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辩证法规律体系
【考研必读】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
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
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
2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
3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变化都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沿着。
2018考研政治马哲原理归纳(五)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哲原理归纳(五)
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3大规律:质变晕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星变律(区别与联系一转化与渗透)
1、质、军、度
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军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军表示的规定性。
军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军的范围、福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呈变和质变的关系
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军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军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苫、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军变的范围是区分军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晕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早变向质变转化,罕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军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军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军变的成果并为新的星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军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早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早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军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晕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军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范畴总结

事物发展中否定之否定辩证关系原理:第一,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最终被否定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了肯定因素,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新的对立面同时展开。第二,事物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经第一次否定之后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展的周期性。事物发展就是要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第四,事物发展是前进上升的总趋势。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不是出发点的“回复”,而是自我完善地吸收了前两个阶段优点的更高级新事物,是“扬弃”的结果。如此周期性交替,使事物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原理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反对形而上学观点。这一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考察一切事物和现象时,既要研究矛盾双方同一和斗争的状态和方式,又要学会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坚持联合统一中有对立斗争、对立斗争中有联合统一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两个极端思想和做法。(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良性关系不是靠消极维护来实现,而是要靠继续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增强社会保障水平,来保证社会稳定和谐进步。第二,这一原理也是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开展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经营贸易、社会管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既要坚持开放、学习、借鉴和吸收的原则方法,又要看到合作中的障碍甚至对抗和冲突等,共赢世界未来,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个错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第二,坚持这一原理,把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反对“搞一刀切”和“搞特殊化”的形而上学观点等。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事物矛盾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既要反对“折中主义的均衡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共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搞好革命和建设。第二,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性,即公有制主体和共同富裕主旨不能丢,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三,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树立全局观,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他们分别规定着事物发展方向、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性质,不能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意义:(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充分重视和肯定内因的作用,对外因又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反对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在事物变化中,忽视内因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重要性,或者单纯强调内因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重要作用,都是错误的观点。(2)现实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哲学依据。中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要依靠自己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内在因素,把党建设好,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并自觉接受来自民主党派和群众的监督、建议和意见。第二,这一原理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依据。对内改革,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加快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依靠中国内部整合聚集起发展的强大能量;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环境,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验、现代管理方法和一切优秀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第三,这一原理是正确处理个人奋斗、学识才能与抓住机遇、发展人脉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依据。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能否抓住机遇,让青春闪光,人生出彩,关键在个人奋斗和学时才能的内因,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机会机遇和人脉关系外因的重要性,可是机遇总时偏爱有准备的人,是成功者的飞行器,是失败者的试金石,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抓住它。
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知识点汇总

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样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3. 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要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4.《资本论》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劳动二重性理论。
商品的价值划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划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资本主义价值的源泉。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5.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经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当前,我国深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6. 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管理,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油广泛持续深入参加权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坚持的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政治常识热点—辩证法

政治常识热点—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包括两个核心和三大规律:两个核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的普遍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
世界的永恒发展: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事物总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由事物内部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
质和事物直接同一。
质和属性不可分割,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确认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事物的量是事物的存在规模、发展程度、速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同质事物有量的区别。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这就是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演进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
从发展的总的方向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上升的,辩证的否定不断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发展的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事物的周期性与回复性联结在一起。
总体来看,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是上升和回复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
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2018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点:规律的内涵

2018考研政治马原部分考点:规律的内涵来源:智阅网唯物辩证法以及一切科学,都是以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规律是各门科学得以成立的客观依据,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各门科学相互关系得以确立的实在内容。
要把握唯物辩证法与各门科学以及其理论体系,就要理解规律的内涵。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存在着普遍联系,但不是所有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称之为规律。
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力的相互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联系,这些定律或规律所反映的这些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和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代表着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譬如说,电磁感应的定律,也就是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改变、磁场变化必然引起感应电流产生的规律。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例如,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规律。
因此,规律性联系的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
规律既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的秩序。
规律总是体现、贯穿于事物发展的现实过程之中的,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在发展中的表现。
依据规律本身所发挥作用的范围和层次,可以对辩证法的规律以及各门科学的规律做出相应的区分。
上面讲解的规律的内涵的内容,是考研政治马原的重要考点,大家要认真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多记忆背诵,加强训练。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考点必背》这本书,对大家现阶段的备考帮助很大,大家要认真学习哦。
辩证法的三层规律

辩证法的三层规律辩证法的三层规律(同补法、连缀法与辩证法)摘录吴官保辩证法是以对立为基础的思维规律的总结。
由基础到应用规律包括三个层面的认识。
最上包括两个规律:以能量为依据的划分规律和对立背景下的互为前提规律。
中间包括三个规律:以中心为依据的规律、根据整体认识局部的规律和四联认识规律。
下层包括十二个规律:同一产生排斥、排斥产生碰撞、碰撞产生融合、融合产生同一、同一产生融合、融合产生碰撞、碰撞产生排斥、排斥产生同一、互生规律(同一与碰撞互生、融合与排斥互生)、主次有无规律(主次明确和无主次规律)、阴阳变换规律(重阴必阳与重阳必阴)、形式内容规律(根据内容归纳形式和根据形式认识内容)。
以能量为依据的划分规律,就是将能量划分为既相互联系而又分别认识,根据能量形成的动态和静止的划分。
能量分为以太能量和物态能量。
所谓以太能量,是物质构成空际空际之间和无限延伸空间的影响。
这种影响存在单一性,如同我想你,并不等于你想我,相反,你想我,并不等于我想你。
同时,该能量又存在漫无目的性。
所谓物态能量,就是个性物质形式彼此之间再运动中的表现形式。
对立背景下的互为前提规律,是两个相对应的立足点形成的融合认识,这个对应立足点包括起点与终点的融合认识、“自我”与相互联系的参照系人融合。
正由于二者通过整体实现了融合,才形成了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关系。
对互为前提的认识,关键是要注意立足点的对应上,或叫领域的对应上。
以中心为依据的规律,强调一切对立都通过中心实现了融合或同一,故对立起点必须以中心为依据,而对立的认识也是中心下的产物。
根据整体认识局部的规律,认为局部现象都是在相对整体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一认识必须通过共性的“形”与“神”来实现。
四联认识规律,是两个并列的母项的认识为对立的,但不存在背景的对立,属于矛盾的认识;再从两个母项中分为两个对立的子项,并分辨出对立的背景,从而构成两组分领域的对立认识;它们通过母项实现了融合。
辨证法是共性上认识的方法,也是由表及里的认识方法,这种共性就是动态之形2和静止3。
20XX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doc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知识点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
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
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
2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
3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知识点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变化都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沿着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中实现。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知识点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辩证法规律体系
来源:智阅网
唯物辩证法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它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辩证法作为理论体系,它是由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所构成的逻辑系统。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是质量互变规律、对文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个规律各有其侧重,但它们相互之间又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逻辑整体。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质和量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两个最明显的属性,量变和质变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或状态。
量变导致质变,质变又导致新的量变,事物就以质量互变作为自己的运动形式。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它表明,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性即同一性和对立性,既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内在根据。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步的展开。
这一规律揭示矛盾引起的发展,是肯定自身一—否定自身而转化为他物——否定这一否定再回到自身的前进运动。
把握这一规律,就可以从整体理解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全过程。
这三个相互联系着的基本规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
除此而外,唯物辩证法还包括一系列最普遍的范畴,并通过这些范畴的联系和转化,进一步从各个侧面揭示了事物的一般规律。
范畴即基本的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范畴,如力学有力、质量、速度、功。
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只在自己所研究的特定领域内具有普遍的意义。
哲学范畴则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
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最普遍的对象、特性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则是对事物、现象间最普遍的辩证联系或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的。
—方面,规律包含了范畴。
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范畴。
另一方面,范畴体现了规律。
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内容决定形式、现象表现本质等等,都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离开范畴,规律就无法揭示,也无法表达;离开规律,范畴就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凝固的概念,就变成空洞无物的抽象,而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反对的形而上学的范畴论。
在由—系列规律和范畴等诸要素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规律处于核心地位。
列宁明确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018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考点——辩证法规律体系,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合理分配复试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复习。
此外建议大家参考一下《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预测百分百》这本书,对大家现阶段的备考有所帮助,大家要认真对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