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海底两万里教案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文学手法的作用:小说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艺术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海底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海底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情节。这是一部描绘了阿龙纳斯教授与尼摩船长一同探索海底世界的科幻小说,它展示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对海洋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小说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展示了海底的奇妙,还涉及了科学探索和人性探讨。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实验操作非常感兴趣,但有时操作过程不够规范。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度。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部分,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总结中来,让他们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这样既能检验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主要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尼摩船长的复杂性格,我会通过故事中的具体行为和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海底探险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科普实验,如模拟潜水艇的浮力原理。
-词汇与表达:掌握小说中的生字词,如“鹦鹉螺号”、“电解”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海底两万里教案

海底两万里教案

海底两万里教案【教案】《海底两万里》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创作,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学生通过创作和表达,展示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1. 绘本或电子版《海底两万里》2. 多媒体设备或黑板、白板3. 角色扮演和创作表演的道具和素材教学过程:第一课:介绍《海底两万里》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黑板、白板,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了解。

第二课:阅读和理解小说1. 学生阅读部分小说,并回答与理解相关的问题。

2. 小组讨论和整理各自的回答,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教师总结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第三课:角色扮演和创作表演1. 学生根据小说中的人物,自主选择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分配的角色和情节,编写一段短剧或创作一件小作品。

3. 学生展示和表演自己的作品,通过角色扮演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课:写作和讨论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的方式,回答与小说中的主题或意义相关的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写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3. 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拓展思维和理解的深度。

第五课:总结和评价1. 回顾与讨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思考。

2. 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体验和评价。

3. 教师总结教学成果和展望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阅读《海底两万里》的其他版本或续篇,进行比较和讨论。

2.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方式,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3.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更多与《海底两万里》相关的知识和背景。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和现实意义。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欣赏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章节安排:(1)第一章: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第二章:分析主人公尼摩船长的形象特点。

(3)第三章:探讨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及其现实意义。

(4)第四章:欣赏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科幻元素。

(2)难点:分析小说中的现实意义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海底两万里》,提高文学素养。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 课堂讲解与互动: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海底两万里》原著及配套教学指导书。

2.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网络资源:搜集与《海底两万里》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

《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

《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

《海底两万里》教案《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海底两万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一、展示导入多媒体展示片段: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海底两万里》知识点汇编《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二、了解作家作品:作者: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二部是《海底两万里》第三部是《神秘岛》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

答:故事发生在1866年,海洋中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物,阿龙纳克斯教授作为一名海洋动物的专家,随远征队去剿灭怪物,不料却掉入海中,被怪物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所救。

于是,他和神奇的尼摩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

他们登上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及凄惨的海底沉船;领略了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三、经历险情说说诺第留斯号潜艇的人们在海底航行中遭遇了那几次危险,如何化险为夷的。

(至少说两次,要求说出具体位置和危险)①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兰德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同鲨鱼搏斗)②他们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血战,一名船员惨死(章鱼袭击)化解:勇敢下船与章鱼搏斗③鹦鹉螺号在珊瑚礁上搁浅,全船人员受到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搁浅、土人围攻)化解:几天后潮水上涨才托先离开:没有还击,在扶手上通电把土人逼离开了④在南极鹦鹉螺号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冰山封路)化解:尼摩船长决定用艇撞开冰墙⑤小说最后,鹦鹉螺号陷入迈尔海峡的漩涡,阿龙纳斯和捕鲸手、仆人乘坐小艇成功逃生,尼摩船长和他的成员生死未卜(陷入海峡漩涡)四、路线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五、一句话评价科学与幻想之旅六、这艘潜艇是如何建造出来的?由尼摩船长设计,从不同国家订购材料,然后在大洋中一个荒岛上装配好。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海底两万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幻小说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科学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4. 通过阅读与讨论,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了解小说创作的背景,认识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作品特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主人公尼摩船长、阿龙纳斯教授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 故事情节梳理:通过图表、时间线等方式,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小说结构。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科幻、探险、道德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5. 科学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分析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发展,展开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小说的核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情节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利用写作练习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小说背景及作者,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

2. 第3-4课时:探讨小说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发展。

3. 第5-6课时:小组讨论,分析科学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步。

2.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进步。

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论述合理性等方面。

4.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评估学生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和现实背景。

(3)能够欣赏并评价小说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科学探索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对人类未来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和作者介绍:(1)介绍儒勒·凡尔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海底两万里》的发表时间和影响力。

2. 小说情节和人物分析:(1)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章节内容。

(2)分析主人公尼摩船长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分析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和现实背景。

(3)欣赏小说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阅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评价。

(3)采用写作和表达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视觉感受。

(2)利用网络平台和电子书,方便学生自主阅读和分享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结果评价:(1)通过课后作业和写作,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海底两万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海底两万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情节的梳理: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小说的主线情节,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2. 人物形象的剖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主题思想的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科学、人性、自然的看法。

4. 写作特点的分析: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如描绘手法、对话技巧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剖析,主题思想的探讨,写作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对主题思想的深度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速读、精读、批注等,提高阅读效果。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促进思维碰撞。

3. 案例分析: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4. 写作练习:结合小说的写作特点,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小说背景,明确学习目标,进行阅读指导。

2. 第3-4课时: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第5-6课时:探讨小说主题思想,学习写作特点。

4. 第7-8课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复述小说的基本情节,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深刻的理解。

2. 学生能够阐述小说的主题思想,并对作者的写作特点有明确的把握。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七、教学资源1. 小说《海底两万里》文本。

2. 与小说相关的参考资料、图片等。

3. 写作纸张、文具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小说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海底两万里教案》

《海底两万里教案》

《海底两万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两万里》的作者、主要剧情和背景知识;2.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4. 提高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海底两万里》中重要的故事情节和对话;2. 学会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讨论图书内容;3. 培养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2. 《海底两万里》的原版小说或简化版故事书;3. 课件及相关图片素材;4. 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将展示一张《海底两万里》的海报,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本书?学生:(回答)教师:很好!那你们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没错!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尔·凡尔纳。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神秘的海底世界吧!2. 故事梗概介绍(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简化版故事书的插图,给学生放映一段关于《海底两万里》的动画片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请大家观看这个视频片段,了解一下《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梗概。

3. 重点篇章解读(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故事中的一个重点篇章,并准备一个简短的读后感分享。

同时,教师解读部分关键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故事中的一个篇章,并记录下一些你们觉得重要或者有趣的点。

同时,我也会在这里给大家解读一些关键词汇和短语,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4. 组内讨论与分享(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分享各自的读后感,并由每个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教师适时地给予点评和鼓励。

教师:现在,请各小组的代表告诉我们你们小组阅读的篇章中有哪些重点内容和你们的读后感。

5. 语言技巧训练(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语言技巧训练题,如课文填空、造句、情景问答等,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底两万里》一、导入(展开科学幻想之翼,漫游海底神秘世界)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欣赏一下美丽的海底世界。

(播放并欣赏海底世界视频)看完以后你能来形容一下你眼中的海底世界么?2.同学们眼中的海底世界都是不同的,都是多姿多彩的,其实海洋对于人类来说,要更加神秘,科学家们声称我们地球应该叫“水球”,而不是地球,那是因为地球71%的面积是海洋而非陆地,但同时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又太过有限,目前人类对深海的探索程度,仍然不足5%。

71%和5%这两个数据的对比,可见大海显得更加神秘,需要我们去探索。

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好书就是有关海洋的,这本书是《海底两万里》(出示这本书)。

二、了解作者1.这本书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请学生介绍作者:①凡尔纳出生在200年前的法国南特,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②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

据说他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有五千多种译本。

他的创作主题囊括了陆地、海洋和天空他也被称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③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

今天我们就是一起认识他三部曲中间的这一部《海底两万里》2.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凡尔纳吗?老师带来了一个有关凡尔纳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介绍写作背景:凡尔纳的父亲是以为颇为成功的律师,他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本人自幼热爱海洋,特别向往远航探险,在十一岁的时候他就瞒着家人去当了一个远航游轮的实习生,自己也差点跟着游轮去了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了,他被抓回了家还挨了顿揍,最后他流泪向家长保证以后我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十八岁的时候,凡尔纳来到了巴黎攻读法律,但是他只热爱文学跟戏剧,对法律毫无兴趣,本以为梦想就要破灭了,但是生活却又给他新的转机,一次他参加了巴黎的晚会,下楼梯时,他忽然童心大发,沿楼梯扶手悠然滑下,不想正撞在一名胖绅士的身上,他非常尴尬,在道歉的同时就随口询问对方吃饭了没有,对方回答说刚吃过南特炒鸡蛋,凡尔纳听完摇摇头,因为巴黎根本没有正宗的南特炒鸡蛋,他自己就是南特人,并且擅长做这道菜,这个胖绅士,闻言大喜,就诚邀凡尔纳登门献艺,两人的友谊也就开始了。

这位胖绅士,就是通俗小说之王,亚历山大•仲马(大仲马)后来凡尔纳合作创作剧本,借着大仲马的提携,凡尔纳在文学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毕业后,他更是投入到诗歌和文学的创作,失望的父亲,断绝了给他的经济资助,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享受文学,之后转向了小说创作。

3.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有什么疑问呢?生:两万里有多远?他们都遇到了什么?海洋的深处会经历什么呢?)师:这个里其实是法文的lieue,转换成中文的里应该是六万公里,也就是十二万里,换算过来应该相当于说环绕了地球一圈半。

这是一本集科学、幻想和探险(板书)为一身的小说。

许多名人都是他的粉丝,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给他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做过插图,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也是他的粉丝。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游神秘的海底世界。

三、介绍本书特色。

1、出色的悬念设计生自由读:师:在1866年,也就是150 年前,有人在太平洋上发现了一个闪闪发亮的怪物, 人们说它差不多有几百米长, 但是它速度又特别的快,一下子在澳大利亚,一下子又出现在美国旁边,而且很多艘航船莫名其妙被撞裂了。

一时间谣言四起, 商船和军舰都很害怕这个怪物, 于是美国政府派出军舰“林肯号”前去追踪跟追捕,法国生物学家、巴黎自然博物馆的阿龙纳斯教授也应邀参加了, 凭他的直觉他猜测这可能是一头巨型的独角鲸。

介绍独角鲸什么是独角鲸。

独角鲸很有意思,它是鲸鱼的一种,它大概有四到五米长,看一看这张照片, 独角鲸是不是很像脑袋上伸出一根宝剑呢?但是它的角跟牛羊的角又不太一样,牛羊的角是长在头颅上的,但是独角鲸的角是从上嘴唇里伸出来的。

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是牙齿,那颗牙齿能够长到两到三米那么长。

你说独角鲸厉不厉害,它的这颗牙齿又壮又锋利。

教授猜对了吗?这个撞击轮船的神秘海怪真的就是独角鲸吗?“林肯号”在大洋里游弋了好久好久,终于找到了这个怪物。

生读:(文字)按理说一艘军舰抓一个独角鲸,那还不是轻而易举,随便一钢叉叉过去,一般的鲸鱼都流血,何况,军舰上面还有大炮呢!不过真当大家用钢叉去插它的时候,钢叉仿佛就撞在了钢板上面,钢叉没用,军舰就开炮射击,真没想到,炸弹又被这个怪物给弹开了,最后“怪物”被激怒,它朝着林肯号的右船舷猛烈的撞了过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教授和几个同伴都被抛入了大海当中。

教授他们会葬身大海吗?教授和仆人还有一个捕鲸手,三个人都进了怪物的肚子,原来她根本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潜水艇(这个悬念到第三章节才有了答案,同学们自己快速到书中找一找)。

2、展开幻想你能根据图片描述一下潜水艇是怎样工作的吗?(请学生说)这艘潜水艇叫什么名字?(鹦鹉螺号)你能猜猜看它为什么叫鹦鹉螺吗?(师讲解)“鹦鹉螺号”,这艘潜艇里有漂亮的客厅,舒适的卧舱,甚至还有图书阅览室和娱乐场。

这艘潜艇可真大!最厉害的是这艘潜艇不用燃料,是电动的。

同学们想潜艇是不可能在深海里插上电线的,你觉得他从哪里来的电?聪明的尼摩船长想了一个办法,他是从海水中提取钠,把钠和船上的水银汞混合,就可以把这个东西转化成电啦。

在海底他们吃什么呢?海龟脊,海豚肝,罐头鲜海参,奶油,糖,要什么有什么。

这个奶不是一般的牛奶,而是鲸鱼奶,海藻里面也能提取出不一样的糖,他们穿的衣服是有海洋纤维织成的。

所以尼摩船长他们所有人根本不需要上岸。

请学生观察鹦鹉螺号的三视图,形状像什么?(鱼)原因?(在水中可以快速游动、不容易被发现)介绍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

作者凡尔纳出生于1828 年,知道他写这本小说的时候,电灯还没发明出来,他居然能够幻想出来一艘可以驰骋各大洋洋底的电动潜水艇。

凡尔纳真的不愧是科学幻想小说之父!3、介绍尼摩船长同学们看到这么棒的一艘潜水艇,那么发明这艘潜水艇的人,你觉得他怎么样?(很博学)这时潜艇的主人也出现了,他身材高大,目光炯炯,用法语做了自我介绍,他叫尼摩,他自称与整个人类都断绝了关系,尼摩是拉丁文Nemo,意思是子虚乌有,他拿这个做名字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来历,不仅如此,他还告诉教授一拨人, 为了保证自己和鹦鹉螺号的秘密不被泄露, 他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离开这艘潜艇。

这时候,尼摩船长手扶住我的肩头,对我说:“先生, 1600 年, 荷兰人叶里克被海浪和风暴所吹送,到了南纬64 度,发现南设得兰群岛。

1773年1月17日,著名的库克沿着东经38度,到达南纬67 度30 分:1774 年 2 月30 日,他在西经109 度上,到了南纬71 度15 分。

…1842年,他回到他不能越过的南纬71度上来。

那么,现在,我,尼摩船长,1866年3月21 日,我在南纬90度上到达了南极点,我占领了面积等于人所知道的大陆六分之一的这一部分地球上的土地。

”(选自下部第十四章《南极》)赏析:上面这段语言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尼摩船长是以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能把1600年到1866年将近三百年间人类探险南极的情况说的这么详细,让人不得不感到钦佩。

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诺第留斯号”,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他躱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

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

他是一个智慧勇敢、孤独,身世不明,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物。

尼莫带教授参观了潜艇内舱,教授折服于这位尼莫船长的学识、藏书、科技水平、能源、财富、甚至是逃离一切政权的自由翱翔…… 但是他也做过撞击船只的事情。

①神秘的尼莫船长到底是个大开系戒的暴君,还是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可怜人呢?②尼莫船长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去?他又为什么要在这茫茫大洋上离群索居…③尼摩的巨额财富是来自哪里?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4、开启探险鹦鹉螺号航行路线太平洋T印度洋T红海T地中海T大西洋T南极海域T大西洋T北冰洋教授他们穿上了潜水服,背上氧气罐,带上了电动子弹的猎枪,在海底森林尽情打猎,满载而归。

后来潜艇从太平洋到达了加里曼丹岛,经过船长的同意,他们三人到小岛上面去打猎,猎物到时打到了不少,正当教授他们在沙滩上架起篝火,准备烤肉时,受到了土著人的袭击。

到了大西洋之后,他们就往南进发,来到了南极。

打算浮上水面换气的鹦鹉螺号却发现他们的去路被冻住了,无法换气,南极洲全年都特别的冷,年平均气温零下25 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曾经达到过零下89.2 摄氏度,所以说冻住就冻住了。

虽然鹦鹉螺号很先进,但是储备仓里面的氧气也只够用两天了。

他们想办法撞冰,凿冰,但是与此同时,冰层也在不断地加厚,鹦鹉螺号就被困在了冰墙里面。

他们往北走来到了墨西哥湾附近,鹦鹉螺号的螺旋桨突然被章鱼给缠住了,无法转动,这样船上的人都会有危险,所有人立刻出去和怪物展开生死搏斗,这是一群身长八米的大章鱼,它们的触角又像极了疯夫人的头发那样乱蓬蓬的,又像大铁钳一样有伤害力,所以船长他们只能拿着斧头跟章鱼展开一场肉搏战,还牺牲了一名船员。

这些都是老师给大家简单提到的,书中他们所遇到的险情可不止如此,这些情节都是扣人心弦,惊险纷呈。

想要领会还需要同学们亲自去阅读5、走近科学他是一个连远门都没有出过的人,自己居然对各大洋的海底物种,如数家珍,不过他的这本书可不像《爱丽丝梦游记》他的海底世界是科学的世界。

从这本科幻小说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科学知识、地理知识、甚至是历史知识。

林间空地寸草不生:从生的灌木枝条既不攀缘匍制,也不弯腰下垂。

所有植物的枝叶全都垂直向上。

每一根细茎,每一条叶带,无论多细多薄,都像铁杆一样挺拔向上。

墨角藻和藤本植物,受其生长环境一一海水密度的影响,都好像是沿着挺拔的垂线蓬勃向上地生长。

而且,它们矗立在那里纹丝不动,我用手讲它们扳开过后,它们又迅速恢复原状。

这里是垂直王国。

我注意到,这里植物界的所有产物与土壤只有很肤浅的联系。

它们没有根系,只要是固体,不管是沙、贝壳、介壳或卵石,都可以支撑它们。

它们不需要它们提供营养,只求有个支撑点。

这些植物自生自灭,其生命的源泉就是那支撑和滋养它们的海水。

它们大都不长叶子,而是奇形怪状的叶带,色彩也不丰富,只有玫瑰幻脂红、青绿、暗绿、浅黄、灰褐等颜色。

(选自上篇第十七章《海底森林》)赏析:在描绘海底森林的自然景观时,作者着力表现其“最美丽”和奇异的特点。

那里是“垂直”王国,“所有植物的枝叶全都垂直向上” 、没有根系”、“不长叶子”完全不同于人们所见到的陆地植物的生长状况。

另外,海底还有千奇百怪的的海底生物,同样的引人入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