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婚姻
罗素:婚姻与道德

罗素:婚姻与道德第十九章性与个人的幸福在这一章内,我想把以前各章所说的性与性道德影响个人的快乐和幸福这一件事简要地重提一下。
关于这件事,我们不仅仅指人生中性的活动时期,也不仅仅指真正的性关系,儿童时期、青年时期、甚至老年时期,都要受到性的影响。
影响的方法很多,视情形不同而有好坏之分。
习俗上的道德最初所做的工作,是要使儿童的脑海里印入许多的禁忌。
小孩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有大人看见的地方,不许用手摸身体上的某些部分。
当他想大小便的时候,他应该低声地说出,大小便时,不要让人看见。
因此,人们身体的某些部分和人们的某些举动,在小孩看来,就具有特殊的性质,而不容易了解;结果,他们对那些事情产生一种神秘的心理和特别的兴趣。
对于有些知识上的问题,如婴孩是从哪里来的,小孩子只得暗中思索,因为大人给他们的解答不是有意躲闪,就是明明是假的。
我知道好多男子(他们的年龄组不算老),当他们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被父母看见用手摸身体上的某些部分,就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教训:“我宁愿看见你死,也不愿看见你做出这种事情。
”然而这种教训在此后一生中所发生的道德影响,每每不是习俗上的道德家所希望的,说来真是可惜。
现在,恐吓的手段,不见得不常使用。
从前他们喜欢拿闭割来吓孩子,这种情况或许现在比较少一点,但是现在要是拿疯癫来吓儿童,人们还是觉得很正当的。
要是告诉儿童,除非他自己以为他会疯癫,他并不会有那种危险,这在美国纽约州是不合法的。
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使大多数的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于性的事情就起了一种很深的罪恶和恐惧的意识。
这种把性与罪恶和恐惧相连的心理,深深地印入他们心中,以至于差不多或者完全地成为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了。
我希望能够作一个统计的调查,看看那些自信已经解脱了那类童话的束缚的人们,在雷雨大作的时想,是否同在任何别的时候一样地容易犯通好的罪。
我相信他们中有90%,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会以为,假如他们那时要是一样地犯了的话,肯定要遭雷打的。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李兴濂徐志摩这个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在他35年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三个不同风格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宿命的把彼此纠缠在一起。
围绕着徐志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感动过无数的人。
对于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他的好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正是这三个字演绎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徐志摩与张幼仪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
1915年,徐志摩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就在这时,徐志摩接到父亲来信,要求他立刻回家成亲。
这年十月,徐志摩十分不情愿地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孩成亲。
其妻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
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1915年10月,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
可是,这场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年仅16岁的张幼仪,在对爱情懵懂不明之时,就被嫁到徐家。
而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却被逼迎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
他们之间没有恋爱、没有沟通、没有感觉。
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几乎无情甚至残酷。
从婚前到婚后,他对张幼仪都是那样鄙弃。
罗素

《罗素自传第二卷》P101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二、关于罗素的思想
5、关于教育
教育的功能就是把本能引导到能够导致有益的而不 是有害的活动的方向上去。
《性爱与婚姻》P212
中国式教育带来的是稳定和艺术,却没能带来进步 和科学。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一、关于罗素
2、各方评价
梁启超
• 真正学者独立不惧的态度,真正为人类自 由而战的豪杰!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一、关于罗素
2、各方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
• 1950年罗素获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用这种 形式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做出 了贡献”。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一、关于罗素
3、自我评价
追求爱情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使人消魂的魅 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 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 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 的可怕的孤独。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 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像过的天堂。这就 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 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匹野马 -- 关于罗素和罗素的思想
一、关于罗素
中文名: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外文名: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信仰:
无神论或不可知论
国籍:
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伯特兰·罗素作为20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婚姻与道德》中,罗素提出了一系列反对基督教婚姻伦理思想的新概念,并作为时代的先锋,支持女性主义、婚姻自由。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第一章,罗素阐述了基督教时代到现代工业社会婚姻、家庭、性道德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在罗素看来,基督教的负面思想一直毒害着现代文明的人的思想,人们对婚姻持有的圣婚、不离婚思想是错误的,对爱情不能成为婚姻的动机也进行了批判,对于性被认为是可憎的、猥琐的思想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罗素支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一旦涉及到子女的婚姻就应该慎重对待离婚这件事。
他在《婚姻与道德》这本书中分析了爱情、婚姻与幸福的关系。
他提出何为婚姻以及婚姻幸福的条件,爱情是婚姻的动力,在生儿育女的家庭离婚的可行性和困难性。
在前卫自由思想的激励下,罗素主张性解放和性自由,并赋予婚外恋等现象以理化。
第二章,罗素的婚恋思想指导着他一生的婚恋之路,四次婚姻,无数次的婚外情,使得罗素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浪漫,丰富。
在罗素去世之后,各界研究罗素的学者和专家通过对他曾经的妻子和情人们的回忆录,来更深的了解他的婚姻伦理思想。
当然,他的行为和思想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反对声和抗议声,亲朋好友的怨声载道,社会舆论的恶性攻击,其他学者的反对都对罗素的工作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但是罗素能抵抗住来自各方的压力,更没有减退对于生活高涨的热情。
同时利用他贵族家庭的特权与各方好友、学者的支持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婚姻道德思想。
第三章,虽然人们对罗素后来褒贬不一,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罗素的前卫思想确实先锋式的改革了传统贵族家庭人员在社会中的影响,他的很多思想比如支持裸替,节制生育等也成为当今时代人们追求的一种新时尚,新潮流。
他提出的性解放、婚姻革命以及试婚制、优生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很大的流行。
9位哲学家的爱情观

9位哲学家的爱情观感人的爱情经历并没有给一个哲学家带来威望,但并不影响他们独特的浪漫。
给大家整理过的几位哲人,或多或少都曾被爱情所困,但他们对爱情的看法却是独一无二的。
01.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罗素伯爵三世以分析哲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他在现代爱情上的超前观点(比如他对同性恋权利的支持)曾遭受到舆论的猛烈攻击。
以至于当他在《婚姻与道德》(1929)一书中阐述相关主张时,他因此丢掉了工作。
他先后有过四次婚姻经历,当他和第一任妻子分居时,他还有过无数的风流韵事。
他认为婚姻是一个绝佳的制度,但它们不应受维多利亚时代那些陈腐规范的制约。
他也毕生主张着同性恋权利、自由恋爱等新颖的爱情观念,一直到他逝世。
“畏惧爱情就是畏惧生命,而畏惧生命的人,离死亡已不远了。
”——《婚姻与道德》02.贝尔·胡克斯 Bell Hooks在先后与几任男友分手之后,这位美国的作家、女权主义哲学家意识到:还没有一本适当的爱情文本能够教会他们如何去挽救这些关系。
因此,就像任何一位优秀的作家一样,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在《关于爱的一切:新视野》(2000)一书中,她主张:由于“爱”这个词的滥用,它本身在现代社会的定位被大大弱化。
从“爱是行动”这一核心理念出发,她提出了一些方法来革新我们的现代爱情观,并扫除对它造成阻碍的因素。
她激动地指出有两个问题尤其需要注意,即男女之间的权力差异以及人们对于他们各自应当如何开展恋情的板刻意见。
胡克斯(右)与艾玛·沃森“对于独身与无人宠爱的恐惧,令所有种族的女性都屈从于性别歧视与性别压迫。
” ——《难道我不是女人吗》(1981)03.A.J. 艾耶尔 A.J. Ayer艾耶尔是英国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在牛津大学担任韦克汉姆逻辑学教授。
他先后结过四次婚,第三任妻子的去世令他悲痛不已,伤心之余,他与第二任妻子Alberta Wells再结连理,但在一年之后便与世长辞了。
罗素的婚姻

第一篇人生才情“梅开四度”(1)作者: 田智罗俐琳第五章“梅开四度”1952年,80高龄的罗素同52岁的伊迪丝·芬奇结为百年之好,这是他的第4次婚姻,他一生有着四次婚姻及若干非柏拉图式的友爱关系……罗素在青年以前接受的是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刚进剑桥时,罗素对性所持的观点是正统的,据说他曾谴责过一位姑娘,因为她和自己不爱的一个男人调情。
孤独的童年期,他对异性是一无所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罗素缺乏对女性的魅力。
剑桥没有几个女生,因此,有一次,一位教师举行一次宴会,还从纽汉姆(Newnham)或格顿(Girton)请来一些年轻的女郎助兴。
“在宴会上一位姑娘坐在罗素身边,当罗素和她谈论道德上或哲学上的一些问题时,她那双闪闪发亮的明眸热切地凝视着他。
”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后来追忆道。
剑桥大学毕业后,罗素同漂亮的美国姑娘艾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结婚,她比罗素长5岁。
这次婚姻从1894年开始,但在这段婚姻过程中,罗素还有过几次爱情经历。
包括与艳丽的奥托琳·莫雷尔夫人、康斯坦斯·马勒森夫人即有名的演员科利特·奥尼尔私通。
1921年他同多拉·布莱克结婚,1936年又同玛吉莉·斯彭斯结婚。
16年以后即1952年,他第四次结婚,妻子是伊迪丝·芬奇。
罗素的婚姻生活充满传奇色彩。
年轻时,他枯瘦,一头黑发。
中年时期,他变得更加消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头白发,一幅哲人形象,给人一种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觉。
罗素是一个温和甚至羞怯的人,他又是一个智慧的人,更是一个多情的人。
1、围城内外1883年,他叔叔罗洛把家从彭布罗克庄园搬到了欣德海德。
它位于伦敦以西40英里处,处在连绵不断的沙丘之首。
在以后的几年里,罗素常被彭布罗克庄园的主人们每年夏天带去萨里高地避暑小住。
在这里,罗素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艾丽丝。
在欣德海德,还住着皮尔索尔·史密斯一家。
天才哲学家罗素

伟大且行云流水般的著作——《西方哲学史》
• 内容: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 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 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脉络。
• 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古代哲 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 个时期
• 论述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 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 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罗素的哥哥反叛,罗素则压抑自己。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在他的 自传里他说:他那时考虑过自杀,是他对数学对知识的强烈热爱支 撑他走了下来。
婚姻情况
65岁与帕特
丽夏结婚生
79岁同伊迪
有一男
丝结婚 22岁与比他年
长五岁的美国
姑娘阿鲁丝结
婚
50岁与多拉·布 莱克结婚生有
一男一女
47岁爱上 柯列蒂·奥尼尔
31岁爱上奥 托琳·摩勒尔
夫人
42岁爱上 一位美国姑
娘
44岁爱上康 斯坦斯·马
勒逊夫人
人生经历
11岁开始学欧几 21岁获得数学学 47岁因撰写一篇 79岁获诺贝尔文 90岁再次入狱。
里德数学 位,之后获得伦 反战文章而被判 学奖和英国嘉行 93岁建立“罗素
18岁考入剑桥大 理科学学位
刑入狱
勋章
和平基金会”
罗素其思
罗素认为“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 的学问”
罗素说:“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 是独特看法”、“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正 是这种批判特性,使得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辨识功用,从而可以对科学上和日常 生活中所使用的原则加以批判的研究,最后找到某种确切性的结果。
著作贡献
1915年,出版《战争恐惧之源》,颇有影响的反战小册子。 1916年,出版《社会重建原则》,该书对婚姻、教育、教会等重大 问题提出了与流行看法相左的观点 1921年,出版《心的分析》 1926年,出版《论教育,尤其是幼儿的教育》 1927年,出版《物的分析》 1940年,出版《意义和真理的探究》对堕胎、离婚和同性恋看法 1945年,出版《西方哲学史》 1948年,出版《人类的知识》
罗素谈婚姻

罗素谈婚姻广告论婚姻与道德作者:[英]伯特兰·罗素著 / 汪文娟译当当我将讨论的婚姻不涉及子女,仅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关系。
当然,婚姻不同于其他性关系,它是一种法律制度。
在大多数社会中它也是一种宗教制度,但它在法律层面的意义是更基础的。
法律制度体现在某种实践中,这种实践不仅存在于原始人中,也体现在猿和其他动物身上。
动物们实践的是一种事实上的婚姻,即雄性的合作参与对于抚养后代是必不可少的。
动物的婚姻一般而言是一夫一妻制的。
根据一些权威专家的观点,这种现象在类人猿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人们相信这些专家的观点,那似乎表明男性一旦结婚就不会受到其他异性的吸引,女性亦然。
因此类人猿中即使没有宗教的约束也不会发生罪恶,因为本能足以产生美德。
有证据表明在最低等的野人族群中也有类似情况存在,灌丛人据说严格地执行一夫一妻制。
我知道塔斯马尼亚人(现在已经灭绝)对妻子也是坚贞不渝的。
即使是在文明人当中,有时也可以感受到一夫一妻制本能的存在。
考虑到习惯对于行为的影响,一夫一妻制对于本能的控制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这或许是令人吃惊的。
但这却是人类精神特质的一个例子,人类精神特质是一种能够打破习俗和创造新行为方式的想象力,在它之中产生了邪恶和智慧。
首先打破原始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可能是经济因素,无论这个因素是否对性行为产生任何影响,它都一定是灾难性的,因为它用一种奴役或是购买的关系取代了基于本能的关系。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和牧区,妻子和孩子都是男人的财产,妻子们为他劳作,孩子们在5、6岁之后也开始成为田地里的劳力或照看牲畜的帮手。
大部分有权势的男性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拥有妻子。
女性大量剩余的情形通常不多见,所以一夫多妻制不大可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只是首领和富有男人的特权。
众多的妻子和孩子成为男性有价值的财产,也将提升她们主人已经获得的特权地位。
因此一个妻子的主要用途和一个可以获利的家畜相差无几,她在性方面的作用变得无足轻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人生才情“梅开四度”(1)作者: 田智罗俐琳第五章“梅开四度”1952年,80高龄的罗素同52岁的伊迪丝·芬奇结为百年之好,这是他的第4次婚姻,他一生有着四次婚姻及若干非柏拉图式的友爱关系……罗素在青年以前接受的是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刚进剑桥时,罗素对性所持的观点是正统的,据说他曾谴责过一位姑娘,因为她和自己不爱的一个男人调情。
孤独的童年期,他对异性是一无所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罗素缺乏对女性的魅力。
剑桥没有几个女生,因此,有一次,一位教师举行一次宴会,还从纽汉姆(Newnham)或格顿(Girton)请来一些年轻的女郎助兴。
“在宴会上一位姑娘坐在罗素身边,当罗素和她谈论道德上或哲学上的一些问题时,她那双闪闪发亮的明眸热切地凝视着他。
”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后来追忆道。
剑桥大学毕业后,罗素同漂亮的美国姑娘艾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结婚,她比罗素长5岁。
这次婚姻从1894年开始,但在这段婚姻过程中,罗素还有过几次爱情经历。
包括与艳丽的奥托琳·莫雷尔夫人、康斯坦斯·马勒森夫人即有名的演员科利特·奥尼尔私通。
1921年他同多拉·布莱克结婚,1936年又同玛吉莉·斯彭斯结婚。
16年以后即1952年,他第四次结婚,妻子是伊迪丝·芬奇。
罗素的婚姻生活充满传奇色彩。
年轻时,他枯瘦,一头黑发。
中年时期,他变得更加消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头白发,一幅哲人形象,给人一种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觉。
罗素是一个温和甚至羞怯的人,他又是一个智慧的人,更是一个多情的人。
1、围城内外1883年,他叔叔罗洛把家从彭布罗克庄园搬到了欣德海德。
它位于伦敦以西40英里处,处在连绵不断的沙丘之首。
在以后的几年里,罗素常被彭布罗克庄园的主人们每年夏天带去萨里高地避暑小住。
在这里,罗素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艾丽丝。
在欣德海德,还住着皮尔索尔·史密斯一家。
他们是来自美国费城的富有的贵格会教徒。
罗伯特主持着这个家。
16年前,他首次横渡大西洋开始其传播福音的远征,但是这一使命不久就夭折了,因为不断有人传言,在他召集的会议上,参加者都是些挑选过的老处女。
他跟圣·保罗跟得太紧,严格按照圣·保罗对罗马子民们的训谕去做:“以神圣的吻彼此致敬。
”他返回美国后又重返欧洲。
最后,皮尔索尔·史密斯一家在位于阿尔德沃斯与欣德海德之间的弗莱代山安定了下来。
总管这个家的是罗伯特的妻子汉娜。
这个女人既潜伏着施虐色情狂的倾向,又有宗教的狂热。
这种狂热促使她写出了《基督徒幸福生活之秘诀》一书。
该书在出版后的几年里售出了25万多册。
她的儿子叫洛根,比罗素年长7岁,此人晚年在文学界颇有地位。
她家还有两个女儿,大的叫玛丽·科斯特洛,是一位绝顶佳丽,25岁时嫁给一位事业上正飞黄腾达的年轻律师。
她一头美丽的金发,眼睛转个不停,十分迷人。
一年以后,来到弗莱代山的伯纳德·贝伦森就被她深深地迷住了。
小女儿叫艾丽丝,长着一双蓝眼睛,栗子色头发,杨柳细腰但还丰满,和姐姐如火如荼地热情奔放不同,她自持缄默。
艾丽丝看中的是结果,她说:“你可以靠漂亮脸蛋过一辈子,但我必须做个好人才行。
”她历来奉行逆来顺受的原则。
艾丽丝本人就是美国妇女的一个真实写照,一心阅读完美的著作。
1889年她刚刚22岁,前不久才从布赖恩·莫尔的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毕业。
艾丽丝和她的家人具有大西洋彼岸轻盈活泼的风格和魅力。
皮尔索尔·史密斯家的年轻一代绝少禁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考虑任何可能性。
1889年夏天,罗洛叔叔又带着他去远足,为了一睹近邻中这显赫一族的风采,中途经弗莱代山时,他们拜访了这家。
17岁的罗素一下子就迷上了艾丽丝,从此开始了他的感情生涯。
1893年夏天,他真正成年了。
罗素也常常见到艾丽丝,在剑桥款待她,聆听她对两性爱情自由的高谈阔论。
他还听她讲述姐姐玛丽为了追求伯纳德·贝伦森而抛弃丈夫的耸人听闻的故事。
这一年,他还获得了安伯利勋爵2万英镑的遗产,这笔钱每年的收入可达600英镑,足以使艾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从梦想中的快慰变成他未来的妻子。
1894年,罗素以最优等的成绩从剑桥毕业。
这时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艾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
9月他向艾丽丝求婚,最后艾丽丝接受了他。
但是各方面的反应不一。
“我们选择老婆的本事很差。
”弗兰克说。
罗素在剑桥的同学听到这个消息时,反应也很震惊。
罗素回忆说:“数小时后,查尔斯回来说,细细琢磨起来,他确实很震惊。
”但是听说罗素的未婚妻是一位二十七八的美国人时,同学的反应要比老家彭布罗克庄园温和得多。
罗素曾这样说:“他们说她不是个淑女,而是一个捕猎小丈夫的人,一个下等人家的冒险家,一个欺我涉世不深的攻于心计的女人,一个没有细腻情感的人,一个俗不可耐最终会使我无地自容的女人。
”家人强烈反对,特别是祖母。
她后来还精心安排孙子去巴黎做达费林大使的私人随员,以拆散罗素与艾丽丝。
湖北人民出版社被迫去了巴黎的罗素开始了他的写情书生涯。
罗素被上天所抛给他的第一个貌美漂亮的年轻女人所捆住。
在10月30日他写道:“昨夜我数了一下自我们分别后收到的信,刚好100封:平均一天两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罗素这架机器是如何离不开女人的燃料。
11月初的一个周末,罗素返回伦敦小住。
他没有与艾丽丝见面。
这时,玛丽·科斯特洛正在伦敦等候,准备被护送到巴黎卢浮宫学习。
她正面临着再次择夫的当口:与弗兰克·科斯特洛分手,并与贝伦森结合。
在征得艾丽丝的同意后,在罗素逗留巴黎的最后十天,她将与罗素下榻同一家旅馆。
他们还合用起居室,这表明姐妹之间的情谊和信任。
11月4日,罗素和玛丽·科斯特洛下榻位于安格拉斯博西道的沃依蒙特酒店,他们每天共进早餐。
十天以后,她乘东方快车赶往慕尼黑。
若干年后,罗素与一些知己谈到过他曾与玛丽有过一次恋情。
“她似乎急于得到别人的‘刺激’,而我又喜欢‘刺激’别人,所以我们相处得很好。
”他们下榻沃依蒙特酒店后的第二天,他向艾丽丝报告说。
他一直反复地说她数落你的那堆话,说你懒惰,不中用。
但是她肯定,如果你愿意的话,你绝对睿智有余。
当然,人们不会认为你会有什么真知灼见,但是你作为听众的一员要有思想、有智慧才行,才能从严谨的思维、缜密的思考中有所收获,使自己的思想变得高雅。
这样的听众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天以后,他们一起去看歌剧。
但在此之前,他告诉艾丽丝说:玛丽一直要我谈一谈性道德问题,解释一下提倡贞操、抵制滥交的原因。
我觉得这很难做到,但它的基本精神促使我努力这样做。
然后,她背诵了一大堆的诗,背得相当好——后来我们讨论时代精神,我周围的一些人,鬼知道我们又谈了什么……最后,他惊奇地发现已经到了深夜12点30分了……玛丽喜欢谈论所有性的问题,给我讲了很多我非常乐于知道的事情。
“玛丽非常聪明,富于情感,特别合我的性情,对我的胃口。
”在他们又一次看了歌剧之后,22岁的罗素向他的未婚妻倾诉说:“她似乎很喜欢呆在这里,而且我认为她益发喜欢我,我也喜欢她。
”这一次他们一起坐到凌晨1 点。
玛丽睡觉前提议在额头上投一个姐弟般的吻,罗素接受了这一提议。
他接着写道,转天夜里“我们又重复了头天晚上的那—幕,只不过是吻在脸颊上而不是吻在额头。
我对玛丽有一种姐弟般的爱,感觉我们早已相识”。
“在一周的交谈中,我们情谊异常密切,而把这种情感表露出来,实在美好。
我还体验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心理的兴趣,在被唤起的几乎完全相同的肉欲的官能中,心理的相伴所带来的完全不同的超凡感受。
”他还为艾丽丝精心撰写了一篇题为《内心的剖白》的文章,共1400字。
描写他在巴黎的生活,“抑郁消极,悄无声息。
除了温暖、烟草和静寂之外,没有更多的享乐。
”他完全与她的世界隔绝了。
这时玛丽出现了,她刚刚来自你和你生活的世界,带着满腔的同情,朋友般的坦诚,心理上的慰藉,视觉上的妩媚。
她相当从容,毫无刻意矫饰的痕迹,一如我的禀性。
同时她的举止做派,朗朗笑声,每逢不合意的事情便做个鬼脸,一笑了之;她的头发也像你那样盘起来,只在晚上才放下来——说来也怪,这些影子都萦绕在我的脑际赶也赶不掉,使我总是联想到你。
她关心你的幸福和发展。
她的关心似乎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当一个女人无所顾忌地剖白“自己全部生活的历史”,以她自己的观点生动地描述委身于丈夫的全部历程,诸如她与贝伦森的第一次约会;他们在户外借着月光围坐在篝火旁,一坐一个通宵,等等,情节具体,细致入微,语调凄切,感人至深,由不得你不信。
玛丽继续描述把是如何在去年春天发现自己开始移情别恋,对另一个脾气禀性完全不同的男人产生了肉体的欲望,但最后还是逃之夭夭,使欲火泯灭于胸……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与朋友们完全隔绝了,她的坦诚和心理上的抚慰就特别受用;她的举止妩媚无比。
同时我也发现我可能会放纵一把,以同样坦诚的情感相报,好像她是一个男人,或我是一个女人那样。
但是我们俩都有各自真正的情感寄托。
我心里想,如此来打发那冗长难熬的时光,不过是权宜之计,也算说得过去。
特别是经过这许久的清心寡欲,我觉得想尽一切办法以便从抑郁痛苦中得到片刻的解脱也不为过。
所以我天全沉迷于与她相伴的快乐之中。
从玛丽当时的态度,他以后的态度,以及当时共宿一家酒店的便利条件,我们应该不难推测这一恋情是性爱的。
40年以后,玛丽在一场大病初愈之后,还写信对罗素说:“大病之后给我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我认识到什么是我一生中宝贵的东西,而你就属于其中最可宝贵的。
”对此,艾丽丝是疯了般的反应,但罗素的格外温存,侍奉左右,随叫随到的表现使得他在回到英国不用十分钟的功夫,就把事情摆平了,继续准备他的婚事。
趁第一次回国的机会,罗素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坚持在1894年12月13日在位于伦敦圣马丁胡同的贵格会与艾丽丝举行了婚礼。
罗素家人没有出席。
这一年,他22岁,新娘比他大5岁。
在他一生的四次婚姻中,这是第一次。
这次婚姻的起始无疑是美满的,给他留下了美妙而浪漫的记忆。
这一点,从罗素的自传中对他当年求婚情景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我们走到一个小山岗,在一个山毛榉的树林里面坐了下来,那是一个美得不可形容的地方,看上去像早先的歌德式大教堂的氛围,从树身之间一眼望去, 四面八方都有一种幽邃的景象。
那天早晨空气清新有着朝露。
因此,我想到:人生也许是会有幸福的。
可是,当我们坐在树林中的时候,羞涩使我不能越出我的言语举动的范围。
就在那天早餐后不久,我出于无限的吞吐和恐慌,明确地向她求婚了。
这是那时候的风俗。
她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
这是罗素极纯的真情的流露。
时隔四十多年的回忆,一情一景仍历历在目,可以想见罗素对他与艾丽丝的这份情愫珍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