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现代工笔人物画欣赏
入古出新_妙悟自然——罗胜利工笔花鸟画作品赏鉴

28◆黄丹麾( 北京 )新 妙悟自然罗胜利的工笔花鸟画来自宋人传统。
总的来说,其画风精细严谨,格调优美工致,意境清新脱俗具有一种典雅卓异的艺术精神。
罗胜利的工笔花鸟画大多采用“折枝式”构图,这种“截断法”构图在作画的过程中往往适当删减,只取自然景物的最精妙之处,即所谓“剪头去尾,写其精英,不落全相”,其目的在于给观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再造的空间。
罗胜利的工笔花鸟画用笔极为精湛,体现出深厚的白描功底和线描造诣。
她的线描汲取书法的用笔技巧,线条力透纸背而又富于变化,注重传达表现对象的情态,这种“以线存形”的“线性”造型手法既注重展示物象的客观真实感,又具备了线条的自律性美感,真正做到了“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艺术效果;罗胜利的工笔花鸟画在设色上亦极为讲究,其花鸟画在施色上既有浓重艳丽之美也有淡雅素洁之妙。
很显然,罗胜利并不是一个因循守旧者,她不满足于对宋人工笔花鸟画精髓的承继与赓续,而是大胆地予以解构和创新,着丛中笑 国画 罗胜利力另辟蹊径,自成一家,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她的工笔花鸟画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留白”之法,而是以背景色取而代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视觉冲击力,使作品在色彩上更加丰富,以消解传统工笔花鸟画在设色上的单一与狭隘;其二,她的花鸟画在造型并没有一味使用传统线描因多点透视而形成的平面性,而是积极地将西画中的焦点透视引入其中,进而使画面具有了立体感和空间性;其三,她在题材上也突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惯用的花草、禽鸟、走兽、虫鱼等题材,将玉米、公鸡等颇具生活气息的物象植入画面,从而拓展和扩大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范畴;其四,她打破花鸟画与山水画的界科局限,将山水画与花鸟画二者整合于同一画面;其五,她善于将设计等因素吸纳到花鸟画的构图之中,使作品更加具有现代性和时尚感。
我格外喜欢《憩》这幅作品。
该作以山水画的格局和意境来描绘群鸟,它们或在水中嬉戏,或在巨石上休憩,鸟类有长有幼,品类和神态不一而足,让人顿生怜爱之情。
纤笔一枝谁与似——观芦春梅工笔花鸟画

纤笔一枝谁与似——观芦春梅工笔花鸟画作者:陆松奎来源:《美术界》 2020年第4期文/ 陆松奎芦春梅画工笔画,起步较晚,在工作中受马唯驰教授影响,2012 年方拿起画笔染翰丹青。
但她倾心画事,勤奋执着,短短几年,已小有成绩。
2003 年她大学毕业即供职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其工作踏实勤勉,有任事之材,凡事不畏琐细繁难,皆能料理得井井有条,游刃有余。
为人处世诚朴低调、爽朗明快,颇有豪迈之风。
在专业上,顺利评聘为副教授。
现已荣任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任承德市美协秘书长。
在繁忙的工作中,亦能抽出时间潜心绘事,其统筹调度之能,画艺锤炼之功,并行而不悖,可谓“昆乱不挡”。
得益于马唯驰教授指点,她的工笔画起点高、路子正,肯于颖悟深思,也下得苦功夫,故精进不怠。
又到中央美院苏百钧工作室深造,三年的时间,她耳濡目染,得教授亲炙,受益良多,并逐步探索自己个性化的表达。
她熟研而内化百钧教授所强调的“人和自然的对话不能逃脱情绪的浸透,创作就是反映令自己感动的东西,绘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形成合乎自身逻辑的绘画语言”。
春梅始终践行着老师的教诲,重视写生,而又不囿于自然物象,在自然中发现美、提炼美的基础上注重自己主观的感受和表达。
春梅常常说起她与“红豆”的不解之缘。
几年前的深秋季节,她驱车到滦平白草洼写生,那是一个明净的中午,天地清澈高远,在蓝天的映衬下,远远望见被累累红果压弯的枝头在秋风中耀目绚烂。
驻足树下,阳光在缝隙中闪烁,勾勒出金黄色的轮廓,枝丫交映,错落有致。
此时她的身心恍若都融化在这一树的绚烂之中,她深深陶醉亦深深感动。
确如赵之谦印方所云:明月前身,冥冥中的缘分仿佛是命里注定。
春梅因缘际会,像是老友的约定,自此每年金秋都会去山里探望,在树下冥思注目,身心两忘,相看不厌,并将这份感情倾注于创作之中。
《花到秋深果才丰》即以此为主题,整幅作品构图饱满丰硕,设色淡雅,枝干的构图借鉴传统花窗中的冰裂纹来处理,有很强的装饰意味,《杳冥》《秋实图》《空冥》等系列作品均是以“红豆”为题材的佳作。
当代名家绘画作品鉴赏及工笔人物画用线技巧分析与研究

当代名家绘画作品鉴赏及工笔人物画用线技巧分析与研究作者:徐丽娜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年第11期与西方绘画作品不同,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力求简洁有力。
中国画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故很多中国绘画大师仅用寥寥几笔便能完美表达作者情意,将中国画的独有神韵传予世人,讲述画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特点及技巧,探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转型与发展,并结合当代若干名家绘画作品鉴赏,浅谈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一、中国工筆人物画用线特点与技巧分析(一)讲究以形传神中国工笔人物画自诞生至今,以形传神是其主要特点。
中国工笔人物画与其他中国画一样,通过大量留白以及拥有极强概括能力的线条完成极具艺术特色和冲击力的作品,完美表达画作神韵。
简单用几笔线条创作的作品,可以抛弃过多线条的修饰,冲破纷繁复杂的线条阻挡,使作品整体形象呈现出饱满而生动的状态,让人们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及艺术美感。
线条的重要作用意味着线条组合成为增强画作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技巧,画者不仅要精准把控线条变化,营造丰富的层次感、空间感,而且需要运用精准的线条使人物得以定型,用不同弯曲程度、不同粗细程度的线条表达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形神兼备的效果。
对此,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总结提炼出“传神论”,提出通过工笔人物画展现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在品质,这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最佳诠释。
(二)讲究形式美感工笔人物画通过线条表现人物形态和造型,细致描绘人物神态变化,使作品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赋予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形式美感”。
用线条进行创作,是工笔人物画技法的基础。
历代画者在进行绘画作品创作时就已经总结提炼出独特的用线和造型表现方式。
最广为人知的“十八描”,就是众多绘画大师的智慧结晶。
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需要进行反复修改。
前人总结的绘画技巧及方法可以让创作者少走弯路,快速提升绘画水平,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生动展现画作内涵。
造化之妙——甘南没骨画人物写生

起源 了二崇嗣,数百年画法如 广陵 散 . 传人
间久矣。自予创兴,覃思研索,欲 为 占人莺开生
面,遂有成规。好事 家争相仿效,靡 靡一风。后 来 之秀,岂谓无 人,然 从予讨 论,鲜 得其 要妙 者。”于 是,他便提 出:“为古人重开生面。欲使
碡 娃
后人知所崇尚也。”经过清代恽寿平的发展。把 鼢
没骨画义 发展 到历史的高峰,以至于在清代 出
现 “家南田而户 叔”。
在中国没骨刨史的发展 中,没骨花 鸟与没
苏国强 拉 楞 寺写生 25cm X 50cm 纸 本设 色 2017年
麦积山石窟、甘南等地进行毕业考察。甘南 的若 民淳朴而厚重 的耗 点;另—方面,在 历代没骨画
尔盖、松潘、拉 卜楞寺 等藏族 区,有一望无际茫 中,特别是元代之后,以追求淡雅、高逸为中国
法较为成熟 的没骨花鸟。 我画没骨,缘于 :()13年。因为T作原 因,我
存编 辑 历代经典绘 画解忻》 书的过 程中。 品读 J 一些恽寿平和金农的作品后,受到启发,
“筷 ”能吃遍这三火 “茱系”。 在没 骨写生 的过 程 中,我 充 分体会 到没骨
法表达心 中之 “造化”,写胸 中之物像 。似乎能 理 解当年黄荃、徐熙、徐崇 嗣创造 此法时,应 该
渲 染是没骨 画中重要之法。渲 染之 法,恰
卜楞寺的瞻佛节。
当应 用,极 难 。恽 寿平云 :“俗人论 画,皆以设
拉 卜楞寺的瞻佛节是信仰藏传 佛教信徒 的 色为易,岂知渲染 极难。画至着色如入炉钩,重
盛会,有数十万的藏 民从 全 国赶 来。瞻佛节 的 加锻 炼 ,火候 稍 差,前 功尽 弃。三折胧 知为 良
境 界。我在 使用这 “筷子”时,虽然还有些 生 级 时,我对甘肃敦煌、嘉峪关墓室壁画、兰州、
墨写天马 挥洒自如——李胜彬画作欣赏

李胜彬画作欣赏
成功书画家网(记者李和睿)7月17日报道,李胜彬的花鸟画在体悟大自然带来的情趣的同时,以自己的满怀情义挥洒出他所理解的世界。
近日,他的新画作寄至兰州成功美术馆在馆内展出,同时在微信公众平台也对其画作进行了宣传。
李胜彬此幅画作,以浓墨挥洒出一批刚劲有力的宝马。
画面中的马奔腾如飞,势不可挡,似乎能够踏云而起,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
在墨色的浓淡交错中,展示了骏马矫健的身姿,行笔顿挫有力,气韵通达。
欣赏此作,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作画时高涨的艺术激情,也能够被画中骏马的气势所感染。
李胜彬,山东临朐县人,1968年3月出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北京首都画院专职画家,临朐市美协副主席。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被各大美术馆及学术机构收藏,并有数百件作品发表于学术刊物于各大画集。
新年读画

新年读画——万京民现代工笔花鸟画作品赏析文/西安.张梦婕收到现代工笔花鸟画家万京民从首都寄来的作品选时,古城西安正是腊月,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里人们忙着这样那样的事情,很难静下心来踏进艺术的百草园里。
大年初二,窗外爆竹声声,屋内筝声回环,在古典的曲子里阅读现代的画作,心是宁静的,一如昨夜皑皑的雪景,而一旦闯入京民先生画作里,刚才的静被打破了,一如湖面里投进了一个小石子,涟漪迭起。
我的心窗打开,一种清新的自然之风徐徐吹拂,好象冬已去,春即来。
又如同游弋在四季的田野上,我听到了春天燕子归来的恋歌、夏天荷花与池塘的清迈、秋天的树和鸟的私语、冬日琼海夜色的神秘与悠远,一幅幅画作里都难以掩饰其匠心的设计、娴熟的笔法以及京民先生独有的艺术感受力。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就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而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而出生于60年代后期的京民,他在中国工笔画领域内大家辈出的年代,吸收了前人艺术的佳酿和自己推陈出新的艺术思考。
京民从五岁起就拿起了画笔,他注重观察,更注重吸收、领悟,1980年进入中国书画研究院,师从著名的工笔画家贾克德、万一等老师,1984年又考入了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这为他进一步画画打下了坚实的中国古文化的功底,加之又研习隶书,书、画、文,在京民先生身上烙下了别样的风采,他的作品《颐圆瑭荷》、《蓝色的梦》、《墨荷》、《月夜》《湘西竹》等等都先后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
漫步在京民先生的画作里,思绪往往不由自主地被画家带入一个神奇的领域。
渐悟、蜕变与坚守——李夏青的人物画

李夏青李夏青又名李军。
1984年毕业于泰山学院美术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水墨画院院聘画家、泰山学院客座教授。
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修班、中国国家画院梁占岩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和首都师大首届刘大为人物画课题班,现为陈钰铭“水墨家园”工作室画家。
师从刘大为、苗再新、陈钰铭、梁占岩等名师大家。
主要作品《节日》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和中国画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国画学术展”二等奖;《桂北三月》获中国美协主办的2013年“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凉山雨韵》获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国画《橄榄坝即景》获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最高奖;《金刚山的夏收》入选文化部、总政治部和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瑶山春雨》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七彩云南・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览”;《布拖汉子》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写意中国——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
作品30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并6次获奖,6次入选中国画学会和中国画院主办的展览并2次获奖。
《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美术报》等十余种专业报刊专题推介。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长城出版社、中国工艺美术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江苏美术出版社等出版个人画集和合集32册。
渐悟、蜕变与坚守——李夏青的人物画文/徐恩存以人物画为术业专攻的画家李夏青,多年来不变的艺术选择是面向现实、关注现实,在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中孕育激情,激发灵感,培养情感,收获艺术硕果。
多年来他以持续的情感体悟、不断的探究和思索及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其成果已蔚然可观,着实显现出一条稳健、踏实与厚重的艺术与人生轨迹。
苦心人,天不负。
李夏青的艺术探索,经历了从现象的再现到意象的表现的转换与提升,其作品从现象的物性与世俗中,渐趋于本质与纯粹的精炼与单纯。
礼赞诗意生命之美——读陈逸鸣的油画作品

122 h ee r C isWod n l
Be i d Ar 艺术解密 ・ hn t 热点
经 验 , 一 方 面他 旅 居 美 国 多 年 , 对 另 亦
与 此 同 时 , 建 惠 安 女 , 是 陈 逸 福 也 鸣 乐 此不 疲 的 描绘 题 材 , 些作 品不 同 这
把 她 们 表 现在 现 实生 活 的 诗 意 之 中 , 用
康与活力 , 以及 由 此而 产 生 的 美感 。 画 家 为 福 建 惠 安 女 精 心 设 置 了 明 媚 的 环境 , 以展 示 女 性生 命 的坚 韧 与顽 强 , 明 朗 的 色 调 、 鲜 明 的 对 比 , 色 而 兰
诗性情怀与 自我表达
赞 美 生命 , 并赋 于 生 命 以 美 的形 式 . 是 画 家 陈 逸 鸣 全 部 的 理 想 追 求 与 审 美 目 的 , 此 , 在 画布 上 展 现 了一 个理 为 他 想化的女性形象 , 不论 是 深 闺 淑 女 , 还
是 劳 动于 海 滨 的福 建 惠 安女 , 至 芭蕾 乃
的大 海 与健 美 的惠 安 女 , 同构 成 了一 共
浑然 一 体 , 而成 为陈 逸 鸣 油 画作 品独 特
之 处 , 自我表 现 的 方式 。 和 在 这 个 文 本 中 , 象 、 感 、气 息 、 意 美 境 界 等 , 是 源 于 画 家 直 接 或 间 接 的 都
内涵 , 一 种抒 情 、唯 美 、浪 漫 与诗 意 在 中 , 我们 领 略 的一 种 深切 的人 文精 神 让
关怀 。
神韵。
对作 品 的分 析 表 明 , 逸 呜 先生 曾 陈
潜 心研 究 过 欧 洲 古 典 油 画 的 风 格 与 技
法 演 变 , 从 中 汲取 了重 要 的艺 术表 现 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鸣,1958年生于山东牟平,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
美术系。
现为烟台大学建筑系美术学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先后在多种作品集及报刊上发表,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
并获奖。
作品曾在美、加、新、韩、日、澳等国家展出并有多幅被
收藏。
2007年,作品《秋日遐想》发表于《美术观察》(核心期
刊) 2007年,《初冬的阳光》等五幅作品发表于《当代中国画精
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画的通俗性与艺术性》获二等奖2005年,水彩专集《皖南古村落水彩画写生之二》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2004年,国画专著《李鸣工笔人物画》荣宝斋出版社2004年,水彩专集《皖南古村落水彩画写生》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2004年,作品《长日》、《李清照》发表于《美术观察》(核心期刊) 2004年,论文《美术鉴赏教学的现代观念》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核心期刊) 2004年,论文《中国画的通俗性与艺术性》发表于《装饰》7期(核心期刊) 2004年,200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画家学术年展。
2003年,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2002年,U•S•A《美南周刊》专题介绍并发表五幅作品。
2001年,作品入选大型画册《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珍品选—传世名画》。
2001年,作品入选《2000•中国画百家作品集》。
2000年,《中国报道》第3期作专题介绍并发表四幅作品。
2000年,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金彩奖中国画大展》。
2000年,作品入选中国美协《200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1998年,作品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北京首届国际扇面书画艺术展》。
1998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三次新人新作展。
1998年,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牡丹杯金彩奖大展》并获优秀奖。
1997年,作品入选文化部于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6年,作品《清音》被收入外文出版社,汉、日、英三种语《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