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唐诗四首-观刈麦》教案 长春版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刈麦》。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民生。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把握《观刈麦》中的意象和意境。
(2)深入理解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观刈麦》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深入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3. 调查农民的生活现状,关注社会民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说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读诗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态度。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观刈麦》的深层含义。
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观刈麦 教案(7)

22 唐诗两首观刈麦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并积累“陇、箪食、饷田、敝”等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精练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背诵诗歌,理解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精练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读了,可大家知道它写的是什么吗?(农民耕作的辛劳)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篇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二、题解及作者简介1.观刈麦,什么意思?就是观看割麦子。
那谁观看呢?白居易。
2.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再详细介绍一下他呢?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
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介绍写作背景:作为一位既有才,又同情百姓的知识分子,白居易步入仕途后第一个官职是周至县的县尉,在县令的领导下专管抓强盗,催百姓交税,直接与百姓打交道。
县尉本是培养基层经验,练就铁石心肠的职位,可白居易还是心太软,上任没几天,就写了这篇《观刈麦》。
三、朗读感知这首诗是五言古诗,一般怎样划分节奏?(生答:),三分文章七分读,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朗读这首诗。
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朗读时注意读音、停顿、感情。
分三个小组,三个层次把课文读上一遍。
我读题目,作者。
齐读。
生找错:全班齐读。
2、当然要把诗歌读出感情,首先还是要了解一下诗歌的大意。
请结合书下注释以“我”的口吻把这个故事有感情的讲述给大家听听。
(3分钟)出示重点字词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陇:田埂。
这个意义现在写作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荷笠”“荷戈”“刈麦”“忙日”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情感的理解。
2. 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麦田里的劳动者,激发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边读边圈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荷笠”“荷戈”“刈麦”“忙日”等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 结合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农民劳动的短文。
3. 调查了解身边的农民劳动者,写一篇采访报告。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刈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农民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是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是否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描写农民劳动的诗歌,如《悯农》《农事歌》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字词解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观刈麦》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猜测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认读和句意的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观刈麦》与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如《悯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赞美。
2. 文化传承:教师介绍古代农民劳作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农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诗歌:学生独立翻译《观刈麦》,锻炼翻译能力。
2. 填空练习:教师出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评价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收获和不足。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观刈麦》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观刈麦》的诗意理解。
2. 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三、教学难点:1. 《观刈麦》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刈麦》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观刈麦》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绅及其《观刈麦》的背景。
(2)学生齐读《观刈麦》,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观刈麦》,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分析《观刈麦》的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观刈麦》,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5. 背诵练习:(1)学生跟读《观刈麦》,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观刈麦》的背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刈麦》的诗意和作者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对照注释,阅读《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观刈麦》的情况。
2. 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学生写的读后感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
(3)引导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劳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诗意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中的景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刈麦》原文、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观刈麦》,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步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的含义。
(2)教师引导感悟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诗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观刈麦》的诗句;(2)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解读《观刈麦》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关爱;(2)体会诗中表达的社会责任感和民生情怀;(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观刈麦》的诗意和意境;2.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与《观刈麦》相关的资料、图片等;3. 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对《观刈麦》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朗读诗文(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观刈麦》;(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文(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刈麦”、“炎炎”、“日已高”等;(2)解读诗中的意境,如农民劳作的艰辛、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3)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对农民的尊重、关爱以及对社会矛盾的揭示。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5. 欣赏与拓展(1)欣赏其他有关农民劳动的诗词;(2)对比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表达方式;(3)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诗词创作。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刈麦》的诗意和意境;(2)强调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观刈麦》;(3)选择一首与农民劳动相关的诗词进行鉴赏。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观刈麦》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歌风格;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诗文的背诵与理解;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诗文打印稿;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麦收的景象,引发学生对《观刈麦》的兴趣。
2. 朗读诗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押韵和节奏。
3. 理解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4. 分析修辞: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体会情感:让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通过朗读、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诗歌的阅读和欣赏。
7. 作业布置:背诵《观刈麦》;写一篇关于诗中修辞手法的短文;调查并报告农民劳动的现状。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如: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合适。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诗文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对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和理解;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短文的写作和对农民劳动现状的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诗四首-观刈麦》教案长
春版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
明确目标。
(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