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江南孔子后裔考述

合集下载

论语 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

论语 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

论语及孔子研究偶见书目实在惭愧的很,听雨有令,匆忙整理!十分不全,万望恕罪!根据听雨指挥,把书单发布如下,实在不成样子,诸位将就着看看。

贤人君子,一笑即可。

定州出土简本:《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997。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王素著,文物出版社1991。

《论语集解》,何晏,《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集解义疏》,皇侃,丛书集成初编本。

附加参考书:《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孙启冶陈建华,中华书局1997。

《论语正义》,邢昺,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集注》,朱熹,齐鲁书社1992。

(另有朱子全书本)《论语正义》,刘宝楠,中华书局1990。

《论语集释》,程树德,中华1990。

论语疏证_杨树达著科学出版社1955_11233648.pdf杨树达文集之十六论语疏證_杨树达上海古籍1986_10221427.pdf论语新探上中下_赵纪彬人民1976_10231917.pdf论语新探_赵纪彬人民1962_10231288.pdf论语别裁上下_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_111110245论语译注_杨伯峻译注中华1980_10100583.pdf论语新解钱穆巴蜀书社1985论语注译孙钦善巴蜀1991_10159305.pdf论语译注_金良年著_11283614上海古籍2004.pdf论语札记牛泽群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_11189513.pdf论语今读李泽厚著三联2004_11464828.pdf附加参考书:《中国古代典籍导读》,李学勤等,辽宁教育1997。

孔子与中国之道,顾立雅,大象出版社2000。

孔子:即凡而圣,芬格莱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论语的哲学诠释,安乐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汉英四书,理雅各,湖南出版社1992。

郭店楚简校读记,李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6。

儒家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孔门弟子研究,李启谦,齐鲁书社1988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_贾海涛著齐鲁书社_11623882.pdf。

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_第三章

青少年必知语文学家的故事_第三章

孔广森孔广森(1753~1787)清朝学者。

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以希追踪郑玄。

山东曲阜人。

孔子七十代孙。

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

孔广森出身望族,他的祖父孔传铎,是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

父亲孔继汾,官至户部主事。

孔广森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喜爱读书,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中第,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十岁时进士及第,官拜翰林院检计。

孔广森不仅博学多闻,入了官,还是孔子的后裔。

这令许多人仰慕不已,一时受到大家的喜爱,都愿与他交往,但他生性淡泊名利,专注于著书立说,不喜欢与各方达官显贵应酬往来,遂以养病为由告回故乡,筑“仪郑堂”,闭门谢客,终日以读书著作为业。

孔广森一生博涉群经,曾问学于著名经学家戴震、姚鼐,创作了经学《春秋》和《大戴礼记》。

《春秋》,为孔子所作之鲁国编年史,儒家六经之一。

后来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相继为之作传,史称“三传”。

三传之后,历代经学家均有为之训解者。

孔广森通览诸家,认为“《左氏》旧学,湮于征南,《谷梁》本义汨于武子。

王祖游谓何休志通《公羊》,往往为《公羊》久病,其余炎助、赵匡之徒,又横生义例,无当于经,惟赵方最为近正。

”于是,旁通诸家训说,兼采《左传》、《谷梁传》,择善而从,著《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序一卷。

是书以发明《公羊传》义例为主,对《公羊传》“公羊三世”、“三科九旨”等微言大义提出了不同于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见解。

例如,何氏把《春秋》十二公分为三世:隐、桓、庄、闵、僖为“所传闻之世”,文、宣、成、襄为“所闻之世”,昭、定、哀为“所见之世”。

孔广森认为,《春秋》鲁襄公二十三年“云邾、畀我来奔”与鲁昭公二十七年云“邾、快来奔”,其文相同,宜划归同一世,故将孔子生后,即襄公二十一年(或二十二年)以断为“所见之世”。

再如,何氏以亲周故宋,以《春秋》当亲王为“一科三旨”,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为“二科六旨”,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为“三科九旨”。

元代僧人释大訢生平交游考述

元代僧人释大訢生平交游考述

Lifetime Friends of Shi Daxin in the Yuan Dynasty 作者: 郑星辰[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31-3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临济宗;僧人;报国寺;江西南昌;天竺寺;有元一代;元代;
摘要:释大訢(1283-1344),俗姓陈,字笑隐,号蒲室,又赐号为广智全悟大禅师,江西南昌人。

笑隐禅师是元代江南著名临济宗僧人,亦为有元一代极具影响力的僧人,历任湖州乌回寺、杭州报国寺、中天竺寺等住持,后受诏住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为集庆寺开山祖师。

释大訢博学多闻,尤擅诗文,与当时名士多有交游,著有《蒲室集》十五卷,附《书问》一卷,《疏》一卷,《语录》一卷。

申喜萍元代三教雅集图绘考略——以题跋诗为例

申喜萍元代三教雅集图绘考略——以题跋诗为例

申喜萍元代三教雅集图绘考略——以题跋诗为例元代三教雅集图绘考略——以题跋诗为例申喜萍摘要:儒释道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一直以融合为主,但时有冲突和流血牺牲发生。

元代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他们对待汉文化、汉人的态度始终都有着一层文化的隔阂,这使得儒释道文化在此一时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佛道论辩在统治者明显偏袒情况下以道教失败告终,使得该时期儒释道关系出现流血冲突的局面,学界对此研究较多。

本文则通过对题跋诗的全面梳理,以《文会图》、李谦三兄弟的《三教图》、顾瑛三教身份绘为一体的画像、《四士图》、《诗意图》为例,揭示另外一种多为学界忽略的状况,那就是儒释道交流无碍、其乐融融的局面。

关键词:元代;三教雅集;图绘儒释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吸收是大的趋势,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但是在逐渐汇流过程中,也有为了思想传播阵地而产生的斗争和流血事件。

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元代汉化程度较低,“内北国而外中国”,汉文化始终处于“他者”的地位,这就使得元代儒、释、道文化之间的关系迥异于其他朝代。

王明荪在论及儒家在元代地位一直不如佛道而不能拥有独尊的地位时指出,“为巩固政权仍需要与旧势力合作,并不是征服者收容或擢用了少数旧势力者,就表示正视了旧势力在其新政权中的地位。

至少在征服者还没有发现旧势力(可扩及文物制度)有助于其政权之建立与稳固时,即使有容纳的余地,也不会置之于其旧有的身份地位之中,而仍置于征服者他们一套的结构中去”。

即使忽必烈在潜邸时期大量招纳儒生,但是在一统国家后,对儒生则是逐渐疏远:“世祖能大一统天下者,用真儒也。

用真儒以得天下,而不用真儒以治天下。

八十余年,一旦祸起,皆由小吏用事。

自京师至于遐方,大而省院台部,小而路府州县以及百司,莫不皆然。

纵使一儒者为政,焉能格其弊乎?况无真儒之为治者乎?”这个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儒家地位低下的原因所在。

元代科举取士的规模、次数都远远不能和唐宋时期的科举相比,满足不了文人科举立足的要求,文人的地位虽然没有落到如当时人所说“八民、九儒、十丐”的程度,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社会地位的低下。

元代任仁发家族史实考述

元代任仁发家族史实考述

元代任仁发家族史实考述
舒健
【期刊名称】《《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任仁发为元代著名水利学家和画家,但是史实不详.本文主要从任仁发家族成员考订、家族通婚状况以及家族传承三方面人手,对元代任仁发家族的大体状况进行了研究,梳理了任氏家族在入元之后的发展状况.
【总页数】13页(P89-101)
【作者】舒健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安仁(余江)倪镗其人、其族、其事考述 [J], 李劲松
2.宋元递修小字本《说文解字》版本考述——兼考元代西湖书院的两次版片修补[J], 董婧宸
3.元代任仁发家族史实考述 [J], 舒健
4.王紫峰日记所载党的军队干部队伍建设史实考述 [J], 董劭伟;刘卫华;李朱平
5.元代求及台湾、彭湖相关史实考 [J], 徐晓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代《慕庄肃公世德碑》考述

元代《慕庄肃公世德碑》考述

讳摅 府君 , 事逸 不传 , 赠嘉 议 大夫 、 礼部 尚书、 轻 车都尉 、 郡侯 , 人冯 氏, 敦 煌郡 夫人 。讳 津府 卫 夫 赠
君, 巨川, 字 白新 乡 徙 卫 城 。 以 学 称 , 为 吏 。 岁 壬 推
志》1卷 一丘 "。光绪二十 八年 重刻立 石 ( I(二 ‘墓 】 以下 简称
摘要 : 河南新 乡慕 氏是幕容氏的后裔。元代 《 慕庄肃公世德碑》 记述 了河 南新 乡慕 氏形成发展过 程中所建立的功德 。此碑的发现 , 究河南慕氏以及 河南人 的形成、 为研 发展和 变迁提供 了不可 多 得的资料。 关键词 : 慕氏; 完; 慕 世德碑 ; 墓志铭 中圈分类号: 874 K 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 27 20 ) 1 0 0 一 4 1 8 75 (06 0 — 0 1 o 0
声 , 刑 部 重 囚 之 谳 必 求 所 以 生 之 。 时 宰 擅 利 以 作 在
威, 独不为屈。治狱 承允 宽明 , 人咸 附之。所 以能 历
任 显要 , 恩及 祖 父 , 偶 然 也 。集 闻方 金 亡 国 家 之 初 , 非
朝, 幸有述焉。既行。命其 , 调 系 于 长 吏 之 重 轻 , 公 之 仕 。 征 郡 进士伯颜 , 以其家世爵里之状来 , 谨按而录之。 遂 必 慕 氏本慕容 , 有所 避 , 后 去容 易完 。系出 隋西河 不 出 于 州 里 间 之 。 终 其 身 。 其 阴 德 , 有 过 人 者 。 观于 完之处 心行事 , 不足 以见其 亦 府 君 三 藏 。至 宋进 士 、 直 郎 、 州 宜 川 令 口 始 显 , 承 丹 口 虽不获见 于传闻 ,
奉 大夫 、 军 、 郡 公 , 夫 人 皆 封 卫 郡 夫 人 。 宾 , 护 卫 两 新

南孔儒学

南孔儒学

第一部分 南孔儒学形成的条件
一、孔家南迁,儒学在南方的 普及是南孔儒学形成的基本条 件
公元1128年,当时皇帝赵构在扬州 郊祭,因金兵入侵,仓皇逃往南方。 当时陪祭的四十八世衍圣公孔端友一 起逃往杭州。后在衢州住家。衢州由 此被称为东南阕里。
(一)、大量孔氏后裔 被派往各地做学官和山 长。
仅仅在孔洙让爵之后的元代,孔氏南宗先后出任 学官的就有:孔洙为国子祭酒、提举浙东学校,孔纯为 西安县教谕,孔万宪为湖广儒学提举,孔津为常州路 教授,孔灏为宁国路教授,孔滨为建德路学正,孔瀛 先任昌国州学正、继任岳州路教授、再任江浙行省儒 学副提举,孔潍为姿源州学正,孔涛为宁国路学录, 孔洧为徽州路学正,孔润为湖广儒学提举,孔思俊为 湘潭州教授,孔思溥为南康路教授,孔思枢为恩州教 授,孔恩构为安陆府教授等等。另有不少人还专任或 兼任书院山长。如孔演为柯山书院山长,孔湘为慈湖 书院山长,孔洧为茅山书院山长,孔思俊为鄮山书院 山长,孔思溥为宗晦书院山长,孔桂为学道书院山 长, 孔棣为紫阳书院山长等等。这里我们例举的还只 是孔 氏南宗让爵后的不显时期。至明清时期,孔氏南宗族人 担任学官、山长的就更多了。
惠州 广州
潮州
各 学 术 流 派 分 布 图
象山学派—抚州
阳明学派—台州 永嘉学派—温州 永康学派—金华
台州 抚州 衢州 温州
金华
文 房 四 宝 分 布 图
徽墨 歙砚
宣纸 湖笔
衢州
交 通 组 织 图
龙游商帮 徽州商帮
七大商帮交通组织图
洞庭商帮
宁波商帮 江西商帮 福建商帮 广东商帮 洞庭 徽州 龙游 宁波
我们看一下孔子的《礼运大 同篇》,就会非常明白。他为我 们设定的理想社会,比马克思早 两千多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元顺帝至正年间“皖籍”进士考述

元顺帝至正年间“皖籍”进士考述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19, 7(2), 55-60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journal/ojhshttps:///10.12677/ojhs.2019.72008Study on Jinshi in WanJi during ZhizhengTimes of Toghon TemurZhenzhen Ye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Received: Mar. 6th, 2019; accepted: Mar. 21st, 2019; published: Mar. 28th, 2019AbstractWithin the nin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bout 600 people got access to becoming a Jinshi during the rule of Toghon Temur. The paper is based on Kangxi Jiangnan Tongzhi and Guangxu Rewriting Anhui Tongzhi, and corrects some errors to study the Jinshi more in Anhui area.KeywordsZhizheng Times, Jinshi, Anhui Area元顺帝至正年间“皖籍”进士考述叶珍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收稿日期:2019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19年3月21日;发布日期:2019年3月28日摘要元顺帝至正年间九次科举,共录取进士六百人。

论文在康熙《江南通志》和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收录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中疑误的内容进行增补,进一步考证了元代安徽地区及第进士的生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江南孔子后裔考述1提要:北宋末年,孔子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南渡,形成孔氏南宗。

元代孔子后裔在江南分布日益广泛,除了衢州的孔氏南宗以外,还有平阳孔氏、临江(清江)孔氏、黟县孔氏、溧阳孔氏等。

象中国历代王朝一样,元王朝通过对孔子的尊崇,体现其统治的合法性,孔子后裔自然受到优待,江南孔子后裔充分利用有关优待政策,积极争取入仕的机会,衢州孔氏、平阳孔氏、建康孔氏的仕宦都取得了成功。

江南孔子后裔还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扩展社会网络,扩大影响。

元代江南孔子后裔社会地位较高,生活比较优裕。

元代江南孔子后裔是江南社会中一个比较活跃的儒士群体,其社会活动对扩大江南儒士的影响、传承和发展儒学具有积极意义。

孔子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奠基人,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王朝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王朝的褒崇。

唐宋以后,对孔子的封赠、祭祀等级越来越高,孔子后裔也开始享受其祖先的恩泽。

至和二年(1055)宋仁宗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

2此后,历代孔氏后裔的大宗,都享受“衍圣公”的封号,孔子的后裔也被称为“圣裔”。

金、元二朝的中期,在尊孔崇儒方面超过了前代,衍圣公的政治地位有很大提高。

3元朝成宗大德十一年(1303)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同时对孔子后裔实行优待政策,“表章圣裔,昉于元朔”,4对孔子后裔的优待在这个蒙古族统治的王朝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从五代时期开始,一些孔子后裔由于避乱、仕宦等原因,离开曲阜“祖庭”,定居江南。

北宋末年,孔子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宋高宗南渡,定居衢州,其子孙仍受“衍圣公”之封,“诏权以衢学奉祀”,5形成孔氏南宗。

于是,孔子后裔在江南分布日益广泛。

宋元之际,江南孔子后裔除了衢州的南宗以外,还有:平阳孔氏、临江(清江)孔氏、黟县孔氏、溧阳孔氏、泰州孔氏、永嘉孔氏、建康(金陵)孔氏以及江阴孔氏等。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孔子五十三世孙、宋袭封衍圣公孔洙受元世祖忽必烈之招来到大都,“力辞”衍圣公之封号,孔氏南北两宗并立的时代结束。

根据元朝制度,江南孔子后裔享受元朝政府有关“圣裔”的优待政策,他们不仅可以免除徭役,还能被优先荐举为学官。

于是,江南孔子后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通过社会交往、婚姻等形式巩固和扩大其社会影响,争取更多入仕的机会,衢州孔氏、平阳孔氏、建康孔氏等支的仕宦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总的来看,江南孔子后裔社会地位较高,生活比较优裕。

江南孔子后裔是江南儒士阶层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群体,这一社会群体在元朝的处境和社会地位,对我们认识元代蒙古统治下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传承发展情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江南孔子后裔的生存状况也是元朝统治下江南儒士阶层处境和生存状况的最好反映,对了解和认识元朝江南统治的特点以及江南儒士的诸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有关元代江南孔子后裔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陈高华先生《金元二代的衍圣公》对金元之际北方孔子后裔的发展传承情况及衍圣公袭封的有关问题进行过全面考察和探讨,丁国范先生《敬斋至正直记三议》一文对《至正直记》的作者平阳孔氏孔齐一族的情况进行了考证,6国外学者Thomas A. Wilson也有文章论及孔子后裔南北宗的传承情况,7另外,朱鸿林、黄进兴的研究对孔子后裔的问题也有所涉猎。

8从目前的有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是北宗,一些研究成果也集中在明朝,至今还没有关于元代江南孔子后裔的专门研究成果。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元代江南孔子后裔的传承、发展、仕宦、社会生活、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1本文所论述的“儒士”,也称“士大夫”。

宋朝以来,由于文治的推广和科举的盛行,出现了不同于以往士族的,新型的以儒为业的士大夫集团。

元代的士大夫虽然在仕宦和社会地位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然成为传统汉文化的主要代表。

江南孔子后裔宋代就有习学儒学的传统,属于士大夫阶层,元代的孔子后裔仍保持着习儒的传统,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儒士,是江南儒士群体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群体。

2脱脱《宋史》卷十二《仁宗纪》,第237页,中华书局1975年7月。

3陈高华《金元二代衍圣公》,《元史研究论稿》第324页,中华书局1991年12月。

4张能鳞《重修梧塍孔氏家庙碑记》,《江南通志》卷三十九《舆地志·松江府》,页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脱脱《宋史》四百二十四《孙子秀传》,第12664页。

6丁国范《敬斋至正直记三议》,第64-67页,《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辑。

7Thomas A. Wilson,“The Ritual Formation of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Descendants of the Sag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8见朱鸿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第70-119页,《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黄进兴《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谈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一本第四分,1993年12月。

一、元代江南孔子后裔发展概况孔子后裔在五代时期开始迁居江南,宋元之际除了衢州袭封衍圣公——南宗以外,还有衢州孔氏(非衍圣公世系)、平阳孔氏、清江孔氏、黟县孔氏、溧阳孔氏、泰州孔氏以及江阴孔氏、永嘉孔氏和建康孔氏等支,9现将各支发展概况考察如下:(一)南宗衢州是南宋初年南渡衍圣公孔端友的安置地点,位于今浙江省衢州市,南宗始于衍圣公孔端友。

端友(字子交,曲阜人)为孔子四十八世孙,宋崇宁三年(1104)袭封衍圣公。

靖康之乱以后南渡,与他一起南渡的还有其“从父”孔传、族兄孔端朝和儿子孔玠。

绍兴二年(1132)高宗以孔端友之子孙孔玠袭封衍圣公。

10绍兴六年,高宗又诏“权以衢州学为家庙,赐田奉祀”。

11这样,孔端友一支在衢州西安县(西安县为衢州依郭县)定居下来,终宋之世,皆袭爵号。

孔玠以后,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相继袭封。

12元朝统一后,南北二宗并立,13“或言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召孔洙到大都。

孔洙在大都将衍圣公封号“逊于居曲阜者,世祖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14世祖遂“以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道学校事,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玺书。

”15让他回到衢州。

关于孔洙被招的情况,元人陈旅写道:至五十三代曰洙者,始内附我朝,会曲阜有争立之讼,廷论谓洙实宗绪之正,宜绍爵如故,而洙乃力辞南归,爵遂弗及其后,君子盖深惜之。

16这段记载说明,由于曲阜孔氏在袭封衍圣公问题上产生了争执,直至诉诸公堂,孔洙才有被召大都之行。

孔洙推辞袭封衍圣公,当时的反映是:“君子盖深惜之”,说明许多人对南宗失爵表现出惋惜之情。

孔洙本人对失爵一事的态度如何元人黄溍记述道:至元十九年秋七月,有诏令洙赴阙,架阁公以族长被命与俱,中道而返……洙所居室扁曰存斋,君惜其以存自号,而不能钦承德意、存其封爵,因自称存存斋云。

17这里的“架阁公”,指孔传之后裔、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应祥,从辈份上比孔洙高二辈,是南宗孔氏的长辈,这里的“君”指孔涛,字世平,与孔洙为族内兄弟。

孔应祥中道而返,原因不详,但说明当时南宗确实面临较大的压力。

如果接受元朝任命,需要定居曲阜,不能南返,孤身一人的孔洙在曲阜做衍圣公,肯定会受到北宗孔氏激烈的排挤和刁难,因此他选择了放弃。

上面史料说明,孔洙对失去封爵一事非常遗憾,扁其所居曰存斋,族兄孔涛也自称存存斋,正是反映了这一点。

关于南宗失爵,通行有三种说法:一是明嘉靖三十一年陈镐修的《阙里志》认为孔洙死后无子,“正嗣绝,始罢封。

”18另一种是包括《元史》在内的正史观点,认为孔洙自愿放弃封爵。

持第三种观点的是明人程敏政,他在《圣裔考》一文中认为,南宗“以宋亡失爵”。

19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是明显错误的,南宗失爵是在至元十九年(1282),当时孔洙还健在,即使他真的绝嗣(孔洙实际上并没有绝嗣),也应该在他死后罢封。

第二种观点前面已经进行了阐述,不完全符合实际。

第三种本人认为比较有道理。

孔氏南北宗并立,是南北分裂的产物,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灭南宋,至元十六年(1279)统一全国,在南北一统的情况下,衍圣公的南北之分,自然于天下一统的形势格格不入。

事实上,癸巳年(1233)蒙古灭9据宋濂《孔氏谱系后题》:宋代还有“(孔)端植之迁鄂,(孔)琯之迁抚,(孔)瓒之迁吴兴。

”(见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四册,第207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不过元代史料中没有发现此三人后裔的情况,暂不列入讨论范畴。

10脱脱《宋史》卷一百十九《礼制》,第2800页。

11李贤《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三《衢州府》,页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脱脱《宋史》卷一百十九《礼制》,第2800页。

13衍圣公袭封混乱的情况,见陈高华《金元二代衍圣公》,第332-337页。

14李贤《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三《衢州府》,页十五。

15宋濂《元史》卷十二《世祖纪》,第248页,中华书局1992年9月。

16陈旅《安雅堂集》卷六《送孔彦明教授建昌序》,页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四《承直郎潮州路总管府知事孔君墓志铭》,页二十,四部丛刊初编本。

18陈镐修,孔弘乾续修《阙里志》卷二《历代宗子封爵》,页四一六,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19程敏政《明文海》卷一百十九,页十二《圣裔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金以后“衍圣公(金封)孔元措时官(金朝)太常卿于京师(汴梁),元太宗遂命元措还东平,仍袭衍圣公,主祀事。

”20因此,蒙古政权对北宗早在元太宗窝阔台时期就已经认可。

陈高华先生认为:“南宗依附于南宋,北宗早就归附蒙古,两者相比,南宗在政治上明显处于劣势。

”21这是完全正确的。

忽必烈同意孔洙袭封,说明了他在袭封问题上的公正性,但天下已经统一,南宗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孔洙回到江南以后,其地位已非往日之旧,元朝末年,衢州孔氏家庙“益圮坏不治”。

22不过,孔洙并没有象《阙里志》所说绝嗣,孔洙之子为孔楷,字鲁林,元至正年间任建宁路崇安县县尹,“陈友定寇乱攻城,拒战而死。

二子克和、克逊继卒官舍,道梗,不能归櫬,遂葬将(蒋)村之游岭,入籍焉。

”23除了克和、克逊以外,孔洙之孙还有孔公俊、孔公溥。

24估计孔楷到福建崇安县任官以后,孔公俊随他到了福建,孔公溥以及其两个姐妹则仍留在衢州。

由于生活比较困难,孔楷死后,“其子公溥及两女沦落民间,”孔洙族兄孔涛访求得之,才使其不致离散,25孔公俊字师道,至正年间任泉州路同安县尹、邵武路邵武县县尹,26孔公溥字彦明,做过建昌路儒学教授。

”27。

(二)衢州孔氏衢州的孔子后裔除了南宗以外,还有与孔端友一起南渡的孔传延续下来的一支,这支孔氏与衍圣公家族同居衢州西安县,我们称之为衢州孔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