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习性
生命科学导论动植物的习性

生命科学导论动植物的习性
1、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
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
白天栖息在潮湿、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
栖息深度一般为10到20厘米,夜晚出来活动觅食。
它以腐烂的
落叶、枯草、蔬菜碎屑、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
特别喜欢吃甜食,比
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盐料对它
有毒害作用。
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
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
生活在15度到 25度,湿度在60%~ 70% ,酸碱度PH值为6。
5~ 7。
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2、田螺的生活习性田螺是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栖息于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集于有微流水之处。
田螺届杂食性,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
田螺喜夜间活动,夜间摄食旺盛。
小学生物知识点整理认识常见动植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

小学生物知识点整理认识常见动植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在小学生物课程中,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动植物的基本知识。
了解常见动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些生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整理一些常见动植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
动物是指存在于地球上的生物,它们会呼吸、进食、运动和繁殖。
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哺乳动物是具有乳腺的动物,它们能够哺育幼崽。
例如,狗、猫、牛等都属于哺乳动物。
鸟类具有翅膀和喙,它们大部分可以飞翔。
鸟类有很好的光学感应和听觉能力,可以通过歌唱来吸引伴侣。
鹦鹉、鸽子和鸡是我们常见的鸟类。
爬行动物有爬行的特征,它们的身体覆盖着鳞片。
例如,蛇、龟和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可以在陆地和水中生活,它们的皮肤湿润且富有弹性。
蛙、蟾蜍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用鳃进行呼吸。
鱼类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和习性,如金鱼和鲨鱼。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
植物是以光合作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物体。
它们能够通过吸收阳光来制造食物。
常见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
乔木是高大的植物,通常有一个粗壮的主干。
常见的乔木有松树、柏树和橡树。
灌木是中等大小的植物,通常有多个分枝。
例如,玫瑰、小叶女贞和柳树都是灌木。
草本植物是低矮的植物,它们没有明显的主干,并且一般寿命较短。
草、蔓藤和菊花都属于草本植物。
水生植物是在水中或水边生长的植物。
它们的根部可以在水中吸收养分。
荷花、睡莲和香蒲是水生植物的代表。
除了了解它们的基本分类,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来更好地认识动植物。
例如,动物的特征包括外形、皮肤、体温、进食方式等。
猫有柔软的皮肤和灵活的身体,它们通常用爪子抓捕猎物。
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喙形状,适合吃不同种类的食物。
而植物的特征包括根系、叶子、花朵和果实等。
小学科学知识问答——探究动植物的分类与习性

小学科学知识问答——探究动植物的分类与习性探究动植物的分类与习性动植物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生物,但你是否了解它们的分类和习性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小学科学知识问答,探究动植物的奥秘吧!一、动物的分类和习性1. 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类?哺乳动物类包括鲸鱼、猩猩、老虎、狮子、大象、狗、猫、猪、羊等。
2. 鸟类有哪些习性?鸟类善飞、善游泳,能在地面上行走和跳跃。
它们吐出含有消化液的食物,用嘴接住飞虫飞舞,还可以唱歌或为了掩护自己的颜色被涂上鲜艳的颜色。
3. 两栖动物有哪些?包括青蛙,蝾螈,沼泽,枯骨和苔原等。
4. 哪些动物属于爬行动物类?爬行动物类包括蜥蜴、蛇、白令鱼、石榴鱼、龟、鳄鱼、蜥蜴和眼镜蛇等。
5. 哪些动物属于节肢动物类?节肢动物类包括昆虫、蜘蛛、蛤蟆、蝎子、蝎子等。
6. 哺乳动物如何通过嗅觉识别环境?哺乳动物的气味灵敏程度很高,它们通过嗅觉寻找食物、找伴侣、识别方向和危险等。
7. 动物的骨骼有什么作用?动物的骨骼可以支持身体,使身体可以行走、奔跑、跳跃和飞翔;骨骼还可以作为储存钙质的器官。
二、植物的分类和习性1. 植物的分类有哪些?植物的分类可以按照其种子的分类,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 裸子植物包括哪些?裸子植物包括松树、柏树、落叶松、水松、铁杉和树蕨等。
3. 被子植物有什么特点?被子植物的种子包括胚和种皮,种皮可以保护胚;被子植物还有不同类型的叶子,包括单叶、复叶和细胞。
4. 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阳光,利用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分和氧气。
5. 植物如何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分?植物的根可以吸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无机物和有机物质,用于维持生长。
6. 植物的叶子可以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叶子可以进行呼吸,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吸入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
7. 它们在寒冷的冬天怎样保护自己?植物会落叶保护自己,以免在寒冷天气中遭到冻伤。
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动植物的分类和习性,更深入地了解它们在大自然中的行为和生存方式。
动植物相关知识点总结

动植物相关知识点总结动植物是地球生物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于动植物的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还能促进人类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知。
本文将对动植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生活习性、分类特征、生长发育、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
一、动物的生活习性1. 动物的主要生活习性包括取食、运动、繁殖和休息等。
不同种类的动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适应能力,展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性。
2. 食物取食方式:动物的取食方式根据其口器结构和食性特点有所差异,包括捕食、食草、杂食等。
捕食动物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如老虎、狮子等;食草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如牛、羊等;杂食动物则同时吃动物和植物,如猪、熊等。
3. 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也因种类不同而差异显著,有的会飞行、有的会跳跃、有的会爬行、有的会游泳等。
4. 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如鸡、鸭、鹅等;胎生动物则通过孕育胎儿产生后代,如人类、猫、狗等。
5. 休息状态:动物的休息状态一般包括睡眠和冬眠两种方式。
睡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助于恢复精力和机体功能;冬眠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能在极端环境下维持生命。
二、动物的分类特征1. 动物根据其形态特征和进化关系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无脊椎脊椎动物等,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2. 动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可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飞行动物三大类。
陆生动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如狮子、大象等;水生动物主要生活在水中,如鱼类、鱼龙等;飞行动物主要生活在空中,如鸟类、蝙蝠等。
3. 动物根据其食性特点可分为肉食动物、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三大类。
肉食动物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如老虎、狮子等;食草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如牛、羊等;杂食动物则同时吃动物和植物,如猪、熊等。
初步了解四季的特点及其动植物的活动习性

初步了解四季的特点及其动植物的活动习性四季更替,是大自然周期性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特点,而动植物也会随之展现出不同的活动习性。
下面将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及其动植物的活动习性进行初步的了解。
一、春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渐渐从寒冷的冬天中恢复过来。
春天的特点是气温回升、降雨增多、阳光逐渐增加,万物开始萌芽生长。
在春季,动植物的活动也变得更加活跃。
1. 动物活动:(1)迁徙:春季是迁徙的季节,很多鸟类会从南方迁徙到北方,寻找更适宜繁殖的环境。
(2)繁殖:春季是动物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开始筑巢、产卵、孕育后代。
(3)觅食:春季气温回升,食物资源丰富,许多动物开始觅食,增加体力和能量储备。
2. 植物活动:(1)发芽:春季温度逐渐升高,土壤湿度适宜,种子开始发芽,新梢迅速生长。
(2)开花:春天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各种花朵竞相绽放,给大地增添了色彩和生机。
(3)授粉:春季花粉散布广泛,昆虫和风可以将花粉带到另一朵花上,实现植物的授粉和繁殖。
二、夏季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温度最高的季节,特点是炎热多雨。
在夏季,动植物也有着独特的活动习性。
1. 动物活动:(1)捕食:夏季温度升高,温暖的气候使得许多食草动物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掠食动物也会更加活跃。
(2)啄食:夏季是许多鸟类繁殖的季节,它们会不断地啄食昆虫和植物的果实,以满足自己和幼崽的能量需求。
(3)栖息:夏季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最适宜栖息的季节,它们借助树木、洞穴或者水中的栖息地来避暑。
2. 植物活动:(1)生长:夏季气温高,阳光充足,植物生长速度快,冠层茂密,绿叶繁茂。
(2)开花:夏季花期相对较长,许多植物会在夏季绽放鲜花,吸引各种昆虫来传播花粉。
(3)果实成熟:夏季也是许多水果成熟的季节,各种水果风味丰富,吸引了动物前来采食和传播种子。
三、秋季秋季是四季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季节之一,特点是气温逐渐下降,天空湛蓝,风景宜人。
在秋季,动植物也会有着特殊的活动习性。
认识各种动植物的特点和习性

认识各种动植物的特点和习性动植物的特点和习性动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一、典型动物的特点和习性1.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类能够分泌乳汁喂养幼崽的动物。
典型的哺乳动物包括狗、猫、鼠等。
它们具有温血、毛发、四肢和乳腺等特征。
哺乳动物可以分为食肉类、食草类和杂食类,各种哺乳动物有不同的饮食习性和进化适应。
2. 鸟类鸟类是羽毛动物中最为丰富多样的一类。
它们具有喙、翅膀和脚等特征,能够进行飞行。
鸟类的习性包括孵化卵、群居行为和迁徙等。
不同种类的鸟类适应了不同的栖息地,如雨林、沙漠、湖泊等。
3.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包括爬行类、龟鳖类和蛇类等。
它们具有鳞片、爪子和冷血等特征。
爬行动物的习性因物种差异而不同,如爬行类常见的蜥蜴可以进行再生,蛇类能够蜕皮。
4.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指的是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典型的两栖动物包括青蛙、蟾蜍等。
两栖动物的特点是具有口腔和肺部两种呼吸方式,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
二、常见植物的特点和习性1.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是指高度相对较低、幼嫩而柔软的植物。
它们具有韧性的茎和多数分枝的特征。
草本植物适应了各种环境,生长速度快,一般寿命较短。
2. 乔木植物乔木植物是指高大而正直,主干粗壮的植物。
它们具有坚硬的木质茎和分枝较少的特征。
乔木植物往往生长缓慢,寿命较长,能够形成茂密的林木。
3. 灌木植物灌木植物是介于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之间的一类植物。
它们具有木质茎,但较矮小,分枝较多。
灌木植物适应力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4. 藤本植物藤本植物是指需要借助其他对象作为支撑的攀援植物。
它们具有细长的茎和卷须等特征。
藤本植物往往能够迅速覆盖大面积的土地,形成茂密的植物群。
三、动植物的相互关系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同时动物也通过传粉和扩散种子等方式帮助植物进行繁殖。
动植物的行为习性的形成与调控

动植物的行为习性的形成与调控动植物的行为习性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重要的生存策略。
在进化长期的过程中,动植物的行为习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和调整,这些变化和调整是动植物自身的机制所调控的。
这篇文章将探讨动植物在适应环境中行为习性的形成和调控机制。
一、行为习性的形成动植物的行为习性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也就是说,行为习性是它们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互相作用的产物。
(一)基因的影响动植物的行为习性和基因有关。
行为习性的形成主要与DNA的结构和分子的活动有关。
许多行为习性受到不同等位基因的控制。
同一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构和功能的拼接方式不同,因此可能存在多种表型。
例如,驯化家禽时,通过基因筛选可以筛选出表现出良好性状的鸡的基因,然后将其投射到整群鸡中,使整群鸡的表现也更好。
(二)环境的影响环境对动植物的行为习性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它们会很智能地学习适应环境的行为,例如喜欢吃哪种食物、生活在哪种环境下以及应对危险时的反应等等。
而这种学习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比如什么时候学习、有什么样的机会以及环境的复杂性等等。
动植物会在不断的食物、天气、气候、空气等因素的变化中学习并适应,其学习与认知能力也随之提高,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是爬壁虎们全身都充满了粘着性的脚趾,鸟类的翅膀和迁徙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
二、行为习性的调控(一)神经系统的调控神经元和神经递质是动物行为调控的基础。
相互连接的神经元形成网络,并将信息传递到人体各个部分,以协调不同部位之间的活动。
例如鸟类的跳跃,会引起腿部肌肉和神经的联络,腿部肌肉的决策便是由这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所作出的。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能会以化学物质或电信号形式进行,这些信号和物质可以调节神经元的活动水平和轮廓,从而影响动植物的行为习性。
(二)激素的调控激素是动植物行为的重要调控因素。
动植物体内的激素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的行为上的功能都千差万别。
探险丛林了解不同的动植物和它们的生活习性

探险丛林了解不同的动植物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探险丛林:了解不同的动植物和它们的生活习性丛林是地球上最神秘而又壮观的自然环境之一。
在这个广袤的绿色领域中,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世界等待着人们的探索,让我们一起进入丛林的深处,探索不同的动植物种类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一、丰富多样的动物世界丛林是各种动物的天堂,这里栖息着许多稀有且令人着迷的物种。
首先是大象,它是丛林中最庞大的陆地动物,以其强大的体魄和敏锐的智慧成为了这片环境的霸主。
而猛兽中,豹子是最具侵略性的捕猎者,凭借其出色的速度和敏捷的身手在狭窄的丛林中游刃有余。
此外,热带丛林中还有各种巨型蛇类以及各种飞禽走兽,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技巧,为丛林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色彩。
二、多样繁茂的植物群落丛林的植物生物群落同样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热带丛林以林冠层的大型树木为主导,如高大的棕榈树、橡胶树以及各种硬木树种。
这些巨大的树木争夺阳光和养分,形成了一片茂密的绿色天际线。
而在地面以下,丛林内生长着众多疯长的藤蔓和绞杀植被,它们纠缠交织,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网状结构。
这些藤蔓和绞杀植被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它们为丛林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此外,丛林中还生长着各种草本植物和花卉,它们为丛林增添了无尽的美丽。
三、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丛林中的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依存关系。
动物依靠植物为食物和栖息地,而植物则依靠动物进行传粉和扩散种子。
例如,蝴蝶和蜜蜂在采集花蜜时,会将花粉粘在身上,从而帮助花朵进行传粉。
另外,一些动物还以其他动植物为食物,形成食物链关系。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丛林生态系统更加平衡和稳定。
四、动植物的生存策略在丛林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每一种动植物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策略。
对于植物来说,一些树木通过长出高高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来争取阳光资源;而一些植物则选择生长在树干上,借助藤蔓和绞杀植物来攀爬和获取阳光。
对于动物来说,一些物种通过伪装、守卫领地、群体行动等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金湖主要动植物简介植物部分1枫香,拉丁名Liquidamba formosana Hance,金缕梅科枫香属。
又名枫香树,为金缕梅科落叶乔木植物,生于海拔220-2000米之丘陵及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
喜温暖湿润气候,性喜光,幼树稍耐阴,耐干旱瘠薄土壤,不耐水涝。
能解毒止痛,止血生肌;根、叶及果实亦入药,有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功效。
木材稍坚硬,可制家具及贵重商品的装箱。
2垂柳,拉丁名Salix babylonica,杨柳科柳属。
的植物高大落叶乔木,分布广泛,生命力强。
是常见的树种之一,垂柳也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行道树,观赏价值较高,成本低廉,深受各地绿化喜爱。
江苏沭阳长美花卉,浙江湖州,安徽,黑龙江都有垂柳基地。
柳科柳属落叶乔木,高达18m,胸径1m,树冠倒广卵形。
小枝细长下垂,淡黄褐色。
3金丝垂柳,拉丁名Salix X aureo-pendula ,杨柳科柳属。
落叶乔木;金丝垂柳生长速度快,枝条自然下垂,树形优美。
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以上,树冠长卵圆形或卵圆形,枝条细长下垂。
金丝垂柳生长迅速,是速生树种。
4中山杉,拉丁名Ascendens mucronatum,松杉目杉科落羽杉属。
树干挺直,树形美观,树叶绿色期长。
中山杉为半常绿高大乔木,树干挺拔、树型优美,是原产北美落羽杉属落羽杉、池杉、墨西哥杉3个树种的优良种间杂交种,由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园经多年试验研究后选育而成。
耐盐碱、耐水湿,抗风性强,病虫害少,生长速度快。
5乌桕,拉丁名Sapium sebiferum Roxb.,大戟科乌桕属。
落叶乔木,应用于园林中,集观形、观色叶、观果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种子黑色含油,圆球形,外被白色蜡质假种皮,可制油漆,假种皮为制蜡烛和肥皂的原料,经济价值极高。
乌桕是一种色叶树种,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
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6水杉,拉丁名M.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杉科水杉属。
落叶乔木,杉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
已经发现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垩纪及新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纪冰期以后,同属于水杉属的其他种类已经全部灭绝。
而中国川、鄂、湘边境地带因地形走向复杂,受冰川影响小,使水杉得以幸存,成为旷世的奇珍。
武汉市将水杉列为市树。
7江南桤木,拉丁名Alnus trabeculosa,桦木科赤杨属。
适于公园、庭园的低湿地庭荫树;或作混交植片林,风景林;或作防护林,公路绿化,河难绿化等,可固土护岸,改良土壤。
桤木木材供家具、胶合板用。
树皮果序制拷胶,叶片嫩芽入药。
叶肥田。
对土壤适应性强,喜水湿,多生于河滩低湿地。
根系发达有根瘤,固氮能力强,速生。
8枫杨,拉丁名P.stenopteraC.DC.胡桃科枫杨属。
落叶乔木,又名麻柳、水麻柳、元宝树。
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1米,树冠扁球形;中国约7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
枫杨树冠宽广,枝叶茂密,生长迅速,是种常见的庭荫树和防护树种。
抗风耐火,对二氧化硫和氯气抗性较强。
不耐修剪,不耐移植。
深根性,萌蘖力强。
叶片有毒,鱼池附近不宜栽植。
9水蕨,拉丁名CeratopterisBrongn.水蕨科水蕨属。
中国境内现状:易危(VU)。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常生于池塘、水沟或水田中,亦能在潮湿地上生长。
性喜阳亦耐半阴,水稻土和中性、微酸性园土均适生。
孢子自育力很强,一旦栽培2年后就繁衍不绝。
如旱生栽植则要求半阴的湿润环境。
原产地台湾、中国华南、日本、冲绳、海南岛及其他热带地区。
10野大豆,拉丁名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豆科大豆属。
一年生草本植物。
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二级保护植物。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全株为家畜喜食的饲料,可栽作牧草、绿肥和水土保持植物。
野大豆分布在中国从寒温带到亚热带广大地区,喜水耐湿,多生于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湿草地、湖边、沼泽附近或灌丛中。
11野菱,拉丁名:Trapa incisa var. Sieb.,千屈菜科菱属。
四角刻叶菱的变种。
分布在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江西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野生于水墉或田沟内,喜阳光,抗寒力强。
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很强,耐水湿干旱,喜深厚、肥沃、疏松。
12荷花,拉丁名Nelumbo nucifera,睡莲科莲属。
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国花。
13板栗,拉丁名Castanea mollissima,壳斗科栗属。
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生长于海拔370-2800米的地区,多见于山地,已由人工广泛栽培.14榆树,拉丁名Ulmus pumila.,榆科榆属。
落叶乔木,高达25米。
树干直立,枝多开展,树冠近球形或卵圆形。
树皮深灰色,粗糙,不规则纵裂。
单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缘多重锯齿。
花两性,早春先叶开花或花叶同放,紫褐色,聚伞花序簇生,味道甜美,可生食或者蒸食。
翅果近圆形,顶端有凹缺。
15朴(pò)树,拉丁名Celtis tetrandra,榆科朴属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褐色,光滑不开裂,枝条平展。
当年生小枝密生毛。
叶质较厚,阔卵形或圆形,中上部边缘有锯齿;三出脉,侧脉在六对以下,不直达叶缘,叶面无毛,叶脉沿背疏生短柔毛。
园林朴树主产地在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
16石竹,拉丁名:Dianthus chinensis,石竹科石竹属。
又称石菊、绣竹、常夏、日暮草、瞿麦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石竹因其茎具节,膨大似竹,故名。
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北方、南方等地,生长于海拔10米至2,7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草原及山坡草地,已作为观赏植物由人工在世界范围内引种广泛栽培,已培育出大量栽培种。
17荞麦,拉丁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蓼科荞麦属。
别名乌麦、甜荞、三角麦。
秋季主要蜜源植物。
古代称莜麦,部分少数民族称“额”。
蓼科。
一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红褐色。
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近无柄或抱茎。
叶片近三角形,全缘。
总状或圆锥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或粉红色。
18山胡椒,拉丁名Lindera glauca,樟科木姜子属。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6米。
生于丘陵、山坡的灌木丛或疏林中。
树皮灰白色,嫩枝带红色。
单叶互生,阔椭圆形至倒卵形,全缘,下面粉白色,密生灰色细毛。
伞形花序腋生,花黄色。
核果球形,成熟时黑色。
夏、秋采叶,秋采果,根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中国南部及山东、陕西各省均有分布。
19柘树,拉丁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ex Lavallee,桑科拓属。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淡灰色,成不规则的薄片状剥落;幼枝有细毛,后脱落,有硬刺,刺长5—30毫米。
叶卵形或倒卵形,顶端锐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幼时两面有毛,老时仅背面沿主脉上有细毛。
花排列成头状花序。
20乌药,拉丁名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樟科山胡椒属。
别名:鳑魮树(本草纲目),铜钱树(浙江、江西),天台乌药、斑皮柴(浙江),白背树、鲫鱼姜、细叶樟、土木香(江西),白叶子树(广东),香叶子(浙江)。
用于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21构树,拉丁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科构树属。
落叶乔木,高可达16米;单叶互生,有时近对生,叶卵圆至阔卵形,长8 - 20厘米,宽6 - 1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 - 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毛。
椹果球形,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味甜。
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
22地肤,拉丁名Kochia scoparia (L.) Schrad.,藜科地肤属。
一年生直立草本花卉,茎分支很多,叶子线状披针形,穗状花序,开红褐色小花。
果实扁球形,可入药,叫地肤子。
嫩茎叶可以吃,老株可用来作扫帚,通称扫帚菜。
喜阳光,喜温暖,不耐寒。
主要是集中在我国广泛栽培。
23金线草,拉丁名:Rubia membranacea,茜草科茜草属。
金线草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生于山地林缘、路旁阴湿处。
药用为蓼科植物金线草的全草。
功能有: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止血,散瘀。
主治:风湿骨痛,胃痛,咳血,吐血,便血,血崩,经期腹痛,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
24天葵,拉丁名Semiaquilegia adoxoides (DC.) Makino,毛茛科天葵属。
别名紫背天葵。
高15~40厘米,块根灰黑色,略呈纺锤形或椭圆形。
块根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等作用,治乳腺炎、扁桃体炎、痈肿、瘰疬、小便不利等症;全草又作土农药。
25槐叶苹,拉丁名Salvinianatans,槐叶苹科槐叶苹属。
小型漂浮植物。
茎细长而横走,被褐色节状毛。
三叶轮生,上面二叶漂浮水面,形如槐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8-1.4厘米,宽5-8毫米,顶端钝圆,基部圆形或稍呈心形。
26鸡桑,拉丁名Morus australis,桑科桑属。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叶纸质,卵形,长3—9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两面无毛或背面脉上有柔毛;花单性,雄花序长1.5—2厘米,外有毛,雄蕊突出,雌花序长0.5—1厘米,外有毛;果长1—1.5厘米,成熟时红色至近黑色;花期春季,果期春夏季。
27檫木,拉丁名,Sassafras tzumu樟科檫木属。
也名檫树,为樟科檫木属落叶乔木。
檫木属除本种外,还有美洲檫木和台湾檫木两种。
树高可达35米,胸径1.3米。
树干圆满通直。
树皮深灰色,纵裂。
叶互生,全缘或2~3裂。
羽状脉;叶柄细长。
花两性,花药4室。
核果呈紫黑色或蓝黑色。
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微、江苏、四川、贵州、广东和广西。
垂直分布多在海拔800米以下。
28马兜铃,拉丁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别名水马香果、蛇参果、三角草、秋木香罐,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实如挂于马颈下的响铃而得。
马兜铃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
其根、茎、果实都称马兜铃,马兜铃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其茎称天仙藤有理气、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称青木香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