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由来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
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
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节日叫做“二月二”。
这个节日是在二月二日,也就是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庆祝的。
相传二月二是一年中的龙抬头,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感谢龙神的庇佑。
有一年的二月二,一个小村庄的人们都准备好了祭祀的物品,前往村子外的一座川流不息的大河旁边祭祀龙神。
这条河水流湍急,人们祭祀时需要小心翼翼,以免掉入河中。
大家一边祭祀一边簇拥在一起,兴高采烈地欢庆着。
突然,一声巨响猛然响起,大家连忙朝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条巨大的龙从河里跃出来,翻了一个筋斗才重新落入河中。
这个龙惊人的身体,五颜六色的身鳞,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人们欣喜若狂,他们都相信这是龙神的降临,对村庄的人们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在此之后的每年的二月二,村庄的人们都会举行龙抬头的仪式。
一条由人们亲手缝制的巨龙,用五颜六色的丝绸装饰,抬在众人的肩上,缓缓地在村庄的街道上游行。
村庄的人们排成两行,手里挥动着五彩的彩带,欢呼着龙神的到来。
还有人敲锣打鼓,点燃鞭炮,使得整个村庄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除了游行外,人们还会在家中摆放一些龙的形象物品,如《二月二龙抬头》的对联、龙灯、龙船等。
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龙神以及祈求龙神的保佑。
在那一年的二月二里,村庄的士兵离开村庄去打仗了。
村庄里的人们都担心士兵们的安危。
于是,他们在节日的时候特意为士兵们举行了一场庄严的祭祀仪式,祈祷他们早点归来。
在这一天的晚上,满月挂在天空,散发出银光。
村庄的人们再次把巨龙抬出来,龙上的龙须在夜风中飘扬。
人们沿着河边走,一面祭祀龙神,一面把灯笼放入河中,灯笼直接漂流下去。
这是为了把村庄里的好运气带给士兵们。
村庄里的人们默默祈祷,希望士兵们平安、早日归来。
多年过去了,战争结束了,士兵们都平安地回到了村庄。
他们告诉村庄的人们,在战场上,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龙神的保佑,他们的团队团结紧密,一起度过了难关。
从那天开始,村庄里的人们更加重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月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意味着龙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
此时,人们应该庆祝,祈求龙神保佑,带来好运和繁荣。
那么,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有哪些呢?故事一:龙王调雨在中国传统信仰中,龙神是水的主宰,它能操纵雨水。
因此,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与龙王调雨有关。
传说,在汉朝时期,某个地方遭受旱灾,人们饱受饥饿和痛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龙神派遣了龙王前来解救。
龙王调控了天空中的云彩,使之释放下大量的雨水,降下了急需的降雨。
于是,人们开始庆祝并感谢龙王的神力。
从此以后,人们就在每年的二月二日庆祝龙抬头节,以祈求龙王的保佑和丰收。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祈雨仪式,以期保佑农作物的丰收,吸引龙王离开水府,到周围的田地上去为庄稼降雨,以换取百姓的平安和健康。
故事二:龙的身世相传龙神非常神秘,它们的起源和身世一直是人们想要探究的问题。
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由于龙神在人间给予了太多的帮助和祝福,人们决定在每年的二月二日祭拜龙神以感谢它的恩德。
据传说,龙神是由祖先太昊所驾驭的神龙后代。
他与其他的神龙一起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
太昊是华夏人的祖先,又被称为颛顼,他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受到了神龙的帮助。
这些神龙借助它们强大的力量,为世界带来了水、风、雨、云和日月星辰,是大自然的主宰。
因此,在每年的二月二日,人们会为这些古老的神龙祈祷,以感谢它们创造出了这美好的世界。
故事三:庆祝龙鱼重逢在民间传说中,二月二是龙鱼重逢的日子,因为龙和鱼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据说,在古代,人们不但把龙视为神物,而且把鱼视为聪明和灵性的象征。
由于龙鱼有一种奇妙的互动关系,二月二日被视为庆祝龙鱼重逢的日子。
传说中有一条神龙长时间潜伏在久旱的地方,为了测试当地的人们是否有诚信与互助的品德。
在神龙沉睡中,当地的湖泊变得干涸,一尾被命运戏弄的鲤鱼没了食物和水,决定使最后的努力,钻入了干涸的河底。
但是,神龙醒来后发现鲤鱼还活着,漂浮在水面上。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许多地区都有相应的庆祝活动。
这个节日的由来与一个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有关。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据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凶猛的巨龙生活在一个小村庄的附近。
这条龙会时不时地出现,吞噬村民的牲畜和破坏庄稼,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损失。
村民们都非常害怕这条龙,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无法将这条龙赶走。
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和尚。
他听说了村民的困境后,主动提出要去与龙对抗。
年轻的和尚背着一把藏在和尚衣裳里的法器,来到了龙的巢穴外面。
他大声地向龙喊道:“龙啊,你为什么要伤害村民的家畜和庄稼呢?如果你能够保证不再损害他们,我愿意与你和平相处。
”年轻和尚的声音非常洪亮,回荡在大山的每个角落。
龙听到年轻和尚的声音后,感到非常震惊。
它并没有想到有人敢如此大胆地挑战它。
龙决定前往巢穴外面,与年轻和尚见面。
当它看到和尚背后闪烁着神圣光芒的法器时,龙感到了惊讶和害怕。
和尚看着眼前这条巨大的龙,冷静地说道:“龙啊,你既然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和思想,你应该明白人类同样有着与你一样的权利和生存需要。
请停止伤害村民,从现在起与他们和平相处。
”和尚语气坚定,给人一种无法拒绝的力量感。
龙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它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村民带来了痛苦,并深感内疚。
于是,龙与和尚许下誓言,在这个村庄里和平相处,并保护村民的安全和利益。
从那以后,这条凶猛的巨龙不再损害村庄,而是在二月的第二个月,在冰雪融化的季节,抬头观察,寻找和和尚许下的誓言有关的迹象。
村民们对龙抬头这一天特别重视,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洒扫庭院,祈求龙的保佑。
这样,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
年复一年,人们在这一天庆祝龙的出现,期盼着和龙一样勇敢、强大与和平共存。
这个故事寓意着和平与友好的力量总是能够战胜暴力和争斗。
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爱和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与它和平相处。
2022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与传说简介

2022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与传说简介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抬头”则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与传说,希望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与传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清时期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
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
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
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
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在这一天,根据古老的传统,要为龙王驱邪、祈求顺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与二月二龙抬头有关的神话故事吧。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贝心的小村庄。
在这个村庄里,人们生活得相对平静安宁。
就在每年的二月二这一天,村庄里的水源就会出现异常的变化。
那一天,水面上会冒出几条巨大的泡泡,宛如龙在水中跳跃,泼溅起水花,所以人们称之为“龙抬头”。
据说,每年龙抬头的这一天,龙王会带领水族们来到人间,巡游整个村庄,观察人们的生活。
如果发现村庄里有人家犯下了犯罪或者做了坏事,他们就会向龙王报告。
龙王听到报告后,会下令水族惩罚罪犯,保护村庄的安宁。
所以,人们仰慕龙王,希望龙王保佑他们平安。
某年的二月二,贝心村的村民们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小河边,准备迎接龙抬头的到来。
他们身穿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鞭炮和鲜花。
等待了半天,终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嘈杂声。
只见一条巨大的金色龙从河底冲出,穿过了整个村庄。
龙的身上闪烁着金光,身姿优美而威严。
跟随在龙后面的是一群神奇的水族,它们有鱼、有虾、有螃蟹,它们的身上也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人们欢呼雀跃,打起了鞭炮,那声响彻云霄。
龙王和水族在村子里巡游了一圈后,来到了村长的家门前。
龙王用一只巨大的爪子轻轻地敲了敲村长的门。
村长赶紧跑出来,手捧着香烛,躬身向龙王行礼。
龙王微微点头,然后用一种神秘的语言与村长交谈。
听说,龙王告诉村长,今年村庄一家人做了坏事,犯下了重罪。
村长非常吃惊,他并不知道村庄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发誓说,一定会调查清楚,并且给予正确的惩罚。
龙王留下了警告,叮嘱村长要维持村庄的秩序,保护人民的幸福。
村长和村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始调查村庄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经过一天一夜的仔细调查,村长发现了一个年轻人早些时候偷了一个大户人家的财物,并且打伤了那个家里的人。
这个年轻人是村长的亲戚,平时表现得很老实,没有人会怀疑到他身上。
春龙节的传说故事

春龙节的传说故事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而“龙抬头”的来历,更是有一个感人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所以使得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他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
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
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
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
于是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
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
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
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
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超不多都被炒干了,于是都爆了开来。
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
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
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于是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
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
随即,天空一声霹雳,把大山劈成了两半,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青龙冲破山石,抬起头长啸一声,腾空而起!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供大家阅读参考。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相传,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
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
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
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
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
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
”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囤”或“填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辛丑牛年,二月二“龙抬头”,今天早晨从天不亮三点多开始有鞭炮声传来,一直持续不断。
感觉今年的鞭炮放的特别多,或许是因为“武汉疫情”的特殊原因,人们宅在家里,衷心祈福“武汉疫情”早日过去的一个新愿景。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的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在二月端,“龙抬头”,二月的月建为卯。
“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
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
在农耕文明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作为一个祈福纳祥、驱邪攘灾的日子。
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二月二“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明有关。
“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
“龙
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就全国而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串龙尾,是龙口传统的二月二习俗之一。
将五色布料,用蒜秸秆串起来,像极了龙尾巴。
将串好的龙尾,挂在孩子帽子后面,或者衣服后面,走起路来,就像真的龙尾一样,随风飘扬。
人们借此,为孩子祈福,希望孩子可以像天龙一样,生机勃勃,少病少灾。
撒灰字,则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
二月二当天,早晨起床后,将锅底的灰,撒成一个一个同心圆,象征着粮满仓,寄托着人们对于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仪式寄寓了人们期盼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心愿。
在龙口,二月二这天,还讲究吃圣虫,吃年糕。
吃圣虫,寓意来年庄稼少生虫,而吃年糕,则寓意着,在新的一年来,筋骨强壮,百病不生。
出了正月,“圣虫”完成了任务,人们可以食用了。
从粮缸里取出过年时放进去的“圣虫”。
“圣虫”是用面做的吉祥物,成盘龙状,龙口通常咬着硬币或大枣。
“圣虫”过年期间守护着粮食,保佑新的一年的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男人理发,人们称之为“龙抬头”。
过去,一般人们在年前理了发,一直要等到二月二这天才理发。
还有的传说:“正月剃头死舅舅”,因此人们正月不理发,但这一说法其实是一种误传。
“死舅”是“思旧”的谐音,是清朝初期汉人以正月不剃头的方式怀念明朝。
在古代人们把女人称为“凤”,男人称为“龙”,而民间普遍认为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谣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也是复苏和吉祥的象征,人们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此节起源于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二月二“龙抬头”节的历史传说。
明清时,把二月二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
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
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
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
二月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听老人们讲过一个故事,传说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
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二月二,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
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人们用炒熟的豆子供献龙
王,以报答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龙王继续为人间降雨。
为了纪念龙王,后来人们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
”这个节日也表达了人们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来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的丰收祈愿。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其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出门寻春的美好寓意。
到了二月二阳气回升,大地解冻,蛇也苏醒过来了,抬起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头开始活动,人们喻为“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也是我们一年中与“龙”走得最近的一天,作为龙口,龙的传人,我们传承着中华龙行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带着对神州大地无私馈赠的感恩,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在丰富多彩的“龙抬头”节日习俗中,描绘着新一年的美好。
一年之际在于春,让一年的鸿运从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开始,踏着春天的步伐,让我们战胜疫情,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