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简介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
【年(卷),期】1997(0)1
【摘要】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简介根据国务院批转的有关
文件建立的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目前是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内的部门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4年12月。
它是我国专门致力于气候变化、气候预测和气候影响评价研究的开放型科研机构...
【总页数】3页(P97-99)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气候研究;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区域气候模式;气候预测;短
期气候;预测方法;海洋环流模式;人类活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
【相关文献】
1.揭示气候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专家孙颖研究员 [J], 刘强
2.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LCS)简介 [J], 郑水红
3.中国科学院第二批开放研究实验室简介(四) 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Laboratory of Solid Lubrication) [J],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成立 [J],
5.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召开 [J],
张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变暖中文定义

全球气候变暖百科名片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基本介绍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
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
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
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2009年,中国环保工作紧扣“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这个主题,深化认识,主动实践,取得诸多成效。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阅读材料4-2:关于暖冬问题论述

阅读材料4-2:关于暖冬问题论述暖冬引发科学家呼吁:给“高烧”地球降温这个冬天,暖冬天气在世界各地连破纪录。
黑龙江1月上旬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冬季气温最高值。
而本应与1月20日、21日在法国举行的世界杯男子滑雪赛也因“高温”被迫取消。
然而根据科学家们的预测,这还远不是历史最高点——2007年将可能超越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科学家们说,地球正在发“高烧”,该给地球降降温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毁灭性结果在DIVERSITAS中国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显示的照片中,人们清楚地看到原本长在山脚下的树种,逐渐“爬上”了山顶。
“也许很多人认为是好事,但大家想想,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原本应该生长在山顶的树种就可能会灭绝。
”陈宜瑜说。
如果照片不够震撼,再看看这个例子: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对珊瑚和鱼类造成的影响比原先想象的严重,这种影响是长期性和毁灭性的。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首席研究员尼克·格雷厄姆说,珊瑚礁在受到干扰后有时可以恢复,但如今许多珊瑚所遭受的损坏已经丧失了“恢复的可能性”,在他们调查区域内的大部分珊瑚礁和海洋生物可能已永久消失。
陈宜瑜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为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载体,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也经历着地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
”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已经初露端倪。
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只是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之一。
生物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再上升2℃,这些改变可能会产生不少新生疾病,一些本已销声匿迹的病毒也会卷土重来。
地质学家预测:全球变暖直接导致冰盖融化,释放出在地壳中被压制的引力,引发包括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极端地质事故。
气象学家预测:全球变暖可能带来更多气象灾害。
美国科学家雷格·霍兰表示,气候变化是导致去年大西洋飓风的最直接原因。
美国热带气候预测中心预计,今年飓风气候仍会比正常偏多。
气象局直属单位

干部培训部 干部培训部 培训发展部(国际培训部) 培训发展部(国际培训部) 培训发展部(国际培训部) 培训发展部(国际培训部) 远程教育中心 远程教育中心 远程教育中心 培训保障部 图书馆 图书馆 标准化与科技评估室 标准化与科技评估室 办公室(计财处) 教务处(科技处) 人事处 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与信息服 务室 工程咨询中心
装备保障室 党办 大气成分中心 大气成分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办公室(计财处) 地面观测室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空基观测室 公众气象室 公众气象室 公众气象室 公众气象室 公众气象室 公众气象室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气象数据研究室
国家级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气象探测中心 气象探测中心
气象数据研究室 气象数据研究室 系统工程室 系统工程室 系统工程室 业务与园区电讯保障室 业务与园区电讯保障室 业务与园区电讯保障室 运行监控室 国家气象计量站
通信台
国家级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高性能计算室
国家级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高性能计算室 资料服务室 资料服务室 资料服务室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解读

!$%&’’ 年德班 会 议 授权启动 特 别 工 作 组 谈 判" 对 %&%& 年后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 议定书. - 其他法 律文件.或-经同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成果. 进行磋 商+ 为配合拟议的全 球 统 一 协 定":;<<有 意 在 %&%& 年前出版一份具有综合性的,全面反映最新进展并且 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统一.清单方法学指南+ 9:;8! %&’( 清单指南" 出台过程 9:;:9 # 背 景 和 程 序
’$ %&&= 年之后":;<<陆 续 出 版 了 % 个 增 补 指 南 ’ %&&= 年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 年增补%
湿地( ! 以下 简 称 ’ 湿 地 增 补 指 南( $ )>* 和 ’ %&’! 年 京 都议定书补充方法和良好做法指南( ! 简称’ 京都议 定书补充方法指南($"这两个增补指南都需要在国 家清单指南中充分体现出来+
<E,*2]010.-.3.4,F238Y/,*,Z1-21,.*" G0,D,*4’&&&$’" <E,*2# =6[0Z02-FE :*Z1,1910.IV.-0Z1)F.3.4P" )*+,-.*/0*12*Y ;-.10F1,.*" <E,*0Z08F2Y0/P.IV.-0Z1-P" G0,D,*4’&&&(’" <E,*2# "6<E,*0Z0[0Z02-FE 8F2Y0/P.I)*+,-.*/0*123MF,0*F0Z"
《对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的解析

《对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的解析张称意;巢清尘;袁佳双;林光辉;孙除荣【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4(10)6【摘要】为了填补《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有关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清单编制方法学指南的空缺,IPCC于2014年2月底发布了《对2006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增补:湿地》.该指南在考虑人类活动影响以及对湿地定义进行重新梳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湿地排干、还湿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估算方法;同时,也增补了滨海湿地、用于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估算方法.该指南的发布为清单编制者估算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提供了较全面的方法学.当然,受到科学认识水平与文献的限制,该指南在随排水流失的颗粒有机碳损失量的估算、随还湿来自于湿地外其他生态系统有机碳的进入所产生排放量估算等方面存在着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总页数】5页(P440-444)【作者】张称意;巢清尘;袁佳双;林光辉;孙除荣【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北京100081;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4;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基于IPCC排放清单的校园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J], 赵薇;郑斌;武斌;王天华;刘富成2.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所的甲烷排放《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做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第五章废弃物) [J],3.IPCC方法在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中应用初探 [J], 王文美;陈颖;张宁;李卓;虞子婧;杨勇4.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J], 朱松丽;蔡博峰;朱建华;高庆先;张称意;于胜民;方双喜;潘学标5.《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年修订版)废弃物卷修订浅析 [J], 胡艳麟;朱齐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许健民 中国气象局
汇报内容
一、我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和原因的看法 二、我参加过的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 活动情况 三、我对未来国际间气候变化谈判的预期
一、我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和原因 的看法
一、我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和原因的看法
全球气候变化:温度上升、冰雪融化、降水分布改 变,是气象纪录己经观测到的 气候变化不是伪命题:中国有独立的数据证实气候 变化的存在
1951-2001中国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
尤以北方增温最为明显
年平均气温序列与自然数列1,2,3,…, 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正负表示增或减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近50年(1951~1999年)全国平均霜冻日数 呈减少趋势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5)
1954~2004年中国北方沙尘暴呈波动减少趋势
8000
相 对 湿 度 (%)
总频次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总频次 1971-2000年平均值
2004年全国阴霾日数的 分布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年份
霾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阶段频次增长最快的灾害性天气,其影响已 不亚于沙尘暴天气,威胁交通、电力安全和人体健康。 国家气候中心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结果
• 过去 100 年( 1906 - 2005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升高0.74℃; • 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79ppm,为65万年 来最高; • 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 很可能(90%)由人类活动引起; • 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 度可能会升高1.1-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日程(2007年1月25-26日)1月25日上午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09:00-09:30 开幕式主持人:李维京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巢清尘副司长致辞大会合影09:30-12:00 特邀报告(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李维京亚洲夏季风的多尺度变化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近千年中国气温序列的建立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关于ENSO可预报性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穆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Climatic Regime Change and Decadal Anomalous Event in China钱维宏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气候变化问题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林而达研究员,农科院环境发展研究所12:00-13:30 午餐午休1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1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分会报告13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人员)1月25日18:00开始招待会(地点:育园餐厅,中国气象局北气院二楼)1月26日下午17:10 大会总结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1月25日下午13:30-17:45(一)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李栋梁张祖强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Semiannual Oscillati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张祖强,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ong Yang,Qin Zhang,V ernon E. Kousky,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USA2006年汛期主要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柳艳香王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和ENSO循环的关系李栋梁,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通量交换系数研究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东亚夏季风指数及其应用吕心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秀芝,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Zonally Seasonal Oscillations of the Subtropical Asia-Pacific Climate韩荣清,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李维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东亚阻塞高压变化特征与华北盛夏旱涝史印山池俊成张延宾,河北省气象台湖北省2006年夏季干旱的主要成因分析以及雨带变迁的探讨高正旭,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顾思南,宁波市气象局初夏孟加拉湾风暴与云南雨季开始期刘瑜黄玮,云南省气候中心;赵尔旭,云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2005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水汽特征分析陈晓红余金龙邱学兴等,安徽省气象台云南汛期旱涝特征及成因分析段长春,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朱勇,云南省气候中心;尤卫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万日金,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吴国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月26日上午08:30-12: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二)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主持人:张培群吴统文一个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北印度洋经向环流及其热输送气候态吴方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李薇刘海龙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相互作用的耦合模式模拟赵珊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s of the impact of orbital forcing and ocean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李跃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李伟平王在志董文杰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区域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高荣董文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保形平流方案在海洋模式和耦合模式中的应用肖潺俞永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WRF中微物理过程对降水模拟的影响刘术艳戴永久,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张华,中国气象局气候开放实验室“初始”土壤湿度对后期降水的影响研究-区域气候模式试验史学丽,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河套区域土壤湿度与短期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南海三维变分海洋同化模式及其验证肖贤俊王东晓,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闫长香朱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动力相似预报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任宏利张培群李维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12:00-13:30 午餐午休1月26日下午13:30-17: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东楼)主持人:封国林闫宇平2006年春季亚洲沙尘气溶胶入海通量的数值模拟申彦波石广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VM方法在热带气旋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毛燕军樊高峰,浙江省气候中心;严洌娜,浙江省气象台CAR和SVM方法在郑州冬半年大雾气候趋势预测中的试应用常军,河南省气候中心;黄玉超,洛阳市气象局;李素萍,河南省专业气象台(三)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重庆严重伏旱气候初步分析江玉华程炳岩向鸣等,重庆市气象局秦岭地区秋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侯建忠陶建玲等,陕西省气象台河北省雨水资源及其应用浅析高霞,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局北疆汛期降水异常偏多、偏少年前期环流的差异江远安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谭艳梅,新疆气象台基于信息扩散和模糊集方法的四川盆地气候干旱综合评价张顺谦侯美亭王素艳,西南区域气候中心河北省冬麦区干热风特征及成因分析尤凤春,河北省气象台;郝立生,衡水市气象局;史印山等,河北省气象台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1月25日下午13:30-17:45(一)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主持人:任国玉姜彤气候变化观测上的不确定性任国玉,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热点分析徐影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F. Giorgi,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Trieste, Italy1960s中期亚非夏季风减弱的全球气候背景异常分析宋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季劲均,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我国江淮流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检测田红鲁俊江双五,安徽省气候中心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研究任福民王小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基于SPOT/VEGETATION数据的植被变化敏感区监测方法研究——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阴山北麓地区为例范锦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许文波,电子科技大学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刘成林,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近五十年中国干旱变化的时空特征王志伟,山西省气候中心;翟盘茂,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周雅清,山西省晋中市气象局;任国玉,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气候变暖背景下浙江干旱特征研究樊高峰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苗长明,浙江省气象局石家庄地区气温变化和热岛效应分析刘学锋阮新谷永利,河北省气候中心大连市近百年气温变化特征王秀萍祝青林,大连市气象台;宋军,大连市气象局近46年重庆市降水及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浅析周浩杨宝钢程炳岩,重庆市气候中心近45年中国高空温度的趋势估计和突变分析张建军,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周后福,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近40年来吉林省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半球表面温度异常的关系于秀晶,吉林省气候中心50年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赵春雨张运福王颖,沈阳区域气候中心1982-2003年若尔盖湿地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严晓瑜何勇董文杰,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压力式自动雨量计的设计唐慧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1月26日上午08:30-12:00 主持人:江志红朱蓉(二)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中国21世纪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最新预估江志红陈威霖王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全球增暖背景下2050年前长江流域气候变化与水资源趋势预估姜彤曾小凡张增信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大气污染数值预报研究朱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王郁徐大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深圳市近年主要空气污染物演化的小波分析高鸿,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中国东部地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试验的初步结果分析石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高学杰,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武汉区域未来30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史瑞琴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陈波,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PRECIS模式对内蒙古气候变化情景的模拟与分析尤莉,内蒙古气候中心;许吟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风速变化评估和预估初探赵宗慈罗勇江滢等,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特征分析江滢罗勇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湖北通山核电站周边地区龙卷风时间分布与灾害特征陈正洪刘来林,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平分辨率模式在风能预报领域的初步研究孙川永朱蓉罗勇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WEST在中国风能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张德朱蓉罗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海南省及其近海风能资源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邢旭煌,海南省气象局;朱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翟盘茂,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河西走廊风速变化及风能资源王毅荣,兰州区域气候中心建设我国海洋气候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议闫俊岳张秀芝,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12:00-13:30 午餐午休1月26日下午13:30-17:00(三)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主持人:刘洪滨高歌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植被变化与气候变化分析范锦龙李贵才张艳等,中国气象局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与评价何磊刘寿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赵艳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OC of arable land to temperature raising an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its stock in China张称意李维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阿克苏河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的前期大气环流指数因子分析及年径流量预测毛炜峄王铁江远安等,新疆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对宁夏降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陈豫英陈楠,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郑广芬,宁夏气象台华北玉米生育期CO2浓度和通量特征郭建侠北京师范大学;卞林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气温变化及其影响评估李青春郑祚芳王迎春等,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黑龙江省近代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及产生的影响宋丽华,黑龙江省气候中心江西省近55年台风降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彭静王怀清胡菊芳等,江西省气候中心风与城市工业企业合理布局的关系分析赵丽平秦爱民,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李拽英,山西省气象局17:10 大会总结(罗勇)主持人:李维京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