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方千米的概念2.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方千米的概念,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平方千米与平方米换算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面积数据,如城市面积、农田面积等,引导学生关注面积单位。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平方千米的概念:平方千米是面积单位,表示一个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举例说明: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北京市面积约为1.6万平方千米。
(3)引导学生思考: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3. 探究活动(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
(3)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计算器计算一些常见面积数据的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表示。
4. 应用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拓展:介绍其他面积单位,如公顷、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面积,用平方千米表示。
七、板书设计1. 平方千米的概念2.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1平方千米 = 1,000,000平方米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方案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广袤的地球上,地球的面积也是非常巨大的,要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而平方千米是地球表面面积的一种常见的计量单位,对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对平方千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以及它是地球表面面积计量的单位;2. 帮助学生能够计算平方千米与其他面积单位之间的转换;3. 让学生能够应用平方千米单位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等;4.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科技等多方面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应用;2. 平方千米与其他面积单位的转换;3. 实际问题中的平方千米单位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课前通过视频、图片、图表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2. 使用互动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了解更多实际应用的平方千米单位;4. 借助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阅读、翻译、演讲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篇(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看古地图、现代卫星云图、人口密集地区等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去引导,如:“请问你们知道地球的面积有多大吗?”“你们猜猜平方千米是多少?”等等,来让学生开始对“平方千米”这个概念产生初步的认识。
2. 正片篇(35分钟)2.1 认识平方千米从什么是平方千米开始,向学生解释平方千米的定义和意义,利用图片等线上资源,让学生对地球的面积进行感性认识,并指出平方千米是地球表面面积计量的一种单位。
2.2 平方千米与其他面积单位的换算根据老师给的例子,比如平方米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或是带单位的加减乘除法等,向学生介绍各种常见面积单位的关系,让学生相关面积转换有基本的认识。
并利用便携计算器或手持设备,方便学生实时计算。
2.3 实际问题中的平方千米单位的应用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示例,例如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是如何使用平方千米来计算的,并引导学生去寻找更多例子来帮助尝试应用。
平方千米的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平方千米的认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知道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平方千米进行面积的计算,并能与平方米、公顷进行换算。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平方千米的概念2.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的换算3. 平方千米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方千米的概念,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的换算。
2. 教学难点: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面积计算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顷的面积模型或图片。
2. 学具:计算器,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国土面积、世界面积排名等数据,引导学生关注面积单位。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面积模型或图片,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
(2)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的换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面积计算。
(2)小组合作,讨论并解决生活中的面积问题。
4. 巩固拓展(1)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练习:让学生搜集有关面积的数据,进行面积计算。
5. 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面积数据,进行面积计算。
七、板书设计1. 平方千米的概念2. 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的换算3. 平方千米的实际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对平方千米概念的理解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的换算方法。
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掌握面积单位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平方千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平方千米的大小,建立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方千米的概念:平方千米是指面积为1千米×1千米的区域。
2. 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3. 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土地面积、城市规划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方千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难点: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国土面积,引入平方千米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方千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平方千米应用,如土地面积、城市规划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调查身边的事物,运用平方千米进行描述。
3. 结合家庭、学校、社区,思考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定义平方千米,理解其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实例和活动,建立平方千米的空间观念,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表现出探究精神,关注可持续发展意识。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我国国土面积,引导学生关注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实例分析:以土地面积、城市规划等为例,让学生体会平方千米的大小和实际意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引导探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精选5篇)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精选5篇)《认识平方千米》篇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04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3、能借助计算器,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4、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师:课前,你们收集了很多有关土地面积的资料,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吗?①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积大约2万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积大约1万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
④:俄罗斯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⑤: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大约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⑥: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园,占地100公顷,那最大的有多大呢,我真想去看看。
⑦: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总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
……师:你们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交流,引出课题:认识平方千米二、学习新知,建立表象(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1、说说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生:我觉得比1公顷小。
生:我觉得比整个无锡大(二)认识1平方千米:1、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约从我们学校到新街那样的长度为边长所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土地。
认识平方千米教案6篇

认识平方千米教案认识平方千米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平方千米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平方千米教案1课题:公顷与平方千米新授人: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例2。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准备: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周登玉,你们可以叫我周老师,很高兴来到你们班,这节课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你们愿意吗?(愿意)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已经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
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生,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公顷可用符号“ha”表示。
师:1公顷有多大?生: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这么大,1公顷=10000平方米。
非常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题你能完成吗?)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例2图片)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应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资料播报(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
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生:平方千米)(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教师收集: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方千米。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
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究竟有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板书:认识平方千米)【设计意图: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土地面积资料,使学生感受“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二、探究新知(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 表示。
(课件配合演示)【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再次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领土面积,引发学生对平方千米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平方千米的基本概念,知道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平方千米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的换算关系。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
1. 教科书《认识平方千米》。
2. 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 教学PPT、多媒体课件。
4. 练习题、作业纸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
1. 第1课时:导入新课,讲解平方千米的基本概念。
2. 第2课时:引导学生掌握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的换算关系。
(1)一块土地的面积是2平方千米,请问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一个城市的面积是50平方千米,请问这个城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平方千米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3.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十、课后作业:
重点和难点解析: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平方千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学设计教案以认识平方千米为主题,从教学目标、内容、重点与难点、方法、过程、评价、资源、进度安排、反思和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平方千米的基本概念、换算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平方千米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教案
韩桥中心小学---徐新星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的意义,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用平方千米计量较大面积。
3、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平方千米,了解它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平方千米、公项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准确地运算。
教学准备
情境课件,相关练习,和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播放课件:用恰当单位填空)
2、播放课件,测量体育馆的面积(产生思维冲突)
3、导入揭题:它们用的是什么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比平方米还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世界。
(板书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4、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⑴、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的意义,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⑵、能用平方千米计量较大面积。
⑶、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平方千米,了解它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活动教学,自主探究
1、学生分组学习教科书16页的内容。
(自己学不懂的和组内成员讨论一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2、汇报、交流自觉成果
(1)说一说1平方千米有多大?
a、课件展示“公顷”说明图,告诉学生:公顷是用来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单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让学生观察体会1公顷的大小)
b、课件出示:鸟巢图片,告诉学行:鸟巢是第29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
面积大约21公顷,(再次感受1公顷大小)
c、读一读,教师搜索到的资料。
(课件展示)
d、说一说,在哪些地方用公顷作单位?
(测量和计算较大面积的土地、如大型建筑用“公顷”作单位)
(2)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反复引导说明推导过程,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经常用到,要记牢)出示课件(公顷、平方米的实际应用)
(3)算一算: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课件展示推导过程)
三、实践应用,及时反馈
面积单位的大小顺序
排一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
(指名板书)
说一说:说一说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举例说说各自在哪些场合使用。
填一填:(课件出示)“巧填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积极评价
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知识,学完以后要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