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神经系统检查与反射检查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详细)(标准版)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脑神经检查、运动系统检查、感觉系统检查、反射检查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等六个方面。
一、一般检查:一般检查包括患者的一般状况如意识、精神状态、脑膜刺激征和头部、颈部、躯干、四肢等检查。
1、意识状态:评价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及意识障碍程度。
意识障碍通常分为:(1)嗜睡:是意识障碍早期表现,患者精神菱靡,动作减少,处于持续睡眠状态;虽能被唤醒、正确回答问题及配合身体检查,但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
(2)昏睡:意识水平低下,需高声喊叫或给予疼痛刺激方能唤醒,醒后表情茫然,能含混地回答简单问话,不能配合检查,刺激停止后立即进入熟睡。
(3)昏迷:患者意识丧失,表现双眼闭合、不能自行睁开、对言语刺激无反应、面部和肢体无目的性动作,疼痛刺激可能无反应或引发通过脊髓或脑干通路传递的无目的反射动作。
1)浅昏迷:患者意识丧失,高声喊叫不能唤醒,对强烈疼痛刺激如压眶可有反应,可有较少无意识动作;腹壁反射消失,但角膜反射、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腱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2)中昏迷:疼痛反应消失,四肢完全处于瘫痪状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角膜反射、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减弱,呼吸和循环功能尚稳定。
3)深昏迷: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光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消失;四肢迟缓性瘫,腱反射、病理反射消失,呼吸、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特殊意识障碍包括:①谵妄状态:患者的觉醒水平、注意力、定向力、知觉、智能和情感等发生极大紊乱,常伴激惹、焦虑、恐怖、视幻觉和片断妄想等,可呈间歇性嗜睡,有时彻夜不眠;可伴发热,酒精或药物依赖者戒断性谵妄易伴癫病发作。
②模糊状态:起病较缓慢,定向力障碍多不严重,表现淡漠、嗜睡、注意力缺陷。
2、精神状态:是否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异常,如错觉、幻觉、妄想、情绪不稳和情感淡漠等;并通过对患者的理解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等检查,判定是否有智能障碍。
小儿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的检查,原则上与成人相同,但也存在重要差别。
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更是神经系统发育的最快速时期。
有的表现如伸直性跖反射,在成人或年长儿属病理性,但在婴幼儿却是一种暂时的生理现象。
临床各种辅助检查中,年龄越小,不同年龄间正常差异也越大。
因此,对小儿神经系统的检查与评价,均不能脱离相应年龄期的正常生理学特征。
一般检查:1.意识和精神行为状态可根据小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来判断意识水平(即意识深、浅度)有无障碍,由轻而重分为嗜睡、昏睡、半昏迷和昏迷等。
少数主要表现为谵妄、定向力丧失和精神行为异常等意识内容的减少或异常。
智力低下者常表现为交流困难、脱离周围环境的异常情绪与行为等。
2.头颅头围可粗略反映颅内组织容量。
头围过大时要注意脑积水、硬膜下血肿、巨脑症等。
头围过小警惕脑发育停滞或脑萎缩,但大约2%~7%的小头围儿童,智力仍可能正常。
注意囟门和颅骨缝,过早闭合见于小头畸形。
囟门增大伴膨隆、张力增高、以及颅缝开裂等均提示颅压增高,颅骨叩诊时尚可得“破壶音”。
对疑有硬膜下积液、脑穿通畸形婴儿,可在暗室内用电筒紧贴颅骨做透照试验,前额部光圈>2cm,枕部>lcm,或两侧不对称时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3.皮肤某些神经疾病可伴有特征性皮肤损害,包括皮肤色素脱失斑、面部皮脂腺瘤、皮肤牛奶咖啡斑、或面部血管痣等。
颅神经检查:1.嗅神经反复观察对香水、薄荷、或某些不适气味的反应。
嗅神经损伤常见于先天性节细胞发育不良,或额叶、颅底病变者。
2.视神经主要检查视力、视野和眼底。
(1)视力:未成熟儿已能对强光表现皱眉或不安。
3个月婴儿开始用双眼注视并跟随移动中物体。
视力表测试下,2岁的视力约为6/12,3岁前达20/20的成人水平。
(2)视野:年长儿可直接用视野计。
对婴幼儿,检查者可站在婴儿背后,或与其面对面地将色彩鲜艳玩具(对婴儿)或白色视标,由侧面远端缓慢移人视野内,注意婴儿眼和头是否转向玩具或患儿见到视标的表情,并以检查者自己视野作比较,粗测有无视野异常。
体格检查之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检查

精品文档
1.锥体束征
(1)巴彬斯基氏征:以竹签或叩诊锤柄沿足底外侧从后向前轻划,至小趾跟部再转向拇趾侧,正常反应为拇趾及其他四趾断屈,称为正常跖反射;如拇趾背屈,余四趾呈扇形展开则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2)奥本海姆氏征: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病人的胫骨前侧用力由上向下推动,出现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3)戈登氏征:握挤腓肠肌,有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4)夏达克氏征:以竹签由后向前上方向轻划外踝关节下方皮肤,有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5)霍夫曼氏征:左手托住患者的腕部,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甲,如有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阳性反应,提示上肢锥体束损害。
(6)阵挛:①髌阵挛:嘱病人伸直下肢,医生用食指及拇指持髌骨上端,并用力向下快速推动数次,且保持一定的推力。
阳性反应为髌骨呈自发性的节律性上下运动。
②踝阵挛:检查者一手握住病人的小腿,另一手突然将病人足底推向背屈,并持续加压力,如踝关节部有自发的节律性伸屈性运动,为踝阵挛阳性。
阵挛均为肌张力增加的结果,见于锥体束损害。
2.脑膜刺激征
(1)颈强直:如无全身肌张力增高,颈部被动前屈时有明显抵抗者称为颈强直。
(2)克匿格氏征:患者仰卧,下肢髋关节向前屈曲呈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135度以上。
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布鲁津斯基氏征:病人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然后被动向前屈颈,两侧大腿及小腿出现自发性屈曲运动者为阳性。
.。
儿童神经系统检查与反射检查

儿童神经系统反射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首先出现的是原始反射,随着中脑神经的发育,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矫正反应,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出现大脑皮质水平的平衡反射
原始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延髓、脑桥
立直反射---反射中枢在中脑、间脑
平衡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
会;
非对称性颈紧张未整合会导致手眼协调能力差,书写及阅读的障碍;
反射是生命的基础,大多数反射在生命的第一年被姿势反射整合及抑制,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很多妈妈这个阶段由于缺乏基础知识、没有经验、懵懵懂懂地就过来了;等孩子上小学了,由于早期的原始反射未整合17个,姿势反射基础不牢固,孩子难以应付学校生活,压力就来了这时要做的不是加大孩子的学习量,而是应该及时整合孩子的原始反射,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完整版)

由中心注视点向外移动,直到患者看不见视标为止,或由外侧向中心移动 直到患者能看见视标为止,将测定的视野记录在视野表上。依此方法每转 动视野计 30。检查一次,最后把视野表上所记录的各点以连线连接起来, 就是该眼视野的范围。除白色外,视网膜疾病患者尚选用蓝色和黄色视标; 视神经疾病患者尚选用红色和绿色视标,逐次检查。 2.3 眼底 2.3.1 视乳头:观察形态、大小、色泽、隆起和边缘情况。 2.3.2 黄斑:位于视乳头颞侧,距视乳头 3mm 处稍偏下方,直径约 1.5mm。 2.3.3 视网膜:观察有无渗出物、出血和色素沉着等。 2.3.4 视网膜血管:观察血管的粗细、色泽、弯曲度、动静脉粗细比例、动静脉 交叉情况。 3. 动眼、滑车和展神经(oculomotor, trochlear and abducent nerves) 3.1 眼裂和眼睑:嘱患者双眼平视前方,观察两侧眼裂是否对称,有无增大或变窄,上 睑有无下垂。 3.2 眼球 3.2.1 眼球位置:观察眼球是否突出或内陷,是否存在斜视或偏斜。 3.2.2 眼球运动:先请患者向各个方向转动眼球,然后检查者将示指置于患者眼 前 30cm 处向左、右、上、下、右上、右下、左上、左下 8 个方向移动, 嘱患者在不转动头部的情况下注视检查者示指并随示指的移动转动眼球。 最后检查辐辏运动。 3.2.3 眼震:检查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眼球震颤。 3.3 瞳孔 3.3.1 瞳孔大小:普通室内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 3-4mm,儿童稍大,老年人 稍小,两侧等大。<2mm 为瞳孔缩小,>5mm 为瞳孔扩大。 3.3.2 瞳孔形态:正常瞳孔应为圆形,边缘整齐。 3.3.3 对光反射:检查时用电筒从侧面分别照射双眼,对光反射正常时即刻可见 瞳孔缩小,照射瞳孔缩小为间接对光反射,应分别记录。 3.3.4 调节和辐辏反射:嘱患者注视正前方约 30cm 处检查者的示指,然后迅速 移动示指至患者鼻根部,正常时可见双瞳缩小(调节反射)和双眼内聚(辐 辏反射)。 4.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4.1 运动功能:首先观察两侧颞肌和咬肌有无萎缩,然后以双手同时触摸颞肌或咬肌, 嘱患者做咀嚼动作,检查者体会颞肌和咬肌收缩力量的强弱并左右比较。 4.2 感觉功能:用针、棉签和盛冷、热水的玻璃试管测试面部皮肤的痛觉、触觉和温度 觉,注意两侧对比,评价有无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消失,并划出感觉障碍的分布 区域,判断是三叉神经周围支区域的感觉障碍还是核性感觉障碍。 4.3 反射 4.3.1 角膜反射:嘱患者向一侧注视,检查者以捻成细束的棉絮由侧方轻触其注 视方向对侧的角膜,避免让患者看见,注意勿触及睫毛、巩膜或瞳孔前面。 正常反应为双侧的瞬目动作,触及角膜侧为直接角膜反射,未触及侧为间 接角膜反射。 4.3.2 下颌反射:嘱患者微张口,检查者将拇指置于患者下颏正中,用叩诊锤叩 击手指。反应为双侧颞肌和咬肌的收缩,使张开的口闭合。 5. 面神经(facial nerve)
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

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
神经反射是一种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自发性反应,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体现,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
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叩诊法和电生理检查法。
首先,观察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神经反射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在受到刺激后的反应来判断神经反射的状态。
比如,医生可以用针或者其他锐器在患者的皮肤上轻轻刺激,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相应的肌肉收缩或者其他反应。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临床上快速判断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状态。
其次,叩诊法也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反射检查方法。
医生会用锤子或者其他工具轻轻敲击患者的肌腱,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相应的肌肉收缩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神经反射的状态,对于一些细微的异常反应也能够及时发现。
此外,电生理检查法是一种比较精密的神经反射检查方法。
通过在患者的神经或肌肉上放置电极,可以记录下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和强度,从而判断神经反射的状态。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包括观察法、叩诊法和电生理检查法。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共同用于临床诊断。
在进行神经反射检查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新生儿神经系统检查

5
运动神经系统检查
• 一、被动肌张力
• 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力,也 是指静息状态肌肉的紧张度,需在安静觉醒状态 下检查 • 检查方法:1、通过伸展肢体判断抵抗程度及回 弹的量和程度 • 2、握住前臂、小腿摇晃,判断手、足 摆动程度
6
运动神经系统检查
• 被动肌张力
围巾征 前臂弹回 下肢弹回 腘窝角 正常下肢比前臂对伸展有更大抵抗 评估两侧肌张力是否相等
11
运动神经系统检查
• 三、原始反射:觅食反射 吸吮反射 握持反射 拥抱反射 踏步反射
12
其他神经系统辅助检查方法
• 1、ABR
• (1)是声刺激引起听神经和脑干各级神经核的反 应 • (2)其反应分五个成分,形成五个波:Ⅰ波:耳 蜗神经 Ⅱ波:耳蜗核 Ⅲ波:上橄榄核 Ⅳ波:外 侧膝状体 Ⅴ波:下丘。 • (3)其中新生儿Ⅰ、Ⅲ、Ⅴ波分化发育最清晰, 最易确定,其潜伏期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少并伴波 幅增加及反应阈减低( 28w 阈值 50 ~ 60dB, 足月儿 20~30dB)
15
2、头围 : 男
5
32.6
50
34.8
95
37.2
女
5
32.1
50
34.3
95
35.9
增长速度为:足月儿每月增长1.1cm 早产儿每周增长0.5cm,至纠正胎龄40周 前囟: 饱满、紧张、隆起、凹陷 颅缝:顶颞缝分开2~3mm有意义 头部外形: 3、头颅B超 4、头颅CT 5、脑电图 6、脑脊液
16
• NBNA检查的注意事项
1、适用于足月儿,早产儿需纠正胎龄满40周 2、7天≤35分为轻度脑损伤,14天≤35分为 重度脑损伤 3、重度窒息是行为(格格声反应、说话人脸 反应、红球反应)和主动肌张力(竖头、牵拉、 直立反应)扣分多,恢复慢,动态检测可帮助判 断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7天时的觉醒度、哭、活 动度、吸吮反射恢复正常多数无后遗症
小儿神经反射姿势反射检查项目

小儿神经反射姿势反射检查项目【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可导致原始反射的重新出现,平衡及保护性伸展反射出现障碍或消失。
通过脊髓、脑干、大脑皮质不同水平姿势反射评价,有助分析定位诊断,判断障碍程度。
可利用各种反射进行功能训练,诱发主动运动。
【方法】一、脊髓水平反射:2个月阳性反射为正常,2个月后阳性反射为发育迟滞。
1、屈肌收缩反射:(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双下肢伸展。
(2)方法:刺激一侧足底。
(3)反应:出现屈髋、屈膝为阳性。
2、伸肌伸张反射:(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
(2)刺激屈曲侧足底。
(3)反应:被刺激下肢失去控制而伸展为阳性。
3、交叉性伸展反射:(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
(2)方法:将伸展侧下肢被动屈曲。
(3)反应:屈曲的下肢立即伸展为阳性。
二、脑干水平反射:这组反射属于静相性的姿势反射,机体为适应头部、身体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关系,出现全身肌张力分布变化。
6个月内阳性为正常,6个月后阳性为异常,多见于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或发育迟滞者。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体位:仰卧,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
(2)方法:将头转向一侧约90°(3)反应: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紧张度增高;另侧上下肢屈曲,或屈肌紧张度增高。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体位:患者取膝手位,或趴在检查者腿上。
(2)方法:使头部尽量屈曲或伸展。
(3)反应:头屈曲时,双上肢屈曲或屈肌紧张性增强,双下肢伸展或伸肌紧张性增强;头后仰时,两上肢伸肌紧张或伸展,两下肢屈曲或屈肌紧张,均为阳性。
3、紧张性迷路反射:(1)体位:仰卧或俯卧位,头中立位,四肢伸张。
(2)方法:仰卧时被动屈曲上或下肢,俯卧时完成仰伸动作。
(3)反应:当仰卧被动屈曲上肢或下肢时,伸肌张力增高;俯卧时不能完成头后仰、肩后伸、躯干上下肢伸展等动作,均为阳性。
4个月内阳性为正常。
4、联合反应:(1)体位:仰卧位,四肢伸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神经系统反射检查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首先出现的是原始反射,随着中脑神经的发育,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矫正反应),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出现大脑皮质水平的平衡反射原始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延髓、脑桥立直反射---反射中枢在中脑、间脑平衡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1原始反射原始反射是人类的先天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
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
这些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应是人类一生下来就具有的。
这些反射在应该出现是不出现或应该消失时不消失均属异常,有临床意义。
01吸吮反射 0-3月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婴儿口唇与口角,或者将手指或母亲乳头插入口内。
反应:像得到食物一样主动闭口,有节律地吸吮、咽下。
意义:减弱或缺失多见于早产儿,生后窒息、外伤等脑干机能损伤,饱食后不出现,饥饿时呈亢进状态。
持续存在(6-8月后)或消失后重新出现,提示脑损伤。
02觅食反射0-3个月,一般1月左右消失。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婴儿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3-4月后婴儿会学习、认知到肚子饿时,会用哭声来表达需求,觅食反射就慢慢消失了。
意义:同吸吮反射。
生后3月仍然存在为不正常,会导致易张口,舌肌后缩,颈立直差,1岁以上存在提示摄食障碍。
03拥抱反射(Moro反射) 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
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
肌张力低下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迟,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
拥抱型为0-3个月,伸展型为3-6个月。
检查方法:共五种①落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手放在小儿后头部,将头抬起离床面30度,然后将手下落10-15度(手不离开头部);②拉手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拉小儿两手上提,当小儿肩部离开床面是(头不离开床面)然后突然松开。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下倾斜15°;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⑤声法:小儿仰卧于床上,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反应:分两型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拇指、示指末节指间关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肩、前臂收拢呈拥抱状态,小儿有惊吓的表情或哭闹不安,亢进时下肢也出现与上肢相似的反应。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检查时可见小儿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稍有不快感觉,多见于3个月以上的幼儿。
意义:①反射减弱或缺失:说明脑干机能低下。
多见于处于休克期的新生儿或窒息、产伤婴儿。
②反射亢进:多见于早产儿、低钙、核黄疸。
③左右不对称或一侧缺失:提示臂丛神经损伤和锁骨骨折。
④反射残存:脑损伤或感觉运动障碍。
04手握持反射时期:0-5月,2月后逐渐减弱,3-4月后被有意识的抓握取代。
检查方法:小儿取仰卧位,上肢呈半屈曲状态,检查者把自己的拇指从尺侧放入小儿手掌中并压迫手掌不要触碰手背。
反应:全手握,欲拿开手指时握得更紧,几乎可提起几秒。
意义:早期此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重度脑损伤或上部脊髓损伤,不对称见于偏瘫或臂丛神经损伤,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延迟存在(6月以后)是锥体束及皮质机能障碍的重要指示。
05足握持反射 0-10个月多在开始步行时消失检查方法:小儿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拇指压迫小儿的第一、二趾间的足底部位。
反应:足的全部趾指屈曲。
意义:反射缺如或持续存在提示脑损伤,会走前该反射必须消失。
06足伸展反射(伸肌突张或磁石反射)0-2月检查时的体位是仰卧位,面部朝上呈中间位,患儿一侧下肢伸展,另外一侧下屈曲。
施加刺激的部位是在屈曲下肢的足底部。
反应:阴性:受到刺激一侧的下肢仍保持在屈曲位。
阳性反应:施加刺激后,整个身体姿势失去控制,受刺激的下肢突然伸直。
意义:阳性反应在新生儿出生的2个月内出现为正常,如果出生2个月之后仍然存在阳性反应,则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候,不对称提示偏瘫。
07足屈曲反射(屈曲收引或逃避反射)0-2月检查时患儿的体位为仰卧位,面部朝上呈中间位,两下肢伸直呈伸展的位置。
检查时刺激婴儿足底部。
反应:阴性:受到刺激的下肢仍保持伸直的伸展位,或者对于敏感的外界刺激有足部自动的抽回动作;阳性:受到刺激后,整个身体姿势失去控制,受到刺激的下肢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屈曲反应。
意义:阳性反应出现在新生儿出生的2个月内是正常的,在出生的两个月以后还存在阳性反应,则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侯。
08交叉性伸展0-2月交叉性伸展的检查方法有两个:(1)检查时,让患儿处于仰卧位,面部朝上,头部呈中间位,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下肢伸展,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让处于伸展位的下肢屈曲。
反应:阴性,如果让处于伸展位的下肢屈曲,另—侧的下肢仍处于屈曲状态;阳性:如果让伸展位的下肢屈曲,随即,最初屈曲状态的下肢变成伸展位。
(2)检查体位是仰卧位,面部朝上,头部呈中间位,两侧下肢处于伸直的伸展位。
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轻轻地叩打一侧下肢大腿的内侧。
反应:阴性:受到刺激后,两下肢看不到明显的反应。
阳性:受到刺激后;另一侧下肢内收、内旋,踝关节背屈,也就是呈典型的“剪刀”状姿势。
:意义:阳性反应在小儿出生后两个月之内出现为正常,若出生2个月以后仍出现阳性反应,则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候。
09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
0-6个月,3月后逐渐减弱检查方法:患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2cm从肩胛骨到腰部。
反应:患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两侧对称。
意义: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脑瘫患儿或肌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不随意运动型此反射亢进,双侧不对称考虑偏瘫。
0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0-4个月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胸部固定,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
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意义: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
该反射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
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0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0-4个月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
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意义:如果不消失,小儿头前屈,上肢屈曲,而不能支撑身体,不能保持手支撑及四爬,头背屈,下肢屈曲,也不能支撑身体,6月以后残存,是脑损伤的表现。
012紧张性迷路反射(TLR):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及姿势变化。
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重者呈角弓反张;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存在时期:0-4个月。
013阳性支持反射0-2个月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
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也可引起膝反张。
意义: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
014 跨步反射0-2月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的下肢抬到桌面上015踏步反射(步行反射)0-3月检查方法:扶小儿腋下呈立位,将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将重心移到这一侧下肢反应:可见负重侧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意义:肌张力低下或屈肌张力高该反射消失,痉挛性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迟消失2 立直反射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在空间位置发生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
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和四肢间的协调关系,试试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
01 颈立直反射(颈部的翻正反应)0-2月6个月必须消失检查:小儿仰卧位,面部朝上,头部处于中间位。
检查所施加的刺激是自动地或他动地让被检查者的头部向一侧旋转。
反应:阳性:身体整体性与头部向同一方向旋转,阴性:被检查者的身体不会随着头部的旋转而一同转动。
意义:6月月内的阴性和6月后的阳性有病理意义,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候。
02躯干立直反射是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位置的反射。
3月-5岁检查方法: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下肢向一侧回旋或呈侧卧位反应:小儿主动将头抬起(躯干头部立直反射)。
翻到侧卧位后,由于皮肤的非对称性刺激,身体又主动回到仰卧位(躯干躯干立直)意义:6月以后阴性提示有脑损伤,7-8月小儿翻身时,首先是头部的回旋,然后是肩部,躯干,骨盆的回旋,这种动作是立直反射完善的结果。
03迷路性立直反应是头部在空间位置发生时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
俯卧2月出现,仰卧5月出现,坐位和立位7月出现,以后被视直立取代,可持续终身。
检查:(1)是用布条蒙住小儿的眼睛,让他保持俯卧位并托在空间。
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在空间托着被检查看作俯卧位的自由下落运动(2)是用布条蒙住小儿的眼睛,让他保持仰卧位并托在空间。
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在空间托着被检查看作仰卧位的自由下落运动。
(3)用布条蒙住小儿的眼睛,检查者双手扶小儿腰部,然后使小儿身体呈前后左右倾斜。
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
意义:出现阴性,则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的一个症侯。
04视觉性的翻正反应6-8月持续终身(1)检查方法是让被检查者以俯卧位的姿势保持在空间,检查施加的刺激是让患儿在空间保持俯卧位姿势。
阴性:检查者的头部不能自动地调整到正常的直立位。
阳性:头部能够自动地调整到正常的直立位置,面部垂直,口保持在水平位。
(2)检查方法是让被检查者处于仰卧位并保持在空间。
检查所施加的刺激是让被检查者仰卧位姿势保持在空间。
阴性:头部不能自动地调整并保持在正常的直立位置。
阳性:小儿头部能自动上抬并保持在正常的体位,面部保持垂直,口保持水平位。
(3)检查方法,是抱住被检查者的骨盆其保持在空间位。
检查时所施加的刺激是将被检查者向前后左右侧倾斜。
阴性:被检查者的头部不能够自动地调整到正常的直立位置。
阳性:被检查者的头部能自动地调整到正常的直立位置,面部保持垂直,口保持水平位。
意义:正常发育的情况下,阳性反应在6~8个月时出现,以后终身存在。
如果8个月以后仍然是阴性反应,则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迟缓的一个症候。
反射缺失多为视力障碍。
05保护性伸展反射(降落伞反射)6-9月持续终身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提起,头向下由高处向前下方俯冲一下,接近检查台面。
反应: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对检查台面呈支撑反应,为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
意义:双上肢不对称,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缺失或延迟出现,提示脑损伤,脑瘫患儿可出现双上肢紧张性屈曲或双上肢向后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