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知识总结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知识总结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总结本文档旨在对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全册知识进行总结。

下面将对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概述。

第一单元:风的产生与风向的变化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风的产生原因以及风的方向变化。

关键知识点包括:- 大气的重要作用- 风是空气的运动- 高压和低压区的形成- 风的产生原理- 风向的变化和测量方法第二单元:水的重要性与地下水该单元主要讲解了水的重要性以及地下水的形成和利用。

关键知识点包括:- 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水的来源和循环- 地下水的形成和取水方法-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第三单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该单元主要比较了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知识点包括:- 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特点- 动植物的呼吸和运动方式- 动植物的繁殖方式- 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单元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关键知识点包括:-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第五单元: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关键知识点包括:- 磁铁的特性和用途- 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的区分- 磁铁用途的探索和应用总结以上知识点,对于理解和掌握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们应当通过课堂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大象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动物的外表和习性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动物的外表和习性。

本单元通过学习大象作为一个典型的动物,了解动物的体形特征、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1. 大象的外表特征大象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它们有长长的鼻子,称为象鼻,鼻子末端还有小而敏感的触须,可以用来觅食和触摸事物。

大象的身体庞大,四肢粗壮,以及一对弯曲的牙齿,常被称为象牙。

它们的皮肤粗糙,呈灰色。

2. 大象的食性大象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树叶、树枝、树皮、草等植物为食。

它们有一对长长的牙齿,可以切割植物的茎叶,帮助它们获取充足的食物。

由于大象的食量较大,一天需要吃很多植物来满足能量需求。

3. 大象的生活习性大象是社会性动物,生活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中。

每个大象群体由一头雄象、一些雌象和幼象组成。

大象群体有明确的社会结构,由一头领导者(通常是一头老年雌象)领导。

大象一般在白天觅食,晚上休息。

它们使用象鼻来喷水、捧水喝,同时也用于沐浴防止过热。

第二节: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大象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如非洲的草原、森林、河边以及亚洲的丛林和沼泽地带。

大象在这些地区寻找食物和水源。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栖息地破坏,大象的分布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三节:大象的保护措施由于非法狩猎、栖息地破坏和非法贸易象牙的行为,大象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大象,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例如,禁止象牙贸易,制定法律保护大象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加强监测和打击非法偷猎活动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大象保护意识,促进人与大象和谐共处。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大象的外表特征、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大象的栖息地和分布情况以及保护措施。

大象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大象保护中,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物种。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我们可以从颜色、大小、形状等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孵化后变成蚁蚕。

2.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图画、文字等方法记录下来。

(2)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二、知识梳理
1.每一种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

2. 饲养一种动物,是了解动物一生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知道关于动物更多的事情,比如养蚕。

3.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4.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冷藏可以长期保存蚕卵。

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刻度尺等)观察蚕卵。

5.蚕卵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呈扁圆形,蚕卵的中心有点凹下去。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1~2天变成浅褐色,3~4天变成紫黑色,之后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如果蚕卵是白色半透明的,则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

6.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7.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叫蚁蚕,身体是褐色或黑褐色的,外形像蚂蚁,
1/ 3。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科学三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60~100)天可以成熟。

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

三下科学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点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形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3.水的液态和固态能相互转化,如水凝固成冰,冰融化成水;水的液态和气态能相互转化,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变成水;水的气体和固态能相互转化,如水蒸气凝华变成冰,冰升华变成水蒸气。

4.除了水,别的物质也会发生形态的变化。

5.云、雾、雨、露都属于液态的水,霜,雪、冰、雹都属于固态的水,水蒸气属于气态的水。

6.冰,水,水蒸气都属于同一种物质,是水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7.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一直保持在0℃。

8.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加热能使冰融化的速度加快。

9.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因为受热了,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因为遇冷了。

10.把水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的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的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11.冰变成水的过程中,它的体积变小,质量不变;水在沸腾一段时间后它的体积变小,质量减少。

12.冰在0℃的时候开始融化,冰融化的时候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13.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水蒸气变成水,水变成冰的过程需要释放热量。

14.在寒冷的冬天,当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结冰。

15.冰受热后化成水,还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16.夏天撒到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这是蒸发现象;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需要吸热。

17.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气化现象叫做沸腾,沸腾时需要吸热。

18.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19.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如:用高压锅煮饭比较快;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如在高山上煮饭,水沸腾较快,但饭不易熟。

20.夏天用口“吹气”的方法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速的了水的蒸发,从而使水的温度降低。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A4可打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A4可打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A4可打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单元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快孵化时变成紫黑色或者黑色。

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1.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鸡鸡卵的结构3.蚕长大了1.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头部有发达的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个体节,长有三对足,叫作胸足,用来把持桑叶:腹部长有五对腹足,用来爬行;蚕的身体两侧长有气门,气门是蚕用来呼吸的通道。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4.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需蜕4次皮,在茧里会蜕2次皮,蚕的一生共需要蜕6次皮。

4.蚕变了新模样1.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2.蚕蜕皮四次后变成五龄蚕,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

蚕是8字形吐丝的3.蚕茧是由一根蚕丝组成的,蚕丝可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5.茧中钻出了蚕蛾1.蛹变成蛾的过程叫羽化。

2.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形状像羽毛;胸部长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腹部是一节一节的。

一只雌蛾能产400~500粒卵,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3..如何分辨雌雄蚕蛾:雌蛾,腹部肥大,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膀振动飞快6.蚕的一生1.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一对触角三对足。

2.蚕的发展发育需要空气、食品、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知识点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上,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跨栏比赛,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

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1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的物体是滑动,有的物体是滚动。

改变斜面一端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会发生变化。

13.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14.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5.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6.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二单元知识点填空第六课1.地球上的动植物(千姿百态),生活习性(多种多样),深不可测的(海底)高入云的山,干旱贫瘠的(沙漠),冰天雪地的(两极)……到处都有(动物)的足迹。

2仙人掌生活在(干早高温的沙漠)中,莲生活在(水)中。

3.仙人掌有很多(刺),防止被扎伤!实验完毕,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装。

4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

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

5.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

6.观察植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1)看外观:(颜色)、(形状)等;(2)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3)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7.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称为(水生植物),如莲、芦苇等。

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称为(陆生植物),如仙人掌、柳树等。

8.自然界的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所依赖的(环境),动植物就不能生存。

第七课1、春天,鸟类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殖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

生物学家把动物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2.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

3.有迁徒习性的鸟类被称为(候鸟),如(大雁)、(燕子)、(天鹅)等:没有迁徒的习性的鸟类被称为(留鸟),如(麻雀)、(喜)、(雷鸟)等。

4.古人说:“(动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

”我国人民对于鸟类的爱护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八课1、冬去春来,气温上升,很多动物纷纷脱下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

隆冬季节,寒风刺骨,许多动物又换上了“(棉衣)”。

2.针毛硬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自然界中动物种类很多,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和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对于不同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有的数小时,有的长达几百年,有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形态变化不大(比如老虎、马等),有的在生命不同阶段形态有很大变化(比如蝴蝶、蚕等)。

3、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用放大镜看起来扁扁的有点椭圆,用尺量一量,长约1.2至1.3毫米左右,若一直放在常温下会逐渐变成紫黑色。

(即将孵化的卵呈现紫黑色)
4、观察蚕卵颜色:灰绿色或紫褐色;形状:近似圆形;大小:小米粒大小
5、通过放大镜观察蚕卵,有哪些发现呢?
有个黑色的环状物在动。

有黄色的卵和白色的卵。

6、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7、孵化.蚕卵一般都保存在冰箱中,取出后放在室温下,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

幼虫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8、刚孵出来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刚孵出来身体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叫蚁蚕。

蚁蚕虽然小,但蠕动速度挺快的,身上长满细毛,大约两天后毛毛就不明显了。

蚁蚕长约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

9、养蚕小窍门
①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②小蚕爱吃桑叶。

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③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④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⑤盒子上要扎几个洞,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10、寿命最短的植物-短命菊生命只有几个星期。

生命周期最短的小虫——蜉蝣生命周期最长的动物-海龟
11、观察蚕的记录方式: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小蚕的一生
12、随着蚕的生长,它发生了哪些变化?
1、颜色发生了变化
2、大小发生了变化(体长、体重)
3、吃食、排便的变化
13、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从蚁蚕到结茧这前会蜕四次皮。

蚕蜕皮是因为蚕的外皮不会随着蚕体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当它的身体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就会换下较小的旧皮。

14、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
①蚁蚕通过摄食迅速生长,体色逐渐变成青白色。

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蚕需蜕去旧皮,生长出较宽大的新皮再继续生长。

②蚕在蜕皮过程中,新皮形成时需要睡觉,称为眠。

眠是划分蚕龄的界限,蚁蚕称1龄蚕,第一次眠后称2龄蚕,依次类推,第四次眠后称5龄蚕。

眠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一天。

眠期时蚕不吃不喝。

③到5龄末期,蚕会逐渐停止取食,它会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状,此时叫熟蚕。

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15、蚕的外形
蚕体是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个明显体段构成。

头部: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胸部:头部后面的三个环节,胸部有三对胸足,蚕进食时,帮助蚕把持桑叶。

腹部:胸部后面的环节, 腹部有4对腹足和一对尾足,是蚕的运动器官。

另外蚕头左右各分布有六只单眼,身体两侧有9对黑色的小圆点,是蚕的气门,是它的呼吸器官
16、
17、蚕头部: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蚕的头部由口、触肢、单眼组成。

18、蚕的口器由上唇、上腭、下唇、下腭组成 。

蚕通过咀嚼式口器吃桑叶。

19、蚕胸部:由三个环节组成 。

每一胸节的腹面有一对胸足共三对胸足。

作用:协助口器把持桑叶取食。

20、由 10个环节组成 ,第3、4、5、6、节各节各生有一对腹足。

为蚕的运动器官,使身体前行。

第10节有一对尾足,可用来夹持物体。

共5对腹足,第8节背后面生有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

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两侧各生有1个小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21、蚕有5对腹足,用腹足爬行,爬行时身体作波浪式运动。

22、蚕蜕皮四次后,成了五龄蚕,一般经过五到八天,它就会表现出老熟的特征:食欲减退,胸部呈透明状,随后完全停食,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结茧场所。

23、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呢?
因为蛹不会动,没反抗能力,如果没把自己包住,会被鸟之类的东西吃掉,或者被雨淋死。

把自己包住,是保护自己。

24、蚕蛹:刚开始,蛹是白色且柔软的,不久就徐徐变色,最后呈褐色且变硬。

前蛹 开始脱皮 脱完皮 变成蛹 完全变形态 25、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

26、比较蚕和蛹的不同与相同?
蛹体形粗短,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身体缩短,为深褐色。

气门,但是数目减少了
27、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呢?
当用手轻轻的触摸它;用手电筒照;发出声音。

盾片:从盾片生出两对翅 28、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向成虫阶段的过渡 29、观察蚕茧
1、形状:椭圆形
2、颜色:茧有白、黄、淡绿、肉红等颜色,生产上大多用白茧。

3、大小:每一
气门(9 对) 腹足(4 对) 尾足(1 对) 头 胸 腹
胸足(3 对)
个蚕茧大小小不完全相同,约在三到四厘米之间 30、蚕丝如何抽取?
蚕结茧后六、七天进行抽丝。

1、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2、用毛刷搅动,找到蚕丝的头3、开始抽丝 31、观察蚕丝:指一粒茧能缫得的茧丝长度和重量。

一般春茧茧丝长900~1500米,茧丝重0.35克~0.45克;
32、
33、蚕蛾的胸部
口器退化,不再进食。

两对翅,但短小,失去飞行能力。

刚羽化的蚕蛾的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变干。

34、如何区别雌蛾和雄蛾
35、蚂蚁、蚕蛾、蜻蜓的共同点
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 三对足。

它们都是昆虫。

36、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7、蚕羽化成蛾的目的就是为了:为了交尾和产卵
外形特征 行动 食物 时间 卵 椭圆形,紫黑色 不动 不吃 蚕 圆筒形,有环节,青白色 爬行 吃桑叶 35天 蛹 纺锤形,褐色,有环节 受刺激才动 不动 13天 蚕蛾
白色,分头、胸、腹
不会飞,但会振动翅膀
不吃
8天
38.
蚕的生命周期:出生、生长发育、 繁殖、死亡 39、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

40、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流程图) 寿命 鸡 卵→雏鸡→成鸡 约 年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 约 年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 年 山羊 小羊→成羊 约 年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约 年 鱼(鲤鱼)
卵→幼鱼→成年鱼
约 年
出生——生长发育——繁殖—— 死亡
体型 触角颜色 爬行速度 雄蛾 小 黑色 快
雌蛾 大 灰色 慢 胸

头 口器
复眼 触角
41.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42、周而复始的生命周期,其根本意义是使生命代代相传,保证了生命的延续。

43、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44、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45、有的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变态,有的则形态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46、有的动物是从卵孵化而来(卵生),有的是由母亲直接生下来(胎生)。

47.、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划分
乳儿0-1岁婴儿1-2岁幼儿2-3岁儿童3-12岁少年11,12—14,15岁
青年14,15—30岁中年30—50岁老年50岁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