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月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意味着龙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
此时,人们应该庆祝,祈求龙神保佑,带来好运和繁荣。
那么,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故事有哪些呢?故事一:龙王调雨在中国传统信仰中,龙神是水的主宰,它能操纵雨水。
因此,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与龙王调雨有关。
传说,在汉朝时期,某个地方遭受旱灾,人们饱受饥饿和痛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龙神派遣了龙王前来解救。
龙王调控了天空中的云彩,使之释放下大量的雨水,降下了急需的降雨。
于是,人们开始庆祝并感谢龙王的神力。
从此以后,人们就在每年的二月二日庆祝龙抬头节,以祈求龙王的保佑和丰收。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祈雨仪式,以期保佑农作物的丰收,吸引龙王离开水府,到周围的田地上去为庄稼降雨,以换取百姓的平安和健康。
故事二:龙的身世相传龙神非常神秘,它们的起源和身世一直是人们想要探究的问题。
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由于龙神在人间给予了太多的帮助和祝福,人们决定在每年的二月二日祭拜龙神以感谢它的恩德。
据传说,龙神是由祖先太昊所驾驭的神龙后代。
他与其他的神龙一起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
太昊是华夏人的祖先,又被称为颛顼,他在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受到了神龙的帮助。
这些神龙借助它们强大的力量,为世界带来了水、风、雨、云和日月星辰,是大自然的主宰。
因此,在每年的二月二日,人们会为这些古老的神龙祈祷,以感谢它们创造出了这美好的世界。
故事三:庆祝龙鱼重逢在民间传说中,二月二是龙鱼重逢的日子,因为龙和鱼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据说,在古代,人们不但把龙视为神物,而且把鱼视为聪明和灵性的象征。
由于龙鱼有一种奇妙的互动关系,二月二日被视为庆祝龙鱼重逢的日子。
传说中有一条神龙长时间潜伏在久旱的地方,为了测试当地的人们是否有诚信与互助的品德。
在神龙沉睡中,当地的湖泊变得干涸,一尾被命运戏弄的鲤鱼没了食物和水,决定使最后的努力,钻入了干涸的河底。
但是,神龙醒来后发现鲤鱼还活着,漂浮在水面上。
二月初二“龙抬头”习俗的来历

二月初二“龙抬头”习俗的来历
说起二月二的来历,大约在唐朝,就已有这样的旧俗。
只不过起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直到南宋时期,才有了关于“龙抬头”的记载,这其中更是有一个互相感恩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期,武则天当上了皇帝,自称武曌,意指日月当空。
天上的玉帝得知后,心想皇帝贵为真龙天子,怎么能让一介女流来做,于是恼火之下,便诏来四海龙王,令其三年之内不准下雨,以示惩戒。
从那以后,河流干枯,泥土开裂,庄稼颗粒无收,于是闹起了饥荒,数以万计的老百姓都将要饿死。
看见人间的惨状,掌管天河的玉龙不忍见百姓受苦,一次性吸足了天河中的水,向人间喷洒了一场甘露。
次日,玉帝得知后大发雷霆,下令将其斩首,但又念及其劳苦功高,便其镇压在大荒山千年洞中,并立下一块碑,上书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念及玉龙的恩德,为了拯救玉龙,便四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一位老农掉了几粒金黄的玉米种子,这才猛然想起这不就是金豆吗。
于是想尽办法将其蒸煮炒炸下,最终使其开了花。
周边的百姓得知后,纷纷照计而行,随后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都金豆花开,只好传谕,令太白金星将玉龙放了出来。
身上的束缚被解除,玉龙抬起头来,冲向了天空,随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豆大般的雨点便降下来。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便渐渐流传了下来。
每到这一天,人们就炒豆,爆玉米花,同时不忘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以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及寓意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及寓意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这让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
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
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
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
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农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准备播种,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差不多都被炒干了,都爆了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
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
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
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
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都炒黄豆,爆玉米花吃。
这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2022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与传说简介

2022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与传说简介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抬头”则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与传说,希望大家喜欢!二月二龙抬头起源与传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清时期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
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
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
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
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二月龙抬头的故事

相传,古时有位皇帝,因耽误了祭天的时辰,惹得玉帝雷霆大怒,便下令让龙王三年之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此,大旱三年,庄稼颗粒无收,河流、湖泊陆续干涸。
百姓民不聊生,饿的饿死,病的病死,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后来,龙王的小儿子青龙于心不忍,不想看着百姓饱受折磨,痛苦哀嚎,便偷偷的为人间降了一场雨。
次日,玉帝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将青龙压在了一座大山下,旁边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
百姓们见状,既担心又着急,绞尽脑汁也没有办法让金豆开花。
一直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二,百姓们拿出家中的玉米种子和黄豆种子进行晾晒。
期间,有位老人发现,这玉米和黄豆金光闪闪,很像玉帝所说的金豆。
于是匆忙跑回家中,想在锅里炒制一番,看看能否像金豆开花一样。
不久,玉米和黄豆接连爆开,锅里传来了噼里啪啦的声响。
老人开心的将此事告诉了全村的百姓,家家户户都支起锅灶,开始炒玉米和黄豆。
等其开花后便摆放在供桌上。
后来,玉帝看到人间家家户户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能赦免青龙,让它重返天庭,帮助龙王给人间降雨。
随即,天空电闪雷鸣,青龙冲破山石,仰天长啸,一跃而起,直上云霄。
一瞬间,久违的雨滴倾泻而下,百姓们欢天喜地,大地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样子,庄稼的收成也越来越好。
从此,“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流传至今,每年的这天,人们就炒黄豆,爆玉米花。
真诚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也被称为“龙抬头节”。
相传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是龙的休息日,所有的龙都会从海底或河流中出来抬头观望天地,也就是春暖龙自觉。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办各种活动来迎接龙的到来,希望能够得到龙的保护和祝福。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东方朔风俗志》中的故事。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叫东方朔的人,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天象。
一天,东方朔观察到二月初二这天的天象异常特殊,预示着龙将会出现。
他认为这是一个对帝王的征兆,决定为帝王举办庆祝活动。
于是,东方朔在这天招集了许多官员和百姓举办庆祝活动,有舞龙、舞狮、击鼓、放鞭炮等等。
人们纷纷戴上五彩纸花,穿上艳丽的礼服,迎接龙的到来。
龙抬头节的活动非常热闹,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祈求龙的庇佑和吉祥。
而这样的庆祝活动也逐渐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告诉我们,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圣之物,代表着权威和力量。
而龙抬头节则是为了表达人们对龙的崇敬和祈愿,希望能够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吉祥和幸福。
这个传统活动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有什么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有什么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
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有什么,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一:接姑奶奶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
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
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二:皇帝耕田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
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
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三:武则天和龙抬头的故事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咱今儿个就唠唠这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啊,有这么一位玉皇大帝。
他管着天上地下所有的事儿。
他手底下呢,有一条龙,这条龙负责掌管降雨的事儿。
那时候啊,人间大旱,老百姓们都快渴死了,庄稼也都干得不行了。
这龙啊,看着心里可难受了,就自作主张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下雨可不得了啊,玉皇大帝知道了,那是大发雷霆。
他觉得这龙违反了天条,就把这条龙压在了一座大山下面。
还在山上立了个碑,说啥时候金豆开花,啥时候才放这龙出来。
老百姓们可感激这条龙了,都想把它救出来。
可是金豆开花,这上哪儿找去啊?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有个聪明的农民突然灵机一动。
他发现自家的玉米粒儿炒一炒,那不就跟开花了似的嘛。
这消息就传开了,家家户户都炒玉米粒,然后放在院子里啊,屋顶上啊。
玉皇大帝在天上一看,哟呵,这金豆都开花了啊,那得遵守约定啊。
就把那条龙给放了。
这龙啊,一飞起来,就抬起了头,在天上兴高采烈地飞舞着,又开始给人间行云布雨了。
从那以后呢,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有了好多习俗。
比如说啊,男的都要去理发,这就叫“剃龙头”,图个吉利,希望自己这一年啊,就像龙抬头一样,精神抖擞,好运连连。
还有啊,要吃一些带“龙”字的食物,像什么龙鳞饼,其实就是薄饼啦,卷着各种菜吃,那叫一个香。
还有龙须面,细细长长的面条,就像龙的胡须一样。
这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啊,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啦,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
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
其中东宫
7宿被想想象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
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