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与思考剖析

合集下载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矿物:天然形成的屋脊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相对均一、固定。

一般为结晶体,少数为非晶体(胶体)。

1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为下降盘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2 .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矿床:指可开采有用矿物的富集体。

3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4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5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6 .河漫滩: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局部。

7 .河谷阶地: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石膏、卤素岩等)以溶蚀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为辅的地质作用。

8 .潜蚀作用: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复向沟谷流出,形成地下流水通道所发生的机械侵蚀和溶蚀作用.泥云流:在I1J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9 .洪流: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水便集中到低洼的沟中流动。

10 .河流:暂时性流水(面流、洪流)流到低洼沟谷中获得地下水补给,形成经常性流水。

11 .流域: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域。

12 .水系:流域内河流汇集成的水网。

13 .冲积: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14 .河谷:河流侵蚀出的槽形凹地。

15 .河床:河水占据的沟槽,,.侵蚀基准面:下蚀作用的极限。

高三地理地貌知识点详解与讲解

高三地理地貌知识点详解与讲解

高三地理地貌知识点详解与讲解1. 地貌概述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主要由地表岩石、土壤、水、风等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

地貌可以分为两大类:山地和平原。

山地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原地貌包括平原、盆地和三角洲。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高地部分,主要由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形成。

山地地貌的特点是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发育。

2.1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坡度较大,沟谷较深。

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山地、火山山地和侵蚀山地。

•构造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地壳板块的挤压和抬升形成。

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

•火山山地: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堆积而成。

如长白山、五指山等。

•侵蚀山地: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如风力侵蚀、流水侵蚀等。

如黄山、庐山等。

2.2 丘陵丘陵是地球表面起伏较小的山地,坡度较缓,沟谷较浅。

丘陵地区多为岩浆岩、沉积岩等古老岩石分布区。

如江南丘陵、辽东丘陵等。

2.3 高原高原是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平坦地区,海拔一般在500米上面所述,边缘较陡,地面起伏小。

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高原、火山高原和侵蚀高原。

•构造高原:由地壳运动产生,地壳板块的抬升形成。

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火山高原: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堆积而成。

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等。

•侵蚀高原: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如风力侵蚀、流水侵蚀等。

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3.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低地部分,主要由河流冲积、海积、风积等形成。

平原地貌的特点是海拔较低,地面平坦,河流发育。

3.1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海拔较低的地区,地面平坦,河流发育。

按照成因可分为河流平原、海积平原和风积平原。

•河流平原:由河流冲积形成,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平原等。

•海积平原:由海水沉积形成,海水携带泥沙在沿海地区堆积而成。

如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风积平原:由风力沉积形成,风力将沙尘在荒漠地区堆积而成。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试述控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的三个基本因素,并作解释。

2.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各起到什么作用?第二章构造地貌1. 试述洋底构造地貌各单元的形态,成因和物质组成,并用剖面图来表示。

2. 试述稳定的大陆边缘与活动的大陆边缘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差异。

3. 陆地构造地貌与海底构造地貌在形成条件上有可主要差异?4. 试述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的分类和命名。

5. 简述断层地貌. 褶皱地貌、火山与熔岩地貌的特征。

6. 何谓新构造运动?试用地貌例子反映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7. 试述形成丹霞地貌、背斜山和向斜谷、锥形火山和盾形火山等的基本条件。

8. 大陆和洋底哪些地貌类型分布广?为何说大陆架在地形和地质构造方面实际上是大陆的一部分。

9. 试述大陆和洋底地形差异的根本原因。

试述全球三条大型活动构造地貌带的分布及其成团。

10. 简述大洋板块扩张、大洋板块俯冲、大陆板块分裂、大陆板块碰撞所形成的地形。

在这些构造活动带之间是较稳定区域,在洋底和大陆中最稳定区是哪些地貌类型区?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 何谓风化作用?为什么说风化是一种剥蚀作用?它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什么作用?2. 简述理物风化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3. 简述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4. 何谓风化壳(或残积物)?试述风化壳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产物。

5. 什么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大?试述风化作用与国民经济有何关系?6. 试述斜坡上岩土体运动的基本条件。

试根据岩土体稳定系数公式N tg C AkTϕ⋅+⋅=说明为何在雨季在陡坡的地方最容易产生块体运动?7. 试述影响岩土内摩擦角ϕ和粘结力C的因素。

8. 试述岩土中常见的几种常见的软弱面结构。

当斜坡上的软弱结构面稳定系数K<1时,是否就会发生块体运动?为什么?9. 试述影响滑坡形式和发展的因素。

均质土与非均质土邮滑坡面形态有何不同?10. 试用一幅地形地质剖面图尽可能表示出滑坡的各形态要素。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南京大学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绪论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①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

(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①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答:①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

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其结果: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②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什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何不同?答:①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②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阻力而引起滑动。 人工在坡顶堆积废渣土,加大坡顶载荷而引发滑坡。 人工爆破或排水入滑坡裂缝中,也会促使土体产生滑动。 5. 论述蠕动的两种机理和形成条件
机理 1:冻融作用 在寒冷地区,斜坡上冬天地面冻结而膨 胀隆起从 AB 到 CD,土粒或岩屑 M 随 地面膨胀沿垂直坡面方向上升到 Mˊ; 解冻时,地面恢复到原来位置 AB,但 土粒或岩屑受重力作用则由 Mˊ移到 M″,经过这样一次冻融作用之后,土 粒或岩屑就由 M 移到了 M″。
4.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物质基础——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 (1)构造破碎带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 (2)岩石风化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质; (3)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 (4)山崩滑坡产生的大量崩、坡积物。 2)动力作用——暴雨和洪水,充足的水源供给和洪水驱动 固体松散物质受前期降雨或短时暴雨浸润和冲蚀,使其成为塑流状态而形成泥石流;洪水具 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沿途接纳大量固体松散物质,从而转化为泥石流。 3)地貌条件——陡峻的沟谷,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 以重力作用为主,土体失稳且供给大量的重力坡,有滑坡活动或冲刷严重的侵蚀坡,纵比降 大且有土质沟床的沟谷,最有利于泥石流形成。 5. 试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几个主要措施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
第三章 河流地貌
第一节 河流流水作用 第二节 河床(river bed) 1. 名词解释 河流地貌: 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包括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各种侵 蚀沟谷地貌,以及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的各种堆积地貌(譬如河漫滩、冲 积扇和三角等)。 溯源侵蚀:流水向上游源头方向的侵蚀。可以从源头或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通过瀑布的 后退来实现。 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河床纵剖面: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最低点的连线。 河流侵蚀基准面:入海河流在河流作用停息、并为海浪作用或湖浪作用所代替的那一点的海 底高度。 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河流裁弯取直:内生曲流发育过程中,曲流更加弯曲,曲流颈也越来越窄,洪水期水流漫溢 而截弯取直,原来的弯曲河道被废弃。 2. 根据水流侵蚀方向,河流有哪三种侵蚀作用? 根据水流侵蚀方向,侵蚀作用分为三种: 垂向:下蚀——下切加深河床。 纵向:溯(向)源侵蚀—— 流水向上游源头方向的侵蚀。可以从源头或河口开始向上游侵 蚀,或通过瀑布的后退来实现。 横向:侧蚀——河床摆动拓宽。 3. 河谷主要包括哪些地貌单元? 两大部分 谷底 河床、河漫滩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反思

常见地貌类型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地貌类型的教学反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设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能。

对于常见地貌类型的教学来说,目标应该包括地貌类型的分类及其特征、形成机制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在反思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目标是否具体明确、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以及能否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貌类型的概念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教学的展开至关重要。

在教授常见地貌类型的课程中,应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将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描述,让学生能够在整体上把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

同时还要结合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加强学生对地貌类型的理解和认知。

三、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教学地貌类型的课程中,应该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地图、视瓶等多种形式直观地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并结合实地考察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

在教学地貌类型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貌类型的空间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在教学地貌类型的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卫星影像、实地考察等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特征和地貌演化过程。

同时还可以邀请地质学家、地理学家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授课,让学生接触最新的地貌研究成果,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五、教学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客观反映。

在教学地貌类型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实验报告、课堂展示、综合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地考察学生对地貌类型的掌握程度和对地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地质与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地质现象和地形变化的学科。

它涉及地球的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地壳的运动以及地表地貌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对于地质与地貌学的学习,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要了解一些实际的案例和观察方法。

一、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地壳运动以及地球历史的学科。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岩石、矿物、地层、构造等。

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而矿物是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无机物质。

地层是地壳中不同时期沉积物的堆积层,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

构造是地球内部的形态和结构,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地质学的原理主要包括相对年代学原理、地层对比原理和地质剖面原理。

相对年代学原理是通过对地层的研究,根据地层的相对位置确定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

地层对比原理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地层,从而判断地层的年代和地层的对应关系。

地质剖面原理是通过对地质剖面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地层的厚度、倾角和变化规律。

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的学科。

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貌过程。

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是由地壳运动和地表作用形成的。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地、平原、丘陵、河谷等。

地貌过程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包括风蚀、水蚀、冰蚀等。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地貌学可以分为风蚀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和海蚀地貌等。

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沙丘、风蚀穴等。

水蚀地貌是由水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河流、湖泊、瀑布等。

冰蚀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冰川谷、冰碛等。

海蚀地貌是由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海岸、海蚀崖等。

三、地质与地貌学的实际应用地质与地貌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的应用包括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等。

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解析

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解析

第一章1.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3.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第二章1.名词:坡地地貌、风化作用、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坡积裙坡地地貌:风化后的物质在重力和水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顺坡向下运动,形成坡地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

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崩塌:在陡峻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本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倾倒、崩塌,在坡角处堆积倒石堆或碎屑流。

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

坡积裙:大量坡积物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如裙边,称为坡积裙。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各自风化作用的方式。

物理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过程、使岩石的盐类重结晶、岩石中一些矿物发生溶解以及岩体的应力释放都能使岩石崩裂破碎。

化学风化: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策划那个分发生改变而分解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复习与思考第1章绪论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并简述内力、外力的关系。

1.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营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泛指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运动所产生的作用。

)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造成地球表层物质的变位和变形。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营力:是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

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包括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地貌的形成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起伏,增加地势高差;外力作用夷平地表,削弱地势高差。

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量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2-3章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大地构造)大洋中脊为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

全长约达80000千米。

宽度1000千米以上,高于大洋盆地约2-3KM。

洋中脊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为幔源物质上涌处,顶部有拉张作用形成的中央裂谷。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与之走向垂直的转换断层切断错开。

转换断层是洋脊轴部海底扩张引起的特殊断层类型,又称剪切型板块边界或平错型板块边界。

1. 威尔逊从板块观点出发将大洋发展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代表性海洋是什么?1. 胚胎期大陆地壳张裂及裂谷出现,如东非大裂谷2. 幼年期裂谷扩大,海水侵入形成早期海洋,如红海3. 成年期海底继续扩张成为大洋,如大西洋4. 衰退期大洋板块下潜时,进入衰退期,如太平洋5. 终了期洋壳消亡速度大于增生速度,大洋缩小,如古特提斯海演变为现代地中海6. 地缝合线期板块碰撞,大洋闭合形成褶皱山系,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古特提斯海消失,大洋结束。

2.新生代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地貌带是什么?有何特征?新生代全球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洋脊裂谷带。

活动构造地貌带共同特点: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变形变位明显;岩层变质作用显著;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

3.简述并图示大陆边缘的主要类型(一)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二)活动型大陆边缘:1. 安第斯型(海沟-边缘山脉);2. 东亚型(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

第4 章地质构造地貌丹霞地貌是指近水平产状的巨厚红色砂、砾岩经构造抬升后,在长期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以及重力坍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被陡崖分割的平顶高地、孤峰和石柱等地貌形态组合。

穹隆构造地貌穹窿构造是一种无固定背斜轴的背斜构造,近浑圆形,岩层由中央向四周外倾,无一定走向。

穹窿地貌按成因分为二种:1.岩浆侵入穹窿山;2.构造拱曲穹窿山猪背脊(岭)断层线崖.断层线崖(逆向断层线崖):上升盘剥蚀低于下降盘高度,下降盘的断崖;1. 标出图中河谷的地貌学名称(顺向谷、逆向谷、次生谷)。

2. 何谓地形倒置(逆地貌)?举例并图示逆地貌的形成过程逆地貌:地质构造形态与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或地貌倒置。

3. 简述断层崖的演化过程。

高大断层崖---断层三角面---低矮浑圆山嘴---断块山被夷平4. 图示并说明断层线崖的演化过程。

第5章风化作用与坡地地貌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崩解、破碎和分解等一系列物理或化学的过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层。

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崩塌崩塌:斜坡上的碎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现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山麓剥蚀面:在干旱区,由于山坡的后退,山前形成的宽广平缓的基岩坡面。

岛状山【思考题】从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图示)和条件及类型出发,谈谈应如何治理滑坡?滑坡的力学机制分析:式中:K-坡地不稳定系数;G-土体重力;θ-坡度角;C-土体内聚力;N-土体正压力;φ-土体的内摩擦角在理论上,当K=1时,岩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K>1时,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当K <1时,岩土体是稳定的。

工程上一般采用K = 2-5为安全稳定系数。

滑坡的影响因素1.斜坡的地貌特征;2.斜坡的岩性与地质结构;3.地下水和地表水;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防治对策排、挡、减、固四字方针。

常用的方法:1. 排截水工程;2.支挡工程。

3.卸荷减载工程4. 坡面防护工程第6章河流地貌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

侵蚀结果是使沟谷或河谷长度增加。

如瀑布的后退。

河床均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趋向于平衡,这时的河床纵剖面称为均衡剖面。

达到“动力平衡”的河床纵剖面形态,大致呈一上凹的抛物线形。

水流与河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水流力图达到输沙平衡,河床力图达到冲淤平衡,使河流纵剖面向均衡剖面方向发展。

河床均衡剖面往往是相对的、暂时的。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河流通过冲淤过程的自行调节,相应地调整河床纵剖面,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平衡。

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基岩。

岩槛下游河床形成一个不连续的陡坎,常形成瀑布或跌水。

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面.。

岩槛的形成与构造、岩性有关。

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其分布在山区是着河床基岩节理充分发育或构造的破碎带上。

离堆山出现在山地中,是一种深深切入基岩的河曲,又称嵌入河曲。

由于这种河曲被束缚在坚硬的岩层中,故称为强迫性曲流。

取直后在原弯曲河道的中间,留下相对凸起的基岩孤丘,称为离堆山。

高位废弃曲流河床深切,使被废弃的曲流位置相对增高河漫滩: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滩地.迂回扇迂回扇随河曲不断发展,凸岸部位形成一系列弧形垄岗状沙坝(即滨河床沙坝)与沙坝间洼地的组合。

迂回扇上垄岗的辐聚方向指向河流下游,辐散方向指向上游。

三角洲:河口处泥沙堆积呈扇形向海伸展,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叫做三角洲。

河流袭夺是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使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另一侧河流的上游部分,从而改变了这部分河流的流路,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1. 影响河床纵剖面形成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1. 水文因素的影响河流水量、水流速度、含沙量的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2. 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影响构造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溯源侵蚀自河口向上游发展;流域内发生差异运动,上升地段下蚀作用加强,下降地段堆积作用加强;断裂可形成裂点,溯源侵蚀使裂点上移,如瀑布岩槛的后退。

3. 岩性的影响4.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的干湿变化、冷暖变化,导致河流流量及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使河流的侵蚀、堆积对比关系发生变化,河流纵剖面重塑。

气候变干:径流减少,含沙量增多,上游形成加积型河床;海平面降低,下游形成侵蚀型河床。

冷暖变化:如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

冰期时:上游风化物增多、水量减少而呈加积型河床,下游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而溯源侵蚀,形成侵蚀型河床;间冰期时:径流量增加,上游形成侵蚀型河床,下游由于侵蚀基准面上升而溯源堆积,形成堆积型河床。

2. 谈谈兴建水库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对河流纵剖面形态影响)3. 试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河漫滩的沉积结构。

a. 滨河床浅滩随着河流侧蚀作用加强,结果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凸岸处形成边滩。

b. 雏形河漫滩边滩不断淤高,在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并与谷坡坡积物相连,边滩的组成物质仍主要由河床冲刷的物质组成,较粗大,称为雏形河漫滩。

c. 成型河漫滩洪水期河水漫过整个谷地,滩地上水的流速降低,较细的洪积物堆积在滩地上,这个由较粗的河床相物质和上覆较细的洪积相物质组成的平坦地形称为河漫滩。

二元沉积结构:下部为粗粒的河床相堆积物。

一般由粒径较粗大的砾石或砂组成,是河床水流冲积而成。

上部为细粒的洪积相堆积。

一般粒径较细,多由粉沙,亚粘土组成,是洪水期流速较慢的水流沉积形成。

4.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产生和诱发的因素有哪些?简述泥石流地貌特点。

泥石流是沿沟谷或坡地运动的由水和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物组成的特殊洪流。

a.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固体物质补给来源:(1)岩石风化碎屑物;(2)构造破碎岩;(3)冰碛物;(4)滑坡崩塌物质等。

b.来水量陡增:集中降水、快速溶冰化雪、冰湖、水库溃决等。

c.陡峻的坡度5.三角洲的形成需具备哪些条件?简述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1) 充足的泥沙来源尤其是上游来沙量要大,即输沙量与径流量的比值S/W≥0.24才能形成三角洲。

2) 较弱的海流动力条件河口沿岸无强大的波浪和海流也是三角洲形成因为强大海洋动力可将河口泥沙带走,不利于堆积形成三角洲。

3 )较平缓的口外海滨地形当水下坡度小时,广阔的浅水区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于三角洲的成长。

1.巴列尔(J.Barrell ,1912年)划分法:顶积层:由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

前积层:入海河流悬浮物在水下三角洲前坡的沉积。

底积层:主要是海洋沉积,粒度细,具水平层理。

2.根据沉积相划分法:三角洲平原相:是三角洲出露水面部分,以河流作用为主,受海洋动力作用影响,沉积物具有陆相环境的基本特征,沉积物类型多,岩相变化大。

有浅滩沉积(沙坝、心滩等)、沼泽沉积,河床沉积等。

三角洲前缘相:水下三角洲斜坡堆积,为河、海交互沉积。

沉积物质以粘土质粉砂为主,时有粘土与粉砂夹层。

前三角洲相:位于波浪基面以下,主要为海相沉积。

河流悬移质和胶体物质在三角洲的最前端的浅海海底沉积,以淤泥与粘土为主组成。

富有机质淤泥,含海相生物化石,具水平层理,往往是石油的生油层。

6. 简述戴维斯关于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观点。

美国学者戴维斯1899年提出的流水作用下地貌发育理想模式:一个平坦地区被地壳运动抬升后,地壳长期稳定,受长期剥蚀,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发育阶段,幼年期:侵蚀强烈,河流下切侵蚀为主,V 形河谷深,地表起伏大。

幼年早期,深谷宽岭;幼年晚期,干流剖面逐渐达到平衡,宽谷窄岭。

壮年期:河流侧蚀为主,U形河谷,山脊变缓。

壮年晚期,干流和干流下游的支流均达到平衡状态,形成冲积平原和曲流。

老年期:河流作用只有侧蚀和堆积,上游支流也达到平衡状态,河谷宽广,曲流发育。

残丘孤立于冲积平原之上。

整个地面成为夷平面,称准平原。

第七章海岸地貌波浪折射作用: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时,波峰线趋向于与等深线和岸线平行(或波向线趋于与等深线和岸线相垂直),这种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泥沙横向运动泥沙横向运动:当外海波浪作用于海岸线正交时,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共同作用下作垂直方向的运动。

泥沙纵向运动:当波浪的传播方向与岸线成斜交,海岸带泥沙所受的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泥沙颗粒按两者合力方向沿岸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