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ss
基于SSPs情景的中国极端降水影响评估

■文/刘昌新 张海玲 吴静摘 要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然而,我国碳中和路径设计需要考虑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风险的差异。
如何评估不同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经济损失评估对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指导信息。
本研究基于参与CMIP6计划的BCC-CSM2-MR 气候系统模式气候模拟资料,构建气候灾害经济损失函数,并预估不同SSPs 情景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天气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
结果显示,在高碳排放SSP585情景下,如没有适应能力的改善,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经济损失值将比排放量较低的SSP126和SSP370情景高,且这种趋势将逐渐扩大,在2090—2100年,年均直接GDP 损失值可达2.4万亿元。
关键词 SSPs 情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评估;损失函数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灾害,并与粮食安全、环境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等形成了明显的联动效应。
正确评估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全球社会福利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2021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极端暴雪事件以及2020年底极端寒冷天气导致中国南方电力供应紧张等事实已再次说明,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全球正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应对措施。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 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承诺和贡献。
然而,未来全球碳排放趋势仍然具有不确定因素,如何评估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将对各个区域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指导信息。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经济影响评估的文献回顾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很广,包括生态破坏、生命健康损害、经济破坏等,其评估工作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叶丹;张耀存【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境内冷空气活动的关系.以(45°N~60°N,70°E~110°E)和(27.5°N~37.5°N,130°E~160°E)区域平均的300hPa全风速分别表征冬季EAPJ和EASJ的强度,将两支急流的强度变化分为四种情况:EAPJ和EASJ同强(SS)、同弱(WW)、以及强弱(SW)、弱强(WS).分析四种急流强度变化情形下中国境内冷空气活动强度、路径、持续时间以及源地的不同特征,发现当EAPJ和EASJ均强时,冷空气从内蒙古中东部入侵,主要影响华北、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强度较弱,持续时间短,冷空气源地位于新地岛以东的洋面及陆地上;当EAPJ和EASJ均弱时,冷空气从新疆北部入侵,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冷空气源地位于巴尔喀什湖西部;当EAPJ强,EASJ弱时,冷空气从我国东北入侵,主要影响我国东北部,中国南部降温不明显,冷空气强度较强,持续时间短,冷空气源地位于中、西西伯利亚地带;当EAPJ弱,EASJ强时,冷空气从内蒙古中部入侵,进而影响华北和我国东部地区,但冷空气强度较弱,冷空气源地位于贝加尔湖的西侧.进一步分析急流强度四种变化情形下的环流特征发现,EAPJ、EASJ均弱时,西伯利亚高压偏强,阿留申低压偏弱,东亚大槽偏深,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强,而EAPJ弱、EASJ强时,尽管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强,东亚大槽偏深,但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并不是很强,而另两种情况时,西伯利亚高压较弱,东亚大槽也较弱,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偏弱.【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4(038)001【总页数】13页(P146-158)【关键词】温带急流;副热带急流;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冷空气活动【作者】叶丹;张耀存【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1 引言在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达到一定的强度即为寒潮,这种向南爆发的冷空气会造成中国境内剧烈降温、降雪、大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从而对农业、交通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
资料及指标说明-国家气候中心

一、资料 全球地面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美国国家气候资 料中心,共 3285 个观测站,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全球逐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 候中心 GDCN1.0 数据集和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温度选取了 2362 个观测站,降水 选取了 3776 个观测站,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中国地面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共 723 个观测站, 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中国极端事件指标监测使用的逐日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从全国 2415 个 气象站中选取时间序列至少有 40 年、分布较为均匀的 2000 个站点,观测要素包括 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降水量,起止时间为 1951 年 1 月 1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达尔文和塔希提站海平面气压实时资料取自国家气象中心 ES40 实时数据库;历 史资料来自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NCC)。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 大气环流实时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中心 T639 产品,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1~2000 年,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 OLR 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9~2000 年, 网格点距为 2.5°×2.5°。 太阳黑子相对数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资料分析中心(SIDC)。 海表温度(SST)实时和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 基准为 1971~2000 年,网格点距为 1°×1°(见参考文献 Reynolds,2002)。 次表层海温实时和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 为 1980~1997 年。 北半球积雪资料来自美国气候预报中心(CPC),为 NOAA 逐周北半球积雪分布资 料,采用极射赤面投影,北半球分为 89×89 个网格,资料定义 1 为有雪,0 为无雪。 多年平均基准为 1973~2002 年。 南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分辨率为 1°×1°, 气候标准值采用 1982~2004 年平均。 二、候、季节和年度的划分说明 候的划分为每月 6 候,每年 72 候。 季节划分以北半球为准,冬季为上年 12 月~本年 2 月,春季为 3~5 月,夏季 为 6~8 月,秋季为 9~11 月。 年为 1~12 月。 三、指标与方法 1.极端事件监测指标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采用世界气象组织( WMO)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的气候变率和预测研究项目(CLIVAR)中气候变化检测、监测和指数专家 组(ETCCDMI)推荐使用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中的暖昼、暖夜、冷昼、冷夜、 降水强度、极端强降水量、极端强降水日数(http://cccma.seos.uvic.ca/ETCCDI/) (见参考文献 Peterson,2005),具体的指标定义见表 1。
74个环流指数

资料说明:1.印度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北界,即第4,15,26,37项,6—9月一律用999代替。
2.东亚槽位置、强度和冷空气,即第65,66,70项,6—8月用999代之。
3.23—44项(即副高脊线、北界)在无副高体时以最小值代替,45项(即:西伸脊点)以最大值代替。
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再处理资料,版权归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所有,不得向外部门散发;如在业务和科研工作中使用,请注明资料来源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
Tel:010-********;Email: predict@资料的起始时间是1951年1月,资料数据全都为整形。
以下这个程序是用来读这个资料的:parameter(iva=74,imon=12,iyr=100)dimension hc068(iva,imon,iyr)open(10,file=’hc068’,err=200)read(10,100) (((hc068(k,i,j),k=1,iva),i=1,imon),j=1,iyr)100format(37I5)200 continueclose(10)环流特征量序号1.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5E-360)2.北非副高面积指数(20W-60E)3.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面积指数(110W-60E)4.印度副高面积指数(65E-95E)5.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10E-180)6.东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75W-115W)7.北美副高面积指数(110W-60W)8.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55W-25W)9.南海副高面积指数(100E-120E)10.北美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110W-20W)11.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110E-115W)12.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5E-360)13.北非副高强度指数(20W-60E)14.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强度指数(110W-60E)15.印度副高面积强度指数(65E-95E)16.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10E-180)17.东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75W-115W)18.北美副高强度指数(110W-60W)19.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55W-25W)20.南海副高强度指数(100E-120E)21.北美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110W-20W)22.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110E-115W)23.北半球副高脊线(5E-360)24.北非副高脊线(20W-60E)25.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脊线(110W-60E)26.印度副高脊线(65E-95E)27.西太平洋副高脊线(110E-150E)28.东太平洋副高脊线(175W-115W)29.北美副高脊线(110W-60W)30.大西洋副高脊线(55W-25W)31.南海副高脊线(100E-120E)32.北美大西洋副高脊线(110W-20W)33.太平洋副高脊线(110E-115W)34.北半球副高北界(5E-360)35.北非副高北界(20W-60E)36.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110W-60E)37.印度副高北界(65E-95E)38.西太平洋副高北界(110E-150E)39.东太平洋副高北界(175W-115W)40.北美副高北界(110W-60W)41.大西洋副高北界(55W-25W)42.南海副高北界(100E-120E)43.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界(110W-20W)44.太平洋副高北界(110E-115W)45.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46.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1区,60E-150E)47.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2区,150E-120W)48.北美区极涡面积指数(3区,120W-30W)49.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指数(4区,30W-60E)50.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5区,0-360)51.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1区,60E-150E)52.太平洋区涡强度指数(2区,150E-120W)53.北美区极涡强度指数(3区,120W-30W)54.大西洋欧洲区极涡强度指数(4区,30W-60E)55.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5区,0-360)56.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JW)57.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JQ)58.大西洋欧洲环流型W59.大西洋欧洲环流型C60.大西洋欧洲环流型E61.欧亚纬向环流指数(IZ,0-150E)62.欧亚经向环流指数(IM,0-150E)63.亚洲纬向环流指数(IZ,60E-150E)64.亚洲经向环流指数(IM,60E-150E)65.东亚槽位置(CW)66.东亚槽强度(CQ)67.西藏高原(25N-35N,80E-100E)68.西藏高原(30N-40N,75E-105E)69.印缅槽(15N-20N,80E-100E)70.冷空气71.编号台风72.登陆台风73.太阳黑子74.南方涛动指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征稿细则

3 . 2 本刊推荐作者使用 网上在线方式投稿 , 同时接受 电子 邮件
投稿 .
3 . 3 插 图不宜 过 多, 尽量 采 用 黑 白图 , 要 求线 条均匀清晰 , 彩
图要求色彩 丰富 , 层次 分 明 , 图像分辨率一 般 不低 于 6 0 0 dp i. 图
框下请注 明 中、
英文 图号 、
图题和 图注 .
新的观测事实 、
重要信息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 、
减缓措
施和技术成果等 ; 及 时反 映 与气候变化相关 的各类 国际 、 国内
重大活动 重 大科技计划及 外交谈判的信息 . 、
懈
005 ’
l
( l ):2 2 _
25
意 淼 拶 [ 】 2
Tho m ps o n
L
G ,Yao
Ta n do n g , D a v is
坐标物理 量和单位应
标 示 为 : 物 理 量 /单 位 , 如 温 度 /℃ , p /h P a 等 . 表 格 随 文 排 , 请使 用 三 线 表 格 式 . 中、 英 文 表 题 应 居 中排 于 表 格正 文 之 上 表 ,
注置 于表格正 文之 下 .
34 .
参照 国际标准化组 织
(I S O ) 和 国家有关 标 准 ,
…
[J ] .
SS c ii e n c e ,
赴英国里丁大学参加MATCH会议总结

长生命史温室气体不确定性包括 : O。 C 的不 确定性 。主要讨论附件 l国家排 放 的不确定性 , 所用资料包 括 UNF C l A, D AC, D C C,E C I E GAR。 中, 2 l A 其 有 种 E 的评估 资料 , 分别 用 能源供 应和需求 信息 来计 算 。E GAR 与 C D DAI C资料 的差 异: 两种资料在 1 7 9 0年前差异近似 1 , O 而在 1 7 0后 接近 5 。 DGAR, D C 9 E C AI 和 lA 在 l7 E 9 0年后 的排 放 , 种资料 的最大不 确定性差异近 似 5 。 4 %
有 报 告 可 以在 MAT H 的 网 站 上 ( C www. th if. e) 载 。 mac — o n t下 n 2 关 于 第二 篇 文章 的讨 论
该论 文主要包括这样 几个 内容 : ①前 言 , 长生命史 温室 气体 , ② ③短 生命史温 室气 体和其 他强迫 , 辐射 强迫 和气候变化 , E D 附件 l国家排 放影 响的不 ④ ⑤O C
的 日程 的一 部 分 。下 次 会 议 在 2 0 0 6年 3月 举 行 , 此 期 间 , 二 篇 文 章 将 送 审 发 在 第
表 , 四篇文 章将准备好提纲 。 第 MA C 将延长 3 以上 的时间 , T H 年 继续进行 巴西案 文 的科 学和方法学 问题 的研究 。专家组将写 出关 于气候变 化贡 献的科 学文章 , 包
首先 , 简单 回顾 了历 次 MA C T H专家会议 , 并对研究任 务 、 目标和长期工作计
划 进行 了介绍 ,B TA 可 能在 2 0 SS 0 6年 5月 讨论 巴西 案 文 的相关 内容 , 而不是 原
IPCC影响评估中的社会经济新情景(SSPs)进展

术进 步 、环境条 件 、公平原 则 、政 府 管理 、全球 化 等 发 展 特 征 和 影 响 因素 的 组 合 ,可 以 包 括 人 F 、 1 G 、技 术生 产率 、收入 增长率 以 及社会 发展指 标 DP ( 收入 分配 ) 定量 数据 , 包括对 社 会发展 的程 如 等 也
所示 , P C气候变化情景的发展与应用来看, 从IC 从 简单的 C O 加倍及递增试验 , S 9 、I9 情景 , 到 A 0 S2 再到 S E '景5 R P 情景 , R S ̄  ̄ C s l I 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浓 度路 径 (e rsnaiec n e t t np twa s rp ee tt o cnr i ah y , v ao RC s P )来描 述温 室 气体浓 度 ,并 在 R P 的 基础 上 Cs 发 展共 享 社 会 经 济路 径 (h r d s co e o o c s a e o i -c n mi
的影 响 。 因此 ,I C P C第 三次 评 估报 告 发 布温 享 气
S 9 、 S2 R S A 0 I9 、S E 等情景 , 应用于历次评估报告。
随 着 气候 变 化影 响评 估 的发 展 ,S E R S情 景 的不 足 逐 步 显现 , 为此 ,P C调整 了情 景 的发展 方 法和 过 IC 程 ,发 展 了新 的情景 框 架 I 2 0 年 发布 典 型 ,于 0 7
回顾 气候 变 化情 景的 发展 过程 , 析社 会 经济新 情 分 景 的设计 思 路和 特点 ,并 对其 未 来应 用进 行展 望 。
2 S s的设定 S P 1 气候变化 情景发展过程概述
合理 设 定社会 经 济发展 情景 是 气候 变化研 究 的 基 础 ,也是 气 候 变化影 响 评估 的 关键 环节 。如 表 1 共 享社 会经 济路径 ( S s , 映辐射 强迫 和社 SP) 反 会经济 发展 问的 关联 。每 一个具 体 的 S P代表 了 S 类发展 模式 ,包 括相应 的人 口增长 、经济发 展 、技
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

GB/T × × × × —× × × ×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 ........................................................................................................................ 2 5 相对湿润度指数………… .............................................................................................................................. 3 6 标准化降水指数………… .............................................................................................................................. 3 7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 4 8 帕默尔干旱指数………… .............................................................................................................................. 4 9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气候中心ss
1、如何获取国家气候中心160个台站数据
?
2、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气候中心)怎么样?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气候中心),本省范围内,当前企
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市气候中心)
更多信息和资讯。
3、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2011年1月30日,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已达特旱标准.
从图中看出,A是新疆,B是湖北,C是山东,D是海南;从资料
中得知,截至2011年1月30日,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部分
地区气象干旱已达特旱标准,因此轮廓图中属于特旱省份是山东省.故选:C.
4、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寒潮天气在以下哪个月出现最多?
11月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寒潮天气在11月出现最多。
5、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是哪里人
姓名:李俊峰
单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
职务:主任
所在行业:学术/科研
个人主页:/834203/Default.aspx
详细介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
先后组织并主持了我国第
一部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期可再生能源规划的起草工作、参与了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完成了中国第一个清洁
发展机制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了我国“十五”期间风力发电和太
阳能光伏发电高技术计划的实施等工作。
目前还担任国家发展和改革
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顾问,中国再生能源学会和中国沼气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风能理事会副主席、国际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委员会副主席。
6、中国气候中心刘向文担任什么
刘向文,男,博士,担任国家气候中心资料同化与气候模式预测
系统攻关团队的首席专家。
入选第二批气象部门青年英才。
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