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和F22装置工艺说明.doc
F22(大管)焊接工艺评定方案

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编号:HP-03-007对焊接头的基本要求:接头坡口型式:U型其他要求:按5G、2G位置评定指定评定单位:平顶山姚孟电厂(焊培)焊接工艺评定方案编号:母材:类号:Ⅴ 级号: 与类号: Ⅴ 级号: 钢号:F12 与钢号:F12 相焊接 试件:母材厚度: 30mm 焊缝金属厚度:30mm 管子直径: 245.00 其 它: 电特性:钨极型号和尺寸: Wce20 Φ2.5送丝速度范围: mm/min填充金属:焊条型号:(见表)规格:(见表)焊丝牌号:(见表)规格:(见表)焊剂型号焊接位置:焊接位置:水平固定焊接方向:向上预热:预热温度:150-200℃层间温度350-400℃保持方式:电加热后热、焊后热处理:热处理类别:高温回火温度范围:750-780℃时间范围:2h其它:焊后缓冷至100-120℃恒温1h升降温100℃/h气体:保护气体:氩气流量:9-12 L/min背保护气体:流量: L/min后保护气: 流量: L/min施焊技术:无摆动或摆动焊:焊嘴尺寸:清理方式:手工铲、刷清根方式:导电嘴于工件距离:其它:钢材焊接性:满足任务书的各项要求焊接工艺评定记录编号:母材:类号:Ⅴ级号:与类号:Ⅴ级号:钢号:F12 与钢号:F12 相焊接厚度:30mm 直径:245.00mm填充金属厚度:30mm填充金属:焊条型号:(见表)规格:(见表)焊丝牌号:(见表)规格:(见表)焊剂型号:焊接位置:接头位置:水平位置焊接方向:向上预热:预热温度:150℃层间温度350℃其它:电加热后热、焊后热处理:温度760℃时间2h其它:焊后缓冷至100-120℃恒温1h升降温100℃/h气体:保护气体:氩气流量:10 .00 L/min 背保护气体:流量:9.00 L/min电特性:钨极类型和尺寸:WceΦ2.5施焊技术:焊接速度:无摆动或摆动焊:清理方法:手工铲、刷其它:综合评定结论:依据SD340-89评定,各项性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对焊接工艺可行。
F22储罐设计说明书-最终极修改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F22储罐设计学生姓名李向阳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号100331218指导教师姜吉光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13年07月过程设备课程设计任务书一、F22储罐设计(18)二、技术特性三、设计内容1.强度计算和校核2.选择合适的零部件材料3.焊接结构选择及设计4.安全阀主要零部件的选型5.绘制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图四、设计说明书要求1.字数不少于5000字。
2.内容包括:设计参数的确定、结构分析、材料选择、强度计算及校核、焊接结构设计、标准零部件的选型、制造工艺及制造过程中的检验、设计体会、参考书目等3.设计说明书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规范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 ............................................................................ - 1 -1.1、介绍............................................................................................................... - 1 -1.2、对环境的影响.............................................................................................. - 1 -1.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 2 -1.4、实验室监测方法 ......................................................................................... - 2 -1.5、环境标准 ...................................................................................................... - 2 -1.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 2 -第二章、设计参数的选择 ........................................................ - 3 -第三章、容器的结构设计 ........................................................ - 4 -3.1、圆筒厚度的设计 ........................................................................................... - 4 -3.2、封头厚度的计算 ........................................................................................... - 4 -3.3、筒体和封头的结构设计 ............................................................................... - 4 -3.4、夹套的选择与计算 ....................................................................................... - 5 -3.4.1、夹套形式的选择 ................................................................................ - 5 -3.4.2、夹套壁厚的计算 ................................................................................ - 5 -3.5、人孔的选择 ................................................................................................... - 6 -3.6、接管、法兰、垫片和螺栓(柱) ............................................................... - 6 -3.6.1、接管和法兰 ........................................................................................ - 6 -3.6.2、垫片 .................................................................................................... - 9 -3.6.3、螺栓(螺柱)的选择 ........................................................................ - 9 -3.7、鞍座选型和结构设计 ................................................................................. - 10 -3.7.1、鞍座选型 .......................................................................................... - 10 -3.7.2、鞍座的安装位置 .............................................................................. - 11 -3.8、焊接接头的设计 ......................................................................................... - 11 -3.8.1、筒体和封头的焊接 .......................................................................... - 11 -3.8.2、接管与筒体的焊接 .......................................................................... - 12 -第四章、开孔补强设计 .......................................................... - 13 -4.1、补强设计方法判别 ..................................................................................... - 13 -4.2、有效补强范围 ............................................................................................. - 13 -4.2.1、有效宽度B ...................................................................................... - 13 -4.2.2、外侧有效高度 .................................................................................. - 13 -4.2.3、内侧有效高度 .................................................................................. - 14 -4.3、有效补强面积 ............................................................................................. - 14 -4.4、补强面积 ..................................................................................................... - 14 -第五章、强度计算 .................................................................. - 15 -5.1、水压试验应力校核 ..................................................................................... - 15 -5.2、圆筒轴向弯矩计算 ..................................................................................... - 15 -5.2.1、圆筒中间截面上的轴向弯矩 .......................................................... - 15 -5.2.2、鞍座平面上的轴向弯矩 .................................................................. - 15 -5.3、圆筒轴向应力计算及校核 ......................................................................... - 16 -5.3.1、圆筒中间截面上由压力及轴向弯矩引起的轴向应力 .................. - 16 -5.3.2、由压力及轴向弯矩引起的轴向应力计算及校核 .......................... - 17 -5.3.3、圆筒轴向应力校核 .......................................................................... - 17 -5.4、切向剪应力的计算及校核 ......................................................................... - 17 -5.4.1、圆筒切向剪应力的计算 .................................................................. - 17 -5.4.2、圆筒被封头加强时,其最大剪应力 .............................................. - 18 -5.4.3、切向剪应力的校核 .......................................................................... - 18 -5.5、圆筒周向应力的计算和校核 ..................................................................... - 18 -5.5.1、在横截面的最低点处 ...................................................................... - 18 -5.5.2、在鞍座边角处 .................................................................................. - 19 -5.5.3、鞍座垫板边缘处圆筒中的周向应力 .............................................. - 19 -5.5.4、周向应力校核 .................................................................................. - 19 -5.6、鞍座应力计算及校核 ................................................................................. - 20 -5.6.1、腹板水平分力及强度校核 .............................................................. - 20 -5.6.2、鞍座压缩应力及强度校核 .............................................................. - 20 -5.7、地震引起的地脚螺栓应力 ......................................................................... - 22 -5.7.1、倾覆力矩计算 .................................................................................. - 22 -5.7.2、由倾覆力矩引起的地脚螺栓拉应力 .............................................. - 22 -5.7.3、由地震引起的地脚螺栓剪应力 ...................................................... - 23 -第六章、结论 .......................................................................... - 24 -参考文献................................................................................... - 25 -第一章、绪论F22制冷剂,主要用途是用作致冷剂及气溶杀虫药发射剂。
炼油装置工艺流程说明

炼油装置工艺流程说明一、AVD工艺流程说明1、原油系统原油进装置由原油泵升压,分四路去换热系统。
换热一路依次与减一线及减顶循(2)(E1-001/1,2)、常三线(4)(E1-002/1,2)、减三线(E1-003/1~4)换热至128℃;换热二路依次与常四线(4)(E2-001/1,2)、常五线(2)(E2-002)、常二线(2)(E2-003)、常一中(2)(E2-004/1~3)换热至149℃;换热三路依次与常二线(3)(E3-001)、减二线(2)(E3-002)、减一及减顶循(1)(E3-003)、常渣(4)(E3-004)、常四线(3)(E3-005)换热至119℃;换热四路依次与常顶循(E4-001/1~3)、减二线(1)(E4-002)换热至123℃。
四路合并进电脱盐部分。
在电脱盐部分,原油分二路,一路与注水、破乳剂相混合进入一级电脱盐罐(D-001/1),另一路与注水、破乳剂相混合进入一级电脱盐罐(D-001/2)。
二路原油经过D-001/1,2后合并再与注水、破乳剂混合进入二级电脱盐罐(D-001/3),在此脱盐脱水。
电脱盐注水自污水汽提装置由泵送来,在E-009/1,2和含盐污水换热升温后分别注入D-001/1~3。
含盐污水经和脱硫净化水换热,经循环水冷却(L-009)到50℃后排至含盐污水系统,破乳剂、注水均由泵注入。
自D-001/3出来的脱盐后原油分四路重新进入换热网络进一步换热。
换热一路和常渣(3)(E1-011/1~8)换热到223℃,换热二路依次与常二线(1)(E2-011/1,2)、常三线(2)(E2-012/1,2)、常二中(2)(E2-013/1~4)换热至240℃;换热三路依次与常三线(3)(E3-011)、减渣(5)(E3-012/1~4)、减二及减一中(E3-013/1~4)换热至237℃;换热四路依次与常一中(1)(E4-011/1~3)、减渣(4)(E4-012/1,2)、常三线(1)(E4-013)、常四线(2)(E4-014)、常五线(1)(E4-015/1,2)换热至242℃。
从HCFC-22生产工艺过程控制HFC-23副产

0 前言
二氟一氯甲烷( HCFC - 22,R22,F22) 是常用的
计焚烧 4. 141 9 万 t,分解成非温室气体物质,相当 于减排了 4. 962 902 亿 t 的 CO2 。由于费用太高,在 全球执行过程中引起了广泛争议,已经不会再有新
的工业原料,使其裂解之后成为四氟乙烯单体及下 相关工作的通知》( 发改办气候【2015】1189 号) ,组
游产品。
织开展 HFC 的销毁处置并安排相应中央预算内投
HCFC - 22 属于臭氧消耗物质( ODS) ,消耗臭 资和财政补贴,对已投产运行且未获得 CDM 项目支
氧潜能值( ODP) 为 0. 055,其生产、消费和排放接受 持的 HCFC - 22 项目新建销毁装置采用后补助方式
HCFC - 22 的 工 业 化 生 产 工 艺 类 型 可 分 为 3 类:
1) 液相反应,干法分离 HCl,液相水洗、碱洗,不 设干燥单元直接精馏得产品;
2) 液相反应,干法分离 HCl,气相水洗、碱洗,采 用硫酸干燥脱水,压缩、液化、精馏得到产品;
3) 液相反应,未采用干法分离反应产出的副产 HCl,直接水洗,得到含 HF 的稀盐酸,不能回收利用 HCl; 气相粗产品经压缩、分子筛干燥、液化、精馏得 到产品。该 工 艺 存 在 流 程 长、原 材 料 消 耗 多、能 耗 高、催化剂寿命短等缺点。
上述 3 类生产工艺中,第一类工艺具有如下特 点: 生产过程完全液相,无相变,不设压缩和干燥单 元,流程短,设备少,一次投资少,动能消耗低。干法 分离的 HCl 纯度高,可用于合成氯乙烯单体,也可
2019 年,对每吨 CO2 当量的减排量分别按 4. 0、3. 5、 3. 0、2. 5、2. 0、1. 0 元补贴,逐年减少,2020 年后终止
AHF工序流程

AHF工序流程叙述无水氟化氢生产工艺工艺流程包括:萤石干燥、加料反应、产品精制、供热、尾气回收、事故处理和石膏处理等工序,现结合各工序的工艺流程分别叙述如下。
一、萤石干燥工序含水率≤12%(Wt)的湿萤石粉以一吨塑料编织袋包装,用起重机(H-1100)吊入萤石斗(H-1101),拆包加入,并经链板机(H-1103)、胶带输送机(H-1105)、进炉螺旋(H-1126),送入萤萤石干燥炉(H-1107)内进行干燥。
萤石粉内的金属杂质被电磁分离器(H-1104)吸除。
干燥炉头的落料经2#返料螺旋(H-1127)输送回胶带运输机;链板机落料经也由2#返料螺旋(H-1127)输送回皎带运输机。
干燥合格的萤石粉(H2O≤0.1%)从H-1107尾部排出,经螺旋H-1108斗式提升机H-1109、螺旋输送机H-1110、振动筛H-1121过滤送至五日仓T-1111贮存。
T-1111的萤石粉经振动器至给料螺旋H-1112,并用气力输送泵H-1113输送到主装置的萤石高位仓T-1250。
干燥炉所用的热烟气,由煤气和来自燃烧空气风机(B-1114)的空气在烧嘴(G-1118)中燃烧后,经燃烧混合室(G-1119),带走了萤石粉中的水分,由尾气烟囱排出;粉尘经旋风分离器(F-1117)、脉冲袋式除尘器(F-1116)风机(B-1115)抽吸,由烟囱G-1120排空。
旋风分离器脱除的萤石粉进H-1108回收,脉冲式袋式除尘器脱除的萤石粉进螺旋输送机H-1124进H-1108回收。
二、加料工序萤石输送高位仓T-1250产生的粉尘,经作尘器F-1253通信密钥风机B-1254抽入大气。
T-1250内的萤石,经输送螺旋H-1251送至计量秤给料斗T-1255,现加入计量秤G-1256计量后,进入预反应器R-1200。
萤石计量和输送产生的粉尘,经计量秤除尘器F-1257除尘,经通风机排空,过滤下来的粉沫经卸料阀G-1261返回至H-1251。
AHF工序流程

AHF工序流程叙述无水氟化氢生产工艺工艺流程包括:萤石干燥、加料反应、产品精制、供热、尾气回收、事故处理和石膏处理等工序,现结合各工序的工艺流程分别叙述如下。
一、萤石干燥工序含水率≤12%(Wt)的湿萤石粉以一吨塑料编织袋包装,用起重机(H-1100)吊入萤石斗(H-1101),拆包加入,并经链板机(H-1103)、胶带输送机(H-1105)、进炉螺旋(H-1126),送入萤萤石干燥炉(H-1107)内进行干燥。
萤石粉内的金属杂质被电磁分离器(H-1104)吸除。
干燥炉头的落料经2#返料螺旋(H-1127)输送回胶带运输机;链板机落料经也由2#返料螺旋(H-1127)输送回皎带运输机。
干燥合格的萤石粉(H2O≤0.1%)从H-1107尾部排出,经螺旋H-1108斗式提升机H-1109、螺旋输送机H-1110、振动筛H-1121过滤送至五日仓T-1111贮存。
T-1111的萤石粉经振动器至给料螺旋H-1112,并用气力输送泵H-1113输送到主装置的萤石高位仓T-1250。
干燥炉所用的热烟气,由煤气和来自燃烧空气风机(B-1114)的空气在烧嘴(G-1118)中燃烧后,经燃烧混合室(G-1119),带走了萤石粉中的水分,由尾气烟囱排出;粉尘经旋风分离器(F-1117)、脉冲袋式除尘器(F-1116)风机(B-1115)抽吸,由烟囱G-1120排空。
旋风分离器脱除的萤石粉进H-1108回收,脉冲式袋式除尘器脱除的萤石粉进螺旋输送机H-1124进H-1108回收。
二、加料工序萤石输送高位仓T-1250产生的粉尘,经作尘器F-1253通信密钥风机B-1254抽入大气。
T-1250内的萤石,经输送螺旋H-1251送至计量秤给料斗T-1255,现加入计量秤G-1256计量后,进入预反应器R-1200。
萤石计量和输送产生的粉尘,经计量秤除尘器F-1257除尘,经通风机排空,过滤下来的粉沫经卸料阀G-1261返回至H-1251。
德国FHF伸缩管道操作说明汇总

操作说明书德国FHF 公司2007-4-11目录:1 概述2 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2.1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2.1.1 总体结构2.1.1.2 系统配置图明细表2.1.2 工作原理2.1.2 .1 手动控制2.1.2 .1.1 抬起罐道2.1.2 .1.2 放下罐道2.1.2 .2 自动控制2.1.2 .2.1 抬起罐道2.1.2 .2.2 放下罐道2.1.2 .3 急停2.1.2 .4 液压站的控制2.1.2.4.1 压力满足的情况下停电机2.1.2.4.1 压力不足的情况下起动电机2.1.2 .5 伸缩罐道系统和外系统的接口2.1.2 .5.1伸缩罐道系统和SSA 井筒信号系统的接口2.1.2 .5.2 伸缩罐道系统和操车系统的接口2.1.2 .6 模式转换2.1.2 .6.1 手动模式转换成自动模式2.1.2 .6.2 自动模式转换成手动模式2.1.2.7 显示部分2.2 主要部件2.2.1 电源2.2.2 控制箱2.2.2.1 Z51-FGW11E ,2.2.2.2 Z51-ZM202.2.2.3 Z51-DE872.2.2.4 Z51-DE882.2.2.5 Z51-AE2312.2.2.6 Z51-DA862.2.2.7 Z51-DA442.2.3 传感器2.2.3.1 接近开关IF232.2.4KFD22.2.5 12 芯电缆2.2.6 3EG9 终端3 电控部分安装3.1 传感器安装位置3.2 磁铁开关传感器的安装方法3.3 接近开关传感器的安装方法3.4 其他注意事项4 使用、操作5 故障分析与排除6 电控维护1 概述本系统为伸缩罐道控制系统,通过本安ZM20PLC 对伸缩罐道的液压泵,电磁阀,电机的控制,来实现伸缩罐道的抬起、放下。
控制方式分为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方式。
系统本身与井筒信号和操车系统有互锁关系。
当罐笼要驶过槽口的时候,构成一条封闭的罐道轨道,使罐笼能够全速通过槽口。
SEW制动器HF手动打开普通配置工艺说明

产品特点
高可靠性
采用高品质材料和先进的生产 工艺,确保制动器在各种工况
下稳定运行,降低故障率。
长寿命
制动器设计寿命长,耐磨性好 ,能够保证长期使用效果。
易于维护
制动器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 维修,降低维护成本。
适用性强
适用于多种传动系统和机械设 备,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
应用领域
工业自动化
适用于各种工业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如包 装机械、印刷机械等。
04
SEW制动器HF手动打开普通配 置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周期
日常检查
每天对制动器进行外观检 查,确保无异常。
定期保养
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和保养,包括润滑、清洁、 紧固等。
特殊保养
在出现异常情况或故障时, 及时进行特殊保养和维修。
维护保养内容
外观检查
检查制动器的外观是否完好,无裂纹、 变形、磨损等现象。
问题
手动打开装置无法正常工作。
解决方案
检查手动打开装置的连接是否松动 或损坏,如有需要,进行紧固或更 换。
问题
制动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响或振 动。
解决方案
检查制动器的内部组件是否有磨损或 松动,如有需要,进行更换或紧固。
问题
制动器的制动力不足。
解决方案
调整制动器的弹簧张力,或检查摩 擦片是否磨损严重,如有需要,进 行更换。
案例二:某工程项目应用实例
总结词:高效稳定
详细描述:在某工程项目中,采用SEW制动器HF手动打开普通配置,保证了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了工程效率,为项目的顺 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案例三:某大型企业应用实例
总结词:可靠耐用
详细描述:某大型企业长期使用SEW制动器HF手动打开普通配置,该设备表现出了高度的可靠性和耐 用性,显著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氟酸装置工艺说明AHF:2,5000吨/年 90吨/天HF/F22控制室2010-1-11.2.1 - HF装置工艺说明1.2.1.1化学过程HF是通过硫酸与氟化钙反应制得的:CaF2+ H2SO4= CaSO4+ 2HF - Q1 Kcal(固体) (液体) (固体) (气体)Q1 ≈ 382 kcal/kg (300 0C)许多研究者已经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其中之一是很有可能会产生如下所述的中间组分:-第一步:硫酸在萤石杂物(碳酸盐等)上反应-第二步:根据下列反应式,硫酸与一部分萤石反应:CaF2+ H2SO4= CaSO4+ 2HFCaSO4+ H2SO4= CaSO4•H2SO4酸性硫酸钙(如上所述)事实上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产品混和物。
这一步反应首先能够在低温下很快进行,并可达到50%的总转化率。
-第三步:酸性硫酸钙在较高温度(150~170 0C)下分解,释放出的硫酸与未转化的氟化钙反应。
CaSO4•H2SO4= CaSO4+ H2SO4复杂反应的简化叙述表明有几个物相产生,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速度、动力学,每段混和物有不同的流变性能。
与第一步和第二步反应相对应的混合物状态依次为液态、泥浆状物质、粘稠物质、糊状物质,接下来是湿的粉末。
在此过程中产生腐蚀和冲蚀,限制了反应器壁上的传热。
第三步反应有一种重新液化的物相产生(酸性硫酸盐的分解…),也为粘糊状物,有腐蚀性。
反应结束时通常产生砂状、自由流动的产物。
从转窑里产生的气体包括所有生成的氢氟酸和少量的水和硫酸(或氟磺酸)。
水主要来自于:-送入转窑的98.5%的硫酸-转窑中的副反应,如下所述:. 由于萤石中不可避免地存在SiO2而引起的反应,即:4HF + SiO2= SiF4+ 2H2O(气体) (固体) (气体) (气体). 由于萤石中存在铁和铝的氧化物而引起的反应,产生相应的硫酸盐和水:Fe2O3+ 3H2SO4= Fe2(SO4)3+ 3H2O(固体) (液体) (固体) (气体)Al2O3+ 3H2SO4= Al2(SO4)3+ 3H2O(固体) (液体) (固体) (气体)另外,在反应器出口的气体中存在SO2,SO2是由下列反应产生的:MeS + H2SO4= MeSO4+ H2S(金属硫化物)H2SO4+ H2S = S + SO2+ 2H2OFe (窑壳) + 2H2SO4= FeSO4+ SO2+ 2H2O 注:上述反应中产生的单质硫在气体处理和精馏工序中会进一步沉淀。
硫酸还与萤石浮选时带来的有机残余物纤维等反应,也可产生SO2、CO2、、、、碳墨等。
xC2H5OH+H2SO4→xC2H4+ H2SO4.xH2O(x=1,2,6,8)XC12H22O11+H2SO4→12xC+11 H2SO4.xH2OC+H2SO4→2SO2+2H2O+CO2CO2它也可能来自于萤石含有的微量CaCO3:CaCO3+ H2SO4= CaSO4+ H2O + CO2(固体)(液体)(固体)(气体)(气体)因此,在反应器出口的气体中,除氢氟酸外,还含有SiF4,水,SO2,H2S,CO2,硫,灰尘、硫酸酸雾和一些因填料圈泄漏、特别是萤石加入时带入的微量空气1.2.1.2总的工艺说明(参照所附的工艺方框图)在两只封闭的、外部加热的转窑中加入硫酸、发烟硫酸和称为“萤石”的天然高CaF2含量的粉末矿物的混合物。
反应产生的气体混和物(主要为HF)被收集起来,在气体处理和精馏工序净化。
在获得无水氟化氢的同时,杂物如SiF4以稀溶液形式被回收。
硫酸钙以粉末形态从转窑中排出,它含有少量的硫酸及HF,用氢氧化钙中和。
因为本工艺中大多数的产品是有害的,因此工厂的设计和设备的选择必须十分小心。
本装置由以下几个工序组成:-1100号工序原料贮存-700号工序萤石干燥-100号工序粗HF的产生粗气体净化和进料酸制备粗HF回收排空气处理CaSO4处理CaSO4贮存和装运站-200号工序粗HF贮存HF精馏-2000号工序无水HF贮存和输送1.2.1.3 1100号工序:原料贮存硫酸储存从船运来的98%H2SO4贮存在用普通碳钢制作的贮槽(R1151A/B)内,在该贮槽内设有一个用于此产品的常规排放系统(S1151A/B)一台泵(P1151)将酸输送到100号工序(加到HF回收塔D151中),或HCFC22装置,在此用来回收HF并再循环到HF/H2SO4贮槽(R151)。
注:因该酸有98%的浓度,所以在冬天有必要注意冻结的可能性。
发烟硫酸从船上来的20%的发烟硫酸贮存在一只用普通的碳钢制作的贮槽(R1121)内,该贮槽也与S1151A相连。
一台泵(P1121)将酸输送到100-1-2号工序,在与来自HF气体处理工序的HF/H2SO4混和后加到转窑内。
萤石从K720来的干燥产品贮存在直立料仓R100-1-2中,其上装有一个布袋过滤器(S100-1—-2),称量装置(Z100-1-2)能使加入到反应系统中的萤石得到控制。
螺旋输送器(T100-1-2/T101-1-2)将萤石粉末送至转窑加料系统。
1.2.1.4 700号工序 - 萤石干燥成套装置K720以下说明是对一干燥转窑而言的,该转窑采用直接并流加热系统。
湿萤石(10%湿度)被安装在干燥器进料侧的燃烧器产生的热气体干燥。
干燥的产品从转窑的排出端排出,还有一部分从除尘器底部回收得到。
湿空气经除尘后排入大气。
干燥的萤石一般含有少于0.1%的湿度。
在K720中干燥后回收的产品用气动输送机(T730)运送到转窑料仓(R100)里。
1.2.1.5 100号工段–粗HF该工段由两个相同的单元组成,它们包括转窑及硫酸钙处理和中间产品储存,含硫酸粗气的洗涤和除雾。
两个单元都与一个公用冷凝工段相连。
以下说明是对单元100-1而言的。
粗HF的制备卧式转窑(K100-1)的进料是萤石和硫酸混合物,转窑外面的夹套中有热气体进行循环加热。
转窑由一传动装置带动,转窑上的两个轮箍支承在四个轮子上。
该转窑的加料端有一加料装置,可以:─加入原料─让粗HF气体进入粗气体净化和进料酸制备工段。
该装置(N101-1)称为“加料密封”,它由一机械密封(摩擦面型)组成,该机械密封安装在与硫酸管道、萤石螺旋输送器和粗窑气体出口管相连的支承上。
转窑在排出端装有能使粉状硫酸钙排出的装置。
该装置(N102-1)称为“排料密封”,它由一机械密封(摩擦面型)组成,该机械密封安装在与出料螺旋输送器相连的支承上。
转窑内装有一个挡板,以使固体物料的床层保持恒定。
转窑内装有一内螺旋返料系统,用于把尾部的硫酸钙返回到前端和反应物料混合在一起,以增加床层的流动性,和降低酸对转窑壳体的腐蚀。
该装置有一对铲勺把位于末端的硫酸钙固体铲起并随转窑转动后落到内螺旋内。
转窑尾部盖板上设有相对称的四块抄板,出料螺旋输送器管上有一槽缝,并伸入到四块抄板当中,用以接受此硫酸钙固体,最后被排出转窑外。
转窑由热气体加热,该热气体用风机(C100-1)输送,并在燃烧混合室(F101-1)与天燃气燃烧器燃烧所产生的高温气体一起混合,形成热的循环烟道气体。
其温度是要控制的,以便通过转窑表面有最佳的热量传递。
注:在转窑夹套中循环的气体压力必须保持少许正压以免冷空气进入,否则会影响正常运行。
夹套在转窑两端设有密封,以减少气体损失。
在回气连接管上设有一烟囱,以便将多余的烟气排出。
粗气体的净化和进料酸的制备来自转窑的粗气体被送到填料洗涤塔(D130)内。
注:气体连接管必须设计得能防止固体和液体的沉积,水平部分的管子必须尽可能短。
在洗涤塔中,大部分重组分如硫酸、水、氟磺酸及灰尘被吸收到循环的硫酸溶液中。
一台泵(P130-1)将来自储槽(R130-1)中的硫酸溶液循环到洗涤塔中,泵入口的一个热交换器(E130-1)将洗涤操作中产生的吸收热移走。
该洗涤塔的洗涤酸在正常生产时将会有一部分脏酸被连续的和D151过来的酸以及烟酸一起混合后加入到转窑内去,并不断的补充干净的硫酸进来。
以避免洗涤酸过脏或过稀。
注:设备之间的相对布置对尽量减少管道的堵塞、溢流等是非常重要的。
酸混合装置出口端和转窑加料头之间的距离要保持最短。
硫酸和发烟硫酸的流量要进行控制,以便:─转窑入口的混合酸保持恒定的流量及组成─转窑中萤石/硫酸反应有好的产率─尽量减少从转窑中排出的硫酸钙中未反应的硫酸含量。
在洗涤塔出口,粗制氢氟酸气体被引到HF粗馏塔(D140)中。
来自E141及E142A的粗制氢氟酸冷凝液全回流至D140以洗涤粗气当中的剩余重组份、灰尘等杂质,以防杂质进入冷凝器形成堵塞。
洗涤下来的残液将被排至回到R130系统当中。
E141及E142A是用5度的冷冻水进行冷凝地。
粗制HF的液化从净化工段(D140)来的工艺气体在两个直立的冷凝器中分别用5度的冷冻水(E142B)、-12度低温冷却液(乙二醇)(E143)冷凝。
冷凝的液体在集液管中收集后被存贮在R200内。
放空气处理离开冷凝器的气体仍含有一些未被冷凝的HF,SO2,还有SiF4和惰性气体物质。
第一步用含有HF的硫酸进行洗涤,以回收大部分HF。
气体经塔D151处理,在D151的底部,HF/硫酸溶液被D151循环泵P151一部份被送到转窑加料装置(M130)。
在D151出口,气体被送到氟硅酸洗涤塔(D152)中,在塔中SiF4和一些HF被吸收下来,生成H2SiF6水溶液。
这些洗涤液循环使用,直到它含有大于38%的氟硅酸(R152),以符合商业标准。
如存量过多,则要停车。
最后洗涤用一套水喷射器(N153A/B)进行,这还可保证转窑的压力控制。
在喷射器出口,气体得到了净化,可以排放到放空处理系统(S5801,D5800).硫酸钙的处理和贮存正如指出的那样,每个转窑有它自己的硫酸钙处理系统。
以下说明是对单元100-1而言的。
通过螺旋输送装置T102-1从K100-1卸出的硫酸钙中含有少量未反应的硫酸及微量HF。
石灰被用来中和硫酸。
石灰存放在料仓R160-1中,料仓配有过滤器(S160-1)和抽出装置(N160-1)。
两台螺旋输送器T160/161-1-2将石灰送到T102-1中。
石灰的量由(N160-1)调节,以保证中和残留酸后石灰略有过量。
从T102-1出来的中和后的产品经T103、T104最后被送到T171或C170内,在此硫酸钙将被转移到贮仓R171或R170中贮存。
1.2.1.6 200号工段-无水HF贮存在R200中的粗HF用泵(P200)打到精馏工段。
精馏工段由两个精馏塔及其附属设备组成。
第一个精馏塔除去高沸点组分;第二个精馏塔除去低沸点组分。
高沸点组分精馏塔粗HF被送到填料塔(D210)中,该塔配有再沸器E210和冷凝器E211。
精馏塔在负压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