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书有感其二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

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观书有感古诗其二诗意

观书有感古诗其二诗意

观书有感古诗其二诗意
原文: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衍生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

“巨舰”:大船。

二、赏析:
这首诗以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读书与求知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猛涨,那平日里沉重的大船此时就像一根羽毛般轻盈。

以前花费很大力气也推不动它,而今天却能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航行。

诗人通过对比大船在不同水位时的状态,说明了读书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让我们能够轻松应对各种难题。

三、作者介绍:
朱熹,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词作品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四、运用片段:
“哎呀,这道数学题我之前怎么都解不出来,昨晚认真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今天再看,这不就像朱熹诗里说的‘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一下子就找到思路了!” 我兴奋地跟同桌分享着。

同桌惊讶道:“真的呀?那看来知识的积累真的很重要,就像大船等待江水上涨一样,我们也得不断积累知识,才能轻松解题。

” 我们相视一笑,继续投入到学习中。

观书有感 朱熹【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 朱熹【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古诗观书有感其二的诗意

古诗观书有感其二的诗意

古诗观书有感其二的诗意《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衍生注释:“无遗力”表示竭尽全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是说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纸上”指的是书本知识,意思是仅仅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

“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是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亲自实践。

二、赏析:这首诗首先强调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年轻时努力,到老年才有成果。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指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不够的,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花园的图片,可那和亲身走进花园闻到花香、摸到花朵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学问。

这是陆游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对所有求学者的告诫,让我们知道不能只埋头读书,还要注重实践。

三、作者介绍:陆游,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虽仕途坎坷,但始终心系国家。

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充满爱国情怀的激昂之作,也有描写田园生活的清新之作。

他的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

四、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小明,他特别喜欢看关于旅游的书,整天跟我吹嘘他知道多少多少旅游胜地。

有一次我就跟他说:“你呀,就像陆游诗里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你光看书有啥用呢?得亲自去那些地方走走才行。

”他听了我的话后,真的开始计划旅行了。

我觉得陆游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只读书不实践的自己,提醒我们要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观刈麦》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衍生注释:“刈”是割的意思。

“陇”通“垄”,田埂。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诗意解析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观书有感·其二》的作者是宋代学者朱熹,《观书有感》是组诗,共有两首。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其一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其二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

《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

《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是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全诗内容:《观书有感二首》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艨艟(méng chōng):一作“蒙冲”。

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傧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具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作者简介:朱熹,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鉴赏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鉴赏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鉴赏《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本文是第二首,诗人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及注释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1、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会。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这样清澈。

5、如:如此,这样。

6、清:清澈。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0、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河流的中心。

鉴赏《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翻译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翻译

《观书有感·其二》的翻译是: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原诗: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处: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艨艟,这是古代的一种战船,很大、很重,要把它从沙滩上推下水,要用很多人去推挽。

昨天夜里涨潮了,春水漫上沙滩,船自然地浮起来了。

庞然大物的战舰,飘在江面上,就像一柄鹅毛一样,乘着水势自由地航行着。

诗将船于水涨前后两种情况对比了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先前是“枉费推移力”,船重自然要用大力,今天,“艨艟巨舰”变得“一毛轻”,可以于“中流自在行”,原因就在于“昨夜江边春水生”。

“向来”“昨夜”“此日”三个时间,“推移”“水生”“自在”三种状态,前后是截然不同的状态,中间是转化的过程。

朱熹虽然是理学家,可是写诗还是明白形象思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观书有感其二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其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朱熹。

古诗词全文如下: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言】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翻译】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
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鉴赏】
朱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这首诗是《观书有感二首》之一首,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前后,写读书治学的体会。

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说:“前首言日新之功,后
首言力到之效。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叙述、描写,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猛涨,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像鸿毛那样浮了起来。

后两句是议论,是对上两句哲理的揭示。

当“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多少人费尽力气推,都是枉费,哪能推得动呢?可是严冬过尽,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改变了,从前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轻快!这首诗给人的启迪是:别做在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而应为“蒙冲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