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53页PPT
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

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宁古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作品。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散文《宁古塔》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宁古塔余秋雨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
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余秋雨《乡关何处》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关何处余秋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
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
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我想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
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
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
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
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
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异乡的风物会加重游子思乡的愁绪,但乡愁越浓越不敢归去,只能在逃避与思念之间反复循环。
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前两年著名导演潘小扬拍摄艾芜的《南行记》,最让我动心的镜头是艾芜老人自己的出场。
老人曾以自己艰辛瑰丽的远行记述震动中国文坛,而在镜头上他已被年岁折磨得满脸憔悴,表情漠然地坐在轮椅上。
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我还要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
这是老人在心底呼喊吗?他已不能行走,事实上那时已接近他生命的终点,但在这歌声中他的眼睛突然发亮,而且颤动欲泪。
余秋雨《30年的重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

30年的重量余秋雨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
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
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
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
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
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
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
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
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
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
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
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
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
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
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秋雨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余秋雨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戏剧需要激情余秋雨戏剧需要激情。
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
”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
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
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
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
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
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
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最新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莫高窟》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
(20分)莫高窟余秋雨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曾曾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
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
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余秋雨散文精品PPT课件

作品速读——《风雨天一阁》选段
我坚信这种遗产分割法老人已经反复考虑了几十年。实际上这是他自 己给自己出的难题:要么后代中有人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艰苦的 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这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他故意让遗嘱 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因为他知道这时 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 他藏书家的覆辙。他没有丝毫意思想讥诮或鄙薄要继承万两白银的那一 房,诚实地承认自己没有承接这项历史性苦役的信心,总比在老人病榻 前不太诚实的信誓旦旦好得多。但是,毫无疑问,范钦更希望在告别人 世的最后一刻听到自己企盼了几十年的声音。他对死神并不恐惧,此刻 却不无恐惧地直视着后辈的眼睛。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 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 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 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作品速读——《苏东坡突围》选段
作品速读——《风雨天一阁》选段
但是。就在这天晚上,台风袭来,暴雨如注,整个城市都在柔弱地颤抖。 第二天上午如约来到天一阁时,只见大门内的前后天井、整个院子全是一片汪 洋。打落的树叶在水面上翻卷,重重砖墙间透出湿冷冷的阴气。
看门的老人没想到文化局长会在这样的天气陪着客人前来,慌忙从清洁工 人那里借来半高统雨鞋要我们穿上,还递来两把雨伞。但是,院子里积水太深, 才下脚,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趟水进去。本 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就这样,我 和裴明海先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天一阁,我要靠近前 去怎么这样难呢?明明已经到了跟前,还把风雨大水作为最后一道屏障来阻拦。 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的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 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
都江堰 余秋雨PPT课件

《千年一叹》这是一 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 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 “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 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 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 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 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 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 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 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 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 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 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 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 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 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 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 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 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 疼 痛 , 都 会 快 速 地 传 递 到第5页/共27页
第3页/共27页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 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 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 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 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 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 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 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 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记得 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 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 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 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 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 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 知”。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 历史的某种乐观”?
李冰的遗言: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 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 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 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 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 加值得乐观的。
返回目录
第20页/共27页
总结归纳
李冰的政治观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质朴
出发点: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笔墨童年余秋雨)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笔墨童年余秋雨)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墨童年余秋雨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⑥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⑦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⑧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⑨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⑩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