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7课《安塞腰鼓》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导学案(精选3篇)

安塞腰鼓导学案(精选3篇)【安塞腰鼓导学案第1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选编的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
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
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7 安塞腰鼓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
腰鼓手们由青年农民组成,在表演时,穿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特别是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便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今天,你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引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中共党员。
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读初中时(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
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五篇散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7篇散文作品入选14种版本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题材。
八十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
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家的“个性”。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7课《安塞腰鼓》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7课《安塞腰鼓》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2829cda0116c175e0e4837.png)
安塞腰鼓【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聚焦】“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有怎样的效果?“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难点突破】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几种形式?有什么作用?三种形式。
即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家简介】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拓展链接】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字的读音。
晦暗(huì)瞳仁(tóng)烧灼(zhuó)亢奋(kàng)羁绊(jī)冗杂(rǒng)淋漓(lín)骤雨(zhòu)磅礴(páng bó)2.辨析下列字形撞:(zhuàng)碰撞晦:(huì)晦暗瞳:(tóng)瞳仁悔:(huǐ)悔过遗:(yí)遗落绊:(bàn)羁绊遣:(qiǎn)调遣畔:(pàn)耳畔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导学案新人教版

《安塞腰鼓》一、学习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3、结合文章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读出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二、学习重点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2、理解文中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2、品味排比句的作用、气势与激情四、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________,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_______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写出加黑字的正确读音:飞溅()戛然而止()羁绊()晦暗()磅礴()()颤栗()烧灼()瞳仁()冗杂()亢奋()蓦然()恬静()3、解释词语含义:晦暗:羁绊:蓦然:冗杂:亢奋:戛然而止:叹为观止:4、初读课文(1)填空一捶起来就(),(),()!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 ),是急促的鼓点;( ),是飞扬的流苏;( ),是蹦跳的脚步;( ),是闪射的瞳仁;( ),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 )③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 )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 )⑤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4)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5、再读课文,思考:(1)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人什么感受?(2)课文除了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这些短句有什么作用?(3)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说说从文中你感受到了“好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七课《安塞腰鼓》导学案

《安塞腰鼓》导学案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能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学习时要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画面美和力量美,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学习过程】一、我会预习:二、我会朗读:1、朗诵竞赛:这篇课文我会怎样读?我为什么要这样读?(下面就由我给大家朗读,请大家点评。
)2、想一想:假如你是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请用“这是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可用文中的词句来概括)3、“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中有四次之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我会分析: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理清文章的结构:四、我会理解1、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有种气吞山河的气势,请找出来,并分别举出1——2个例子来谈一谈。
(结合课后练习三)提示:请用“________写得好,好在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文章________”的句式对文章中的语句进得点评。
2、作者借“安塞腰鼓”歌颂了什么?五、我会解疑(课后练习二)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2、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学习反思】【课堂检测】《全程伴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7 安塞腰鼓(人教版)

1、字音磅礴..( )( ) 羁绊..( ) 亢.奋( ) 冗.杂( ) 烧灼.( ) 戛.然( ) 瞳.仁( ) 2、释义冗杂:亢奋:大彻大悟:叹为观止:戛然而止:羁绊:1、 了解作者: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 了解故事背景:作者把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相比黄土高原,作者却觉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然后再次感慨“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作者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
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累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
课前预习 一 二三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将正确的汉字写在括号里。
瞳人()羁拌()伉奋﹙﹚烧勺﹙﹚荣杂()磅薄()嘎然而止()2、多音字、形近字辨音组词:()()塞挣()()绊()戛()栗()畔()嘠()粟()课中探究一自由高声地朗读,想想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二1、说说文章从哪四个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魅力的?2、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3、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4﹑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5﹑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三(静)﹙﹚的腰鼓↓(动)﹙﹚的腰鼓↓(静)﹙﹚的腰鼓四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A.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B.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安塞腰鼓》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7、安塞腰鼓
课题17、安塞腰鼓课型新授
导学目标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理解散文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程序教学调控一、检查作业
1、小组内互查自改,教师鼓励性评点。
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
烈。
请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
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文中的排比运用在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
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
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
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
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
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文。
(完整版)安塞腰鼓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 17 课安塞腰鼓第一课时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D 点拨:铿应为:kēng2.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晦暗——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3.C 点拨:对同义词、近义词的选用要注意辨析其细微差别。
4.燥热飞溅亢奋点拨:这里反义词的运用更鲜明地表现了腰鼓的磅礴的力量。
5.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点拨:注意反义词的辨析。
6.(1)A (2)B7.⑴句子内部词语⑵段与段⑶句子内部词语⑷句子与句子点拨:识记排比的类型,进而体会其作用。
8.当代刘成章《羊想云彩》第二课时文本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骤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的潮水,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
2.多用短句来表达内容,简洁明快,铿锵激昂。
点拨:运用短句才能使课文的节奏快速迅猛,才能与腰鼓的气势交融,要在朗读中揣摩这一特点。
3.朴实、厚道、粗犷、奔放、豁达4.言之有理即可。
如:歌颂生命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人就应该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等。
重点语段阅读5.第一层:(1-9)宏伟的场面。
第二层:(10—12)雄壮的声响。
6.次序: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渲染击鼓后生疯狂程度逐步加深。
7.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斗虎一样8.(1)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
(2)突出了腰鼓场面的宏伟,捶击的有力。
9.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壮阔、豪放、热烈。
10.排比;壮阔、豪放、热烈,富有生命激情。
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D 点拨:A 项中“塞”的读音应是“sè”;B 项中“冗”的读音应为“rǒng”;C 项中的“颤”的读音应为“zhàn”;“磅”的读音应为“páng”2.B 点拨:②“忘情”这里应解释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⑤“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聚焦】“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有怎样的效果?“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难点突破】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几种形式?有什么作用?三种形式。
即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家简介】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拓展链接】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
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主学习案】1.读准下面字的读音。
晦暗(huì)瞳仁(tóng)烧灼(zhuó)亢奋(kàng)羁绊(jī)冗杂(rǒng)淋漓(lín)骤雨(zhòu)磅礴(páng bó)2.辨析下列字形撞:(zhuàng)碰撞晦:(huì)晦暗瞳:(tóng)瞳仁悔:(huǐ)悔过遗:(yí)遗落绊:(bàn)羁绊遣:(qiǎn)调遣畔:(pàn)耳畔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恬静:安静。
冗杂:繁杂。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走进文本①文章节奏性很强,如何朗读才能表现作者的情感?答: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答: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合作探究案】探究点一:体验舞美1.安塞腰鼓的美体现在哪里?答: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如“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如“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
如“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④击鼓的后生美。
如“你看,后生们的胳膊……大起大落地搏击着……”⑤变幻的舞姿美。
如“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探究点二:感受场面2.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答: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
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
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探究点三:品味语音3. 从写法的角度品析文章的语言美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亢奋(kàng)闭塞(sāi )束缚(fù ) 戛然而止(jiá)B.蓦然(mù)淋漓(lí)战栗(lì)大彻大悟(chè)C.辐射(fú)渺远(miǎo)恬静(tián)惊心动魄(pò)D. 烧灼(shuò)瞳仁(tóng)羁绊(jī)叹为观止(tàn)解析:A选项里“闭塞”的“塞”应读“sè”;B选项里“蓦然”的“蓦”应读“mò”;D 选项里“烧灼”的“烧灼”应读“zhuó”。
故选C.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 困倦瞳仁烧灼叹为观止B. 羁拌恬静冗杂惊心动魄C. 束缚骤雨暮然大彻大悟D. 淋漓磅礴晦暗嘎然而止解析:B选项里“羁拌”的“拌”应写成“绊”;C选项里“暮然”的“暮”应写成“蓦”;D选项里“嘎然而止”的“嘎”应写成“戛”。
故选A。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他们的演奏戛然而止,但我的耳中还回响着那美妙的乐声。
B. 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鬼迷心窍,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C. 塞伦盖蒂大草原上,狮子追捕猎物的场景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D. 这幅苏绣作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A)A.黑暗中,还听得见凌乱的脚步声。
B.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C.老师的话深深触动了同学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D.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解析:B语序不当“刚出土的几千年前”;C成分残缺。
“久久”加“同学们”D前后矛盾。
“不收”与“只收”相矛盾。
5.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考,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排比)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比喻)③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拟人)6.从用词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二)阅读课文第1~13段,完成第7~13题7.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
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答: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对它无限神往。
8.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答: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
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9.怎样理解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的含义。
答:人们已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10.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腰鼓“戛然而止”时的感受?答:对比反衬,以动写静1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答: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1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答: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1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课后提升案】一、综合运用1.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答:旗鼓相当,一鼓作气,大张旗鼓(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
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
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
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
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
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答:外国人领会中国文化有一定的难度,人文价值观不同,更不用说领会安塞腰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塞腰鼓呢其实是表达的一种精神,而并不是表现的一种乐器的技术。
挖掘奥秘,这个值得推敲,我们所知道的安塞腰鼓就是陕北人民表达自己在这片土地上面朝黄土,不屈服,努力向上的一种舞蹈。
奥秘全在生活之中。
二、阅读理解阅读《羊皮扇鼓》,完成第2~6题。
羊皮扇鼓崔子美①在陕北寒雪匝地的季候,我挤在涌动的人群中,热热地观看旷野上羊皮扇鼓方阵精彩的表演,心因之而强烈地嘭嘭作响.②开阔的山脚下,列立了百十号男女,他们身穿洁白羊皮褂大红裤子,在群山为背景的大地上等待声音的召唤.有了,是唢呐声,像是从天上忽然落下来的,又仿佛是从地下陡然冒出来的,游丝般苍凉悠婉地响了起来,恍若无影的手指弹在人们的心尖上.③.扇鼓手们一惊一动,犹如春天里出圈的羔羊,哗地一下冲散而出.在浑亮的鼓乐声中摆首起舞,扭身踏浪.他们挥动百十面扇形羊皮手鼓,嘭嘭敲打,跳起来、缠起来、绕起来、腾沓起来、歌吟起来.忽而似嫩柳在春风间交错、忽而如茂草地里一群蹦跳的蚂蚱,忽而像身醉心不醉的武士……天色由此一暗,羊皮扇鼓现代群体性的舞蹈灿亮如焰.④鼓声如雨,一重再重.左手鼓,右手槌,昂首向天,脚下旋转,轻轻地轻轻地敲出一片细语,那是对天的问候,那是对无所不能的上苍的敬畏;再看,鼓手们弯腰到地,如似收割,慢节奏地打出一片浑厚之响,应该是他们对大地的感激,是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又一番鼓声激烈,鼓手们踢腿扬臂,柔美中见刚硬.摇首蹈足,婉转中现强悍.面对面、手挽手,打得狂放,打得自由,打得似雨似风,春潮阵阵,歌颂人的伟大,鞭策着心灵的无边.那訇然而起的呐喊声,泼洒着一种胆气,犹似敢在虎口拔牙,亦能在权贵面前挺胸,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充满了拥抱生活的坚定,洋溢着处逆境而不懦弱的奋争.⑤羊皮扇鼓是一种藏刚于柔、纳火于水的舞蹈,不仅它跳动出了粗犷古朴的美,尤其让我体味了生命的深沉和负重、容忍和冀盼,它实实在在渲染了陕北人生存在高梁大峁之间,直面困苦的豁达脾性.⑥扇鼓来自哪里?应该是在古老遥远的文明之初,羊皮扇鼓就诞生在了游牧民族的手中,驱赶豺狼,传递平安,消解寂寞,也许还曾发展成一种庆祝六畜兴旺的舞蹈.由于扇鼓的饱满浑厚之声,演化为战场上助阵的武鼓,系上铁环,哗哗铮响,杀气腾腾.多民族血液融合的陕北,在艰难生存的困苦中,承传了扇鼓,敲敲打打,一辈又一辈地延续下来.⑦但是,当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家把它改编成壮美的现代群体舞蹈时,它便更加明晰了向命运之神挑战,以及鼓舞生存的内涵品质.我看过安塞腰鼓洒脱刚猛气壮山河的阵容,我看过洛川蹩鼓的欢腾火热的场面,我也看过威风锣鼓的浩荡和大气.然而,羊皮扇鼓一经打起来,就不能不使人心生悲壮之美.它美在阐释陕北人不畏天命的高贵、不服于命运的安排、不惧苦难的风度.可以说,羊皮扇鼓打的是一种解剖人生和慰藉心灵的哲学,告诉你生命不易,应该多些忍耐、多些沉着、多些坚持、多些准备、多些信心.⑧陕北的羊皮扇鼓呵,一节一节,一幌一幌,直能打到人的心里去.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