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合集下载

学案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知识梳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过程(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和为生,生产力低下。

(2)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

(3)农业的发展,促使了农业和的分工,并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4)农耕生产需要人们,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5)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产生;在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开始形成。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西亚流域(1)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约公元前2900年,出现城市国家。

(2)约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①建立,国王是国家首脑,下有各类官员管理和军事。

②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3)西亚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进位制。

2、尼罗河流域(1)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条件。

(2)公元前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老—类似宰相的官员—地方州长。

(3)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消耗了大量社会财富,体现了的至上权威。

(4)文化: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太阳历;计算,开平方根;纸莎草。

3、南亚印度河和流域(1)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2)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吠舍;;贱民。

这种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公元前6—前4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派别。

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抨击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4、巴尔干半岛(1)公元前—前6世纪,逐渐在这里发展起来,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2)斯巴达和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

斯巴达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呈现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

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贡献的解读,深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本课之魂。

2.素养呈现通过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呈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呈现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对各文明古国的共性和多元特征的学习呈现史料实证和史解释的素养;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时空观念:通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了解世界上早期人类文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早期各个文明文物图片、史料等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一、教学内容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文明的产生背景
2. 了解早期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四、教学难点
早期文明的发展
五、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 Lead-in
1. 通过简单的问答活动,让学生们了解文明的概念和定义。

2. 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话题: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Step 2. Presentation
1. 介绍文明产生的背景,以及文明发展的主要特点
2. 以案例讨论早期文明的发展。

Step 3. Practice
1.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文明的发展特点。

2. 小组活动,讨论文明发展的原因。

Step 4. Production
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出文明发展的海报。

2. 让学生结合海报,做一次总结演讲。

Step 5. Summary & Homework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拓展学生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理解。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读取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究文明发展的历史。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学案(解析版)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学案(解析版)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本单元课标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⑴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⑵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学纲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一)前提:采集、狩猎→农耕、畜牧1.农耕、畜牧业发展成就;2.农耕、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⑴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早期城市的出现。

(二)基本标志1.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2.国家开始形成;3.文字产生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参见表1)(一)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文明为典型):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二)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华夏早期文明(五)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文明成就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局限),文化成就注:“▲”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读书笔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等农作物。

2.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表1)古代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政治文化两河文明(典型:古巴比伦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前3500年至前18世纪1.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2.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1.创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2.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诞生了著名的洪水与方舟传说;3.发明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埃及文明东北非尼罗河流域前3500—3100年左右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1.创立象形文字,生产主要书写材料莎草纸;2.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造金字塔(体现法老至上权威,包含数学方面的知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印度文明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前6世纪至前4世纪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种姓制度1.释迦牟尼创立佛教;2.创作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3.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希腊文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中部分海岛前8世纪至前5世纪1.公元前8—6世纪,发展起数量众多、具有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特征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城邦;2.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1.文学:创作出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2.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3.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图1)1.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8分)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

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

【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时空定位】【名词解释】1.《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双腿、首陀罗是原人的双脚。

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3.楔形文字:约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使用的文字。

因为笔画像楔子,故名楔形文字。

后来为巴比伦人、波斯人所使用,一直使用到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灭亡波斯。

【梳理教材主干知识】知识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学习聚焦】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2)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3)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4)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2.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1)原因: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2)影响: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16】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16】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时期,随着原始农耕畜牧的发展与传播,人类文明逐渐产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在此基础上国家开始形成并且出现了文字,它们都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世界上形成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等最早的地区文明,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知识梳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文明产生的前提: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3.国家开始形成(1)主要原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表现1.特征: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概况(1)西亚两河流域文明①条件: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②表现①条件: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②表现①条件:生产工具的进步,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②表现①条件: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②表现【核心问题探究】主题一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地理环境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关系[析史料实证]材料一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

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然地理环境(河流)对两地文明有何影响。

[提示]影响:古代两河流域: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古埃及: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参考教学设计(学生版)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参考教学设计(学生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主干知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发展,文明随之产生,标志是阶级产生、国家形成和文字出现。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文明的诞生: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1、确立过程 改革时间 内容 影响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打破贵族世袭原则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民主政治最终确立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5世纪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期间发放津贴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3、民主机构4、评价(1)进步性:①有利于避免决策的失误,也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②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③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少数服从多数,分权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2)局限性:①民主范围的狭隘性:只限于雅典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妇女、外邦移民、奴隶不享有民主权利。

②民主性质的原始性: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而且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雅典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③参政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虽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但无法保证参政者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四、希腊的人文精神1、智者学派(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

(2)评价:①积极:强调人的作用,人的价值,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秉持以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历史探究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本文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教学设计说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1课,展示了距今约5000 —6000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叙述了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状态发展到今天的。

本课包含“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主要叙述了人类文明“第一缕曙光”的出现,包括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据此,笔者将内容主旨确定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的初曙。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人奴隶社会。

早期文明的地理条件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能动性和地理特征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古代文明。

和核心素养,打破思维定式,练就一双“慧眼”,仔细研究试题,准确领悟其中的真实意图,努力提高试题讲评的有效性,唯有如此,试题“引导教学”的功能才能落地生根。

[1]徐奉先.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J].中国考试,2017(10).[2]苗颖.题眼设计要重视材料与所学的良性互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学习,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所涉及基础知识已有基本了解;同时对历史学习的史料收集、证据论证等方法也有了初步意识,因此,高中教学应着重加强史观的培养,史事的分析、理解、解释等。

因此,我将学习目标确定为:知道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了解世界主要地区古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文明成果;通过地图和时间轴,梳理世界早期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建立时空架构;通过不同类型材料的分析,加深史料价值的认识;通过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演进过程的学习,体现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性动力的观念;从文明成果的分析中学会阐释文明发展多元特征的意识与能力,习得从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印度和希腊文明的不同时空条件中理解和解释早期文明的能力;在对早期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中,感悟文明多元性与统一性特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习目标】
1.从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角度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人类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去认知,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3.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的地域、主要时间、政治和文化成就。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______和狩猎为生。

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后,人类变成食物的__________。

3.农业的发展使__________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促进了交换和______。

4.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发展为早期______。

5.剩余产品的出现,推动__________产生和______分化,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______开始形成。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西亚两河流域
(1)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

(2)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__________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3)约公元前18世纪,______________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__________________》,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4)文化成就:______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发明______进位制。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1)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2)______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3)__________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4)文化:______文字、______历、能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纸莎草。

3.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1)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__________流域,到公元前6世纪,______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2)______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3)公元前6—前4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影响最大的是释迦牟尼创立的______,主张众生平等,冲击了种姓制度。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
(1)公元前8—前6世纪,______兴起,典型特征是______________。

(2)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

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______主政治的典型。

(3)古希腊文化:神话、悲剧、喜剧,西方“历史学之父”______________首创“历史”一词,______________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______________、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4)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5.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6.特点: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______特征。

二、问题探究
(一)思考:古代西亚和埃及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西亚: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产的过程中,开启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为了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发明了60进位制。

河水经常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

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两河流域不像尼罗河流域那样封闭,为了争夺两河地区的肥沃土地,此地多有战争,王国更替频繁。

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同时导致了民族融合的发展,推动了两河地区文化上的繁荣。

埃及: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始终是埃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无须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促进古代埃及的人民的经济发展。

尼罗河作为快速交通的要道,连接埃及全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并形成法老的专制统治。

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成为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尼罗河流域带来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古代埃及建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
(二)思考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

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

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

你赞同雅斯贝斯的这一观点吗?请阐述理由。

“轴心时代”或“轴心期”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跨文化研究的概念,用以指称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

“轴心时代”本身是一个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假设,而非事实性概念,用来说明公元前6~4世纪时希腊文化的某些特征在东方文化中也同步发生,以证明人类文明具有共同的特征。

此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这一观点。

(三)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是什么?
1.楔形文字:文明起源的标志;
2.多神信仰:主角各异的创世神话;
3.谋求公正:独树一帜的古代法典;
4.神话和史诗:丰富的古代文学。

(四)思考: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有哪些?
1.作为神权象征的古埃及法老;
2.执着于来世的古埃及信仰世界;
3.在岩石上砍凿出来的古埃及建筑;
4.表音和表意相结合的象形文字。

【质量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

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材料二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释迦牟尼(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实质上反映了印度佛教的什么主张?
(3)根据以上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