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知识点

合集下载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夜雨寄北》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和朋友,学会珍惜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夜雨寄北》的全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教案: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3. 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夜雨寄北》的题目和诗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夜雨寄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5. 诗歌品鉴:引导学生欣赏《夜雨寄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知识拓展:讲解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背诵《夜雨寄北》,做好习题,准备下一节课的讲解。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习题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夜雨寄北》的情况,以及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夜雨寄北》知识点和综合练习及答案

《夜雨寄北》知识点和综合练习及答案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内容:写眼前景象。

有问有答,景中含情。

炼字: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愁思深重。

“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设想未来相聚的情景,用反衬手法来表现孤寂心情。

相聚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

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离情的代用语。

【文学常识】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

《夜雨寄北》体裁为七言绝句。

【本诗主旨】描写了秋雨连绵的巴山夜景,抒发了诗人思念亲朋、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2018年中考综合训练题及答案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直接默写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默写:(1)《夜雨寄北》中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6.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夜雨寄北》 知识清单

《夜雨寄北》 知识清单

《夜雨寄北》知识清单《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情、含蓄的笔调,传达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关于《夜雨寄北》的知识清单。

一、诗歌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作品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身处遥远的蜀地,环境孤寂,又逢秋雨之夜,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四、诗歌赏析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开篇即直抒胸臆,妻子来信问归期,而诗人却无法给出确切的答复。

“未有期”三字,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和惆怅,也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描绘了眼前的景象,巴山的夜晚,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池塘里的水都涨满了。

“涨”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写出了雨水的充沛,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也在不断地积聚。

3、“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由眼前的景想到未来的相聚,想象着有一天能够和妻子在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话。

“何当”二字,表现出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

4、“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是说,到那时再回过头来讲述今天在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以未来相聚时的温馨回忆来反衬当下的孤独寂寞,更增添了思念的深沉和痛苦。

五、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对未来相聚的想象,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六、艺术特色1、虚实结合诗中既有眼前的实景,如“巴山夜雨涨秋池”,又有想象中的虚景,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相生,使诗歌更富有韵味。

2、含蓄委婉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苦,而是通过对归期的不确定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思念。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05 《夜雨寄北》(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05.中考必背古诗词之《夜雨寄北》原文诗意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定归期日。

今晚巴山下雨,雨水涨满了池子。

何时能够与你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叙我独居巴山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②〔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却话]回头说,追述。

2.文题解读《夜雨寄北》,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夜雨寄北”就是在雨夜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3.写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二、主题思想《夜雨寄北》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写作特色1.借景抒情。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回信,诗人用问答的形式,将眼前景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2.运用想象。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运用想象,使“(魂)预飞到归家后”(《李义山诗集笺》),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一个来回。

夜雨寄北赏析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赏析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赏析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总结: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同学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最后一课小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 气氛fēn2.用恰当词语填空。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P47 注释① 都德,法国作家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3.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P52)4.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P53)5.人物描写方法:动作(P54 第26-27段)、外貌、神态、心理6.主题:爱国主义以上对语文最后一课课文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黄河颂》关于语文课本中《黄河颂》的内容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夜雨寄北》知识点解析

《夜雨寄北》知识点解析

1.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1.1 诗歌背景夜雨寄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歌,写于公元760年。

这首诗是杜甫在被贬谪到草堂时写的,当时他身处草堂,与家人分离,心情孤寂。

诗中的夜雨象征着他的思乡之情,寄托了他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眷恋,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孤独和无助的心情。

示例:1.1.1夜雨寄北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草堂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的开头就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归期的不确定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被贬谪到巴山,而夜雨涨秋池则象征着他的孤独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雨和秋池的景象,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困境的无奈。

示例:1.1.2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期待。

他希望能有英雄出现,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不让胡马越过阴山。

这里的龙城和胡马都是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国家的命运和外来的侵略。

通过这样的对比,杜甫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杜甫在被贬谪期间的心情和思想。

他通过描写夜雨和秋池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困境的无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1.2 作者简介1.2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士人家庭,自小聪明好学,酷爱文学。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成功,生活一度陷入困顿。

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政治、社会、人生哲理等各个领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激昂、慷慨激昂而著称,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创作以自然景物、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为题材,他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知识点梳理

夜雨寄北知识点梳理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在西窗下和你一边剪烛一边谈心,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2.主旨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快乐。

3.赏析句子。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炼字:【示例一】“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

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示例二】“涨”字写出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河水都涨满了,巧妙地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

【示例三】“秋”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

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今日思念的愁苦。

4.理解性默写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夜雨寄北知识点

七年级夜雨寄北知识点

七年级夜雨寄北知识点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韵味的诗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他是晚唐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深情绵邈、构思新奇、意境朦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二、诗歌背景《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异乡巴蜀时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身处他乡,环境孤寂,思念远方的亲人,于是借这首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诗歌原文及注音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涨”读作“zhǎng”,意思是上涨。

四、诗歌翻译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们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五、诗歌赏析1、意境营造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问答和眼前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之景,那连绵不断的夜雨,使秋池的水不断上涨,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思念。

2、时空交错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跨越了时空。

诗人想象着未来与妻子相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花,回忆此时在巴山的雨夜中对妻子的思念,这种时空的交错,使情感更加深沉、真挚。

3、情感表达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也透露出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同时还蕴含着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思念中夹杂着希望,愁苦中又有着一丝甜蜜,情感复杂而细腻。

六、诗歌主题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和对未来团聚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归期不定的无奈和愁苦。

七、诗歌艺术特色1、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全诗语言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通过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了深远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现主人公思亲想家的心情,突出今夜郁闷 和孤寂的心情。
6.诗歌后两句,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了他日重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 情景。表达了诗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以及渴望 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
理解默写
诗中设想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的诗句是
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品读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 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 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写给妻子的回信为主要 内容,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孤独之感 和思乡之情,抒发盼望团聚、共叙别 情的美好心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文宗开成二 年(837)登进士第,次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府,后因受牛李党争影响,受猜忌排挤,仕途 坎坷,曾任一些县尉之职,抑郁而终,著有 《李义山诗集》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因思念长安亲友 而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 北》。
前一个是说现在的夜雨,是实写,渲染 凄清的氛围;后一个是将来回味的夜雨,是 虚写,表达了诗人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 “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原指思念妻子,盼望相聚夜谈。后指亲友聚 谈。
5.“何当”照应上文的 字,“何当”体现出 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1.“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夫妻之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亲人欲归不得、 忧愁苦闷的感情。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中 的“涨”和“秋”字的表达作用。
“涨”字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衬 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孤寂、 凄凉的心情。
3.诗中的“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艺 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