔把这块宝地命名为荒石园,听来凄冷,但荒石园的故事却布满了敬重和暖和的感情,每块石头,每只虫子,都有自己的地方,自然拘束,荒得其所.比照我们习惯的一些方式,这才是真正令人起敬的爱.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倾听下面的物语,你肯定会受到启发,你也试着写几句物语吧!流星在生命最终时刻,我也要闪闪发光.气球我的信念是不断追求新的高度.蚂蚁、大雁、蚯蚓、夏荷、小草、萤火虫一课一得:悟一悟:新人教版七班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紫藤萝瀑布宗璞学习目标:1、体会作品蕴含的情感.体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2.品读语言,赏析、积累美丽的词句.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预习流程:俯视:说一说: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解剖:读一读:1、看花语(图片)看到花时感受到的她得生命和心灵2、读花语走进花的生命和心灵里去3、怎样的花语?走进心灵,花朵的心事吹弹可破精彩品赏:品一品:品尝,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è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X k B 1 . c o m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
“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作者从哪些感觉写春天的风?(3)、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2、春雨:(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呢?(3)、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小结:写景时,要抓住事物特点,饱含感情,多方位调动感官,多使用多种修辞,才能写得生动形象感人。
二、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三、课尾检测:(一)、课内阅读: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答:①②③④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和()的特点。
答案:1.造酒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逐渐达到成熟2.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吹动杨柳的春风引用借代3.①‖②‖③④触觉嗅觉听觉4.和煦温暖(二)、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2、两个黄鹂鸣翠柳()3、踏花归来马蹄香()4、一枝红杏出墙来()5、处处闻啼鸟()6、天街小雨润如酥()四、背诵并默写课文2《济南的冬天》教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济南()伦()敦.()暖和.()发jì()看.()护妇镶.()嵌露.()出狭窄.()水藻.() zhù()蓄 2.文学常识: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____________”。
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3. 本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由“天气”写起,通过济南与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对比,写济南的冬天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突出济南冬____________ ”的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
4. 第二段开始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 ____________ 的描写。
5. 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____________ 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6.作者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__________ 的山,次写的____________山,再写城外____________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7.第五段是写冬天的____________,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___________之清澈、透明。
二、【合作探究】:1. 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几幅动人的图画)?3. 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山的?三、【达标检测】:1.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
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文中作者把济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依次描绘了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文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总结】:本文你学到了什么?五、【拓展训练】: 1. 你能选出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吗?()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