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精品文档]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教程文件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Broca指数(肥胖指数):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超过标准体重15%~20%这为明显肥胖,超过20%~30%者为过渡肥胖。
BMI(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m)2。
标准体重的男性的BMI约为22kg/m2,女性约为20 kg/m2复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联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气管内插管:通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质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称为气管内插管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半紧闭式:用循环式麻醉机,对逸气活瓣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在呼气时一部分呼出气体经此活瓣排出,一部分呼气通过CO2吸收器,再与新鲜气体混合后被重复吸入,故不易产生CO2蓄积。
本法优点在于容易控制麻醉药浓度。
局部麻醉: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称为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高敏反应:用小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
术中控制性降压: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地将平均动脉血压减低到50-65mmHg,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麻醉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1.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3.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而使其所支配区域产生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暂时性障碍,它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腰硬联合麻醉(CSEA)4.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阻滞。
骶管阻滞也属于硬膜外阻滞。
5.蛛网膜下腔麻醉: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简称脊麻。
6.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7.中心静脉压力: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前负荷。
8.动脉压:是指血流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向压力,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9.心排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的射血量,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率、心肌收缩性、前负荷和后负荷等因素影响。
10.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浆内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11.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
12.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一般指具有5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困难(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一般包括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气管内插管两种情况。
1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成为平均动脉压。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意识和反应能力,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而临床麻醉学是研究麻醉的科学,主要涉及麻醉的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麻醉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各种手术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种疼痛治疗的基础。
因此,医学界对临床麻醉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总结临床麻醉学的几个关键点。
1.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麻醉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分为三类: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神经阻滞剂。
吸入麻醉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导电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麻醉效果。
静脉麻醉药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达到麻醉效果。
2. 麻醉的分类麻醉可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指将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通常需要使用吸入麻醉剂和静脉麻醉剂,以及肌松剂等辅助药物。
局麻则是针对特定部位进行麻醉,通常使用局部注射麻醉剂或神经阻滞剂。
3. 麻醉的风险虽然麻醉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技术,但是麻醉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主要的风险包括呼吸抑制、心脏停搏、低血压、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麻醉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结合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的选择,制定出最合适的麻醉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4. 麻醉监护麻醉监护是麻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监测、呼吸功能监测、液体平衡监测等。
通过麻醉监护,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5. 麻醉后的恢复和护理麻醉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和护理。
主要包括呼吸道保护、血氧饱和度监测、镇痛等。
此外,麻醉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其尽快摆脱手术和麻醉的影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临床麻醉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麻醉学重点整理

麻醉学----------------2012-11-26整理N-----名解10个30分T----填空30—40分W-----问答4—5 题第一章绪论麻醉学精髓:生命机能调控W 临床常见的麻醉方法分类分类麻醉方法麻醉药给药方式麻醉药作用部位全身麻醉吸入全麻吸入中枢神经系统静脉注射静脉全麻肌肉注射直肠灌注局部(区域)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脊神经硬膜外阻滞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隙硬膜外脊神经神经干(丛)阻滞局麻药注入神经干(丛) 神经干(丛)局部浸润麻醉局麻药局部浸润皮肤/粘膜神经末梢N 联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N 复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及|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能量及副作用。
第五章全身麻醉⏹N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性中枢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志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N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50%的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W 常用吸入麻醉药主要优、缺点的比较吸入麻醉药优点缺点氟烷对呼吸道无刺激,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可致氟烷相关性肝炎,麻醉诱导和苏醒慢恩氟烷苏醒较平稳可能诱发癫痫,对肾功能有潜在损坏异氟烷扩张血管适用于控制性降压高浓度可能导致心肌窃血七氟烷对呼吸道无刺激在钠石灰中不稳定地氟烷麻醉加深和苏醒迅速呼吸道刺激性强,兴奋交感神经氧化亚氮对循环抑制轻,对呼吸道无刺激,麻醉作用弱,使用高浓度时麻醉诱导和苏醒快易发生缺氧,增加体腔的积气⏹T 全身麻醉的实施: 全麻的诱导、全麻的维持、麻醉的苏醒。
临床麻醉学重点:椎管内麻醉相关考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椎管内麻醉相关考点总结
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临床麻醉学重点:椎管内麻醉相关考点总结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俗称腰麻或脊麻)和硬膜外阻滞,其中硬膜外阻滞包括骶管阻滞。
在此总结一些有关椎管内麻醉的考点。
腰麻是指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暂时使脊神经根的前根和后根神经传导阻滞;硬膜外阻滞是指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传导。
首先,我们了解椎管内麻醉的解剖特点,成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包括向前的颈曲、腰曲和向后的胸曲、骶曲。
仰卧位时,脊椎最高点位于C3和L3,最低点位于T5和骶部。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3或第4腰椎,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
因此,蛛网膜下隙穿刺,成人应选择第2腰椎以下间隙,小儿应在第3腰椎以下间隙穿刺。
局麻药的作用部位是脊髓和神经根,作用机制是穿过神经膜,抑制Na+通道,阻断神经传导。
阻滞顺序为,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具体顺序为: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冷感消失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识别慢痛快痛触觉消
失运动麻痹压力感消失本体感消失。
腰麻的特点是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硬膜外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的剂量和容
量较大,药物由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全身的副作用,可以置管而连续给药,有利于时间长短不能确定的手术。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麻醉则取两者的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局部部位,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达到减轻或消除局部疼痛的目的。
局部麻醉主要用于手术、分娩、牙科手术等领域。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等。
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指的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体内,使神经系统全面麻醉,达到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失去意识和保持生理功能恢复的目的。
全身麻醉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适用于各种手术,包括心脏手术、脑部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儿科手术等。
全身麻醉的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异丙酚、芬太尼等。
三、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以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表面麻醉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注射、皮肤病变切除等场合。
常用的表面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四、麻醉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1.局麻药物: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对局部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产生作用,使其处于麻醉状态。
常用的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丙哌利多等。
2.全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麻醉,可以通过静脉、吸入等方式给药,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和意识。
常用的全麻药物包括异丙酚、芬太尼、丙泊酚等。
3.镇痛药物:主要用于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吗啡、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五、麻醉的作用机制1.局麻药物的作用机制:局麻药物通过阻断神经末梢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
2.全麻药物的作用机制:全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从而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和意识。
3.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镇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
六、麻醉的效果评估1.临床麻醉深度的评估:主要通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瞳孔反射等指标,评估麻醉的深度和效果。
2.麻醉恢复的评估: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评估麻醉后的恢复情况。
临床麻醉学重点笔记

临床麻醉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麻醉学的范畴一、概念:麻醉原意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
而麻醉学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学科二现代麻醉学已不仅局限于手术期间的麻醉,还包括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方面.第二节麻醉学发展史一古代临床麻醉的发展1 针刺镇痛治病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砭石,骨针,竹针。
2 春秋战国,记载了针刺治疗头痛,牙痛,关节痛等。
(见《内经》)3 东汉末年,华佗用酒冲服麻沸散,全麻进行剖腹手术.4 之后各朝代的麻醉药:洋金花,草乌子,大麻,曼佗罗等。
5 国外古人:阿片罂粟,古柯叶,酒精等麻醉进行外科手术.二、现代麻醉学的开始和发展1、1844年,N2O应用于临床拔牙的麻醉1846年10月16日,施行乙醚吸入麻醉。
1847年,乙醚用于产科。
用氯仿麻醉为当时英国女王顺利产一王子。
1884年,Koller将局麻药可卡因(Cocain)用于临床.其后,1905年普鲁卡因合成使用。
然后,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相继面世.2、静脉麻醉药:最早是硫贲妥钠(1934年)。
其后有氯胺酮,异丙酚等.然后镇静、镇痛药的应用:芬太尼,度冷丁,苯二氮卓类。
3、肌松药用于解决全麻中肌肉不松弛的问题。
最早是箭毒(1942年,南美洲)。
其后有琥珀胆碱,维库溴铵,阿曲库铵.4、80年代后的麻醉突出了麻醉监测和麻醉安全问题.美国麻醉学会(ASA)提出的麻醉中的5个基本监测手段:1) 体温(2)心电图(3)动静脉血压(4)脉搏氧饱和度(5) 呼气末CO2分压.此外,还有肌松药的监测.第三节麻醉学专业的任务和范围一、临床麻醉:消除术痛,保证安全,监控。
二、急救复苏:术中紧急,临床急诊,突法意外灾害。
三、重症监测治疗:ICU,PACU。
四、疼痛治疗:疼痛门诊,治疗室。
五、其他任务:因医院规模和设置而定。
第四节麻醉的分类一、麻醉方法的分类1 、全麻: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或肌肉、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者称全身麻醉。
麻醉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精品

麻醉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间接作用(全身影响)(1)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血压下降回心血量削减;心输出量下降四周循环变更皮肤暖和红润心率减慢心排出量削减心脏功能做功削减冠状动脉血流量削减,氧供削减,氧耗削减更多对循环系统的影响:(2)对呼吸的影响低位脊麻对通气影响不大。
阻滞平面上达颈部时,膈神经被阻滞,可发生呼吸停止。
术前用药或麻醉协助用药量过大。
高位脊麻时,PaO2降低,PaCO2轻度上升。
平面过高,诱发支气管痉挛。
(3)对胃肠道的影响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增加括约肌松弛胆汁反流入胃(4)对生殖泌尿系统影响肾血管阻力不受交感神经限制,脊麻对肾的影响是间接的。
血压降至80mmHg时,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量下降,平均动脉压低于35 mmHg 时,肾小球滤过停止。
尿潴留常用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①纯度较高的普鲁卡因,150mg/支。
②运用时用5%葡萄糖溶液或脑脊液溶解至总量3m1,使成5%浓度。
③成人一次用量为l00-150mg,最多不超过180mg。
④普鲁卡因的起效时间约l一5分钟,作用时间3/4一l小时。
⑤为了延长作用时间,药液内常加0.1%肾上腺素0.2-0.3ml,这样作用可持续l-l.5小时。
丁卡因①丁卡因白色结晶10mg/支。
②运用时用脑脊液lml溶解,再加10%葡萄糖溶液和3%麻黄碱溶液各1m1,配成所谓1:1:1溶液,其丁卡因浓度为0.33%。
也可用5%葡萄糖溶液溶解至1.8ml,加0.1%肾上腺素0.2m1,配成0.5%溶液。
③丁卡因成人一次常用量为10mg,最多不超过15mg。
④其起效时间较长,约5~lO分钟,作用时间2~3小时。
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常用剂量为8~12mg,最多20mg。
浓度0.5%~0.75%,用10%葡萄糖配成重比重溶液。
持续2~2.5小时,诱导时间5~10分钟。
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阻滞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干脆作用⑴一过性脑脊液压力上升,头晕⑵大量局麻药进入循环而引起惊厥⑶长时间内累积性汲取比超量药物隧然进入循环易为病人耐受间接作用低血压引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神经性因素⑴阻滞交感神经传出纤维,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扩张⑵平面在T4以上时,心脏交感神经纤维麻痹,心率慢,心脏射血力气减弱药理性因素⑴局麻药汲取后抑制平滑肌、阻滞-受体,心排血量削减⑵肾上腺素汲取后兴奋-受体,心排血量增加,四周阻力下降局部因素局麻药注入过快,脑脊液压力上升,血管张力及心排出量反射性上升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阻滞平面 T8 以下时无影响,T2~4或颈部,膈神经受累,通气量下降局麻药种类、浓度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影响小,依替卡因影响大;0.8 ~1%利多卡因对运动神经纤维影响最小特殊病人老人、体弱、过度肥胖其它因素术前用药、手术硬膜外阻滞失败阻滞范围达不到手术要求穿刺点离手术部位太远,内脏神经阻滞不全;多次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粘连阻滞不完全麻醉药的浓度和容量不足;导管进入椎间孔;导管未能按预期方向插入完全无效导管脱出、误入静脉;导管扭曲、被血块堵塞;穿刺失败穿刺失败体位不当、脊柱畸形、过分肥胖、穿刺点定位困难;穿刺针误入椎旁肌群或其它组织全身麻醉志向的吸入麻醉药不燃烧,不爆炸在CO2汲取剂中稳定麻醉效价高,能同时运用高浓度氧气血/气安排系数小,麻醉加深和减浅快速体内代谢率低,代谢产物不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不刺激呼吸道,适用于吸入麻醉诱导不抑制循环功能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不导致心律失常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耗氧量,不增加颅内压,不诱发癫痫不致畸,不致癌志向的静脉麻醉药易溶于水,稳定,无组织刺激性起效快,清除快速可控性强,代谢产物无生物活性或毒性不抑制呼吸、循环冷静无不良反应无组胺释放硫喷妥钠主要优点:全麻诱导快速牢靠;单次注射醒悟快;脑血流削减;颅内压下降;脑氧耗量下降主要缺点:抑制循环;反复注射体内蓄积;无镇痛作用;诱发喉和支气管痉挛氯胺酮兼有冷静,镇痛作用木僵状态,分别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醒悟期幻觉,恐惊等心理反应,提前赐予苯二氮卓类可预防.分泌物增多,应提前赐予抗胆碱药不宜用于冠心病,高血压,肺动脉高压颅内压高,青光眼病人可用于呼吸道应激性高的病人及小儿麻醉主要优点:具有镇痛作用;支气管扩张;易保留自主呼吸;意识及感觉分别现象,因此称之为“分别麻醉”主要缺点:醒悟时常有不开心的梦幻、恐惊、及心情变更交感神经兴奋,有心肌抑制作用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抑制咽喉反射脑血流量,耗氧量和颅内压增加丙泊酚不宜及任何药物混合;超短效,30秒起效,维持7分钟;剂量相关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抑制减低颅内压和脑代谢率;无镇痛作用主要优点:全麻诱导快速牢靠;注射后无体内蓄积,醒悟完全彻底;脑血流、耗氧量和颅内压下降;有镇吐和抗搔痒作用主要缺点:心搏出量削减: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无镇痛作用:注射局部难受依托咪酯用于危重病人的麻醉诱导,0.3mg/kg.;起效快速,维持3-5分钟对循环系统无影响;对呼吸系统无抑制无镇痛作用;肌震颤;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主要优点:对循环系统几无影响;无明显呼吸抑制;降低脑血流和颅内压主要缺点:无镇痛作用;注射后可出现肌震颤;反复给药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咪达唑仑苯二氮卓类,1976年合成,水溶性;剂量相关的中枢性呼吸抑制;作用快,半衰期短,平安性大用于麻醉诱导和静脉复合麻醉;冷静,抗焦虑,提高局麻药中毒阈值;诱导:0.1mg/kg,30秒起效;17分钟意识复原主要优点:抗焦虑、冷静、催眠;抗惊厥;顺行性遗忘,无术中记忆;中枢性肌肉松弛主要缺点:呼吸抑制;无镇痛作用;降低血管阻力和血压肌肉松弛药:不是全身麻醉药应用目的:实施限制呼吸手术区骨骼肌松弛气管内插管需限制呼吸的检查和介入治疗运用呼吸机病人和防治严峻的肌肉抽搐泮库溴铵潘龙:长效;无组胺释放作用;心动过速和高血压病人慎用;ED95为0.06mg/kg哌库溴铵阿端:长效;无组胺释放和迷走神经阻滞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适用于高血压,心脏病病人;ED95为0.05mg/kg阿曲库铵.卡肌宁.:苯肼异喹啉类;组胺释放作用,导致皮肤红,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和类过敏反应.;Hofmann降解;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病人;ED95为0.25mg/kg维库溴铵.万可松.仙林:短效;无组胺释放作用;心血管系统影响小;目前应用最多的肌肉松弛药;ED95为0.1mg/kg罗库溴铵爱可松:分子结构类似维库溴铵;起效快;无组胺释放作用;对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影响;ED95为0.3mg/kg常用肌松药比较吸入麻醉的优缺点优点:作用全面 overall effect麻醉深度易于监控 easy monitoring心肌爱护作用myocardial protection缺点: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肝毒性 hepatotoxicity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HPV inhibition恶心呕吐 nausea and vomiting恶性高热 malignant hyperthermia静脉麻醉的优缺点Advantages:no stimulusno pollutionno inhibition of 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Disadvantage:individual differencecontrol difficultyexcept ketamine, no analgesic effect全身麻醉的适应证对生命功能(特殊是自主呼吸)有较大干扰的手术或有创检查不合作病人醒悟病人不能耐受的特殊医疗干预病人必需保持难于耐受的特殊体位或长时间的固定体位时必需机械通气全身多部位的手术损害性刺激剧烈检查和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心房纤颤电复律不能实施局部麻醉手术病人要求危重病人降低全身和重要器官的耗氧量心肺脑复苏关于高血糖加重脑损害的机制:(1)脑内葡萄糖浓度及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当急性脑血管病时,病灶处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下,大量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大量乳酸,造成严峻的乳酸中毒,加重脑组织的损害;(2)血糖上升使神经元内线粒体肿胀和破坏,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3)高血糖使血液黏度上升,红细胞变形实力下降,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4)高血糖不利于脑血早期灌流的钙离子复原,而细胞内大量的钙离子积累,即钙超载加剧水钠潴留和自由基损伤,从而加速神经的坏死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Broca指数(肥胖指数):男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超过标准体重15%~20%这为明显肥胖,超过20%~30%者为过渡肥胖。
BMI(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m)2。
标准体重的男性的BMI约为22kg/m2,女性约为20 kg/m2复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联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气管内插管:通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质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称为气管内插管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半紧闭式:用循环式麻醉机,对逸气活瓣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在呼气时一部分呼出气体经此活瓣排出,一部分呼气通过CO2吸收器,再与新鲜气体混合后被重复吸入,故不易产生CO2蓄积。
本法优点在于容易控制麻醉药浓度。
局部麻醉: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称为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高敏反应:用小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
术中控制性降压: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地将平均动脉血压减低到50-65mmHg,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体温过低: 围术期体温低于36℃称为体温过低反常呼吸:剖胸侧肺的膨胀与回缩动作与正常呼吸时完全相反,成为反常呼吸。
纵隔摆动:由于剖胸侧胸膜腔为无法改变的大气压,而健侧胸内压和肺内压均处于增高或降低的不断交替变化之中,此种双侧压力差的变化时纵隔随呼吸相的变动向健侧和剖胸侧来回摆动。
吸气时健侧的负压增大,纵隔移向健侧;在呼气时健侧肺内压为正压,胸内压的负压值也减小,纵隔又推向剖胸侧。
如此左右来回摆动称为纵膈摆动。
胆心反射:胆道手术病人术中因富有迷走神经分布的胆囊、胆道部位受手术刺激而出现的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射。
胆心反射导致血压骤降,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博。
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当MAP波动于50-150mmHg之间时,脑血流量可由于脑血管的自动收缩与舒张而保持恒定称为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
柯兴反射:当各种原因引起颅内压升高时,通过“柯兴反射”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减速,以维持足够的脑血流量。
高血压危象:指收缩压高于250mmHg并持续1min以上的高血压状况。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在仰卧位时出现血压急骤下降,伴随头晕、恶心、呕吐、出冷汗、打哈欠、脉率增快、面色苍白等症状。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I级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II级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III级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IV级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V级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总目的是通过以下相应药使麻醉过程平稳1、使病人情绪安定、合作、减少恐惧,解除焦虑,产生必要的遗忘。
2、减少某些麻醉药的副作用,如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局麻药的滴定作用等。
3、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
4、缓解术前疼痛。
* 常用药物——镇静安定药作用1、苯二氮卓类:1)这类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有顺行性遗忘作用;2)对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3)不具镇痛作用,但可增强麻醉性镇痛药或全身麻醉药的作用。
2、丁酰苯类:1)有较强的镇静、安定、解焦虑、和制吐作用;2)有轻度的a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静脉用药时可致轻度血压下降;3)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3、吩噻嗪类:有较强镇静、抗吐作用和抗组胺作用。
* 麻醉前准备的内容p26;麻醉设备检查p32* 气管插管适应证:1、保护气道;2、防止误吸;3、频繁进行气管内吸引的病人;4、实施正压通气;5、对一些不利于病人生理的手术体位,应用气管导管便于改善病人通气;6、手术部位在头颈部或上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7、使用面罩控制呼吸困难的病人,如无牙的病人;8、保证影响呼吸道通畅疾病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 气管插管禁忌症:1、喉水肿;2、急性喉炎;3、喉头粘膜下水肿* 确认导管进入气管的防法:1、直视下导管进入声门;2、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3、人工通气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听诊双肺可听到有清晰的肺泡呼吸音;4、如用透明导管,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5、病人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6、监测呼气末分压更易判断,呼气末分压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
*支气管插管适应证:1、大咳血、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痰量过多或肺大泡有明显液面的湿肺病人,可避免大量血液、脓汁或分泌物淹没或污染健侧肺;2、支气管胸膜瘘、气管食管瘘;3、拟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的病人;4、外伤性支气管断裂及气管或支气管成形术时,可防止患侧漏气;5、食管肿瘤切除或食管裂孔疝修补;6、分侧肺功能试验或单肺灌洗治疗;7、胸主动脉瘤切除术;8、主动脉缩窄修复术;9、动脉导管未闭关闭术等。
优点:支气管插管的应用可显著改善开胸条件;双腔气管导管易于在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间相互转换,并在双肺隔离的同时具有多种形式的两肺分别通气功能。
缺点:单肺通气易引起动脉低氧血症。
*拔管指征:1、病人完全清醒,呼之能应;、2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3、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恢复正常;4、必要时,让病人呼吸空气20分钟后,测定血气指标达到正常值;5、估计拔管后无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因素存在。
*气管插管并发症:1、即时并发症:1)牙齿及口腔软组织损伤;2)高血压和心律失常;3)颅内压升高;4)气管导管误入食管;5)误吸2、留置气管内导管期间并发症:1)气管导管梗阻;2)导管拖出;3)导管误入单侧支气管;4)呛咳动作麻醉过浅;5)气道痉挛;6)吸痰操作不当3、拔管和拔管后并发症:1)喉痉挛;2)拔管后误吸胃内容物或异物阻塞;3)拔管后气管萎陷;4)咽喉痛;5)声带麻痹;6)勺状软骨脱位;7)喉水肿;8)上颌窦炎;9)肺感染;10)其他全麻深浅的判断方法:1食管下段肌肉收缩测定法;2脑电图;3双频谱指数;4体感诱发电位;5脑干听觉诱发电临床麻醉深度判定标准和分期:芬太尼适应证:1、全身麻醉诱导;2、全身麻醉维持;3、大剂量芬太尼复合麻醉;4、MAC(监测下麻醉管理或麻醉监测下的镇静和阵痛)丙泊酚适应证:1、麻醉诱导;2、麻醉维持;3、区域麻醉的镇静;4、门诊小手术和镇静丙泊酚禁忌证:1、对丙泊酚过敏者;2、严重循环功能不全者;3、妊娠与哺乳期的妇女;4、高血脂患者;5、有精神病、癫痫病病史者氯胺酮适应证:1、小儿麻醉;2、配合使用肌肉松弛药实施气管内插管,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有右向左分流;3、支气管哮喘病人的麻醉;4、各种短小手术、体表手术和诊断性检查。
氯胺酮并发症:1、循环系统的变化;2、颅内压增高;3、呼吸抑制;4、精神神经症状(谵妄、躁狂、呻吟)肌松药临床应用原则:1、无镇静、麻醉、和镇痛作用,不能代替麻醉药和镇痛药;2、不能在病人清醒时应用;3、使用时注意气道管理,做辅助控制呼吸;4、选择适当肌松药和最低有效剂量;5、合理利用肌松药麻醉药的协同作用;6、对肌松药的作用监测;肌松药应用目的:1用以在全麻诱导时便于作气管内插管和在术中保持良好肌松。
2使用肌松药可避免深麻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3肌松药还适应于消除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的人体对抗4用于痉挛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1、一次用量超过限量;2、药物误入血管;3、注射部位对局麻药的吸收过快;4、个体差异致对局麻药的耐受力下降。
以上原因的最终结果是局麻药的血药浓度升高并超过引起毒性反应的阈值。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处理原则:1、立即停止给药;2、面罩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3、轻度兴奋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4、惊厥发生时应静脉注射硫喷妥钠;5、出现循环抑制,应快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6、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神经阻滞的适应证与禁忌症:适应证:手术部位局限于某一或某一些神经干(丛)所支配的范围禁忌症: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严重畸形致解剖变异、凝血功能障碍者、对局麻药过敏者颈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1、药液误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隙;2、局麻药的毒性反应;3膈神经阻滞;4、喉返神经阻滞;5、霍纳综合征;6、椎动脉伤引起局部血肿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的标志:1、针随腋动脉搏动而摆动;2、回抽无血;3、注药后腋窝呈梭形扩散肿胀;4、患者述说上肢发麻发软,前臂不能抬起;5、皮肤表面血管出现扩张臂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1、气胸;2、出血及血肿;3、局麻药毒性反应;4、膈神经麻痹;5、喉返神经阻滞;6、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7、霍纳综合征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1、肌间沟阻滞法;2、锁骨上阻滞法;3、腋路阻滞法;4、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证:1、下腹及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痔切除术);3、下肢手术(骨折或脱臼复位术)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全身性严重感染(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者);3、高血压病人只要心脏代偿功能良好,高血压本身不构成脊麻禁忌,但如并存冠状动脉疾病,则应禁用脊麻;4、休克病人应绝对禁用;5、慢性贫血病人只要血容量无明显减少,仍可施行低位脊麻,但禁用中位以上脊麻;6、严重外伤或有严重腰背病史者;7、老年人由于常并存心血管疾病,仅可选用低位脊麻;8、腹内压明显增高者;9、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10、凝血功能障碍或接受抗凝治疗者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并发症:1、头痛;2、尿潴留;3、神经并发症:1)脑神经受累;2)假性脑脊膜炎;3)粘连性蛛网膜炎;4)马尾神经综合症;5)脊髓炎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腹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