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节日叫做“二月二”。

这个节日是在二月二日,也就是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庆祝的。

相传二月二是一年中的龙抬头,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来感谢龙神的庇佑。

有一年的二月二,一个小村庄的人们都准备好了祭祀的物品,前往村子外的一座川流不息的大河旁边祭祀龙神。

这条河水流湍急,人们祭祀时需要小心翼翼,以免掉入河中。

大家一边祭祀一边簇拥在一起,兴高采烈地欢庆着。

突然,一声巨响猛然响起,大家连忙朝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条巨大的龙从河里跃出来,翻了一个筋斗才重新落入河中。

这个龙惊人的身体,五颜六色的身鳞,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人们欣喜若狂,他们都相信这是龙神的降临,对村庄的人们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在此之后的每年的二月二,村庄的人们都会举行龙抬头的仪式。

一条由人们亲手缝制的巨龙,用五颜六色的丝绸装饰,抬在众人的肩上,缓缓地在村庄的街道上游行。

村庄的人们排成两行,手里挥动着五彩的彩带,欢呼着龙神的到来。

还有人敲锣打鼓,点燃鞭炮,使得整个村庄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除了游行外,人们还会在家中摆放一些龙的形象物品,如《二月二龙抬头》的对联、龙灯、龙船等。

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龙神以及祈求龙神的保佑。

在那一年的二月二里,村庄的士兵离开村庄去打仗了。

村庄里的人们都担心士兵们的安危。

于是,他们在节日的时候特意为士兵们举行了一场庄严的祭祀仪式,祈祷他们早点归来。

在这一天的晚上,满月挂在天空,散发出银光。

村庄的人们再次把巨龙抬出来,龙上的龙须在夜风中飘扬。

人们沿着河边走,一面祭祀龙神,一面把灯笼放入河中,灯笼直接漂流下去。

这是为了把村庄里的好运气带给士兵们。

村庄里的人们默默祈祷,希望士兵们平安、早日归来。

多年过去了,战争结束了,士兵们都平安地回到了村庄。

他们告诉村庄的人们,在战场上,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龙神的保佑,他们的团队团结紧密,一起度过了难关。

从那天开始,村庄里的人们更加重视二月二的龙抬头节。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月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意味着龙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

此时,人们应该庆祝,祈求龙神保佑,带来好运和繁荣。

那么,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有哪些呢?故事一:龙王调雨在中国传统信仰中,龙神是水的主宰,它能操纵雨水。

因此,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与龙王调雨有关。

传说,在汉朝时期,某个地方遭受旱灾,人们饱受饥饿和痛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龙神派遣了龙王前来解救。

龙王调控了天空中的云彩,使之释放下大量的雨水,降下了急需的降雨。

于是,人们开始庆祝并感谢龙王的神力。

从此以后,人们就在每年的二月二日庆祝龙抬头节,以祈求龙王的保佑和丰收。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祈雨仪式,以期保佑农作物的丰收,吸引龙王离开水府,到周围的田地上去为庄稼降雨,以换取百姓的平安和健康。

故事二:龙的身世相传龙神非常神秘,它们的起源和身世一直是人们想要探究的问题。

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由于龙神在人间给予了太多的帮助和祝福,人们决定在每年的二月二日祭拜龙神以感谢它的恩德。

据传说,龙神是由祖先太昊所驾驭的神龙后代。

他与其他的神龙一起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

太昊是华夏人的祖先,又被称为颛顼,他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受到了神龙的帮助。

这些神龙借助它们强大的力量,为世界带来了水、风、雨、云和日月星辰,是大自然的主宰。

因此,在每年的二月二日,人们会为这些古老的神龙祈祷,以感谢它们创造出了这美好的世界。

故事三:庆祝龙鱼重逢在民间传说中,二月二是龙鱼重逢的日子,因为龙和鱼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据说,在古代,人们不但把龙视为神物,而且把鱼视为聪明和灵性的象征。

由于龙鱼有一种奇妙的互动关系,二月二日被视为庆祝龙鱼重逢的日子。

传说中有一条神龙长时间潜伏在久旱的地方,为了测试当地的人们是否有诚信与互助的品德。

在神龙沉睡中,当地的湖泊变得干涸,一尾被命运戏弄的鲤鱼没了食物和水,决定使最后的努力,钻入了干涸的河底。

但是,神龙醒来后发现鲤鱼还活着,漂浮在水面上。

二月初二“龙抬头”习俗的来历

二月初二“龙抬头”习俗的来历

二月初二“龙抬头”习俗的来历
说起二月二的来历,大约在唐朝,就已有这样的旧俗。

只不过起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直到南宋时期,才有了关于“龙抬头”的记载,这其中更是有一个互相感恩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期,武则天当上了皇帝,自称武曌,意指日月当空。

天上的玉帝得知后,心想皇帝贵为真龙天子,怎么能让一介女流来做,于是恼火之下,便诏来四海龙王,令其三年之内不准下雨,以示惩戒。

从那以后,河流干枯,泥土开裂,庄稼颗粒无收,于是闹起了饥荒,数以万计的老百姓都将要饿死。

看见人间的惨状,掌管天河的玉龙不忍见百姓受苦,一次性吸足了天河中的水,向人间喷洒了一场甘露。

次日,玉帝得知后大发雷霆,下令将其斩首,但又念及其劳苦功高,便其镇压在大荒山千年洞中,并立下一块碑,上书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念及玉龙的恩德,为了拯救玉龙,便四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一位老农掉了几粒金黄的玉米种子,这才猛然想起这不就是金豆吗。

于是想尽办法将其蒸煮炒炸下,最终使其开了花。

周边的百姓得知后,纷纷照计而行,随后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都金豆花开,只好传谕,令太白金星将玉龙放了出来。

身上的束缚被解除,玉龙抬起头来,冲向了天空,随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豆大般的雨点便降下来。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便渐渐流传了下来。

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炒豆,爆玉米花,同时不忘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以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许多地区都有相应的庆祝活动。

这个节日的由来与一个关于龙的神话传说有关。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据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凶猛的巨龙生活在一个小村庄的附近。

这条龙会时不时地出现,吞噬村民的牲畜和破坏庄稼,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损失。

村民们都非常害怕这条龙,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无法将这条龙赶走。

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和尚。

他听说了村民的困境后,主动提出要去与龙对抗。

年轻的和尚背着一把藏在和尚衣裳里的法器,来到了龙的巢穴外面。

他大声地向龙喊道:“龙啊,你为什么要伤害村民的家畜和庄稼呢?如果你能够保证不再损害他们,我愿意与你和平相处。

”年轻和尚的声音非常洪亮,回荡在大山的每个角落。

龙听到年轻和尚的声音后,感到非常震惊。

它并没有想到有人敢如此大胆地挑战它。

龙决定前往巢穴外面,与年轻和尚见面。

当它看到和尚背后闪烁着神圣光芒的法器时,龙感到了惊讶和害怕。

和尚看着眼前这条巨大的龙,冷静地说道:“龙啊,你既然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和思想,你应该明白人类同样有着与你一样的权利和生存需要。

请停止伤害村民,从现在起与他们和平相处。

”和尚语气坚定,给人一种无法拒绝的力量感。

龙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它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村民带来了痛苦,并深感内疚。

于是,龙与和尚许下誓言,在这个村庄里和平相处,并保护村民的安全和利益。

从那以后,这条凶猛的巨龙不再损害村庄,而是在二月的第二个月,在冰雪融化的季节,抬头观察,寻找和和尚许下的誓言有关的迹象。

村民们对龙抬头这一天特别重视,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洒扫庭院,祈求龙的保佑。

这样,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

年复一年,人们在这一天庆祝龙的出现,期盼着和龙一样勇敢、强大与和平共存。

这个故事寓意着和平与友好的力量总是能够战胜暴力和争斗。

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爱和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与它和平相处。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龙抬头祭祀活动。

相传,每逢二月初二这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龙们开始苏醒,抬头从地下探出来,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丰收和好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张大爷的农民,他住在一个叫龙村的地方。

龙村的村民们非常信仰龙,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龙王保佑丰收和平安。

那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初春的阳光和温暖迟迟未能到来。

村民们都非常担心,因为他们相信,如果龙王不苏醒,新的一年将会不顺利,农作物也会大量减产。

就在大家为此忧心忡忡之际,张大爷想起了他仅有的一块绿玉。

这块绿玉是他在很久以前从山里捡到的,因为心爱,他一直将它视如珍宝。

张大爷觉得,或许用这块宝贝来祭祀龙王,会有好的效果。

于是,张大爷亲自来到村头,站在一个开阔的地方,他把绿玉慎重地放到一个龙头形状的祭坛上。

然后,他开始默默地祷告,请求龙王早点抬头,带来春天的温暖和好运。

祷告完毕,张大爷回到家中,但他一直保持着忧心忡忡的心情。

他不停地祈祷,希望龙王听到了他的请求。

就在第二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地照耀着龙村。

张大爷推开窗户,惊喜地发现,他的田地里已经有了新的绿色嫩芽,冰雪也渐渐融化了。

村民们也纷纷赶来告诉张大爷,他们发现,整个村子的气温开始上升,鸟儿开始欢快地歌唱,野花也绽放了。

大家欣喜若狂,纷纷感谢张大爷的祈祷。

大家一致认为,是张大爷用他的真心和那块绿玉,感动了龙王,让春天早日来临。

从那以后,二月二龙抬头成为了龙村上下的传统节日,村民们相信,每年的这个时候,只要用真诚的心祈祷,龙王就会感受到他们的诚意,带来好运和丰收。

如今,二月二龙抬头节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各地的人们纷纷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人们燃放鞭炮、舞龙、祭祀祖先,向龙王祈福,希望龙年里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心诚意的祈祷和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用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明天。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缩写300字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缩写300字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缩写》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传说呀,古代有个玉帝,他管着天上地下的事儿。

有一年,人间大旱,土地都干裂了,庄稼颗粒无收。

可龙王心疼百姓,就偷偷降了雨。

这可把玉帝气坏了,他一怒之下,就把龙王压在了大山下,还说:“除非金豆开花,否则别想出来。

”百姓们着急呀,到处想办法。

有一天,一个聪明的小孩发现,把玉米爆开,不就像金豆开花嘛。

于是,到了二月初二这一天,大家都把玉米爆开,摆在院子里。

玉帝一看,以为金豆真开花了,就放了龙王。

从此,每到二月二,人们就会爆玉米花,还会理发,意思是“剃龙头”,希望能带来好运气。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有意思吧?《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缩写》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龙王看到人间干旱,百姓受苦,就忍不住去降雨。

可这让玉帝发火啦,把龙王压在山下。

百姓们想救龙王,天天琢磨怎么办。

终于,有人想到用爆开的玉米像金豆开花。

到了二月二,家家户户都弄出爆开的玉米。

玉帝没办法,只好放了龙王。

从那以后,二月二就成了特别的日子。

大家会在这一天高高兴兴地庆祝,盼着有好收成,有好兆头。

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个故事不?《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缩写》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有个很厉害的玉帝,管着好多事儿。

人间干旱,龙王好心下雨,却被玉帝惩罚。

大家都想帮龙王。

想啊想,想到用爆开的玉米。

二月初二那天,到处都是爆开的玉米。

玉帝没招了,放了龙王。

后来,每到二月二,人们就爆玉米,理发。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呀?。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神话故事】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在这一天,根据古老的传统,要为龙王驱邪、祈求顺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与二月二龙抬头有关的神话故事吧。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贝心的小村庄。

在这个村庄里,人们生活得相对平静安宁。

就在每年的二月二这一天,村庄里的水源就会出现异常的变化。

那一天,水面上会冒出几条巨大的泡泡,宛如龙在水中跳跃,泼溅起水花,所以人们称之为“龙抬头”。

据说,每年龙抬头的这一天,龙王会带领水族们来到人间,巡游整个村庄,观察人们的生活。

如果发现村庄里有人家犯下了犯罪或者做了坏事,他们就会向龙王报告。

龙王听到报告后,会下令水族惩罚罪犯,保护村庄的安宁。

所以,人们仰慕龙王,希望龙王保佑他们平安。

某年的二月二,贝心村的村民们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小河边,准备迎接龙抬头的到来。

他们身穿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鞭炮和鲜花。

等待了半天,终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嘈杂声。

只见一条巨大的金色龙从河底冲出,穿过了整个村庄。

龙的身上闪烁着金光,身姿优美而威严。

跟随在龙后面的是一群神奇的水族,它们有鱼、有虾、有螃蟹,它们的身上也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人们欢呼雀跃,打起了鞭炮,那声响彻云霄。

龙王和水族在村子里巡游了一圈后,来到了村长的家门前。

龙王用一只巨大的爪子轻轻地敲了敲村长的门。

村长赶紧跑出来,手捧着香烛,躬身向龙王行礼。

龙王微微点头,然后用一种神秘的语言与村长交谈。

听说,龙王告诉村长,今年村庄一家人做了坏事,犯下了重罪。

村长非常吃惊,他并不知道村庄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发誓说,一定会调查清楚,并且给予正确的惩罚。

龙王留下了警告,叮嘱村长要维持村庄的秩序,保护人民的幸福。

村长和村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始调查村庄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经过一天一夜的仔细调查,村长发现了一个年轻人早些时候偷了一个大户人家的财物,并且打伤了那个家里的人。

这个年轻人是村长的亲戚,平时表现得很老实,没有人会怀疑到他身上。

春龙节的传说故事

春龙节的传说故事

春龙节的传说故事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而“龙抬头”的来历,更是有一个感人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所以使得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他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

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

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

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

于是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

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

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

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

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超不多都被炒干了,于是都爆了开来。

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

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

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于是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

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

随即,天空一声霹雳,把大山劈成了两半,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青龙冲破山石,抬起头长啸一声,腾空而起!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
传说一:
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传说二: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因为老北京人的礼
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

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

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
传说一:
传说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共有四个王妃:姜嫄(jiāngyuán)、简狄(jiǎndí)、庆都、常仪。

本来常仪的地位最低,可自从生了儿子,众人就另眼相看了。

庆都一直为没有儿子烦恼。

有人告诉她,神母庙求子很灵验,只要真心实意,没有不成的。

庆都照女巫说的,在元宵节的晚饭后,去庙里摆上供品,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仨头,双手合十,祈求神灵赐子。

话分两头说。

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

天上有条赤龙,看见人间的凄惨境况,产生了怜悯之心,私下里下了一场雨。

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龙压在了一座山底下。

百姓为赤龙求情,玉皇大帝发话说:“除非金豆子开花。

”到了二月二这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老妈妈,一个劲地喊:“卖金豆子!”人们很纳闷,买回家一看,是些黄豆。

这些黄豆放在锅里一炒,噼里啪啦地开了花。

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条赤龙放了出来,贬下凡间。

庆都从神母庙求子后,就天天盼着好消息。

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从此,就怀孕了。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

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王。

放勋聪明伶俐,从小就惹人喜爱,长大当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

帝王耕田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

每逢过年的时候,集上卖的木版年画,“皇帝爷爷使金牛”,就是由此而来。

对于尧王出世大家都是众说纷纭,后世编一段:金豆开花赤龙遂抬头二月初二尧王喜出世。

传说二:
传说龙抬头节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据说,这便是龙抬头节的由来。

(*)
传说一: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

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从此北方就到了
春耕大忙的时候。

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日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传说二:
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
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