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母亲,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兴智教育:从现在做一个不抱怨的妈妈

兴智教育:从现在做一个不抱怨的妈妈昨晚有位妈妈在后台联系我,听她的声音感觉年纪不大,心事很重。
她说她讨厌现在的自己,讨厌自己变成了一个曾经最讨厌的人。
我问她原因才得知,她讨厌的是成为了一个爱抱怨的妈妈。
曾经,吃饭是她的“童年阴影”,相信也是很多人经历过一边吃饭,一边被指责的痛苦。
“都是一个老师教的,怎么隔壁xx比你强那么多?”“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没见过你这么挑食的孩子”“今天老师说你在学校又惹事了,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很多父母的目光仿佛钉在了孩子身上,关注孩子各种显现和潜在问题,然后急切地进行教育、纠正、甚至指责,很容易焦虑。
每当一家人一起吃饭时,父母就觉得这是“最好的教育时机”。
慢慢的,这个时间变成了孩子被集中“攻击”的高压时刻。
时间一久,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对,怎么做都不好,不被认同,不被喜欢,总之就是我的错。
”吃饭总和不愉快在一起,吃饭也总和“我不好”连在一起,可想而知,这样的感受有多糟糕。
01很多时候,就像这位吃着“指责饭”长大的孩子一样,我们很多人都是吃着妈妈的“抱怨”长大的。
于是长大后,我们又不断重演这样情境,只是换成了我们去抱怨我们的孩子。
在与爱人、家人、孩子等亲密关系中,我们从来都不缺理由去抱怨别人。
在我们眼中,对方身上的问题总是“多如牛毛”。
有人说:抱怨是爱。
有时候抱怨只是一种表象,只有借着抱怨,你才可以跟对方进行亲密连接。
抱怨这个没做好,其实是说“我投出了期望,而你让我伤心了。
”抱怨那个没做到,其实是说“我付出了信任,而你让我失望了。
”这种投入、付出,其实就是一种亲密连接的需求。
但有人也说:抱怨是爱,抱怨也是恨。
那是你小时候体会到的爱和恨。
它会让你积压愤怒、委屈、伤心,但对他们的爱却又让你无力反抗,所以只有一起吞下,变成你现在无法表达的爱和不可言传的恨。
不过,如果爱可以直接表达,恨可以直接言说,那也许就不需要“抱怨”来做载体。
当两人真实相对,说出内心真正想说的话,爱终究可以化解恨。
如何做家长——听陈默教授的讲座教学内容

如何做家长——听陈默教授的讲座如何做家长——听陈默教授的讲座想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我的回答是,培养成一个有幸福感的人,拥有乐观的性格,将来能快乐的生活。
快乐哪里来?自信中来,自信哪里来?优异的成绩,出色的表现,又绕到学习上来了。
现在,我的周围到处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而曾经学习一般般的,靠个有根基的老爸老妈,照样潇洒自在,名车开着,豪宅住着,这学习又有何用呢?面对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我也疑惑过,这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的丰富了,人越来越现实。
今天陈默教授帮我解惑了,她说,人有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物质享受是有底的,再好的环境、物质,时间久了也会厌恶的,而精神享受是无底的,精神支撑人的内心,精神丰富了,人的内心也就强大了。
例如一个有钱的暴发户陪客人去看名画展,他只是陪客,他根本不能融入其中,享受艺术之美。
我们的孩子,应该会享受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样她的内心才会感受美,精神才会愉悦,才会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
人的精神享受和读书的多少成正比,所以,读书会让精神丰富,内心强大。
读书少的人可能物质丰富了,内心却越来越空虚。
听了陈默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丫头的教育是“家长少累一点,孩子轻松一点,大家快乐一点”,陪孩子慢慢成长,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是要不得的,孩子有她的脚步,家长应该紧跟孩子的脚步,慢慢享受读书的时光,这些都将是她的精神财富。
我要求丫头你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钱可以慢慢赚,事业可以慢慢来。
但是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耽搁不得。
我们怎么做青少年的家长——陈默讲座记录压力大,但是家长要放肚子里;高期望,放肚子里;焦虑,放肚子里。
家长肚里能撑船,就能出个好孩子。
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所以这个时期要大量阅读,一生受益。
学习能力是综合因素表现,包括:1.生理的(10岁以前主要任务是养好身体)/2.心理的(心神安宁很重要,一二年级不要跟孩子说考试的事情)/3.环境的(母爱或父爱缺失都不利,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养分)/4.智力的/5.非智力的(包括意志力/毅力和情商.意志力培养的关键期是2~3岁,让孩子找到自主的感觉;减少他控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要与别的孩子比较,输得起的孩子就是有毅力的孩子;轻易不要干涉孩子交友,让孩子用自己的意愿去处理矛盾,这样养大的孩子就可以做到"有事不怕事,没事不惹事"),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是致命的,要关注。
怎 样 做 一 个 合 格 的 家 长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
就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以下几点:一、身教重于言教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
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
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
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
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
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
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七、要支持理解学校、老师的工作。
对于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出的要求,家长要及时完成。
因为每次活动都有一定的意义、目的。
对于学校和老师在工作中的失误,要及时提出,和老师、领导交流,防微杜渐,减少更大的损失。
要冷静切忌大吵大闹,否则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是现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应该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乐趣。
母亲带给家庭的三大力量——凝聚力

母亲带给家庭的三大力量——凝聚力在中国,母亲是家庭的核心,妈在,家在,妈不在,家也不在。
一个家庭,很难有谁有妈那样的向心力—妈妈对家付出最多,花的心思最多,守家的时间最长,自然最具凝聚力。
孩子恋家,恋妈妈,妈妈培育了孩子,孩子的家庭角色就是由妈妈一手培育打造的。
在家庭教育中,妈妈要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建立在由宽广的胸怀、完美的引导、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巧妙的沟通等方面构成的个人权威之上。
妈妈这种无形的影响,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女士说,从人类演化角度,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母亲乐观全家乐观,母亲悲观全家悲观。
这不是给女性加压,而是提醒母亲,当一个女性走入婚姻,与家务完美、自己完美、小孩完美相比,自己的情绪更是要第一位的。
妈妈快乐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妈妈心情愉快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现实中,很多妈妈由于生活的压力,整天愁眉不展,不是抱怨生活,就是抱怨老公,再不就是责骂孩子,家里整天充满火药味儿,这样的家,这样的母亲就没有什么凝聚力,被抱怨的多了,老公想逃,被责骂的多了,孩子想跑。
时间一久,本来应该让家和谐的母亲变成了嘴碎婆、唠叨婆,家还能和谐吗?如果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女儿总是看到母亲对父亲存在太多愤怒的情结,女儿长大后,也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转移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总是莫名其妙地对男友或者老公生气。
在心理咨询中,遇到一个女性她就是典型的急性子,总是无缘无故冲老公发火,后来在一次聊天中,问起她的父母关系,原来如出一辙,她母亲跟她脾气一样,也喜欢对她父亲嚷嚷。
中国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种父母认同心理,暴虐的父亲必然有个暴虐的儿子,爱唠叨的母亲必然会培养出爱唠叨的女儿,我们总是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充当儿女的榜样,塑造着儿女的性格,并影响着儿女的心理成长。
比尔·盖茨曾说过,自己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是“虔诚和善良”,我们在比尔·盖茨对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大量捐款上就可以看到母亲的印记。
低能量的父母,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低能量的父母,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一位教育学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他接触到一个男生,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他上课总是双目无神,时常发呆,在学校也不跟同学交流,一考试就倒数,基本就是一个躺平的状态。
他要求见一下男孩的父母,好好谈一下孩子身上的问题。
结果一见面发现,父亲浑身酒气,颓废异常;母亲也是头发凌乱,面容憔悴,整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
他尝试着和这对父母沟通,但他们的回应特别敷衍潦草。
从谈话中得知,他们家开的小饭馆最近倒闭了,还欠了不少债,两人每天都心烦意乱、忧心忡忡,觉也睡不好,一张口就是吵不完的架。
这位教授听毕,不由得直摇头:这就相当于孩子掉到水里,但回头一看,父母也已经跳到水里,并且还不会游泳。
这已经不是谁救谁的问题,谁也救不了谁,都得溺水。
是啊,连父母自身能量都这么低,又拿什么力量去拯救无助、脆弱的孩子呢?美国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曾提出过一个“能量层级论”。
如果一个人能量层级低,那么做什么都丧气满满,生活充满焦虑和内耗。
如果一个人能量层级高,做什么事都精力充沛,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当父母长期处于低能量的层级时,孩子不可能幸福、快乐。
心理学家曾奇峰有一个17岁的患者,自杀未遂。
父母无奈之下,带她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孩子说:“父母都是医生,爸爸总是很早出门,很晚回家,到家已经很疲惫,洗洗就睡;妈妈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整个人特别颓丧,唉声叹气,话都不说。
哪怕节假日,大家也是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休息,整个家就像一个疗养院,大家都是伤病员。
”妈妈忍不住辩解道:“大家都知道,当医生很辛苦,回家就想休息,有时候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爸爸也附和道:“每天累的要死,回到家就想什么都不做。
”正值青春期的女孩,一直笼罩在父母的低能量中,心事无处诉说,学业上的压力无处安放,同学间的矛盾无人开解......长期以往,她的内心越发脆弱、无助,最后走进了死胡同。
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能量状态,决定了孩子世界的色彩。
一位怨妇妈妈的蜕变历程(很多母亲要学习的)

一位怨妇妈妈的蜕变历程(很多母亲要学习的)客厅里,儿子正在跟同学打电话。
刚开始变声的嗓音,听起来有些陌生:“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真正苦……”堪堪地,一句话落入耳内,在阳台收衣服的我,顿时打了个寒战。
就在上次的家长会上,老师还跟我说,儿子变得内向偏激,每次作文都悲观消极,从不肯赞美别人,亦缺乏宽容之心。
当时,我一笑置之,认为是青春期在作怪,过了这阵子自然会好。
现在想来,他是真的不快乐。
耐克鞋,新款赛车,游戏机,汉堡可乐,年级前三名的成绩,爱他的父母亲友……如果这都不叫幸福,那么,他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的?晚餐桌上,我终于忍不住发问。
他苦笑着回答:“可以像丁俊晖,不必念书,天天玩台球;可以像某歌星,一夜成名,有万千粉丝追捧;可以买两元钱彩票,中两千万大奖,妈妈从此不必辛苦劳碌。
”我不禁瞠目结舌。
他想要的幸福,大约只有上帝才能成全得了。
电话里,我对着老公大发牢骚,抱怨媒体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抱怨他常年在外,什么也帮不了我。
老公笑着说:“我倒觉得,他那话很耳熟,仿佛在家里听到谁说过似的。
”我突然反应过来,这样的话,正是我的口头禅啊。
近一两年来,下班后,我进门就苦着脸奔厨房。
晚饭后,就与朋友通电话,从小职员的难,说到兼职主妇的累。
诉够了苦,这一日也算交代完毕。
天天年年,一成不变的怨妇联播,想必苦坏了那小小男子汉的一双耳朵,不经意间,还把抑郁传染给了他。
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母亲,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漫漫人生路,若是没有一颗快乐心,那孩子的未来会成个什么样!内疚,直奔到心上,如果时光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做“怨母”。
好在,我还来得及,给孩子一个新妈妈。
改变形象的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我告诫自己,进家门前,再累也要揉揉脸,必须先弄出一个温暖的微笑。
洗菜做饭时,不许唉声叹气。
晚饭后,不带手机,只带儿子,去楼下的体育馆打乒乓球。
两人技术都很拙劣,我笑他扣球动作像“菜刀门弟子”,他笑我握拍姿势像“熊猫烧香”。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优秀10篇)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优秀10篇)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篇一孩子是天真纯洁的,除了客观的遗传作用以外,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与幼儿时期生活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家长没有认识到重要性并且没有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可能后续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那么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分享一些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方法。
一、创造逆境,磨砺孩子的毅力不要对孩子过于娇宠,应该为孩子适当创造逆境,提高孩子的逆商,从克服小困难开始,从而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启发自我锻炼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参观纪念馆等常见方式,让孩子学习正能量人物,启发自我教育,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毅力。
三、爱与严结合父母确实要关爱孩子,但在品行方面要严格要求孩子,虽然刚开始孩子会觉得辛苦,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他们在未来培养出良好的性格。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篇二我的女儿xx今年x岁半了,是xx区实验小学x年级x班的学生,她目前成绩算比较优秀,兴趣爱好也较广泛,当然,这离不开老师的辛苦教育和耐心指导,在此,我对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此我就孩子的成长教育谈一点自己的感受:1、兴趣爱好方面积极引导但不强迫:xx目前的课外兴趣班主要有画画和钢琴,在她的兴趣爱好培养方面我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引导。
她学钢琴前我曾征求过她的意见,当时她并不愿意学,我也没有强迫她。
她快x岁的时候,我给她看了一部电影《xx钢琴师》,她看到xx 钢琴师的精彩演奏、诙谐表演,心动了,主动要求要去学钢琴,而且直到现在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生活方面宠爱但不溺爱: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都会让她去做,有时也要求她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想让她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3、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多表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多鼓励,与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xx 学习画画至今已快x年了,前x年学的是水粉画,画得很不错,曾经代表青少年宫参加xx 校园绘画比赛,当时她是青少年宫参赛年龄最小的一位,取得了少儿组x等奖。
以身作则有效陪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以身作则有效陪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发布时间:2022-12-29T17:19:25.5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2月4期作者:王燕[导读] 从2022年1月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告诉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学习,或提高某种技能,或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一件孩子喜欢的事情,让孩子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并体验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才是有效的陪伴。
王燕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旧州小学校摘要:从2022年1月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告诉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学习,或提高某种技能,或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一件孩子喜欢的事情,让孩子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并体验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才是有效的陪伴。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家庭;父母;有效陪伴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2-165-02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共青团成立97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指引下,可见国家对青少年培养上的重视程度,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从2022年1月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告诉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应该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树立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母亲,怎么会培养出有幸
福感的孩子
在上次的家长会上,老师还跟我说,儿子变得内向偏激,每次作文都悲观消极,从不肯赞美别人,亦缺乏宽容之心。
当时,我一笑置之,认为是青春期在作怪,过了这阵子自然会好。
现在想来,他是真的不快乐。
耐克鞋,新款赛车,游戏机,汉堡可乐,年级前三名的成绩,爱他的父母亲友……如果这都不叫幸福,那么,他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的?
晚餐桌上,我终于忍不住发问。
他苦笑着回答:“可以像丁俊晖,不必念书,天天玩台球;可以像某歌星,一夜成名,有万千粉丝追捧;可以买两元钱彩票,中两千万大奖,妈妈从此不必辛苦劳碌。
”我不禁瞠目结舌。
他想要的幸福,大约只有上帝才能成全得了。
电话里,我对着老公大发牢骚,抱怨媒体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抱怨他常年在外,什么也帮不了我。
老公笑着说:“我倒觉得,他那话很耳熟,仿佛在家里听到谁说过似的。
”
我突然反应过来,这样的话,正是我的口头禅啊。
近一两年来,下班后,我进门就苦着脸奔厨房。
晚饭后,就与朋友通电话,从小职员的难,说到兼职主妇的累。
诉够了苦,这一日也算交代完毕。
天天年年,一成不变的怨妇联播,想必苦坏了那小小男子汉的一双耳朵,不经意间,还把抑郁传染给了他。
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母亲,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漫漫人生路,若是没有一颗快乐心,那孩子的未来会成个什么样!内疚,直奔到心上,如果时光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做“怨母”。
好在,我还来得及,给孩子一个新妈妈。
改变形象的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我告诫自己,进家门前,再累也要揉揉脸,必须先弄出一个温暖的微笑。
洗菜做饭时,不许唉声叹气。
晚饭后,不带手机,只带儿子,去楼下的体育馆打乒乓球。
大汗淋漓,满身轻松,远比窝在沙发上,抱着电话倒苦水舒服得多。
隔几天,朋友埋怨我,怎么总不接手机,攒了一大堆苦楚要向我倾诉。
我嘿嘿直笑,建议她,也把苦水变作汗水,让满腹怨气与小腹赘肉一齐滚开。
我郑重地告诉她:“一个阳光快
乐的妈妈,就是一座鸟语花香的天堂。
谁也没有资格,在孩子心里种下灰色的种子。
”
新妈妈做得正带劲,忽然间得到一个消息,我的职称评审没有通过。
可分数比我低的人,却过了。
这一闷棍,几乎把我打回原形。
做回那个怨愤的妈妈,是件很容易的事。
可我的孩子在长大,将来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如果我现在就教给他,遇事只能抱怨,那么,将来他怎么能乐观得起来?
我咬紧牙,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于是,不怒不叹,依然努力工作。
有人谈起此事,我爽朗一笑,表示没评上自然有没评上的道理,明年还有机会。
恰逢我和儿子同时感冒,年轻的主管领导,买了水果和营养品亲自登门探望。
我与她嫌隙颇深,也有同事暗示我,此次事件是她作祟。
可不管怎样,我已决心在儿子面前,做一个磊落宽容的母亲。
笑容真诚,语言坦率,茉莉花茶满室清香,我们倾心交谈,前嫌尽释。
客人走后,我看到了儿子钦佩的目光。
我知道,在他眼里,我已不是那个气量狭小的母亲了。
儿子满足地告诉我,其实,他一直希望,我们家能像现在这样温馨。
从前最恐怖的,就是听我诉苦,像被迫吸二手烟,
头晕胸闷。
我也笑了,为防止诉苦瘾发作,我着手清理电话本,将一班“苦友”,删得七零八落。
若再有人来“骚扰”,我便诚恳告之:“一生一世,只有一儿或一女,天天让他们看苦瓜脸,听苦经,哪里还会生得出幸福感。
苦海无边,快快回头是岸。
”儿子听得大乐,直冲我做鬼脸。
“苦友”散尽,竟空出大片时间来。
我与儿子听音乐:古老的《彩云追月》《江南春早》,锦瑟拨动着,流不去的华美光阴;班得瑞的《清晨》《森林中的一夜》,让我们的心灵充溢着木叶的芬芳。
在音乐里,我们仿佛触摸到阳光的翅膀。
我们去公园看花开,玫瑰、紫丁香、槐花,等不及地开。
每一阵风,都是花信风,每一场雨,都带来花香。
我与儿子惊叹,每朵花,都是一个晶莹的笑脸。
儿子在作文里写:“我们,把日子过成了诗。
”这样美丽的句子,令我陶醉,可老师的评语,更让我快乐:“有幸福感的孩子,才会写出,这样幸福的诗。
”
我们骑车去郊区,六月的清晨,草是绿的,麦穗是金色的,蚂蚁在田埂上来往。
仿佛有什么被轻轻唤醒,那应该,是幸
福的感觉吧?儿子坐在树杈上,大声唱歌,把所有会唱的歌都唱了个遍。
原来,快乐是会传染的啊,我也笑起来。
我忽然发现,只要快乐的歌都好听,只要快乐的孩子,都会唱歌。
儿子的乒乓球,已经打得有模有样,而我竟也能跑下来八百米了。
往年,总爱缠绵在我们身上的感冒,不觉间已去得无影无踪。
“五一”长假,老公回来休假。
从前,一逢到这时候,我会习惯性地喋喋不休,向他抱怨一个人带孩子的苦。
直到那一大一小两个人,都低下负罪的头颅,我还是没有说够。
现在,我已经成功转型为一个快乐妈妈了。
我们一家三口,踏着自行车,去福利院做义工。
一年前就有这个念头了,可心情欠佳,再好的想法,也只是想法罢了。
老公哼着歌,为福利院修理洗衣机。
我给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洗头洗脚,心里有满足的愉悦。
儿子在宿舍门前,为众人表演陈佩斯的小品《警察与小偷》。
一位白发如霜的老奶奶,转向我,用手语轻轻比画着。
我看不懂,只是冲着那慈爱的目光笑。
另一位做义工的女孩解释:“她说,多好的孩子,真像一朵晒足了阳光的花,你是个有福气的人哪。
”
儿子下了台,拉着那个女孩百般央求,要学手语。
临别时,他竟能用笨拙的手势,对着那位老人说:“您也是一朵花,是最好看的雪莲花,我喜欢你。
”五月的风拂过麦田,老人饱经
沧桑的目光,霎时变得亮闪闪的。
她快活地眨眨眼,并拢双手,冲我竖起了一对大拇指。
阳光下,那句温暖的手语,竟似触摸到了我心的最深处,我的心,忽然花开,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